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特色文化城市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6:4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立项以来,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稳步深入推进,截至2016年7月,共发表论文4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4篇,已超额完成原定计划20篇;完成长春的城市调研(1500份问卷),并形成长春特色文化城市创新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长春特色文化城市市民访谈与调查报告等文本;在北京、上海、兰州、南京、黄山等地展开实地调研,完成相关调研报告。

自2014年以来,又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6篇;主报告已完成25万字的初稿,相关内容已形成论文并发表于核心期刊上;同时,还完成了多个城市的调查报告,一是南京(260份问卷)、二是宿迁(312份问卷);完成特色文化城镇(同里)、蕲州等特色镇和特色文化街区(南京“老门东”)的调查研究报告;完成无锡、合肥、四平等地级市与洪泽、蕲春、郎溪等县级市的特色文化调查研究。

此外,本课题根据政策形势变化和要求,对所研究的内容、研究成果形式做出相应调整,计划以“一个总报告(50万字的学术专著)+一个城市研究论文集+一套丛书(十部专著)+20+篇论文”的形式提交最终成果,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进一步调整与深化研究内容。其中,丛书现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文化类重点图书。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按照研究计划,本课题的研究已完成了前期的资料文献收集,并在上海、北京、苏州、合肥、兰州、无锡、福州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完成居民调查与专家访谈。2014年7月以来,在对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不断补充的基础上,本课题进入到新的深化研究阶段,并已初步完成主体内容,在以往已经发表16篇核心期刊论文的基础上,又发表论文16篇,撰写新的调查报告与研究报告共4篇。

【总体研究方面】

一是持续更新最新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2014年以来,随着文化产业新政、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国家级新区和区域性新规划的带来的城市功能变迁,特别是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本课题继续深化更新相关资料文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首先,是对最新学术成果的搜集、查阅、购买、复印,将国内外关于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主题的相关书籍、文献全部收录,并利用大数据的理论对特色文化城市进行研究。

其次,是对相关政策文件的整理与归纳,将国家、省、市层面出台的相关政策全部收集,并举行研讨论深入学习与探讨。由此,从理论前沿把握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本课题组自身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具体政策,反思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式与路径。

其三,更新和创新研究观点和事实资料,通过课题组内部举行学习、8次研讨会及对专家意见进行合理吸纳,课题研究的整体思路与总体方案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结合具体专题进行了调整。

二是进一步补充了国外实地考察与专家访谈资料。通过对美国、日本等地城市进行访问、研究,补充对世界前沿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认知,实地感受城市文化营造与地方居民生活之间的具体联系,尤为注重地方文化、场所精神、文化产业、旧城更新、人文情愫、乡村改造等内容与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关系,并对全球新文化产业分工中的城市文化战略进行考察研究。同时,依照研究内容与研究计划,有针对性地访问国外专业性的研究机构,包括著名大学与研究所、设计所,著名城市文化项目的开发机构等,听取相关研究人员、专家对文化城市建设新趋势的介绍,并与其探讨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入径,并参与相关会议研讨。国外实地考察达到4人次,访谈相关专家多人次。

三是进一步补充了国内实地考察与专家访谈。补充前一阶段实地调研缺失的特色国内文化城市类型,加强对桠溪、同里、蒋坝等小城镇地区与延边、银川等少数民族城市的实地考察,重点考察具有独特地理区位、地方文化传统的城市如何建立城市文化资本,形塑文化软实力,并对当地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

四是进一步补充并强化少数民族城市的研究与调研。三次参加民族学院与《民族研究》等单位举办的少数民族城市研究学术会议,提供相关研究成果后,在《民族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并获得好评。

五是正在进一步深化研究、撰写主报告与子课题的相关内容。主报告已完成主体内容的撰写,从理论体系建构、具体实践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研究现状、指标体系及研究反思等多个方面密切围绕特色文化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已形成25万字的主报告文稿。多数子课题已完成初稿内容,每一个子课题成果分别达到20-30余万字。

六是参与承办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城市研究论坛,并形成了《城市化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论文集》,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资料。

【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共包含10个子项目,现各部分完成情况如下(子课题《特色文化城市研究》丛书现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十三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文化类重点图书):

