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3:4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总体执行情况。能够按照课题申报时设立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并根据开题时确立的研究框架和任务分工,开展各项研究,进展较为顺利。首席专家统筹各子课题的研究,及时解决研究中的存在问题;子课题负责人按照总体框架和子课题的侧重开展相关研究。课题组发表和出版了一些有一定学术影响的阶段性成果。

2、本项目分为文献与研究两大块。(1)文献部分的德语卷、法语卷、日语卷已经基本完成,各卷差不多有四百页之多。负责德语卷、法语卷、日语卷的子课题负责人,下一阶段的工作是将文献中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名称译成中文。俄语卷文献的译介部分已经完成,研究部分的文献在整理中。英语卷文献浩瀚,是子课题中难度比较大的部分,也取得较大进展。(2)总论及各研究卷的研究和撰写有序进行,将在2017年2月左右完成初稿。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的收集整理有较大进展。(1)如前介绍子课题进展所言,法语、德语、日语的译介与研究文献,已经基本整理完成,这是2014年7月以来本项目的重要进展。俄语的译介与翻译文献,基本完成了译介本分的整理;英语的译介与研究文献,是几个主要语种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首席专家及时增加了相关研究人员,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取得重要进展。(2)近两年还专门收集了江苏当代作家在海外译介和研究的文献,已整理成《江苏当代作家在海外》一书,将于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出版。

2、学术会议。2015年11月,在苏州召开了文献收集整理的小型研讨会。法国学者、法语文献卷的主编何碧玉教授、安必诺教授,德国学者、德语文献卷的主编顾正祥教授,俄语文献卷主编朱建刚教授,以及课题组主要成员季进教授、范劲教授、余夏云副教授、臧晴博士等出席研讨会。

3、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等。首席专家王尧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季进教授,于2014年12月访问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与威尼斯大的汉学家进行座谈,讨论中国文学在意大利的译介与研究。王尧教授于2015年9月参加美国杜克大学的阎连科英译作品研讨会并发表论文。10月参加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研讨会并发言。王尧教授于2015年12月应邀访问韩国外国语大学,与汉学家朴宰雨教授等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与研究;2016年7月,王尧教授应邀访问英国杜伦大学,就中国文学在英国的译介与研究进行参加学术交流。季进教授于2015年,参加德国多塞尔多夫大学的“国际鲁迅研究会论坛”,2015年9月美国哈佛大学,“‘沈从文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2016年6月参加捷克查理大学的“纪念普实克诞辰学术研讨会”。课题组成员余夏云副教授2016年1月至今在韩国进行学术访问。近两年,海外汉学家李欧梵教授、陈祖言教授、唐小兵教授、张英进教授等也应邀就中国文学研究来学院作专题演讲。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分别参加了一些学术交流活动。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本项目在成果宣传推介方面的主要工作是在《南方文坛》开设了“译介与研究”栏目,首席专家王尧教授和子课题负责人季进教授共同主持,分别撰写“主持人的话”,介绍相关成果,也讨论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这个栏目不仅扩大了本项目的学术影响,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好评。2014年8月至今,已经发表本领域研究论文近20篇。具体篇目如下:

2014.NO.4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 姜智芹

李欧梵“西学东渐”境况考辨——聚焦于李欧梵与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关系 夏伟

NO.5

海外汉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互动关系的再反思——以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在中国大陆学界的传播为个案 张清芳;王丽玮

NO.6

鲁迅之后:“战争期”(1937—1945)的满系文坛与文艺 李文卿

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白睿文访谈录 吴赟

2015.NO.2

全球化下的人文危机——李欧梵访谈录 季进;胡闽苏

现代华文文学经典在法国 何碧玉

NO.3

夏志清书信二通 夏志清

莫言小说在西班牙的译介——以《酒国》和《檀香刑》的西语译本为例 周春霞

NO.4

张爱玲与相片怀旧 罗鹏

金庸与图解民族主义 罗鹏

NO.5

制造记忆的谱系学:对故乡的重新想象 卡罗琳·菲茨杰拉

第三空间下的文学史书写——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与欧美文学 姚婧

NO.6

中国当代文学在法国——何碧玉、安必诺教授访谈录 季进;周春霞

在革命传统中理解美学 余夏云

2016.NO.2

虚构与真实——论《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中的当代小说研究 秦烨

NO.3

论莫言小说对越南读者的感召 阮氏明商

学术与市场之间:略谈中国当代文学在捷克的译介 李素

NO.4

论主体与新时期文学 蔡荣

论海外“《解密》热”现象 季进;臧晴

2、经江苏教育出版社申请,本项目的最终成果以及列为国家“十三五”重点出版图书。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1)本项目是跨学科研究,研究内容就中国文学本身而言涉及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就传播范围而言涉及多个主要语种其他比较重要的语种,就时间而言跨度近百年,因此是一项名副其实的重大项目研究。在课题成员的组织方面,有国内学者,有海外学者,在协调沟通上需要花大力气。(2)尚未提出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对策报告。

