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5:0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I.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项目从2014年6月到2016年7月,在国家哲社规划办的资助下,新增文

献书目7181种,完成书目信息入库总数17000多条;新增入库全文文献300多部;影印出版珍稀文献第一、第二辑共18000多页(已签出版合同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点校、整理出版珍稀文献50多万字;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以及 A&HCI 刊物上等发表研究文章20余篇;出版专著5部。数据库建设已为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建设及当下国家基督教治理提供了积极的文献支撑。这项大规模的汉语基督教文献基础建设,已经吸引了学界、教界和政界的密切关注,并开始与民间及海外学术机构联系合作。但由于全文数据库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本项目预计在2018年底完成数据库初期建设与开发,预计数据库入库条目25000条;入库全文文献500部;影印出版珍稀文献2辑;出版研究著作3 部。经费缺口约106万元。

本项目于2014年6月中期评估获得滚动支持以来,参照评审专家和国家哲社规划办的意见,坚持不仅在学术上要争取建成国内外最权威的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同时要为推进基督教中国化进程、为国家的基督教治理提供可靠历史文献依据的方向,课题组从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四个方面继续努力推进本课题的工作。

第一、资料收集与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编辑:⑴开始收集港、台、欧洲、北美的资料,并在香港、台北、法国巴黎、德国波恩等地有新的发现;⑵获得香港

林准祥先生捐赠的晚清民国期间汉语基督教文献81大册约27000页;⑶经过协商,

2016年6月起获准对华东神学院原广学会和中国基督教协进会所有的汉语文献书目进行搜集整理,预期将新增书目文献4千条左右。

第二、全文数据库开发:在继续推进原来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含书目提要)的同时,在已有条件的情况下(经费与人力有限)已经将部分珍稀文献全文扫描成PDF文件并初步进行识别,已在数据库提供约300种珍稀文献的全文资料。

第三、珍稀汉语基督教文献出版:经过与拥有资料使用权的有关部门协商,第一、二辑10册共约1.8万页的汉语基督教稀见文献,已经在2016年5月和7月签订合同,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

第四、文献研究:一是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宗教学研究》、Logos & Pneuma(A&HCI)、Journal of Religion and Science,《澳门理工学报》等刊物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二是在前期出版三册

《宗教与历史》连续出版物的基础上,又完成了四册《宗教与历史》的编辑出版,分别为第四辑《世界史视野下的宗教》、第五辑《晚清以来的天主教研究》、第六及第七辑(上下两册)为《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第六、七辑是2013年 6月在上海大学召开的“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集。本次会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的计划内容之一,也是国内首次讨论这一问题的学术大会。出席此次会议的有加拿大、美国、英国、中国内地与港台的50多名学者,分别提交了世界各地的汉语基督教文

献状况的论文,为学术界了解这一问题提供了迄今最为全面的成果和参考资料。

文献点校方面,已经将30卷(目录4卷)清刻本《超性学要》(《神学大全》第一个中文译本)全部点校出版。

另外,参与课题的研究生在课题相关研究方面也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有 8 位硕士生完成了并通过与课题有关的硕士论文。并有6位硕士生2位博士生已将课题中的研究方向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

3、 部分书目文献的完成全文扫描制成PDF文献

目前已经将香港林准祥博士捐赠的“中国基督教文献”27000余页、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珍稀文献362页扫描制成PDF文献,并已经通过数据库后台导入数据库。目前本数据库提供的全文数据文献书目已经达到接近300种。这是2014年中期审核以来,在总结数据库建设经验基础上,为提升数据库使用价值和影响力进行的一个投入较大的尝试,受到数据库试用学者的积极评价,认为全文的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或者部分珍稀文献的全文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将大幅度提升数据库的实际使用功能。这个探索将对数据库下一期的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珍稀文献出版计划

本考核阶段致力于珍稀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通过与资料拥有单位的协商,

通过付费购买使用权的方式,将目前国内没有流传或流传少于三本的、并且对研究中国基督教史及基督教中国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文献,予以出版。目前已经整理并完成扫描,并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签约分期出版的各种文献篇目如下:

民国新教 耶稣主義讲话 民国新教 教会与工人 民国天主教 圣教古迹 民国天主教 上海老天主堂志 民国天主教 诸巷会修道人表 民国天主教 聖教古史小说鼓词 民国天主教 高丽致命事略 民国天主教 高丽主证 民国天主教 高丽致命周雅各布伯傅畧 民国天主教 越南致命事略 在这些文献出版的基础上,将继续跟进推出连续性的出版计划。

