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二十世纪域外文论的本土化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5日14:4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2014年7月以来有了较大的进展。课题组严格按照研究计划,落实到各子课题组及参与成员,进行国内外学术交流工作,到北京、上海、美国、俄罗斯等国内外高校和图书馆,继续收集资料,加以补充和完善,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提炼,在域外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机制、中西文论重要典籍比较研究、俄苏文论在中国的影响、西方学界对于东方及中国文论的研究等重要研究方向上,分工合作展开研究,目前进展顺利,完成了一批阶段性成果,发表了多篇系列论文。本课题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1,子课题一是二十世纪域外文论本土化的第一个环节即翻译研究,经过讨论后该子课题组缩小范围,改为西方文论即西欧及北美文论的译介研究,在该子课题负责人王宁教授的督促下,所有参加子课题的人员都已经完成了自己所撰写的章节。在收齐各章节初稿后,挑选其中有较大价值的章节要撰写者修改成单篇论文,在王宁教授主编的大型文学理论CSSCI集刊《文学理论前沿》上选发。目前王宁教授正在对该子课题初稿进行统稿。该初稿名称和目录如下:

近百年西方文论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

绪论 20世纪西方文论在中国的旅行和本土化进程

第一章 精神分析学批评在中国的接受与变形

第二章 结构主义、叙事学及其本土叙事理论的诞生

第三章 现象学、阐释学与中国的阐释理论

第四章 解构主义批评与中国的文学和翻译理论

第五章 新历史主义与本土的新社会历史批评

第六章 后殖民主义与中国文论的非殖民化

第七章 女性主义、性别研究及其本土的女性批评

第八章 生态批评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第九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文化研究话语的建构

结语 世界文论的建构与中国文论的贡献

2,子课题二由北京师范大学张冰教授负责,均由俄苏文学专家组成,经过讨论该子课题组也缩小范围,改为俄苏文论的译介研究,该子课题也已经完成大部分书稿。计划将于2016年12月完成初稿,由子课题负责人统稿后提交首席专家。

3,子课题三由西南大学向天渊教授担任,研究二十世纪域外文论本土化过程中的融通与创新,该子课题的基本思路不变,初稿已完成并已经提交首席专家,代迅教授正在进行审读。该子课题初稿名称和目录如下:

20世纪域外文论本土化机制研究

导论

第一章 言说与抗拒

第二章 移植与变异

第三章 挪用与重建

第四章 曲解与变形

第五章 碰撞与融合

第六章 调和与会通

第七章 造神与祛魅

第八章 融通与和合

结语

4,子课题四由武汉大学教授张荣翼负责,研究二十世纪域外文论本土化的历史经验,总结在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主要成就与亟待解决的问题。该课题组撰写并发表了多篇系列论文,但是最后形成书稿的速度相对较慢,需要加快写作进度。

