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编辑视阈下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研究

尹玉吉2017年04月14日10:2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编辑及其作者沟通的主要介质及共同向极致逼进的对象,睿智的编辑与执著的作者都必须特别加以关注与研究。编辑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撰写规律课题,涵括其具有内在有机构成,有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关于学术论文撰写研究的回顾;第二,学术论文撰写规律基于编辑视阈进行研究具有的特殊意义;第三,学术论文内涵科学界定是学术论文成功撰写的基本前提;第四,学术论文撰写成功的基础是选题有意义且作者能驾驭;第五,学术论文科学命题要求以精准专业、正确语法与准确文字来表达;第六,学术论文撰写成功实现创新的主要路径;第七,学术论文论证过程中的“三段论”与“四要素”及语言的特殊要求;第八,学术论文撰写不可逾越“问题学术史回顾”;第九,学术论文获取材料路径及其主观能动性发挥。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蔚然成风的今天,中国的学术空前活跃,参与的人群日趋庞大。学术论文是学术性、科学性、创造性与平易性的有机统一体,“四性”特点是学术论文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显著标志。所以,学术论文与大众性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比更理性、准确与深刻;与学术专著比,周期短、观点更新颖、更集中、易把握等优点。由于学术期刊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及其刊载学术论文的提出优点,在近二百年的学术发展历程中,学术论文及其载体学术期刊异军突起,迅速成为学术文献的主要载体。[2]学术论文与学术期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为自己的主要承载形式与内涵、互相把对方推向历史的巅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五部门颁布的《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2015-11)就开宗明义指出:“学术期刊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平台”[3]正是基于学术期刊在学术发展中的这一重要意义。

一、关于学术论文撰写研究的回顾

(一)学术期刊关于“学术论文”研究的情况

1.学术期刊刊载“学术论文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显示,前12年(1983~1995)平均每年发表论文篇数保持在个位数上;中间11年(1996~2007)平均每年发表论文篇数保持在20篇以内;最近8年(2008~2016)平均每年发表论文篇数在30篇左右。可见,中国“学术论文撰写”方面的学术论文篇数每隔10年左右时间增加一倍。该趋势也表明,中国学术论文撰写研究可谓处于有规律、稳步发展之中。

2.从33年中国“学术论文撰写”研究论文内容来看,前12年基本属于初始阶段,侧重于对学术论文的基本格式、基本理论进行梳理与常识性叙述,为拨乱反正时期的恢复阶段;中间11年属于成熟和稳步发展阶段,对学术论文撰写的宏观和比较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最近的8年的数据显示,学术论文的研究趋向于国际规范、国家标准、各专业的学术论文撰写特有规律研究,这个阶段开始由规范的研究转向应用性研究方向细化发展。

3.从1983年朱曾柏的《撰写中医学术论文的几点体会》(《中医药学报》1983-02、04连载)到2016年夏先波的《基层医务人员撰写学术论文的体会》(《人民军医》),总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0篇左右,虽然不乏优秀之作,但总的来看,普及性的多、研究性的少;经验性的多、理论性的少;人云亦云的多,具有创新性的少。中国的学术论文撰写研究缺乏真正高层次的成果问世,缺乏中西方比较视域下的研究,尤其缺乏基于学术编辑视阈的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研究。

(二)学术专著关于“学术论文”研究的情况

我国学术专著关于“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的研究要略晚于学术期刊,也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通过权威图书网站搜索工具“读秀学术搜索”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将“学术论文”作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这方面的研究专著成果达百余部。从江剑云(1985-12)的《怎样撰写学术论文》(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而言”的辅导类著作,到徐艳英等(2015-07)“外语教学指导”性质的《英语研究论文写作指导》指导类著作,总的来看,与学术期刊相关情况大致相同:普及性的多、研究性的少;经验性的多、理论性的少;技术性的“应用写作丛书”“撰写指南”“撰写与投稿”多,专业专著少;“怎样写学术论文”“入门”性的多,高层次的论著少,等等。同样缺乏基于学术编辑视阈的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研究。

二、学术论文撰写规律基于编辑视阈进行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一)中国学术期刊令人堪忧的现状倒逼学术期刊编辑研究学术论文撰写规律

中国学术期刊的最高目标就是尽快“走出去”与西方国家学术期刊一争高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关键性的一步迟迟迈不动,中国学术期刊的激励机制几乎完全失效,其中的事例比比皆是:2003年《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实施方案》计划“要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培育出5~10种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科学报”,然而,事实上该“计划”已经过去14年了,远超规定期限,结果是没有“培育出一种国际知名的社科学报”;1999年国家在自然科学期刊界设立了“重点学术期刊专项资助基金”,该基金每年拨款300万元资助国内重点学术期刊,对我国的125种科技期刊进行了资助,该基金2000年又出台了“重点学术期刊专项资助基金”,重点资助国内比较优秀的30种左右的学术期刊;2012年底的开始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工程实施5年以来,也还没有孕育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可见,由于中国学术期刊评价“参照系”的非合理、非科学性导致了一系列“计划”“规划”“方案”等等的形同虚设。[4]中国学术期刊的激励机制失效倒逼学术期刊编辑另辟蹊径,以学术期刊编辑的视阈研究学术论文撰写规律,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至少能够有益于中国学术期刊水平的提高。

