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世界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5日13:10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认真组织课题讨论和研究,各子课题都有序展开并进展顺利,已经启动结项筹备工作。

“文化多样性”研究源于国外,因此,尽管社科基金依然延续着学术翻译不算成果的外行评价标准,但我们依然发挥团队特长,组织翻译队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翻译了两本联合国与文化多样性有关的报告《创意经济报告2013(专刊)》和《重塑文化政策——为发展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十年》,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两次都亲自参加了报告的发布仪式。课题组还编定《文化多样性: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读本。文化多样性一直是应用导向的政策话语,表达的更多的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主的一种针对全球化的态度,一个对大多数国家的人最有可能接受的统一的基础表达。这种文化表达为了达到最多数人的共识,理论内涵相对稀薄,理论研究滞后,尤其是哲学论证的理论缺失。课题组发挥团队哲学方面较强的学科背景,重点要在理论上把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史、理论史和理论结构进行梳理,直接参与国际文化多样性推进工作。

另外,立项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欧洲难民问题的兴起,各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所以政策能否真正落地,在这样一种概念表述基础上,也还有一定不确定性。欧洲目前的阶段认为文化多样性是失败的,现实中多元文化政策本身面临困境,政策的可实施性受到怀疑。课题组调整了相关研究方向,侧重于评估指标和实施效果评估,以及相关的理论建设,参与主办了“太湖世界文化论坛”。

第三,与文化多样性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的发展如何与文化多样性保护结合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所以课题组就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与文化多样性、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展开了全面研究,针对2016年1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的《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具体的进展情况参见本栏第2(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和第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②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课题组自2014年7月以来,举行了4次调研,其中3次为国内调研,1次为国外调研,举办了一次国际会议,参加了若干国内会议,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和国际协作,还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在云南举办了三届“U40”青年培训工作营,并将于2017年2月在澳大利亚共同举办第五期“U40”青年培训工作营。

关于国内调研

2015年6-10月,课题组负责人李河研究员与子课题的国内负责人以及《光明日报》的同志一起,对海南省东中西三线的文化发展情况摸底调研,从文化资源梳理、文化发展方式转型等角度出发,形成了约30万字的调研报告《海南省十三五文化发展研究》,呈交给海南省文化厅。形成了一个核心建议就是:尊重海南各地不同的文化资源和脉络,因地制宜,推动海南省在十三五期间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10月15日-11月3日,课题组负责人李河研究员与子课题的国内负责人一起,对宁夏、新疆在“一带一路”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束后撰写了多篇要报,其中“提高边疆民族文化产品供给的精确性与本土性——以新疆少数民族语本土电视剧生产为例”获得了“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二等奖。

关于国际调研

2015年10月2日到11日。课题组负责人李河研究员赴俄罗斯与俄罗斯科学院合作开展“当代俄罗斯文化政策”调研,其中一个关注重点是俄罗斯少数民族问题。

关于国际会议

2016年6月6日,课题组翻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塑文化政策——为发展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十年》报告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上由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和助理总干事班德林进行正式介绍。

2016年6月7-10日,课题组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参与了第四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的筹备和举办,会议在澳门举办,课题组在会议上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塑文化政策——为发展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十年》报告。

关于国际合作

2014年7月、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课题组与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在云南昆明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这一工作营是我们从2013年开始主办的一个品牌培训公益活动。这个活动是国内唯一一个以40岁以下年轻学者为培训对象,以针对性地修改学员论文方式举办的工作营。每次工作营有30名左右学员参加。工作营的主题之一是西部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每次工作营结束后,都将入选学员论文进行结集出版。

课题组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推动国际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和国际协作,还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将于2017年2月在澳大利亚共同举办第五期“U40”青年培训工作营。

课题组与俄罗斯科学院合作开展“当代俄罗斯文化政策”调研,其中一个关注重点是俄罗斯少数民族问题。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2015年10月15日-11月3日,课题组负责人李河研究员与子课题的国内负责人一起,对宁夏、新疆在“一带一路”民族文化多样性发展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束后撰写了多篇要报,其中“提高边疆民族文化产品供给的精确性与本土性——以新疆少数民族语本土电视剧生产为例”获得了“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二等奖。课题组还通过社科院要报系统提交了《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新模式》,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正刊2015年第331期(7月23日);《建设“跨国文化纽带工程”,民族地区应成为主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正刊2015年第332期(7月24日);《应高度关注清真食品认证体系对我国未来安全的不利影响》。。

