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黔湘桂边区汉字记录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分类搜集整理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5日13:2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进执行情况:

2014年下半年以来,课题研究的重心进入到翻译、整理、研究的关键阶段。从总体来看,课题研究的总体计划实行情况仍属于正常范围,各子课题由于各种原因虽然工作进度不一,但基本按照根据课题设计的研究计划开展工作。从资料汇总的情况来看,各子课题的调查和文献采集工作是认真的,搜集到了一些较为珍贵的民间文献,比预想的情况要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目前共搜集到各种民间文献110余种,25种列为重点研究注释的文献。其余的文本正在进行编目和内容提要介绍。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

列为重点整理的 25种文献正在进行语言注音和国际音标转写整理,部分已经进行注释研究。《古根藤录》,《双歌》,《北部侗族婚嫁歌》,《祭萨词》,《河歌》,《古典琵琶歌》等基本完成了翻译整理工作。

本阶段以来,翻译整理成为工作的重心,大量的精力被投入到了对资料的整理上,研究工作有些停顿。课题组有6人发表论文8篇。有11篇论文投出等待发表。成员出席各种学术会议15人次,主旨发言10次。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培训活动3人次,作经验交流等主旨发言2次,1人被聘为“贵州省文库·少数民族文献库”的整理编辑咨询专家。

3、成果推介情况:

课题负责人多次被政府职能部门邀请参加民族古籍保护规划工作,为贵州省的民族古籍培训班授课,论文《口碑古籍的界定与整理范围问题研究》和《口碑古籍采集的方法问题》被直接纳入到培训教材发给学员。2014年10月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2014年会提交并做主题发言的《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问题》引起重视,随后应《中国文化报》的约稿写的一篇文章《侗族大歌传承,不要只剩下声音,而没有了文化》在11月28日发表。

4、存在的问题:

①研究工作目前已经进入到翻译整理的关键阶段,更加感觉到人力资源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各子课题负责人虽然是研究的行家里手,但大都不懂得民族文字的应用和使用国际音标,所有的资料都集中到主持人这里,量很大。工作推进的难度越来越大,一年以来,通过培训在校学生进行语言转写和国际音标注音,但仍然不够。从工作的效果来看,学生虽然懂得语言,但对文化的理解不够,缺乏研究的基础,学生的出错率较高,修改校对的工作随之而来。靠学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②由于所有的文本都是手写本,记录的又是方言土语,用字不规范,自造字和异体字多,85%的文本没有录音,资料整理的难度极大;所有的资料都要进行文本注音转化才能进行翻译注释,工作量很大,工作进度不理想,人工费用过高。

③由于注音翻译的工作跟不上,造成研究工作的滞后,各卷都在等翻译文本出来以后才来研究写导读。

5、改进措施:

增加人力,聘请一些懂得民族文字的民间文化人担任注音的工作;注音、音标转写和整理研究工作齐头并进,力争在第三个工作阶段有较大的进展。

6、由于翻译整理工作量太大,人工成本高,请求从原来预算中的数据采集费中转拨4万元作为人工劳务费支出。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侗族大歌的传承发展问题》

一、侗家人的荣誉与责任 2009年,被誉为“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侗族来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侗族大歌传唱了千年,这种自娱自乐的歌唱方式,千百年来少为外人所知道,今天侗族大歌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那是侗族人民贡献给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全体侗族人民的荣耀,是全人类对侗族人民文化创造力的一种肯定。保护传承好侗族大歌也是侗族人的责任。

二、当前侗族大歌发展的态势 (1)从世俗走向舞台;(2)从乡村走向城市;(3)从国内走向国外;(4)从单一走向多样;(5)从中心向周边扩展;(6)从口耳传习到媒体传播;(7)从学术研究到大众普及;(8)成为政府办节活动的重要卖点。

三、侗族大歌传承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1、社会环境的问题 来自社会变迁的影响;来自舞台演艺的影响;来自旅游活动的影2、侗族大歌传承发展自身内在的问题 “歌养心”到“歌谋生”的变化;大歌的同质化与听觉疲劳;大歌的表演秀;传歌者的困惑;善歌者都老矣;大歌的校园传承的困难;缺乏与时俱进的大歌创作;阴盛阳衰。

四、对保护侗族大歌的思考 要重新认识侗族大歌的性质与遗产的类别。要处理好原生态大歌与次生态大歌双轨发展的关系,不能本末倒置。传统的民间唱歌习俗,是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根基。侗族大歌核心保护区的建设,是大歌原真性保护的根本。加快加强资料整理和数据库建设,是大歌发展创新的保证。要研究新的奖励制度,以激发传承的活力。鼓励新歌创作,创作出一批与时俱进的大歌作品。