(二)以学术编辑视阈研究学术论文撰写规律本身就具有特殊意义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编辑就是从事学术期刊刊载内容——学术论文的审稿、编辑与加工的职业从业者,这个职业可谓全方位审读、修改、规范、提炼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学术期刊编辑及其作者沟通的主要介质及共同向极致逼进的对象,学术论文的撰写有其应遵循的内在规律和方法,睿智学术编辑与精明论文作者都必须关注和探讨学术论文的撰写规律与方法。以学术期刊编辑的视角审视学术论文成果及其撰写规律,对于学术论文的高效产出与传播以及学术期刊水平的本质提高,无疑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三)中国学术期刊迟迟不能“走出去”的严峻现实倒逼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论文撰写规律进行认识

众所周知,无论是传统学术期刊还是现代网络化学术期刊,均是承载和传播学术论文成果的重要媒介;而学术期刊编辑的根本任务就是发现、再创造、传播优秀学术论文成果的职业工作者。因此,学术期刊及其编辑职业工作者必须在学术论文撰写的理论与实践上具有比较专业的研究和良好的训练。中国学术期刊迟迟不能“走出去”的严峻现实,倒逼人们对学术论文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其中加强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的认识与研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的充分认识,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学术期刊提高水平,尽早与西方学术期刊接轨、能不能“走出去”的重要切入点。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的真正把握,旨在使学术期刊编辑从规律高度上去探索与认识以根本提升学术水平以至于提高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目的。很难想象,一个不懂学术论文撰写方法与规律、不会撰写学术论文的学术期刊编辑能够胜任高层次的学术论文的编辑工作。学术期刊编辑应当是学术论文作者的良师益友,要不辱使命、胜任该殊荣,学术期刊编辑就必须主动关照和熟谙学术论文的撰写技巧与规律。

开展这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对于克服中国学术期刊水平普遍低于西方同行、迟迟不能“走出去”的缺憾而言,同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其不失为中国学术期刊尽快“走出去”的一条捷径和切入点,这对于提高中国学术期刊水平来说,从这个角度切入,还没有人去研究。

(四)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论文撰写规范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容决定形式,同时不否认肯定事物的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好的形式能够使内容以更加完美的面貌呈现出来,更加让人们喜闻乐见。因此,中西方学术期刊界对学术论文的撰写形式与规范也非常重视。世界著名的三大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手册就是如此,被誉为“出版与研究界圣经”的美国《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有的简称“芝加哥手册”,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The Essential Guide for Writers, Editors & Publishers)、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研制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出版手册》(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published the manual)和美国心理学家学会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就是学术论文规范形式的典型代表。这三大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手册更加强调参考文献与引文规范,都强调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和必要性。在美国,绝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是通过其“投稿须知”(Submission Guidelines)来告知学术论文作者以上要求,便于作者参考。不符合注释和引文标准的论文,必然会被退回修改以至于受拒。再如著名的《美国历史评论》(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就在“投稿须知”中告知作者在大写、连字符号、字母用法、标点符号、引用、脚注等等规范方面,必须按照上述《芝加哥手册》的要求去做,并且要求在拼写方面必须遵循《韦氏第3版新国际英语足本词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的规范。同样,在中国也存在这样的“规范”,例如中国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著作出版规范的通知》和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家教育部2004年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2009),等等。须知,这些经典性学术论文规范首先是由学术期刊出版管理部门、编辑出版部门、学术期刊出版专家的起草者和具体执行者。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在学术论文撰写规范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三、学术论文内涵的科学界定是学术论文成功撰写的基本前提

清晰界定学术论文的内涵是研究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的前提,因此必须廓清学术论文及其相关概念。学术论文内涵这个话题貌似老生常谈,实则不然。

(一)究竟何谓学术。

权威的《辞海》界定是:“指较为专门、有系统的学问”;[5]1934同样权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其把“学术”界定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6]1549显而易见,上述二者的界定没有多大区别,且内涵上有缺失,都仅从“名词”意义上去界定“学术”,而遗漏了学术作为人的“活动”意义上的“动词”涵义。诚如刘庆昌先生所云“学术既指系统的学问,又指研究学问的过程,因而学术作品一方面含有作为名词的学问信息,也必须内含学问产生的规范过程”。[7]故我们倾向于这样的界定:学术是一种专业研究人员通过对事物现象或其背后规律进行的一种专业化、科学化、学科化的归纳、推理和演绎活动(动词)及其结果(名词)。学术的目的就是力图获取新知,认识事物内部和事物外部的真实关系及规律。当今社会,学术研究早已成为一种职业,且形成了共同体,其职业伦理和学科专业化、学术表达规范化已经成为常态;其次,学术研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求真,即毛泽东强调的“实事求是”。

(二)究竟何谓论文。

《辞海》界定为“专门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8]1098《现代汉语词典》界定是“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9]854二者的界定虽然原则上不存在错误、没有本质区别,不过界定都过于笼统,同样不易把握。我们的倾向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专业理论文章,它包括会议论文、学术论文等。