子课题一:《差异与认同——沪宁杭城市特色文化比较》

已初步完成主体内容,后续将从文化特质、文化丛的角度进一步对沪宁杭三市的特色文化进行更加细致、深入地比较研究。

子课题二:《精致与格调》——扬州城市的传统与现代文化

已初步完成主体内容,后续将通过与西方历史文化名城的比较研究进一步确立扬州未来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入径。特色文化城市的研究,扬州具有典型性。

子课题三:《崛起与重构——东北亚文化圈中的长春文化建构》

已有核心期刊论文发表,主体内容初步完成,包括一份样本量为1500份的居民调查报告。东北城市长春,除了拥有近代的城市历史与文化建筑外,更主要的是有1949年以来成长起来的新城市文化。

子课题四:《落脚与扎根——城市文化与文明地域的变迁》

以“莫干山”为样本地,已初步完成主体内容,其中包括60余万字的实地访谈资料。

子课题五:《自觉与自为——江苏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与治理》

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篇,主体内容初步完成,后续将结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深入研究文化软实力如何助推江苏区域能级提升。这里首创提出“城市文化自觉”的概念。

子课题六:《更新与更替——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以南京“老城南”的旧城更新为案例,已初步完成主体内容,其中包括100余人次的实地访谈记录,后续参照《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讲述中国经验,进一步反思城市文化在全球化时代遭遇的解构与建构。现已经发表了多篇论文。

子课题七:《城殇与乡愁——国际慢城特色文化嬗变》

以南京“国际慢城”为样本地,已初步完成主体内容。中国第一家国际慢城是《特色文化城市研究》首席专家,张鸿雁教授负责规划与策划的,其区域性文化特色和福民富民经济有很好的经验。

子课题八:《健康与和谐——特色文化体育城市的崛起》

已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主体研究框架已形成,后续将选取中国特色文化体育城市的典型案例,通过经验研究总结与反思体育文化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体育文化城市是特色文化城市的一种类型。

子课题九:《地点精神与集体记忆——县域城镇化的趋势》

已初步完成主体内容,后续将通过对洪泽、蕲春等县域地区的对比,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助推县域城镇化的具体路径,形成模式总结。包括一些特色镇的特色文化建设,及乡愁意义上的文化符号表达。

子课题十:《福民与富民——特色文化城市视角下的民生取向》

已初步完成主体内容,包括以南京市鼓楼区为样本地的调查报告,共计调查居民2555人,并建立了区域性特色文化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②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本阶段调研数据共包括以下八部分:

其一,项目课题组在南京主城进行调查研究,完成针对南京文化软实力的调查问卷;

其二,项目课题组深入宿迁城区范围进行调研,完成针对宿迁特色文化建设调查的研究报告;

其三,项目课题组以淮安市老子山镇龟山村为田野,深入调研访谈,并综合运营网络信息管理与大数据技术,完成龟山村传统村落精准保护与开发的调研报告;

其四,项目课题组针对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区域的乡村旅游开发深入观察、走访和调研访谈,完成莫干山乡村旅游开发的民意调查报告;

其五,项目课题组以南京高淳区桠溪镇“国际慢城”区域为调查对象,全程跟踪调研这一地区乡村更新建设的相关情况;

其六,项目课题组针对淮安市洪泽县展开田野研究,深入了解乡-镇-村相关情况,完成洪泽城镇化数据摸底的调研报告;

其七,项目课题组在湖北省蕲春县深度调研,对全县近万个自然村进行摸底走访,完成蕲春县县域村落情况的相关统计;

其八,项目课题组深入南京市苏州盛泽镇与同里古镇,以深入访谈和调研的形式,了解苏州独特文化的集体记忆,并完成苏州丝绸地方文化认同的相关调查报告。

上述调查报告均进行汇总处理,并最终形成统计结果运用到各自的专题研究报告中。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现阶段,项目组对国内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相关专著等已经基本完成收录,并根据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涌现保持对研究著作的持续更新;国内目前已有的相关论述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以及国外相关研究专著在持续收集中;国际与城市文化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正在持续收集中。对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理论的分析已经完成。