5,首席专家代迅教授负责撰写对本课题的总结性概述部分,由于内容较多,已经作为阶段性成果发表了多篇系列论文,并在美国访学与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时,与课题组成员和学界同行做过多次交流,拟借鉴其他课题组的做法,成为一部单独的书稿,目前已经完成主体部分。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其中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欧美国家调研,购买、复制外文资料,与国外同行交流本课题的研究状况,是保证本课题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首席专家代迅教授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赴美国爱达荷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张冰教授于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赴莫斯科大学做将近一年的访问研究,课题组成员李松副教授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赴哈佛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利用这些机会,课题组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外文学术资料,包括美国《美学与艺术评论》、《英国美学杂志》和《比较文学研究》等西方主流学术杂志以及俄罗斯相关学术杂志,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了系统阅读。课题组充分利课题组成员个人和所在单位的图书资源,如某人某校有该资料,则由该成员负责复印或扫描; 利用国家图书馆或中外文网页等电子资源等,在课题组内部建立了一定的图书共享机制。这些第一手外文资料在国内的阅读和整理工作,对于推动本课题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学术讲演同样是本课题组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首席专家代迅教授邀请暨南大学刘绍谨教授来西南大学讲学(2014年11月)。代迅教授参加的重要学术会议有:2014年11月在深圳举行的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会暨“文化产业发展与文艺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并做了“生态批评的重要新变”的发言;2014年11月在南宁举行的“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暨艺术学理论类专业建设高峰论坛”并做了“艺术学理论建设若干问题”的发言;2015年5月在成都举行的“中华美学学会地8届全国美学大会”学术研讨会并做了“学科内涵与话语方式:王朝闻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发言;2015年5月在杭州举行的“艺术史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部艺术学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高峰论坛并做了“中国大百科全书艺术理论卷撰写问题”的发言;2015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当代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并做了“难以容身:女同性恋文论中国行”的发言;2016年5月在江西南昌举行的“中华美学精神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并做了“走出德国古典美学”的发言。代迅教授于2015年5月在重庆“三峡大讲坛:人文社科知识讲座”做了“艺术终结之后:重新绘制美学版图”的讲演。子项目负责人王宁教授于2015年12月访问了美国国家人文中心并发表了题为“世界主义、世界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演讲。王宁教授于2016年5月出席了在韩国启明大学的2016年度比较文学研讨会,并做了“一代一路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言。2015年3月王宁教授在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发表题为“比较诗学、认知诗学与世界诗学建构”的讲演。2014年7月,王宁教授作为新当选的院士出席了欧洲科学院2014年年会暨院士大会。

子项目负责人张冰教授于6月出席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纪念茅盾诞辰120周年《远东文学问题》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中国的俄国形式主义研究”的发言。子项目负责人向天渊于2016年2月参加韩国首尔外国语大学举行的“第十二届青年学者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了“中国左翼马克思主义文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域外文论本土化的经典范例”的发言。子课题成员李松副教授于2015年10月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当代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并做了“钱钟书《宋诗选注》的诗学困境与1950年代文学批评”的发言;子课题成员武汉大学冯黎明教授参加的学术会议有:2015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当代文论的话语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并做了“关键词研究何为”的发言,2014年10月北京“百年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并做了“审美现代性与艺术自律”的发言。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课题组成果选和推介的主要途径有:发表系列论文、开设学术专栏、接受记者采访等。作为本课题的其他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已在《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厦门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州学刊》、《广东社会科学》等重要学术杂志上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冠名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对该项目成果的宣传和推介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席专家代迅教授代迅教授发表的《英美生态批评的三个关键问题》(载《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被《新华文摘》2016,3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1期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3期摘要),代迅教授曾将该论文与美国生态批评领军人物斯科特(Scott Slovic)教授交流。代迅教授撰写的《发现东方: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4期发表后,引起学界浓厚兴趣,《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代迅教授,在代迅提供的学术观点和国外信息作为重要依据的基础上,于2015年7月10日在该报发表了《世界美学中心正在东移》的文章。代迅教授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还主持了“身体美学研究专栏”,该专栏共3篇文章:代迅《身体美学:何为与为何》,刘连杰《山水画与身体经验》,卫垒垒《中国语境中的身体美学》,集中讨论了美国传入的身体美学与中国本土美学之间的关系。

