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5日13:1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执行与进展情况

1、各子课题研究全面展开并取得成果。根据课题计划进程,在前期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子课题研究进度。一是通过季度和年度的课题工作会议来推动子课题研究工作的落实。如, 2015年1月课题组召开有全体研究人员参加的“2014年国家重大课题研究总结交流会”,交流课题研究的情况,探讨疑难问题的解疑路径,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这种全体研究成员的课题交流会议自2014年7月以来已召开了4次,推进课题的进展。二是通过各种学术研讨会来推动课题研究。学术研讨会结合子课题的研究内容,通过与有关专业的专家学者交流(包括咨询会议)来提升课题研究的质量。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努力,子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不仅政务诚信研究更加深入,成果更为丰硕,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等子课题的研究都有不菲的收获;课题总论研究也有成果发表,本课题的主要概念“诚信”理论研究有一定的突破,关于“诚信文化”的学理研究产生新见解。2014年7月以来有30多篇论文成果发表;4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

2、实证调研工作全面进行并基本完成。调研工作主要两大方面:一是“诚信状况以及诚信建设状况”问卷调查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二是深入各地进行实地调研,以获得最真实的研究材料。调研工作基本达到课题研究的目标。

3、课题已进入结题阶段。2015年8月18日课题组召开全体研究人员会议,讨论结题工作,会议充分讨论了结题书稿的大纲,规范了撰写格式,确定完成文稿的时间,并进行了分工、落实了任务。此后,2015年12月25日、2016年4月1日、2016年6月28日召开课题结题研究研讨会,既是把握研究进程,又是对文稿撰写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目前书稿的初稿基本完成,进入修改与统稿的阶段。2016年底前完成结题工作。

二、调查研究情况

1、完成全国性问卷调查研究工作。根据调研计划,2013年完成全国性问卷调查(2014年增补若干调查问卷)的基础上,2014年完成数据录入整理与分析,形成初步的调研报告。2014年5月19日在调研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召开“中国诚信道德现状研讨会”。会议首先由调研人员汇报调研情况和数据分析的3份报告,报告显示问卷调研从政务诚信、企业与商家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三大方面开展,调研区域涉及25省市,被访人员分为社会公众、政务人员、企业人员,共4700人次,有效样本4419份,课题组对收集的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进行统计分析,从多方面描述诚信状况及其相关问题。其次,与会专家围绕“中国诚信道德现状”的调研报告进行讨论评价,并提出进一步修改的建议。会议之后,调研报告几经修改,形成一份“中国商务诚信现状、问题与进路”的调研性的学术论文,于2015年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另外,完成“政务诚信及其建设”、“商务诚信及其建设”、“社会诚信及其建设”、“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综合报告”共4份调研报告,其中3份报告将择机公开发表,并作为结题书稿的组成部分。

2、实地调研。除了问卷调查的定量研究之外,课题组成员还深入政府机构、企业、社团、社区街头进行调查,以获得最真实的诚信现状的第一手研究材料。实地调查的区域除了上海之外,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和江西南昌。调研的内容集中于政府机构“政务诚信建设”包括征信体系推进情况、企业商务诚信建设的情况、社团与市民的调查兼有对政务诚信和商务诚信的评价以及社会诚信的感受。2016年4月专门就实地调查的情况进行研讨,并将这些调查的情况写入结题文稿之中。

3、咨询调研。课题调查研究还采纳了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专家或者企业管理人员召开咨询研讨会。如关于司法公信问题,课题组于2014年9月22日召开“司法公信研究咨询会”,邀请了国家检察官学院前院长石少侠教授与会咨询,集中对于“社会公众对于司法公信的评价”、“司法改革与司法公信力”、“法官诚信素质与司法公信力”等问题求教石教授,并开展探讨,了解司法部门司法公信建设的实际情况。又如,基于网络自媒体对现实生活的深度影响,课题组除了个别访谈网络工作人员以外,于2016年5月12日召开“网络诚信咨询研讨会”,专门邀请了飞牛网规划部产品经理沙奥青女士进行咨询研讨,沙女士介绍网络诚信的情况,并就网络失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看法:既有商家失信成本过低、无买卖虚假刷卡漏洞、缺少信用评价等制度性的问题,也提出了企业老板贪婪、消费者贪小等人的诚信问题,认为漏洞根本是“人的诚信漏洞”的观点,深受启发。

三、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

1、学术会议

自2014年7月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课题组举办了10场各类学术研讨会,有力促进课题研究的进程。下面报告几场影响较大的学术研讨会。

(1)2014年11月8日,课题组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依法治国与司法公信”学术研讨会。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社科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第二检察分院、华东理工大学、海南大学、浙江旅游专科学校、《解放日报》等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依法治国与司法公信”的主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学者们从法治的伦理道德支撑、法治的民主根基、司法独立、法官的角色和素质、司法机关去行政化、司法公信的文化条件等方面探索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途径。

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关保英教授认为世界历史上曾有各种治国模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表明中国最终选择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模式,这不是口号式的,而是有具体治理举措并将付诸实施的战略考虑。关保英教授从“大国法治背景看司法公信力”、“如何依法治国?”和“司法公信力如何构建?”三个方面提出自己见解。他认为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在1999年宪法基础上又推进了一步,实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法治。他认为,依法治国的首要问题是司法公信,对此他提出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具体途径,如司法权只有形成制度才能为公信力构造找到正当逻辑;法官的社会角色定位要正确;法官需具备基本的从业素质等。他特别呼吁当前提高司法公信力的最紧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强化法官、检察官的法治思维。法治思维包括法律信仰、法律认知、法律服从和法律实现。其中法的实现和法的实施并不是一个概念,法的实施是指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将法运用到社会中去,可能会通过强制手段保障实施。但是法的实现则要求在法律实施的过程中法律能真正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没有认同,就无法实现法治,这就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持。

