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完善舆论引导格局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5日13:0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自2012年立项至2014年阶段性检查,完成舆情调查26次,举办全国性学术会议3次,搭建全国性舆情调查组织“全国高校传媒与舆情调查协作联盟”,课题组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多篇研究报告报送中宣部和上海市委宣传部并获得批示或采纳,成果丰硕。

本课题自阶段性检查(2014年7月)以来,继续遵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要求,团队精诚合作,有序推进各项研究工作,共完成舆情调查报告35项,课题组发表1部著作,相关论文37篇。虽然近年来复杂纷纭的国际环境和互联网促成的社会变迁使课题组深感压力,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关于舆论问题的指导性意见使我们发觉有从理论上继续深入之必要,因此本课题比最初计划有所延迟。但是总体而言,项目整体研究的重心和诉求明晰,资金使用科学合理,整体研究工作一直在向前进展。

近两年来,中央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愈加重视,我们也更加紧密地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理论研究,同时继续依托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的硬件设施,开展系列舆情调查,尤为注重对网络舆情和新媒体环境下舆情新变化、新特点的探索,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舆论引导格局的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通过近两年的调查和研究,本课题组继续产生有分量的学术成果,部分报告被中宣部、上海市委宣传部采纳,并因反应迅速、数据科学、分析全面而得到各级领导同志的好评,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课题组成员也通过这一项目得到了锻炼,比如子项目负责人张涛甫和周葆华当选为长江学者和长江青年学者,同时,在这一项目的基础上,课题组又争取到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比如童兵的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当代新闻理论体系研究”、张涛甫的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增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理解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等。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本课题组促成了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与研究基地的成立,并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教学研究基地”,成功举办了两次学术研讨会。共建基地清华方面的主任柳斌杰希望基地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占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学术制高点,建成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教学基地,增强国际话语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把新闻理论教育的真理性、科学性、当代性、国际性融合在一起;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教育体系、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以鲜明的特色引领中国新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

作为本课题的延伸成果,本课题组成员共同撰写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于2016年正式出版,正在应用于对高校教师和业界新闻记者的培训。针对业界新闻记者从业价值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问百答》进展顺利,预期今年年底付印。

本课题组通过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实施舆情调查,近两年来重要的舆情调查报告包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全国舆情调查报告》、《大陆民众对2016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及两岸关系的认知与态度舆情报告》、《上海市民2014年全国“两会”认知与评价舆情调查报告》、《上海市民对2015年全国“两会”的认知、态度及其评价舆情调查报告》、《上海市民对“世界城市日”的认知及态度调查报告》、《上海市民对外滩踩踏事件的认知与态度舆情调查报告》等。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五个子课题均已经公开发表总体性论文,目前皆处于收尾阶段。

子课题之一:“当下中国舆论表达格局研究”。在前期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该子课题关注公众对重大政治时事和热点、焦点问题的具体表达特点,通过“反法西斯纪念活动”、“全国两会”、“外滩踩踏事件”、“台湾2016年领导人选举”等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发现当下中国舆论的表达格局受到媒体融合的极大影响,前几年盛行的“两个舆论场”的概括已经不能涵盖目前舆论的流动性、交互性和爆发性特征。

子课题之二:当下中国舆论引导格局研究。在前期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该课题对现有舆论引导格局的局限进行了评估,虽然这两年有“国进民退”的态势,宣传部门也加强了互联网管理与监控,但是影响舆论引导效果的主要瓶颈在于具体的舆论引导工作者的“最后表达”,舆论引导者的互联网思维水平、舆论引导者的新媒体传播素养、舆论引导者的互联网文化引导艺术、舆论引导者的互联网内容生产质量以及舆论引导者的价值创造能力和意义诠释技巧,亟待提高。

子课题之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在前期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该课题组强调必须结束我们的新闻学迷信苏美、有学无论、有教无学的混乱局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纳中国传统资源、回应具体现实问题,从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角度,构建执政者、媒体、公众之间的统合与互动关系,最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真正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号召。