课题主持人 龙耀宏 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2014学术年会作主旨演讲的论文。1014年10月18日(广西 龙胜)

2、《侗族民间文献的历史文化价值》

一、丰富多彩的侗族民间文献 很多人认为,对于像侗族这样在历史上有语言没有传统文字的民族来说,是不可能有什么传世的民族文献的,即使有文献,也仅仅是口碑而已。前些年我们在参加国家重大项目工程“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侗族卷》的编写过程中,在文献进行调查时对民间的书写文本未引起重视,大家对侗族民间的文献保存、流传情况依然了解不多。然而,这两年我在进行国家重大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调查发现,侗语的各种民间流传的用汉字记侗语的文本文献十分丰富,有数千种之多,几乎每个村寨都有这一类文献的流传,如黎平肇兴的纪堂、四寨的黄岗、尚重的朱冠、茅贡的地闷村,从江县的高增村、岜八村、小黄村、朝利村,榕江县的车江、宰荡村,剑河县的小广村、沟洞村,天柱县的高旦村,锦屏县的瑶伯村,都是民间文献保留较多较好的村落,有的个人就保存有各种民间古籍书数十种,例如,黎平肇兴纪堂陆根茂搜集保存有各种祭萨安坛书籍、歌书、占卜书多种,榕江宰荡村的祭师杨秀昌保存有祭萨书多种,从江高增村的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吴仁和保存有各种歌本、戏本十余种等。侗族民间流传的文本古籍,大部分是歌书、侗戏书、仪式用书、祭祀用书、款书、历史书等。

二、侗族民间文献的历史特点 居住的黔湘桂毗邻的地区的侗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有传统民族文字的民族,这一地区地处边区,虽然历史上开发较晚,但是侗族地区早在宋熙宁年间就创建了学堂,学习汉文,酋长、土官在宋代就已经接触汉文化,学会了使用汉字。明清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在这一地区进一步发展教育,建立学堂,开科取士,培养了一些接受汉族文化的侗族知识分子,侗族中掌握汉字的文人不断增加。清朝初年以来,一些侗族文人开始使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文化, 俗称“汉字记侗音”。当时,侗族社会的经济文化日益发展,特别是清代中叶以后,民间文学创作达到一个历史高峰,涌现出很多文学水平较高的优秀长篇叙事歌,民间竟相传唱,不客观上需要有记录和传达本民族语言的工具,汉字很自然地被广泛采用了。一批有才华的、具有一定汉文程度的、通晓民族文化的侗族知识分子和歌师都以汉文为工具进行诗歌创作。清朝咸丰年间被尊为侗戏始祖的吴文彩用汉字记侗音的手段写出了侗族文学史上第一个侗戏剧目《梅良玉》。侗族民间古籍最大的特色是用汉字记录侗语。汉字记侗音的运用客观上起到文字的效用,对促进侗族文明以及创作,传播、保存侗族民间文化等方面起看积极的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用汉字记录下来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民间文献,只掌握在极少数的土文人手中,全部是手抄的文本,传世很少。用汉字记录下来的侗族语言的文献,有的是单一内容文献,有的是杂糅多种内容的文献,如从江小黄村歌师贾福英老先生的一本名为《古言侗语》的书,里边有戏、有歌、有占卦、有宽约、有口述史,涉及到民族历史、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宗教、民族政治、民间法律、民族医药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广泛。

三、 侗族民间文献的文化价值

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书写文化共同体。历史上,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的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字,如西夏文、彝文、蒙古文、藏文、傣文、东巴文、哥巴文、满文、水书等,有的未能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但我国有很多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都有借用汉字记录书写本民族语言的传统,特别是在我国的南方民族中,如方块壮字(土俗字),方块布依字,方块瑶字,方块白字等等,汉字记侗语是其中的一员。用汉字来记录民族语标示着一个民族发展进步到一定阶段后对文字的迫切需求。当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主观上和客观上都迫切需要一种书面工具来进记录、保存、传承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很自然地采用汉文作为工具。2、汉字记侗语一定意义上起到了侗族书面语的作用。借用汉字记录侗语,完全弥补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播上的限制,大大有利于文化信息的传播,使口头流传趋于定型,从而也就有了书面的文本,这是侗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尽管它没有发展成为全民族广泛使用的统一书面文字,但从记录和传达语言信息的作用来看,确是起到了“书面语”的作用。3、保留了大批侗族文化的元典。用汉字记录侗语产生的民间古籍文献,是侗族文化遗产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殊文化现象,应该是国家古籍文献遗产中的一个特殊类别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文献价值。“汉字记侗音”的这些侗族民间文献大都与侗族重要的文化事项相关,无不与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相连,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民间文化搜集整理和传承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侗族文化的元典。对这一部分民族民间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涉及到语言学、民族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文学、文化遗产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无论是对侗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人文学科建设,还是对侗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课题主持人龙耀宏在“贵州省民族珍贵古籍定级标准制定工作”会议上主旨论文,2015年6月5日(贵阳)

