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研究”工作简报

2017年06月23日15:2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2016年度项目执行总体情况

2015年11月,由中山大学哲学系陈少明教授主持的课题“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研究”,被确立为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5ZDB005)。项目获批以来,主持人陈少明教授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沟通,作出工作布置,决定于2016年4月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并计划在2016年底召开一次小型学术研讨会。

在主持人的安排下,课题组起草了“关于四书学项目执行计划的说明”,要求每位子课题负责人及时关注本子课题成员完成任务情况,强调了与项目有关的几个时间节点,并要求课题组成员写作论文或出版著作时署名项目名称及项目号,同时提出了论文发表的质量要求。

2016年4月9日,“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研究”项目论证会暨“《四书》学与宋明儒学”研讨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举行。会议邀请了课题组所有成员以及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参加。项目首席专家陈少明就项目选题的缘起、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结构、研究方案及预期成果等向专家组作了简要介绍。而后,五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各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任务分工等向专家组作了汇报。大家对项目具体内容及研究思路更加明确,这有利于下一步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6年12月9日-11日,由子课题负责人陈立胜教授主持的“宋明理学修身工夫与《四书》诠释”工作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举行,这是“四书学”重大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以丰富多样的视角对修身工夫及《四书》诠释诸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亦澄清了“四书学”相关范畴命题的一些基本认识,会议举办得非常成功。

2016年全年,课题组成员共正式发表相关学术论文7篇,其中6篇属于国家核心期刊;另有4篇学术论文,2017年确定发表。

2016年项目经费的执行情况良好,皆在预算范围内进行。

二、2016年度课题组成员相关论文发表目录

一、课题组成员2016年已发表论文:

1.陈立胜,作为修身学范畴“独知”概念之形成——朱子慎独工夫新论,《复旦学报》(CSSCI),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陈立胜,王阳明思想中的“独知”概念——兼论王阳明与朱子工夫论之异同,《中山大学学报》(CSSCI),2016年第5期。

3.陈立胜,谁之思?何种位?儒学思不出其位中的心性与政治向度,《宗教与哲学》,2016年第5辑。

4.陈立胜,恻隐之心、他者之痛与疼痛镜像神经元,《社会科学》(CSSCI),2016年第12期。

5.王光松,陈白沙的“坐法”、“观法”与儒家静坐传统,《中山大学学报》(CSSCI),2016年第4期。

6.周春健,元西域人廉希宪与孟子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6年第4期。

7.周春健,元代科举之罢与蒙汉观念之冲突,《安徽大学学报》(CSSCI),2016年第6期。

二、课题组成员2017年待发表论文:

1.张清江,“子不语”与儒家教化:从伊藤仁斋、荻生徂徕反观朱熹,《贵州大学学报》(CSSCI),2017年。

2.王格,耶稣会士《论语》翻译(1687)中的“古学”倾向,《西学东渐研究》第六辑,商务印书馆,2017年3月。

3.周春健,从著述体式看元代四书学,《中文论坛》第5辑,2017年3月。

4.周春健,孟子“父子之间不责善”的古典学阐释,《文化发展论丛?中学卷》,2017年10月。

三、2016年4月,项目开题论证暨“《四书》学

与宋明儒学”研讨会简报

2016年4月9日,由陈少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研究”开题论证暨“《四书》学与宋明儒学”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515会议室举行。

中山大学哲学系吴重庆教授、张永义教授、梅谦立教授,中山大学学报中心杨海文教授,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黎汉基教授,四川大学哲学系曾海军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陈畅教授,广东省社科院邢益海教授,广州市社科院孙占卿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王光松教授,以及包括课题组其他成员在内共26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首先,项目首席专家陈少明教授就项目选题的缘起、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结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及预期成果等几个方面向专家组作了简要介绍。紧接着,子课题负责人刘伟副教授、陈少明教授(子课题负责人陈立胜教授因故未能参加,由陈少明教授代为汇报)、周春健教授、李兰芬教授、陈壁生教授分别就各子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计划、任务分工等向专家组作了汇报。

陈少明教授强调,《四书》塑造了赵宋以后中国的思想传统,进而获得了“经”的地位。从“四书”与宋明理学的义理结构、政教类型、宗教性之关系等角度,以问题(而非历史的梳理)的形式,开抉其与中国思想传统之关系,对理解“四书”甚至是中国思想传统至关重要。同时,“四书”大体上由“子”而“经”,梳理经、子、史等知识类型的谱系及功能是中哲学术团队近年来着力研究的又一重要学术方向,本课题研究将是这一学术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伟副教授认为,在历史上,传统知识类型经历过几次整体变迁,相应地,不同知识类型的消长以及某一知识类型功能的转变,都有可能对经典的解释产生重要的影响。课题的第一子课题研究“四书前史”(唐以前),这一时期正好对应从“七略”到四部定型的过渡时期,因此,把“四书”的理解置于知识类型整体变迁的历史脉络之中,将成为子课题的创新所在。陈少明教授进一步补充道,从论说形式上看,四部经典有所不同,而经典的论说形式往往会决定论说的内容和文本的功能。事实上,宋明理学的经典文本就存在不同的论说形式,如注疏体、或问体和语录体等等,从不同论说形式的入手,能够展示出宋明理学义理结构和功能的多层次性。周春健教授则强调,“四书”的作用不只是一套“新儒学”义理系统的形成,还包括基于“四书”理解其他传统经典。以“四书”为核心的科举考试制度的成熟,以及以“四书”为核心的民间教化的推广,一言以蔽之,基于“四书”的政教秩序的形成,是“四书”成为经典中的经典之标识。李兰芬教授认为,“‘四书’与宗教”之“宗教”与现代一般意义上的宗教略有不同。传统宗教可从广、狭两方面理解,广义的宗教是指向教化,其中既包含个体修身,也包含形成社会秩序;狭义的宗教则指向民间宗教。以上是就基于“四书”的儒家(教)宗教性而言。另一方面,“四书”与宗教的关系则表现为以“四书”为核心的儒教与佛教、基督教和回教之间的交互响应。陈壁生教授认为,将“四书”看成一个义理一贯的整体,还是由四部书组成的文本集成,是处理晚清近代以来转型时期“四书”学的一个难题。该子课题将从两个方面处理近代 “四书”学:第一,晚清以宋学为主强调“汉宋兼采”者对于“四书”(或其中某一部或几部)的注解;第二,西方思想引入中国后,近代学者以本土资源接引西方思想的思潮下对于“四书”的注解。

