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客家文化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4:4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客家文化研究”系2012年第三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目前该项目总体执行情况良好,研究进展顺利,严格按照申请书中的预定计划和课题设计有条不紊地研究,顺利通过了2014年的中期评估。

在2014年的中期评估中,因项目进展良好,已发表的阶段性成果质量较高,从而获得了专家的评估通过,获滚动资助经费20万,使本项目总的研究经费达到100万。这也是迄今为止江西省第一项获得滚动资助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此次滚动资助经费的下拨既是对“客家文化研究”课题前期取得成果的肯定,也对本项目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席专家周建新教授根据中期评估的专家意见,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开展、研究成果的发表、研究活动的召开、研究经费的分配等予以有针对性的调整。各个子课题成员在首席专家的统筹安排之下,积极沟通,相互协作,相继发表了一系列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部分子课题的最终成果也即将完成。目前课题正按照原定计划逐步推进,且效果良好。

从2014年7月到2016年7月为止,本项目共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理论成果和一些服务社会和地方文化建设方面的对策咨询报告。课题组共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22篇;撰写、出版学术著作、译著 12部;主办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5次,参加海内外学术交流70余人次;获得江西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以本项目参与单位和课题组成员为主体申报的“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江西省第三批协同创新中心)”正良好地推进;课题组指导的赣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客家文化协会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荣誉称号;成功举办第五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第六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江西省志·客家志》编纂工作会议、“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学术研讨会;成功承办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目前正在精心策划召开首届中国(深圳)客家文化创新高峰论坛;编纂了《课题工作简报》共4期(分别是总第3期、第4期、第5期、第6期);积极推动了《江西省志·客家志》的编纂工作等。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客家文化的研究历程及其理论范式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王东教授)

①完成了清代地方志中关于客家书写的资料检索与分析,并撰写了《从清代地方志的客家书写看族群理论——赣西北与浙南山区的比较》,全文约3万字。系统地比较了清代地方志、尤其是赣西北和浙南山区地方关于客家书写的差异。论文指出:客家移民的定居落籍取决于各种历史条件,诸如移入地的土地状况、移民与土著之间的文化异同、移民人数、迁入地的生态环境等,传统的族群理论无法代替具体的历史分析。论文发表在《客家与海上丝稠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版)。

②翻译并出版了《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邻居们》(台北南天书局,2015)。该书是客家学研究的重要著作。它的出版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③完成了子课题书稿部分章节的撰写。这些内容以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为依据,紧扣课题研究计划,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历程与范式进行了探讨,展示了客家学研究的新趋势。

2.客家文化的构成与特质(子课题负责人:赣南师范大学钟俊昆教授)

①子课题《客家文化的构成与特质》拟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总论,对客家历史进程、客家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作总体论述。目前该部分已发表论文8篇;第二是通过村落文化的考察来理解客家文化,目前该子课题正以江西省赣南客家有关村落为主,对江西上犹县园村、龙南县杨村、宁都县东龙村、赣县白鹭村等进行了切实的调查,有关调查报告也正在撰写之中。

②自2014年以来,整个课题组成员先后在《民俗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中华文化论坛》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并赴台湾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台湾部分高校建立了良好的联系。

③该子课题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对客家非物质文化展演、客家旅游合作等进行了调研,刊发对策研究稿2篇,并参与了赣州市城市文化博物院布展等文化实践活动,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

④根据学术发展趋势及专家与读者建议,对之前发表的有关客家文艺研究论文进行汇集、修订,计划将书稿《客家文艺研究论丛》于2017年先行出版,拟由光明日报社出版。

3.客家文化的传播与族群认同(子课题负责人为首席专家周建新教授)

①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民俗研究》等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客家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国节日志.江西卷》、《客家民间信仰和地域社会研究》等客家文化方面的著作3部。