(三)究竟何谓学术论文。

关于“学术论文”的内涵界定,《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都没有论及,学术界的讨论却比较热烈。我们搜集、整理了近20年来学术界有代表性的观点,并以此来考察和界定该概念。尹玉吉(1996)认为:“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形成的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而“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就是研究主体针对社会领域某一学科或学科的某一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和思索,并把这一过程的结果按照一定形式与规范用文字等记录下来表述为学术成果的理论文章,就是社会科学学术论文。”[10]周淑敏(1997)认为,学术论文是“学术性论著的简称,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11]1曹大良等(1999)认为,学术论文是“对某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之后,表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章。”[12]常相忆(2002)认为,“学术论文,实际上就是人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某些现象、某些问题或某些课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深入的研究、考察和分析,以探讨其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的理论文章。”[13]王瑞兰等(2004)认为,“学术性论文是指研究人员提供给学术期刊发表或向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14]朱永兴(2007)认为“学术论文是指某一学术课题通过科学实验、调查研究、实际观测、理论分析等,因此而获得具有新的科学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于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15]4李正元(2010)认为:“学术论文是指学者在研究和探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某一学科对象的过程中,在理论或方法上有独到见解,按照特定范式撰写并公开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文章。”[16]李宗刚(2011)认为,“学术论文是我们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之后写出的理论性文章”。[1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其对学术论文的定义是:“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18]5~6

比较研究以上10种关于“学术论文”内涵界定的代表性观点,可以发现其中不少归纳、概括和表述是欠缺的、甚至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时间久远而时过境迁,有的属不经意间而导致的欠精炼,有的确是失之偏颇。例如尹玉吉的“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形成的研究成果的学理性文章”中的“某种问题”,就属于口语语言,而非严格意义上范畴层面的专业语汇,“某种问题”同样非严格意义的专业语汇,而应代之以“事物现象或其背后规律”更为准确;周淑敏的“学术性论著”、“问题”等都不严谨,因为“学术性论著”首先指专著(书),而非学术论文,而“问题”的概括也不属于学术层面的定义表达;曹大良等“进行学术交流的文章”的概括过于狭义,因为除了“会议交流宣读”的论文之外的、用以学术期刊、学术网站、学术论文集发表的“文章”也是学术论文;常相忆的“某些现象、某些问题或某些课题”以及“本质、特征及发展规律”,这些范畴将属于不同层面概念在同一层面进行混用;王瑞兰的“学术性论文是指研究人员提供给学术期刊发表或向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定义不够严谨、科学,难道教学人员的教育学、教学法论文就不是学术论文?同样,没有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发表与宣读而在“学术论文集”或者没有在任何地方发布的学术论文,也是学术论文,因为在科学技术发达的美国,学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就不看论文发表与否,仅看其研究成果(包括学术论文)水平如何,像2006年的国际数学大会,就把国际顶尖奖项的“菲尔兹奖”颁给了证明“庞加莱猜想”的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然而,该奖作者佩雷尔曼的论文仅仅发表在开放预印本库网页(arXiv.org)上,这在中国的科研评价机制看来,根本就不能算“学术论文”,更别谈获奖了;[19]朱永兴关于“学术论文是用于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的界定,不够严谨,不属于概念界定范畴性质用语;李正元的“过程中”和“并公开发表”也是欠妥的,既然是“过程”,说明“学术论文”还没有产生,同理,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也是学术论文;李宗刚的“我们”和“某一问题或现象”显然不是学术定义范畴层面上的用语,研究对象层面也划分不清;《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对学术论文的界定也存在不少问题,其中的“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既然是“记录”它就可以是专著、学术报告等,而不一定非的是学术论文,而其“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同样地,学术论文可以不公之于众,即不“宣读、交流或讨论”,其“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可能是“研究报告”而不是学术论文,等等不一而足。不过需要清楚的是,学术论文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都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公布于众”的,即英语世界所称的“Publish”,而不是虚无缥缈或仅撰写者自己把玩的,当然这里的“众”可以是世界性的、地区性的、专业领域性的、局部专家范围内的。

虽然以往学者们观点存在不少偏颇,但其更多的是启发。有鉴于此,学术论文的内涵应包括以下5个因素:1.必须运用专业原理知识、专门术语;2.讨论或研究事物现象及背后规律;3.形成研究成果;4.表述为理论性文章;5.发表范围不限。因此,“学术论文”的内涵可界定为:“学术论文就是运用学科原理与专业术语,对客观事物现象及背后规律进行归纳、推理与演绎,以此形成的并在一定范围公布的专业理论文章”。

