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4:01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可另加附页)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 本课题共翻译五本国外考古学专著,总体执行情况正常有序。由陈淳承担翻译的《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已在2015年5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在业内外受到一致好评,2015年8月上海书展结束之后,《中华读书报》请10位专家学者各选10本最佳图书,共100本,本书入选其中。本书还入选《中华读书报》2015年度评选图书之100佳。并在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上获二等奖。

2. 由陈淳与沈辛成翻译的《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已经翻译和校对完毕,目前已经交给出版社进入编辑过程。校样出来后会提交译丛编委会专家审阅。

3. 由谢银玲主持的子课题《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的翻译工作已经完成,目前由首席专家陈淳进行校对工作,进度已经过半。

4. 由龚辛、郭璐莎承担翻译的《国家与文明的起源》子课题正在进行之中,并由陈淳校对了部分已完成的章节。

5. 由潘艳承担的《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翻译也在进行当中,并由陈淳校对了完成的部分章节。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015年4月,陈淳、谢银玲、潘艳参加“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 北京大学)

2015年10月,陈淳、潘艳参加“亚太地区历史遗产与文化景观保护之路”国际研讨会(上海 复旦大学)

2015年10月,陈淳参加“语言与遗传进化昆岗”会议(新疆阿克苏塔里木大学)

2015年10月,陈淳参加“文物中认识中华文明与犹太文明”(上海 复旦大学)

2015年11月,陈淳参加“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

2016年5月,陈淳、谢银玲、潘艳参加“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郑州)

2016年6月,陈淳 考察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浙江慈溪上林湖遗址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配合各本译著的工作进度,相应的成果宣传也紧密跟进。《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出版前后,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与介绍,其中包括:

1. 《工作简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阶段性成果《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六版)正式出版”,2015年9月2日报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 陈淳:谈考古学阐释:《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译后感。《中国文物报》,2014年9月12日。

3. 陈淳:谈考古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译后记。《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4. 陈淳:全面修订与更新的经典之作——《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推介。《中国文物报》2015年9月25日。

5. 缪丹(责编):《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16年1月4日。

6. 有关《族属的考古》的文章:陈淳:文化与族群:《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译介。《中国文物报》2016年1月26日。

7. 有关《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一书的论文:谢银铃、陈淳:考古学文化功能研究的战略性起点——戈登·威利的《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译介。《东南文化》2015年第4期。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 本项目采取完成一部出版一部,逐步取得影响与效果。不过由于各著作篇幅长短和内容难度不同,加上译者本身时间的安排,翻译进度各有不同,只能灵活机动地处理校对工作,争取各本翻译能够按预定进度完成。

2. 为保证翻译质量,丛书成立了一个六人编委会,由刘庆柱任编委会主任,编委会成员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刘莉教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吴小红教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陈胜前教授和复旦大学文博系陈淳教授。按照程序,每本译著的译稿在责编、课题组负责人和译者仔细校对完毕后,最后交丛书编委会成员审定后才能正式付梓。

二、研究成果情况(可另加附页)

1. 伦福儒、巴恩著、陈淳译《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该著作的原版,也即最新修订的第6版于2012年出版。该书自1991年第一版问世以来,平均每四年修订一次,而第6版除了最彻底更新和重组以外,还以全彩亮相。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编排和印刷中刻意将页面与原版保持一致,高质量的印刷和竭力保持原味的中译,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感受。原作者、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为中译本写了新的作者自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为丛书写了总序。该书还入选《中华读书报》2015年度评选图书之100佳、获第十四届“上海图书奖”二等奖。

2. 陈淳:谈考古学阐释:《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译后感。《中国文物报》,2014年9月12日:该文主要介绍考古学阐释的发展和几种主要范式,中国考古学的实践缺乏科学的阐释,偏重经验和直觉,获依赖文献的帮助,因此如何改善材料的阐释对提高研究的水平与质量意义重大。

3. 陈淳:谈考古学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译后记。《南方文物》2014年第2期:我国考古学注重个案研究,也就是所谓具体事件的特殊性研究。而科学研究也需注重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这就是一般性研究。中国考古学在科学通则上的探索比较薄弱,因此强调这两类研究的意义对于提升研究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 陈淳:全面修订与更新的经典之作——《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中文第二版推介。《中国文物报》2015年9月25日:该文是书籍出版的推介文章,主要介绍新版的特色和更新要点,与10年前中文第一版的不同,其中包括全彩的设计和框式专栏的更新以及新案例的应用等。

5. 缪丹:《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2016年1月4日:该文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本书责编发表的网上推介文章,强调了新的版式和内容。

6. 陈淳:文化与族群:《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译介。《中国文物报》2016年1月26日:该文介绍了《族属的考古》翻译的进展,根据本书的论述,对如何从物质文化来分辨族属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陈述,介绍了文化的概念和族属界定的原理,指出文化多样性是由各种因素造成,而族属与认同是一种高度主观的构建,不能简单将某些文化特点等同于某族群。

7. 谢银铃、陈淳:考古学文化功能研究的战略性起点——戈登·威利的《秘鲁维鲁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态》译介。《东南文化》2015年第4期:威利在维鲁河谷所做的开创性研究,被誉为考古学史上最重要的方法论突破,和自汤姆森三期论创立以来最重要的发明。本文介绍了这种研究方法的要点,并对国内学者对“聚落”一词对应settlement中译所导致的误解进行了说明。目前,在聚落考古方法在国内逐渐成为惯例的情况下,还是需要掌握其要点,才能从过去的描述性和碎片化分析,转向真正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变迁研究。

8. 陈淳:考古学文化与族属——希安·琼斯《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认同》概览。《文化遗产研究集刊8》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认同》一书对于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学者的有关考古学文化与族属对应关系的问题,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剖析。并为我国考古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带来了某种启示,这就是需要对我们习用的学术概念和范式保持反思和探索的精神,不应在实践中将传统范式看作深信不疑的公式而进行照章办事的操作,并密切关注国外同行的学术进展。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