代迅教授还先后发表了《荒野审美意识的逻辑发展》(载《西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难以容身:女同性恋文论中国行》(载《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广场舞:意识形态、审美文化与公共空间》(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美学》2016年第5期全文转载)。其他子课题组成员发表的主要论著有:天津师范大学李逸津教授《1940至1960年代初中共对苏联文坛经验的选择性吸纳和本土化改造》(载《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丛刊》第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苏联模式文学理论核心观点辨析》(载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远东文学研究(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圣彼得堡:НП-Принт出版工作室,2016年6月出版));清华大学封宗信教授《结构主义的引进与中国本土文学批评理论》(载《文学理论前沿》第12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武汉大学张荣翼教授《他者化的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的去他者化》(载《中州学刊》2015年第3期),武汉大学李松副教授《哈佛版<新美国文学史>的解构主义文学史观及其反思》(载《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理论旅行”中的误读与变异——以新历史主义之初入中国为例》(载《广州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西南大学向天渊教授《中国现代“生命-生态主义文论”的形成与发展——域外文论本土化的案例之一》(载《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等。本课题组的这些学术成果和课题组成员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对本课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同时也说明本课题组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本课题组四个子课题分别设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南大学,再加上子课题组其他成员,涉及国内多所高校,成员分布范围广,在协同研究过程中有时存在协调不足、沟通不畅等问题,这造成了各子课题组进度上不完全一致,课题组已经进一步加强了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组之间相互沟通,问题正在得到解决。

2,本课题研究的是清理中外文论关系的重大课题,涉及多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需要使用英、法、德、俄等多语种的外语文献,实际上域外文论和中国文论自身都是多元化的存在,包括两种域外文论(可分为外语域外文论和汉译域外文论,还可分为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域外文论和在中国不受欢迎的域外文论)、两种本土化(域外文论在中国的本土化的和中国文论在异域的本土化)、两种走出(中国文论在本土走出域外文论和中国文论走出中国本土进入异域)等,这些都是需要细心清理的问题,这里既有域外文论“走进来”之后在中国的本土化,也有中国文论“走出去”之后在异域的本土化,研究这其中的双向互动的运行机制,不可避免地带有工程性质,其规模、周期和复杂性都超出了本课题组的最初预期,需要更为充裕的研究时间,本课题组将通过延期一年结项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本课题需要赴国外调研,与国际同行交流。为节省科研经费,课题组前期未动用本课题经费,而是采用自筹资金赴国外调研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的办法,现在已经难以为继;新近出版的学术资料特别是外文资料价格昂贵但是亟待补充;课题组的基本工作设施如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需要更换和购置;一些阶段性成果主要是系列专著需要出版。经费缺口较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代迅教授撰写的《英美生态批评的三个关键问题》,发表于《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1期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3期摘要)。

该论文的基本观点,是对英美生态批评始终存在着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加以讨论。英美生态批评目前在西方文论界仍然处于边缘地位。它自身存在着需要解决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它不是一个纯粹的文学批评流派,而是生态社会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环境污染自觉和紧迫的问题意识,不完全是文学理论自身推进的结果。英美生态批评作为跨学科和超出学术圈的联盟,创立伊始就跨越了文学与自然科学,内涵不太确定,容易偏离文学性。从美学角度来看,生态批评应当定位为研究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具体体现为环境景观研究。从文学角度来看,这种景观乃是文学作品中想象的环境景观,通过研究景观想象中蕴藏的作家情绪与思考,最终回归到环境保护。近期美国学者认为“环境批评”优于“生态批评”,主张以前者取代后者。“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主要凸现的是人而不是生态的意义。这种观点代表了英美生态批评内部对于激进生态主义的反思与批评,意味着生态批评哲学基础的某种变动和话语框架的调整。由于英美生态批评对中国近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具有直接的启迪和师范作用,该论文阐述的观点对于中国生态批评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因此此文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被《新华文摘》2016年第3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1期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3期摘要),代迅教授曾将该论文与美国生态批评领军人物斯科特(Scott Slovic)教授交流,这些都对于本课题的宣传和推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代迅教授撰写的《发现东方: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代迅教授,并以代迅教授该文中提供的理论观点和国外学术信息作为重要依据,于2015年7月10日在该报发表了《世界美学中心正在东移》的文章。

