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基于多学科视域的认知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6:0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按项目计划,这两年是本项目的深度研究阶段,也是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的发表阶段。自2014年7月上次中期检查以来,两年时间里本项目在国内外优秀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共发表论文近40篇,总体上超出预期计划。这两年也是项目专著的准备期,目前各专著的提纲和具体内容已经确定,为下一阶段最后完成专著做好了准备。

各子课题组按计划实施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以下做简要介绍。

子课题1以逻辑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探讨自然语言理解中的逻辑问题,包括对一些语言现象的逻辑方法分析,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等。这两年重点在日常概念的形式刻画,基于日常概念的概称句推理、以及对于知道算子的刻画方面开展研究,作为阶段性成果发表论文11篇,为下一阶段完成专著打下了基础。

子课题2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概念-词汇系统”进一步完善。针对汉语未登录词语义预测、汉语词语语义相似度计算等关键问题,对“概念-词汇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计算和验证。试验表明,该系统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应用需求,并提供了新的、简化的计算方法和途径。

子课题3正在按照预定目标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进展比较顺利。语义研究正在逐渐深入,词汇意义、主观性研究、话题研究都有较好的进展。特别是郭锐教授对语义地图的研究在国内居领先地位。语言理解中的语用因素(特别是语境因素)的研究也在逐渐细化。语义与语用的界面、语用与句法的界面,以及语用推理的模式等领域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

子课题4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了世界知识、语用信息、和个体一般社会认知能力对语言加工认知与神经过程的影响,考察了个体理解“言外之意”的认知神经基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发表了5篇SCI论文。还有3篇论文正在审稿或写作过程中。

子课题5围绕项目制定研究目标,依照拟定的研究规划,重点开展了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人研究。在深入调研和紧密跟踪智能机器人国际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自主研制了系列实体机器人平台(北京大学仿人机器人系列——PKU-HRx);提出了基于具身认知和发展学习的智能仿人机器人行为能力自主习得框架;探讨了本体感受在机器人手臂运动控制中的作用;研究了机器人已有知识或过往经验在新技能获取中的迁移利用问题。

2.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2014年7月以来)

项目组成员的部分重要学术交流情况如下:

[1] 姜望琪于2014年10月参加UCLA举办的国际会议The 2nd Conference of the American Pragmatics Association (AMPRA), 组织专题讨论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n Pragmatics并作发言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Use。

[2] 周晓林2015年6月主持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语言心理学系专业委员会,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外语学界、神经科学界和计算机科学界的400余名研究人员和青年学子参加了成立大会和首届学术年会,110余人参加了随后的语言认知研究培训班。2016年7月,60余人参加了第二届培训班。

[3] 姜望琪于2014年10月参加中国语用学专题论坛“言语交际的认知语用研究”并作大会发言:社会认知语用学——Kecskes语用学理论评介。

[4] 郭锐于2015年11月参加日本中国语学第65次学术讨论会(东京大学),并做主旨报告《汉语叙述方式的改变和“了1 ”成句现象》。

[5] 郭锐于2016年7月参加日本大東文化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研究院国际研讨会(东京:大東文化大学),并做主旨报告《汉语普通话从哪里来?》。

[6] 刘扬于2016年5月 赴新加坡,参加第十七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

[7] 张亚旭在2015年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天津)发表报告:汉语句法、语义与话语指代加工的性质:来自ERP的证据。

[8] 张亚旭在2015年首届中国心理语言学高层论坛发表报告:汉语句法、语义与话语语境加工的性质:基于电生理实验证据的讨论。

[9] 刘明亚于2015年9月参加德国哥廷根大学SPIRIT 会议发表报告:A Multidimensional Semantic Approach to chadian-mei (差点没)

[10] 刘明亚于2015年5月参加在法国举办的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Pragmatics of Grammar: Negation and Polarity 并发表报告:Advocating a Three-Dimensional Semantics: positive polarity and presupposition-triggering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

[11] 刘明亚于2015年3月参加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3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DGfS (German Linguistic Society) 2015并做报告:Positive Polarity of Conventional Implicatures’, at the workshop on Varieties of Positive Polarity Items。

[12] 胡旭辉于2015年10月参加第十四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年会并做会议主题发言:英语存现句的句法-语用界面研究。

[13] 胡旭辉于2016年7月参加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 (Annual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做会议报告:Rethinking Verbal Le in Chinese.