华东政法大学政党理论研究所所长蒋德海教授认为,司法公信是依法治国的底线性价值。没有司法公信就没有依法治国,同样只有真正的依法治国才能提高司法公信力。他提出,在依法治国过程中推进司法公信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依法治国要体现民主法治的原则。依法治国的实质是治权而非治民,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依法治国的基石是民主,因此如何发挥人民在司法改革中作用是依法治国、提高司法公信的关键。第二,实现司法权依法独立是推进司法公信的关键。首先要从司法向领导负责转变为司法向法律负责;其次司法改革一定要触及体制;最后应把司法独立理解为整体概念。

上海第二检察分院高级检察官董明亮主任从司法实务部门遇到的实际问题中提出影响司法公信力的诸多原因,如司法解释和被解释条文之间渐行渐远,就会消解法律条文本身的预测功能,法律成为有决定权的法律人运用司法解释的手段把法律沦为以权谋私的工具。当司法人员、司法部门都不尊重法律,如何让百姓尊重和遵守法律?司法公信力对社会有示范引导问题,如果司法公权不把法律当回事,那么社会也不把法律当回事。他认为四中全会关于“重大改革必须依法有据”的提法是一大进步,即改革不能总是突破法律规定,而是要以宪法、法律为准绳。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陆晓禾提出法治的关键不只是服从,而是在于是否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司法公信的“信”不仅是规则信任,更应该是了解的信任。共产党在处理领导和执政的关系时应找到符合中国特点的制衡模式,实现从党的意识形态信仰为基础向以宪法为合法性基础转化。此外,她认为四中全会关于人权的保护上升到司法领域,相较于宪法所提的抽象的公民权是一大进步。她还提出如何处理好党纪与国法的关系、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以及法律本身的条文是否合理、能否执行、如何执行等若干有待研究的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徐大建教授则认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并不冲突,共产党的信仰就是社会主义宪政,并将带领全国人民去实现宪政。此次十八届四中全会把法治建设纳入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就体现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一体化。对于司法独立问题,他认为不存在绝对的独立,司法也要受宪法制约和舆论影响,尤其舆论是公众充分表达意见和形成共识的渠道。

华东师范大学赵修义教授则从司法公信的文化条件的视角,提出了意识形态与科学认知的问题,认为要探讨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科学认知问题和人们的行为文化问题。他认为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制度化头脑”和“习惯性假设”中,应该从渗透在行为方式中的文化看待法治建设。因此需要从文化上做一些基本性的工作,为中国法治创造好的文化氛围包括司法中诚信文化建设。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母天学教授认为,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在于党必须确立合理合法的执政方式,即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不是代替人民制定法律,也不是给人民制定法律,而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带领人民共同制定出善法之后,还要同人民群众一起遵法、守法、护法。

《解放日报》王珍副主任认为四中全会最重要的进步在于让依法治国成为大家共同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郝宇青教授则从依法治国过程中还有哪些做的不够的方面指出法治建设中缺乏制度精神。他从政情和民情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政情上,政府职能的转变、角色的转变等等仍然停留在字面上,实际上政府权力越来越庞大,产生一些特权思想;民情上,官本位下的中国老百姓的“弱者意识”缺乏平等的诉求,这种政情和民情的现状不利于依法治国的实现。华东师范大学的陈正桂和姚晓娜副教授呼吁法治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法治教育不仅是对法官、检察官教育,而应该是全体公民的教育。

大家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依法治国的坚定决心和已取得的进步,提出健全法治体系、提高司法公信力需要政府与公众、法律与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

(2)2014年12月12日至13日在南通大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研究”课题组、华东师范大学公民发展与现代德育研究中心与南通大学江苏先进典型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为期两天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诚信文化建设”学术会议。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南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市社科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与会专家主要就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社会诚信文化的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文化的关系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关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问题,与会学者从构建的方式与所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西南财经大学程民选教授认为,社会信用治理中,制度、技术与文化三者不可或缺。一个国家社会信用治理的成效如何,与是否实现了以上三者的协同治理息息相关。健全的信用制度是现代信用社会的制度保障,狭义的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信用社会的技术手段,鲜明的信用文化是现代信用社会的文化根基。在信用制度、信用技术与信用文化的协同治理下,能够实现“计算信用”与“诚实信用”的并存,其中信用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结果,将使“诚实信用”的逐渐强化。只有实现了制度、技术与文化三者的共同协力,社会信用治理才能达到协同治理的高度,社会的信用良序才可望形成并得以持续。上海市信用研究学会会长、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洪玫教授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整体构成划分为四个层次:基础保障层、应用服务层、制度约束层、意识约束层,包括“信用数据与技术支持环境”、“法规制度体系”、“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商业信用服务体系”、“失信惩戒机制”、“信用行业监管体系”以及“商业道德与诚信文化”七个主要部分。上海财经大学徐大建教授指出,从商务诚信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应当包括道德、法律和征信体系三个方面的建设。诚信道德是基础,关键在于如何实现传统诚信文化向现代诚信文化转型。诚信道德转型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出现的不诚信问题,不断建立和完善有关的立法执法体系,此外还要辅之以征信体系。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难点之一是:政府失信和时局不稳定往往会破坏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社会信用制度,进而破坏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因此,诚信道德转型的关键在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关于诚信文化建设方面,华中师范大学龙静云教授通过研究欧洲诚信管理的政府主导模式、美国诚信管理的市场运作模式与日本诚信管理的会员制模式,总结出西方诚信管理的五点经验:第一,健全的法律体系;第二,发达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第三,健全的信用行业监管机制;第四,完善的失信惩戒机制;第五,有效的诚信教育。她提出我国社会诚信建设应当把诚信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制定四位一体的诚信评价体系,依法建立信用信息的管理制度,强化对失信行为的社会监督和披露,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惩罚,加强诚信文化营造和诚信理念教育。华东师范大学赵修义教授有前瞻性地探讨了诚信文化建设的未来面向:大数据时代诚信文化建设需同时关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往。指出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一个是网络,一个是监控。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一言一行都留下有形的图像。对此一种乐观主义的看法认为,大数据对诚信文化带来机遇;但悲观主义看法则认为虚拟空间前所未有的自由度,就包括了弄虚作假的空间;折中的看法认为大数据时代诚信文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

