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加快公共文化立法,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6:4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于2013年7月进行过中期检查,本次检查主要反映2013年7月以后的进展情况。

2014年初,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正式启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工作;2014年6月以来,国务院法制办会同文化部加快了《公共图书馆法》草案送审稿的修改工作。适应立法工作的需要,2014年以来,本课题做了大量的直接服务于两项立法工作、超出原研究计划的咨询性、支撑性研究工作。主要包括:

1. 2016年2月26日,首席专家李国新主讲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专题讲座,题目为《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本次讲座是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做准备的专题讲座。张德江委员长主持,全国人大常委以及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共300多人出席。讲座准备工作历时半年,文字稿1.8万字,全国人大官方网站“中国人大网”网4月6日全文发布了讲座文字稿。中国文化网络电视、国内众多网站以及自媒体转发了讲座文字稿。

2.2014年1月—4月,首席专家李国新出任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代拟稿起草工作组组长,4月,本课题组参与研究起草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代拟稿提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3.2014年5月,首席专家李国新受聘担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专家咨询组成员,此后参加了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持的历次法律草案研讨修改工作。

4.2014年7月22日,首席专家李国新作为专家学者代表应邀参加全国政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协商会,提交书面发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印发与会代表。

5.2014年10月20日,首席专家李国新为全国人大暨各省(市、自治区)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工作座谈会做专题讲座,题目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该次讲座是为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审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做准备的。

6.2014年6月,首席专家李国新担任文化部《公共图书馆法》工作组副组长,参与《公共图书馆法》送审稿修改工作。

各子课题研究计划进展情况如下。

子课题1:世界各国公共文化政策法律体系与内容研究

(1)2012年12月—2014年10月期间,课题组在《山东图书馆学刊》开辟“国外公共文化政策法规研究”专栏,连续发表了25篇研究论文。另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海文化》《国家图书馆学刊》《图书馆杂志》《公共文化》等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33篇,形成了国外公共文化政策法律研究系列论文。

(2)在修改完善已发表系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内容,编纂《世界各国公共文化政策法律体系与内容研究》一书,目前已初步完稿,该书预计2017年内正式出版。

(3)编写《国外公共文化服务概览》,已被文化部纳入第二批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编写大纲已通过文化部专家评审。按照计划,该书2016年底完成初稿,2017年内公开出版。

子课题2:国内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与制度设计成果研究

(1)系统梳理总结国内公共文化政策法规,编写《公共文化政策法规解读》。该书2014年被文化部选用为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2014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11月,《公共文化政策法规解读(第二版)》被文化部列为第二批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按计划2017年初出版。目前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已完成初稿,正在征求意见、修改过程中。

(2)对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制度设计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专著《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

(3)受文化部委托,对2015年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而出台的地方性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进行研究,形成《地方性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研究报告》,2016年2月提交文化部公共文化司。

子课题3:公共文化法制建设制度要素研究

本子课题围绕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设施体系建设、资源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资金保障、社会化发展等制度建设要素展开研究,研究思路是从调研国内外典型案例和经验入手,总结提炼公共文化法律制度要素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经验。2013年7月以来,本子课题已经完成的专题研究报告如下。

(1)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供给模式研究

(2)我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3)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研究

(4)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研究

(5)全民艺术普及内容任务、评价指标及支撑体系研究

(6)“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7)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研究——北京市东城区“文化社区”剖析

(8)宁波“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研究

(9)嘉兴市基层公共文化队伍“两员”制度研究

(10)全民阅读社会化发展“江阴模式”研究

(11)城市节日的当代创造:克拉玛依“水节”研究

(12)鄞州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机制创新研究

子课题4: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可行性、必要性及法律内容体系研究

2014年初《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启动,本子课题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转向服务于立法工作的专题研究。

(1)课题组参与文化部组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代拟稿及起草说明的研究与起草工作。2014年4月通过文化部提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