②发表在日本知名人类学专业期刊Tohoku Anthropological Exchange(Vol. 13,2014)上的研究成果Local Elites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n Late Qing Dynasty : Taking Wen Tingshi as the Example获得江西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③应邀做客凤凰卫视,讲述客家文化;承担《江西省志·客家志》的编纂工作;统筹安排,做好子课题之间的沟通联系工作,合办《赣南师范学院学报》“客家研究专栏”,向国家社科基金专栏投稿,编辑并寄送《工作简报》等。主持完成《江西客家博物院陈展研究》和《寻乌县周田村历史文化研究》课题,积极推进江西客家博物院和寻乌县周田村村史馆的建设工作,服务于地方社会。

④完成了子课题书稿主干部分约10万字的撰写。这些内容主要通过对客家地区和中央级报刊和客家主题的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传统与新兴媒体的分析,来探讨客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客家族群认同的影响。

4.台湾与大陆客家文化的比较研究(子课题负责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福建省行政学院副院长、闽台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大可教授)

①已完成闽粤赣涉台客家文化资源的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搜集工作,特别着力于前人较少研究的闽西南客家地区上杭、永定、南靖、平和、诏安等县的田野调查研究,先后多次参加客家学国际、全国、两岸学术研讨会。

②2014年以来撰写论文8篇,已发表《闽台定光古佛信仰的当代价值》(《环球客家》2014年第3期)、《用历史解释宗教而不是用宗教解释历史——马恩经典著作指导客家村落史研究的例证》(《客家纵横》2015年第4期)、《闽台客家定光古佛信仰的当代价值及其现实运用》(《闽台关系研究》2015年第1期)、《闽西客家祖地文化资源与祖地文化建设》(《客家与海上丝绸之路》,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4月版)等论文。

③撰写《闽台客家村落社会研究》,专著,27万字,计划于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该著作计划由五编构成。其中,第一编从村落地名与空间结构角度考察了闽台客家村落的生存背景;第二编则从宗族的形成、发展及一般结构和小姓弱房的生存形态,正反两方面分析闽台客家村落的社会结构;第三编从衣食住行、婚丧节庆、消闲娱乐和女性视角,展现丰富多彩的闽台客家村落社会生活;第四编从纷争处理、科举应试等角度讨论闽台客家村落的社会调控,以及宗族、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最后一编则上升到观念与思想意识的层面观察闽台客家村落的信仰世界。全书力图从不同侧面展开对闽台客家村落社会的崭新探索,因此这些篇章在内容上虽相互关联,但不追求系统全面,选题上多针对此前没有探讨或探讨较少的内容,藉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

5.海外客家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子课题五负责人: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袁理博士)

①子课题组通过与东南亚、台湾、香港的客家研究学者和客属社团积极联系,委托海外客家研究的学术资料搜集工作。目前,泰国皇太后大学外文学院中文系纳静安(Nisreen Pattararuangwilai)博士完成了泰国客家近2万字资料的搜集和翻译工作。叶煜培博士完成了有关台湾客家资料的搜集和撰写工作。张龙腾博士完成了香港客家资料的搜集和撰写工作。袁理博士完成了澳门客家资料的搜集和撰写工作。

②先后参加第五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第六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等机构组织的学术会议等,在《客家学刊》等刊物和论文集发表论文多篇,并与海内外客家研究学者进行了积极的学术交流,吸收了相关的研究意见和建议。

③通过对已有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本子课题对最终文本的写作提纲进行了详细讨论,并针对讨论中的提纲寻找差距,做了进一步调整。目前已完成最终书稿约8万字,下一步将进行资料的补充搜集,争取早期完成最终书稿。

6.客家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研究(子课题负责人: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院原院长罗勇教授)

①本子课题已完成了《瑞金市九堡镇密溪村历史与文化研究》、《龙南县博物馆陈展研究》、《客家传统文化与乡村和谐》、《江西省客家文化研究》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对客家文化遗产的现状与文化生态有了全面详细地掌握。

②子课题已出版论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6篇,总计82.9万字;编写的《江西客家志》,已完成27万字。这些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与研究方向。

③先后参加台湾大学“客家文化产业学术研讨会”、“第27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第二届石壁客家论坛、重庆荣昌填川移民文化学术研讨会、徐旭曾客家学术暨纪念“丰湖杂记”发表200周年研讨会等学术会议10余次。

