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新时期语言文字动态规范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30日16:5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组建子课题团队,细化任务分工

根据课题申报书的内容和开题研讨会的建议,本课题重新明确了三个子课题的任务,并对研究团队进行了分组,加强了各个子课题的力量,同时规定了各项成果提交的形式和时间。

课题总协调小组成员包括南京大学文学院沈阳教授、总学术顾问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陆俭明教授,另外还有南京大学文学院的年轻教师张璟玮(讲师)、罗琼鹏(讲师)等协助。总协调小组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协调各个子课题组的工作指导,安排调研活动和研讨活动,组织研究成果汇编和编辑出版。协调小组前期工作包括请求南京大学文学院支持,组织了研究成果的研讨会和初步的调研活动等。

第一子课题组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组”。

本课题组任务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学校(主要是中小学)基础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从校外的合作力量看:本子课题组2013年与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正式签订和合作协议,实现了借助该中心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研究的资源开展本子课题的条件。该中心主任苏新春教授应聘担任本子课题的学术顾问,该中心同意向本课题有偿提供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电子文本和统计数据,本子课题成员也将分批前往厦门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工作。此外本子课题还于2013年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聘请该学院校吴长安教授担任本子课题成员,并将他领导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规范标准”课题的成果提供给本子课题参考。

从校内的核心力量看:本子课题组目前共有成员19人,由我国著名基础语文教育专家、南京大学文学院柳士镇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其他成员包括:博士研究生朴珍玉、史红改、吕娜、杨茜、刘安然、陈强、祝晨琳,硕士研究生杨洎缘、顾华飞、王满满、钱唯唯、蔡斌、张芷瑜、何亚运、陈荣、张慧、吴宁丽、高菁菁。课题组成员分别承担了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式、修辞、标点符号等多项规范化问题研究,其中部分成果作为学位论文已完成,部分论文已提交刊物待发表(详见附录)。

第二子课题组是“社会语文生活组”。

本课题组的任务是“网络信息时代的社会语文生活调查和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社会语文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从校外的合作力量看:本子课题组从2013年开始与武汉大学中国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合作,聘请该中心主任赵世举教授为本子课题的学术顾问,该中心同意有偿向本子课题提供近十年的网络语言调研和统计资料,并表示愿意接受课题组成员的南京大学研究生前往武汉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此外本子课题还与包括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文字处理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语言学科学院和江苏师范大学2011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建立的学术联系,本课题首席专家沈阳教授受聘任,担任上述三个研究机构的兼职研究员和咨询专家。

从校内的核心力量看,本子课题组目前共有成员19人,由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和语言文字专家、武汉大学文学院赵世举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其他成员包括:南京大学访问学者王薇,博士后研究人员张林,博士研究生王小溪、王艾琳、周金雷、罗琭昕,硕士研究生魏晨、韦司乐、陈颖、王思程、谢晓婷、刘康、秦雪皎、崔志晴、杨远会、杨柳、王冰、武晓玉。课题组成员分别承担了网络语言中新兴的副词、动词、量词、语气词、詈语、称谓语、字母词、汉外混用现象,以及词类转换、新兴格式、特殊文体、网络符号等多项规范化问题的研究,其中部分成果作为学位论文已经完成,部分论文已经提交刊物待发表(详见附录)。

第三子课题组是“港澳台语言文字组”。

本课题组的任务是“港澳台的语言文字现状及对现代汉语规范的影响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是港澳台语言文字现象对大陆语言文字使用的影响以及带来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从校外的合作力量看,本子课题组最主要的合作单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海外华语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14年与暨南大学的上述单位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聘请暨南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邵敬敏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同时聘请该校赵春利教授、周静副教授、杨海明副教授、周芍讲师、王幼华讲师为课题组合作成员,规定了该校每个人相应的研究任务和成果指标,该单位也同意向课题组有偿提供台湾和香港华语文研究的资料库,其中包括台湾政治大学讲师、暨南大学在职博士生王幼华的前期成果。此外本子课题还与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台湾师范大学语文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学术联系,同意有偿共享该两单位的港澳台地区语言文字研究资源。

从校内的核心力量看,本子课题组目前共有成员19人,由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讲座教授、系主任石定栩教授、香港岭南大学资深教授田小琳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其他成员包括:南京大学访问学者杜秀丽,博士后研究人员王华,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方艳、贲成程、刘凡、王宇婷、,硕士研究生汪莹、黄新骏蓉、刘依婷、尤远、孔庆霞、孙碧泽、吕新娣、汪大娟、张思琪、杨丽、戴松伟、黄旭莹。课题组成员分别承担了港澳台和大陆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繁简字、语气词、副词等多项规范化问题的研究,其中部分成果作为学位论文已经完成,部分论文已经提交刊物待发表(详见附录)。

(二)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自从2013年初课题组成立以来,已经按照计划分阶段投入研究工作,并组织了多项学术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初步成果。大致包括以下几项:

一是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

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包括:

课题组首席专家沈阳教授于2013年—2016年期间,先后赴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常熟理工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多所高等学校参加“现代汉语”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做大会主旨发言或大会报告,交流了现代汉语规范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沈阳教授2014年3月—5月赴合作单位香港理工大学访问研究,了解相香港地区中文教学和应用的情况。课题组成员、硕士研究生黄新骏蓉、刘依婷、张思琪于2014、2015年2月—7月分别赴台湾嘉义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交流学习,收集台湾的语言文字资料,进行田野调查。课题组成员硕士研究生顾华飞、钱唯唯于2013年10月赴福建泉州大学参加“两岸四地现代汉语问题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课题组成员硕士研究生杨洎缘、顾华飞、钱唯唯、王满满,及蔡斌、孙碧泽、罗琭昕分别于2014、2015年5月—6月赴厦门大学参加厦门大学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相关资料的整理和调研。

学术研讨活动主要有:

课题组于2013年5月16—25日分别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昆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举行了6场北京大学和南方五高校研究生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讨会,沈阳教授及35名课题组成员和当地高校的研究生发表了课题研究报告,促进了对问题的认识,为研究的深入打下了基础。

课题组参加承办了2015年6月15—16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2015年南大语言学高峰论坛”。此次高峰论坛由南京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端木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冯胜利教授和蒋平教授、美国圣十字学院的何宝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贺阳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南京大学的李亚非教授和张洪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的李宇明教授和王建勤教授、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徐丹教授、南开大学的曾晓渝教授、中山大学的周小兵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在会中进行了主旨发言,并对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现状进行了交流,有益地开阔了课题组的研究视野。

课题组参加承办了2015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本届论坛由教育部与南京大学共建的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澳门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新疆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所等国内外20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31名语言学界专家学者受邀参加研讨,并有来自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4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约80位旁听代表列席本届论。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彬彬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准处王奇处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前任主任徐大明教授和现任主任沈阳教授分别致辞,对中心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课题组于2016年5月22—26日,组织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课题组成员,分别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3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沈阳教授及41名课题组成员和当地高校的研究生发表了规范化相关论文的汇报,总结了目前取得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日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二是取得阶段性的重要研究成果

本项目立项至今取得了一批坚实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论文集等。

CSSCI刊物重要论文:沈阳教授3篇——《关于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材和“现代汉语”教学》《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角度把脉当代流行詈语》《全社会都要关注语言文字问题——<语言与国家读后>》,邵静敏教授1篇——《两岸汉语轻声词异同比较研究》,赵春利、石定栩教授1篇——《两岸四地汉语“ 有信心” 句式的异同》,王幼华教授1篇——《海峡两岸汉语儿化词异同比较研究》,杨海明、鲁小龙1篇——《谈台湾口语词“这样子”——兼论两岸语言差异下的互动》。

