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2月01日16:5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1.到目前为止,本课题已完成主要问题研究,形成了近100万字的成果,其中包括这几个重要研究报告:《中华文化传承体系总体构建研究报告》、《中华文化学校教育传承研究报告》、《中华文化数字化传承研究报告》、《中华文化开发利用传承研究报告》、《中国南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报告》等。目前正在对这些报告进行修改、凝练。预计2016年底全面完成研究任务,提交结项材料。

2.本课题到目前为止,公开发表论文25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16篇,CSSCI扩展板来源期刊论文2篇,北大中文核心来源期刊论文1篇。不少论文发表后,受到学术界关注,一些论文被多次引用和下载。

3.目前课题组已完成研究咨询报告6篇,已向教育部社科司提交研究报告1篇,《关于完善我国学校文化传承的建议》、《关于完善我国文化场馆文化传承的建议》、《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关于加强京族文化传承的建议》、《关于加强基诺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等5篇报告已经完成,将于近期提交给社科规划办和有关部委。

向教育部社科司报送了《民族地区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内容、做法、经验与对策》咨询报告一份,并被采纳。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吸收了该报告部分研究内容。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各子课题基本完成预定任务,取得了重要成果。

子课题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经验”(负责人:王玉德教授),对一些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相关内容的传承进行了研究,发表了3篇论文,提交了3万字的研究报告。

子课题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总体建构”(负责人:柏贵喜教授),对中华文化传承体系的重要环节和条件进行研究,发表了3篇论文,形成了4万字的研究报告。

子课题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传承”(负责人:段超教授),对历史时期学校教育的文化传承进行研究,对我国台湾地区学校教育传承文化进行了考察,重点研究了当下我国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的文化传承情况,在大量细致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10万字的《中华文化学校教育传承研究报告》。

子课题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传承”(负责人:田敏教授),从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剖析了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传承情况,研究了开发利用这种形式,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应当注意的问题。发表了论文4篇,形成了《旅游背景下土家族文化的传承》等研究报告,共计12万字。

子课题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传承”(负责人:向柏松教授),对民间故事、民间歌舞、民族传统节日等文化事象的民间传承进行了深入地田野调查,形成了《湖北宜昌市下堡坪民间故事传承研究报告》、《广西山歌传承研究报告》、《蒙古族那达幕传承研究报告》、《云南钱族火把节传承研究报告》等成果,共计10万字。

子课题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负责人:高卫华教授),在分析目前我国数字化技术传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基础上,就藏族、维吾尔族、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数字化技术传承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20万字的《中华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研究报告》。

鉴于我国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迫切性,课题组对南方京族、基诺族、阿昌族、布朗族、毛南族的文化传承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10万字的《中国南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报告》。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1.分专题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资料。2013、2014、2015年暑假,各子课题研究人员在全国各地开展了较为深入的调研活动,收集了60余万字资料。课题组首席专家段超教授带领研究生在湖北恩施自治州、湖南湘西自治州、重庆渝东南地区,就土家族、苗族文化传承做了大量深入、富有成效的田野调查。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已经对土家族、苗族、藏族、维吾尔族当代民族文化传播和数字化技术传承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材料。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利用传承”组织课题组人员对鄂西、湘西、湘南、广西等地,就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等专题进行了调查。

2.广泛收集、梳理民族文化传承文献资料。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论文、专著,有关民族文化传承的政策法规,各地区文化、教育、旅游等政府部门关于文化传承的总结报告,节日庆典策划文案、文化产业企业资料、电视等传媒节目单、乡土教材、校本课程等等。如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总体建构”课题组通过在广西百色、云南沙甸、湖北恩施等地的田野调查,搜集到一批田野资料,撰写了论文“经学教育与回族文化的传承——基于沙甸的调查”,投相关杂志。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通过对恩施等民族地区的调查,撰写了《新媒介语境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世界传播策略》、《“风草”传播模式说及其政教合一传播思想——<论语>传播学再解读》、《社会流动与利益共同体整合——<荀子>教化传播思想基础及其内在理路》等论文,已被《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理论月刊》等刊物采用。