南通大学彭怀祖教授从道德动因的多元视域出发,提出在诚信文化的构建应当将“道义论”和“目的论”结合起来,守住道德底线,建立梯次规范。要求根据人群和类别进行不同的规范要求。对于公务员和知识分子,以及那些对于人的生命、社会总体环境息息相关的领域理当要求更为严苛。华东师范大学熊琼教授从法学的视域出发,指出在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下,高校要深刻认识到诚信既是道德规范的要求,也需要法律制度护航。她提出了健全诚信教育机制,健全诚信管理规章制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监督防范机制的高校诚信建设新路径。

华东政法大学阮博博士认为当前诚信文化建设需破解三个难题:一是诚信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低势位如何扭转;二是物质主义社会的诚信信仰如何确立;三是诚信践履中存在的悖论如何化解。华东师范大学朱贻庭教授在阐述亲缘、地缘、神缘、业缘、物缘,五缘文化的基础上,指出缘文化培育和信任伦理建设路径。并且以发问的方式提出诚信文化概念的泛化问题与诚信文化的信仰问题。他指出诚信文化就是以诚实守信为灵魂的契约形式,按照一定的制度和习俗来履行契约的价值方式和模式。并且指出高压之下无诚信;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的博弈等观点,引起与会学者热烈讨论。

关于社会信用体系构建与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关系,山西师范大学卫建国教授与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陆晓禾研究员分别发表见解。卫教授认为,政务诚信是其他领域诚信建设的前提,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处于决定地位,因此政府需提升公共服务精神,使政府成为社会信用体系构建的先导。陆晓禾研究员就如何理解信用、诚信和社会治理三者关系的问题指出,社会信用系统制度和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应当肯定,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诚信的本质是自律,是对自己所认可的道德原则或规范的行动。

(3) 2015年8月18日课题组在华东师范大学的新逸夫楼召开“转型期与中国诚信文化建设研讨会”。参加会议人员20余人主要是课题组成员,也包括少量课题组之外的专家学者。会议首先总结了3年来课题研究及其取得的成果:一是完成了全国性的问卷调查,形成初步的调研报告;实地调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二是公开发表的成果,截止2015年8月已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著作一部。三是完成提交5份工作简报和成果专报。当然也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如四大诚信领域成果不均衡的问题;诚信研究问题行成果偏多,建设性成果略少等问题。但大家一致认为,形成综合性成果的时机已经成熟,课题应当转向结项性研究。

会议重点围绕课题最后成果——书稿报告的结构与内容展开研讨。一是题目与大纲的讨论。首席专家提出了两个题目和两套大纲供会议讨论,最后形成共识:第一,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整合为“诚信文化建设”;第二,将诚信文化建设置于“转型”的背景之下。陆晓禾认为,诚信的问题需要放到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来论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转型是基于经济转型的,以此为前提,社会的其他方面也正在转变。因此,必须在社会大背景下讨论诚信问题。同时,将大背景与现实相联系,落地来进行诚信研究。现在的大纲,从诚信到诚信文化的转变,是一种人化的成果。但是,只有在大背景条件下才能讲得深刻。第三,大纲中应凸显伦理学的特质以体现研究的理论深度,因为课题的主要概念“诚信”属于伦理学范畴。

二是大纲结构和文稿内容的讨论。第一,四大领域诚信的关系,重点突破的关键是哪个,如何来突破?有的学者认为,最基础的是经济诚信。当前的经济模式鼓励了创新及竞争,然而,同时也鼓励了不惜手段的追求利益。政务诚信是先导,最后是社会诚信。当前非常重要的诚信是组织诚信。第二,诚信与其他相关问题的关系。如,征信体系在诚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如何?信用体系体现的个人的能力,诚信则属道德的范畴,两者有区别。现在存在“征信的数据之困”如何解决?还有,诚信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个人诚信、组织诚信以及国家诚信的关系;诚信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诚信文化与深化改革的关系;诚信文化与依法治国的关系,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并体现在文稿中。第三,篇幅安排的问题。有的学者提出:现状篇,问题为切入点,现状形成方向(退步、进步;问题严重、问题趋向良好等);本质篇,诚信缺失的内涵是什么、本质是什么?举例来说,在权力寻租过程中的诚信问题。诚信文化的经济基础是什么?解决诚信问题的核心是政府诚信,只有把权力关进笼子,才能真正的建设诚信;关系篇,关键是社会诚信,社会有没有力量将政府权力关进笼子。只有制约了政府权力,才能形成商务诚信等等;建设篇。政务诚信在于限权,商务诚信如何建立在于公平。司法公信力在于司法独立。社会诚信在于参与(如何参与:表达权的保障等)。