目前,主要是运用大数据理论进行相关的城市特色文化研究,如近期进行的江苏苏南城市形象与影响度研究,主要是以谷歌图书和百度指数为基础的大数据语料库。谷歌图书(Google Books)的创立和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发展,为在社会科学领域内有效克服“大数据”所存在的资料获取难度大、以及学界对其与社会科学研究之间适用性、样本代表性、测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等争议提供了有力支持。2004年底以来,谷歌公司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4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及相关出版社合作,对馆藏图书及出版社赠书的进行了数字化的建设,到2013年,谷歌图书最新版语料库中被扫描和识别的图书就已经超过3000多万种,目前可供进行全文检索和数据分析的书籍高达8116746种,词汇量为8613亿。其中,汉语(简体)书籍和词汇数量分别为30万种和269亿。表1展示了谷歌图书语料库2012年第2版的主要构成,其数据资源规模的超大体量性和极佳的时空代表性为从事中国社会问题的历史性组群对象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可行性。

我们采用2011-2016年百度指数的“用户关注度”的大数据来分析苏南城市及其他中国主要大城市国内知名度在此期间的变动情况。

表1 Google Books(谷歌图书)语料库2012年第二版的构成

语种 书籍总量 词汇总量

英语 454万 4685亿

法语 86万 1022亿

西班牙语 79万 840亿

德语 66万 647亿

汉语(简体) 30万 269亿

俄语 59万 670亿

希伯来语 7万 80亿

意大利语 30万 400亿

合计 811万 8613亿

这一分析方法的意义还有,对于相关城市地名出现的频率和范围可以从一般意义上佐证知名度的程度和价值,虽然个别大事件,特别是负面意义的大事件,对城市知名度的影响度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的人们关注某一城市的意义和文化取向,如人们某城市的历史领域、建筑领域、文化艺术领域等学术研究和传统文献的表述方面,因为城市本身的历史与现实的价值而对某城市本身的关注较多,其知名度多数是正向的,有积极意义的,不言而喻,知名度本身选词的海量意义来说,知名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城市优良的环境、城市创新性及向上的积极意义呈正相关。(见《大数据视角下城市知名度结构要素及社会学意义——以江苏苏南城市研究为例》《新疆大学学报》。)

相关的特色文化城市指标体系正在完善。

【学术会议】

在2014年7月份之前,“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课题已经进行了四次重要课题会议,分别是2012年5月27日的首次研讨会(南京)、2012年6月23日的开题论证会(南京)、2013年3月25日的专题座谈会(长春)和2013年7月20日的专题交流会(贵州)。

而从2014年7月份至今,“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课题又进行八次重要的课题会议,针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重点展开专项研究探讨和成果分享,八次课题会议从2014年10月18日开始,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市社科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多机构的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形成对“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课题阶段性任务与研究问题导向的聚焦式会议。

(1)首次讨论会:2014年10月18日,“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课题讨论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河仁楼217房间举行。课题首席专家张鸿雁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胡小武副教授以及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的相关博士等15人参加了讨论会,会议针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场域精神与地点文化发展进行和意见交换,着重思考了城市麦当劳等全球性文化产业现象在东亚等历史文化悠久地区的城市进行“文化定制”和“文化演绎”的逻辑,并在《社会》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

(2)第二次讨论会:2015年1月12日,“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第二次专项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河仁楼236房间举行。课题首席专家张鸿雁教授带领课题组博士、硕士成员以及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相关人员共计14人共同参会。会议重点针对体育特色城市建构、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展开专项研讨,与会人员积极发言,共同形成对课题细分方向的研究思路。

(3)第三次研讨会:根据国家重大课题“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需要,课题组在2015年3月10日在南京召开第三次探讨会,重点围绕“城市特色文化社会结构变迁”这一主题下的经典论文著作展开读书会,大家针对孔德、斯宾塞、滕尼斯、索罗金、斯宾格勒、汤因比等一系列社会学经典著作进行预先研读,并将相关读后感与课题相关内容进行紧密结合。课题负责人张鸿雁教授主持会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胡小武副教授及课题组博士、硕士成员等参与。

(4)第四次研讨会:2015年5月31日,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等多部门联合举行“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第四次专项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大学科学研究院胡小武副院长主持,课题负责人张鸿雁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李程骅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白友涛教授、南京大大学闵学勤教授、南京市社科院周蜀秦所长、南京林业大学唐晓岚教授、南京林业大学孟祥远副教授等学者及鸿雁门所有在读博士硕士生均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新型城镇化下特色文化城市的社会结构变迁为核心议题,进一步明确了特色文化城市研究在政策演变视角下的动态研究思路和逻辑。

