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周原地区商周时期的聚落与社会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4:0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本课题于2012年立项,共设置了四个子课题:《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周原地区商周时期的聚落形态研究》、《周原地区商周时期的社会研究》。现将2014年7月以来各子课题进展概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课题进展情况

1. 子课题《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自立项以来考古发掘新成果突出,使本课题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为配合本子课题,课题组主要成员对周原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新发现凤雏三、四号建筑基址、高等级车马坑、居址-墓葬区等,这些新发现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周原遗址的新发现不仅有助于厘清聚落结构,重要的是,可解决以往有关凤雏建筑、甲骨文性质乃至聚落性质的长期争论,使本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该子课题已完成的成果有:(1)2012年度田野考古报告,约50万字;(2)2013年度调查报告初稿,约30万字;(3)2014年度田野发掘报告,约100万字。

2.子课题《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聚落与社会研究》,已基本完成。

已撰写研究报告20万字。该成果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探索了“聚落结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陶器分期与考古学文化性质研究,第三部分是聚落功能区的特征与性质,功能区包括墓地、大型夯土建筑区、铸铜作坊、制陶作坊,以及壕沟、夯土墙、一般居民区。第四部分是关于聚落结构研究,第五部分是聚落性质判断,第六部分是聚落社会形态与采邑制度研究。最后是结语。该子课题作为本课题的主要组成部分,已较为出色地完成了课题原定目标。

3.子课题《周原地区商周时期聚落形态研究》,田野工作基本结束。

按照课题办及相关专家的要求与建议,本子课题原拟重点研究孔头沟遗址即可。但在项目开展后,我们扩大了课题内容,将宝鸡石鼓山与蒋家崖两处新发现的重要遗址列入本课题。目前的主要进展是:(1)由子课题负责人王占奎研究员为领队,对宝鸡石鼓山发掘墓葬进行了整理研究。(2)由子课题负责人种建荣副研究员为领队,已完成蒋家崖遗址发掘报告12万字。(3)作为本子课题的组成部分,硕士研究生张天宇毕业论文《文化与族群:商周时期的宝鸡市区》约12万字。

4.子课题《周原地区商周时期的社会研究》。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部分包括在上述三个课题之内,拟重点在经济形态研究方面有所突破。近两年相关工作为:(1)2015年7-8月、2016年3月,整理研究孔头沟遗址西周铸铜作坊遗存,完成报告3万字。(2)2015年9-12月,完成周原遗址云塘制骨作坊研究2万字。(3)2016年7月,继续整理周公庙遗址动物骨骼遗存。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总体进展情况是:

(1)连续4年在周原遗址、石鼓山遗址和蒋家崖遗址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发掘,对研究区域开展了系统田野考古调查,收获了丰富的重要资料,其中两项工作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加上以往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周公庙遗址考古工作也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上述关于新资料的重大进展,成为本课题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的保证。

(2)已初步完成了以往及近4年来田野考古资料的整理,已撰写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初稿400万字。建立了重要遗址和有关研究区域的“考古GIS系统”,为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阶段性成果39篇,共计46万字;出版专著3本,共计110万字。已完成综合研究报告50万字,原课题计划最后成果任务已完成过半。

(二)学术交流

本课题组主要成员雷兴山、徐天进、王占奎、刘绪、孙庆伟、种建荣等,长期在周原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工作,经常就本课题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有力地促进了本课题高质量地开展。

本着务实、节约的原则,就本项目进展情况召开了几次小型研讨会:(1)2014年9月,在周原遗址召开车马坑发掘保护论证会,课题组成员主要成员参加。(2)2015年1月,在周原遗址召开周原遗址发掘成果论证会,除邀请10多名专家外,本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会议。(3)2015年10月,在周原遗址召开“都邑与水系”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50多人,本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了会议。在周原遗址召开的这三次会议上,本课题研究内容是研讨会的主要议题,课题组向会议汇报了课题的主要成果。