3.课题组主持召开了系列学术会议,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的学术研讨。2012年8月8日,段超教授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持召开了“武陵山区特色经济及民族文化发展研讨会”。 会议由中南民族大学、恩施州人民政府、湖北民族学院联合举办,来自中央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吉首大学等高校、武陵山片区部分市委党校的1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武陵山片区内各县市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发展”的话题建言献策,深入探讨。其中涉及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论文20余篇。

2012年9月21日至25日,子课题负责人田敏教授在西北民族大学主持召开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南方民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专题会议”。来自全国16家科研院所的55位专家学者共提交论文53篇。专题会议围绕南方民族关系与文化认同、南方民族文化保护、开发及影响、南方民族文化分析与解读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课题组成员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并做交流发言。

2012年10月9日至11日,课题组组织筹备召开了“汉民族学会年会暨荆楚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议题主要包括汉民族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贡献、荆楚文化的历史地位及作用、汉文化与荆楚文化的互动关系、汉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化产业战略发展、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互动研究、汉民族区域文化研究、汉语方言研究、汉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发展等。

2016年4月,课题组与学校相关团队合作,在中南民族大学举办“民族旅游与文化中国·第四届旅游高峰论坛”,讨论主题之一是旅游与文化传承。课题组相关成员在大会上报告了研究成果。

2016年10月,“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年会”将在山东烟台大学召开。课题组向大会提交了举办分论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申请,获得大会批准。

4.参加学术交流会并作大会发言。2013年4月12-14日,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技术传承”负责人高卫华教授参加“新子学”2013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会议论文《我国“新子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2013年7月19-21日,高卫华教授等出席2013第八届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新媒介语境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再传播策略研究》。该子课题课题组还就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相关问题与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进行交流,并受邀参加了华中科技大学的国家形象传播重大课题的开题。2014年课题组段超教授参加中国西南民族学会,就民族文化传承场域建构作大会发言。

2013年7月30日,课题组段超教授、柏贵喜教授出席了“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峰论坛”,作大会发言。2013年8月7日,课题组成员李俊杰、李然、唐胡浩等参加了在湖南怀化举行的“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加快发展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

5.到相关大学进行学术讲座,推介研究成果。

2013-2016年,段超教授先后在湖北民族学院、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吉首大学、三峡大学就中华文化传承相关专题向师生作报告;田敏教授先后在云南大学、吉首大学向师生作民族文化传承学术报告。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向教育部社科司报送《民族地区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内容、做法、经验与对策》咨询报告。咨询报告认为,民族地区大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以少数民族民族语言文字教育为重点的“双语双文教学”, 民族历史与区域历史教育、音乐舞蹈美术等民族艺术,民族风俗,民族民间工艺,民族体育与游艺,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技能。民族地区大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为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民族文化,开展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发挥高等院校在民族文化教学科研潜力。其经验启示在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开展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得到研究和发掘,增强了开展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重视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师资力量的培训,学校与各类社会机构、民间机构进行合作,拓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和渠道。为进一步增强上述工作,应树立多元民族文化教育观念,增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法律法规,健全机制,增强其制度化和规范性;建立完善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的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形式;正确认识和处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中的几个关系,如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2.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段超、田敏教授被湖北省文化厅聘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两位教授在指导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中,将课题研究成果运用于湖北省相关县市公共文化建设之中。例如,指导湖北省来凤县、夷陵区、钟祥市、大冶市公共文化建设中,提出将这些县市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文化产品,发挥其当代价值,同时,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这些工作受到湖北省文化厅和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3.拟于近期向国家社科规划办及相关部委,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供5项研究咨询报告。课题组目前已完成《关于完善我国学校文化传承的建议》、《关于完善我国文化场馆文化传承的建议》、《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关于加强京族文化传承的建议》、《关于加强基诺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等5篇咨询报告,将于近期提交给社科规划办和文化部、国家民委、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