四、学术论文撰写成功的基础是选题有意义且作者能驾驭

(一)选题有意义。

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及学术论文的撰写一定是有的目性,拥有了目的性的学术论文才可能有意义、有价值。而只有富内涵与价值的学术论文成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被决策者肯定、被学术界认可,才可能受到相关鼓励。这种被肯定、认可和鼓励的成果也是政府课题招标、成果奖励、成果推广所青睐的。因此,从事学术研究及论文成果撰写的基础必须有富内涵、高价值、有意义。这种目的性迫使学术论文撰写者去深度的、系统的思索相关问题:为什么撰写该学术论文的动机是什么,撰写该学术论文价值与意义是什么,该学术论文与已有相关学术论文比较,创新在哪里?撰写该学术论文能引起学术期刊编辑兴趣吗,撰写该学术论文能引起相关学者及社会的兴趣阅读吗,该学术论文能否给其他研究着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启发和学术参考吗?[20]如果以上答案不圆满,那么该学术论文就是没有价值和意义,撰写行为就是浪费时间和资源,这样的所谓学术论文只能是学术泡沫和垃圾。因此,学术论文撰写的基础就是选题有无意义,其在学术论文撰写过程中至关重要。

(二)撰写者能驾驭。

学术论文选题有意义、有价值仅仅是基本前提,完成学术论文撰写任务的另一关键性前提是“作者能驾驭”。这里的“能驾驭”是指撰写者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有积累、感兴趣、宽视阈”。否则,就是没有这种驾驭能力。

1.撰写者有积累。学术论文撰写者在选题的广义与狭义内涵两方面,都必须有相当程度的知识集聚、资料积累以至于在此基础上的比较深刻甚至是超越性的思考,以此基础上撰写的学术论文才是撰写者积累到不能不发、不得不发,才是水满自溢、水到渠成、自然天成的佳作。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21]19就是这个道理,它与后文的“问题学术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脉相承。

2.学术论文撰写者要兴致盎然。对于需要研究的事物有兴趣才能引起注意力,才有探索该问题的积极性,只有具有积极性才可能有创造性,创新性成果出现是学术论文撰写的最终目的。否则,撰写者不感兴趣,出于消极应付,只能是事倍功半。诚如列宁所说的:“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22]225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即使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最重要动力。”[23]纵观历史上的大科学家、大学问家,总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牛顿迷恋于机械,发现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三大定律”。这样的事例在学术界、科学界不胜枚举。

3.撰写者有全球化视阈。网络化、信息化与全球化的今天,已经使得整个世界成为“地球村”,如此环境下的学术研究、科学发现当然也是全球化视阈下的了。学术论文撰写者如果没有全球化视阈,其进行所谓学术研究与学术论文撰写活动必然是一叶障目与井底之蛙,其结果只能是闭门造车的无用之物,不可能是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这就要求其撰写者必须充分应用网络化、信息化的手段,以全球化视阈观察事物、分析现象、发现规律,以此去从事学术论文的撰写活动。

上述学术论文撰写两个重要基础条件的关系同样相辅相成、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的。当然,学术论文撰写者的“能驾驭”和“有能力”,必须是以对“学术问题”的深度研究、理性反思与抽象思维为前提的。

五、学术论文科学命题要求以精准专业、恰当语法与准确文字表达

恰如其分的学术论文命题就是要做到“精准概括内容,强力引人注目”的效果,它具有避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用,这对学术论文的成功撰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到这些的前提就需要在命题的特定格式与文字的规范上下功夫。

(一)恰如其分的命题对于学术论文的成功撰写具有重要意义。

题目是学术论文的命门与纲举目张的“纲”,通过它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和洞察全文的作用。因此,成功的学术论文命题是科学撰写论文的基本前提。诚如英国博物学家雷伊(Tohn Ray)所言:“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24]科学的命题能使读者在未读“摘要”及全文前即能迅速、准确判明作者的意图、论文内容以至结论观点,从而做出是否选择阅读、详细阅读以至研读的准确判断。否则,由于命题不当而误导以至被拒绝阅读。所以,成功的命题对于其整体来说,具有“纲举目张”的功效。《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关于学术论文“题目”的诠释是:“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题名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25]5~6学术论文“题目”所用每一字、句、词汇都必须考虑到学术论文发表后“关键词”、“摘要”以及图书情报编制题录、索引等后续工作的便利,提供准确、特定、实用的技术、学术信息,同时,便于该学术论文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最大化。

(二)学术论文命题要求符合专业精准、语法恰当与文字生动要求

1. 精准的专业表达。准确的学术论文命题要求用尽量少且必需的专业术语,以科学表述学术论文的实质内容,做到准确、简洁、有效,即能概括学术论文的论点或中心内容,做到文题相符、所指明确。

2.题目字数要求。学术界个体、学术组织以及政府标准约定俗成或者规范规定,学术论文题目名称不宜超过20字,实在不行可另外加副标题。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导师高度的文字提炼能力和问题概括超高水平。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修养,需要琢磨、学习、参考,当然其前提也是基于对专业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学者,其经典代表作——《资本论》(Das Kapital)本身共3卷,平均每卷字数50万,3卷约150万字,如果再加上后续的《剩余价值学说史》(3卷),再翻一番达300万字,而其书名仅仅3个字——“资本论”,虽然他也有自己的副标题——《政治经济新批判》。德文原版《资本论》即“Das Kapital”,英语谓“The Capital”,汉语叫《资本论》,通俗地说就是“资本”,所以直译的话,就是两个字、一个名词“资本”而已,简简单单,一目了然。