以上为课题总负责人和子课题负责人对于课题介绍的简要概括。针对以上学者的发言,与会学者从正反两方面纷纷建言。吴重庆教授指出,在深入研究“四书”学之前,需要对“四书”能够成为一门“四书学”进行必要的说明。杨海文教授指出,课题的深入研究要处理好一和多的关系,即“四书”学所代表的思想传统和其他思想传统的关系,等等。课题总负责人陈少明教授表示,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使得课题思路更加清晰,有利于后面课题工作的深入开展。

当天下午,“《四书》学与宋明儒学”研讨会继上午的开题论证会而召开。四川大学哲学系曾海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陈壁生教授、同济大学陈畅教授先后做了主题发言。曾海军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论好恶之情”,文章指出,儒家思想中本然的好恶之情先天具有道德倾向,不必诉诸理性(对于是非的认知);陈壁生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朱子的‘四书’与‘五经’”,文章指出,朱子基于“四书”解释“五经”以求圣人之心,遮蔽了五经的经学意义,进而瓦解了基于经学的政教秩序;陈畅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阳明学自然思想及其开展”,文章指出,“自然”包括无为、自发和规律三个义项,阳明及其后学以“一体”阐发“自然”,找到了个人心性和公共秩序之间的契合点。与会学者就三位学者的发言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总言之,三位学者的发言和由发言引出的讨论,加深了与会师生对于“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的理解。

四、2016年12月,“宋明理学修身工夫与《四书》诠释”工作坊会议简报

2016年12月9-11日,“宋明理学修身工夫与《四书》诠释”工作坊在中山大学哲学系锡昌堂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山大学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以丰富多样的视角探讨修身工夫及《四书》诠释的诸议题。

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少明教授作开幕致辞。陈少明教授首先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他指出,《四书》在不断流传的过程中被逐渐组编成一个系统,四书学研究应涵括《四书》前史、《四书》文本及其后期影响等诸多论题,其中,宋明理学与《四书》学的关系是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次会议将围绕“宋明理学修身工夫与《四书》诠释”展开。

会议首先进行会议主题演讲。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美国格兰谷州立大学哲学系倪培民教授以《四书的功夫解读与当代哲学的功夫转向》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视角转换具有重大意义。中国传统思想曾经被迫从西方视角寻求合法性,不同于这一故旧路径,对儒家学说进行功夫诠释能够祛除遮蔽,展现儒家学说的四层内涵:儒家学说是修齐治平的功法指导,功法指导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儒家经典的语言需要从语用角度去解读,修身实践是理解经典的重要途径。功夫视角可以作为哲学方法论,使当代哲学获得新的穿透力。

浙江大学哲学系董平教授发表了题为《礼乐文明与神圣生活》的演讲。他认为,“礼”作为多元生活秩序的“制度综合”,能够安顿政治秩序、人伦秩序,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法则。天人之道是合一的,天是礼的更高本源,而“人道”是“天道”秩序的人间化。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某种“心灵转向”将礼内置于心,从而在行为上合乎“礼”、在境界上合乎天,成为有道德的人。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钱明教授以《阳明学圣凡合一说的建构与判释》为题,以“圣人”问题作为主要线索,在古今中外的多重视角下,详尽勾勒并讨论了“圣凡合一”说的诸议题:“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圣之理想,“圣人可学而至”的学圣工夫论,“心之良知是谓圣”的成圣本体论以及“满街人都是圣人”的圣人现成论。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震教授以《论王阳明“一体之仁”的仁学思想——有关本体与工夫的一项心学论述》为题发表演讲。阳明学的万物一体论以“一体之仁”为根本旨趣。它不但是本体论——良心本体是“一体同在的总体之心”,也是工夫论,能够使人在生命实践中实现修齐治平,完成伦理社会的一体性建构。“一体之仁”具有“天下主义”人文精神,其目标是达致一个万物和谐共存之理想世界。

11日,会议进行小组发言与讨论环节,九位来自不同高校与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分别报告,主题涉及周濂溪“立人极”思想、朱子“理气强弱”问题、陆象山“六经注我”的诠释学意涵、王阳明释经学问题以及“主静”、“心即理”等诸多命题,展示了深刻多样且富有启益的研究路径。

最后,禅宗与中国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哲学系冯达文教授致会议闭幕辞。冯教授谈到,如今的学术取向大多从文献出发,尝试做新的解释,学者们应该把握时代提供的机会,为中国文化复兴作出贡献。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