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汉语二语学习的认知过程与高效率教学模式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6:5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此项目下设三个子课题:1)汉语二语学习的认知机理研究;2)汉语二语高效率教学模式的构建;3)汉语二语教学效率评估。自2014年6月项目中期检查以来,三个子项目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发表论文18篇,其中国际权威期刊2篇。与2014年6月之前的成果相比,研究聚焦程度更高一些,理论创新更为明显。第一个子课题的研究深化了我们对二语学习的认识,并将认识上升到理论,自主创建了语言学习的“续理论”,为探讨汉语二语学习认知过程打开了深入研究的广阔空间,更多原创性成果可期。第二个子课题经过三年研究,旨在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模式基本成型,发表了相关论文,有待教学实践反复验证。第三个子课题围绕教学效率展开研究,针对第一和第二课题的理论成果,在汉语二语教学应用中加以检验,目前已经发现“续作”的高效促学作用,推广价值明显。整体而言,项目完成了高效教学模式的核心理论构建,实施思路清晰,仅需针对汉语二语学习具体难点开展更多应用研究,充实证据,打好项目收官之战。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确立了以“学相伴,用相随”原则为理论指导并据此探究汉语二语高效教学模式的思路,将研究不断向纵深推进,并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应用已经获得的基础研究成果,探索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途径和具体操作方法,同时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完善和创新理论。近期推出的“续理论”指出,语言是通过“续作”学会的,从更宽广和深入的理论视角阐释和处理二语学习问题,指导教学实践。

“续”指对话双方使用语言去补全、拓展和推进对方的说话内容,是下文对上文的承接。“续”的是内容,“续”的手段是语言,语言在“续”中习得。“续”能显著提高语言学习效率,加速语言习得。若以“续”为教学指南,变“续”为理论自觉,转换教学思路,有助于调动促学的积极因素,攻克语言学习难点,破解一些教学难题。“续论”打开了深入理论探讨和教学应用的广阔空间,得到国际应用语言学界的认可。课题组据此理论开展的一项二语习得英汉对比研究,论文最终刊登在应用语言学国际权威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的2015年第5期首篇位置,被匿名审稿人评为具有高度原创性。围绕“续理论”深入开展研究,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为高效汉语二语教学模式注入了自主创新的核心理念,为取得更多成果奠定了理论基础。

项目基础研究的另一项较好的成果是发表在二语言学习研究国际权威期刊Language Learning上的一篇论文。此文探讨二语教学的语言习得顺序问题,对当今二语习得研究一个颇有影响的“可教”假设提出质疑,得到汉语二语习得实证数据的支持,深化了我们对二语学习认知过程的认识。

在当下进行的应用研究中,值得一提的是关于汉语量词学习的实验。该实验利用学习者汉语理解与产出能力之间的差距,采用读后续写方法促进汉语量词的正确使用,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仅为“续论”提供了实证支持,还有助于破解长期困扰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难题,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推广应用的前景十分广阔。

在学术交流方面,自上次中期检查以来,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件事:

1)2014年课题组成员加盟由本项目所在单位(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跟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语言学及英语语言系的合作项目,共建一个汉语二语学习语料库。该项目名称为“The Corpus-based approach to the acquisi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基于语料库的汉语为外语习得研究),获得British Academy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and Mobility Scheme(英国学术院国际合作项目)的立项资助。本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该项目的数据收集工作,已建立起100万汉字语料库,为本重大项目的研究提供了便利。

2)2015年4月邀请了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两位学者John Macalister教授和Peter Gu高级讲师就二语习得和教学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3)2015年11月,课题负责人王初明教授应西安交大孔子学院的邀请,赴美国Nebraska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术交流,在该校教育学院做了一次公开讲座,还在孔子学院就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做了一次演讲,同时参加了该孔子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年度评教评学活动,在交流本课题科研成果的同时,扩大了项目的国际影响力。

4)课题组成员4人参加了2015年11月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举行的“第十二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宣读了论文“读后续写在汉语二语量词习得中的应用”,该项成果为克服汉语量词习得难点提供了一个有效手段。在交流课题成果的同时,课题组成员了解到当下对外汉语教学和学习研究的热点,有助于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5)2016年5月参加在印尼举行的亚洲语言测试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介绍我课题组开发的读后续写题型及其研究与应用,扩大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为了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2015年12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了“读后续写成果交流会”,由课题组成员集中报告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展示迄今读写结合的高效促学机理和教学方法。大会主旨发言人不仅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课题组成员,还有来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宗世海教授,中山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的洪炜副教授。参加会议的代表有包括对外汉语教师在内的外语教师140 余人。这是课题组首次举办重大项目成果交流会,为推广成果的应用和扩大重大项目的影响跨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表明课题研究开始进入深入研究和收获阶段。

