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东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比较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6:01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2012年10月立项以来,项目研究工作总体上按照原定计划执行,并有相当一部分工作超出原定研究计划。2014年7月,项目顺利通过中期评估并获得滚动资助,项目设定的各项研究计划目前都已完成或者基本完成,最终成果将按原定计划产出。原计划设定的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程、心灵哲学数据库建设工程、心灵哲学原著选辑工程已经顺利完成。项目所含的五个子课题都已经按计划完成了对问题、人物、流派和发展史等专题所进行的研究,对应最终成果的产出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现将2014年7月以来的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A.以原有研究计划为基础、以中期评估中发现的问题为参照,专家指导,团队参与,论证、规划和分配科学合理的研究任务。对于项目原有的研究内容和随着研究进展不断呈现出来的一些新的问题和研究内容,首席专家与子课题负责人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利用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的团队优势,定期对相关内容进行汇报和讨论,既保证了所选取的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保证了领取研究任务的研究者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B.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专著、译著等多种形式大量呈现,最终研究成果的产出已经进入收尾阶段。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自2014年7月至今,项目组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3篇。其中,有2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3篇文章发表在《哲学研究》,18篇文章发表在《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科学技术哲学》、《学术月刊》、《世界哲学》等CSSCI刊物。有多篇论文获得学术同行引用及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项目首席专家高新民教授于2015年1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心性多样论:心身问题的一种解答》,《中国社会科学报》于2015年2月25日刊发观点稿对该文论点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外,课题组还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立研究专题,组织课题组成员分头攻关,撰写论文,以专栏的形式发表。目前,已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福建论坛》、《河南社会科学》等刊物以专题论文形式推出了大量研究成果。

二是以阶段性成果形式翻译完成并出版译著1部。项目首席专家高新民教授带领部分课题组成员完成了译著1部《布莱克威尔哲学指导丛书——心灵哲学》,并于2014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译著的完成既为国内心灵哲学资料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帮助,又为我们的部分子课题所要涉及的研究内容提供了一定参照。

三是以阶段性成果形式完成并出版了2部专著。项目在研究中围绕遇到的一些重要的、值得深入研究的专门领域形成了以专著形式出现的部分研究成果,它们既是当前心灵哲学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同时又是解决子课题中某一专门问题所必须涉足的领域。这些研究专著中《心理与物理:心灵哲学中的物理主义探究》和《信息与心理内容》已经分别于2015年7月和2016年7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如下:

A.子课题一是“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最新发展研究”。该子课题的研究计划是,对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代表性的西方心灵哲学家的思想、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研究现状等基础课题进行专门研究。作为中期成果,项目组围绕该子课题发表的学术论文累计已超过50篇。自2014年7月以来,项目组针对该子课题所做的主要工作是,系统梳理和汇总前期研究成果,形成了一部约40万字的专著,即《西方心灵哲学及其最新发展研究》作为该子课题的最终成果。现在这部专著的初稿已经完成80%。原定研究计划中拟要涉及的西方心灵哲学中主要理论,如新物理主义、新行为主义、新自然主义、新功能主义、新神秘主义、新目的论、新二元论等在这部专著中都有较为系统完整的体现;当今心灵哲学研究中广受关注的一些问题,如意识、意向性、情感、自由意志与心理因果性、他心知在这部专著中也有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西方心灵哲学中有代表性的哲学家,如福多、戴维森、丹尼特、塞尔、米利肯、德雷斯基、柏奇、坎普等人的思想在著作中也有专门追踪和描述。与该子课题研究对应的原著选集《西方心灵哲学最近20年原著选集》的文选和翻译工作已经完成,现在正在进行最后的校对工作。