有的专家提出,对失信的原因要深入探究,权力问题与诚信的关系重大。考虑转型的重要性,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亚当斯密认为,市场化过程中,个体一定是讲诚信的。然而,我国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制度、文化导致了经济与社会中的诚信问题,因此需要要论证诚信在市场经济中的整个伦理基础及核心架构,它在市场经济的效率的和谐关系中体现价值。另外,整体诚信建设与各个领域中的诚信建设要讲清楚,社会信用体系只能放在商务信用中来论述。市场经济健全之后,就能促进诚信建设。市场经济如何健全,其中之一是法律,(征信、新闻舆论弥补过大的交易成本)。

西南财经大学段江波副教授认为,要研究诚信的类型,转型的类型,未完成型,过渡型。应当从权力、权利和利益三方关系分析诚信问题。权力包括公正问题、推论出政务诚信最为核心。利益方面,无所畏惧导致对于金钱的崇拜感。认为四个诚信是一体四翼,分为两个层面,政治层面和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属于公民的自发行为,是一种公民自救的行为。华东师范大学熊琼教授提出,核心在于如何建设、如何来解决诚信问题。她认为,以社会转型期作为背景,可以考察西方国家在转型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西方国家大致经历了的三个转型阶段,他们形成的良好制度设计可借鉴;应充分注意中国与西方国家区别,如对政府制约上的区别;比较中西的转型过程,中国的缺失是什么?如何在法治建设上来促进诚信文化建设。

会议对需要突破的关键点进行了深入讨论,最后进行了撰稿章节的分工,以及统一了撰稿的规范要求。

(4)2015年12月25日课题组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理科大楼A座204室举行项目子课题研究现状与问题学术研讨会。来自我校、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等10多位专家学者和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课题组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公民发展与现代德育研究中心主任余玉花教授主持。

各子课题负责人和成员分别汇报了课题进展和遇到的问题。郝宇青教授汇报了政务诚信子课题的研究进展。他指出,政务诚信是重点,相关内容要体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新的观点或论断,认真细化提纲,充实研究内容,厘清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认真做好政务诚信现状的评估研究,重视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概括。同时,要避免与前期的博士论文相关内容重复,遵守学术规范。华东政法大学阮博博士汇报了自己负责的章节的写作情况。陈正桂副教授就如何界定转型和美国的商务诚信建设做了发言,强调要借鉴美国商务诚信建设的软的方面和硬的方面。

上海财经大学徐大建教授强调,要把握商务诚信与政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的关系,商务诚信是从生产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出发的,核心内容是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要准确把握商务诚信的内涵和特征。赵丽涛汇报了课题写作情况和遇到的问题,与会专家进行了讨论和解答。

熊琼教授从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角度对商务诚信建设的可能路径进行了阐述,政府要发挥主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简政放权,建设服务型政府;企业要带头树立和践行诚信理念,社会要建立认同商务诚信的大系统,发挥媒体和消费者的作用,加强征信系统建设,并以阿里巴巴为例进行了举例论证。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程德慧教授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说明了商务诚信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姚晓娜副教授就社会诚信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她把社会信任和社会诚信做了区分,强调社会诚信与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司法公信的区别和关系,并就如何提高社会的信任度和与会专家进行了探讨。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王鑫博士汇报了自己的写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

司法公信子课题成员汇报了课题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宣璐梳理了司法公信的历史进程和逻辑体系,论述了司法公信与诚信文化的关系,指出了司法公信建设中面临的文化难题,强调司法公信建设要找到制度和文化的支撑。同时,结合现阶段的司法实践说明司法公信建设的重要性。

博士生刘梦慈汇报了诚信现状调查报告的写作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就调查报告相关内容向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说明,希望子课题中运用的数据要与调查报告保持一致。邓安能老师汇报了诚信文化建设历程和经验。博士生孙贤雷就诚信建设的困境进行汇报。

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就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提出了有价值的想法和建议。最后,课题组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她强调按照时间节点完成课题研究,课题总结中要增加新内容,各个子课题要保持格式统一,注释和参考文献要遵守学术规范,按期交初稿,遇到问题要加强沟通和交流。

(5)2016年4月1日课题组在闵行校区马克思主义学院二楼225会议室举行了“南昌调研汇报暨政务诚信学术研讨会”。来自我校和华东政法大学等校的10多位专家学者和部分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研讨会。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首先介绍了举办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和内容。博士生孙贤雷汇报了赴南昌进行课题调研的情况。调研小组在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的带领下,于今年3月下旬深入南昌市文明办和南昌海关就诚信建设相关问题就行了调研,详细了解南昌市发改委和南昌市文明办在诚信南昌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以及南昌海关在推进企业信用建设方面的措施,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参加研讨会的人员就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

华东政法大学阮博博士就政务诚信建设进行了评述。他指出,政务诚信主要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理解,即政治义务、法律规范、职业伦理和个体德性追求。就当前政务诚信建设现状,他认为多与廉政文化建设、作风建设相关联,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建立了诚信网站,今后的课题研究不仅要关注理论问题,更要多关注诚信网站公布的相关内容。同时,各级政府和部门发布了众多诚信建设文件,今后的研究中要加强诚信制度效力和效果的研究,突出理论性和学理性。

各子课题负责人和成员分别汇报了课题进展和遇到的问题。陈正桂副教授就借鉴国外诚信建设的有益经验谈了看法,同时也说明了在查找和阅读国外诚信建设书籍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熊琼教授就商务诚信建设部分进行了汇报,指出了在修订稿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姚晓娜副教授就社会诚信子课题的研究进度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强调要重视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诚信建设,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和包容。