3.题目的语法要求。题目一般不能出现标点符号、不需“主谓宾补定状”俱全,一般不用动宾结构,而用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中心的偏正词组。恰如其分的还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其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精炼的“定冠词(Das)和名词(Kapital)”的结构。

4.题目的其他要求。题名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字。用作国际交流的报告、论文,应有外文(多用英文)题名,外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10个实词。”[25]5~6。

在选题本身术语复杂、成分较多导致题名意犹未尽而不得已需要进一步诠释意思时,方可加副标题,用以补充说明该学术论文特定内容以及其他需要副标题加以引伸或说明者。[26]

六、学术论文实现创新的主要路径及不同性质学科方法的区别

(一)主要创新路径

学术论文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就是创新,学术论文撰写就是在吸收前人成果基础上,通过提出新设想或者通过新方法,从而实现新发现、新发明的目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必须是首创,至少是部分首创,“道前人所未道,发前人所未发”、“补别人所不足,领别人先一步”,而不是对他人工作的简单复述或解释。总之,学术论文的创新主要包括:新观点、新资料与新方法,优秀的学术论文至少具备其一。

1.运用现成理论对新的科学实验、社会实践进行探索、总结与概括,撰写的具有创新性的应用性学术论文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真理,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规律,他们都是卓越的学术理论大师,正因为如此,他们分别发现了唯物辩证法、剩余价值以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的许多学术理论成果就属于这一方面的科学思维结晶,正是由于毛泽东思想这个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法宝的指引,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成功。

2.填补学科或学科某一方向空白的学术论文成果。运用新方法或新材料,通过开拓性研究,得出具有空前的创新性学术的成果,往往能够填补学术理论的空白,历史上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往往就是那些填补学术空白的成果,像诺贝尔科学奖等一些重大奖项的成果论文,往往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些成果往往以学术论文形式呈现。世界上最具权威的诺贝尔奖就是最好的证据:20世纪初以来,学者们在基础学术领域取得的重要学术成果基本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毫无疑问,这些精品中的精品最终获得诺贝尔奖,有趣的是,一篇仅仅一两页纸的学术论文很可能包含了革命性的科学思想或者描述了里程碑式的科学突破,由此“征服全世界,包括诺贝尔奖的评委们”。[27]启动于1996年完成于2000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就属于这种填补空白的研究。这种研究形成的学术成果往往是前人未涉及或没有条件而未发现的研究成果。

3.超过前人学术观点的精确度或高度的学术论文成果。该类学术论文说是学术论文的主流,这种学术研究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此为前提,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现象及其背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把人类新的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的新认识、新理论,进行新的概括与总结的创新性学术论文成果。

4.对学术界已有观点进行纠正或补充的学术论文成果。该类研究成果形成的学术论文,往往是那些经过实践与理论验证,结论失之偏颇、论证残缺不全甚至不正确,经过后来者的严密论证对前者错误论断,对之进行修正、纠正或补充的学术论文,像商榷性的就具体某一学者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研究、与其讨论形成的创新性学术论文即属于该方面的学术论文成果。

5.在方法论上有突破的学术论文成果。在学术界论争激烈的热点和焦点学术问题上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情况下,学者们由于在方法论上找到了问题解决的突破口,由此进行了研究方向的调整或者研究方法的改进,为学术问题的解决铺平道路的学术成果,即属于方法论创新的学术论文,这种学术方法论的纠偏和发现,其对于学术问题的突破往往具有关键性价值,像1940年威拉得·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发明并于1960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碳-14年代测定法”(Carbon 14 dating)就解决了人类历史由于缺乏文字记载而无法认识的问题,譬如中国几千年不能解决的夏商周历史分期问题的解决即依赖于此。

6.具有学术考据与证明价值的学术论文成果。这里指的是考据性质的历史学学术论文的撰写。因为鉴定历史学论文成果有无创新以及创新度高低的基本标准为:以新资料形成全新观点的学史论文;以新资料佐证现成观点的史学论文;以旧资料得出新观点的学史论文,等。所以说,一篇优秀的史学论文必须具备上述三种情况的一种。否则,该史学论文就没有实现创新,就不成其为学术论文。以此类推,科学技术史方面的学术论文也是这种情况。

(二)不同性质学科方法的区别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在方法与自然科学的方法是有区别的,对此,革命导师马克思有过精辟地论述:“分析社会问题,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即使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借助于“显微镜”和“化学试剂”,可以在“纯粹”的状态下进行;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即以抽象思维主,现在看来也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实验室”。

七、学术论文的论证方法及其语言的特殊性

(一)学术论文论证方法的演进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传统论证模式。指肇始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成熟于亚里士多德,以形式逻辑为主要推导方法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古代西方这种思维方式直到近代实验科学产生并成熟之前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占据着主流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西方的这种传统思维方式的基点是从“范畴”开始的。亚里士多德在其《范畴篇》中提出了十个范畴,即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和活动。以据这些范畴构成的要素,人们就可以对客观存在进行规范的界定和分类,使之形成准确的、可约定俗成的“概念”。这种传统论证模式亚里士多德谓之“三段论”,它由“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构成。只要大前提和小前提都真实,而小前提和大前提又有直接的联系,结论必然也是真实的。他例举了一个典型:大前提——是人总要死的;小前提——亚里士多德是人;结论——亚里士多德避免不了死。