该论文的基本内容,是梳理并评述了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该论文的主要观点,是认为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既展示了东方美学的独立学术价值,更反映了西方美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东方美学研究的展开,对于美学学科摆脱西方地域性局限,真正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其意义不容低估。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上探索东方艺术的先行者,西方学者由此探索超越欧洲范围的普适性美学道路。20世纪前期格鲁塞对东方艺术史有过详瞻研究,20世纪中叶美国的《美学与艺术评论》两次推出东方美学专号,认为美学学科需要将东方美学纳入其中,才能建立超越西方地域局限的普遍性美学理论。进入新世纪后法国汉学家于连从比较美学视角,研究了裸体在中西艺术中的不同境遇。由于美学学科内部知识生产力和文化权力等因素制约,东方美学对于当今西方美学建设尚未发生实质性影响。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有着较长时间的学术积累,了解他们的研究状况,对于国内近年来正在展开的东方美学研究有重要借鉴意义。国内对于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鲜有论述,甚至还没有以“西方学界的东方美学研究”为题的相关论著,该论文有填补显著薄弱环节的重要学术价值,并且在西文材料方面有新的开掘。由于美学和文论有着很强的交叉性与亲缘性,该论文对于推动中国文论“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国文论在西方主流学界的学术话语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因此该论文发表后,引起学界浓厚兴趣,《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代迅教授,并以代迅教授该文中提供的理论观点和国外学术信息作为重要依据,于2015年7月10日在该报发表了《世界美学中心正在东移》的文章。

3,代迅教授撰写的《学科内涵与话语方式:王朝闻与中国当代美学》,发表于《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3期摘要。

国内学界对于中西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思想观点和理论命题,对于话语方式则比较忽略,实际上话语方式作为思维形式,对于理论话语的思考与建构有着不容忽略的特殊重要意义。该论文选择了王朝闻美学理论的话语方式,因为王朝闻美学理论的话语方式具有典型意义。国内学界对于王朝闻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地位存在争议,其实质就在于对美学学科内涵和话语方式理解的分歧。上个世纪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奠定了当时极左时代对于中国当代美学总体框架的认知模式,王朝闻因未参加这次讨论而难以确定他的美学在这个总体框架中的准确地位,我们应在清除该模式中日丹诺夫哲学史定义影响的基础上予以重建。王朝闻熟练地运用逻辑思辨与诗性感悟两种话语方式而以后者为主,这不同于中国当代主流美学通行的话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在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影响。事实上这两种话语方式均跨越中西,利弊兼有,不可偏废。两者之间是可以流动的,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研究王朝闻与中国当代美学的关系,有助于破除我们关于中西之间二元对立的僵化思维定式,更为深刻地理解美学话语方式的内涵,有利于重新校正中国当代美学总体框架的认知模式,推动新世纪中国美学的多元发展。该论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3期摘要。

4,李松副教授撰写的《哈佛版<新美国文学史>的解构主义文学史观及其反思》,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

该论文主要论述哈佛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新美国文学史》,该书编者试图“透过文学的透镜重新审视美国的经验”。《新美国文学史》经历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解构,建构了一种文化意义的文学观。该书将文学内涵大大扩容,模糊了文学与文化的边界,甚至干脆以文化范畴取代文学,其内容五花八门,几乎无所不包。该书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去分化思路体现在,艺术与非艺术界限的消失,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界限的消失。《新美国文学史》关于美国文学的历史的叙述,探讨了文学诞生的历史过程。实际上该书的内在理论与实际表达恰恰反映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文学观,即借助文化透视历史与社会的文学性。《新美国文学史》的叙史思路体现了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即从一元转向多元,从中心转向非中心,从绝对的统治转向相对,从同一性转向对差异的宽容和共存,由普遍主义转向个别主义,由总体性转向局部性。它试图发现一种“自下而上”的小历史,更关注那种边缘的、异质的、个体的历史现象,还注意到了阅读史之于文学的意义,关注读者个体的阅读经验和独特感受。《新美国文学史》对于重新反思文学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价值表现在:改变观照对象的角度,重新理解文学、历史以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对各种书写思路与方法保持开放的、宽容的态度。《新美国文学史》的文学史观,对于中国文学研究者进行文学史观的反思与调整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