课题组成员赵丽涛、李敏、童毅影、刘梦慈、邓安能和孙贤雷分别汇报了写作进展。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就相关内容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强调要关注司法改革和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提出了有价值的想法和建议。

余玉花教授分享了去上海市司法局参加督察活动的体会,就司法公信建设提出若干见解。最后,课题组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她强调按照时间节点加强课题研究,要充分运用调查资料的研究资源,课题组内部要整合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各个子课题要保持格式统一,注释和参考文献要遵守学术规范,写作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研究和学习,在研究前人理论的同时,要关注现实问题,注重提炼观点。

(6)2016年6月28日,“诚信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沙龙举行,会议主办方为华东师范大学公民发展与现代德育研究中心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力建设研究”课题组。与会学者围绕“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诚信文化建设”进行探讨,会议围绕六个方面展开讨论,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诚信文化建设检视。围绕该主题,与会学者梳理了社会转型过程中我国诚信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对于中央关于诚信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及落实概况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梳理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理论资源,揭示了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特点和实质;在社会诚信建设方面,提出具有创意的诚信建设“统合思路”。与会学者认为该主题的研究难点在于总结诚信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揭示社会转型背景下诚信建设的困境。

第二,政治文明与政务诚信文化建设。研究该主题的学者着重就政务诚信建设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政务诚信建设进行了综合评估,另一方面对当前政务诚信建设的制约因素进行了细致探讨。有学者指出,如何区别政务活动中必要的谋略与政务失信不同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三,市场经济与商务诚信文化建设。与会学者认为,以往的研究大多将商务诚信看作市场经济运行的辅助工具,而非从价值观的视角来认识商务诚信,认为从文化的意义上来探讨商务诚信与市场的关系是创新之处,特别是探讨社会舆论在商务诚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在进一步研究商务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补充电子商务的研究。

第四,社会转型与社会诚信文化建设。与会学者专门讨论了社交媒体中的失信状况,提出了媒体隐性失信的问题;在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制度文化、组织文化与关系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尽管统合性的研究思路拓展了该问题的研究视域,但如何将社会诚信文化建设的制度与其余方面结合仍是研究的难点。

第五,转型社会中的司法公信力建设。与会学者在厘清诚信文化与司法公信关系的基础上,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司法公信力建设问题。提出应从法理学视域来探讨诚信文化与司法公信力的关系,认为这一关系的研究是理论突破的难点。

第六,社会诚信现状调查研究。与会学者在研究社会诚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各领域的信任关系,就不同地区和群体对于社会各领域诚信状况的评价进行差异分析。

2、学术交流

(1)2014年7月29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发言。

(2)2014年8月2日余玉花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文化主体性与和而不同”全国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发言。

(3)2014年9月20—21日余玉花教授在武汉大学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高端论坛”全国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并发言。

(4)2014年9月22日余玉花、熊琼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上海在全球城市治理中民主法治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5)2014年10月25日余玉花、陆晓禾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6)2014年11月22日余玉花、陆晓禾、徐大建教授,姚晓娜副教授在上海社科院参加上海伦理学会年会暨青年论坛。

(7)2014年12月6日余玉花教授在上海大学参加“继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学术研讨会。

(8)2014年11月2日余玉花教授在郑州大学参加“公民道德与爱国主义”学术论坛。

(9)2015年1月19日余玉花、陆晓禾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参加“长三角教育伦理实践基地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10)2015年4月11—12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课题组成员宣璐在江苏徐州参加“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与优秀家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在大会上发言。

(11)2015年6月18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在南京参加“瞿秋白就义8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大会发言。

(12)2015年7月2—4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课题组成员胡洁人副教授在英国伦敦政治经学院参加“21世纪不平等”国际学术研讨会,胡洁人大会上作主题发言。

(13)2015年9月19日余玉花、陆晓禾教授在上海大学参加“法治与德治:两种治理逻辑的关照与互济”全国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14)2015年10月24日余玉花、陆晓禾、徐大建教授在上海社科会堂参加上海伦理学举办的“大众创新与平民化自由人格”学术会议,并发言。

(15)2015年11月1日余玉花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参加“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提交论文并发言。

(16)2015年11月6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余玉花,子课题负责人陆晓禾、徐大建,课题组成员宣璐、孙贤雷参加上海市信用研究会、上海市伦理学会和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主办的“基于社会治理视角下的信用法治环境建设”跨学科研讨会,余玉花教授作了题为“关于信用的不当之用—兼论信用的治理”的主题发言,徐大建教授亦发言。

(17)2015年11月14日余玉花、陆晓禾教授,课题组成员孙贤雷、赵剑波、王美参加由中国伦理学会经济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浙江省委党校哲学部和浙江省伦理学会承办的“第九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余玉花、陆晓禾教授作了主题发言。

(18)2015年12月5日余玉花、陆晓禾、徐大建教授,姚晓娜副教授在北京参加中国伦理学年会“伦理学与中国发展”。

(19) 2015年12月12日余玉花、王建新、姚晓娜在华东师范大学参加“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创新论坛”,并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创新方法之探讨”的主题发言。

(20)2016年3月19日余玉花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等举办的“罗国杰伦理思想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德治理论的现代创新”并发言。

(21)2016年5月21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在清华大学参加“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提交论文并发言。

(22)2016年6月18—20日,课题组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在兰州大学参加“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并发言。

(23)2016年7月13-16日陆晓禾、徐大建、余玉花参加“第六届‘国际企业、经济学和伦理学学会’世界大会(ISBEE“企业和经济发展中的伦理、创新与福祉”)”陆晓禾作大会发言,徐大建、余玉花提交论文并发言。