5、研究生参与课题工作、推进书目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本项目计划搜集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与研究工作需要非常庞大的工作量。项目评审专家从一开始建议导师要带领学生一起参与收集与研究,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的调查和动手能力,来实质性的推进项目。因此,项目组自启动以来,邀请和鼓励各位项目参与者指导的研究生参与工作。他们不仅在导师带领下在国内外收集汉语文献资料,也在这一过程中根据自己接触资料的基础,在导师们的通盘筹划下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专题论文或硕士论文的选题,项目组则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使研究生们能将书目文献的收集与自身研究结合起来,在占有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做出有创新性的专题论文或者硕士论文。这些研究论文的特点一是题目容量比较大,通常是对某个时期天主教、新教某个方面汉语文献的系统考察,描述其形成、分布及发展的特点,如“明末清初天主教护教和反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晚清反教与护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天主教,新教)”、“民国时期反教与护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等,这就把整个大项目包括的明末清初到民国时期的反教与护教文献的状况系统地呈现了出来,有很大的文献参考的意义;二是涉及到本项目探索的新问题,如“美国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

研究”、“韩国现存汉语基督教文献整理与研究(1784—1910)”等,对这些国家的汉语基督教文献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使得以前不甚清楚的问题,现在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三是利用新发现材料对本土基督教人物的深入研究,如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晚清天主教人士黄伯禄研究”,不仅利用了黄氏已经出版但被晚清耶稣会禁止出版的书籍,而且还发现并利用了黄伯禄的线装手写本《圣对》(汉语基督教文献数据库里的唯一编号 C1011918)这一珍稀文献。该抄本可能是黄伯禄生前藏书,主要是天主教教会生活中以纪念圣人及圣经内容为主题的对联,其中也包括对康熙皇帝关于天主教对联的记录。这对于揭示清初以来教会界广泛应用教堂建筑的康熙楹联的来龙去脉有重要的价值。

有两名在读博士生也结合本项目进行博士论文选题。一方面数据库资料为他们的博士论文提供了资料的便利,另一方面他们受本项目的委托帮助收集资料。其中在读美籍博士 Kevin Stellick 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的神学院档案馆发现国内迄今没有发现的在湖北传教的美国路德会创办的刊物《路德会见证报》

(1927-1938)。原上海大学硕士生王皓受项目组委托调查法国巴黎的耶稣会档案馆和德国圣言会的中国中心资料,为本项目的汉语文献书目的收集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部分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选题如下表:

(一)II.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1840年之前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

该子课题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书目整理、数据库录入、珍稀文献收集、珍稀文献研究等方面的工作。书目整理方面,在已有的1180种书的书目基础上,该子课题新增法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明清天主教文献321条书目,并已陆续录入数据库。该子课题收集到圣彼得堡所藏孤本《天学集解》、澳门中央图书馆所藏孤本《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等珍稀文献。该子课题通过将近一年的校点工作,将30卷(目录4卷)清刻本《超性学要》全部校对出版,全书50余万字,是《神学大全》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学术价值极高,将收入周振鹤先生主编的《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第二辑,由凤凰出版社出版。研究方面,该子课题出版《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中华书局,2015)、《晚明以来的天主教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等著作,以及在 Logos & Pneuma (A&HCI)、《学术月刊》、《史林》等刊物上发表《<哀矜行诠>与明末天主教的积善思想》等对珍稀文献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多篇。

子课题二:晚清天主教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

该子课题收集到的文献书目已录入数据库2040条,后续录入仍在进行中。目前已经确认,徐家汇藏书楼资料的开发,确实是近年来晚清天主教文献研究的突破性进展。晚清天主教传世史料十分匮乏,与之相应的是其研究也长期处于相当粗浅阶段,此次开发正在有力推动该时期天主教神学、史学、人物传记、事工等各个研究领域的全面进展。目前晚清天主教传教士、中国教徒作家群体初显轮廓,

发现李问渔、黄伯禄等一批晚清天主教徒稀见文献。尤其是黄伯禄的一系列编著和稿抄本,如《函牍举隅》、《契券汇式》、《圣母院函稿》、《职官称谓》等,对于理解晚清时期天主教与中国社会交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进一步,围绕晚清天主教的语言应用问题,还发掘出蒋邑虚的《书契便蒙》、《通问便集》等一批稀见文献。上述文献,目前均已完成电子扫描,其中最为宝贵的《函牍举隅》即将率先在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其他文献也将陆续出版。在学术产出方面:出版《宗教与历史》论文集一部,并在《宗教学研究》与《安徽史学》等发表专题论文多篇。另外本方向目前已有两个研究生完成以晚清天主教为题目的硕士论文。