2014年6月以来提交了《工作简报》4份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1) 研究成果对提高汉语二语教学效率虽有显著作用,但推广工作做得不够。这主要与本项目的研究特点有关。研究过程涉及大量实证研究,需要提出并检验假设,还需要延迟验证效果,方可得出可靠结论,所需时间较长,在未获得可靠数据之前,我们认为不宜急于宣传推广调研结果。针对此不足,课题组将加强成果交流,一方面发表更多高显示度论文,另一方面举办或参加有影响力的对外汉语教学会议或成果交流会。

2) 多数课题组成员承担繁重的汉语二语教学工作,科研时间不足,发表论文速度偏慢。从2015年开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本重大项目配备科研B岗,聘请了三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研究人员,为加速项目的完成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 汉语二语教学效率评估的进度偏慢。原计划在教学研究基本完成之后才对教学效率和模式进行评估。目前看来,评估需与教学研究同步进行,可令成果加速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5)研究心得及建议:

1)跨学科研究更易获得创新成果。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汉语研究成果基本在国内发表,在国际二语研究期刊上难以见到,国际影响力弱,这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汉语二语习得和英语二语习得研究学者开展合作研究,可以优势互补,有助于成果走向世界,加速我国汉语二语习得研究的国际化,使得汉语文化和教学得到国际同行认可,扩大我国国际影响力。本项目为此做了富有成效的尝试。

2)文科重大项目拨款应该基于最终研究成果,而不宜偏重申报。若严格遵守规定使用经费,是不需要80万元去完成的。一般情况下,50万已够开支。课题立项之后,先行拨付50万,待到课题结项时,再根据其研究成果的社会、经济、教育效益,并结合结项等级给予奖励,优秀等级奖励30万元,良好10万。若需昂贵设备开支,可由项目负责单位配套解决,因设备可成为单位的固定资产,能够重复使用。

3)奖励原创性研究成果。因课题组成员无劳务报酬,在目前经费使用规定未有变动之前,为了发挥经费使用效益,调动科研积极性,考虑允许使用一部分经费用于奖励高级别期刊上发表的高显示度原创性研究成果,成果优劣评估可跟结项同时进行。

4)子课题负责人若来自不同的单位,应允许将课题经费划拨一部分至子课题负责人的单位,由其支配使用。理由是:这样做一方面方便费用报销,另一方面强化子课题负责人与首席专家共同承担项目的责任感,以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二、研究成果情况(可另加附页)

(1)2014年6月提交中期检查报告以来,发表的相关论文18篇,以下是其中的代表性成果:

1) Zhang, X. & Lantolf, J. P. (2015). Natural or artificial: Is the route of L2 development teachable, Language Learning, 65(1), 152-180.

本文报道一项实证研究,对可加工理论中的可教性假设提出质疑。该假设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颇有影响,认为二语学习者受到认知心理因素的制约,在加工某些二语结构时遵循一定的习得顺序,只能理解和产出与学习者当下加工能力匹配的二语结构。譬如,如果一位学习者认知加工能力处于X阶段,他必须经历X+1阶段才能达到X+2阶段,不能直接从X阶段跃入X+2阶段。第一作者张宪的研究针对此假设开展了实验,以汉语中介语为实验材料,被试是学习汉语的美国人,处于学习的第二阶段,在教学中让他们超前学习与第四学习阶段匹配的汉语结构。结果显示,被试能够学会超阶段结构。这个研究发现深化了我们对二语学习者认知过程和二语结构习得顺序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若经反复验证,可加工理论需要重新认识。

2)王初明:构式和构式语境与第二语言学习,《现代外语》,2015(3),357-365

此文依据构式语法的基本原理,提出构式语境概念,同时梳理构式与情境之间的关系,用以阐释二语习得现象。构式是本文关注的核心,它形成于语言的使用体验,体验促使构式义发展变化。构式义对构式的生成和使用具有制约作用,因而产生语境效应。语言学习和使用既涉及构式语境也涉及构式与情境之间的关联。构式与情境发生关联的动力来自交际意图,意图使得构式与情境能够双向选择。习得一种语言必须习得其构式,构式只能在语言结构与语境互动体验中获得,语言结构与各类恰当语境相伴而学是其学过能用的基本前提。论文提出的观点对语法在二语学习中的作用进行了新的阐释,对二语教学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3)王敏,王初明:“读后续写的协同效应”《现代外语》,2014(4),501-512