(2)编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参阅资料》,2014年3月提交文化部公共文化司。

(3)研究撰写《我国公共文化立法概况》《公共文化名词解释》,2015年3月通过文化部提交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供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法律草案参考。

(4)2015年10月—2016年2月,课题组参与研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专题讲座稿《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首席专家李国新执笔起草。

(5)编写《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读本》。该书已被纳入文化部第二批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按计划2016年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征求意见稿)》开始编写,待法律正式通过后抓紧修改,尽快推出。

(6)出版专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支撑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1月。

(7)参与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立法调研,研究起草《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代拟稿)及条文说明。

子课题5:《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跟踪与配套规章研究

(1)2014年6月,文化部组建《公共图书馆法》工作组,加快推进法律送审稿的修改工作。首席专家李国新出任工作组副组长,课题组在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参与了文化部层面对法律送审稿的研究和修改工作。

(2)2016年1月,课题组向国务院法制办提交对《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3)完成研究报告《英国公共图书馆立法研究》。

(4)出版专著2部:《国外公共图书馆法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8月;《贫困地区公共阅读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10月。

子课题6:文化馆(站)管理规范与服务标准研究

(1)2015年8月—10月,课题组开展全国网上数字文化馆抽样调查,形成《我国网上数字文化馆建设现状调研报告》,在2015中国文化馆年会上发布。

(2)对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指标数据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形成《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数据统计分析报告》(详版)和《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主要指标统计分析报告》(简版),2016年3月提交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文化馆协会。

(3)出版专著《数字文化馆:网络平台和实体空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6月。

(4)参与文化部主持的《文化馆业务规范》研制工作。首席专家李国新担任研制工作组组长。课题组主要负责省、地市、县市各级文化馆业务规范框架体系的设计和支撑研究。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数据及实地调研

在课题研究的文献、数据保障方面,国外文献和数据是难点。课题组根据成员的外语情况和研究方向,采用“分国定人”的办法,国外主要国家均安排专人密切跟踪,熟悉相关文献数据源,及时掌握文献和数据更新情况,基本满足了课题研究的需要。

2013年7月以来,课题组开展的重要实地调研如下。

(1)公共文化立法调研。2015年9月—10月,课题组8人次会同北京市文化局分2批赴上海、苏州、杭州、宁波、长沙、西安、成都、乐山进行公共文化立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

(2)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2014年6月,课题组6人赴西藏拉萨、山南地区调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2015年5月、8月、12月课题组3人会同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赴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巴林右旗、甘肃省康县、贵州省威宁县、毕节市进行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调研。

(3)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调研。2016年5月,课题组5人赴杭州市、桐庐县、江阴市进行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调研。

(4)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调研。2014年7月,课题组4人赴温州市、嘉兴市调研图书馆、文化馆组建理事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情况。

(5)乡镇文化站建设调研。2016年6月,课题组6人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凉城县、青海省互助县、海晏县、刚察县调研乡镇文化站建设、管理和服务情况。

(6)数字文化馆建设调研。2015年7月,课题组5人赴南京、苏州、张家港、马鞍山、重庆调研数字文化馆建设情况。

(7)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调研。2014年4月、2015年12月、2016年3月,课题组10人次赴北京市朝阳区和东城区、成都市武侯区调研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社会组织管理运营情况。

(8)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践调研。2016年7月,课题组12人次分组赴上海市嘉定区、浙江省台州市、浙江省温州市、安徽省铜陵市、哈尔滨市道里区调研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实践情况。

2.学术会议、学术交流

(1)2015年11月,课题组会同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举行“‘十三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重点研讨“十三五”时期公共文化法律体系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建设三大问题。来自全国各地的140多人与会。

(2)2016年1月,课题组会同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研讨会”,来自京津两地40多位业界专家学者与会。

(3)2013年11月,课题组参加在北京举行的2013年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首席专家李国新在“人文城市”论坛做《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题发言。