[14] 董秀芳于2016年1月 至2月 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访问。

[15] 董秀芳于2015年6月法国巴黎“汉语语法研究与习得——句法和语义”国际研讨会并作大会报告。

[16] 董秀芳于2015年10月参加第八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北京)并作大会报告。

[17] 罗定生于2014年12月参加底特律举办的2014年IEEE机器学习及应用国际会议 (2014 IEEE ICMLA),报告课题组提出的一种新的高阶玻尔兹曼机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18] 罗定生于2015年参加IEEE仿人机器人国际会议(2015 IEEE-RAS Humanoids),报告课题组在仿人机器人自主习得抗推搡能力方面的研究进展。

[19] 罗定生于2015年邀请邀请IEEE Fellow、IEEE/ASME Trans. on Mechatronics主编Okyay Kaynak教授来访,并做题为“Intelligent Systems: An Assessment of the Past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学术报告。2015年6月,邀请澳大利亚机器人协会主席、Griffith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Jun Jo教授来访,就机器人环境感知与运动控制等问题开展学术交流,并就两校学术合作开展讨论。2014年11月,邀请IEEE Fellow、KT Chair Professor、机器人足球之父Jong‐Hwan Kim教授来访,并做题为“The Next Technological Wav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nT) for Intelligence Super-Agent”学术报告。

[20] 王彦晶于2014年8月在荷兰参加模态逻辑的新进展(AiML)国际会议并做报告:Conditionally knowing what。

[21] 王彦晶于2015年8月在欧洲逻辑语言信息暑期学校(ESSLLI)开设课程:Beyond “knowing that”: non-standard epistemic logics。

[22] 王彦晶于2015年8月在荷兰参加“To be announced:epistemic protocol synthesis”国际会议并作大会报告。

[23] 学术工作坊组织:2016年7月11-14号。刘明亚,王彦晶,琚凤魁共同组织第一届语言与逻辑研讨会:http://www.phil.pku.edu.cn/personal/wangyj/LaLo/。

[24] 学术论坛组织:2014年7月至今举办“语言,逻辑,认知,计算跨学科论坛”12次,详见论坛网站:llcc.pku.edu.cn.

3.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期成果宣传与推进主要限于学术圈内,通过学术会议和组织论坛等活动介绍项目和已取得的成果。目前还没有举办成果发布会或组织其他形式的宣传活动。

4.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项目主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客观上大家忙于具体问题的研究,主观上对项目成果宣传不够重视,但也有对基础学科的研究保持慎重态度,还是希望通过学术的方式先加以考察的考虑,没有急于宣传。成果宣传推介方面没有开展具体工作。计划将在专著初稿完成后,结合专题研讨会在开展成果宣传预计完成专刊投稿。

上期检查提出的两个问题,跨学科研究中多学科的磨合问题,子课题之间的对话与合作问题,在两年来的研究中,通过论坛、讲座、研讨会、讨论班等多种方式,得到很大改善。子课题1中关于概念的研究成果已用于子课题5的研究,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引入了概念机制。目前结合比较好的子课题组有子课题1与子课题5,子课题2与子课题3。子课题2与子课题3也产生了新的合作深化研究意向。

多学科的跨学科项目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能够真正经过问题研究逐步达到实质性的合作。本项目在项目设计时就有意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每个子课题都有两个或以上的学科加入,同时也在各子课题与总课题的协调上,加强问题意识,希望通过研究将各个子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加以整合。经过三年多来的磨合,目前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以项目组为主体的科研团队的整体性不断加强,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辐射教学方面,比如我们目前正在设计由哲学、语言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多学科组成的本科生教学项目,已报北京大学教务部门,得到学校支持。我们希望通过项目的实施,将短期的研究转化为长期的交叉学科的发展机制,使得本项目在推动学术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项目研究在学术方面目前进展顺利,最大的问题是经费使用。因为财务制度繁琐,妨碍了学术活动的开展,影响最大的是学术交流,如举办会议等。希望能够尽快改善制度,方便科研活动的进行。

5.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关于专著

本课题预计完成三部专著:(1)《概念与推理》;(2)《语用和汉语结构》;(3)《动态投射意义研究》。随着课题研究的进行,目前各部分内容已基本确定,到最后完成阶段。从目前的情况看,项目研究比申请时的预期有了更多的进展以及更精确的定位,这些内容会被写入项目专著,因此专著书名有可能有相应调整。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1:

Yi Mao, Beihai Zhou, Beishui Liao, Going Forth and Drawing Back: An Intensional Approach in Nonmonotonic, IFCoLog Journal of Log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Printed by Lightning Source, Milton Keynes, UK, Volume 2, Issue 2, October 2015. pp. 127-174.

简介:非单调推理的刻画是当前逻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最初由人工智能界提出,随后出现多种基于计算机背景的解决方案,但是从逻辑学角度看,仍然缺少理论层面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先推后收”的思路,并以此给出了公理系统DC以及对于非单调推理相应的刻画。论文的工作对于非单调推理本性从逻辑层面给出了一个解答。该文的贡献是提出了“先推后收”的思路以及在系统构造和定理证明中的一些具体工作。论文发表期刊由世界著名逻辑学家D. Gabbay于2014年创立。该刊自创办以来受到国际逻辑学知名学者的大力支持,目前的论文基本上是来自逻辑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但因为是新创办期刊,还没有进入检索系统。