B.子课题二是“中国心灵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主要成就”。该子课题的研究计划是,在对中国心灵哲学进行发生学、形态学研究以及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的基础上,从求真性和价值性两个主要维度对中国心灵哲学一些理论、学派和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项目组围绕该子课题累计呈现了《中国心灵哲学的“心理多主论”》、《性自命出:中国古代心灵哲学的杰作》、《中国哲学也有自己求真性心灵哲学》、《西方心灵哲学的困境与中国心灵哲学的建构》等一批既具有梳理和挖掘性,又具有开拓和进取性的研究论文。该子课题的研究进度较原定计划有所超前,因此自2014年7月以来,该子课题的研究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最终成果的撰写当中。目前,与该子课题相对应的最终研究成果,即一部约45万字的专著《中国心灵哲学研究》的撰写已经完成80%。与该子课题对应的原著选辑《中国心灵哲学原著选辑》拟入选的哲学家及其代表作已经完成最终的选录工作。

C.子课题三是“印度心灵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主要成就”。该子课题的研究计划是,在对印度六派和佛教心灵哲学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和梳理的基础上,尽力弄清和呈现出印度心灵哲学的产生条件、发展进程、主要问题、基本特征等,并将佛教心灵哲学思想作为重点内容予以研究。项目组围绕该子课题先后发表了《佛教语言哲学略论》、《意义理解与人生解脱——佛教意义理论探微》、《理解与解脱——佛教解释学之我见》、《心灵与幸福——印度非佛教派别的心灵哲学及其幸福观意义》等论文。除了发表大量相关论文之外,项目组还围绕该子课题完成了一部约70万字的专著《佛教心灵哲学论稿》。该著作从求真性和价值性两个方面对佛教心灵哲学的动机、主旨、特点、自我-无我、心理现象、心之本质与生灭、佛教价值性心灵哲学的特质、凡心-圣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2014年7月至今,该子课题的主要工作是整理已有研究素材,形成最终成果。该项工作当前进展顺利,比原计划略有超前。与印度正统六派心灵哲学相关的研究工作基本完成,其余的研究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该子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即一部约30万字的专著《印度心灵哲学研究》,预计将于年内顺利完成。

D.子课题四是“中印西心灵哲学的比较研究”。该子课题的研究计划是,一方面对已有的比较心灵哲学研究成果进行挖掘、梳理、描述和概括,另一方面在综合利用前三个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慎重选择一些可比较项,如概念、范畴、问题、人物、学派、结论进行比较。项目组围绕该子课题累计发表了《比较心灵哲学视野中的自我观》、《“理”、“神”与心灵解释——马勒伯朗士和莱布尼茨对中国心灵哲学的“发现”与“西式解读”》、《语义无定与索引表征——与西方相对照的佛教语言哲学》、《弗拉纳根的心灵哲学转向与自然主义幸福观》、《心灵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的多维面向》、《东西哲学有无之辩比较研究应有新的维度》等一系列论文。2014年7月至今,项目组在经过充分论证,确定拟比较项和基本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开始组织专人撰写该子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到目前为止,该子课题的研究进度与原计划基本一致,作为最终成果的专著《东西方比较心灵哲学论纲》的撰写工作已经完成60%以上,预计将按计划于2017年8月份之前顺利完成最终成果。与该子课题对应的原著选辑《心灵哲学比较研究经典论著选编》的编录和翻译工作也已经基本完成,预计剩余任务可于年内全部完成。

E.子课题五是“比较哲学视野下的心灵哲学当代建构”。该子课题的研究计划是,在以上四个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当前最新的心灵哲学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采用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方法,对心灵哲学当代建构中的基本问题、心灵之体和心灵之妙用三个方面展开系统研究。课题组围绕这些问题以阶段性成果的形式发表了《心性多样论:心身问题的一种解答》、《意志自由的心灵根基》、《第二代认知科学悖论的形质说“破解”》《 意义研究中的整体论与反整体论之争》《西方心灵哲学最新发展研究纲要》、《心灵哲学的“危机”与“激进的概念革命”——麦金基于自然主义二元论的“诊断”》等一系列论文。这些成果尝试对心身问题、自由意志问题、意义问题、概念问题等心灵哲学的传统热点问题给出了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解答。特别是,针对当代心灵哲学研究出现的“危机”“困境”,我们借鉴东西方心灵哲学研究和当代相关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解答心身问题的尝试——“心性多样性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在学界引发较为强烈的关注。2014年7月至今,该子课题在完成专题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加强与其他子课题研究的沟通和合作,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上来。到目前为止,该项工作进展顺利,与原定计划进度基本一致,现已完成对专题研究成果的整合工作,并完成了部分最终成果的撰写(约60%)。预计将于2017年8月之前顺利完成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