④为全校大学生多次开展客家文化知识专题讲座,为大学生们普及客家文化知识,展示了客家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历史悠久性,为客家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开发指明了方向。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查研究情况

课题组围绕6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分别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并整理了一大批文献材料。在周建新、罗勇以及钟俊昆等人的带领之下,课题组成员先后赴赣、闽、粤三省毗邻区客家大本营的江西赣南的南康、信丰、大余、于都、宁都、安远、石城、龙南、全南、定南、崇义、上犹、瑞金、寻乌等18县市区、福建闽西的永定、南靖、诏安、宁化、龙岩、永安、平和等地,广东梅州的梅县、兴宁、五华、平远、大埔、丰顺,韶关的南雄等地展开大量的田野调查,获得了丰富的客家族谱、契约以及族谱等资料。

另外一些课题组成员则在王东、刘大可以及袁理等人的带领之下,围绕海峡两岸客家和海外客家这两大子课题,分别前往台湾的苗栗、台北、新竹,香港的新界等台港澳地区,以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例如,刘大可教授自2014年7月至今,先后赴台湾多次,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与田野调查,获得了大量的资料,并与台湾部分高校建立了良好的联系。

调查材料方面,先后收集到了赣闽粤三省各县的地方志、族谱材料100余部(册),碑刻资料300余通,以及地方名人文集、宗教科仪书、民间契约文书一批,为本项目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收集到了一批珍贵的口述史访谈材料。这些都是深化客家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学术交流情况

本项目先后主办了第五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2014年11月29-12月1日)、“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28日-30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2015年7月19-25日)、《江西志·客家志》编撰工作会议(2015年7月31-8月1日)、第六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2015年11月30-12月2日),为本课题的交流与调查提供帮助。

课题组先后邀请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井冈学者、北京师范大学万建中教授,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副馆长、知名民族服饰专家杨源教授,教育部首批文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长江学者、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周大鸣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秦红增教授等全国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同时为本课题研究把脉会诊,并展开合作交流。

除了“请进来”,课题组还积极“走出去”。自2014年7月以来,首席专家周建新教授和罗勇教授应邀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周建新教授受邀到台湾进行访学与田野调查;2015年6月5日至9日,由台湾元智大学与台湾大学联合主办的“2015族群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召开,会议先后在台湾桃园(元智大学)与台北(台湾大学)进行,来自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名学者与会,课题组成员罗勇教授、温春香博士受邀参会,并在大会宣读论文。这次大会推进了两岸族群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深入交流;2015年10月16日至20日,“2015客家文化与社会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苗栗客家文化园区举行,课题组成员邹春生博士和钟俊昆教授应邀赴台参会;2014年11月8日至9日,以“全球客家的形成与变迁:跨域研究的视野”为主题的第三届台湾客家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台湾新竹召开,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学者与会。课题组成员朱忠飞博士、张自永老师受邀参会,并进行论文宣读交流。

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到北京、浙江、上海以及广东梅州、河源、重庆荣昌、四川成都、福建三明、龙岩、宁化、上杭、江西赣州、龙南等地参加2016年京交会.世界客商“一带一路”经贸文化论坛、“一带一路”核心区创新驱动发展博士论坛、浙江省松阳县全县域生态博物馆方案评审会、第三届中国乡村文明发展论坛、粤台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工作会议暨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第八届海峡论坛.客家族谱论坛、徐旭曾客家学术暨纪念“丰湖杂记”发表200周年研讨会、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2016海峡两岸暨东南亚客属青年广东客家文化夏令营等各类学术活动300余人次。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2015年3月,项目首席专家组织策划的《客家研究新视野丛书》第一辑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套丛书共8部专著,涉及客家文化的历史、艺术、族群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在各大书店、官网、微信公众号等传播平台上被广为推广。

2.课题组及时、认真地做好《工作简报》的编写和报送工作。继第一与第二期(第一期编辑于2013年1月12日,第二期编辑于2013年9月26日)之后,又先后编纂了第三、四、五期(第三期编辑于2014年12月,第四期编辑于2015年7月,第五期编辑于2015年12月,第六期编辑于2016年6月),每期大约5000余字,并按照相关要求,寄送至全国社科规划办、江西省社科规划办等管理部门,同时还发送至每个子课题负责人及其所在单位。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一)存在问题