子课题三:晚清新教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

该子课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晚清至民国时期所编书目及世界各

地藏书机构所藏完善数据库书目、搜集珍稀文献,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书目整

理方面,目前已经3903条,其中著作类3130条、档案类312条,信札类359条,

已超越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 Ryan Dunch 教授的目录(2200余条)。主要包含牛津大学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日本同志社大学、东洋文库、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所藏。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对19世纪上半叶新教进入东南亚及中国之初的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有了较完备、系统的梳理。研究方面:该子课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来华传教士的新教文献

上,课题组成员在《宗教研究》、《复旦大学学报》、《翻译史研究》(香港)、

《或问》(日本)、Journal of Religion and Science 等发表论文多篇。目前已经从传教士个人(如米怜、麦都思、慕维廉等)、群体(来华女传教士)、地域(以上海为中心)、文化等不同角度、层面对汉语基督教文献及书目展开研究。

子课题四:民国天主教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

该子课题在书目整理、数据库录入、珍稀文献的收集与研究等方面均有所进展。目前录入数据库的民国天主教条目共计2406条,其中包括著作类1984条、档案类238条、连续出版物100条、信札26条,较前次中期考核增加近934条。就馆藏地和出版机构而言,除了包括上期的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档案馆、北京

大学图书馆、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北堂印书馆外,在重大课题的持续支持下,本课题组在此期间完成了对四川省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台湾“国史馆”数字档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国民党党史馆以及韩国教会史研究所、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韩国延世大学、韩国崇实大学、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等单位的编目工作。在文献整理中,目前已经挑选出2000余页累计8册的珍稀文献,包括《圣教古迹》、《上海老天主堂志》、《圣教古史小说鼓词》、《越南致命事略》等文献资料,涉及到了民国天主教在地方上的传播特色,也囊括了亚洲范围天主教的内部交流状况,目前已经完成文本的全部扫描修版工作,并递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待审核出版。在指导研究生方面已经完成关于相关硕士论文两篇,分别是《民国时期反教与护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韩国近代教案研究》,目前在撰写过程还有两篇,分别是《民国天主教期刊的整理与研究》、《韩国现存汉语基督教书目的整理与研究》。在研究方面,本方向课题成员侧重了民国天主教典型人物的研究,出版了专著《学术与信仰—— 宗教史学家陈垣研究》、《应敛之集》(上、下),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世界宗教研究》,《澳门理工学报》等期刊报纸上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子课题五:民国新教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

该子课题目前已录入的民国新教条目共计7825条,其中包括著作类5528条、档案类1417条、连续出版物554条、信札89条,与前次中期考核相比新3183条。现已完成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台湾国史馆、台湾党史馆、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国会图书馆等馆藏单位的编目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华东神学院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基督教文献中心、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藏单位的编目。拟继续推进对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四川大学档案馆和图书馆、中山大学档案馆和图书馆、南京大学档案馆和图书馆等馆藏单位的文献编目。在文献整理方面,根据民国新教中国基督徒汉语著述激增及基督教公共性关怀高涨的特点,已规划出版 “民国汉语基督教文献丛刊”,目前第一批拟出10种,已交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审核,待出版。在文献研究方面,本方向已经指导四名硕士生分别就“民国汉语基督教期刊”、“民国反教护教文献”、“民国传教士汉语著作”、“美国馆藏汉语基督教文献”分别撰写硕士论文,已经于2016年6月顺利完成,另有4位研究生正在就民国本土基督徒汉语著述、民国汉语基督教文献出版个案研究等展开深入探讨,拟结合各位参与同仁的研究,完成对民国汉语基督教文献的整体描绘。

此外,本方向还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汉语基督教文献研究专题论文10多篇。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 调查研究

在前次中期评估之后,课题组继续进行有目的的汉语基督教文献的调查研究:

(1) 大陆地区:除广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黑龙江、吉林、辽宁尚在计划调查之中,其余地区均先后有课题组师生实地进行了汉语文献书目的调查研究。

(2) 港台地区:①2014年7月10日- 25日课题组赴台湾国史馆、党史馆以及“中央研究院”图书馆收集新资料811种。其中有只能在当地看到的1928年之后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关于民国基督教的档案。②2015年3月8日至22日,课题组在香港大学图书馆收集文献422种和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103种。③2015年 3月获赠香港收藏家林准祥基督教藏书复制本全套81册。该书系林准祥收集的基督宗教早期文集书册共 160 余种,包括新教入华初期在中国、马六甲及新加坡印制的中文新旧约圣经及有关的宣教书籍,其中有不少是内地罕见的中国不同地区方言的圣经译本。