为扩大视野、对比研究,课题组成员还参加了一些学术会议,在会上就本课题的进展与初步研究结果进行了交流。主要会议如:(1)2015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主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徐天进等参加。(2)2015年7月在陕西宝鸡岐山“西周金文与西周史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2015年年会”,雷兴山以本课题研究成果作主体发言。(3)2015年11月芝加哥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北京举办的“宝鸡戴家湾、石鼓山与安阳出土青铜器及陶范学术研讨会”,本课题组所有成员均参加了会议。(4)2015年12月“青铜器与山东古国学术研讨会”,雷兴山、王占奎、刘绪等参加。(5)2016年5月“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课题组成员雷兴山、王占奎、刘绪、徐天进、孙周勇、马赛等参加了会议,并发言。(6)2015年6月北京大学“新出青铜器与金文”会议,雷兴山等参加了会议并发言。

在周原遗址和石鼓山遗址田野工作和整理期间,我们邀请或接待了数十位商周考古方面的专家,请他们发表指导意见,这些学术交流极大地推动了本课题研究的进展。

为增加本课题研究力量,培养人才,本课题组接受了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参与本课题的田野考古工作与相关研究,他们亦为本课题进展做出了贡献。

本课题还开展了一些国际合作研究,如邀请美国芝加哥大学助教授李永迪博士于2015年继续进行孔头沟遗址西周陶范的整理,邀请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生赵昊参与周原遗址云塘制骨作坊的发掘、整理与制骨业研究,邀请美国纽约大学博士生张艳参与周公庙遗址动物遗存研究,邀请美国波士顿大学博士生薛怡宁参加周原地区植物遗存的采集与研究工作。他们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国际视野,同时也使本课题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

(三)成果宣传推介

本课题成果宣传推介情况可分以下三种形式:

1. 阶段成果发布会

(1)2014年1月和2015年1月,两次在本课题主要承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业务发布会上,发布本课题相关遗址田野考古工作收获与初步认识。(2)2016年1月,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介绍成果并获评为“全国六大考古发现”。(3)2016年5月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评比会上,发布周原遗址考古收获,获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如前文所述,在相关学术会议上,本课题及时在学界发布最新成果与相关认识。

2. 新闻媒体发布

本课题注意及时在新闻媒体发布有关课题工作的最新进展情况。中央电视台、陕西省电视台曾2次报道周原遗址考古新收获。

对于周原遗址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新成果,新华社等多家新闻机构或报纸予以报道,《汉唐网》等全国多家网站经常转载报道。

3.为领导、群众等所做的公众宣讲活动

为使本课题研究成果能及时得以转化应用,能为社会教育服务,本课题或受邀请,或主动为相关领导、群众进行宣讲活动。主要内容有:

(1)为宝鸡市市委书记一行汇报工作1次,为宝鸡市市委、市政府等领导汇报工作1次,为岐山县、扶风县等县级领导汇报工作多次,为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陕西旅游总公司等领导汇报工作各1次。(2)为宝鸡市、岐山县、扶风县文物干部、科研人员、文物通讯员等进行业务讲座。(3)为北京市、江苏省、河南省等10多所重点高中学生进行考古讲座。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本课题存在的问题有:

1.课题已完成成果丰富,但田野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工作尚未全部完成,刊布的阶段性成果相对不足。

如前文汇报,为高质量完成本课题,我们扩大了研究内容,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田野考古工作,收获了大批重要的新资料,完成了400万字的田野发掘报告初稿。这些成果数量远远超出了课题原定预期成果。但总体田野资料整理及报告初稿编写工作尚未完成。由于本课题直接基于考古新材料,学科研究的特点也要求我们必须首先完成田野考古资料整理工作,故本课题的剩余工作量仍然很大。

目前已刊布的阶段性成果虽也超过了原定预期成果数量,但相对于已研究出的成果而言,刊布成果数量相对不足。

本课题组计划最近再刊布一批研究成果。继续加快田野资料整理,暂不全面撰写发掘报告,仅撰写课题结题所需部分。

2.项目整合工作刚刚开展,在有些学术问题上,课题组成员的观点分歧较大。

(1)虽然各个子课题均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但对于整个项目的整合工作刚刚开始,这是本课题目前最突出的问题。