(24)2014年11月22日徐大建教授、陈正桂副教授在上海社科院参加上海市伦理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暨2014年学术年会,主题为“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

(25)2014年12月19—23日徐大建教授参加台湾高雄应用科技大学“2014第八届海峡两岸企业管理学术研讨会”。

(26)2015年11月5日徐大建教授参加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中国企业?管理?伦理论坛,主题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15年回顾”,并主持下午第一阶段发言。

(27)2015年10月24日徐大建、陆晓禾、姚晓娜、邓安能参加上海市伦理学会“冯契的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学术研讨会。

(28)2015年11月7日陆晓禾、徐大建教授参加上海市伦理学会“创新的伦理支撑研究”研讨会,并发言。

(29)2015年11月13日—15日徐大建教授参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全球资本逻辑与全球经济正义”全国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2015年年会。

(30)2015年12月12—13日徐大建、陆晓禾教授在上海大学参加“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31)2016年5月15—16日徐大建在上海财经大学参加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和耶鲁大学共同主办的“应对全球气候变迁:正义、原则与人类福祉”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32)2016年6月18日徐大建教授在南京大学参加“长三角马克思主义博士点年会”。

(33)2015年8月29日—30日子课题负责人郝宇青教授参加由中央编译局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讨会”,并作了题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政治逻辑”的主题发言。

(34)2015年12月29日郝宇青、余玉花教授参加由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纪念恩格斯逝世120周年暨吴亮平翻译《反杜林论》85周年学术研讨会”,郝宇青教授作主题发言。

(35)2016年3月30日郝宇青教授参加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举办“信息革命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信息时代对现实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影响”的主题发言。

(36)2015年1月王建新教授参加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上海市思想政治教育年会,并作“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的主题报告。

(37)2014年10月熊琼教授参加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的两岸关系新架构前瞻研讨会,提交论文并发言。

(38)2015年9月19日熊琼教授参加上海市信用研究会举办的第二届“诚信上海”信用创新论坛。

(39)2015年10月19日胡洁人副教授参加台湾金门大学“城市化与智慧城市发展:金厦互通交流”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作报告。

(40)2016年4月16—17日胡洁人副教授参加郑州大学举办的“社区协商民主:诚信与合作”学术研讨会,并专题发言。

(41)2016年7月2日胡洁人副教授参加郑州大学举办的“意识形态与地方冲突治理”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并作相关报告。

(42)2015年1月24日姚晓娜、徐大建、陆晓禾在上海社科院参加上海市三学会联合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姚晓娜作“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道德动力”发言。

(43)2015年6月27-28日姚晓娜参加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绿色左翼研究”学术研讨会。

(44)2015年10月17-18日姚晓娜参加山东理工大学“传统思想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暨中国环境哲学与环境伦理学2015年年会”。

(45)2015年12月11日 姚晓娜参加南京大学哲学系举办 “2015年南哲伦理学论坛”学术研讨会。

(46)2016年6月27-28日 姚晓娜参加生态文明智库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学术论坛

(47)2015年12月5日程德慧教授参加河南省哲学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48)2014年10月18日—19日阮博博士参加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政党与国家治理”中俄国际学术研讨会。

(49)2014年11月29—30日阮博博士参加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九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提交论文《政务失信的文化探源》,并发言。

(50)2015年9月19—20日阮博博士参加华东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十届中国青年政治学论坛,提交论文《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并发言。

(51)2014年1月赵丽涛博士参加北京大学“第四届未名论坛”高级研讨班,提交论文“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再反思”。

(52)2014年11月22日赵丽涛博士、刘梦慈参加上海市伦理学会第二届青年论坛,会议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交论文并作发言。

(53)2015年3月19日陈玮副教授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提高教育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研究”子课题组的“教育系统廉洁与诚信教育”研讨会。

(54)2014年10月18日课题组成员刘梦慈参加上海市委党校第十二届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新拓展。

(55)2014年10月25日刘梦慈在复旦大学参加第九届亚太道德教育学术年会(Annual Academic of 9th Asia-Pacific Moral Education)。

(56)2015年6月17日课题组成员刘梦慈在上海西郊宾馆参加第十一次中国越南两党理论研讨会。

(57)2015年10月16日,课题组成员李乐霞、宣璐、赵建波参加上海市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论坛,提交论文并发言。

(58)2016年5月18日课题组成员李乐霞参加上海社科院和华师大联办第十一届青年学术论坛——“传承与创新:新常态下的中国与世界”,并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意蕴、困境及出路”主题发言。

(59)2015年1月,课题组成员曾琰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生高峰论坛,提交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认同困惑及其破解”。

(60)2015年6月10日,课题组成员宣璐、赵建波、陈玮参加华东师大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发展研究中心学术论坛。

(61)2015年10月9日,课题组成员邓安能参加由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新媒体时代的政治生态与执政方式”理论研讨会

(62)2015年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邓安能参加由上海市社科联、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中特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的“马克思主义与治国理政新自觉青年学术论坛”。

(63)2016年6月20日课题组成员赵建波参加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学术研讨会。

三、成果宣传推荐情况

1、成果宣传

凡是较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都邀请人文社科杂志或报纸媒体参加。如,“政务诚信与政府公信力”学术会议邀请了《社会科学研究》和《晋阳学刊》的副主编和编辑、《社会科学报》主编,会上刊物编辑主动约稿,会后就有多项成果的发表;《社会科学报》则以“不断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为题作了报道。2014年11月召开的“依法治国与司法公信”学术研讨会邀请了《解放日报》理论版副主任参加会议,会议综述在《解放日报》发表,扩大了理论的影响力。2015年1月在江苏南通大学举办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诚信文化”,也邀请了媒体,介绍会议,宣传课题。中小型的学术沙龙,每一次举办后都出简报,通过学校渠道进行报道,或通过网络进行宣传。