(4)2014年7月,课题组参加在湖北省大冶市召开的“全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首席专家李国新做主旨发言。

(5)2014年10月,课题组参加中国图书馆年会“图书馆法人治理”分会场,首席专家李国新做主旨发言。

(6)2014年12月,课题组参加中国文化馆年会“数字文化馆建设”主题论坛,首席专家李国新、课题组成员巫志南做主旨发言。

(7)2015年6月,课题组参加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座谈会,首席专家李国新做专题发言。

(8)2015年月8月,课题组参加在广州市图书馆举行的“公共图书馆法制建设研讨会”,首席专家李国新做主旨发言。

(9)2015年10月,课题组参加中国文化馆年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论坛”,首席专家李国新、课题组成员杨永恒、巫志南做主旨发言。

(10)2015年12月,课题组参加中国图书馆年会“公共图书馆法制建设”主题论坛,首席专家李国新、课题组成员金武刚做主旨发言。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 2013年11月,在2013中国图书馆年会期间,课题组会同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法律与知识产权研究专业委员会举办了《国外公共图书馆法研究》成果发布与新书推介活动。

2.2015年10月,在2015中国文化馆年会期间,课题组会同中国文化馆协会数字文化委员会发布了课题研究成果《中国网上数字文化馆建设现状调查结论》。

3.2016年3月,在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和文化部公共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主办的《工作与研究动态》(2016年底2期)上,刊载了课题组成员三部新著(《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支撑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研究》《贫困地区公共阅读研究》)出版的消息,并对成果内容做了介绍。

4. 2015年11月,课题组参与举办的“十三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通过中国文化网络电视进行现场直播,会后,人民网、中国文化报、图书馆报、北京大学官方网站和微博等新闻媒体对会议进行了报道。

5.2016年1月,课题组参与举办《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研讨会, 《中国文化报》以《京津图书馆界研讨<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为题进行了报道,多家主流媒体转载。《图书馆报》(2016年1月15日)、《图书馆建设》(2016年第2期)对研讨会做了综述。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对照要求自查,本课题在研究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对编发《工作简报》和《成果要报》重视不够,取得的研究成果没有及时通过简报、要报加以汇报,也没有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加以推广。(2)到目前为止,主要精力和成果集中在子课题层面,对我国公共文化法律体系建设、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的整体性思考和研究还显不足。

针对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的主要改进措施是:(1)加强《工作简报》和《成果要报》的编发和上报。在本次中期检查梳理总结的基础上,近期集中把此前的主要研究工作以简报的形式加以反映,把已经取得的主要成果通过“要报”加以反映。(2)在梳理总结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研究撰写课题总报告,重点研究我国公共文化法律体系构建、提高公共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的宏观思路、体系架构、发展战略等问题。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代拟稿)》及起草说明。按照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的安排,文化部等单位分别提出法律草案代拟稿。首席专家李国新出任文化部代拟稿起草组组长,课题组参与草案及起草说明的研究和起草工作,于2014年4月通过文化部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提交代拟稿及起草说明。

代拟稿共六章54条。第一章为总则,第二章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第三章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第四章为保障措施,第五章为法律责任,第六章为附则。起草说明阐述了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对法律条文涉及的公共文化服务界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国家和地方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机构与设施网络、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要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免费或优惠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立区域性服务体系、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国家重大文化惠民项目、公民需求征询和公民参与决策与评价制度、经费保障制度、人才保障机制等13个重要问题的相关规定做出了说明。

2.《公共图书馆法(送审修改稿)》及修改说明。2014年6月,文化部组建了《公共图书馆法》工作组,开始对2012年提交国务院法制办的《公共图书馆法(送审稿)》进行修改。至2014年7月,本课题组参与研究与修改的“送审修改稿”完成,通过文化部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送审修改稿共七章54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设立和职能,第三章服务,第四章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第五章管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修改说明主要阐述了对送审稿修改的主要内容以及修改的理据。

