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5日13:0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文艺理论建设与文艺批评研究”自2012年4月批准立项以来,主要是2014年7月阶段性成果检查以来,课题组按照项目投标书所拟定的研究计划和课题设计的基本内容开展了课题的研究。目前,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良好,各项研究工作正在深入展开。

1.本项目的五个子课题组,于2014年7月-9月在上海、北京、淮北、长春、济南分别召开了该子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的各子课题初稿写作提纲讨论会,对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依据项目申请书所草拟的写作提纲和写作计划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确定了初稿写作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和研究周期,并进行了详细的人员分工。会后,与会人员根据任务分工和写作提纲的要求,分别提交了所负责章节的写作纲要,并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初稿的写作工作。至此,本项目已进入了初稿的写作阶段。

2. 课题组全体成员按照各自所分工承担的研究和写作任务,已全面、系统地收集并掌握了相关的研究资料、论文和专著,并通过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工作。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完成了资料汇编《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问题论争纪事》的编写工作。该资料汇编以新时期近四十年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以围绕新时期文艺思潮及其所涵盖的基本理论问题所展开的论争为逻辑框架,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对新时期文艺理论问题论争的历史事实进行了客观、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其予以阶段性的综述和整体性的比较分析,这就在资料收集整理上为初稿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项目负责人根据课题研究工作的需要,结合新时期文学理论回顾和反思的思想理论基础问题,围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组织了多次有国内理论界著名学者和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笔谈,先后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了相关论文18篇。这些论文,集中讨论了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回顾和反思如何坚持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如何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问题。通过讨论,课题组全体成员进一步明确了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作为贯穿课题研究的主导线索,以把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与新时期文艺理论发展的关系问题为重心,以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为己任的研究方向。

4. 项目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根据任务分工和写作提纲的要求,已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初稿的写作工作,完成和发表了一批阶段性研究成果。其中,马龙潜的论文《文艺理论建设必须彰显中国特色》通过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在2013年5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上发表。论文发表后,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课题组还两次向国家社科规划办报送了“成果要报”,汇报了相关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情况。

为了扩大本项目在学术界的影响,更有效地宣传本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与学术界同仁交流学术研究的经验和体会,课题组与所依托的上海交通大学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研究中心共同创办了大型文艺学刊物《文艺学论丛》。该刊物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至今已出版二辑。刊物除约请国内文艺学领域的著名学者赐稿外,还集中推出了各子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文艺学论丛》的创刊扩大了上海交大人文学院和文艺学学科在国内学术界的影响,为学术界同仁提供了新的学术阵地,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所发表的论文,对理论界关于新时期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回顾和反思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目前项目研究工作的进展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原课题设计的某些内容和所拟定的阶段性成果的一些题目,要随时根据实际写作情况和反馈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这势必影响写作的进度;

2.课题组成员之间联系欠紧密,又各自受所把握问题的局限,致使各章节在写作的思路、方法和风格上缺乏联贯性和统一性,这势必影响写作的质量;

3.课题组人员的结构,多为70年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学者,他们对新时期近四十年的历史感受偏弱,致使理论反思的自觉性不强,这势必影响对所把握问题理论开掘的广度和深度。

4. 所发表的阶段性成果,有的对新时期以来文艺本质问题论争的历史线索和材料的梳理和把握显得粗糙和简单,这限制了对问题的深入和全面的把握与解决;有的缺乏对新时期以来文艺本质问题论争中各种观点正误得失的辩证分析,这限制了对文艺本质问题的比较完整的规律性认识。

对于上述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改进措施是:

1.在进一步完善资料工作的同时,把阶段性成果的写作与整体写作计划的完成结合起来,使一些尚不明晰的理论问题逐步得以澄清,以保证项目完成的进度。

2.切实加强各写作者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以保持各部分写作在思想和风格上的联贯性和统一性,为最终成果的写作和整个项目计划的完成奠定较坚实的基础。

3.加强课题组成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基本观念的内容、价值和历史地位的认识和理解,以期对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与批评发展的基本经验、主要教训、指导原则及发展前景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论述。

4.我们将有计划地聘请一些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作为课题组的顾问,或参加一些重要章节的写作,或为项目的进展出谋划策,把关定向,以确保项目完成的质量。

二、研究成果情况

本项目自2012年4月批准立项以来,主要是从2014年7月左右算起,课题组成员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学术月刊》、《光明日报》、《文艺报》、《文艺学论丛》等报刊上发表作为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102篇,计80.63万余字;出版学术著作三部,计84万余字。这些成果的问世,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代表性成果简介:

本项目首席专家马龙潜撰写的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性和美学原则》(《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5年4期),通过对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研读、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的梳理、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较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及其确立的新的文艺观念和美学原则,揭示了它与其它历史形态的文艺所处的复杂结构关系。

论文提出了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性和美学原则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具有何种本质特性,这是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研究的核心和基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性包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性之中,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观念和美学原则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的一种民族化、本土化的文艺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三者相结合的产物。

论文深入地阐释了习近平提出的“人民的文艺”观,认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确立了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习近平的论断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性。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制度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民的生存状态、精神诉求紧密相连,反映了人民融入社会生活所应秉持的基本道德理想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有理由把习近平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看作是对“人民的文艺”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本质特性的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由人民以及扎根于人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规定的。这一根据中国的国情、民情和当代中国文艺事业发展实际所做出的论断,表明了中国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

论文针对在一段时间内中国文论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一定程度认同危机的情况,具体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纳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合理成分的整体性文艺理论体系。它与其它历史形态的文艺理论既有本质的不同,又内含它们的某些特征,正是在这种比较过程中凸现出它的优赿性和丰富性。

本文是国内理论界率先通过对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研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性和美学原则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具有学术的领先性;本文提出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性和美学原则认识的途径和方法、对习近平“人民的文艺”观的概括等观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本文发表后,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好评,发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学术引领作用。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