本文报道一项二语学习实证研究,探讨读后续写中语言理解与产出之间的协同效应及其对二语使用的影响。研究的被试为两组外语学生,每组24人。实验中, 供阅读的故事有英汉两个版本。被试阅读两个故事的前半段,然后用英语续写后半段。因此,每组被试用二语完成两个续写任务:读一个故事前半段的英语版然后仍用英语续写,读另一个故事前半段的汉语版然后改用英语续写。结果显示:1)读后续写任务中存在协同效应,被试在完成读英续英任务时,高频使用学习原文里出现过的语言结构;2)读英续英中的语误显著少于读汉续英;3)协同效应与偏误类型有一定联系,不同类型语言形式对协同的敏感程度不一,此项研究是运用读后续写方法开展二语学习研究的第一个尝试,为进一步开发读后续写在汉语二语学习和教学中的应用开了一个好头。

4)郝红艳,王初明:听写诊断有效性实证研究,《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4),63-69

听写作为一种教学和测试手段,能够较好地反映语言学习者总体语言能力,这在英语教学界已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在汉语二语教学研究领域,将听写应用于诊断外国留学生汉语学习状况,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某些偏误采取回避策略,使得教师难以监测语言学习过程。本文报道一项在留学生中开展的听写实证研究,发现听写在汉语二语教学中不仅能够评估学习者的综合汉语水平,而且还有着快捷有效的诊断功能,包括诊断学习者的辨音能力、词汇理解能力、汉字书写能力以及学习者所回避使用的教学内容。此项研究挖掘了听写的诊断功能,具有教学应用价值。

5)彭臻、周小兵:越南留学生汉语体标记“了1”习得研究——基于情状类型的考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5(1):168-172。

本文考察越南学习者对汉语完成体标记“了1”的习得。研究发现,越南学习者"了1"的习得不完全支持情状体优先假设。在达成动词情状中“了1”使用率较高,习得较好,但在完结动词情状中“了1”使用率不高,习得较差,和活动动词、状态动词差别不大。“了1”习得最突出的问题是使用不足,特别是在有终结点的句子情状中使用不足。造成这一习得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汉语时体系统自身的特点,二是学习者的母语负迁移。

6) 周小兵,欧阳丹:日本学习者句末助词“了2”的习得情况考察.《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4):8-15。

此文使用中介语语料库和纸笔测试等方法,对日本学习者“了2”的习得进行系统考察。考察发现:句末助词“了2”的偏误比动词后的“了1”要多;“了2”的偏误主要是“遗漏”和“误加”;“遗漏”主要受认知难度的影响,“误加”源于日语迁移;学习者初学时把“了2”看作日语的“た”,之后逐渐以日常意义上的“变化”来理解“了2”;学习者先习得的是一部分“了2”,“了2”的整体习得要比“了1”晚。

7) 王初明,读后续写何以有效促学.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5):753-762。

本文报道一项质性实证研究,采用有声思维法,深入探究读后续写促学语言的机理。被试是来华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阅读两个情节不完整的故事,接着续写,补全内容。阅读和续写的有声思维录音数据用作剖析读后续写思维过程。数据分析集中观察续写的内容和语言是否与读物协同,能否提高学习者的表达力。分析结果印证了读后续写的有效性,它之所以有效促学,因其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研究发现为进一步挖掘读写结合的促学潜力、改进教学方法、打造高效外语教学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8)Wang, C. (2015).Context and language transfer. In Yu, L. & Odlin, T. (Eds.) New perspectives on transfer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ultilingual Matters, pp.226-236.

包括母语干扰在内的语言迁移是外语教学和二语学习研究中的普遍现象,长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从二语认知角度探讨语言迁移,视其为有语境做中介的认知过程,进而揭示语言迁移产生的机理。匿名评审专家认为,该文具有高度创新性(highly innovative)。

9)王初明, “学伴用随”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 《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1):56-63.

此文论证“学伴用随”汉语二语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该模式是在交际意图指引下以语境为导向的促学模式。语境导向对构建具有汉语特色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会用好汉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汉语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形态贫乏,使用汉语时需要语境去弥补。在语境所凸显的意义中去习得汉语,正好切合汉语形态少的特点。学伴用随模式具有自己的核心理念,强调学习者自主创造内容以撩起交际意图,强调互动贯穿学习全过程以激活相关促学变量,强调融合恰当语境变量以促进理解和产出,强调理解和产出紧密结合以增强协同效应,强调体验这样的协同效应以练就语言技能,提高学习效率。按此理念构建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应用潜力大,前景广阔。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