2.近代实验科学论证模式。该论证模式以英国弗兰西斯·培根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为前提,其历经近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丰富、完善而趋于成熟的论证模式,该模式孕育出了现代实验科学思想方法体系。培根的《学术的进步》《新工具论》集中阐明了其唯物主义经验论基本观点,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石,将“经验提纯”式的知识更新作为推动科学“复兴”的原动力。为达此目的,培根提出了“假相”说,即人主观认识偏离客观事物真实的可能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认识的片面性。

3.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论证模式。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论证模式就是人类真正成熟的唯物辩证法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被证明广泛适用的一种科学思想方法体系。辩证逻辑思维在严守形式逻辑正确规则的同时,强调运用“实践、发展和全面的观点”来认识世界的必要性。因此,辩证逻辑思维模式既是人类理论思维高度成熟的产物,又是促进人文社会科学深入发展的有力武器。同形式以往的所有论证模式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不是关于思维外在的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定形式的、自然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们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28]89-90由其带来的辩证逻辑思维模式是指导人们正确思维的科学方法,其核心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真正把握这一原则,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

学术论文的撰写必须借鉴和汲取有史以来人类的智慧,在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根本方法的同时,多角度、多方法有机结合。具体说来,学术论文的撰写要求必须贯彻“三段论”“三要素”及语言专业性准确性生动性原则。

(二)学术论文撰写必须运用归纳与演绎推理“三段论”原理及“四要素”方法

科学研究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与思维的过程,而学术论文是对该过程的目的、方法和结论的学科性科学记录。无论什么学科性的学术论文,从逻辑角度考察,都需要借助概念、归纳、推理、演绎进行判断,这个判断必须符合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所要求的“三段论”原理;真正的学术论文是客观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这种统一要求对事物真假、概念对错进行逻辑判断与推理,该判断与推理就是论点、论据、论述、结论“四要素”有机结合、缜密衔接的过程。可见,一篇真正优秀的学术论文必须符合“三段论”及“四要素”所内定的逻辑法则,符合归纳、推理、演绎判断的逻辑学原则,同时符合论点、论据、论述、结论的逻辑学内在要求。

所谓“归纳法”(Inductive Reasoning)也叫归纳推理方法,是通过对观察、实验和调查所得的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道理、一般原理,根据事物部分对象所具有的特质,推论出该事物所有对象都具有的性质的推理,即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归纳法”恰恰相反,演绎法(Deductive Reasoning)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特殊结论,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是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组成“三段论”。演绎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推理的前提基于“一般”,得出的结论却是“特殊”,事物的一般、共性必然寓于特殊之中。归纳法和演绎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般寓于特殊之中,没有特殊就没有一般。学术论文的撰写只有科学运用“三段论”原理,才能做到推理有力、严密逻辑。达此目的就必须在该例证、引证之处不能或缺,并使之准确、贴切、生动,以使“论据”言之凿凿。同样,学术论文“三段论”原理也应当在学术论文撰写的全过程中充分运用。

学术论文的“四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述、结论”(有的称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它主要基于学术论文总体和宏观布局而言的,即在学术论文的宏观布局中“四要素”原理充分运用;不能否定的是,与此同时,在学术论文的中观布局、微观结构上应当或明或暗贯彻“四要素”原理,而不应机械、简单地在学术论文的宏观上机械运用。

关于学术论文成功撰写必须符合逻辑学的“三段论”原理与“四要素”要求。这些原理与要求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的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欧几里德(Euclid,325 BC~265 BC),直至近现代的牛顿(Isaac Newton 1642~1727)、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9~1955)等先贤那里,追溯到古典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大逻辑》《小逻辑》那里。由于马克思辩证唯物法是对人类以往所有文明成果、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科学扬弃。因此,今天的学术论文撰写真正的科学方法论,就是联系古典方法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追溯学术论文撰写成功的方法论利器。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冒天启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逻辑演绎和历史进程相结合的方法生动地概括为“脱衣法”和“穿衣法”相结合。“脱衣法”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从研究要从具体问题开始,充分地占有各种材料,将被研究对象各种表面现象,像脱衣服一样层层剥掉,透过现象看清楚事物的本质,从而便于进行抽象思维;而“穿衣法”是指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在表述学术成果时,从最抽象的基本概念(内核)开始,符合逻辑地将各种本来具有的客观现象回复上去,使逻辑演绎与历史进程有机统一起来。[29]

(三)学术论文的语言要求使用专业知识语言和学术术语

学术论文的撰写必须运用学科专业固有的术语、名称、概念、基本原理等进行推演、表述,学术论文的目的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方法来考察、研究问题的现象及其背后的规律。诚如周淑敏先生所言:学术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构成,通过三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来表达思想、阐明道理,是一种独特的说理性文体。[30]1学术论文首先要具备这些因素,采纳该方法。而不能是文学语言、日常生活语言,也不是他学科的语言,例如经济学学术论文的撰写就不能机械使用心理学术语,或者自然科学学科的语言,等等。并且语言的使用要准确、严谨、简明、平易、庄重,但是不否定生动。学术论文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在语言上的专业性和理论性。

