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刘培育:中国因明研究 为往圣继绝学

刘培育2017年04月10日14:3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因明是关于正确认识和有效推理论证的学说,肇于古印度,是印度五门最古老的学问(五明)之一。因明随着印度佛教先后传入中国内地和藏区,在近16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在研习、消化印度因明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逐渐形成了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两个传统,也就是中国因明传统,简称“中国因明”。中国因明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回顾中国因明百年来的研究历程,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步曲:短暂复苏、几近亡绝、全面复兴

汉传因明的第一个高潮在唐代,玄奘大师及其弟子宣讲并翻译印度《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突出了因明的推理和论证功能,成为当时世界因明的高峰。但好景不长,几十年后逐渐衰微。而藏传因明(或称藏传量论、藏传量论因明)始于8世纪前后,从一开始就瞄准印度因明的最高成就,关注认识论和逻辑学,受到藏传佛教的高度重视,各大寺院都将因明规定为必须按学制精修的重点课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因明开始复苏。一方面,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危机,一些思想家要求社会变革,寻找思想武器,引入了西方科学和逻辑学。当时思想界把逻辑学看得很重,认为是“一切方法之方法”。逻辑学的传入,引起中国学人关注起中国古代的名辩学和唐代流传的因明,于是乎汉传因明在中断了千年以后逐渐得到复苏。另一方面,面对世界各种文化与信仰体系对抗的浪潮,藏传佛教内部发起了宗教无偏向运动,各宗派进一步认识到因明的重要性,认为因明是开启佛学宝库的金钥匙,学习因明是僧侣们修身养性的必经之路,从而大大推动了藏传因明教学的交流和对各宗派因明经典的研习。

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因明有了重要的发展。除佛学院外,在一些高校也开设了因明课,出版了几十种因明著作。但接下来的二三十年间,中国因明逐渐衰微,几近亡绝。近三十多年,伴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中国因明逐渐走出低谷,出现了新的气象,在因明教育和因明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十分可喜的进展。

汉传因明:在与逻辑学、名辩学互相比较中得以发展

百年来,汉传因明研究始终把逻辑思考作为关注的重点。这和西方逻辑的第三次系统传入受到国人的强烈关注有直接的关系。当年学者们由关注西方逻辑进而思考因明和中国古代名辩学(名学、辩学)中的逻辑方法。学术界纷纷将逻辑学和因明、逻辑学和名辩学作比较研究,也将因明和名辩学进行比较研究。于是在中华大地出现了逻辑学、名辩学、因明“相互激荡,竞放异彩”的独特的学术景观。这项比较研究,从寻查彼此的相同点,到辨别彼此的不同点,进而探究和阐释其中的义理底蕴。因明和逻辑的比较研究,学术界的基本思路是探求因明中的逻辑因素,评价因明的逻辑贡献。因明和名辩的比较研究,也较多地关注二者的逻辑因素之同异。尽管当今学术界对因明之逻辑性质的看法仍有分歧,但近百年来,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因明的逻辑性质和逻辑贡献的认识,较之先前有了大大的加深和提高。不仅如此,因明和逻辑的比较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学术界运用因明理论思考和阐释逻辑问题,甚至是现代逻辑的某些疑难问题,助推逻辑学的理论发展。这是非常可喜的。百年的比较研究,使汉传因明突破了玄奘“二论”(《因明正理门论》和《因明入正理论》)的视域,扩大到对陈那和法称的主要因明文献乃至其他国家因明文献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重要成果。

中国学术界长期对逻辑学、因明、名辩学的比较研究,促进了学者们对世界逻辑源流的探究和梳理,提出了希腊逻辑、中国名辩、印度因明是世界逻辑发展的三个源流和三个传统的观点。在当今国际逻辑学界,这种观点已逐渐形成共识。

藏传因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论技巧的有效工具

藏传因明的千年传承是近代因明发展的源头。20世纪初,面对东西方文化的剧烈碰撞和交流,以三大寺为代表的僧众反对西方列强的文化渗透,使藏传因明凸显出对印度原生态因明本根的坚守,并且在义理方面丰富和发展了藏传因明的内涵。藏传因明是认识论和逻辑学融为一体的学问,在长期研习中对因明量论的一些重要概念做了更为准确的定义和界说,对于推理形式、特别是反驳形式做了有效的简化,使之更便于实际应用。相对于印度因明传统而言,藏传因明在实践上开拓了广大民众的学习方式,吸纳了对因明传承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民族高校开展因明教育,培养了一批新的因明人才;藏传因明研究关注现代学术成果和科学方法,产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

藏传因明是藏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开发民智、提高人们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论技巧的有效工具,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当前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对百年来藏传因明教育和研究进行认真梳理和总结,揭示其成功和不足,探析其根源和经验,推动藏传因明的健康发展。

融合共生:汉传、藏传、国外因明的交流发展

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各有鲜明的特点,两者的学术交流是发展中国因明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20世纪前半叶,一些汉传因明学者就开始关注、研究和传播藏传因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者的交流日益增多,汉藏学者互译因明研究成果,经常在一起开学术研讨会,探讨共同关心的问题。近年来,汉藏因明学者开始共同申报和研究因明课题,合作撰写因明著作。2006年立项的教育部逻辑基地重大项目“佛家逻辑研究”,2012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因明研究”、重点项目“近现代国内外因明研究”等都是由汉藏因明学者共同承担的。汉藏因明通过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开阔了学术眼界,突破了各自的学术格局,推动了中国因明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进入21世纪,我国因明学者和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在不断增多。一方面,中国因明学者更自觉地关注国外同行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动态,翻译国外学者的重要著作,参加国外学术团体组织的因明学术研讨活动;另一方面,也把国外优秀因明专家请到中国来讲学或进行学术研讨。更可喜的是,近年来国内外因明学者开始合作研究贝叶经因明文献,共同撰写因明著作。中国因明已经迈步走出国门,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关注。我们相信,这条路会越走越宽。

中国因明传承和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人才问题。近三十多年来,我国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导师们,精心培养出一批专业的因明硕士和博士,有的博士是很出色的。但可惜的是,他(她)们中不少人由于各种原因没能从事因明研究工作,或者没有专门从事因明研究工作。而他们的导师,一批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活跃在因明领域的学者,多数已经退休或将要退休。如何把稀少的因明人才集聚到因明研究和教育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推动中国因明的健康发展,带动中国因明更好地“走出去”,这需要有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和尽早解决。

其次是学术视野问题。因明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有诸多新的生长点的学问,近百年来中国因明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明涉及论辩、逻辑、认识论等多个领域,各领域不断地涌现出许多新的成果,有许多新的发展。因明研究要有广阔的视野、现代的学术眼光,要关注相关领域的新观点、新方法,力求站在科学发展的新高度、运用新视觉去审视因明问题,这将有助于发现新问题、作出新阐释。同时,也一定要“同情”因明的发生背景和固有特点,避免牵强和比附。

再次是汉藏因明交流问题。汉藏因明的交流活动和以往比虽有很大加强,但从效果看还有待提高。不论是开学术研讨会,或是共同做课题,还存在着自话自说的现象,针对重要问题的思想交锋还比较少。这可能和语言不通有关系,致使研讨会上常常是汉藏因明分开讨论相关问题;也可能和学者们对彼此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有关。为此,需要研究者加强语言学习和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另外,现在高校有多个因明硕士、博士点,它们对汉藏因明各有侧重。为了让研究生们能更好地接触汉藏因明,各高校有必要互请藏传和汉传因明专家来讲课,这对促进学术交流、培养专业人才更为有利。

(责编:李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