3、《汉字记录侗语的侗族史诗研究》

一、侗族的歌与诗。侗族是一个爱唱歌、会唱歌、善于唱歌的民族,社会生活中有无数的唱歌场合和歌的种类。侗语称“歌”为gal [ka55]或al[a55],gal\al是一个很古老的汉语词,在侗语中是类名的总称。侗语没有“诗”的说法,更没有“史诗”的概念,侗族把那些只念诵不唱的长篇韵文体,也称之为gal“歌”,这种歌篇幅长大,内容古老,如gal keip maenl lebc dih“开天辟地之歌”,gal naemx bingc labs“水平云天之歌”,gal jiangl liangc jiangl muis“章良章妹之歌”,gal daengv dens“起源之歌”,gal dens“开基之歌”,gal gongs bux qak nyal“祖公上河之歌”,gal gongs bux dogl senl“祖公落村之歌”,gal pieek liogc dongc“六洞分支”,gal gaeml daol dah nup map“侗族祖先从哪里来”,gal muis daol“妹道之歌”,gal sax mags qinl siil“萨玛天子之歌”,gal banc jus xibc jus“九十九公联款之歌”等等。这一类韵文体所念诵的内容古老,场合庄严,民间称之为“古歌”。这一类古歌、古词虽然不能唱,但都是篇幅长大的韵文体,内容多为叙述人类的起源等远古的历史,可以称之为史诗。

二、侗族史诗演唱的场合和内容。侗族是一个歌唱的民族,唱歌的场合很多,但侗族古歌的演唱平时很难一见。特别是近年来,一些重大的民俗活动也很少演唱古歌,即使演唱也只是仪式性点缀而已。据侗族民间的古歌传人讲,侗族过去演唱古歌是非常流行的,大凡举行祭祀活动都要演唱古歌。侗族的重大祭祀活动只要有:姓氏的节日;寨际交往中的祭祀;演侗戏前;娶媳嫁女;生小孩;死老人;起新屋乔新居;建鼓楼;修萨堂。以前还有姑娘们开荒地、种棉花也唱侗族的以上活动都必须进行追溯祖先来源和开村立寨的活动。活动前先由族中的长者预先背诵古歌古词,活动时念诵给大家听。

三、侗族史诗的主要内容。分两大部分:1 、开天辟地、万物起源:天地来源 智斗雷婆 洪水滔天 兄妹结婚 人类来源 物的起源;2、祖公上河、破姓开亲:祖公上河 分姓落寨 破姓开亲 埋岩起款 习俗信仰。

四、史诗的结构及文本的整理。 1、从大的方面来讲,侗族史诗的结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序歌(歌头),叙古典(主要是开天辟地的内容),唱祖先(根据活动的性质安排的内容),前头的两个部分较为固定,后一个部分较为灵活。

五、侗族史诗的文本。1、口传文本,2、汉字记侗音文本与侗族古歌文本的固化。侗族接触汉文化早在唐宋时代,明清时期侗族地区多设立学堂。清朝初年以来,一些侗族文人开始使用汉字记录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俗称“汉字记侗音”。清朝咸丰年间被尊为侗戏始祖的吴文彩用汉字记侗音的手段写出了侗族文学史上第一个侗戏剧目《梅良玉》,《凤娇李旦》。3、吴仁和的汉字记侗音史诗文本——《历史俱在全本》的价值。吴仁和,从江县高增人,1931年生,侗族著名的歌师、戏师,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他保留有大量的歌书。其中《祖公上河落寨》古歌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个本子,篇幅较为长大,汉字记侗音部分就有1200多歌逗点、行,涉及的内容多,地名人名多,加上用字不规范,造字多,整理的难度较大。吴仁和歌本是清道光元年的用汉字记侗音的古本侗族古歌传抄 本。这应该是目前侗族地区发现的较早的古歌传本,从歌本的内容和结构等均有较多的研究价值。首先是汉字记侗音使这个本子在内容上大体定形,变异性少。其次是本子的叙述和结构能看出侗族古歌的传统结构和叙述特征。第三是这个本子记述的神话史诗的内容较为简略,记述当地历史上发生的事件详细。第四是本子为我们研究史诗从口头文本向书面文本转换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提供一个较好的蓝本。