(5)第五次研讨会:2015年9月10日,课题组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合美堂举行第五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课题负责人张鸿雁院长领衔,胡小武副院长主持,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李程骅、南京市社科院周蜀秦所长、南京林业大学唐晓岚教授等诸位学者及在读博士硕士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同时会议还邀请了来自金融、创投等各行业的精英,共同围绕特色文化城市建构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系展开讨论,指出特色文化产业在“创业创新”浪潮中的独特作用和机制。

(6)第六次研讨会:2016年1月6日,课题组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主题为“全球城市与社会治理”的专题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课题负责人张鸿雁院长领衔,主要围绕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驱逐与消费以及城市边缘性空间的文化生产进行讨论,并形成目前特色文化彰显与城市区域治理的关系厘清。

(7)第七次研讨会:2016年3月10日,由研究院张鸿雁院长领衔,胡小武副院长主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莹、南京市溧水区区委书记及博士研究生解元等参与的“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展开,其余课题组博士研究生、硕士等均出席。本次会议围绕科研论文发表、城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的文件保存与特色文化资本构建展开对话,从多个角度出发论述乡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地点文化建构与创新过程。

(8)第八次研讨会:2016年6月19日,“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课题研讨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河仁楼敏行厅举行,论坛由张鸿雁院长领衔,胡小武副院长主持,并邀请江苏省人民医院助理研究员、省医院协会院办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质量认证项目行政负责人周宁人等人员参与,课题组相关人员出席。会议主要围绕城市养老展开,与会者结合美国、欧洲、日本等地区的既有经验,探讨医养结合下城市养老文化的特点及应对路径,并认为在中国老龄化趋势下,养老的多样化以及对老年群体亚文化的重视必将成为新的热点。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国际交流费用因在预算中未列支,并未从本课题经费中开支,均由首席专家个人横向经费进行补贴。

(1)2014年12月13日,课题首席专家张鸿雁受邀参与“江苏沿江新型城镇化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研讨会暨第十一届江苏城市发展论坛”,重点论述了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南京都市圈的功能整合等与底层文化自觉以及城市地点精神的关系。特别是分析长江城市带的文化个性建设和跨江发展建设方面提出了新的研究成果。

(2)2015年4月12日,课题首席专家张鸿雁教授受邀参与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中国城市与区域实验室(CCRL)共同举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边界调整与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4ZDB138)协办的“城市边界、多规合一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重点关注城市文化建设与“多规合一”、大数据技术应用等问题。

(3)2015年4月19日,课题首席专家张鸿雁教授受邀参加西咸研究院组织召开的“古都长安与古雅典、古罗马、古开罗比较研究”研讨会,重点阐述西咸新区乃至关中城市群核心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展现“长安”所代表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4)2015年6月25日,张鸿雁教授受邀参加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34次会议,重点阐述江苏区域社会发展的“短板效应”,并提出了“社会文化精准治理”的战略思考。相关成果也已经发表。

(5)2015年5月28日,张鸿雁教受邀参加了江苏省省委书记主持召开的调研座谈会,围绕江苏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等内容畅谈感受体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提出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五十六项行动计划。

(6)2015年7月,张鸿雁教授专门到芝加哥大学城市社会学系查阅相关的城市研究资料。

(7)2014年9月-2015年9月,课题组成员何淼博士研究生赴美国纽约进行交流考察,重点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特色文化城市发展与建构的国际研究,并着力完成美国纽约与中国南京在发扬自身城市特色、介入全球城市网链这一特定行为上的比较性研究。

(8)2016年1月23日,张鸿雁教授受邀主持“新形势下的城市问题与发展研讨会”,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双传学教授、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明生教授、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教授、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李程骅教授等17位国内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会上各位学者深度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分享了对城市文化发展、城市规划、城市文化治理等方面的学术观点。

(9)2016年2月1日-2月7日,课题组成员柳建坤赴日本京都参加京都大学举办的“京都与东亚”研究生论坛与研讨,在日期间重点考察了京都特色文化乡村建设、特色文化街区建设、宗教与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等内容。

(10)2016年4月9日至10日,张鸿雁教授受邀参加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东南大学主办,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承办的2016城市更新学术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重点阐述了城市更新背景下城乡规划与区域文化精准治理的关系。同时,还明确的提出了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中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问题。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成果要报文章】