2、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协调子课题的研究;完成对策报告。

3、通过组织这一课题的研究,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都认识到,国家社科规划办对基础学科重大课题的资助,有利于人文学科的发展和繁荣;有不少海外学者参加的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跨文化对话,有利于消除海外一些学者的意识形态偏见;这一项目的研究,也推动了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参与项目的年轻学者也有了锻炼成长的机会。

4、因子课题负责人分散在不同的学校,经费使用有诸多不便。建议规划办同意将部分经费划拨至子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委托所在单位财务部门管理,结项时统一审计。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主要是项目经费的使用问题。

1、子课题负责人有几位是其他高校的专家,在承担子课题时,按照所在学校的要求以及实际使用时的方便,需要划拨部分经费到子课题负责人所在学校。首席专家为研究之需,向学校财务处借款10万元,转子课题负责人阎国栋教授所在的南开大学财务处,并委托南开大学财务处管理此经费。首席专家为此向国家规划办申请批准转拨此经费,规划办尚未批准。很多学校对国家重大项目的子课题很重视,视为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但需要经费到账后才能确认。

2、本项目涉及英语、法语、俄语、日语和德语五个主要语种,三种文献卷的主编和法语研究卷的主编均为海外学者,因此,用于国际合作的费用可能高出当时的经费预算。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法】何碧玉(ISABELLE RABUT):《现代华文文学经典在法国》,《南方文坛》2015年第2期。

就当代作家与作品来说,定义上他们正处于形成期,虽然要成为真正的、通过时间考验的「经典」(“classics”),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经典化的过程,还是随着他们被选入各种教科书和辞典展开了。在外国文学经典化的过程中,国家教育机构扮演重要角色;从出版界来看,一位作家成为经典,则可能显示在著作多次再版、重译、作品全集出版,或是作家入选具有声望的丛书等具有指标意义的事件上。论文分析了现代华文文学获得肯定的指标:1、大学相关系所的课堂上,会研读知名作家的作品选,不过固定的文学教科书或读本并不存在(中国编选的文学作品选,法国大学很少使用)。而一个中国作家被法国两种教师资格考-CAPES(中等教育师资合格证书)及Agrégation(高等教师资格甄试)-其中一种列入中国文化和语言竞试项目的必读书单,乃是一种获得肯定的指标。然而大多时候,入选书单的原因,和作品是否近期内在法国书市得到热烈回响,或受到同时身为某作品译者的考试评委的推荐,是有直接关系的。2、博士论文和其它学术著作,由于数量较少且影响力较弱,在作者的经典化过程中,只是一个次要因素。不过,学术论文除了见证了这个经典化过程,还使其更加无可置疑。综观过去四十年在法国通过答辩的现代华文文学博士论文,不令人意外的是,不论是注册在汉学所或是比较文学所,其中最热门的研究主题,依序乃是鲁迅、老舍、巴金。程抱一(Fran?ois Cheng)的作品虽然是用法文写就, 有时仍被认作是中国作家。3、学院标准影响一般大众的认知,主要是透过翻译和编辑丛书。不过,至今尚未有任何中国现代作家,得以跻身伽利玛出版社的七星文库(Gallimard/ La Pléiade)。4、重译也是一个参考指标,能够表现对某特定作者的持续关注,不过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领域里,至今仍十分罕见。无论如何,一个作家的经典化,必要条件是能持续地,甚至是永久地,出现在书店和图书馆的陈列架上。老舍或巴金已经获得了这样的地位;沈从文在法国则因发掘较迟,光芒又稍被“新时期”文学的后起之秀掩盖,虽有经典作家的地位,但不如前两者。5、辞典则以它本身独特的方式见证了华文文学的传播:《罗贝尔字典》(Dictionnaire Le Robert)在1980年的版本收录了鲁迅 (Lu Hsün)、巴金 (Pa Chin)、郭沫若 (Kuo Mo-Jo)、茅盾(Mao Tun)、老舍 (Lao She)、曹禺 (Ts’ao Yü) 和丁玲 (Ting Ling)的条目。《罗贝尔人名大辞典》(Le Robert encyclopédique des noms propres) 2008年版,加入了高行健 (Gao Xingjian)的条目 (中文人名现在已采取汉语拼音系统); 2011年版则加入了莫言(Mo Yan),这显示了他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肯定以前,已具有的知名度。这些条目在另一本2011年版的《拉鲁斯插图版字典》 (Le Petit Larousse illustré) 中大同小异。