一般期刊论文:沈阳教授4篇——《标点符号运用艺术·序》《关于现代汉语教材和现代汉语教学问题的思考》《全社会都要关注语言文字问题》《语文教育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语言文字问题》,赵春利、石定栩教授1篇——《港澳中文与标准中文“经”字句比较研究》,孙碧泽、沈阳1篇——《台湾短语“用V的”探析》,刘依婷、沈阳1篇——《两岸字形比较研究》,沈阳、黄新骏蓉1篇——《现代汉语动宾结构的特殊实现形式和汉语综合性句法类型的回归》,王满满2篇——《小学语文教材中偏旁部首规范问题探讨》《小学语文教材中偏旁部首名称规范问题探讨》,杨洎缘1篇——《初中语文教材中词类学习存在的问题》,尤远2篇——《关于新兴词族“X星人”的认知隐喻探析》《浅谈新时期大陆及港台地区“PARTY“的相关表达》,蔡斌1篇——《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修辞格研究》,罗琭昕1篇——《从“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看歧义消解》,钱唯唯1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化规范问题探讨》,刘安然1篇——《畅销书名的形式特征考察与语言失范反思》。(详见附录)

学位论文:目前已完成与本课题有关的学位论文20篇,包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篇——李潇《从程度量的角度看现代汉语新兴副词“小”》、黄新骏蓉《现代汉语特殊述宾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篇——王思程《指人名词与个体量词的新兴搭配研究》、韦司乐《网络流行新兴副词研究》、魏晨《主要媒体中的新兴詈语考察》、尤远《大陆及港台地区的语码转换研究》、刘依婷《大陆与台湾汉字字形比较研究》、钱唯唯《语文教材中的儿化考察和规范研究》、王满满《语文教材中的汉字规范研究》、孔庆霞《大陆及港台新兴句末语气词比较研究》、顾华飞《语文教材学习性词汇的规范研究》、陈颖《网络中新兴称谓词群研究》、杨洎缘《<标点符号用法>的符合性考察及修改建议》、张芷瑜《汉语“V起来+VP”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谢晓婷《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罗璐昕《近年出现的新动词和新词义分析》、孙碧泽《台湾国语中的“用V的”短语的构造和意义》、刘安然《中学语文教材中“注释”的考察和分析》、蔡斌《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辞”的考察和分析》、何亚韵《汉语同形反义熟语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中的博士论文2篇——方艳《现代汉语方式副词研究》、王艾琳《网络语言中的词类转化的谓词化方向》;进行中的硕士论文2篇——张思琪《新兴缩略语及变形语研究》、秦雪皎《“不+名词”结构研究》。(详见附录)

学术论文集:课题组目前已经编辑完成了一本专题论文集《新时期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第1辑)》(28篇文章,约30万字),交由商务印书馆印刷;《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研究(第2辑)》也在基本编撰完成,目前收录26篇文章,拟交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存在问题、改进措施和意见建议

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

(1)课题研究时间太短,任务较为繁重,短期内难以全部完成。本课题内容的容量大,涉及的问题多,调研的范围广,参加的研究人员也比较多,无论是任务量还是成果量都可能远远大于其他同等级的项目,因此在原定的2016年底之前全部完成有相当大的困难,至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限制。根究专家评审组意见,建议整个研究工作周期按5年安排,即推迟到2018年完成较合适。

(2)各个子课题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中小学语文教育组目前的研究以各出版单位教材的横向比较为主,应注意纵向研究,即某一套教材在小、初、高的衔接上是否恰当,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是否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规律,是否有助于语文能力的提高。社会语文生活组应注重把握社会语言生活,看到语言现象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和语言动因,及时做出描写、概括和总结;更要把各类语言现象联系起来,不能过于偏重某一新型词语的分析,要注“一类现象”的研究。港澳台语言文字组要注意结合社会语言学理论,对语料进行细致的收集和分析,更多地关注两岸社会文化对语言交流和发展的影响。

(3)本课题的内容“现代汉语规范化”,实际上涉及多方面内容,包括社会语文生活研究,也包括语言本体和应用现象研究,还包括语文教育和语言文字教学研究,甚至包括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以及国家语言规划和政策研究。这一方面为本课题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可以较为全面和灵活地面对多种研究课题,但另一方面又使得本课题的研究体量过于庞大,研究内容过于分散,至少难以形成某个具体专题的研究成果,难以形成“拳头产品”,这也是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加以重视和改进的。

二、研究成果情况

课题组2014年7月以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现就代表性成果进行简要介绍。

(一)重要期刊论文:

1. 沈 阳:全社会都要关注语言文字问题——《语言与国家读后》(《中国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1期)

本文既是《语言与国家》一书(商务印书馆、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的书评,同时也从语言研究的角度就汉语语言文字的若干重要问题加以讨论。这些问题包括如何看待当前社会语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也包括如何保护方言、如何对待繁体字、如何对待外文字词、如何评价“汉字听写大赛”,以及如何看待“詈语的非詈化”等语言文字问题。本文所涉及的问题看似是“小事”,但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都关系到社会和谐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值得全社会关注。沈 阳: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角度把脉当代流行詈语(《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底2期)

2. 沈 阳: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角度把脉当代流行詈语(CSSCI刊物《语言战略研究》2016年第3期)

作为流行语的新兴詈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非詈”:要么让“詈语”在形式上变得“非詈(非詈化詈语)”,要么让詈语在功能上变得“非詈(非詈性詈语)”。本文通过具体语料分析了这两种现象。事实上由于人们表达情绪的需要,作为语言发泄的途径,詈语无非是一种“最终选择”。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角度看,詈语当然肯定是“有害”的,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制止和疏导,不能使其无节制泛滥;但也必须承认詈语是“有用”的,在表达上的某种作用甚至无可取代。因此詈语既不可能自行消亡,也不应一棍子全部打死。

3. 沈 阳:关于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材和“现代汉语”教学(CSSCI刊物《中国大学教育》2016年第2期)

本文介绍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最新出版《现代汉语》教材的编写情况和编写体会;文章也对高等学校现代汉语教学的若干重要问题,包括现代汉语课程能否提升地位和做大做强,在现有不同条件下如何开设现代汉语课程,现代汉语课程怎么协调与平行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是怎样的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文章还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通过大量生动的例证,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经验。

4. 邵静敏:两岸汉语轻声词异同比较研究(CSSCI刊物《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1期)

本文在对海峡两岸( 大陆与台湾) 轻声词语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参考台湾新闻媒体的实际播音语料,分门别类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差异及其原因,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构想,以便为两岸语音规范决策和国际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5. 邵静敏:副词释义的精准度及其方法论探讨——以描摹情状副词群“X然”为例(CSSCI刊物《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副词释义的原则与方法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必须借助于大型语料库的语料,并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尤其要高度关注副词的高频组合;第二,在区别近义副词或者对若干义项进行辨析时,需要特别重视组合框架的功能,以提升释义的精准度;第三,重点揭示语义相近用法相仿的副词可替换与不可替换的条件制约;第四,要特别注意多元比较,涉及近义比较、同类比较、搭配比较、语境比较、功能比较以及认知比较。

6. 赵春利、石定栩:两岸四地汉语“有信心” 句式的异同(CSSCI刊物《汉语学报》2014年第2期)

本文对比港澳台中文与标准中文在“有信心”句法功能方面的异同,并探讨英语be confident的功能作为参照。分析的内容之一是港澳台中文与标准中文的“有信心”在状中结构以及连谓结构上的异同,并将差异归结为英语be confident of的语义迁移影响.分析的另一个重点是港澳台中文“有信心”带宾语小句的情况。标准中文中里没有这种结构,港澳台的用法应该源自英语be confident加宾语小句的结构。“有信心”在港澳台中文的表现,体现了语言接触中语义迁移与句法迁移的辩证关系。