专门向国家社会基金提供过成果要报。一篇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战略实践创新》。一篇是《文化产业深化改革的切入点与行动逻辑——“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突破与创新》。其中一篇在《新华日报》上发表。

【研究专题推介】

2015年4月19日,课题首席专家张鸿雁受邀参加西咸研究院组织召开的“古都长安与古雅典、古罗马、古开罗比较研究”研讨会,做了题为“西安应成为世界文化之都”的主题发言,重点阐述西安以东方文化特色介入“全球城市文化价值链”的可能性路径。

2015年11月14日,课题首席专家张鸿雁教授受邀参加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主办的2015年年会“一带一路战略与沿东陇海线城镇轴建设——徐州论坛”,并做了题为“一带一路视角下的徐州城市发展战略”的主题演讲,重点阐述徐州作为苏北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前言样板的创新性。

2016年1月25日,江苏省《紫金传媒智库》进行了对张鸿雁教授的专访,并形成题为“张鸿雁教授:重构乡村是我们的使命”的专访报告,在专访中,张鸿雁教授提出乡村城镇化的新路径以及推进乡愁记忆永续流传的时代责任和技术模式。这篇文章受到广泛的关注,超过一万的阅读量。

2016年4月1日,《文汇报》在第238期发表题为“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张鸿雁:实现城市文化再生产是时代责任”的专项访谈,张鸿雁教授阐述了乡村文化自觉与城市文化自觉对于实现城镇化过程中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性。

【研究实例宣传】

2014年7月,课题首席专家张鸿雁教授率领团队成员前往吉林省四平市展开特色城市文化课题调研,重点围绕叶赫那拉古城所代表的皇后文化、满族地方文化等特色文化要素的城市文化资本打造展开研究,并在《城市晚报(四平版)》以及《四平日报》等多个媒体刊物上阐述相关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措施】

一是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许多中小城镇地区开始进行发展战略调整,注重地方文化的建设,但由于历史积累问题较多,又缺少可落地的操作方案,导致建设成效并不明显。因此其建设非常需要从整体建设的高度提出规划式的要求和样本。

二是由于中国城市的特色文化类型较多,如海派文化城市、体育文化城市、边贸文化城市、资源文化城市,导致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数量庞杂且多元,调研任务较重、体量大,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后续还需要对前期研究缺失的城市进行补充研究,力求形成中国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全域性。

三是特色文化城市研究必须与具体的时空脉络进行联结,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范畴都会作用于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与实践。因此,随着《关于文化消费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不断出台,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衔接国家政策导向,并体现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

四是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特色文化城市的类型学研究。不同地理区位、不同城市能级、不同规模的城市与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城市不仅数量多,在具体的文化表现上也各有差异,因此,虽然在主报告中已涉及相关内容,但后续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特色文化城市的研究,如少数民族城市、边贸城市,建构中国特色文化城市的“理想类型”。

五是要注重对城市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互动研究。在新型城镇化的价值取向下,如何通过城市文化建设形塑质量型城镇化,增强全民福祉,是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的民生诉求。因此,在后续研究中须加强对特色文化城市中的特色文化经济、特色民生经济的研究,探究城市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双向反哺机制。

六是要加强对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阶段性研究,形成不同阶段城市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战略入径等,并针对国家政策的调整形成可操作性的方案。后续研究中将选择不同发展阶段和形态的城镇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具体经验研究出发形成对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阶段性认知。

七是由于课题内容庞大,持续时间较久,相关子课题的负责人出现变更,导致课题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一是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仍有相当数量的领导不重视文化建设,仍将工业发展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对城市文化的战略性价值认识不足。因此,需要加强对地方领导的培训,提升其对城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知。

二是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地区存有大量优质的文化资源,但尚未转化成城市文化资本,对于城市发展的带动性尚未凸显。因此,亟需形成地方性的城市文化资本建设方案,加速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化。

三是在全球产业再结构与城市营销的背景之下,城市特色文化的形成对于介入全球文化分工、占据城市价值链高端具有战略性价值。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国际层面的文化竞争与合作,力求形成中国城市提升国际文化竞争力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案。