子课题之四:舆论表达与引导经典案例研究。前期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该课题以搭建的三个研究框架——中国舆论事件分析框架、国外关于舆论事件的分析框架,以及结合中外经验提炼出的舆论事件分析框架——分析了十个国内典型样本,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解读与评价,旨在发掘共性、提炼特性、突出复杂性。

子课题之五:构建新型舆论引导格局。在前期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该课题正在对上述四个子课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进行整合,试图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体制机制和舆论引导效果及其评估体系。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情况

自立项至今,本项目依托复旦大学传媒与舆情调查中心的硬件设施,运用CATI(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全球最大中文媒体资讯数据库——Wise Observer舆情监测系统、NDMS(网络数据挖掘系统)、FGDI(焦点小组访谈系统)等技术手段,共开展各类舆情调查研究四十余项,一项调查报告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书面批示,多项报告获得中宣部领导头口批示,另外还获得中央宣传部的感谢函等。在2014年的阶段性检查之后,新开展的舆情调查有近二十项,继续保持质量,获得政府宣传部门的好评,部分调查结果被广泛报道和转载,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课题组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观点和内涵进行了完整梳理,包括学界关于马克西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和内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特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等。具体成果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全书从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新闻和宣传必须完全真实、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新闻自由与宣传纪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紧密结合当代新闻传播实践。

3、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近年课题组成功主办“民意中国”、“中国媒体的政治坐标”、”“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创新”等紧密围绕课题主题的学术会议。其中,“民意中国:中国发展中的舆论形态”论坛于2013年12月召开,包括来自港澳台等地区的专家学者50人参会,会议对中国当前的舆论形态、舆论调查的方法改进、舆论引导的相关问题等展开了研讨。“中国媒体的政治坐标:传播批判学年会”于2014年7月召开,国内外学者40余人参会,会议从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对“大众媒体与国际关系、新媒体与当代中国思潮、媒体话语与意识形态争论”等一系列议题展开深刻反思与激烈讨论,及时回应了中国传播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互联网时代的新闻创新研讨会”于2015年12月举办,来自全国70所高校的12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在致辞中说,今天这个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新闻,且在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学科会像新闻学一样遇到如此颠覆性的变化,这是时代赋予新闻学的使命,也是激发新闻学创造性的机会。新闻业界积极参与讨论,比如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澎湃新闻网党委书记王伟介绍了上海报业集团的媒体融合的实践。新到任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力奋教授特别提醒,技术的发展尽管很重要但只是一部分,技术必须要以人文价值为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创新研讨会”于2016年6月召开,复旦-清华联合基地全体参与,并有其他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的教师共40余人参会,会议对习近平同志若干讲话中关于舆论引导和新闻工作的表述进行了集中学习与研讨。

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包括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世界民意研究学会(WAPOR)年会,并与国内外舆论研究机构开展互访与交流,与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兰州大学等展开舆论学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合作。走访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广西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全国高校传媒与舆情调查协作联盟”和“全国大学生舆情调查与研究基地”具备了框架。虽然囿于近年台海问题、“港独”问题,致使原来领衔建设的大中华调查联盟未能开展实际调查,但是学术网络依然存在,学术共同体小有规模。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组的舆情调查报告因为政治敏感性,一般不对外公开发表,部分可以公开的数据得到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转载,但是每篇报告都报送政府领导部门特别是宣传部门,起到政府的“学界智库”的作用,并甘当幕后英雄。

课题组主持的历次学术会议均有新闻媒体加以报导,并在学术刊物上刊发会议综述。

课题组成员受中宣部等部门委托,多次参加各类舆情专题研究及舆情研讨会,承担部分培训任务,并在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方面出谋划策。课题组也多次承担上海市委宣传部门的多项专题调研任务,尽职尽责。