课题主持人龙耀宏在“中国南方史诗与口头传承”学术研讨会上提交并作主旨发言的论文。2015年11月22日(贵州 都匀)

4、《口碑古籍的界定与整理范围问题研究》

一、 口头流传与古籍的关系。1、古籍的一般理解。一般来说,古:意为早已过去的年代,与“今”相对,也是历时久远之意。籍:指的是书册,簿籍之意。按理说,“古籍”是指用文字符号记载下来的、有一定年限的历史文献。“民族古籍”则主要是指用民族文字书写的古籍。根据我国民族的具体情况,国家的有关文件已经明确规定,民族古籍整理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即除了民族传统文字书写的古籍外,还应包括汉文古籍中有关民族方面的记载和各民族民间的口头流传。这里的“口头流传”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口碑文献”。 2、口碑是重要古籍。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文字是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人们往往又把文字书写称之为“书面语言”,文字与语言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出的。因此,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只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和文化的书写符号。

二、口碑古籍范围。各民族都有丰富的口头流传,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包罗万象。象汉族那样有悠久文字的民族,民间仍流传看很多口头作品。那么在众多、海量的口头流传中,哪些形式内容的口碑称得上古籍呢?从广义上说,历时久远的,反映人民生活的文学作品和一切科技成果都可以作为古籍整理成册。但在浩瀚的口头流传中不是任何作品都是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都值得传之后世的。整理这些口头流传,总得有选择,有一个大致的范围。当然选择的标准很难界定,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那些流传较广、篇幅较长、时代较远、影响较深的口头流传,应当作为口碑文献加以搜集整理。

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我认为口碑古籍应包括下列这些内容。1、关于原始自然观的。2、关于民族历史和民族迁徒的。3、反映婚姻制度方面的。4、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5、关于劳动生产的。6、反压迫、反奴役,争取自由光明的。7、总结经验和讲述哲理的。8、关于山川名胜、节日、服饰、器物的传说。9、情歌。10、戏曲。11、念词等宗教口传文本。12、其他。上面介绍的基本上属于文学范畴。还有大量属于民俗方面的,也很历史文献价值,例如:过去的劳动组织、宗教活动、村区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则,婚丧节日以及各种民间赛会、文学艺术活动、民间药学、历法等,已经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各类文化事项,都应属于口碑古籍的整理范围,这些内容综合整理出来就是很有价值的民族古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俗学著作如《山海经》(大约成书于先秦至西汉,记载了丰富的神话、宗教、民族、民间医药等古民俗资料)。还有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晋朝周处的《风土记》,梁朝宗檩的《荆楚岁时记》等,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古籍整理成果。比如侗族的侗年、为也、年半、祭萨、抢花炮、玩山、走寨等都是有价值的民俗,都应该得到较为完整的搜集整理。

结 语。口碑文献是无文字民族重要的古籍形式,是他们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虽然各民族口碑文献的内容各有重点,搜集整理的领域不同,但是把握的原则应该是一致的,那就是“内容的重要性”,“流传的广泛性”,“形式的民族性”,“历史的久远性”。

课题主持人龙耀宏在“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分类与定级专题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会上作主旨发言。2016年4月19日(贵州 都匀)

5、《口碑古籍采集的方法问题》

对无传统文字的民族来说,古籍搜集整理主要是搜集整理口头流传的东西。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这项工作有两个主要的环节。一个是采集记录,也就是把口头的作品转变为书面的作品,而准确的记录语言资料是这一环节最重要的工作;一个是整理译汉的问题,也就是用民族文字(或音标)和汉文对译整理成籍。两个环节都存在工作的规范性问题。本问谈文本的收集记录问题。

一、记录语言的问题。要把口头流传的东西搜集整理成籍,首先要用符号系统或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古籍是要传之后代,代代相传的,因此必须力求精确和完整。否则,将造成难于弥补的损失。语言要记得正确,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学知识和记录语言的基本技巧。首先必须弄清楚调查点的音位系统,至少要知道有那些声母、韵母和声调。不掌握音位系统,就无法进行正确的记录。可以说,掌握单位系统是记录语言的首要任务,语言调查如此,文学调查如此,古籍调查也不例外。如果在这个工作环节上马虎从事,记录的材料不正确,不仅会影响到口碑古籍采录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到以后的研究工作。