2、工作简报

自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召开三次规模较大的学术研讨会,每一次会议之后,都将会议情况做成《工作简报》,将会议的成果、与会专家的主要观点汇总,上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分别为:2014年11月10日召开的“依法治国和司法公信”学术研讨会;2014年12月12-13日在南通大学举办的“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中的诚信文化”学术研讨会;2015年12月31日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也就是说已有3期《工作简报》反映研究成果和学术研讨。

自2014年7月以来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专项邮箱发送了3份成果专报,分别是:2014年8月“提升政府热线电话中的政务诚信”;2015年的“我国征信业发展的数据之困及对策建议”和“当代中国经济领域商务诚信现状及发展路径”。

3、基金会刊录用

课题负责人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更多的是学习和了解信息,没有单独主动投稿,南通会议之后曾与《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联系,把我们学术会议的简报发给他,希望刊用,但最后没有见报。不过课题组首席专家、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在上海参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刊登于《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此外,首席专家余玉花教授发表于《理论探讨》上的学术论文“道德信仰与价值共识”、课题组成员程民选教授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上的论文“社会信用协同治理:制度、技术与文化”以及课题组成员段江波副教授在《伦理学研究》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政务诚信与行政公正”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

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课题组成员手上有其他课题,不能集中全部精力于本课题研究,一定程度上影响课题研究进程与深度,课题组一方面调整人员(增加博士生进课题组),另一方面要求这些身兼多项课题的学者尽可能将相关课题结合起来研究,或者平衡好课题研究的节奏。

2、本课题研究有5个子课题,研究进度不一,社会诚信与司法公信子课题研究进程略慢于其他子课题;研究成果不够均衡,政务诚信研究成果相对多一些,社会诚信的成果偏少一些;从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问题揭示及其分析偏多,诚信文化建设性研究成果略少一些。这些问题课题组专门开会进行检视并提出措施,力图在结题的文稿中加以改进。

3、重要成果转换问题。重要成果转换理解为成果专报的录用或被领导签批,本课题在这一方面尚未有突破,可能与诚信课题的内容也有一定关系,但我们将继续努力,力图有所突破。此外还有一批研究成果特别是调研成果没有形成论文或报告及时投稿刊物,这方面也要加以改进。为了保证成果尽快发表,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论文不敢向权威杂志投稿,以至权威刊物上所发论文较少。

4、学术成果宣传还不够。现在课题组虽然进入了紧张的结题工作,但是还要有课题成果宣传的意识,加强成果推介工作,使研究成果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五、管理办法与心得体会

课题组是个松散的学术集体,每个成员特别是教授专家除了授课之外,也有自己专业科研任务,如何凝聚大家?经过四年的课题研究工作,有如下几点体会:一是课题主持人不仅要有一定的学术组织能力,而且是课题实际的研究者,对课题有全局的研究和把握,提出的要求具有学术说服力,才能凝聚团队和管理团队。二是尊重课题组成员的学术兴趣和学术专攻,把重大课题研究的主题内容尽可能与每位课题参与者学术专长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较为理想的研究成果。三是重大课题压力极大,四年来首席专家极少有节假日休息,常常睡不安眠,期望课题组同仁共同努力,拿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争取早日完成国家重大项目的结题任务。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道德信仰与价值共识”,课题组主持人余玉花在《理论探讨》2015年第3期发表的论文。论文主要回答“道德信仰是否成立,是否具有实践可能性”的问题。论文从道德具备信仰超越性、普遍性、完满性的条件来论证道德信仰的可能性,增强人们建立道德信仰的信心。文章指出,人类面临世界性的难题是精神危机,如何解决当今社会道德信仰危机之下重建信仰?关键要从个人道德自由中找到道德共识的可能性,因为缺少共识性的道德供给是当今道德信仰危机的根源所在。道德共识的本质是价值共识,社会价值观是重建当代道德信仰的价值基础。论文发表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民族宗教网、中国干部学习网等全文转载。中国知网下载276次,也有杂志论文引用。

2、“中国商务诚信的现状、问题与进路”。作者余玉花基于实证调查对我国商务领域的诚信现状、问题和建设路径研究的成果。论文以实证数据驳斥了西方学者全盘否定我国商务诚信的观点,认为经过30余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诚信文化的建设,商务诚信已成为我国经济活动的文化要素。调研数据表明:我国经济活动者认同诚信对于经济活动的价值;我国经济活动者对市场中的失信行为有正确的伦理批判态度;我国经济活动者积极支持国家诚信文化建设;我国经济活动主体之间已建立基本的信任关系。论文同时也不否认我国商务领域所存在的失信问题,对此,作者提出了把商务诚信建设列入企业建设的战略层面、精心设计商务诚信文化建设、政府在商务诚信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等商务诚信文化建设的路径。论文被《中国道德状况报告》(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中国经济伦理学年鉴》(2015)(出版中——注)所收录,中国知网下载181次。

3、“论诚信价值观”。作者余玉花于2016年3月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发表该文章。论文探讨了诚信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的必然性在于:一是诚信属于国家社会发展极具关键性的且迫切需要的价值观念;二是诚信价值观不是那种难以企及的精神理想,而是具备“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念。论文对诚信危机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诚信危机是社会对诚信价值失望的表现,进而提出倡导诚信价值观首先必须建立诚信价值观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去探索诚信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的路径,如建立诚信利益导向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诚信价值观的舆论环境;教育更是倡导诚信价值观不可缺少的环节。论文发表3个月中国知网下载160次。

