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4:30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较为顺利,已完成工作量的四分之三以上。各

子课题组因难易程度逐渐显现,略显不平衡,有的子课题拟缩小研究范围,集中力量攻克特定的专题和难关,如郭声波组拟专攻越南历史政治地理,吴宏岐组拟专攻中国岭南历史海防地理,陈伟明组拟专攻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的人口与经济地理等。原计划中的资料汇编及相关数据库的制作,因经费困难,进展较慢。迄今为止,各子课题的经费已经用去大半。有的子课题可能需要适当延期。

二、各子课题组进展情况

1、陈伟明组子课题组进展情况:本项目子课题为“环南海历史人口与经济地理”,阶段性成果《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人口和经济地理专题研究》计划在2016年底完成初稿。而在最终定稿之前,课题组成员将克服各种困难,努力扩大田野考察范围,在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中外文文献材料,力求科研成果与时俱进。

2、吴宏岐子课题组进展情况:本子课题为“环南海历史军事地理研究——以广东海防地理与军事经略为中心”,原研究计划共为五章,分别是第一章“广东沿海军事地理条件与广东海防形势”、第二章“明朝两广的军事部署和海防体系的完善”、第三章“清前期广东海防地理格局的强化”、第四章“近代广东海防地理格局的转型”和第五章“广东海防地理格局的演变规律与军事经略的利弊得失”,由于研究的时段较长(明代至民国),研究内容较为复杂,目前只完成了原研究计划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即明代广东海防地理部分,具体研究成果包括七章,即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广东沿海军事地理条件与明代广东的海防形势”、第三章“明代广东海防体系的演变”、第四章“明代广东海防区划与海防重心”、第五章“明代广东海防指挥体系与兵力部署”、第六章“明代广东的海防装备与军需供应”和第七章“明代广东海防战例研究”,总字数约为46万字。清前期和近代广东海防地理研究方面已完成资料收集工作和部分研究内容,需要适当延长课题研究时间,才能完成整个研究任务。

3、王元林子课题组进展情况:本子课题为“环南海历史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已完成相关资料收集,并到国内相关科研院所厦门大学、郑州大学以及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收集资料;并去菲律宾考察以及收集文献;并且已经撰写完成学术史回顾、华侨华人移民历史、聚落与文化认同信仰地理等章节;先后于2013年7月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图书馆,泉州华侨华人博物馆、华侨大学图书馆等利用十天查阅资料,访学求教于庄国土、廖大珂两先生;2013年9月去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查阅资料一周;2014年3月31日至4月8日,去菲律宾马尼拉中国城考察,并去马尼拉菲律宾青年华裔联合会、华侨华人博物馆、华文教育中心查阅资料,2014年5月27--6月8日,去郑州大学越南研究所,拜会戴可来、于向东两先生,收集到10——12万字的资料,并初步分类、结合有关前期收集资料,达20万字左右,分类整理这些华侨华人的社会地理、文化地理的资料。

4、郭声波子课题组进展情况:子课题“环南海历史政治地理”,成员在进行了国内外的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之后,已经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若干研究成果,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岭南和越南,如越南丁黎朝、阮朝历史政治地理、越南古代历史地理文献、越南地名以及岭南历史地理等。

5、李庆新子课题组进展情况:子课题“环南海历史交通地理”,成员分赴国内外搜集资料和调研活动,邀请了许多专家前来讲学,现已经出版专著《中葡澳门水界争端探微》一本,发表论文若干篇。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自2012年开展至今,本课题组成员已赴美国、越南、菲律宾以及国内的香港中文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进行田野考察和查找资料,其中郭声波子课题组曾四次赴越南进行实地调研,课题组首席专家郭声波教授曾两赴美国进行了为期两月的资料调查活动。2016年2月29日至3月29日,郭声波教授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工作访问,协助对方联合培养公派留学生魏超(系郭声波指导的在读博士生,也是本课题组成员,专攻越南历史政治地理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也参与了对方的CHGIS(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CBDB(唐宋人物资料数据库)项目工作,获得对方好评。吴宏岐子课题组曾在2014年暑期来往两广沿海,系统的考察了当地的海防遗留,王元林组则多次在菲律宾和广东省内进行社会文化的调查。通过这些调查,课题组搜集相当体量的纸质和电子资料,内容涵盖史籍、碑刻、实物、地图等多方面,课题内也做到了资料流通与分享。