(3) 国外文献:

①美国:2014年8月4日-30日课题组师生赴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波克图书馆工作,最终完成并录入“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425种,包括著作、档案、信札等,并扫描许多基督教与近代中

国社会的图片、照片。②在读美籍博士生 Kevin Stellick 研究湖北美国路德会的教会事工,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康考迪亚神学院档案馆(Concordia Theological Seminary archives, St. Louis, Missouri)发现并全套扫描了路德会在湖北创办、国内迄今尚无发现的汉语刊物《路德会见证报》(The Lutheran Witness,1927-1938)

10册约2000页左右。

图 2:在耶鲁神学院图书馆,左起孟振华先生、史茉莉女士、舒健老师及研究生王智、乔洋敏、梁珊

②欧洲:

a、2016年5月课题组委托在国家公派留学生原上海大学硕士生在法国耶稣会

档案馆查到该处藏有上海圣墓堂所葬的教士墓碑拓片169种。新耶稣会返华后,从中国收回明末清初的教产,其中包括教堂、住院和墓地。该墓地原葬有潘国光、吴渔山、陆希言等耶稣会司铎。现在该墓地已经不存,这批拓片可能是现存的唯一副本,是考察清末天主教江南教区的重要材料。6月末在遣使会档案馆查到几盒材料,是关于教案处理的原档。

b、2016年7月7-14日在德国 Sankt Augustin《华裔学志》研究所,查阅馆藏汉语基督教文献。得到新的编目十几种,其中包括目前已知的孤本《辟邪实录》和较珍稀的南洋槟榔屿红毛塚福音堂编辑《赞主神诗》。均已全本扫描。

③东亚:

a.韩国:2015年7月20-8月5日,课题组赴韩国教会史研究所、韩国基督教历史研究所、韩国延世大学、韩国崇实大学以及韩国华人基督教教会等机构查找书目,录入数据库的共计81种。其中天主教文献共约12种、新教文献39种、近代韩人所写的汉语基督教文献18种。为考察中韩基督教史提供了新的材料。

b.日本:2015 年 8 月 1 日-15 日课题组赴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图书馆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资料室、京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藏书楼、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东亚文库、东京大学图书馆、上智大学图书馆、大阪市立大学图书馆和大学史资料室等馆藏机构搜集资料,获书目 152 种。对日本馆藏的汉语基督教文献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加深了对中日基督教交流特别是汉语基督教文献东传的认识,并收集到许多国内未见的稀见史料,如《破邪集》、《天道溯原》等汉籍的日本翻刻或注释点较本。像国立国会图书馆的《旧约四字经》、《民教冤狱解续篇补遗》,东洋文库的《洪辑华人接受基督教》、《拜神当道》、李提摩太的《西铎》、丁韪良的《支那古代万国公法》等为国内少见。

下图为在同志社大学(日本的基督教大学)现场作业:

图3:课题组在同志社大学查阅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京,团队成员在国立国会图书馆、东洋文库等发现大量馆藏的汉语基督教文献,其藏书具有共同点,以晚清为主,包括部分再版的明清天主教文献,涵盖宗教和世俗文献,宗教部分主要是各种汉语和方言圣经及福音书,这部分量比较大,另外就是传教士撰写的各类基督教神学或宗教著作,世俗部分以晚清刊印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为主,主要包括介绍各国史志、地理的著作及生物学、农学、天文学等方面著作,多为传教士的作品,图 4:珍稀文献《训点旧约全书》书影

图5:课题组在大阪大学查阅资料

2、 文献资料数据的整理运用

本课题目标之一是建设基础性的大型汉语基督教文献数据资料数据库。调查研究所获新的数据资料都及时同步,严格按照书目文献数据库对数据的要求,通过输入数据和三审制度进入数据库。目前入库汉语文献书目已达 17712 条,比前次中期评估增加7181条。同时新增全文数据约300余种,270300余页。(详见本表第7页。)

3、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本课题目标的另一重点是对收集的汉语文献进行整理。但汉语文献数量众多,

项目组确定整理文献的三原则:一是汉语基督教的核心经典;二是稀见或散佚文献;三是结合个人研究项目的文献整理,目前进行工作有:

(1) 整理点校清初儒家基督徒张星曜著作《通鉴纪事本末补后编》五十卷,由齐鲁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

(2) 整理点校清初传教士利类思所译《超性学要》三十卷(目录四卷),由凤凰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