7. 赵春利、石定栩:港澳中文与标准中文“经”字句比较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期)

港澳中文与标准中文的“经”字句在句法和语义上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一方面,港澳中文与标准中文的“经”字句在句法关系、时间标记、语义特征和主语关联上存在一致性;另一方面,港澳中文与标准中文的“经”字句在条件标记、动宾宾语和否定标记上存在差异性,造成差异的原因与语言接触、语法化进程和文言文保留成分有关。但是,无论是港澳中文还是标准中文,“经”字句却因经济原则和重新分析而表现出带“动补”宾语的发展趋势。

8. 王幼华:海峡两岸汉语儿化词异同比较研究(CSSCI刊物《语言文字应用》2016年第1期)

本文以大陆及台湾规范性词典为语音比较的依据,参照具有指标性的台湾广播公司及电视台新闻实况播音,希望能通过三方的语音对比,发现两岸汉语儿化词异同的真相,给出一定的解释与对策,为两岸汉语语音研究者提供参考资料。

9. 杨海明、鲁小龙:谈台湾口语词“这样子”——兼论两岸语言差异下的互动(CSSCI刊物《汉语学报》2016年第1期)

“这样子”一词在港台腔特别是台湾口语中的使用较为普遍,相比之下,它的意义和部分用法与“这样”或“这个样子”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样子”在具体用法上还存在一些差异,通过调查可以说明两岸词汇变化的动因与机制,而从网络上的合音词“酱紫(这样子)”可以预见这一点。

10. 沈阳、洪爽:“再论论元结构和合成复合词的构造形式”(CSSCI刊物《学术交流》2014年第6期)

本文提出,汉语的合成复合词具有不同于词组的结构特征,句法层面的操作不能进入合成复合词内部,因此合成复合词的结构变化处于词汇和句法之间的界面层次上。由于合成复合词内部的动词性成分和其他名词性成分之间都可能具有动作和论元角色的关系,所以合成复合词都应当分析为是基础论元结构经过某种结构变化而形成的。本文认为,所有“OV-N”型和“SV-N”型的合成复合词的基础论元结构中都包含一个轻动词vP层,vP层可吸引主动词进入这个位置,从而进一步形成合成复合词的表层结构;同时句子结构的某些意义也必须通过vP层加以解释。而汉语中另一类“VO-N”型合成复合词的构造形式则不能用基础论元结构的变化来解释,应当从语音、语义和语用等多方面来寻找原因。

11. 沈 阳:现代汉语“V+到/在NPL”结构的句法构造及相关问题(CSSCI刊物,国内顶级核心刊物《中国语文》2015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本文提出,现代汉语“V+到/在NPL”结构的语义差异和形式变化是谓语层(VP)动词的“位移特征”和动词后附加语层(PP)介词(到/在)的“终点投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谓语动词位移特征的强弱诱发和制约了动词后介词(到/在)表“方向”或“存在”的终点投射选择。本文同时假设,汉语动词前后处所义附加语(PP)并非移位或独立生成,而是在“同形生成”的基础上通过动词和结构选择的“互补删除”实现的,汉语处所PP位置的历时演变现象也可看作是这种操作的句法后果。本文还提出,“V+到/在NPL”结构而非动趋式才是汉语典型的“位移—终点”结构,与其他语言的“位移—终点”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

12. 沈 阳:变换移位、提升合并、拷贝删除及其他(CSSCI刊物,国内顶级核心刊物《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2期)

自上世纪40—50年代美国结构语法理论提出“变换分析”至今,与这种分析方法相关的句法理论和分析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如提出“成分移位分析”“提升并入分析”“拷贝删除分析”等,同时也涉及到运用这种方法对其他语法现象的分析。这些分析方法在汉语句法和语义研究中也有大量成功例子。本文简要举例介绍这些句法分析的成果及最新进展(包括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希望引起学界重视,并就教于方家。

(二)其它期刊论文:

1. 孙碧泽、沈阳:台湾短语“用V的”探析(《厦门大学中文学刊》2015年第2期)

台湾国语中 “用”之后可直接连接“动词+的”来表示“用V的方式”的意义,来强调这种动作、行为或方式。这种用法在台湾地区使用人群很广,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均可使用,已成为台湾国语中很稳定的格式。这种不同于普通话中的用法,是受到了闽南语的影响。“用V的”主要担任“工具”的语义角色,在句中可充当主语、谓语、定语、状语成分。然而“用V的”格式中的“V”只能是绝大多数的动作动词、使令动词、心理动词以及能愿动词中的少部分词。

2. 刘依婷、沈阳:两岸字形比较研究(《两岸语言文字问题探讨》2015)

大陆与台湾的常用汉字字形差异给两岸交流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相同字形中区分出不同的部首,在相近字形中找出核心的相近部件,在不同字形中找出类推部件,进一步展示了两岸汉字字形的内部差别,并提出了研究两岸汉字字形差异的重难点。

3. 王满满:小学语文教材中偏旁部首名称规范问题探讨(《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本文调查统计了沪教版、北京课改版、西师大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和人教版小学教师教学用书中偏旁部首的命名情况,发现各版本教材中存有很多偏旁部首命名混乱不一致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X+字+部位词”的概念问题、部位词的选取问题、部位代表字的选取问题、名称的音节数量问题、名称的俗称问题、“本字+部位词”的命名问题以及其他问题。本文依据汉字理论知识,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和俏h编小学生字典》中的偏旁部首名称,以及《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中对部件的命名,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偏旁部首合理命名的建议。

4. 杨洎缘:初中语文教材中词类学习存在的问题(《现代语文》2014年第30期)

词类的学习是中学语文语法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学习遣词造句的基础。考察全国通行的六套初中语文教材,发现其在词类部分语法常识的编写上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语法点在教材中的体现形式单一;词类的二次分类标准不统一;教材关于词类的编写有错误或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增加了词类教学的难度,不利于学生打好语法基础。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需要转变。

5. 尤 远:浅谈新时期大陆及港台地区“PARTY“的相关表达(《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语言接触必然带来语言的变化。英语中“party"一词可表示“中小型的社交或娱乐性的聚会”,其最早通过上海话音译成了“派对”,而后传播到了大陆其他地区以及香港、台湾。近年来,大陆及港台地区又出现了“party”“P”“趴地”“趴踢”“趴体”“趴”等多种表达方式。

6. 尤 远:关于新兴词族“X星人”的认知隐喻探析(《安徽文学》2014年第6期)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木方法〔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也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创造新词语来满足口常交际的需要最近,“X星人”逐渐发展成为一新兴词族,频繁使用于网络、电视等媒体。木文着重从认知隐喻角度探析了“X星人”,的发展演变过程。

7. 蔡 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修辞格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本文从中学语文教材中修辞格的种类、学习顺序与分布以及辞格的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对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鄂教版4套教材中的修辞教学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揭示目前教材中关于修辞格教学的客观情况,并对现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以期为将来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

8. 罗琭昕:从“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看歧义消解(《文学教育》2016年第6期)

本文通过“你待我比亲姐姐还好”歧义句中到底是谁的亲姐姐发起话题,根据其格式探讨三种解读类型,推导、验证歧义格式的条件。必须是有具体所指的生命体,V是二价动词,是高双向性的心理活动动词,探讨V与3个N之间的施受关系以及N3与N1、N2的同类相斥。并且,我们还对句法原型做出了假设,认为解决歧义的方法除了常见的补充省略成分之外,还可以通过话题化来撇清语义关系。我们本身的心理因素也有助于一些歧义句的理解和判断。