3.《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围绕国务院法制办2015年12月公布的《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就公共图书馆的定义、民营图书馆、保障公民利用公共图书馆的权利、公共图书馆职能、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公共图书馆开放时间、出版物呈缴制度等问题阐述了修改理据,提出了修改建议。2016年1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

4.《世界各国公共文化政策法律体系与内容研究》,李国新主编。在系列研究论文基础上编纂成书。包括文化体制篇、文化政策篇、文化立法篇、城市文化篇、文化遗产篇五部分,35篇专题研究文章,30万字。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介绍分析了30多个国家、地区或城市的公共文化政策法律、特色制度、主要内容、最新进展等。目前初稿已经完成,预计2017年公开出版。

5.《国外公共文化服务概览》,李国新主编。分国别介绍研究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北欧、日本、韩国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法律、管理体制、重要制度、典型案例等,同时介绍研究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图书之都、创意城市网络、欧洲文化之都、东亚文化之都、艺术百分比计划等国际性文化发展促进计划和行动。该书已被纳入文化部第二批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目前编写大纲已经通过评审,正在编写过程中。预计2017年公开出版。

6.《公共文化政策法规解读》,金武刚、李国新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公共文化政策法规体系概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免费开放、国家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管理和运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评估定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等方面政策法规发展演变、主要内容等。该书被纳入文化部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2016年该书进行第二版修订。修订版主要强化了有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阐述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点,增加了有关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政策阐述。修订版被纳入文化部第二批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

7.《“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立法支撑研究》,陆晓曦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本书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法律的框架结构、法律应该建立的基本制度、应该规范的主要事项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保障、设施保障、供给保障、经费保障、人才保障、组织支撑与绩效评估保障。

8.《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研究》,冯佳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本书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过程中开展的制度设计研究和制度建设成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在经费保障、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创新、设施体系和资源供给体系完善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与形成的创新举措、制度建设成果,还介绍分析了国外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制度确立与实现的建议。

9.《国外公共图书馆法研究》,李国新、段明莲等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本书是课题组开展《公共图书馆法》立法支撑研究的成果之一。介绍分析了国外主要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公共图书馆立法的源流演变、框架体系、主要内容、基本制度、实施成效等,是国内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研究国外公共图书馆法律体系的专著。

10.《贫困地区公共阅读研究》,金武刚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该书是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中重点问题的深化研究。研究认为,贫困地区公共阅读体系的建立,设施建设应从单体建筑走向设施网络,资源保障应从自给自足走向共建共享,服务提供应从免费开放走向区域联动,组织方式应从多元合作走向总分馆制,实施单元应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重点突破应是农家书屋与农村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融,保障机制应从经费投入走向专业能力提升。本书还阐述了建立贫困地区公共阅读体系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构建我国贫困地区公共阅读体系的政策建议。

11.《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思考》。2016年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1次专题讲座文字稿。课题组参与讨论,首席专家李国新执笔撰写并主讲。全国人大官方网站“中国人大网”2016年4月6日全文发布。中国文化网络电视以及众多大众媒体及自媒体转发。全文对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在我国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做了梳理总结,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的重点方向做出了分析和阐述,内容共分五部分:一,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二,充分体现国家责任;三,加强“体系”建设;四,提高服务效能;五,推动社会化发展。

12.《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2014年7月22日全国政协“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题协商会”书面发言稿。课题组研究讨论,首席专家李国新执笔撰写。提出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的要求,首先应解决两大问题:一是统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建设,把工青妇科教系统的设施和资源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二是统筹、整合农家书屋和乡村图书馆发展,建立统一的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