(3) 来自徐家汇藏书楼的珍稀文献将收入《汉语基督教珍稀文献丛刊》第一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于2016年出版。

(4) 收集并整理《黄伯禄文集》。

(详见本表第8页)

4、学术会议

课题组自前次中期评估以后,结合课题的基本目标、推进节奏,先后主办 6 次各种规模的会议,其中有两次是为参加课题工作的研究生组织的学术论坛,专门讨论参与课题工作碰到的问题及更好推进课题的方法。

同时课题组的全体老师也积极参加与课题内容有关的各种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一方面开拓视野一方面也推介课题的成果,扩大课题在国内外的影响。

该校是基督教大学,其图书馆收藏一批汉语基督教文献,为本课题的收集工作供很大便利。田中教授曾来上海大学出席过汉语文献与基督教研究的学术会议。

(3) 比利时:鲁汶大学东亚系主任钟鸣旦教授也在建设一个开放性中国基督教史的数据库。钟鸣旦教授曾担任上海大学自强教授,对于本课题的数据库建设和相关研究提供了帮助。

(4) 新加坡:新加坡圣智学习集团盖尔出版公司(Gale, Cengage Learning) 正在调查英国各大图书馆(如大英图书馆、牛津、剑桥大学图书馆等)藏新教传教士中文文献数字化的可行性。目前发现在英国诸多图书馆中,牛津大学 Bodleian 图书馆收藏特别丰富。该公司聘请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名为 Arthur Bonsey 的传教士所捐赠的1300多种传教士中文出版品。陶飞亚受邀出任该公司传教士汉语文献开发的咨询专家。这将为本课题合法地获得这些汉语文献的最新信息提供方便。

(三)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

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 成果发布

课题组利用各种机会,介绍和推广“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的成果。本课题因其所具有的国际性特色,课题组在海内外搜索资料的同时开展多次成果推介活动。

① 2014年6-7月,利用在台湾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访问讲学的机会,向台湾同行介绍了“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的进展。

② 2014 年 8 月课题组访问比利时鲁汶大学东亚系、比利时耶稣会中国中心时,先后向向钟鸣旦教授、韩德力神甫、陈聪明教授等介绍了本国家重大课题的开展状况,引起他们的关注,并彼此交换了有关汉语基督教文献的信息。

③ 2014年8月,课题组访问了耶鲁大学宗教学院、耶鲁大学图书馆,向耶鲁大学宗教学院图书馆馆长 Martha Lund Smalley 女士、耶鲁大学图书馆中文部主管孟振华先生介绍了“汉语基督教文献数据库”的收集情况,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对耶鲁大学的汉语基督教文献进行了系统排查。同年10月,孟振华先生专程来上海大学,就汉语基督教文献数据库的国外资料收集工作进行了进一步沟通。

④ 2015年7月,课题组赴韩国收集书目材料,分别在韩国的延世大学、湖西大学专门做了“汉语基督教文献数据库”的介绍,并赠送了《宗教与历史》(1-3 册),并交换了研究资料。

⑤ 2015 年 8 月 4 日在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举行推介会上,课题组向日本学者介绍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重大项目所建数据库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兴趣。出席推介会的日本京都橘女子大学蒲丰彦教授分别介绍了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上智大学、明治学院大学等院校的馆藏汉语基督教文献的情况和特色,为我们全面了解日本所藏汉语基督教文献起到了引导作用。8月13日在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汉籍图书馆举行的座谈会上,展示了“汉语?

⑥ 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并与该所达成了交流彼此的汉语基督教文献信息的协议。

⑦ 2015年10月16日在安阳师范学院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中国基督教史研讨会介绍本课题数据库和目前的研究。

⑧ 2015年11月下旬在访问台湾中原大学和东海大学时,课题组专门做了“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的报告,展示了“汉语基督教文献数据库”,引起台湾学者的关注。

⑧2015年12月5日在上海大学主办的“大数据时代下的历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上,课题组在大会主题发言上做了“汉语基督教文献数据库”发言,并进行了演示。”

⑨ 2016年6月25日在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举办的第六届“亚洲宗教研修班上给来自世界各地的30多名博士生讲授了“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与中国基督教研究”,引起了他们的强烈兴趣。

⑩ 2016 年 8 月 15 日左右将在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宗教”系列暑期研修班第四期上讲授“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与中国基督教研究”。

2、 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有关文章

2016年3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域外版”发表《同文书史:韩国汉语基督教文献》。首次向国内学界系统的介绍了韩国现存的汉语基督教文献资料,这批