2016年6月6日,课题组翻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塑文化政策——为发展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十年》报告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创意城市北京峰会”上由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和助理总干事班德林进行正式介绍。

2016年6月7-10日,课题组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参与了第四届“太湖世界文化论坛”的筹备和举办,会议在澳门举办,课题组在会议上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重塑文化政策——为发展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十年》报告。

2014年7月、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课题组与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合作,在云南昆明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和第四届“U40文化产业暑期工作营”。每次工作营结束后,都将入选学员论文进行结集出版。

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规划文化版组织专栏:《文化多样性公约:理论、政策到实践》,章建刚文章《<文化多样性公约>与文化多元主义》,载2014年8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李河文章《文化多样性公约:理论、政策与实践》,载2014年9月24日。

2014年10月1-5日,意娜副研究员前往意大利参加联合国教科文“世界文化与文化产业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2014年11月17日至19日,李河、章建刚参加上海“文化多样性国际论坛”,并做发言。

《北京晨报·文化头牌版》2014年12月28日整版专访李河:《文化多样性:从“我”到“我们”》。

2015年7月25日,李河在武汉图书馆“长江讲坛”发表演讲:《一带一路: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思考》。

2015年8月20日—8月26日,李河赴缅甸参加文化论坛并发表演讲《加强文化互译,走向中缅命运共同体》。

2015年11月14日,李河参加文化中心主办的“首届中日韩文化政策智库间论坛”,发言“东亚文化之都:再造文化意义上的‘我们’”。

《中国家庭报·2版·名人专访》2016年5月29日访谈李河,《十年,我们的世界多彩了吗?》。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关于文化多样性概念史研究的侧重点。我们认为,由于联合国对文化多样性概念的提出有具体政策背景,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史研究有将联合国概念中国化的研究方式和从哲学人类学层面研究等两个不同的方式。而对于概念史研究方式的选择对于课题目标的实现有直接影响。与会大部分学者都建议从哲学人类学层面进行研究,虽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都有明显增加,但从课题的价值和长远影响来看更有意义。

(2)关于文化多样性研究的话语系统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厘清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与文明对话,文明对话与对话文明之间的关系。每一个概念的提出都有其具体的国家背景和文化背景,不能直接拿来套用和定义中国的情况。有专家建议,在研究中应该突出文化主体性,不能简单预设结论再寻找论据,这样很容易将文化博物馆化。有专家强调全球本土化以外的“本土全球化”思路,强调地方经验对于全球化的建构。

(3)关于课题研究的资料线索和学科体系问题。我们认为,在课题组已有的较强哲学研究基础外,还应借鉴人类学的学术史和研究思路,避免文化政策研究中很容易出现的将文化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现象,贬低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有专家建议,课题组应该充分利用十年来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进行的各种研究课题的成果,如全球化研究、文化产业研究、文化政策研究、文化体制改革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等,以增强课题的应用性。

(4)关于课题的案例选择问题。我们将调整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文化“本土全球化”成功案例的选择,针对目前国际形势将文化多样性与民族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文化多样性在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方面的表现。这样才能对构建和谐世界这一主题提供全方位参考。

(5)关于课题的成果形式问题。我们认为,该课题除了由我国学者和联合国学者进行研究和发表成果以外,也应该译介一些国外学者研究成果作为课题的一部分。专家同时建议,课题的成果形式除了研究报告和论文,也可以有访谈录、具体活动等多种形式。

二、研究成果情况

本课题2012年立项。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主要成员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预期成果。内容包括:

1、 翻译读本《文化多样性:理论、政策与实践》及其他相关工作

“文化多样性”研究源于国外,因此,尽管社科基金依然延续着学术翻译不算成果的外行评价标准,但我们依然决定自己选择文章,组织翻译队伍,支出较高翻译经费,编定《文化多样性: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读本。目前选定文章30篇(估计约近60万中文字),翻译完成已20余篇。整个选稿、翻译、联系版权,花费近两年时间,一些文章系学术经典。