二、记录符号的选择问题。我们所要收集的都是口头流传,就需要书写符号把它记录下来。既然是整理古籍,那么最根本的一点要保持作品原貌,就需要用一种科学的文字或符号来记录,才有可能忠实、正确地记录和整理出来。用新创立的拉丁化的文字(或设计一套拉丁字母)还是用国际音标记,对这个问题很难明确表达,因为各有利弊,国际音标比较统一,每个音标都只有一个读音,懂国际音标的人都能直接看懂读出来。但书写缓慢,印刷困难。拉丁字母便于书写,印刷方便,录入的速度快,但准确性要差。有新创文字的民族语言,应该尽可能使用新文字。这对促进文字的发展大有好处。但实际使用起来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由于方音和土语的差异很难达到规范。各语言都有方言土语的差别,虽然选择了标准音点,可是标准音实际上还没有形成。口头流传文学中的不同源词比较好办,就按方言词标写,方言词可以丰富标准语的词汇。同源词的正音就相当困难,一则很多人还没有掌握标准音,再则还没有一本比较完善的词典来规范,口头流传有它的地方性,方言差别较大的语言,文字字母不能精确地记录方言口语材料。如果完全按标准语记,很多地方特点就会被掩盖,失去了它的原貌或风格。这个问题尚需在实践中摸索经验,不能强求统一。

三、场记的注意事项。记录的口头流传,不仅要求记得正确,而且要在调查现场把它的意义弄清。要注意这样几点:1、注明每一个音节的汉义,记录之后就要弄懂意义,或记完一篇材料再逐句核对注义,或逐句记录逐句弄清。当然也可以以词为单位注明汉语。但考虑古籍整理本将提供有关学科研究参考,以语素为单位注义对语言研究大有作用。有些音节没有适当的汉字对详,可以说明其意义。2、注明合成词的意义以及词的本义,有很多音节单独成词,但组成合或词之后词义发生了引申变化。如果不在现场注明弄懂,时隔长久就会远忘,影响整理的质量。很多词都是一词多义的,有些词在文学作品中又有它的特殊意义。3、注明同义词的差别,每个语言都有同义词,有些同义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等同。有的同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稍有差别,这些词虽然主要意义相同,但是具体含义、感情色彩、应用范围、修辞意义以及搭配关系等都有细嫩差别。4、注明句子的意义,一般说来,每个词的词义弄清了,句子的意义也就清楚了。但有些歌句也并不太好理解,就要家注释。5、处理好遗留的问题,收集的口头流传其中很可能有些词弄不清楚。如果这分材料很有价值(特别是孤本或将失传的东西),即使相当一部分尚未弄清楚,也有收集整理价值。对存疑的地方特别划出来,将当地老歌师、老歌手的看法和解释详细记下来,自己有什么看法和推测也记下来。总之,有关的任何线索和假想都记录下来。留待整理时探讨,而现场的记录对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

四、记下与该口头流传有关的民俗材料。口头流传与民俗是息息相关的,对记录的材料首先要注明该材料的流传范围。流传方式以及演唱场合等。例如著名的侗族大歌并不遍及整个侗乡,主要流行在贵州省的黎平、 榕江、从江三个县以及靠近从江县的广西三江县的部分地区,这种歌是由歌班演唱的。该地的歌班是以房族为基础组织的。正式演唱一般是当外寨歌班来访时,由本寨歌班邀请对方在夜间进鼓楼演唱。还有如该歌的命名(有的以歌词的头一句命名,如“情人之歌gal singc nyih,苦栗子之歌gal ledc seis;有的是以音乐旋律传来的地方命名,如gal xams三龙之歌,有的以歌中主人翁的名字命名,如金汉之歌gal Jeml Hank”)以及有关的背景等。其次是歌中出现的有关民俗,如节日、礼俗,有民族特色的衣食住行等最好都能当场了解或事后追补记录下来。这些都是称为的民俗学资料,以后整理时将它变体去整理本的适当部分,就可以提高整理本的科学价值。

此外,还要记下该材料供给者的姓名、籍贯、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如果是著名歌师或歌手,还可以记下他擅长和作品,侗族一些篇幅较长的民间作品往往留下作者姓名。不仅该记下作者姓名,还应尽可能记下作者的事迹。

收集的原始资料和现场记录是古籍整理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整理本的科学性,切不可图快图省事,过去有的单位曾收集记录了几十万字的材料,由于没有把汉义记清楚,调查后又不及时整理,成了一堆废纸。应该引以为教训,有的同志现场录了很多磁带,忽视文字记录,回来整理相当困难,最好是录音带与文字记录相配合,以文字记录为主,录音带为辅,这样才能如实地正确地把口头流传记下来。

课题主持人龙耀宏在“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分类与定级专题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会上作主旨发言。2016年4月19日(贵州 都匀)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