(2)课题组成员基于以往自己的研究,目前对于本课题涉及的一些重要学术问题的观点分歧较大。比如对先周文化的认识、对周原遗址性质的认识、对一些遗存族属的认识等。课题组虽然在有些问题上已有很大的推进,统一了一些认识,但对有些问题的意见分歧仍然存在。这一问题恐将来直接影响本课题的最后结项成果。

课题组已计划于2016年11月,在周原遗址召开一次学术讨论会,再进行一次课题整合研讨,针对不同意见讨论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认识,以便尽快整合各子课题。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谨于此申请本课题再延期一年。申请理由是:

(1)新增加了大量田野工作。

本课题原定工作计划主要是依据以往资料进行,但在实际工作中,课题组成员普遍认为,若仅靠以往资料不能很好取得重大突破。故我们增加了大量新的田野考古工作。如前所述,这些田野工作收获颇丰,可保障本课题取得突破性认识,但又增大了资料整理研究的工作量。众所周知,田野考古工作历时长、工作量大,任务极其艰巨。虽然我们已将本课题研究时间延长至4年,投入了课题组成员几乎每年一半多的时间,但仍感压力极大。

(2)扩大了课题原计划内容。

比如新增加石鼓山遗址和蒋家崖遗址研究,原计划中动植物遗存研究和手工业研究内容所占分量不大,而我们现在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全面研究。

(3)课题成果大大增加。

按照原计划预期成果,本课题仅需研究报告50万字即可。现在已有成果,除去已完成田野发掘报告400万字外,已超过50万字,但这仅仅约为一半成果内容,最后结题结果将大大超过预期成果。

我们目前陷于两难之中:若欲做出高质量的成果,就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压力大;若按原计划完成项目,又心有不甘。故借此中期检查之际,郑重提出请求:将本课题延期至5年,于2017年8月结题。

我们保证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努力工作,准时完成课题,盼予批准为感。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获取了大量考古新资料,如周原遗址考古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其二是对一些重大学术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现将2014年7月以来的研究成果简要汇报如下:

1.考古新发现与学术价值

2014年与2015年,课题组主要人员的工作集中于周原遗址的发掘与整理,主要收获与学术价值有:

——发掘出凤雏三号和四号大型建筑基址。其中三号建筑基址总面积达2180平方米,平面呈“回”字形,建于西周早期,毁于西周晚期,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的建筑基址。该建筑庭院中部有长方形铺石遗迹,正中长方体立石一块,形制特殊,有可能是殷遗民之“亳社”,这是目前首次发现的西周“社石”遗存,是研究西周殷遗民管理方式与西周礼制的重要资料。

——发掘的20座西周墓葬,均保存完整,这在“十墓九空”的周原遗址非常难得。其中 M11共出有铜器 40多件,铭文共计130多字,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周原遗址发掘出土青铜器最多的一墓。该墓墓主明确可判为“昔鸡”。周原地区西周墓主少有能明确者,本墓的发现不仅是研究西周青铜器器用制度的难得材料,同时明确的墓主对判断功能区性质亦十分重要。另外,该墓出土的1件青铜兵器上镀锡,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镀锡产品。

——发现一座车马坑,该车装饰青铜器之多前所未见,有些青铜器器类如车轮也为首次发现,多件青铜车马器上镶嵌绿松石,也为西周青铜器中首次发现。该车被专家认为是目前所知西周时期最豪华的马车。

——新发现了1座周城,目前课题组已在周原遗址共发现了2座商周时期城址,而全国目前确认的西周时期城址仅有10多座。

——发现20多个先周时期陶文“周”,出土单位明确为先周晚期与西周初期,对先周文化探索意义极大。先周文化探索已有8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但以前由于缺乏地下出土文字,故对有关认识歧见不一。此次在周原遗址发现大量出土单位明确的陶文“周”,不仅表明周原遗址乃商周时期周人都邑之所在,也直接证明了先周时期周人的物质文化面貌,从而可直接判断先周晚期先周文化之特点,从而使先周文化探索有了突破性进展。