(四)学术论文的语言也要求有神采,即文笔的生动性

语言风格要求清晰流畅,避免自创的新奇语句,学术论文的表达不能用诗情画意的文学语言来表述,不能用夸张的、不恰当的比喻来遣词造句。学术论文如果没有风采,就不能流传久远。诚如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年》)可见,要写好学术论文就必须注重语言的修炼。总之,学术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恰当、简洁、专业,同时在尊重专业、尊重术语的前提下做到文采飞扬,让人喜闻乐见。

这些都是学术论文撰写所必须把握的,假设缺乏以上这三点学术论文的基本规范范畴就谈不上成功学术论文撰写的完成。

八、基于学术论文规范的“问题学术史回顾”

(一)关于“问题学术史回顾”的主旨

学术活动、学术论文撰写本质上就是站在该“问题”已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开始的。诚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所说:“在科学研究上的大胆创新和充分尊重前人成果,是辩证的统一。”[31]因此,学术论文必需的“问题学术史回顾”,就是对前人、他人已有成果进行的全面搜集、梳理、归纳与概括,并且对其评价尽量做到全面和准确,“问题学术史回顾”是学术论文撰写不可逾越的必须阶段和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术期刊登载的学术论文中的“问题学术史回顾”问题,实质上就是世界公认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加菲尔德的“引文分析法”的问题,该方法已被广泛应用到了学术史、科学结构和知识结构图示、科学预测、科研绩效、学术期刊评价、文献情报检索等领域。加菲尔德对文献被引用的意义调查分析后认为,学术文献的引用与被引用反映着学者之间学术研究活动中相互借鉴、继承、商榷、讨论过程中互成参考相关成果的系。“引文分析法”可以归纳为以下种15种情况:1.表示对开拓者尊重;2.对有关著作给予应有的荣誉;3.核对作者运用的方法及材料;4.提供学术背景材料;5.对作者自己著作进行更正;6.对前人、他人的著作予以更正;7.评价过往的学术文献;8.为自己的主张寻求充分的论证支持;9.提供作者现有的学术文献;10.对未被传播、少被标引或未被引证的文献提供向导;11.鉴定数据及物理常数的准确性;12.核对原始资料中某观点或概念是否被运用和讨论过;13.核对原始资料或他人学术文献中的人、概念和名词;14.承认作者之前他人的成果或定义;15.对他人的优先权要求提出质疑。[32]

(二)“问题学术史回顾”在学术论文中的重要价值

1.“问题学术史回顾”使学术研究更加高效。学术论文撰写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前,必须先整理、归纳他人在该问题上的研究情况,通过这些工作发现他们的成就、缺陷、盲区以至于方法论上的失误等。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所从事的研究活动才是高效的,学术论文成果才是有价值的。需要注意的是,引用前人、他人的观点时必须注明文献出处,诚如著名科学家牛顿说的,“我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2.“问题学术史回顾”客观体现学术研究的继承性。“问题学术史回顾”能够帮助作者真正了解该问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明确自己在这个问题研究中的位置、需要去做哪些工作,否则,研究就是没头的苍蝇。“问题学术史的回顾”能够使学术论文撰写者在“问题”上洞察秋毫,站在“问题”研究宝塔的顶端,俯瞰“问题”的来龙去脉,使学术论文观点持之有据,言之有理。“问题学术史回顾”还能显示学术论文撰写者的科学态度、求实精神及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体现学术研究的传承性原则。

3.“问题学术史回顾”使学术论文传播更加畅通。学术论文“问题学术史回顾”的健全,对于学术期刊审稿、编辑、惯例规范、读者阅读以至于传播的畅通性,至关重要。

4.“问题学术史回顾”是学术论文撰写的“国际惯例”。“问题学术史的回顾”是学术界的“国际惯例”,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机构在收到撰者学术论文后,必须对学术论文讨论的问题进行严格地“同行审稿”程序对其进行学术创新、技术规范等的审查,通过审查“问题学术史回顾”相关内容,审稿专家、编辑人员以至于发表后的学者阅读,都比较容易地厘清学术论文哪些是作者观点、哪些是引用的观点;哪些是对他人观点的批评、继承与发展,等等。“问题学术史回顾”准确与否应当作为是否采用、修改后采用或退稿的重要依据,学术论文的“问题学术史”部分必须由作者最后定稿或删改,出版机构不宜随意裁删。[33]世界著名的三大学术论文写作规范手册,被称为“出版与研究界圣经”的美国《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The Chicago Manual of Style: The Essential Guide for Writers, Editors & Publishers)、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研制的《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出版手册》(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published the manual)、美国心理学家学会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等等,虽然在参考文献与引文规范有细小差异,但三者都特别强调参考文献的规范性、必要性,强调尊重前人、他人观点的重要性,要求明晰作者本人观点与他人观点的界限,不论直接抑或间接引用,都必须做到持之有据。美国的绝大部分学术期刊都是通过其“投稿须知”(Submission Guidelines)来告知作者这些要求的,以便于作者投稿参照,否则,必然会被退回修改以至于受拒。