2.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立项以来,课题组根据项目研究内容的需要,曾分别于2013年7月和2014年8月进行过两次较为大型的调查研究。一是深入偏远农村和山区对中国的民俗习惯、丧葬、禁忌原始文化的“残留物”(如民俗、巫术、招魂术、古文字等)中隐藏的灵魂观念等进行实地调研,同时利用访谈法和问卷法对常人心中潜藏的神灵观念、灵魂或心灵观念进行调研。二是利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对周边大学师生和知识分子展开关于“心身关系”的调查研究。取得调研数据后,课题组组织专门人才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分别撰写了调研报告,将大量生动、具体的研究素材提供到专门的理论研究者手中。这些调查研究的结论,对于课题组理解和把握民间心理学的灵魂观、心身观提供了重要参照,对于我们构建当代心灵哲学理论,弥补西方心灵哲学研究的漏洞和空白都具有重要意义。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程是本课题研究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们的原定的研究计划,这项工程的主要工作已于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完成,在此期间,课题组成员本着“准确、完整、充分”的原则,按照计划分别对中国心灵哲学、印度心灵哲学、西方心灵哲学、比较心灵哲学及比较哲学著作进行搜集整理,累计整理著作和论文超过5000部(篇);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专门建立了“心灵哲学资料室”和“东西方心灵哲学电子文献数据库”,对资料文献进行了鉴别、分类等梳理工作。2014年7月至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一部分在研究中新挖掘到的、而在前期收集整理中遗漏了的专著、论文添加到数据库中。二是对已有文献继续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分类和整理,特别是对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外文资料进行了翻译,对中国传统心灵哲学和印度佛教心灵哲学中相关思想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

(3)学术会议、交流与国际合作。“自立项以来,项目组在学术的交流与合作中始终秉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术访问、读书报告会和电子邮件等途径与方式,与国内外心灵哲学的专家和学者建立了较为广泛的长期和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在学术会议方面,项目组除了坚持在每一季度在武汉地区举办小型的心灵哲学研讨会之外,还鼓励项目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国内与心灵哲学相关的学术会议。2012年10月至今,项目组累计举办武汉地区心灵哲学研讨会11次,参与人数超过150人,项目组成员先后向“心灵与机器”、“首届心灵哲学前沿论坛”等会议提交论文并积极参会。2014年7月至今,项目组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合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项目组自筹经费于2016年5月举办了“第一届心灵哲学前沿问题及比较研究研讨会”,邀请了来自国内外14所大学的50余名与会者参加。与会者就当前心灵哲学的前沿问题,如心身关系问题、中西比较问题、幸福观问题等发表了看法,引起与会者积极响应和讨论。二是2015年4月至5月,项目首席专家高新民教授受邀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期间高新民教授应邀发表了关于中国心灵哲学特质问题的学术讲座,获得美国专家的高度评价。三是项目组继续以往的传统做法,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如法国里昂高师的Roy Jean-Michael教授、美国西切斯特大学Frank Hoffman教授等分别就分析哲学和心灵哲学的前沿问题举行了专题讲座。Frank Hoffman教授还曾于2016年4月以“分析性哲学”为题开设了为期两周的全英文课程。四是继殷筱、宋荣两位青年教师访问剑桥大学之后,项目组又安排刘明海副教授在美国纽约大学进行了为期1年的学术交流。这些学术交流一方面使项目组与一些国际知名专家如Timothy O’Connor、Tim Crane、McGinn等建立起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开拓研究视野、追踪学术动态,更加准确的把握国际心灵哲学研究趋势、定位自身研究方向提供了参照。

