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傩戏剧本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在中国戏剧大家庭中,傩戏是极其重要的成员,它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分布较广,具有强大的宗教功能,与人们生活甚至生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傩戏自形成之日起,就成为一种民俗事象,或在规定时间或在与神灵“商约”的时间内,不但必须演出,而且必须观看,甚至组织者或观众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表演”。
傩戏的种类
旧时,傩戏几乎遍布全国城乡,乃至今日,大部分省份仍有留存。由于傩戏所在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民族等背景不同,致使不同地区的傩戏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连名称也不一样。有的以傩戏主要演出者巫师的地方称谓命名,如端公戏、香火戏、师公戏、道公戏、释比戏等;有的以祭坛名称命名,如傩坛戏、傩堂戏等;有的以傩戏的功能命名,如打城戏、捉黄鬼、斩旱魃、醒感戏等;也有以供奉的神祇命名的,如赵侯坛、关索戏、“孟戏”或“姜女戏”等;还有以演出场地命名的,如贵州安顺的“地戏”,因该地属于山陵地区,戏剧多在小坝子上演出,故得其名。以上从称谓角度例举的并不是傩戏的全部,还有一些如贵州彝族的“撮泰吉”,藏族的白面具戏、蓝面具戏以及“羌姆”,湘西土家族的“毛古斯”,广东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东北各地的“旗香”,内蒙古赤峰市的“呼图克沁”,青海同仁、民和等地土族的“跳於菟”、“纳顿会”,以驱邪纳吉绥靖地方为目的的“目连戏”,等等。
其实,可以根据组织者的身份和演出场所将名目繁多的傩戏划分为四种:一是民间傩,顾名思义就是老百姓组织演出的行傩活动。历史上和现存的傩戏,绝大多数是民间傩。二是宫廷傩,即在宫廷中的行傩活动。宫廷傩一直延续至清代,只是在规模上,各朝或各个时期不完全一样。三是军傩。军傩肇始于何时,因资料缺失已无法溯源,但至迟在宋代即有军傩活动。军傩兼有祭祀、操练、誓师、娱乐等功能,贵州的地戏、云南澄江的关索戏都属这一种类,所演多是表现金戈铁马的战争故事。四是寺院傩,为僧人在寺院中演出的傩戏。泉州开元寺和尚所演的“打城戏”,藏族喇嘛在庙中演出的蓝面具戏、白面具戏以及“羌姆”即属此类。
傩戏的功能
衡量傩事活动中的表演是否为傩戏,不能用戏曲的标准,更不能用西方歌剧、舞剧或音乐剧等戏剧的尺度,因为傩戏的源流历程比戏曲或西方戏剧长得多,功能上多得多,影响力也大得多。除了在戏曲兴盛后受过戏曲的一些影响外,傩戏基本上是以自身的规律发展,本质上没有多少改变。
傩戏的功能主要是驱邪纳吉、祛病消灾,以保个人、家庭、家族乃至村庄的安宁。这样的功能是傩戏生命力所在,它之所以能从简单的傩仪发展为内容繁富的傩戏,根本原因就在于人们将其视为身体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和顺、地区安宁的保障。傩戏虽然也有娱人的功能,但仅是客观上衍生出来的。
傩戏的演出地点不只在戏台上,也不固定在一个地点,家族的祠堂、家庭的堂屋、打谷场、道路等,都是其表演场所,如果说傩戏有剧场的话,那么这个剧场包含着整个村庄。
傩戏的演职人员除了巫师外,更多的是愿主家庭成员或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的成员。后者既是观众,又是演员。而做演员时,不是应差式的参与,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因为在他们看来,参与表演不是娱乐,而是事关自己与亲人命运的否泰。
傩戏的演唱内容,是叙述体与代言体相结合,以前者居多。即使是叙述体,无论演唱者还是观众,都不认为这是说唱,而是表演。因为演唱者不像一般说唱曲艺那样坐着讲唱,而是歌唱与表演相结合,许多时候歌唱只是表演的解说。
如此独特而重要的戏剧形式,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学界重视。直至20世纪80年代为编纂《中国戏曲志》进行戏曲普查,才将长期蛰伏于地下或已经失传的傩戏挖掘出来。随着思想的解放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一些长期废演的傩戏剧目由存世老艺人作以保存资料为目的的学术性演出。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傩戏共33种,傩戏剧本有四五百种,总字数1200万字以上。由于傩戏在旧时为民间草根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但不为统治阶级和士绅阶层所欣赏,反而经常被禁止,所以傩戏的剧本几乎从未被刻印过,绝大多数或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或以无文字刻印在心的方式流传。又由于傩戏的内容在巫师认为具有祈神降福、驱邪纳吉的神性,故多秘不示人,其演出传承的方式一般也以家族为单位代代相传,这造成剧本的佚失与收集的困难,但也使剧本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
傩戏的价值
傩戏蕴藏着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累积的民间宗教、伦理、艺术、宗法制度、民俗、语言等丰富的信息,故而有着重要的价值。
傩戏表现了下层民众的宗教观、伦理观、政治观、历史观,融入了底层百姓对人生、社会、天地的认识,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以及在叙述故事时对大量民俗画面所作的生动描绘,能为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民俗学、方言学等学科提供一般文献中难以见到的资料。
傩戏鲜活地表现了地域文化,让人们了解到地方的文化精神。每一地域因其地理条件、经济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成分、宗法组织等不同,地域文化也有很大差异。而地域文化对生活在该文化圈中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社会观等有着深刻的影响,会使群体形成相同或相似的观念,这些观念以及观念支配的行动又成为该地域文化精神的显性表现。地域文化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傩戏是最接近地域文化原体的丰富资料,因为傩戏的创作者基本上都是生活于该文化地域的人,读书不多且鲜与外界交往,受域外文化影响程度较低,故而其观念、语言、行为等无不体现着地域的文化。看了他们创作、扮演的傩戏,就能基本把握或了解其所在地域的文化精神。
傩戏融入了许多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是一座内容极其丰富的民间文学宝库。傩戏演述的故事多是盛行于当地民间的传说,且代代累积,并通过一个主干性故事将若干小故事串联起来。有些民间故事因产生时代久远,已不为一般人所知,如“秦始皇赶山塞海”的传说,旧时广泛传播,且不同地方的情节还有很大差异,而今60岁以下的人大多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但它仍存在于江淮神书“唐忏”中。
傩戏的许多艺术形态值得今天的表演艺术借鉴。傩戏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其内容与形式吻合了民族的生命需要与审美心理,它的一些成功经验并不因时代的进步而过时,有些内核能给人以启迪,如傩戏将戏剧表演与观众的生命质量联系在一起;将演员与观众打成一片,变被动娱乐为积极娱乐;傩戏的历史演义故事能让人了解历史,生活故事则能告知观众岁时风俗、人生礼仪甚至农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尽管傩戏有着较多的社会与审美功能,但它毕竟是神灵信仰坚定的农业时代的产物,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在人们掌握自己命运的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傩戏呈现出衰弱的趋势。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遍及各地且至今仍活跃在许多地方的宗教与艺术现象,傩戏对于认识民族的历史尤其是底层社会的生活状态,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傩戏剧本是包容着民族、宗教、经济、宗法、语言、历史、风俗、 伦理、医学等丰富信息的物质存在,其文献价值也是毋庸置疑并将与时俱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