至今为止,本课题组主办中型会议两次,分别是2013年9月的“环南海历史地理与海防建设论坛”和2015年11月的“环南海历史地理与社会文化学术探讨会”,与会者提交了高质量的论文并做了充分的互动。近期拟再次主办会议,主题为“岭南历史政治地理与《广东省行政区划图志》学术研讨会”。课题组成员赴国内外参加会议达三十次以上,成员赴外进行讲学十五次以上,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学二十余场,获邀专家包括在国际享有盛誉的安东尼瑞德、松浦章、杨国桢、菅沼云龙等。

2016年5月2日-22日,本课题组邀请越南社会科学院阮友心博士前来访学,在二十天中进行了五次讲座和多次座谈。2016年6月,本课题组邀请越南河内国家大学黄英俊副校长前来访问,并为日后我们赴越查找资料的各项问题交换了意见。今年下半年我们还将邀请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前馆长卡弗前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学。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自2012年开展项目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包括著作八种,论文五十余篇,其中权威期刊有《文史》、《世界宗教研究》等。成果包含的某些理论和观点,除了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等转载,以及被传统媒体如《南方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进行报道外,课题组成员还创立了“越南历史研究”公众号、头条号、网易号等自媒体传播平台,对相关成果进行宣传,目前这些平台的阅读量已经累计突破百万,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一定关注。

本课题组至今已经撰写了六期《工作简报》,每期字数从5000-8000不等,并按时投送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广东省社科规划办公室以及校内各级相关机关,和各课题组成员。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陈伟明子课题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心得、建议

本项目子课题《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历史人口和经济地理专题研究》涉及域外的历史地理研究,故需要重点前往境外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查找相关研究资料。但是从目前的机制来看存在较为严重障碍,例如:其一是出境的申请、审批周期长,不利于研究进度的合理安排;其二是前往境外进行田野考察和查找资料所需经费(差旅费、文献购买经费等)解决途径少以及报账难度大,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上述两点问题只是在研究该课题的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典型例子,急需着重尽快解决以为该课题的深入研究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吴宏岐子课题对于开展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的体会、思考和建议:

1.历史时期尤其是明代广东海防地理与军事经略问题,具体明显的分期特征,必须分阶段细致研究,才能较为清明地把握广东海防地理格局演变的全貌;

2.明至民国时期的广东,包括的地域较为广泛,地域差异特征明显,实地考察调研不能以点代面,必须尽可能地进行全面考察调研,这样才能获得更为客观、完整的感性认识,掌握更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

3.建议将本重大项目纳入第二期资助对象,在经费方面给予滚动支持,以便产生更为优秀、成熟的研究成果。

三、王元林子课题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研究心得和建议

存在主要问题有:1、由于与越南关系的恶化,原来去越南调研、查阅资料未能成行;同时,有关环南海历史社会与文化地理,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到有关各国查阅资料、调研没有成行;2、有关成果的发表,需要间隔,故论文发表需要时日,希望后期成果丰富些。3、有关研究成果,虽在有关方面有所创新,但整体研究创新不够;4、环南海只是以华侨华人展开,有关华侨华人与所在国文化融入、矛盾冲突、社会建立,华侨社区与所在国族群关系还没有深入探讨。

对开展重大项目的体会、思考和建议:重大课题研究,团队合作确实重要,只是限于各个子课题,难于十分深刻、全方位驾驭环南海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由于资料、国际关系、华侨华人身份敏感等因素,影响了课题深入研究。对环南海文化社会研究只是从华侨华人,即以中国为主的研究角度,没有从越南、菲律宾等国角度出发,对环南海的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因此,研究难度较大,加上时间紧张,确实不易有高质量的成果。