代表性成果2

Jie Fan, Yanjing Wang and Hans van Ditmarsch,Contingency and knowing whether, Review of Symbolic Logic 8(1):75-107,2015

简介:传统的认知逻辑(Epistemic Logic)关注“knowing that”表达的命题知识,根据能动认知的纲领,我们开始关注问题驱动的知识表达。 比如“knowing whether”,“knowing what”,“knowing how”,“knowing why”等等。本文系统性的处理“knowing whether ”(知道是否)逻辑在各种框架类上的公理化问题,提出了一套非常一般性的依赖于一个“几乎可定义”的模式的公理化方法。相关结果发表于逻辑学顶级国际期刊Review of Symbolic Logic上。还有数个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代表性成果3

郭锐,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4期

简介: 通过分析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揭示出“V了O”等结构为何不能成句,从而解释汉语句子成立条件。并说明“了2”、“呢”为何多用于互动语体,而单向性语体少见。

代表性成果 4:

姜望琪, 新格赖斯语用学的成就与失误,《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简介:该文肯定了新格赖斯语用学坚持格赖斯合作原则,特别是其中的数量准则,为推动语用学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他们过分强调了他们的数量原则与信息量原则之间的对立,霍恩等级的覆盖面太窄,特别是对语言理解的社会维面重视不够等。这种探讨为作者提出自己的语用推理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代表性成果5:

陈刚, 刘扬,基于特征序列的语义分类体系的自动构建. 《中文信息学报》2015年第3期。

简介:目前,词汇概念体系的表示主要依赖属性描述或分类描述,两种方式各有所长,但不同表示之间相互转换的可行性与现实状况还未被关注。在属性描述的基础上,我们引入序关系的思想,提出基于特征序列的方法,以此来模拟、分析概念涵义从一般到特殊的渐次生成过程,发掘尚未显性化的中间概念,自动构建出一个语义分类体系。

代表性成果6:

叶文曦,信息结构、次话题和汉语宾语的分析问题,《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

简介:本文对信息结构的新近研究作出简要述评,特别评论Mary Dalrymlpe & Irina Nikolaeva (2011)的研究。联系篇章因素,认为汉语宾语在表达焦点和话题上存在复杂情况,在汉语一般宾语位置上也存在次话题(subtopic),并提出若干根据。汉语在信息结构和句法结构接口上存在重要限制条件。文章认为汉语存在一个话题显著度的无标记等级序列模式,句子中的名词性成分或体词性成分,都具有话题性或话题性潜能,在无标记的情况下,语序中话题性高的往前排,话题性低的往后排。文章还提出了跟汉语宾语有关的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一系列问题。

代表性成果7:

Xu, X., Jiang, X., & Zhou, X. (2015). When a causal assumption is not satisfied by reality: Differential brain responses to concessive and causal relations during sentence comprehension. Language, Cognition, and Neuroscience, 30(6), 704-715.

简介:语言交流经常需要表达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一个常用的手段是使用标记因果的连接词,如“因为”;另一个常用连接词是“尽管”,它表达的是对(隐含的)因果关系所应产生效用的否定。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本研究表明,当语言交流所表达的因果关系违反我们有关世界的知识背景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计算“因为”和“尽管”中因果关系难度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用加工策略,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脑电反应。我们的研究表明,个体在加工一般和特殊会话含意时,不仅需要进行词语及句子层面的复杂意义加工,包括语义的激活和整合,还需使用心理理论,对说话人的观点和“言外之意”进行推断,从而理解会话的真实含义。我们的研究揭示了这一系列加工过程所依赖的神经基础。

代表性成果8:

Liu Z., Hu F., Luo D.S. and Wu X.H., “Learning Arm Movements of Target Reaching for Humanoid Robot ”,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 (ICIA), pp.707-713, 2015.

简介:智能机器人行为能力自主习得新框架:提出一种基于具身认知和发展学习的新框架,强调身体在智能行为能力获取中的重要作用,也强调环境交互试错模式下的发展学习,正如人类婴儿认真发展成长过程那样。基于该框架,研究了机器人一系列智能行为的自主习得问题,相较传统方式,新框架下习得的技能更具鲁棒性和环境适应性。该成果是课题组在相关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进展,得到国际学术同行的肯定,获2013年第23届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大会“机器人技能国际竞赛”(IJCAI-13 Robot Competition)一等奖(First Prize Award),获2015年IEEE ICIA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提名奖(Best Paper Finalist Award)。

代表性成果 9:

北京大学仿人机器人系列平台PKU-HR6.0

简介:在深入调研和紧密跟踪智能机器人国际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课题组先后分阶段自主研制了轮式机器人、多足爬虫机器人和双足仿人机器人。在本项目的支持下,结合项目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具体任务,重点开展了双足仿人机器人的自主研制。北京大学仿人机器人系列平台(PKU-HRx),已历6代9款,其中第六代PKU-HR6.0于2016年5月正式研制成功并已投入科学研究。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