——目前已完成池渠遗迹的勘探面积 108 万平方米,并对大淤土遗迹和4 条人工沟渠遗迹进行了解剖发掘。本课题组已在周原遗址发现大型水池4个,包括各类水渠在内的壕沟40多条,较为深入地了解了周原遗址的水网系统。这一成果在中国先秦时期遗址中非常罕见。不仅有力推动了聚落结构的研究,而且也深化了对聚落管理、人地关系研究等重大学术问题的认识。水系考古是近些年来先秦都邑考古的新领域,本课题的这一成果起到了引领与示范作用。

2.主要观点

——在将周原遗址商周时期聚落初步划分为120多个功能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聚落的形成过程与聚落结构。这是全国青铜时代聚落考古中,首次划分功能区且基本搞清聚落结构的研究案例,对同类课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认为凤雏一号建筑基址与甲骨文的族属为西周商遗民。这一问题事关周原遗址的性质,已研究多年,相关论文已发表80多篇,但不同意见争执不下。课题组根据新材料从地层、文化特征、建筑形制、甲骨埋藏特征等方面,基本解决了这一难题。

——认为周原遗址殷遗民的社会组织形态是“里居献民”。课题组从新识出土陶文族徽的角度,首次回答了周原殷遗民的社会结构,初步从考古学上探索了西周金文和文献中地域基层社会组织“里”的形态。

——根据考古新发现,认为凤雏三号建筑基址及立石的性质为“亳社”。

——认为周公庙遗址陵坡墓地的性质为周公家族墓地,认为周公庙遗址商周时期聚落性质为周公家族采邑。

——探索了周公庙甲骨文的埋葬特征,并首次总结了西周卜甲与卜骨的器用制度,进一步探索了作为“考古学的西周甲骨学”研究理念与方法。

——主要观点认为石鼓山M3、M4的年代为西周初期,墓主为姜姓戎人。石鼓山遗址墓葬发掘发现大量的青铜器,曾获“十大考古发现”,引起了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关墓主身份的讨论是焦点问题。现在主流意见认为墓主是姜姓戎人,甚至有研究者认为M3墓主为姜太公。关于墓主问题涉及本课题中的先周文化探索、区域聚落形态等重要问题,本课题组成员意见不尽相同,有研究者认为该墓主应为姬姓周人。

——初步揭示了宝鸡市区商周时期文化变迁与聚落变迁,认为先周晚期碾子坡文化代替了该区域原来的刘家文化,新提出了“一墓多族徽与关中西部地区商周分界”这一新的界标,认为斗鸡台、石鼓山遗址为先周晚期新建立的贵族采邑。

——蒋家崖遗址春秋早期墓葬的族属为周系,为后来归秦的“周余民”,这是早期秦文化探索这一重大学术课题的重要成果。

——以专著《最雅的中国》为代表,系统揭示了周代社会之形态,这是本课题有关社会研究的重大成果。

——对周原地区西周时期镀锡工艺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周原地区镀锡工艺的地方特征及文化影响。

3.社会效益

本课题组一直认为,本课题研究不仅要解决相关重大学术问题,促进考古学科发展,而且也应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在周原考古期间,我们明确提出“让周原活起来”的理念。为此,本课题组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用。具体事例可举以下数端:

(1)利用聚落研究成果,为制定周公庙、孔头沟和周原三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依据。目前已完成了周公庙遗址保护规划初稿,周原遗址保护规划已通过初步评审。周原遗址的保护规划制定过程已进行了10多年,主要原因是聚落布局不清楚,本课题的最新成果出色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2)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与建议,推进陕西省重大文化战略项目的实施。陕西省政府于2013年制定了十大文化战略项目,其中“岐山周文化旅游景区建设”是重点项目。该项目以周原遗址和周公庙遗址等为建设重点,而这些遗址恰是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对象。本课题组应有关组织的邀请,一直积极无偿地为该项目协助调研,做价值评估,为建设内容出谋划策,有力促进了这一战略项目的实施。目前周公庙遗址建设已初具成效,周原遗址周文化国际研究基地已经建成,正在实施遗址博物院和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工作,本课题组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被作为博物馆陈展计划的主要依据或得以直接体现。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