3.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我们的成果宣传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自立项以来,我们每年年终会例行一次研究成果的总结会和发布会,一方面向社会和学术同仁汇报我们项目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另一方面通过这种例行的总结会和发布会激励和督促项目组成员,并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心灵哲学的研究当中。

二是我们通过我们自己建立的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网站(http://imcyh.ccnu.edu.cn/imc/)即时发布项目进度和研究成果,并对当前心灵哲学的前沿问题进行汇总和发布。

三是依托我们在阶段性成果产出过程中与商务印书馆、科学出版社等出版机构的合作优势,利用这些出版机构的优势宣传平台(如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对我们的阶段性成果(译著、专著、论文)进行宣传推介。

四是按照国家社科基金的要求及时通过《工作简报》报送项目研究的进展情况。

五是项目组成员积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专刊的投稿,并取得显著效果。

通过这些推介活动,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一些新的理论和走向如新目的论、新二元论、新自然主义、新物理主义为更多的国内研究者所了解;西方心灵哲学的理论困境和可能出路,中国心灵哲学的界定标准与理论形态,佛教心灵哲学的求真性与价值性等一些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研究成果首次呈现出来。2015年9月至今,高新民教授为进一步在国内宣传和推介心灵哲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开辟专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国内读者介绍西方著名心灵哲学家及其代表思想。到目前为止,该专栏已连续推介麦金、德雷斯基、米丽肯、戴维森等近20位哲学家的思想,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

2014年7月以来,我们一方面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努力化解前期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又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原有的在文献资料搜集整理中遇到的问题,随着滚动资金的到位和项目组成员的不懈努力,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原有的在印度心灵哲学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佛教哲学和印度六派哲学这两个方面。针对这两方面的问题,我们安排专门人才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有意识地侧重在该方面的投入,现在已经较好的解决了这一方面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高新民教授完成了70余万字的专著《佛教心灵哲学论稿》,并带领课题组成员对印度六派哲学心灵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完成了其中的主体工程。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我们的研究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中印西心灵哲学比较研究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中印西心灵哲学比较研究涉及到三方比较,不仅是东与西比,而且还有古与今比,不仅有思想理论的比较,而且有人物流派的比较,是本项目研究中任务较多、难度较大的子课题之一。自2014年7月以来,我们集中精力完成了对已有的比较心灵哲学研究成果的挖掘、辨析和梳理工作,对于东西方心灵哲学的理论形态问题、比较研究中出现的误解和误读问题以及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都有了比较圆满的解决方案,并按照这些解决方案制定研究框架,完成了一部分最终成果的撰写。但是在取得这些成果的同时,中印西心灵哲学比较研究中也呈现出两个新的问题。

