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中国解释学史”项目总体进展顺利,从2014年7月至今,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大部分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也进行了相应的批判性研读。接下来,子课题“儒学卷”、“佛学卷”和“道家卷”,将逐步拟定写作体例,按照写作大纲开始实质性的分章写作工作。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2015年10月14日,在北大召开“中国解释学史”专题研讨会
解释学的研究在世界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和潜力。汤一介先生提出了创立中国解释学的构想,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响应。为了深入探讨西方解释学的历史,探索创立中国解释学的可能性,推进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解释学史”的写作,项目组举行了解释学史专题研讨会。乐黛云先生及项目组主要参与者王博教授、干春松教授、张志强教授、刘笑敢教授等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国内解释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北京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洪汉鼎教授和华东师大诠释学研究所所长潘德荣教授围绕诠释学研究的方法,在会上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与会学者认为两位专家的发言对中国解释学史的写作有很重要的启发,项目组今后将邀请两位专家指导中国解释学史的编写工作。
2015年11月21日,在北大召开“中国解释学史”道家卷工作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道家卷”的主编香港中文大学刘笑敢教授、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陈静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李耀南教授等十几位课题组成员。通过积极讨论,与会学者就道家卷的写作特点、具体分工和工作流程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2016年4月,在河南周口召开“中国解释学史”道家卷交流会议
此次工作会议上,“道家卷”的主要作者交流了近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写作中遇到的问题,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干春松教授《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3月)和《康有为与儒学的新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两本专著同时出版,澎湃网、共识网、儒家网和中华网等媒体进行了专门的报道和推介。2015年6月21日,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举办了第一次会讲,主题为“康有为与大陆新儒学的过去、现状、未来”。在这次会讲中,与会学者围绕干春松教授这两本书的内容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另,由干春松、陈壁生主编的《<孝经>的人伦与政治》(经学研究第三辑)一书顺利出版。人民大出版社对此作了推介。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各个子课题(儒学卷、佛学卷和道家卷)由于研究对象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会有所差异。但共同的问题是,由于课题研究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成员之间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方式都需要通过例行的工作会议,有更多的交流和磨合机会,以保证最终的研究成果的统一性。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干春松:《康有为与儒学的新世》(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3月)
儒学的“返本开新”,即通过对儒家经典系统的新解释和新阐发,使之又具有应对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可能。1840年以来,以鸦片战争为前导,中国被迫卷入了西方现代性的“铁笼子”,作为中国文明核心的儒家思想,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本书从当下情境出发探讨儒学的“返本开新”,亦是“重回康有为”的一次尝试和努力。面对现代性的挑战,康有为可被视为儒家再一次“返本开新”的标志性人物。本书从儒学分期出发,历述意识形态化历史叙事中的儒家、现代儒学的“游魂”状态,以及儒家资本主义,最后重回康有为,将之作为现代儒学的起点,论述了康有为的经典阐释、政教革命和大同理想。
2)、干春松:《保教立国:康有为的现代方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
本书是干春松教授的论文结集,主要研究康有为中晚期的政治思想,力图从“保教”与“立国”两个维度来分析康有为有关现代民族国家政制建构的核心问题与一系列设想,即:中国如何从一个王朝变成现代民族国家;如何设计这个新国家的内部秩序与治理体系。全书从康有为有关孔教会的设想与实践、戊戌变法前的宪政观念与实践、地方自治与国家一统、虚君共和的政制构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平实而又深入的论述。
这两本专著的出版,对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并引起了长期而热烈的讨论。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