课题组成员参与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界与业界培训中,课题总负责人受到北京、湖北、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甘肃、广西、重庆等地宣传部门的邀请,面向新闻工作者进行宣讲。课题总负责人还赴北京人民网、西藏日报社、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等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舆论引导主题的宣讲。同时,课题组大量成员参加了上海市新闻工作者的马新观教育培训,将课题研究成果与心得贯穿于课堂,理论联系实际,收到良好的效果。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自立项至今,特别是在近两年的研究工作中,课题组一方面产出了一系列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另一方面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问题。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第一,当代中国社会复杂多变,特别是新媒体技术既可能放大风险、也可能隐匿风险,当新媒体技术急剧发展的同时,舆论学界对于媒体形态变化引发的舆论表达方式变化只是疲于应对,因此课题组急需吸纳和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方面的理论。第二,在全球化时代,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相互连通,同时又受制于国际间经济与政治关系,中国这两年的迅速崛起引发了一系列国际舆论的波动,也在重塑国际关系,复杂的政治局面致使我们计划与国际舆论调查机构开展的合作中途搁浅。第三,网上民意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应民意,而线下的调查特别是全国性调查需要较大量的经费投入,课题组虽然已搭建起全国主要区域的调查网络,但是大规模调查尚未展开。

我们的改进措施包括:首先,加强与复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腾讯和上海文广集团的合作,借复旦新闻学院建设上海新媒体中心的优势,整合资源,助力研究。其次,积极寻找与国际舆论调查机构合作的可能性,增进与世界民意研究协会、亚洲舆论研究协会以及亚洲—太平洋互联网调研协会的已有关系,落实具体合作项目。第三,申请追加经费,全力开展全国性线上与线下并行的大规模舆论调查。

2、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但是在当代遭到学界与业界的一些误解,存在教条主义和任意曲解两个极端,存在理论与实践分离,西方理论与中国经验未能很好融合的倾向。本研究致力于打通藩篱,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坚持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有一段时间对于科研经费的使用态度审慎,特别是国际交流的经费,建议我们的审核机制适当宽松。此外,舆论调查时需要大量发生学生劳务费,存在着使用瓶颈。在合理编制预算的前提下,也要考虑舆论的变动性和突发性,以及研究的“自然生长”特点。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 代表性成果简介

在课题自2014年7月至今,课题组成员完成专著1本,发表相关论文37篇,英文会议论文4篇,舆情调查35次,积累了大量第一手实证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有课题组所有成员共同撰写完成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读本》梳理和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发展的时代条件、哲学基础、经典作家的新闻实际工作经验,系统阐述和评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容要义。全书从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新闻和宣传必须完全真实、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新闻自由与宣传纪律六个方面展开论述,并紧密结合当代新闻传播实践。

童兵教授在《南京社会科学》发表的《试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一文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哲学基础: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考察人类社会交往的必要性;从存在决定意识规律认识新闻传播的本质;对立统一法则制约新闻传播机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动原理规定新闻事业的性质;人民的历史地位决定人民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童兵教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时代定位》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闻舆论工作 48 个字的职责和使命强调了当前新闻舆论工作者的新定位,即发挥好舆论监督者、公平正义守望者及社会进步推动者的作用。曹劲松教授发表在《现代传播》上的《舆论力量与社会正能量》中提出舆论引导的根本目标在于将舆论力量转化为社会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了解舆论力量的构成,掌握舆论力量的作用机理,运用科学的舆论引导策略与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由之路。

周葆华教授围绕着中国网络舆情、互联网治理等研究,撰写了New Media and Citizenship in Asia, Exploring newspaper coverage of Internet events in China,Locating the media, Internet use and engagement in China等4篇英文学术会议,并在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得了国际同行的一致好评。

课题组的舆情调查报告虽然因为政治敏感性,一般未对外公开发表,但在两年间围绕着全国热点问题、焦点事件在第一时间对全国范围的民众进行及时追踪调查,相关报告得到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广泛转载,近半数被中宣部、上海市委宣传部、市网信办、市外宣办、市应急办等政府领导部门采纳接受。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