9. 钱唯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化规范问题探讨(《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本文通过整理统计中国大陆现有通行的7套语文教材中的儿化使用情况,总结分析小学语文教材在儿化标写和儿化词收录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相关儿化本体及儿化规范研究领域已经取得的成果,提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化规范建议:应该始终坚持标写一致和言文一致的原则。

10. 刘安然:畅销书名的形式特征考察与语言失范反思(《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本文以开卷畅销书榜单为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畅销书书名文本的若干形式特征和语用特征进行描写分析,发现4-7字的书名最常见,恰当的音韵、修辞和语气等手段能对图书的营销效果产生有益影响,也与图书的内容、特质相和谐。口语化、长书名和副标题增加以及新奇化、多语码等是作品命名的新趋势,但其中也伴随着一些语言失范的现象。

11. 刘安然: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N+V结构的句法语义研究(《现代语文》2015年第1期)

12. 吕 娜:言语社区理论视角下的普通话与方言关系探析(《中国语言战略》2015年第2期)

本文主要在言语社区理论背景下阐述普通话与方言关系,认为普通话和方言都属于“华语”的变体,二者的社会功能不同而已。而随着核心华语社区的扩大,次核心华语社区双语者的身份日益明显。最后,本文介绍了历史上华人社区“华语”的形成过程。

(二)学术著作和专题文集:

1. 由沈阳教授主编的《标点符号用法详解(修订版)》基本成书,在原书的基础上进行了细节上的补充和修订,全方位对标点符号新国家标准进行了解读。对新标准施事以来,广大媒体提出的问题做出了负责任的回应,力求使本书更加使用。修订版更换了大部分例句,且通过详实的例句,确切反映新标准的各种使用情况。另外还加入了对外围标点、网络标点的解释,体现了本书的时鲜性。目录等信息详见附录。

2. 专题论文集《新时期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究(第1辑)》(28篇文章,约30万字)已经编辑完成,交由商务印书馆印刷。

3. 专题论文集《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研究(第2辑)》基本编撰完成,目前收录26篇文章,拟交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论文集目录等信息详见附录。

(三)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目前已完成与本课题有关的学位论文20篇,包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篇——李潇《从程度量的角度看现代汉语新兴副词“小”》、黄新骏蓉《现代汉语特殊述宾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8篇——王思程《指人名词与个体量词的新兴搭配研究》、韦司乐《网络流行新兴副词研究》、魏晨《主要媒体中的新兴詈语考察》、尤远《大陆及港台地区的语码转换研究》、刘依婷《大陆与台湾汉字字形比较研究》、钱唯唯《语文教材中的儿化考察和规范研究》、王满满《语文教材中的汉字规范研究》、孔庆霞《大陆及港台新兴句末语气词比较研究》、顾华飞《语文教材学习性词汇的规范研究》、陈颖《网络中新兴称谓词群研究》、杨洎缘《<标点符号用法>的符合性考察及修改建议》、张芷瑜《汉语“V起来+VP”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谢晓婷《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罗璐昕《近年出现的新动词和新词义分析》、孙碧泽《台湾国语中的“用V的”短语的构造和意义》、刘安然《中学语文教材中“注释”的考察和分析》、蔡斌《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辞”的考察和分析》、何亚韵《汉语同形反义熟语与对外汉语教学》。进行中的博士论文2篇——方艳《现代汉语方式副词研究》、王艾琳《网络语言中的词类转化的谓词化方向》。(简介详见附录)

(四)教材及慕课:

沈阳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汉语》中为“语言规范”设立了单独章节(第十一课),从语言规范概说、语音规范化、汉字规范化、词语规范化四个方面对现代汉语规范化进行了详细地、系统地介绍。本章内容与本课题的基本理念、研究成果密切相关,首先指出了语言规范化不会限制语言的发展,而只会使语言更加健康发展和丰富多彩,其次强调现代汉语规范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要建立动态的规范观。

另外,南京大学“现代汉语”慕课(MOOC)建设以北师大版《现代汉语》为母本。由南京大学牵头,计划与北京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高与等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等出版社,以及与“中国大学MOOC网(爱课程网)”共同合作。本项目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沈阳教授领导部分教师和研究生组成专项课题组具体实施。

(五)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

1. 课题组于2013年5月16—25日分别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昆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举行了6场北京大学和南方五高校研究生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研讨会,沈阳教授及35名课题组成员和当地高校的研究生发表了课题研究报告,促进了对问题的认识,为研究的深入打下了基础。

2. 课题组参加承办了2015年6月15—16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2015年南大语言学高峰论坛”。此次高峰论坛由南京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端木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冯胜利教授和蒋平教授、美国圣十字学院的何宝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贺阳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南京大学的李亚非教授和张洪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的李宇明教授和王建勤教授、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的徐丹教授、南开大学的曾晓渝教授、中山大学的周小兵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在会中进行了主旨发言,并对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现状进行了交流,有益地开阔了课题组的研究视野。

3. 课题组于2016年5月22—26日,组织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课题组成员,分别在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3场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沈阳教授及41名课题组成员和当地高校的研究生发表了规范化相关论文的汇报,总结了目前取得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明确了日后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4. 课题组参加承办了2015年12月10日至12日在南京大学召开的“第三届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本届论坛由教育部与南京大学共建的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文学院、南京大学牵头的“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澳门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新疆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所等国内外20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31名语言学界专家学者受邀参加研讨,并有来自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40余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约80位旁听代表列席本届论。论坛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王彬彬教授主持,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徐兴无教授、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标准处王奇处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前任主任徐大明教授和现任主任沈阳教授分别致辞,对中心的建立和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在本次会议上,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的主旨发言内容关涉通用语规范问题和汉语的跨文化传播,指出语言变异是绝对的,语言规范是相对的,因此必须建立动态的规范观,在汉语教学中要树立“大华语”观,同时强调要正确处理好汉语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关系,强调文化教育的伴随性。陆先生高屋建瓴的论述为课题组动态规范观的理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强调了汉语与文化的关系,为“港澳台语言文字组”的研究提供更加宏观的研究视角。暨南大学邵敬敏教授报告主题关涉国家层面下的汉语研究战略与创新,指出相关方面的八大任务,并重点对其中的“国民汉语水平,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汉语水平的提升”发表了多个观点,认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出应从六个方面强化汉语能力的培养。这一观点使“中小学语文教育组”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在研究文本的同时,更好关注基础教育中语言能力的培养。南京大学沈阳教授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角度报告了对流行詈语的专题研究,充分解析了新兴流行语中“非詈詈语”“詈语非詈”两类现象,管窥、倡导关注流行词语的规范化问题。网络语言是社会语言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语文生活组”需要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敏锐地发现其中暗含的规律,并对各类现象给出导向性的建议。总之,本次论坛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宏观和微观的指导,大到理论方向,小到具体操作,都使项目组成员受益匪浅。

附录一:

《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研究(第1辑)》目录

序………………………………………………………………………………………… 陆俭明

总论: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化问题研究

01. 现代汉语标准语和现代汉语的动态规范观……………………………………… 沈 阳

02. 全社会都应关注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沈 阳

03. 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 邵敬敏、马喆

上编:基础语文教育中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04. 小学语文教材中儿化词考察……………………………………………………… 钱唯唯

05. 小学语文教材中汉字笔画规范问题探讨………………………………………… 王满满

06. 小学语文教材中偏旁部首名称规范问题探讨…………………………………… 王满满

07. 中学语文教材中译文作品面貌及其隐性作用探析……………………………… 顾华飞

08. 中学语文教材学习性词汇体系综合考察………………………………………… 顾华飞

09. 中学语文教材中虚词常识的编写现状及问题…………………………………… 杨洎缘

10.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修辞格问题考察……………………………………………… 蔡 斌