2、李欧梵、季进主编:《海外晚清文学研究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精选夏志清、李欧梵、王德威、瓦格纳(Rudolf G. Wanger)、韩南(Patrick Hanan)、米列娜(Milena Dolezelová-Velingerová)、周蕾等人关于晚清文学与文化的研究论文,希望对了解海外晚清文学与文化研究的样貌起到尝鼎一脔之效。1990年代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对晚清文学的重新发现与阐释,所要见证的不只是现代文学在时间轴线上的向前延展,同时也表明现代文学的风貌不必囿于“五四”一端,而可以有另一番相异乃至相悖的表现。这绝不意味着要为现代文学另立源头,而是希望打开现代性阐释的另一个空间,考察“现代”所要传达知识、正义、欲望、价值在晚清社会出现怎样的新变和表征。

3、季进:《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反思》,《文学评论》2015年第5期。

论文着重考察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作家作品研究的几种路径,剖析其趋势与问题,彰显其洞见与不察,呈现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复杂面相及其背后的学科意识、文化转向、理论话语,指出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正是在中国与西方、文本与理论、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中,呈现出一种特别的全球本土观念,一种既面向中国也介入西方学术传统的双向文化干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未来,正取决于如何在全球化的理论大潮中展示中国的独特经验,确证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合法性与正当性。

4、李刚:《镜像的流变:论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英译本与西方重构》,《汉学研究通讯》,第三十卷第四期(2014年11月)

作为中国文学在西方的研究重镇,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选本的意义不仅在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这一选本作为大学教材呈现了西方知识阶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与价值判断,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幅世界视野中的西方镜像。在这一镜像的流变中,我们得以考察美国汉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选择与重构。诚然,哥大选本并不意味着确立了中国现代文学之评价标准,但可以参照之。在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汉语作家数十年来急切希望赢得世界肯定的心态得以缓解,然而中国现代文学在世界文坛之整体地位仍未得到显著改善。加深了解西方知识界对中国现代文学之态度与评价尺度,有助于中国作家的对外交流,有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

5、季进:《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

论文以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考察对象,提出地缘与学缘、观点与方法、外部与内部三组概念,探讨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引发或折射出的学术史问题,指出从地缘到学缘,代表了海外汉学研究的趋向,我们应该打开地理视界,淡化内外界限,重新审查海外汉学研究的观点与方法,反思海外汉学的洞见与不察。地缘与学缘、观点与方法、外部与内部的关系并非正反易位或直线进化,更多的是彼此修正或相互增益的关系。三组概念的辩证,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应该以怎样的心态、立场和策略来面对和研究海外汉学,实现不同学术话语的对话与融合,推进海内外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共同体的建构。

6、季进、臧晴:《论海外“解密”热现象》(《南方文坛》2016年第4期)

2014年,麦家的《解密》席卷海外,掀起了一股“《解密》热”,创造了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奇迹,也极大地提振了当代文学走出去的信心。《解密》为什么会突然走红国际市场?背后有哪些因缘际会的因素?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些正是《论海外“<解密>热”现象》试图要回答的问题。论文从《解密》译本在海外大受欢迎的现象出发,借用布尔迪厄的文化场域理论和丹穆若什的世界文学理论,将中国文学的“走出去”视为一个复杂的流通过程,综合考虑文本内外的诸多因素,以分析《解密》在非汉语市场获得商业成功的原因。基于丹穆若什的世界文学理论,作者认为麦家《解密》在海外的商业成功,证明了“世界文学”概念不是霸权层面的,而更多只是技术层面的,中国文学要想真正“走出去”,还必须是“文学程式、阅读习惯、地方经验、翻译实践等各种因素的合力使然”。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

1、季进:《作为文本、现象与话语的金庸》,《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0期。

2、季进:《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18日)

3、【法】何碧玉(ISABELLE RABUT):《现代华文文学经典在法国》,《南方文坛》2015年第2期。

4、李欧梵、季进主编:《海外晚清文学研究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第1版。

5、季进:《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再反思》,《文学评论》2015年第5期。

6、李刚:《镜像的流变:论哥伦比亚中国现代文学英译本与西方重构》,《汉学研究通讯》,第三十卷第四期。

7、季进:《海外汉学与学术共同体的建构》,《文艺研究》2015年第1期。

8、季进:《论顾彬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艺争鸣》2016年第3期

9、季进、臧晴:《论海外“解密”热现象》,《南方文坛》2016年第4期。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