本项目是目前关于客家文化领域所设立的最高级别的科研课题。客家人具有“长期迁徙”、“广为分布”和“强于凝聚”的历史经验与族群特性,它不仅聚居于赣闽粤边区的客家大本营,还播迁于国内诸多省市区和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家文化的丰富性、客家源流的复杂性以及客家人口与分布的广泛性,课题涉及地区广,需要研究的内容杂,参与研究的人员多等因素导致了本项目研究的不足和困难,富有很大的挑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来看,项目进展较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各个子课题进度不一、发展不平衡,从成果来看,如海外客家与中华民族认同研究,进展较慢、成果较少;有的子课题还缺乏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距离最终研究成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2.研究人员的交流与配合。由于本课题参与的人员众多,既有大陆地区的知名学者,又有台湾地区的相关人员。特别是本项目中海峡两岸客家和海外客家研究这两个子课题,其课题组成员有多人是来自台湾、东南亚等地,导致研究人员之间联系与沟通不如国内人员便利与通畅。

3.资料调查与搜集困难。由于研究对象广布于世界各地以及大陆各省,研究地域的宽泛。既有大陆客家地区,又有台港澳客家地区,还有国外客家地区,尤其是海外客家人的历史、发展和认同等资料,使得对课题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实地考察带来很大考验。资料收集和分析的工作量极大,这无疑给课题组成员带来了很大困难,增加了相当大的工作量。

(二)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课题组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针对交流沟通的困难问题。课题组成员在首席专家的统筹领导下,通过微信、QQ、E-mail、举办学术研讨会、田野工作坊等方式逐步加强联系,尤其是先后派出部分骨干力量前往台湾、香港、澳门、泰国以及加拿大等地区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课题组人员之间特别是与台港澳地区和国外专家学者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2.针对资料调查与搜集困难这一问题,课题组一方面将研究范围尽量集中,比如海外客家研究,集中研究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客家文化,并将其与南中国海问题联系起来考察;另一方面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加强两地客家文化的比较。

3.针对资料整理与分析的困难的问题,课题组尝试使用课题资料员制度,一方面充分利用子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的研究力量,重点是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他们进行科学分工,逐步展开条特调查,另一方面与地方文化人士加强联系,请他们协助当地客家研究资料的收集。

(三)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通过这近四年的课题实施,结合项目至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课题组认为应

该做到以下几点:

1.细化研究计划,明确任务分工。在课题申报书中,有关本项目的宏观把握与论述已经比较完备,但就每个子课题而言的具体阐述还并没有完全展开。通过讨论,我们对具体研究计划,特别是最终文本的写作提纲进行了初步讨论,并依据讨论中的提纲寻找差距,进一步调整、完善资料搜集和田野调查的方向。

2. 文献与田野并重,积极开展实地调查。文献材料是本项目的主要资料来源,但田野调查是本项目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也是资料收集的重要途径和和手段。有鉴于此,课题组不仅注重国内和国外客家以及相关研究资料的搜集,还致力于对这两个区域客家的实地调查,计划除大陆客家地区外,还将到台湾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3.要统筹兼顾,加强沟通交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任务重,要求高,参与人员多,因此希望全国社科规划办能够定期举办培训活动,组织首席专家以及子课题负责人学习培训项目的管理规定以及注意事项,同时加强各个重大项目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4.深化相关研究,尤其是注重客家文化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注重客家文化在构建中华民族中的向心作用,处理好客家文化与这种向心作用的关系。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综合近四年的研究工作,我们认为,严格而履行了课题论证报告中的基本设计,合理推进了全课题的研究进度,同时也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尽管遇到了不少困难,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将按原先的课题设计,保质保量、按时如期圆满完成全部任务。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一)课题组策划主编的《客家研究新视野》(第一辑)丛书正式出版