四是在具体实地调研中发现,城市文化的非物质层面、无形的一些文化价值、文化要素对城市文化能级的提升往往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特色文化城市研究不应被束缚于器物层面的城市文化,更应关注其他类型的城市文化,从而进行系统考量。

五是特色文化城市的研究一方面应立足顶层设计,形成顶级理念,即要有明确的聚焦点;另一方面要立足可操作的层面,能够为中国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提供一种实践的方法和策略。

六是在借鉴与反思西方文化城市建设前沿经验的同时,需要形成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知识与本土化路径,将城市特色文化的塑造与中国特定的经济政治发展阶段、社会文化心理特征形成紧密联结。

七是在特色文化城市与相关指标体系的建立上,需要突出“福民富民”的价值取向,通过设立相关指标并进行加权,形成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民生维度。

八是在未来研究中要关注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文化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个性化与多元化、现代化与经典化以及城市文化的聚焦内敛与辐射再造。

⑤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是本课题研究内容体量大,实地调研任务繁重,因此现有经费明显不足。既有研究成果中,由于财务制度的关系,很多经费是从张鸿雁教授的横向课题经费中支出的。

二是由于课题内容庞大,人员出现变更,导致相关子课题的可持续性受到影响。

二、研究成果情况

(1)特色文化城市研究——总报告,张鸿雁,初稿25万字,终稿预计50万字。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特色文化城市研究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但以“特色文化城市”为主旨的专门研究还仅仅是开始,这是当代中国城市社会来临和社会转型亟需建构的一种新的现代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本文从世界新文化产业分工理论和“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在总结、研究、比较国内外特色文化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本土化的特色文化城市的核心价值论、“双核理论”和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构操作的整体范式。此外,本文提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特色文化优先战略选择的理想类型与模式,论述了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模式与新型城镇化视野中的都市中心区的文化复兴,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战略实践创新特色城镇、全球化城市化与城市场域精神的“文化定制”、特色文化城镇的功能转型、特色文化城市的“城市文化自觉”与创新、中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及新对策、特色文化城市的特色文化产业治理创新与行动逻辑、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城市的文化治理进行了深度的梳理与研究,并在以上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特色文化建构的模式与创新,

学术价值:本文首次提出了本土化特色文化城市理论的结构框架、研究与建构入径、新的理论内核;截至2016年7月,主报告初稿内容共发表核心期刊33篇,大约有十几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有的相关内容被多次转载引用:如《中国新型城市镇化理论与战略实践创新》(《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3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市长》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总报告初稿完成后,通过会议介绍和学术演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及相关省级、地方出版社纷纷来信约稿、约书;国内相关城市研究会议也组织开展以特色文化城市研究为主题的讲座与圆桌会议。

(2)“新型城镇化视野下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张鸿雁,房冠辛,《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是国家地域生产力构成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典性文化样板与类型。尤其在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的非地方化和城市“地点精神”的丧失,对于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应该做到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为”作为理论及行动纲领,引导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创新;复兴少数民族城市的特色文化。遵循“在保护中传承与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与保护”的原则与路径,以“自觉”与“自为”的方式创造“城市文化资本”,建构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城市的场域精神。

学术价值:CNKI收录6次被引;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等网站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的《民族研究》专栏、《文化研究》专栏全文转载。

(3)“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房冠辛,张鸿雁,《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对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遵循传统乡村社会的解体与现代城市生活方式传播与建构的一般规律;其次要根据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创造适合本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路径。对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的建构,需要注意三个关键要素:一是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创造多样性和地方性相结合的民族城市发展模式;二是建构民族地区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因”,形成区域性的“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机制;三是建构新型城镇化的“文化治理模式”,开辟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发展路径。

学术价值:系统性的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与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CNKI收录7次被引。

社会影响:全刊杂志赏析网等转载。

(4)“核心价值文化认同的建构与文化治理——深化改革文化治理创新的模式与入径”,张鸿雁,《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由于地方性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在全球化的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交流、冲突、碰撞和整合中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文化的“混杂性”为强势经济体的文化传播创造了前提和文化场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该以文化自觉的积极态度迎接挑战,以全新的文化治理模式建构时代的核心价值。本文针对深化改革提出了三个层面新的思考:一是核心价值的文化认同是现代化的基础,需要进行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文化治理;二是文化认同需要重构民族的“文化根柢”和“日常生活的自我价值体系”;三是文化治理的入径之一是市民主体精神的再造和职业伦理精神的现代重构。