5.“问题学术史回顾”是学术道德建设的必须。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为此就指出过:“尊重前人已取得的成果,首先要做到在自己的研究论文中充分引用前人已经发表的有关论文。”[34]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国内不少学术论文撰写者、学术论文编辑,都没有意识到“问题学术史的回顾”在学术论文中的学术规范价值与学术道德价值之所在。[35]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学风建设者的高度重视,任其发展必然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泡沫的泛滥,破坏学术规范、压抑学术的健康发展。

九、基于编辑工作的学术论文材料获取路径及主观能动性发挥

搜集获取相关材料是撰写学术论文最基础性的工作,需要下足功夫。据美国科学家基金委员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完成一项科研活动所用的时间中,查阅文献资料就占去50.9%,而用于实验研究的时间又占32.1%,用于编写报告的时间仅占9.3%,计划和思考的时间占7.7%。[36]28美国学者Sharon Sorenson在其著《怎样写学术论文》中业“要求参考大量的资料”[37]1。占一半以上时间的学术论文撰写所需材料的获取路径有传统与现代数字化两个,全球化时代的今天后者尤为重要,这些路径之间有着辩证关系。撰写学术论文离不开大量相关学术材料的获取,占有的材料越多,撰写学术论文的条件就越充分。因为任何精品学术论文的观点,都是从现有材料中提炼和感悟出来的,学术论文大量资料是前人的,尽管新学术论文的观点是自己的并且必须是自己的。这就要求学术论文的撰写者平时就注意收集、整理专业文献信息、理论观点,做获取资料的“有心人”和“高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真理在此可谓恰如其分。

(一)学术论文材料的获取路径

学术论文撰写材料的获取一般而言,通过传统的和网络的两条途径实现,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1.传统材料获取途径。传统的获取手段就是靠泡图书馆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养成好的材料收集习惯。

2.网络材料收集途径。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如何获取尽量多的文献资料实际又成为一门新学问。因此,大量有效的应用网络进行学术资料的收集,显得异常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信息化手段的利用必须以平时的博览群书相结合,借助于现代化网络无疑给学术论文的撰写添加了一个助推器,使得科学研究事半功倍。目前人们获取网络学术信息的主要渠道有以下几个途径:第一,中国知网。它收录了中国几乎所有期刊、报纸、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充分运用它,基本可以穷尽中国的学术论文资源。第二,国内其他学术网站。国内的“万方数据库”、“维普”等;第三,国外主要学术网站。国外主要学术网站有“国外学术主要网站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Blackwell电子期刊”、“Open J-Gate电子期刊(开放存取期刊门户)”、谷歌学者网站(http://scholar.google.com/)、爱思唯尔(Elsevier tps://www. elsevier.com/),等等。第四,中国的百度网(https://www.baidu.com/)它是国内以至于全球较大、功能较全的知识型网站,通过它可以获取大量学术参考资料,当然百度的学术资源只能做参考,其资料从学理上说缺乏引证价值。第五,学术图书数据网站,期中以“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book.chaoxing.com)及其下属的“读秀学术搜索”(http://www. duxiu.com/)等为代表,其中的“读秀”下辖“知识、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文档、电子书、讲座”等等,其中的“电子书”搜索路径有“全部字段、书名、作者、主题词、丛书名、目次”等等;“读秀”图书有的是“部分阅读”,但是这里可以通过“图书馆文献传递”到局域网外“借阅”。

(二)科学获取的学术论文材料的加工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与网络学术资料搜集都不能完全取代或者部分代替学者们的学术思考与问题意识这个主观能动性,而且后者往往尤为重要,也就是说用头脑的逻辑思维去指导传统的、现代化的资料搜集工作,要有目的性、方向性、针对性地进行学术资料的取舍与整合。因此,资料的选择、淘汰、加工与提炼须臾离不开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需要人们勤于思考、勇于反思去引领资料的搜集与加工工作,避免漫无目的地去大海捞针。学术论文所需材料获取的途径方法及其关系要求主观意识与客观方法相辅相成,在资料的占有与思维维度上尽量少留空白和盲区,这是真正撰写出创新程度高的学术论文来的前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学术论文整体水平的高低、产量的多寡,直接关乎其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文化的发达程度,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长远和根本的利益。学术期刊编辑作为“原始创新成果重要展示平台”的“把关者”,[38]对学术论文生产的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角色义务、责任与独到的视阈,以其特有视角审视学术论文及其撰写方法与规律,对学术论文撰写者会有难得的、异质性的发现与启迪。因此,学术期刊编辑与学术论文作者在共同提升中国学术水平、提高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力以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实践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者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比较研究”负责人,山东理工大学教授)

(摘自《编辑之友》2017年第3期尹玉吉《编辑视阈下学术论文撰写规律研究》一文)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