由于版权联系困难重重(一篇文章一个出版商),我们到年底大约可以出一卷20万字的读本。

2、 翻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报告

翻译了两本联合国与文化多样性有关的报告《创意经济报告2013(专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6月,32.9万字)和《重塑文化政策——为发展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两次都亲自参加了报告的发布仪式。

3、 论文和著作

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主要成员的成果如下:

《“文化多样性国际基金”项目评审的几点观察》,0.9万字,李河独著,《长白月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4年第9期(9月20日)。

《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国际政治意蕴》,1万字,李河独著,载《理解文化论集》,施惟达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版。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展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新局面》(蓝皮书主报告),2万字,李河、张晓明著,载《文化蓝皮书: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2014-201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5年3月。

《转变政策思路,建设西南地区文化纽带》,1.1万字,李河独著,载蓝皮书同上。

《东北及内蒙古边境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对外交流调研报告》,2.2万字,张晓明、章建刚、李河(第四署名)等著,载蓝皮书同上。

“联合国《创意经济报告2013》与中国的文化产业”,1万字,意娜独著,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曼荼罗(坛城)的现代宗教哲学与心理学阐释”,0.9万字,意娜独著,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月;

“教科文组织的文化多样性立场”、“民族手工艺产业发展传承需要市场政策扶持”和“发展问题,还是安全问题?”,3篇文章刊载于《章建刚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

《坛城》(意娜编著,2015年6月,青海人民出版社,7.5万字)

《佛塔》(意娜编著,2015年4月,青海人民出版社,7.5万字)

《佛祖画传》(意娜编著,2015年6月,青海人民出版社,7.5万字)

“曼荼罗(坛城)的现代宗教哲学与心理学阐释”(意娜独著,2015年3月,青海师范大学学报,0.8万字)

“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和问题”(意娜独著,2015年11月,人民日报,0.3万字)

“极简主义:一个贴在万花筒上的标签”(意娜独著,2015年8月,中国图书评论。0.8万字)

“国际文化创意经济升级与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意娜独著,2014年6月,学习与探索,1万字)

“联合国《创意经济报告2013》与中国的文化产业”(意娜独著,2014年10月,福建论坛,1万字)

“藏族艺术精神的百科全书——从唐卡看民族文化特质”(意娜独著,2015年9月,文化中国)

“加快吸引国际组织总部“落户”北京”(意娜独著,2015年10月,国家治理周刊)

“世界创意经济下的中国文化”(意娜独著,2014年7月,国际商报)

“联合国《创意经济报告2013》与中国文化产业”(意娜独著,2014年7月,创意世界)

《2013U40文化产业青年文集》(意娜、陈曦主编,2014年7月,云南大学出版社,30万字)

《2014U40文化产业青年文集》(意娜、陈曦主编,2015年7月,云南大学出版社,30万字)

《2015U40文化产业青年文集》(意娜、陈曦主编,2016年7月,云南大学出版社,30万字)

“国际文化创意经济的总体态势与转型发展”(意娜独著,2014年8月,2014年中国文化贸易与重点企业发展报告,2万字)

“北京加快吸引国际组织总部集聚的研究报告”(意娜独著,2015年,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研究专题)

“4G元年:首都网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意娜独著,2014年6月,首都网络文化发展报告2013-2014)

“赤峰文化产业的“赤峰模式”与西部特色”(2015年9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意娜与王岸柳合作,0.5万字)

“改变民族地区发展政绩考核方式 推动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支柱引擎”(意娜独著,2015年9月,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报告)

4、 要报成果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创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新模式》,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正刊2015年第331期(7月23日)。

《建设“跨国文化纽带工程”,民族地区应成为主力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正刊2015年第332期(7月24日)。

《应高度关注清真食品认证体系对我国未来安全的不利影响》(5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2016年3月。

《应高度关注清真食品认证体系对我国未来安全的不利影响》(2.5千字),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正刊,2016年3月。

“提高边疆民族文化产品供给的精确性与本土性——以新疆少数民族语本土电视剧生产为例”获得了“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调研报告类)”二等奖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