学术价值:深度挖掘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问题,建构文化治理的核心价值,深化改革了文化治理模式与入径的创新;CNKI收录4次被引。

社会影响:学问网等网站转载。

(5)“‘文化治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建构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为’”,张鸿雁,《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当代中国的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期,由经济改革必然带来的"文化转向"为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改革需要建构一种发展的土壤,而这个土壤就是一种具有核心价值认同的社会文化整合机制。本文从深化改革的视角,界定了“文化治理模式”的范畴与社会属性认识到了"文化治理模式"建构的时代价值;从全球化与本土化文化冲突视角厘清了“文化治理模式”的“逻辑自洽”,探寻本土化核心价值建构的理论意义;以“文化治理模式”建构为切入点,明确了“集体良知”与“文化模式”,重新发掘“文化治理模式”承担着群体社会价值重塑、文化权威重塑和现代人伦理重塑,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具有民族共同价值内核的重任。

学术价值: 提出“文化治理模式”建构与创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塑造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话语权,创造深化改革的“文化治理场域”;CNKI收录2次被引。

社会影响:爱思想、中国改革论坛等网站转载。

(6)“美国体育城市的类型特征、创建成因与本土启示”,王成,张鸿雁,《体育科学》2015年第10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当代美国城市化水平高,全球文化影响力大,职业体育高度发达,城市体育氛围浓郁,在全球特色文化城市研究中具有典型意义。中、美城市内在品性和体育发展样态虽存在本质性差异,但美国体育城市的发展指征与创建成因对本土体育城市建设仍具有反思性指导价值。本文认为工业化与城市化伴生同步,城市营销成为美国体育城市兴起背景与首要动因;体育城市整体性类型化特征突出,体育消费形成完整的链式产业结构,职业体育成为城市文化消费一部分,城市间联赛产生基于城市的身份认同与群体荣耀,以及体育城市作为狂欢中心,呈现出超级媒体文化奇观等;城市自治和法权意识、城市经济和商业资本以及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是美国城市与体育有效融合的三个内在性关键因素。

学术价值:中国学网转载;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评审录取。

(7)“‘社会精准治理’模式的现代性建构”,张鸿雁,《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地区存在要素的结构性缺失和匮乏,导致了经济与社会的“结构性空洞”,进而产生“短板效应”。一个国家或区域社会发展的速度、水平、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短板问题”的治理能力。因此,本文认为分析并解决社会发展的"短板问题"是治理社会发展难题和困境的关键之一。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视角出发,“社会精准治理”模式的现代性建构在于:一是“社会精准治理模式”范畴及现实需求的实践性;二是“社会精准治理”解决“短板问题”的切入点;三是现代风险社会控制语境下的“社会精准治理”的理论重构。

学术价值:就社会发展的“短板效应”提出针对性的解决之道,并通过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建构“社会精准治理”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中国整体现代化建设提供“社会精准治理”的经验和样本;CNKI收录3次被引。

社会影响:一点咨询网、中国智库网等网站转载。

(8)“迪士尼文化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对中国文化建设的五重反思”,张鸿雁,《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2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上海引进迪士尼文化,为中国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创造了一个样板和范式,也为上海强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功能提供了新的“文化动力因”。迪士尼的成功为中国文化建设带来了五重的反思:反思一是为什么我们未能创造出具有世界文化认同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符号?反思二是为什么我们的发展往往只注意“硬实力”而忽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与打造?反思三是为什么我们未能创造“中国式的迪士尼文化模式”?反思四是为什么我们缺少“以个体和家庭幸福快乐为内核”的文化产业?反思五是为什么上海没有形成“新海派文化”进而创造“心海派文化”为内核的文化综合体。

学术价值:从国家文化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和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层面解读城市文化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等网站转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社会影响:搜狐教育、圆桌谈—一读等网站以及微信相关自媒体公众号转载。