该丛书计划分若干辑连续出版,第一辑包括8部著作,主要包括:①周建新、张海华:《赣闽粤毗邻区客家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②邹春生:《文化传播与族群整合:宋明时期赣闽粤边区的儒学实践与客家族群的形成》,③温春香:《文化表述与族群认同:新文化史视野下的赣闽粤毗邻区族群研究》,④黄志繁、肖文评、周伟华:《明清赣闽粤边界毗邻区生态、族群与“客家文化”:晚清客家族群认同建构的历史背景》,⑤王维娜:《从山野到大庭广众:长汀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地方知识》,⑥靳阳春:《宋元汀州社会经济变迁与客家族群的形成》,⑦黄韧:《神境中的过客:从象征的变化解读粤东曹主信仰中商业和权力的互动》,⑧肖文礼:《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

该套丛书于2015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内容包括客家研究理论建构、客家社会经济研究、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客家非物质文化研究等多方面内容。这批著作是当前客家研究领域中青年学人高质量、高水平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全部是本项目的主要成员,能够呈现客家研究视野的新颖性、理论的前沿性与文献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本丛书的出版对于提升客家研究的理论水平,扩大客家学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王东教授翻译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族群性:客家、棚民及其邻居们》(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正式出版。

此书是客家研究的经典著作,也是运用西方族群理论研究客家的最重要著作之一。作者是澳籍华人、著名历史学家、人类学家梁肇庭(Sow-Theng Leong)教授,他运用西方人类学中的族群理论与施坚雅的区域系统理论来解释历史上的客家移民的时间与空间图式,结合中国内地移民的历史,对客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史重新诠释。十多年来,该书的理论模式及其研究方法,对中国大陆及台湾的客家研究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子课题负责人王东教授和有关学者合作,已完成该书的翻译工作,并于2015年由台湾南天书局正式出版。本书作为客家研究领域里程碑式意义的著作。它的正式出版不但弥补了长期缺少中译本的遗憾,而且必将泽被后学,开拓客家研究的新视野。

(三)周建新教授与课题组成员钟福民博士获得江西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2015年6月江西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经过专家学科组初评、复评的评审程序,正式公示,其中首席专家周建新发表在Tohoku Anthropological Exchange (Vol.13,2014)上的Local Elites and Modernization in China in Late Qing Dynasty : Taking Wen Tingshi as the Example获得二等奖;课题组成员钟福民博士发表在《地方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上的《赣南客家的建筑民俗与民间信仰》获得江西省第十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这些成果显示了课题组的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

(四)成功举办多次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本项目先后主办或协办了第五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2014年11月29-12月1日)、“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15年6月28日至30日)、第十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2015年7月19至25日)、《江西志·客家志》编撰工作会议(2015年7月31-8月1日)、第六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2015年11月30至12月2日),为课题的交流与调查提供帮助。其中2014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赣南师范学院主办、客家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在赣州市举行。来自韩国大田大学、台湾元智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暨南大学等海内外4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第五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以“客家文化遗产研究”为主题,分为主题演讲、分组研讨和青年论坛,与会专家围绕客家文化遗产研究、客家民间信仰研究、客家艺文研究、客家地方文献研究、客家宗族与古村落研究以及客家民间仪式研究等议题对新形势下客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保护、开发的路径策略进行了研讨。

(五)课题组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加强客家文化的传播

自2014年7月至今,课题组在邀请大量专家前来指导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实施“走出去”计划。2016年3月周建新教授和罗勇教授应邀到加拿大进行讲学;2015月9月周建新教授受邀到台湾进行访学与田野调查;2015年6月5日至9日,罗勇教授、温春香博士受邀,参加由台湾元智大学与台湾大学联合主办的“2015族群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就两岸族群文化与文化产业等问题与与会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交流;2015年10月16日至20日,邹春生博士和钟俊昆教授应邀参加在台湾苗栗客家文化园区举行的“2015客家文化与社会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年11月8日至9日,以“全球客家的形成与变迁:跨域研究的视野”为主题的第三届台湾客家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台湾新竹召开,来自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30余名学者与会。课题组成员朱忠飞博士、张自永老师受邀参会。以上这些交流活动加强了课题组成员之间以及与外界的交流,扩大了本课题的影响,推进了课题的进行。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