(一)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集材料整理、运用还有很大空间。课题组收集了不少实地田野调查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相关研究人员对资料进行了初步整理,多数资料得到应用。但存在资料梳理不细致,一些有价值资料不详细等问题。

2.提交研究报告、咨询报告不多、不及时。课题组产出了一些研究报告、咨询建议,由于想进一步修改,提升水平,把报告做得更有价值,目前向相关部门、政府提交的报告还不多。拟于近期提交,以使成果尽快转化。

3.成果提升不够。目前,课题主要研究任务完成,形成了100万字的成果,这些成果水平不均,总体上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改进措施

1.加强文献和前期调研数据的整理工作。在对收集的各类资料初步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分析工作,充分发挥资料的作用,为课题成果提供科学有力地支撑。

2.补充完善相关调查和研究。就一些专题进行补充田野调查;对研究不深入的专题进行再研究;以期总结各地区、各类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做法和经验,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真”问题,回应当前社会各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种种困惑,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推进文化传承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3.修改、提升已有成果。对已形成的成果,通过自我思考,召开专家咨询会,听取意见等方式,明确不足,进行修改,按照重大招标项目的要求,突出重点,解决文化传承中重要的问题,全面提升成果质量。使成果既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创新,同时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为中华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科学参考。

4.积极提交咨询报告,加强成果的转化。加强与教育、文化、宣传、民族、旅游等政府部门的合作,并积极向上述部门提交咨询报告,增强成果的应用性与对策性。课题组目前已完成《关于完善我国学校文化传承的建议》、《关于完善我国文化场馆文化传承的建议》、《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关于加强京族文化传承的建议》、《关于加强基诺族文化传承的建议》等5篇咨询报告,将于近期提交给社科规划办和文化部、国家民委、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

(三)研究心得

1.积极吸收研究生参与课题研究,把研究生培养与重大课题研究结合。课题组首席专家段超教授指导博士生姜爱完成博士论文《土家族传统生态知识及其现代利用研究》,指导硕士生完成《美孚黎年节文化及社会关系研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传承人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传承人为例》、《恩施土家族“女儿会”传承研究》、《恩施州民族文化进校园研究》等等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从参与课题研究中,提升了科研能力,增加了对中华文化传承的理解。

2.不同民族、不同类别的文化内容,传承方式不一样。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文化传承较为复杂,要使这些文化内容有效传承,需要探寻适宜各种类型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方法。本课题组特别注意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形成了研究报告和成果。

五、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中华文化内容广泛,从民族来说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从内容上说包括物质、制度、精神层面的文化,从时间上说包括古代、近代和现代文化。研究其传承十分复杂。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咨询报告《民族地区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内容、做法、经验与对策》(段超、李然、皮鑫)

咨询报告认为,民族地区大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以少数民族民族语言文字教育为重点的“双语双文教学”, 民族历史与区域历史教育、音乐舞蹈美术等民族艺术,民族风俗,民族民间工艺,民族体育与游艺,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技能。民族地区大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做法为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民族文化,开发民族文化校本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学习民族文化,开展优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发挥高等院校在民族文化教学科研潜力。其经验启示在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开展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保障,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得到研究和发掘,增强了开展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重视对民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师资力量的培训,学校与各类社会机构、民间机构进行合作,拓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和渠道。为进一步增强上述工作,应树立多元民族文化教育观念,增强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的法律法规,健全机制,增强其制度化和规范性;建立完善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的教育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形式;正确认识和处理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教育中的几个关系,如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该报告提交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并被采纳。教育部2014年3月26日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吸收了该报告部分研究内容。

2.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段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多种元素、多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传承体系各要素、各环节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多重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效运行是体系中各种元素、各个环节的有效整合,各种元素、各个环节功能的充分发挥是整个体系功能发挥即体系良性运行的前提。无论是上层文化,还是民间文化,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其得以传承的关键均在于文化传承体系的统筹建设,而具体文化内容的传承则依赖于传承体系中特定方式与特定保障手段的科学应用。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必须具有系统论、控制论的视野。中国知网显示,该文被引38次,下载2560次。

3. 论文《关羽崇拜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向柏松)