一是最终成果中理论问题比较与人物流派比较之间的结构安排问题。理论问题比较与人物流派比较既有相互交叉,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最终成果中,这两方面内容既不能面面俱到,又不能以偏概全,因此两者间的结构布局如何安排,如何使两者恰当地融入一个有机整体当中,是我们当前着力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是对中印西心灵哲学的总体特征和总的看法问题。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印西哲学的总体特性已有较多观点,如何取长补短,以理服人,并在细致梳理、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把握和呈现中印西心灵哲学的总的特性,是我们研究中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三是中印西心灵哲学比较研究的结论问题。根据以往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在本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展开之前,我们就对中印西心灵哲学比较研究的结论曾有一些比较初步的和直观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这种认识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中印西心灵哲学比较研究的结论在整个项目研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如何准确地从众多复杂的比较项目中概括出比较研究的结论,并使这一结论对心灵哲学的当代建构产生积极意义,使我们当前研究中的一种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是心灵哲学的当代建构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纵观国内以往的的心灵哲学研究,虽然成就显著,但主要的工作仍然是停留在对西方研究进行跟踪和描述,充其量是依据一些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与西方学者展开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对话。而心灵哲学的当代建构则是一项既涉及具体问题的分析解决,又涉及宏观问题的开拓创新的艰巨工作,它既没有太多的资料以供利用,又缺乏成功的案例可资借鉴。因此,心灵哲学当代构建始终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重心所在。2014年7月以来,我们已经就心身问题、他心问题、幸福问题、情绪问题、自我问题、概念革命问题等具体问题形成了一些具有开拓性的观点,而且也对西方心灵哲学的困境和中国心灵哲学建构等宏观性问题有一些初步的设想,但是在研究中我们仍面临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对西方心灵哲学理论困境的进一步反思问题。虽然麦金等一些西方哲学家已经认识到的西方心灵哲学面临的理论困境并提出来一些解决方案(如概念革命),但是,我们认为,西方哲学家对这种困境及其解决方案的反思并不彻底,因此,如何进一步深入反思西方心灵哲学理论困境的起因、发展和实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是对东方心灵哲学理论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利用问题。对于西方心灵哲学理论困境的解决,虽然也有一些具有宏观视野的哲学家(如弗拉纳根)提出要诉诸东方心灵哲学资源,但是这些哲学家对中印心灵哲学思想的理解并足够不深入,不足以使他们完成这项任务。因此,如何深入挖掘和利用东方心灵哲学资源,以化解当前心灵哲学研究的理论困境,完成心灵哲学的当代建构,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改进措施

对于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的改进措施如下:

一是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进行了微调,加快了前三个子课题的研究进度,为后两个子课题的研究预留了较为充足的时间和人力资源。

二是依托项目首席专家和团队力量,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论证,力求在中印西心灵哲学比较研究中合理安排理论问题比较与人物流派比较之间的关系。

三是对东西哲学总体特性的已有结论进行细致深入的梳理和总结,并依据我们自身的前期研究成果,取长补短,充分论证,力争对中印西心灵哲学的总体特征和总的看法问题得出准确的、令人信服的概括。

四是加强项目组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共享子课题研究成果,力争使中印西心灵哲学比较研究的结论既具有真实性,又具有实用性。

五是设定研究专题,组织专门人员对西方心灵哲学的理论困境进行深入反思,综合利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利用我们熟悉东方心灵哲学的先天优势,挖掘其中的真理性颗粒,为心灵哲学理论困境的解决和当代建构服务。

(3)研究心得

2014年7月以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有以下几点的研究心得:

A. 中国心灵哲学中同样存在着"李约瑟难题",落后于西方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其领先主要表现在它的价值性心灵哲学中,当然它的求真性心灵哲学中也有一部分具有现代意义,值得发扬光大,如心理多主论中就包含有超二元论思想、非实体主义、非中心主义、特种形式的具身性思想等。

B. 佛教触及和回答了意义哲学的许多问题,因而有理由说佛教有自己的意义理论。这已演变成了西方佛学研究中的一个独立的子领域。我国学界尽管也有重视之表现,但相对薄弱。佛教意义理论的独特性在于:有双重动机和维度,即在意义探究时既回答了意义本身所缠绕的种种形而上学、解释学和语言哲学问题,又从解脱论角度回答了众生如何离苦得乐之类的问题。佛教在说明"意义"的意义时,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意义即用法的原则,但有类似的思想,并通过用法分析,挖掘出了"意义"的许多意义;在意义的主观与客观、多义性与一义性、可说性与不可说性等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理论建树,围绕意义理解的标准、原则和方法等问题所提出的"取语"和"取义"范畴具有重要学理意义,值得深究。