文献资料除了在资料上的扩充外,对于中韩关系史的研究也提供了新的纬度。

(四)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以及意见建议

1、 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⑨ 国内的成果发布会的工作原定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协商召开,有上海报界参加的成果发布会,因涉及宗教问题,后未能及时举行。

⑩ 《工作简报》的报送及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工作,本时期开展不够。

? 今后在这方面将加大力度,及时报送工作简报和给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

? 经费不足的严重困难及改进和解决的办法:

? 第一、文献书目的收集需要费用较高:①本课题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属于大型的文献书目的搜集与整理的基础性工作,由于设定的目标是收集国内国外的所有的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因此本身需要较多的经费投入。②由于本课题计划形成的“汉语文献书目”不仅有书目信息,而且每个书目还包括了300至500字的书目提要。因此,在依靠网络搜索书目信息之外必须要接触文本原件,通过阅读撰写每一本书和文献的内容提要。这就要求课题组成员或研究生必须亲临现场获得文本。这也增加的课题的劳务成本。

? 第二、珍稀文献的出版费用较高:出版珍稀文献的费用包括:底本费+扫描费 +出版费;目前已经与广西师大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的两套共20册汉语珍稀文献耗资30多万元;占去课题经费的相当部分;

第三、数据库建设的费用需要较大的投入。㈠在2012年12月开题会议上,经专家讨论后确定建设“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后,建设和维护数据库的费用问题就凸显出来。㈡目前尝试进行的部分重要和珍稀文献的全文数据化工作,也涉及到电子文本的三块费用:①文献费用(文献保护费或者从馆外获取文献的费用)②电子加工费用(扫描+后期处理+校对)。③数据库平台费用,即建设数据库浏览和搜索平台的费用。经费问题的改进办法:

㈠继续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协商,请出版社减免数据库建设和维护的费用;

㈡数据库建设中的全文电子文献的建设部分和珍稀文献出版部分,结合国家社科基金经费的投入和自筹经费的实际情况,确定重点量力而行;

㈢向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申请第三期经费80万;同时自筹部分经费。

2、研究心得

通过汉语基督教文献整理研究,有如下心得:

(1)在中国各家学说如儒、释、道等的文献整理工作中,汉语基督教文献整理工作是最滞后的。这种局面不仅影响了基督教学术研究,而且对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利。本课题的初心就是希望通过系统的整理汉语基督教文献,为基督教中国化建构一个汉语文献的平台。只有当中国基督教充分利用汉语资源来呈现其宗教性的、神哲学的、思想文化的资源时,基督教的中国化才有可能。因此,本项目应该树立做成如《儒藏》、《道藏》的经典巨制的目标,才能更好的为基督教中国化做出贡献。

同时,国际汉学界也开始关注这一项目,著名汉学家比利时皇家学院院士钟鸣旦教授评价本项目时说“这将是对中国和世界学术共同体的伟大贡献……。这些数据库也将带来研究方法的创新。

(2)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梳理,是认识基督教中国化的基础。在充分利用汉

语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西文文献有助于认识基督教在中国的许多问题。第一、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中最缺乏的是对中国基督教徒及其在基督教思想、

教会制度及礼仪等方面撰述的研究,没有中国基督教徒的活动与其在基督教适应中华文化方面的探索,基督教中国化就被虚化了。而目前课题组结合汉语文献的整理开展的徐光启、吴渔山、李问渔、黄伯禄及韦卓民、赵紫宸等一批著名新教徒等的研究就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白。

第二、中国基督教史研究中,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政府对基督教的治理而言,汉语文献也提供了新的解读,如对晚清政府对基督教治理就超越过去简单化的看法,而是认识到其治理之术有过一个对禁教政策路径依赖到务实治理的过程。对传教士医生创办的科学共同体“博医会”也有一个在社会变迁下演变为中国医生当家的“中华医学会”,这样一个权势转移的过程。在这些研究中汉语基督教文献是重要的资料基础。

第三、对基督教中国化最关键的基督教神哲学思想的处境化,更是必须依赖精研汉语文献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因此,“汉语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的推进,必将给中国基督教研究带来非常有利的因素。

(3)有助于一般教内教外人士认识基督教中国化是历史的必由之路。中国基督教在组织上和思想上与“洋教”的联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汉语基督教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尤其对基督教界的人士来说,是可以批判性地去发现广义上基督教中国化的历史资源,甚至也可以为通过一些具体的人、事、著作来发现前贤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激励来者在基督教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方面做出自觉的努力。也会使得负有引导之责的管理人士,在引导基督教中国化方面,在汉语文献中找到和阐发更容易为教内人士所接受的道理。