文章主要采用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的社会二元结构分析方法,分析关羽崇拜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各自的形成、特点、价值取向,揭示两种传统各自的利弊,有利于辨析关羽崇拜中的人民性与封建性,识别两种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弘扬关羽崇拜中的传统优秀文化成分。

4. 论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个传播断层反思》(高卫华)

作者指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学者发出 “打倒孔家店”的断言,十年 “文化大革命”来自政治层面隐喻式的对 “孔老二”的贬斥,体制转型时期我国公众对西方信息理想化误读带来的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传播的结构性断裂。西方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这三个传播断层对传统文化的逐次剥离,导致公众文化价值取向的困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对此进行理性反思。

5.论文《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段超)

我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践必须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要素,利用民间规约、民间节会、宗教等民族文化的有效形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同时,还应创新发展民族文化内容和传承形式,使之更好发挥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中国知网显示,该文被引4次,下载820次。

6.论文《论孝文化与感恩文化的传承创新》(王玉德)

中华传统社会之中,有孝文化,也有感恩文化,这两者有一致性,但也有区别,我们过去时常混为一谈。本文对两者的传承作了区分,并提出要创新孝文化,多倡导感恩文化,把感恩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推进感恩文化的过程中注意掌握好不同的维度,使之更好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发挥作用。

7.论文《民间传承中“传承人”的传承生境与保护对策研究—以海南黎族传统工艺“传承人”为例》(段超、林毅红)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冲击下,民族文化的传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营造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的当代传承生境,实现文化解困,是目前文化传承的难点。以海南黎族传统工艺的传承人为个案的调查研究表明,传承人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现实困境及制度缺陷,从推选与认定——保护与培养——责任与退出几个方面不断完善传承人保护制度,有利于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

8.论文《数字化技术在日本民族文化传承中的运用及启迪》(徐红)

数字化技术在日本民族文化传承中被广泛运用,走在了亚洲乃至世界前列,值得中国借鉴与学习。通过搜集日本在民族文化的数字记录、数字勘测、数字复原、数字解读、虚拟遗产、数字集成方面的实践资料,发现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使日本民族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播,并促使日本民族文化走向产业化发展。政府的投入、企业的参与、非营利组织的支持、民众自觉的保护,是日本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承成功的经验。未来,在民族文化数字化传承中,需要继续创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实现跨国界、跨平台、跨学科的合作与共享,并集成应用数字化最新技术。

9.论文《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海外传播形态》(李锦云)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海外输出随时代的发展,其传播形态也不断变化和完善。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主体及形态出现多样化的特征。本文较全面地梳理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海外传播的特点和形式。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海外传播已基本形成多主体参与、多形态并存的传播格局,其传播形态主要有两大类,即实体传播和符码传播。

10.论文《端午节传承发展方式分析》(向柏松)

端午节发端于先秦时期一种单一的辟邪习俗,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成为以辟邪、龙舟竞渡为中心的大型节日,并传承至今,其传承发展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其传承方式主要有: 引申传承、融合传承、采借传承、置换传承、变异传承、展演传承等,这些传承方式对于我们推进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节日文化的当代传承仍具有借鉴作用。

11.论文《困境与出路: 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问题研究》(崔榕)

在学校教育中,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地域发展不均衡性、相关工作不落实以及经费、师资无保障等困境。这些困境的出现,是由于对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价值认识不够、应试教育的压力、相关决策缺乏民族全局观、相关制度不健全等复杂因素造成的。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要走出困境,需要增强对民族文化传承价值的体认,推进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制度化建设,进一步探索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12.论文《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高卫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面临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转换难度较大、国际传播中信息流动不均衡、消费主义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播造成冲击、网络“娱乐至死”颠覆传统文化精神等问题。数字技术既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机遇,也可能成为异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具。因此,找出问题的根源,规避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异化是当务之急。

13.论文《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几个基本问题》(崔榕)

加强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是做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关键。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西方多元价值观念的渗透等因素会影响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并行不悖。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以核心价值观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校教育、汉语普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仪式符号运用都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途径。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