13.《地方性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研究报告》,李国新、冯佳、金武刚、项琳、陈慰撰写。按照中央要求,全国所有省级党委政府均应出台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的地方性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截至2016年1月,全国已有26个省级党委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本研究报告以出台的地方性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为研究对象,梳理总结了各地实施意见的概况,分析总结了各地实施意见中提出的主要措施和做法,对各地实施标准中提出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尤其对相对于国家指导标准的新增指标、特色指标、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对各地提交文化部的“自查报告”中提出的主要问题作出了归纳总结。该研究报告2016年2月提交文化部公共文化司。

14.《我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报告》,李国新、金武刚、巫志南、彭泽明、陈慰撰写。为落实中央深改组2016年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为文化部等部委起草相关政策文件提供支撑而开展调研形成的研究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对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及其特点的理论阐述;以县域作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基本单元的合理性分析;我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现状;构建县域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体系的关键要素与实现路径;推进县域图书馆、文化馆制的几点建议。该报告于2016年6月提交文化部。

15.《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数据统计分析报告》,李国新、刘海丽、陈慰、刘亮、项琳、杨珊。以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申报系统中的全部数据为统计分析对象,通过归并集中、分解细化、深度挖掘、多维比较等方法,反映我国文化馆事业整体面貌,展示发展变化,揭示存在问题,为相关政策、规范、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本报告共细化、深化申报系统中的49个统计指标,并根据系统指标创建了一些新指标,形成233个统计图表,从地区、区域、层级、领域、纵向等多维度进行了指标数据比较分析。对参加评估定级的全国贫困县指标做了单独统计分析;抽取15个主要指标、78个统计图表形成“简本”。基于对指标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出了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

16.《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进展》,李国新、巫志南、罗云川、金武刚、刘亮、冯佳、陈慰,载《文化蓝皮书·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4—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2月。本文为该发展报告的“总报告”,对2013年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全景式扫描,重点是对各地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创新举措、特色活动与服务做了总结提炼,涉及的主要方面包括: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群众文化活动的新特点、新趋势;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新进展;全民阅读深入推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新举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公共文化社会化发展稳步推进;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法法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基层队伍培训;加强公共文化基础理论研究。

17.《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金武刚、李国新,图书馆杂志,2014(5)。总分馆制是图书馆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的变革。我国图书馆领域从2000年开始探索总分馆制建设。在地方实践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行业协会普及推广,图书馆总分馆制在中国迅速兴起并得到全面推广。当前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已经形成三种建设模式:一是“多元投入、协同管理”松散型总分馆模式;二是“多级投入、集中管理”集约型总分馆模式;三是“单一投入、统一管理”统一型总分馆模式。展望未来,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将在公共阅读资源整合、流动服务体系构建、乡村分馆队伍管理、少儿馆总分馆制探索、政府主导制度保障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CNKI检索,下载717,被引10。

18.《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巫志南、冯佳,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3)。中国公共图书馆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角度考量,还存在设施布局类型单一、建制行政化、“孤岛”运行和服务滞后等问题。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下,公共图书馆应以创新手段推进公共阅读的均衡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提高服务效能,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应用先进科技创新服务方式,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努力实现中国公共图书馆的转型升级、跨越发展。CNKI检索,下载642,被引5。

19.《我国公共文化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李国新,图书馆建设,2015(2)。文化部确定10个单位为国家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对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事分开和管办分离、确保公益目标实现、提高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是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改革。公共文化机构与公司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明显区别。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的重点任务是,财政投入方式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社会力量参与、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方式。试点单位对若干难点问题做出了探索实践,包括理事会的性质定位、理事长人选和产生、管理层负责人的产生、举办单位理事“一票否决权”、监事会的设立等。CNKI检索,下载272,被引4。

20.《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公共图书馆发展——<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解析》,李国新,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确立了中国特色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遵循,形成了“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的政策措施,提出了提升服务效能的重点任务,部署了以社会化增强公共文化发展动力的新任务与新方式,明确了推动与科技融合发展需重点解决的问题,完善了经费、人才和法律保障机制。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对于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十三五”时期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CNKI检索,下载1658,被引13。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