(9)“省域‘文化软实力’与特色文化城市发展战略创新研究——以江苏‘文化软实力’能级提升为案例”,张鸿雁,房冠辛,杨晓珺,《中国名城》2015年第7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区域文化创新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文化转向”的主要形式之一。全球化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新兴工业化和后工业来临的时代,区域社会、城市区域体系的经济社会转型需要从文化治理和“文化软实力”建构的视角加以思考,发达国家往往是从提升“文化软实力”开始来实现国家与区域发展创新的。总结其经验,转型、创新的关键有七个方面:一是要建构与城市、区域相适应的、独有的特色文化创新发展体系和维度,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构结构化模式与框架;二是要在顶层设计引导下,建设多层面、多类型、大跨度的地域文化整合创新机制;三是要有创造具体的推进模式与行动逻辑,让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在“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有地方性、有方案、有方法、有抓手、有结果;四是要深刻挖掘地方文化和历史集体记忆,深化“地点精神”的创造;五是要建构全球文化视野,参与全球新文化产业分工,从高端环节介入“全球城市文化价值链”体系;六是要能够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统合与创新,形成社会整体的文化认同和集体良知;七是用提升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修养来推进社会整体的一体化,这也是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性”的表达过程。

学术价值:从互联网思维创新模式出发,提出省域范围内“文化软实力”提升和省域特色文化城市建构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寻求为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和城市区域的“文化软实力”能级创造理论与实践依据;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等网站转载。

社会影响:安徽省科技文献与创新服务平台等网站转载。

(10)“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张鸿雁,《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3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创新过程中,要保证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法治和法理的高度,推行国家级城镇化顶层设计的战略模式,并从学理性和科学性的双重视角认识城市化与城镇化在本质上的同一性意义;其次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根据自然区位特点、资源秉赋、历史文化传承和地域生产力结构差异等要素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精准化的战略管理、分类指导和分层建设,杜绝以往“一刀切”、“运动式”的城镇化运作方式。另外,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依据中国国情,对新型城镇化进行综合性、系统化的设计与管理,通过行动纲领和解决方案的制订管理,建构一个以都市圈"发展极"城市为引领、大中小城市(镇)并举、具有地域差序化格局的城镇发展体系。

学术价值:突破传统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科领域的局限,并上升到城市社会变迁、社会现代化的广域角度和高度来研究。用理性的、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探索中国城镇化的规律;CNKI收录32次被引;中国社会科学网等网站转载。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 第9期全文转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社会学》第9期全文转载。《中国市长》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总

(11)“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解构’与‘结构’——新城市社会学的视角”,张鸿雁,《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城市化在改变着中国,以往的社会存在被 “解构”的同时,亦表现为某些落后的社会传统和新社会存在被 “结构化”和 “固化”的现象,某些新的社会要素虽然以新的面貌出现,但却是传统落后文化的翻版,一出现则成为社会进步的桎梏。当代中国出现的形形色色的社会问题,虽然不完全与城市化进程有关,但却与城市缺乏现代性的建构有关。社会发展阶段性目的之一必然包涵社会现代性的建构。

学术价值:通过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分析典型的 “系统解构”和 “系统结构”的双重不适应问题,以更高层面认识中国的城市化引发的社会“解构”与“结构”问题,从历史与逻辑的双重视角以科学态度加以分析,形成一种全景式的新城市社会学的认识观;CNKI收录12次被引。

社会贡献:社会学视野、中国干部学习网等网站转载。

(12)“中国城市化理论新模式的建构”,张鸿雁,《学术月刊》2012年第8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中国在进入“城市社会来临”时代之后,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城市化战略的创新:一是顶层设计理论创新。需要对中国全域城市化格局进行全面、整体性的重新规划,使之形成全域性城市化网链体系。二是中层理论与应用设计创新。在“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建构“循环社会型城市化”发展模式。根据中国区域差异过大的国情实际,创新区域性城市化的分类指导策略,采取“五种城市化道路并举”的战略。三是终极价值理论创新。

学术价值:创造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理想类型,通过“有机城市秩序”的建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城市发展理念;CNKI收录11次被引。

社会贡献:人民论坛、中国改革论坛网、宣讲家网、国史网、爱思想网等网站转载。

(13)“论特色文化城市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创新——中国本土化特色文化核心价值的理论体系与范式建构”,张鸿雁,《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本文从世界新文化产业分工理论和“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提出了中国本土化的特色文化城市的核心价值论、“双核理论”和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构操作的整体范式。

学术价值:中国社会科学网、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站等网站转载;CNKI收录10次被引。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