(4)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项目,对于总结基督教传入以后,给国家宗教治理体系提出的新问题及国家应对之道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是很有参照意义的。从明末清初到晚清和民国,明清朝廷和民国政府都有一个如何防范其背后的殖民主义势力、满足和应对民众信仰的需求问题,以及防止宗教引发社会问题的治理目标。

呈现和梳理这些历史文献,对于现今时代的宗教治理也有积极的意义。

(5)在有限经费基础上的选择性的汉语基督教文献全文数据库为整理出版汉语基督教文献集成奠定基础。外来宗教中国化离不开汉语文献集成的整理出版,如佛教有大藏经。基督教中国化离不开汉语基督教文献的整理、出版与研究。本课题将在汉语基督教文献方面,为基督教中国化进程提供一个历史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 4 月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党的宗教工作,

把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好,关键是要在“导”上想得深、看得透、把得准,做到“导”之有方、“导”之有力、“导”之有效。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将从文献方面为做好宗教的引导工作,为“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提供丰厚的历史资源。

总之,本课题的数据库及其研究将有力地推进汉语基督教领域的学术研究。本课题目前的进展及在社会上及海外引起反响已经证明这个国家社科基金支持重大课题将会产生重要的和长远的影响。

3、意见建议

(1) “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整理与研究”这一国家社科的重大课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对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的系统梳理,是针对在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资料建设中比较滞后和薄弱的汉语基督教资料的补缺。课题组在国家社科项目支持下,在国内外一些图书资料部门和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帮助,经过4年多的努力,数据库已经初具规模、日臻完善,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少进展。这一课题在海内外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但是,课题组经验不足,困难较多,希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加强对数据库课题的指导,介绍比较成功的数据库经验,以在数据库的规范和内容等方面的建设中少走弯路。

(2) 人文基础学科的数据库建设和珍稀文献的收集,在劳务和文献购买复印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希望在完成中期考核和评估的基础上,本课题能尽早得到三

期经费的投入,以便能按预算,及时启动,保质保量地实现课题的目标。

4、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也获得了上海大学在科研经费上的支持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数据库平台建设和资料出版方面的支持。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这种支持都是以国家社科基金经费对课题的支持为前提的。国家社科基金支持也为本课题与世界各地的图书资料部门的联系提供了便利。我们认识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不仅有直接的资源投入,而且确实有其他研究资源的吸附效应。因此,我们希望评审专家和国家社科规划办评估本项目已经取得的绩效,继续给予大力指导和支持,以便把这个创新性、基础性、有长远意义的汉语基督教文献资料建设和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 陶飞亚、杨卫华编《宗教与历史: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上册366 页、下册304页,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该书收集了2013年6月在上海大学召开的“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大陆、港台、德国、加拿大、瑞典、韩国等地50余位学者讨论世界各地的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的49篇论文。共分为:⑴汉语基督教文献的宏观论述;⑵汉语基督教文献的区域馆藏与分布;⑶域外汉语基督教文献、

⑷传教士汉语文献;⑸中国基督徒著译述略;⑹汉语基督教期刊研究;⑺汉语基督教文献专题研究等7个专题研究。可以说是较早的对世界各地的汉语文献与中国基督教研究的比较全面的深入的讨论,为各类读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新视角和新的认识。该书出版之后,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上海大学出版社将加印本书,以满足学术界的需要。

2、 陶飞亚、李强著《晚清国家基督教治理中的官教关系》,《中国社会科学》,

2016年第3期。

考察晚清政府基督教治理,官教关系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毫无疑问,晚清治理基督教是在不平等条约框架下展开的,本文要做的是探讨这个框架下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充分利用了“汉语基督教文献数据库”的资料线索指示的新材料,希望利用以前学术界所忽略的材料,从新的角度进行探讨。文章认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不平等条约使在华西教成为有相对独立地位的民间团体,迫使官方对教会从查禁变为保护和治理。因长期禁教及缺乏对西教的清晰认知,清廷仍从异端角度笼统地处理观念冲突和利益冲突叠加一起的基督教问题。道咸两朝官教渐有接触,双方关系因当时战局时松时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被迫全面开放传教带来民教冲突频发,教会“善事”刚起步影响有限,多数官员同情反教治理消极,乃至爆发危及国家大局的突发事件。天津教案后,两教迎合中国需要发展现代事业改善自身形象,通过报刊为自身辩解,增加官教互动并向官方示好,部分官员随着了解加深以务实态度处理民教事务。长江教案后朝廷肯定教会 “善举”,教会向朝廷请愿与高层直接沟通,官方政策随内外形势的震荡,从过分向教会倾斜突变为激烈排教。庚子一役双方创巨痛深,促使官方双方合作治理寻求共识,建立起区分矛盾各负其责的制度安排,尽管无法摆脱条约束缚,但从国家治理角度初步纾解基督教问题的困局。