4、“社会信用协同治理:制度、技术与文化”,作者程民选、李晓红。作者根据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从制度、技术和文化在社会信用协同治理中的作用展开讨论,提出了社会信用治理的新见解。作者认为,社会信用治理中,制度、技术与文化三者不可或缺。这里的制度是关于信用制度的统称,技术专指社会信用治理的技术方面即狭义的社会信用体系,而文化则指信用文化的培植。论文指出,健全的信用制度是现代信用社会的制度保障;狭义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信用社会的技术手段;鲜明的信用文化则是现代信用社会的文化根基。作者认为,一个国家(地区)社会信用治理的成效如何,与是否实现了以上三者的协同治理息息相关。在信用制度、信用技术与信用文化的协同治理下,能够实现“计算信用”与“诚实信用”的并存,其中信用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结果,将是“诚实信用”的逐渐强化。只有实现了制度、技术与文化三者的共同协力,社会信用治理才能达到协同治理的高度,社会的信用良序才可望形成并得以持续。论文发表后在学界和社会产生较大影响,光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明网、中国台湾网、信用抚顺网、凤凰资讯、中国西藏网、信用中国、环球网、兴义诚信网等转载。中国知网下载224次;多家学报刊物引用。

5、“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诚信文化建设”,作者陈玮。论文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诚信文化建设的关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诚信文化建设中具有引领、规范、激励、凝聚的重要作用。在上述论证的基础上,论文探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诚信建设的途径:以人为本,提升公民诚信意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改进诚信文化教育方式,有效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诚信教育中的作用;先进群体的榜样示范,发挥其带动作用;积极构建和谐诚信文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其在诚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发表后中国知网下载559次;《法制与社会》和硕士学位论文多次引用。

6、“我国深度转型中的社会信任困境及其出路”,作者赵丽涛。作者指出,我国学者在解决信任困境研究中总是陷入“两分性(dichotomy)”窠臼,要么寄希望于传统诚信道德,要么又对制度约束过度推崇,难以找到信任困境产生的“内生基础”。论文从社会转型层面来探讨信任问题,发现无论是怀疑或不信任情绪,还是信任的功利化与污名化现象,抑或是信任修复困境,都与深度转型中不确定性的市场交往环境、“资本逻辑”诱导,以及道义型信任模式与制度型信任模式的脱节相关。因而,破解社会信任困境也需立足于深度转型实践,提高失信成本,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夯实信任的道德基础与制度基础,从而建构中国特色的信任模式。文章发表后中国知网下载261次;被《延边党校学报》、《继续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用

7、“政务诚信的理论确证”,作者阮博。论文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政务都有一种莫名的偏见,即认为政务就是一种“天然的恶”或“必要的恶”。如果这种观念预设成立的话,即认为政务充斥着欺骗和诈术,与诚信是绝缘无涉的。那么,政务诚信就被抽离成了一个伪概念,所以,加强政务诚信建设,首要的工作就是对政务诚信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进行理论上的确证。文章重点择取公仆理论、社会契约理论、政治德性理论和政治合法性理论,以上述理论对社会政治生活所提供的理性沉思、演绎逻辑和思想镜像为基础,试图探寻政务诚信的理论根据。公仆理论揭示了政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状态,要求作为公仆的政务人员要积极履行政务诚信的天然职责。社会契约理论的逻辑前提、逻辑中介和逻辑归宿都确证着政务诚信。政治德性理论表明政治与道德不能无涉,它折射出作为政治德性之的政务诚信在政治生活中的无法回避性。按照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内在逻辑,政务诚信是政治合法性的可靠基础和重要来源,执政者若想具有坚实的政治合法性根基和避免政治合法性危机,就要坚持政务诚信。论文在中国知网上下载105次,亦有刊物引用。

8、“道德诚信:财富创造的伦理基石”,作者赵丽涛、余玉花。论文认为财富创造与伦理道德密不可分,财富创造无法将伦理排斥在自己视域之外,它不仅追求物质财富增加、利润最大化,更需要伦理关怀。但是,社会对诚信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还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有学者从经济视角探讨财富创造,将之视为脱离伦理约束的经济逻辑。这种“割裂”研究方式妨碍了人们从深层次探究伦理道德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问题。笔者认为,道德诚信为财富创造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和文化支撑,它对财富创造具有规范和推动作用。特别是在当下信任危机情况下,道德诚信可以为财富创造保驾护航,给其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和文化支撑,并通过自身形式参与财富创造过程,保证财富创造获得正当性动力和可持续性。笔者一方面论述了道德诚信在“生产力”意义上的财富创造功能,揭示其在“生产关系”层面上的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指出商务诚信领域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令人担忧,需要我们从政府、社会及商家层面加强商务诚信建设,助推财富创造。此文参加上海社科院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文章发表后中国知网下载152次,被硕士学位论文所引用。

9、“传统家训文化中的诚信教育及当代启示”,作者宣璐。论文论述了古代家训中诚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对于当代诚信教育的启示作用。论文指出,传统家训中可以挖掘的诚信文化包括诚信立身、诚信交友、诚信为官、诚信经商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传统家训中记载了卓有成效的言传身教、上行下效和严慈相济的诚信教育方法。传统家训中关于创新诚信文化、注重教化功能、注重家庭教育、注重实践教育等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符合道德文化教育规律,具有文化共识性的特点。对传统家训中诚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推动我国现代社会诚信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诚信风气的形成。文章发表后,中国知网下载295次。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