四、郭声波子课题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心得和建议

1、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随着研究的深入,国外资料和实地考察的欠缺,是困扰各子课题组的问题。环南海历史地理研究不必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域外地区,若无大量的外文资料和国外调研活动的支持,研究质量和水平将会大受影响。在改进措施上,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内各图书馆和档案馆的外文资料,尽量从网上下载国外图书文献,然后尽量在有限资金中安排课题组成员访问、调研和收集资料。

2、研究心得:虽然研究计划原本就打算以研究华人在环南海历史地理景观塑造过程中的作用为主,但实际上仍不能与土著人和西方人的作用截然分割开来,我们仍需将这三类人的作用辩证看待,这样才能取得更加客观和科学的结论。

3、建议:建议国家社科基金委追加本项目经费八十万元,主要用于资助课题组成员聘请外语专家搜集、分析、翻译和整理外文资料,及资助课题组成员出国访问、调研,开支主研、辅助人员劳务费用。

五、李庆新子课题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子课题彼此之间的呼应以及同整个课题其他部分的联动比较薄弱。为改进这一问题,我们计划每两周定期召开课题讨论会,就各自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展开面对面的文本讨论,彼此攻错,希望一方面可以拓展各自研究主题的深度与厚度,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其他主题的研究材料、思路、观点,有助于整体思路的统一与提升。另一个主要问题是语言问题。由于相关领域涉及的史料和研究论著都是多语种的。要在一定时间内、相当程度上掌握不同语种的史料和研究论著,显然是能力不逮的。我们计划通过依靠已娴熟掌握的英、日文写作和翻译的文献为重点,结合相关学术论著进行补充和梳理。

在从事本课题的几年时间内,尤其是南海海上交通研究这一丰硕成果的领域,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这一领域的博大精深和前辈学人所做出的卓绝努力。也正是在这几年的学术研究中,借助课题研究主题的集中和综合,逐渐开拓视野,增强学术信心。

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课题的各个子课题进度不平衡,总体结项时间希望能够酌情延长一年。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郭声波:中国历史政区的圈层结构问题,江汉论坛,201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本文提出,中国的五服制圈层结构与各种地方政治实体地理空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可用“直接行政区”和“间接行政区”的概念来指称,历史上的府郡州县等经制区域,都属于直接行政区范畴,而诸侯国、羁縻府州、土司、藩属国等自治区域,则属于间接行政区或统治区范畴,为中央王朝的圈层结构式版图所及。圈层结构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方式,是适应多民族国家国情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经历了几千年的政治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圈层结构理论对于研究汉文化圈的政区具有宝贵的指导意义。本文发表之后,收到了学术界的积极回应,《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做了转载,共识网、爱思想等学术思想网站都进行了报道,在其理论指导下已经产生了数篇相关论文。

2、徐素琴:《晚晴中葡澳门水界争端探微》,岳麓书社,2013年。

本书共分为六章,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晚清中葡澳门水界争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既可以进一步推进对澳门界务问题的研究,也可以加深对近代中葡关系发展之独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亦有助于考察晚清有关海洋意识、外交理念等思想观念的变化。2015年,由澳门基金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第四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结果揭晓,《晚清中葡澳门水界争端探微》获得优异奖。

3、陈文:《越南科举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年。

全书约30万字。这是一部系统研究越南科举制度的学术著作。科举制度在越南的移植和本土化,促进了儒学、汉文文学、史学等中国文化在越南的传播和发展,对越南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以中越关系史和中越文化交流为背景,以丰富的中国文献和越南汉喃文献为基础,以越南的历史朝代为脉络,从缘起、发展和本土化等角度对越南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也将越南科举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进行了对比研究,找出微观和中观方面的异同,是在中越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内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