3、 陶飞亚、王皓著《近代医学共同体的嬗变:从博医会到中华医学会》,《历史研究》,2014年第5期。

在近代中国医学体系转型过程中,博医会和中华医学会这两个著名的专业学会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二者后来合并为国人为主的中华医学会。问题是带有基督教色彩的西人学会和中国人的学会为什么需要和能够合并?合并给学会带来什么变化和影响?本文梳理其留下的中西文献,借助了“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的资料,厘清这个科学共同体在中国的移植与变异。文章认为近代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借助医学推动传教的同时,创建了专业学会博医会。作为中国最早的医学科学共同体,其制度与精神也为以后出现的中国本土医学团体提供了经验与示范。但博医会的高门槛、宗教性及其外国身份与中国社会合作的局限性,促使一部分中国西医精英创立中华医学会。后者在与博医会的合作与竞争中推进了中国现代医学的发展,但存在资源和国际影响力的问题。以西人为主的博医会虽有向日渐壮大的中国同行移交医事权益的口头愿景,但缺乏付诸实施的动力。在非基督教运动与国民革命激起的民族主义高潮的压力下,两会通过协商妥协,合并为中国人主导的新的中华医学会。这种中国化取向的身份转移与资源整合,使后者不仅继承了前两者的专业性与国际性,而且推动了和民国医学行政界的合作,成为中国医学体系转型中举足轻重的科学社团。本文的学术价值在于运用中西史料,

特别是汉语基督教文献数据库提供的帮助,比较充分地讨论了来华基督教医学科学共同体是如何转变为中国医学工作者掌控的科学团体,一定意义上探索了基督教科学团体中国化的问题。

本文被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

4、 肖清和著《“天会”与“吾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研究》,中华书局,

2015年。

该书从群体(communities)的角度,尝试对明清天主教徒群体的形成与交往

做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本书认为,从明末到清初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天主教徒群体,是明清天主教辨教、护教、扬教的主要力量,亦是明清天主教本土化的主要载体。该群体形成之后,与明清社会之间产生互动,从而给天主教自身以及中国社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本书以明末清初天主教徒群体为研究对象,是明清基督教史研究领域内首次以群体作为专著选题。本书是在作者获2011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本书发掘和使用了一些汉语基督教珍稀文献,如《枕书》、《伦史鸿文》等,丰富了《汉语基督教文献书目数据库》内容。本书有助于探讨历史进程中的基督教中国化。出版以后受到好评。

5、 肖清和著《索隐天学:马若瑟的索隐神学体系研究,《学术月刊》,2016年

第1期。

本文以清初著名索隐派传教士马若瑟为例,分析索隐神学体系主要内容及其特征,并总结其对汉语神学的意义。本文首先依据中西文献梳理马若瑟在华传教士历程,然后以马若瑟的汉语基督教文献为中心,探析马若瑟的索隐神学体系。本文在几乎穷尽马若瑟汉语基督教文献的前提下,结合马若瑟的索隐思想,对以马若瑟为代表的索隐派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重点关注马若瑟所撰汉语基督

教文献,主要有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六书实义》、《儒教实义》、《儒交信》等。

本文新发现的资料,也丰富了《汉语基督教文献数据库》。

6、 杨卫华著《基督教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教外知识分子为中心

的讨论》,《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2期。

文章主要是以汉语基督教著作和报刊文献为依托,梳理了在西方特别是基督教界影响较大的社会主义流派之一——基督教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及其在近代中国留下的印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过去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的空缺,为更加全面的理解社会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整体面貌提供了一种可能。

7、杨雄威著《非基运动与民国上海大学师生群》:《安徽史学》2016年第3期。

本文认为民国上海大学对1922-1927年的非基运动运动具有重大影响。不仅促成运动在1924年8月的“复活”,且使其在同年底发生从宣传到行动的重要转折,推动该运动成为一项全国性运动。相当一批非基运动中的活跃分子具有上大师生和中共党团员的双重身份。非基运动一定程度上是中共借助上海大学这一革命平台成功领导的一场社会运动。上海大学的个案集中显示由师生关系和社团组织两条路径共同形成的革命性、开放性的群体对非基运动乃至整个早期中共学生运动的影响。本文是目前学界对非基运动与中共关系最深入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重视。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