C.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心灵哲学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时期,与此同时,形成了足以体现西方心灵哲学特点的焦点或热点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心灵哲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西方心灵哲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成果的质量与数量上,也表现在新的倾向乃至新领域的不断涌现。它在继续重视求真性心灵哲学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东方价值性心灵哲学靠拢的一面,在靠拢的过程中也有方法和视角的创新。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A. 代表性成果一:在比较哲学视野下,项目组立足已有研究成果,针对当代心灵哲学研究出现的 “困境”,提出了一种解答心身问题的尝试,即“心性多样性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由于过去的心身理论误把心、身当作单一体或单子性存在,忽视了它们在样式、构成上的多样性和性质上的差异性乃至异质性。于是,在揭示本质时,跳过了对个别的研究而直接进到了对心理一般本质的把握,因而有这样和那样的局限性。“心性多样性理论”则认为,心像身一样也是矛盾复合体。心理个例和样式不仅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在性质上也千差万别。因此要揭示心理的本质,必须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路线。如先尽可能用类似于‘人口普查’或‘地理大发现’的方法,广泛全面地研究心理的样式、个例及其个性和共性,然后过渡到对本质的把握。在揭示心与身的关系时,既应关注各自作为统一体的心身之间的关系,又要重视具体的心理样式、个例与具体的身体构成的关系。”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于解决长期令人困扰的心身问题,乃至心灵哲学的当代建构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高新民教授于2015年1月发表于《中国色会科学》的《心性多样论:心身问题的一种解答》一文,该文发表后,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引用,《中国社会科学报》于2015年2月25日刊发观点稿对该文论点进行了专题报道。

B. 代表性成果二:现代神经科学的实验结果显示,在我们意识到行动之前,大脑已经做出行动的决定。这无疑向常识和传统的哲学提出挑战:所谓的自由只是一种幻觉。面对由此引发的激烈争议,我们需要对相关概念的误读进行剖析,并澄清自由意志的内涵及其本质性规定。事实上,由于未对个体层面的经验与亚个体层面的神经活动做出根本区分,一些认知神经科学家在概念层次间做了不恰当的跨越。而实验中违反日常直觉的现象所蕴含意识经验的重要特质"事后阐释"与"建构整合",近年来被发现并越来越得到关注。意识的这种改写无意识心灵预置行为的能力,是意志自由的心灵根基。这启发了人们对自由意志的开启和运行机理重新反思,并在新的起点上理解统一的理性主体的独特行为品质。作为进化道路上选择出来的精神力量,意志自由的心灵基础事关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这一观点主要体现在费多益教授2015年12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意志自由的心灵根基》一文。该文对于人们从一个新的视角认识自由意志的开启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C. 代表性成果三: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研究尽管成绩斐然,但从整体上说并未在心灵的认识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心灵哲学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在借鉴东西方心灵哲学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吸收脑科学、认知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成果,探讨深化心灵哲学研究的方法论,变革心灵概念图式,完成心灵哲学的当代构建。中国心灵哲学在对人与世界作整体把握时,除了有超心物二分图式的特点之外,还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在将心理王国作为统一对象把握时,尽管在一些语境下表面上承认心为主宰,但一般坚持认为,心理王国的主宰不像西方哲学所说的那样只有一个,而有"多主角"或多主体,如心、魂、魄、神、我或自我等。它们都有自己的形成过程、构成、结构、运作方式、特点和特殊本质,在人的心理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功能和职责。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特殊的方式,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完整的、整体的人。在论述它们的关系时,存在着独立论、归并论、主中有主论、一实多名论的分歧与争论。中国心灵哲学中同样存在着"李约瑟难题",落后于西方是近代以后的事情。其领先主要表现在它的价值性心灵哲学中,当然它的求真性心灵哲学中也有一部分具有现代意义,值得发扬光大,如心理多主论中就包含有超二元论思想、非实体主义、非中心主义、特种形式的具身性思想等。这一观点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中国心灵哲学的“心理多主论”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2月)、《心灵哲学的“危机”与“激进的概念革命”——麦金基于自然主义二元论的“诊断”》(《自然辨证法通讯》2015年6月)、《西方心灵哲学的困境与中国心灵哲学的建构》(《福建论坛》2014年2月)、《中国哲学也有自己求真性心灵哲学》(《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5月)。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