11. 中学语文教材中标点符号用法的符合性调查…………………………………… 杨洎缘

12. 轻声词读音的词典标注及若干疑难问题………………………………………… 邵敬敏

13. 新版《现代汉语词典》求瑕……………………………………………………… 柳士镇

中编:社会语文生活中的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14. 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文化生态的建设与治理…………………………………… 张 蕾

15. 网络语言新兴名动形词类转化现象分析………………………………………… 王艾琳

16. 网络新兴副词的词义分布模式…………………………………………………… 韦司乐

17. 浅析网络中的新生句末语气词…………………………………………………… 孔庆霞

18. 网络新兴称谓语生命力情况探析………………………………………………… 陈 颖

19. 新时期动词新义考察……………………………………………………………… 罗琭昕

20. 新兴詈语的非詈化考察…………………………………………………………… 魏 晨

21. “詈称非詈”和“非詈詈称”…………………………………………………… 杨远会

22. 指人类名词与个体量词新兴搭配情况考察……………………………………… 王思程

23. 现代汉语“被”字句带宾语现象考察…………………………………………… 贲成程

24. 新词群“聚群成分”中的新语素………………………………………………… 吕 娜

25. 畅销书书名的形式特征考察与语言失范反思…………………………………… 刘安然

26. 网络语言对标点符号用法的影响和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 杨洎缘

27. “美女”面称的争议及社会语言学调查………………………………………… 邵敬敏

28. “X族”词与新闻语言的时代感…………………………………… 杨海明、陈倩仪

29. “副 + 状形”短语生成机制背后的原则竞争……………………… 周 静、王 涛

30. 试说“晕”的叹词化倾向及其成因………………………………… 周 静、程饶枝

下编:港台语言现状及对大陆语言文字规范的影响

31. 部分国家和港澳地区语码混用现象考察………………………………………… 王 薇

32. 浅谈两岸汉英语码转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尤 远

33. 汉语量词“粒、颗”的两岸用法对比研究…………………………………… 刘依婷

34. 普通话和台湾国语句末语气词比较与研究……………………………………… 孔庆霞

35. 台湾国语中“用V 的”格式用法探析………………………………………… 孙碧泽

36. 大陆与台湾常用字字形比较…………………………………………………………… 刘依婷

37. 港式中文“更”的功能考察……………………………………………………… 方 艳

38. 浅谈新时期大陆及港台地区PARTY的相关表达……………………………… 尤 远

39. 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 邵敬敏、刘 杰

40. 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 邵敬敏

41. 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 邵敬敏、石定栩

42. 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 邵敬敏、刘宗保

43. 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 邵敬敏、吴立红

44. 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 邵敬敏

后 记………………………………………………………………………………… 沈 阳

附录二:

《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问题研究(第2辑)》目录

前言

中学语文教材中译文作品面貌及其隐性作用探析以4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例….顾华飞

中学语文教材中虚词常识的编写现状及问题……………………………………………………….……….杨洎缘

“詈称非詈”和“非詈詈称”..……………………………………………………………………………..........杨远会

现代汉语“被”字句带宾语现象考察..……………………………………………..............................贲成程

畅销书书名的形式特征考察与语言失范反思..……………………………………………...................刘安然

汉语量词“粒、颗”的两岸用法对比研究..…………………………………………….......................刘依婷

台湾通用语中“用V的”格式用法探析..……………………………………………..........................孙碧泽

港式中文“更”的功能考察..………………………………………………….........................................方 艳

浅谈新时期大陆及港台地区 PARTY的相关表达..……………………………………………...........尤 远

网络语言中的重叠现象和分析. ..…………………………………………………...................................汪大娟

新兴“不能再/更”的语法化研究..…………………………………………………................................王 冰

网络语言中的副词作谓语现象..…………………………………………………... ..…………………………….吕新娣

网络新兴程度补语考察.…………………………………………………... ..…………………………….…………..刘 康

新兴网络语“A到V”格式研究..…………………………………………………... ..…………………………方 艳

网络新兴拟声词的传情达意功能探析..………………………………………………….........................周金雷

现代汉语“V个NP”结构中量词的超常搭配..…………………………………………...................高菁菁

网络语言新兴名动形词类转化现象..………………………………………………….............................王艾琳

网络示情符号调查研究………………………………………………...................... ………….................. 吕 娜

初中语文教材注释编写规范化考察……………...........……………...........………………………......…刘安然

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V你的N”句式研究.......... ……………........... ……………..............…张 慧

趋向动词表性状义用法考察…………………………………….....................………….........................贲成程

中学语文教材中译文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研究…………………………………….........................杨 茜

基于语料库的新“比较+X”结构研究…………………………………….................………………….王宇婷

“: ”“【 】”“|”三种标点符号(符号)在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标题中的使用情况考察

——兼议网络新媒体中的标点符号规范化使用问题………………………………………………...…崔志晴

现代汉语词类的“体谓共栖”性考察……………………………………........................................史红改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三:

《标点符号用法详解(修订版)》目录

第一章 点号用法……………………………………………………………………… 1

1.1句号用法——黄旭莹…………………………………………………………… 1

1.2问号用法——秦雪皎………………………………………………………….. 15

1.3叹号用法——贲成程…………………………………………………………… 40

1.4逗号用法——周金雷…………………………………………………………… 50

1.5顿号用法——高菁菁…………………………………………………………… 69

1.6分号用法——李丽……………………………………………………………… 79

1.7冒号用法——张思琪…………………………………………………………… 89

第二章 标号的用法………………………………………………………………… 115

2.1引号用法——罗琭昕………………………………………………………… 115

2.2.括号用法——王宇婷………………………………………………………… 152

2.3破折号用法——刘安然………………………………………………………… 171

2.4省略号用法——蔡斌………………………………………………………… 186

2.5着重号用法——汪大娟………………………………………………………… 193

2.6连接号用法——吕新娣………………………………………………………… 197

2.7间隔号用法——刘康………………………………………………………… 209

2.8书名号用法——杨茜………………………………………………………… 219

2.9专名号用法——何亚运………………………………………………………… 235

2.10分隔号用法——孙碧泽……………………………………………………… 239

第三章 其它标点符号及用法………………………………………………………… 248

3.1标点符号的表现形式——杨丽………………………………………………… 248

3.2竖排文稿标点符号——戴伟松………………………………………………… 271

3.3.中英混排标点符号的用法——刘凡…………………………………………… 275

3.4特殊符号用法——崔志晴………………………………………..………… 289

一、关于其他标点符号(特殊符号)的几点说明……………………………… 289

二、其他标点符号具体使用说明………………………………………………… 290

(一)虚缺号…………………………………………………………………… 290

(二)注释号…………………………………………………………………… 290

(三)示亡号…………………………………………………………………… 297

(四)隐讳号…………………………………………………………………… 297

(五)代替号…………………………………………………………………… 299

(六)标示号…………………………………………………………………… 300

(七)象声号…………………………………………………………………… 302

(八)省年号…………………………………………………………………… 303

(九)趋向号…………………………………………………………………… 304

(十)千分撇…………………………………………………………………… 305

(十一)连珠号…………………………………………………………………… 305

(十二)重音符号………………………………………………………………… 306

(十三)近年来新出现的其他标点符号………………………………………… 307

3.5标点符号的乱用、误用——方艳……………………………………………… 308

3.6图表中说明文字标点用法——李瑞楠………………………………………… 322

3.7相当于标点符号的技术手段——杨远会……………………………………… 334

第四章 交叉易混标点——武晓玉………………………………………………… 350

4.1逗号与顿号………………………………………………………………….. 350

4.2逗号与分号………………………………………………………………….. 357

4.3逗号与冒号………………………………………………………………….. 359

4.4句号与分号………………………………………………………………….. 363

4.5顿号与间隔号………………………………………………………………….. 364

4.6冒号与破折号………………………………………………………………….. 365

4.7引号与书名号………………………………………………………………….. 367

第五章 标点符号的连用(王冰)…………………………………………………… 385

5.1引号内外…………………………………………………………………….. 385

5.2括号内外…………………………………………………………………….. 394

5.3破折号前后…………………………………………………………………….. 400

5.4省略号前后…………………………………………………………………….. 403

5.5分隔号前后…………………………………………………………………….. 406

5.6书名号内的标点…………………………………………………………….. 413

5.7标点符号的并用…………………………………………………………….. 417

附录四:

北师大版《现代汉语》及

南京大学“现代汉语”慕课(MOOC)目录

第一课:总 论

第一节:汉语概说

一、爱你一万年——汉语的历史

二、走遍天下都不怕——汉语的地位

第二节: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

一、当朱熹遇到孔子——汉语的发展

二、女大十八变——古今汉语差异

第三节:现代汉语的主要特点

一、龙生九子各不同——汉语的类型

二、照猫画虎和窥斑见豹——现代汉语的特点

原典与导读:

1. 王 力:汉语悠久光荣的历史

2. 赵世举:汉字文化圈与汉语国际传播

3. 王理嘉等:汉民族共同语为什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4. 吕叔湘:古今言殊

5.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的特点

思考和练习

第二课:语 音

第一节:语音概说

一、鸟有鸟语,人有人言——什么是语音

二、安能辨我是雌雄——语音的属性

三、山歌十万八千箩——语音的单位

四、按图索骥——语音的记录方式

第二节:元音和辅音

一、学唱戏为什么要吊嗓子——元音的性质

二、“二哥哥”和“爱哥哥”——普通话的元音

三、“肚子饱了”还是“兔子跑了”——辅音的性质

四、吃葡萄不吐葡萄皮——普通话的辅音

第三节:汉语拼音

一、去荷兰还是去河南——普通话的声母

二、小王子和小丸子——普通话的韵母

三、女子瘦身一字诀——普通话的声调

四、变形金刚的奥秘——普通话的音节结构

五、杰克博士和海德先生——普通话的音位

第四节:语流音变

一、“馅饼”还是“陷阱”——儿化

二、“这鸭头不是那丫头”——轻声

三、见风使舵变色龙——变调

原典与导读

1. 王 力:古代的“汉语拼音”——反切

2. 王理嘉等:《汉语拼音方案》的形成过程

3. 吕叔湘:汉语字音三要素:声、韵、调

4. 林 焘、王理嘉:不自由音变和自由音变

5. 罗常培、王均:口气语调

思考和练习

第三课:汉 字

第一节:汉字概说

一、返老还童,老当益壮——什么是汉字

二、看似一幅画——汉字的特点

三、“走自己的路”——汉字的未来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一、假作真时真亦假——汉字造字法

二、“羊大为美”——汉字的结构

三、一人一口酥——汉字的部件

四、沙场秋点兵——汉字的排序

第三节:汉字的类别

一、“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汉字的形与义

二、画上荷花和尚画——汉字的读音

第四节:标点符号

一、小卒过河顶大車——标点符号的功能

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标点符号的规范

原典与导读

1. 苏培成:现代汉字的字频统计与分析

2. 王 宁等:汉字如何拆分成基础部件

3. 王 宁:我国古代的童蒙识字课本为什么具有科学性?

4. 裘锡圭:汉字的合并

思考和练习

第四课:词 汇

第一节:词汇概说

一、一字之师——什么是词汇

二、钢琴和“钢的琴”——词的判定

第二节:词的构造

一、北京遇上西雅图——词和语素

二、怎样才能干警务工作——词的构造

三、北大和清华有什么不同——缩略词

第三节:词的意义

一、红玫瑰与白玫瑰——词义内容

二、道可道,非常道——词义分析

三、“东西”是什么东西——词义理据

四、为“土豪”平反——词义引申

第四节:词汇类型

一、我结账,你买单——词的分类

二、春蚕到死丝方尽——词的关系

三、岳飞案的“莫须有”——熟语的类型

四、从“下乡”到“北漂”——词汇的发展

原典与导读

1. 赵元任:词的同一性和语素的同一性

2. 吕叔湘:关于“字”和“词”

3. 周祖谟:现代汉语中的成语

4. 葛本仪:人们的造词活动

5. 符淮青:词的言语义的分析

思考和练习

第五课:语 法

第一节:语法概说

一、规矩与方圆——什么是语法

二、大象到底长什么样?——语法研究

三、“升官”还是“发财”——语法单位

第二节:词类

一、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词类划分

二、世上只有妈妈好——实词

三、秤砣虽小压千斤——虚词

第三节:词组

一、“小心地滑”——词组类型

二、南橘变北枳——语法成分

三、曾祖父的身份——结构层次

第四节:句子

一、打雷啦,下雨啦,吃饭啦——句子的结构类

二、敲锣卖糖各干一行——句子的功能类

三、治大国若烹小鲜——句子的复杂化

原典与导读:

1. 陆俭明: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

2. 文炼、胡附:实词的下位区分问题

3. 朱德熙、卢甲文、马真:词类的共性与个性

4. 赵元任:主语跟谓语的语法意义

5. 吕叔湘: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思考和练习

第六课:语 义

第一节:语义概说

一、人人心中有个林妹妹——什么是语义

二、“女孩”爱上“大叔”——语义的特点

第二节:语义结构

一、一个篱笆三个桩——论元结构

二、主角和配角——语义特征

三、身在曹营心在汉——语义指向

第三节:语义信息

一、匹诺曹的鼻子——句子的真值

二、大海航行靠舵手——句子的焦点

三、骑着驴找“驴”——句子的话题

第四节:歧义

一、“多少”是多少——什么是歧义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歧义的类型

三、有话好好说——歧义的消解

原典与导读:

1. 陆俭明:语义特征分析

2. 陆俭明:语义指向分析

3.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和功能

4. 吕叔湘:歧义的类型

5. 冯志伟:“咬死了猎人的狗”有哪两种意思?

思考和练习

第七课:语 用

第一节:语用概说

一、我的地盘你做主——什么是语用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语用的特点

第二节:语境和预设

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语境义

二、此地无银三百两——预设义

第三节:会话原则和会话含义

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话原则

二、锣鼓听音儿——会话含义

第四节:言语行为

一、一口吐沫一个钉——直接行为和间接行为

二、不看广告看疗效——言内、言外和言后

原典与导读

1. 何自然:什么是语用学

2. 张 斌:蕴含、预设与句子的理解

3. 钱冠连:汉语的会话原则

4.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

思考和练习

第八课:修 辞

第一节:修辞概说

一、画龙点睛——什么是修辞

二、磨刀不误砍柴工——修辞的方法

第二节:语音的修辞

一、听像一首歌——押韵和平仄

二、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语音的音乐美

第三节:词语的修辞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词语选用

二、女神和女汉子——词语活用

第四节:句子的修辞

一、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句式选择

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体选择

三、快刀斩乱麻——病句修改

第五节:修辞格

一、“诚实”的媒婆——意义修辞格

二、好钢用在刀刃上——形式修辞格

原典与导读:

1. 陈望道:修辞的本质——语辞的调整

2. 邵敬敏:常规修辞和超常修辞

3. 陆俭明:关注消极修辞

4. 倪宝元:修辞现象五彩纷呈

思考和练习

第九课:方 言

第一节:方言概说

一、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什么是方言

二、白天不懂夜的黑——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三、看我七十二变——方言的形成

第二节:汉语方言的分布

一、不拆墙也是一家人——方言分区

二、有位伊人,在水一方——方言岛

第三节:汉语方言的差异

一、贝克汉姆大战碧咸——方言语音差异

二、包子和馒头——方言词汇差异

三、嘴大“吃”四方——方言语法差异

第四节:方言与地域文化

一、锣鼓巷里无“锣鼓”——方言与文化词语

二、黄梅话唱黄梅戏——方言与戏曲小说

三、鸭梨和苹果——方言与民俗

原典与导读:

1. 李如龙:方言特征

2. 王 力:早期的汉语方言分区方案

3. 游汝杰:方言的历史层次

4. 袁家骅:闭门造车不可行——方言地理学介绍

5. 李小凡、项梦冰: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

6. 罗杰瑞:汉语的各种等级

思考和练习

第十课:语文教学

第一节:语文教学概说

一、真假美猴王——什么是语文教学

二、教我如何不想她——语文教学的作用

第二节:母语教学

一、你想知道亲嘴的味道吗——语音和汉字教学

二、醉翁之意不在酒——词汇和语法教学

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阅读和写作教学

第三节:二语教学

一、直把杭州作汴州——语音和汉字教学

二、“夜”有几只眼——词汇和语法教学

原典与导读

1. 陆俭明:什么是“全面综合的语文能力”

2. 张志公:中学也要开展识字教学

3. 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4.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5. 朱德熙:怎样批改作文

思考和练习

第十一课:语言规范

第一节:语言规范概说

一、周瑜打黄盖——什么是语言规范

二、“萧规”和“曹随”——动态的规范观

第二节:语音规范化

一、一方水土一方人——普通话和方言

二、一个萝卜一个坑——多音和异读

三、地道“不地道”——轻声和儿化

第三节:汉字规范化

一、丁是丁,卯是卯——汉字的“四定”

二、“玖球皇後”的烦恼——繁体字和简化字

三、想说爱你不容易——字母词和生造字

第四节:词汇规范化

一、皇帝的新衣——新造词语

二、打是疼,骂是爱——詈语的泛化

原典与导读:

1. 罗常培、吕叔湘:现代汉语规范问题

2. 曹先擢: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标准

3. 苏培成:汉字简化的效果

4. 江蓝生:新词、新义、新用法

5. 周祖谟:用词和词汇的规范

思考和练习

第十二课:论文写作

第一节:论文写什么

一、好大一棵树——学科的分支方向

二、白猫与黑猫——研究的理论方法

三、远亲和近邻——学科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论文怎么写

一、踏破铁鞋无觅处——选题

二、别在一棵树上吊死——思路

三、不见棺材不掉泪——举例

四、鸡蛋怎么站起来——创见

五、戏法都会变,巧妙各不同——表达

第三节:学习与借鉴

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优秀论文亮点

二、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优秀论文点评

原典与导读:

1. 吕叔湘:怎样写好现代汉语论文

2. 朱德熙:学“作文”和学“做人”

3. 陆俭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4. 邢福义:治学管见五则

5. 饶长溶:选择题目、收集材料和文章安排

思考和练习

附 录

1. 沈 阳:谈谈“现代汉语”教学

2. 沈 阳:“现代汉语”慕课(MOOC)使用说明

后 记

附录五:

2014 年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与南方五高校

语言学研究生系列学术研讨会论文目录

1. 郑伟娜(北大):多重量词结构( MCC)分析

2. 赵志国(北大):“所” 字关系结构的句法

3. 吴 菡(北大):汉语逆被动“把” 字句及其衍生关系

4. 张 林(南大):网络用字的规范原则和“规范汉字字表”制定原则

5. 方 艳(南大):港式中文“更”、“又”、“还”探析

6. 王艾琳(南大):现代汉语词类转换的谓词化方向

7. 王满满(南大):小学语文教材中汉字笔画规范问题探讨

8. 魏 晨(南大):网络詈语的非詈化考察

9. 何雨殷(北大):带数量成分的离合词准双宾结构

10. 李阿衡(北大):句中语气词“呢” 的功能研究

11 .贲成程(南大):两岸现代汉语处宾动趋结构比较研究

12. 韦司乐(南大):语用角度下网络流行副词生成过程考察

13. 陈嫣涵(南大):泰国学生介词短语“在+处所”习得的特点及偏误分析

14. 陈 颖(南大):从“吃货”探析网络中称谓语“ X 货”的流行

15. 张颖炜(苏大):媒体语言研究

16. 蔡思杨(苏大):认知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朱子语类辑略》为

17. 陈丽君(北大):否定作用使数量(名)不表精确数量的情况

18. 魏 航(北大):从动介式和动趋式看汉语运动事件词化模式类型

19. 钱唯唯(南大):试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儿化规范问题

20. 金宝兰(南大):大陆和台湾词汇与韩国汉字词的差异初探

21. 孔庆霞(南大):网络新生句末语气词宏观研究

22. 刘安然(南大):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 N+V 结构句法语义探究

23. 王小溪(北大):从留学生段落表达谈汉语的语篇连接成分

24. .朴珍玉(北大):从信息结构的角度看汉语施事宾语句

25. 顾华飞(南大):外文翻译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隐性作用探讨

26. 罗琭昕(南大):说“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

27. 孙碧泽(南大):台湾国语中“用 X 的”格式的用法探析

28. 杨洎缘(南大):中学教学语法体系规范性的几点思考

29. 王长武(上师):现代汉语回声结构研究

30. 田家隆(上师):主观强化与情态追加:单音节语气副词后置现象探究

31. 奇唯美(北大):“程度副词+有 NP” 结构分析

32. 李 潇(北大):从程度量的角度看现代汉语新兴副词

33. 王 薇(南大):中英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34. 王思程(南大):指人类名词与个体量词新兴搭配情况考察

35. 蔡 斌(南大):主谓谓结构分析

36. 尤 远(南大):浅谈 PARTY 的相关表达在大陆及港台地区的演变

37. 田启林(浙工):指示代词对“他吃了三个苹果”之类结构的影响分析

38. 杨晓东(浙工):句法-语音-语用的互动:英汉句末确认话语标记的对比研究

附录六:

2015年南大语言学高峰论坛论文目录

1. 端木三:音位和音节

2. 冯胜利:韵律语法与语体语法之间相关的机制与原理

3. 何宝璋: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再思考

4. 贺 阳:北京话甚低语调的功能

5. 蒋 平:过去半个世纪音系学理论的发展

6. 李亚非:论句法研究的实证科学性

7. 李宇明:论语言竞争

8. 沈 阳:句法分析的不同方法和汉语相关结构的句法分析

9. 王建勤:Languaging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

10. 徐 丹:甘青一带的语言区域和语言孤岛 8

11. 曾晓渝:《西儒耳目资》的基础方言及明代南京官话性质探讨

12. 张洪明:关于诗律研究的若干问题

13. 王建勤:语言学与二语教学

附录七:

2015年第三届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论文题目

主旨发言论文

1. 陆俭明:通用语规范和汉语跨文化传播问题

2. 孙宏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状况及其对策研究

3. 何自然:社会及公共话语和国家的语言政策

4. 黄 行:第二代民族政策与民族语言政策

5. 郭 熙:语言与国家认同建构

6. 沈 阳: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角度把脉流行詈语

7. 李宇明:语言康复与健康中国

8. 房永青、张爱东:一带一路战略与人力资源战略:语言与文化思考

9. 文秋芳:对国家语言能力及其评价指标的思考

10. 邵敬敏:国家层面下汉语研究的战略眼光与创新思路

11. 赵蓉晖:语言的边界与国家安全的边界

12. 徐大明:语言、民族、国家:描写与分析

小组发言论文

组一 汉语跨文化传播

1. 邵朝阳、徐 扬:“一带一路”下中国语言教育发展战略之思考

2. 梁慧敏:从香港语言实况探究汉语在香港南亚裔居民中的推广策略

3. 钱 伟:多民族国家的国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研究

4. 张爱东:文化智商与有效中文教学

5. 杨绪明:中国语言形象及其系统构拟

组二 少数民族语言保护

1. 黄成龙:国外纪录语言学的最新进展

2. 周殿生、江敏、王玲:文化安全视角下的新疆区域性语言战略构拟

3. 尹小荣:国外语言与民族认同研究(2010-2015)的文献计量内容分析

4. KHALKI.HEND(佳荷):突尼斯阿马齐格族的语言发展及保护政策概况

5. 葛燕红、耿 静:邛崃市南宝山移民羌村语言状况研究

组三 语言与国家安全

1. 陈新仁: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启示

2. 潘艳艳:美国媒体话语霸权所建构的中国海军形象

3. 张斌华:珠三角城市化进程中本地青少年语言状况调查

4. 张媛媛:语言景观中的澳门多语状况

5. 李海英:试论语言规划观

组四 语言经济与语言服务

1. 季海龙:智慧城市建设与语言服务刍议

2. 穆 雷:国家语言战略与语言服务业的发展

3. 曹贤文:大数据时代语言数据资源的建设和使用

4. 郭 骏:主导与主体——普通话和城市方言的语言地位辨析

5. 钱 伟:中国汉语产业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附录八:

2016年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与暨南大学等广东高校

语言学研究生论坛暨项目合作交流会论文目录

1. 魏 航(北大):现代汉语动趋式和动介式的对比研究和构造分析

2. 祝晨琳(北大):现代汉语动宾式离合词带宾语的句法研究

3. 邵露瑶(暨大):港式中文与标准中文量名搭配差异分析

4. 史红改(南大):浅议“没的VP”中的“没的”

5. 王宇婷(南大):基于语料库的“比较+X”结构研究

6. 罗琭昕(南大):“刷”族词的内部语义关联考察

7. 何亚运(南大):熟语新型语义对立探究

8. 吴碧珊(暨大):翁源客家话正反问句研究

9. 刘 康(南大):网络新兴程度补语考察

10. 吕新娣(南大):浅析网络语言中的副词作谓语现象

11. 汪大娟(南大):网络语言中的重叠现象和分析

12. 周金雷(南大):新兴拟声词的传情达意功能探析

13. 唐 娜(暨大):句末助词“算了”的句法语义研究

14. 程晓丽(暨大):句末助词“吗”的分布规律

15. 朴珍玉(北大):数量成分的述谓性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16. 李阿衡(北大):“形容词+着”的状态化功能

17. 吕 娜(南大):网络示情符号调查研究

18. 杨 茜(南大):中学语文教材中译文专有名词的翻译问题研究

19. 刘安然(南大):中学语文教材注释规范化研究

20. 梁 赟、邵慧君(华南师大):从信宜白话再看是非问的“麽”、“呢”连用

21. 邵慧君、秦绿叶(华南师大):论方言语音比较中的主成分分析法

22. 杨远会(南大):小议新兴面称、自称及使用规范

23. 杜秀丽(南大):濒危语言锡伯语文使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24. 张 慧(南大):会话含义理论视角下的“V你的N!”句式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25. 崔志晴(南大):“: ”“【 】”“|”三种标点符号(符号)在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标题中的使用情况考察

26. 武晓玉(南大):新闻标题中低频、边缘语气词的考察

27. 张健雅(华南师大):名量词“番”的产生及历史演变

28. 吴 菡(北大):现代汉语时体副词句法位置分布研究

29. 陈丽君(北大):数量非字面意义的衍推条件

30. 刘 凡(南大):“VP玩”结构的句法地位

31. 方 艳(南大):新兴网络用语“A到V”的格式研究

32. 黄旭莹(南大):“v得一+人体器官n+xp”结构研究

33. 秦雪皎(南大):“不+名词”结构研究

34. 孙碧泽(南大):格标记对“VP的”的语义指称功能的影响

——以“用V(P)的”格式为例

35. 王 冰(南大):新兴“不能再(更)”的语法化研究

36. 杨 丽(南大):从程度加强说看“程度副词+状态形容词”这一语法现象

37. 贲成程(南大):趋向动词表性状义用法考察

38. 范培培(中山):吴语《山歌》中的“里”

39. 黄燕旋(中山):19世纪以来潮州方言判断句的演变

40. 李宁东(中山):莞常平粤语的韵母系统及相关问题

41. 徐晓娴(中山):19世纪美北浸信会潮汕方言文献的方言用字

附录九:

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论文简介

1. 王思程:指人名词与个体量词的新兴搭配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丰富的个体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个体量词与名词的恰当搭配能够精准地表达出语义信息和说话人的主观色彩。本文发现近年来在网络语言与日常口语中出现了新兴的指人名词与个体量词的搭配,与指人名词搭配的量词突破了常规的“个、位、员、名、口”等量词,还经常与“枚、只、朵、款、坨”等个体量词进行连用。

本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我们在收集的语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指人名词与个体量词新兴搭配的类型,根据所用个体量词的不同,分为:“枚”类、“只”类、“朵”类、“坨”类、“款”类,并分别整理各类型的搭配范围。其次,对于新兴搭配的接受度与表现出的褒贬情感倾向,本文随机选取了46位被试者填写问卷进行了语言态度的调查,收到40份有效问卷,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变异现象的语言态度,被试者对不同量词与指人名词的新兴搭配的接受度呈现出梯度,且认为新兴搭配能表现出较常规搭配更强烈的主观情感倾向。然后,本文比较了新兴搭配与常规搭配的异同,从格式、搭配范围、数词使用、语义特征等方面总结出常规组与新兴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本文探析了新兴搭配的来源,从语言的内部和外部解释了产生的动因,并从各量词的历时发展与共时分布、语义的虚化程度和所搭配名词生命度的差异解释了新兴搭配中不同量词搭配范围呈现梯度的现象。

2. 韦司乐:网络流行新兴副词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网络上已出现大量流行新副词。它们的出处来源与流行原因多姿多彩,不一而足。随着这些词从网络进入实际语言生活,已有相当多的论述对此进行关注。

本文即以新兴副词为考察对象,以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作为区分新旧词义的标准,并以其它常用工具书为辅助评判标准。对于副词化用法传播面还不是很广的新词,我们择取其中在语法或语用上有特殊之处的部分词也加以收录。

论文的第一章是绪论,简介该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研究重难点。本文是以对新副词的全面描写为主要目的的。第二章网络新兴副词词目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收录了网络新兴副词的词目,对比各词的历史用法、现行用法和网络用法,收录新兴词义例句,并简要梳理各词的发展脉络。章内整理了范围副词、程度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方式副词和否定副词六类,基本涵盖汉语副词所有类别。其中程度、语气两类副词是重点探讨内容。第三章讨论了新兴副词在句法上的特点。新词一般在句法位置上灵活多变。此外,以不同词性的“果断”、“真心”和“目测”为代表词,可以发现它们在因主语的成分残缺而语法化这一动因上的共通之处。第四章以语用为切入点,先整体分析了所有新兴副词在强化与弱化表达上的共同作用,其次分析了新兴程度副词的表情作用、新兴语气副词的传信作用和新兴方式副词的摹状功能几个专门小类。第五章总结了新兴副词在分布上的特点,并对其与传统副词的关系做了探讨。分出了新旧词之间替换、包蕴、并存三种不同的关系模式。最后根据不同的关系给新词的规范化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末章是小结,总结全文。并说明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3. 魏晨:主要媒体中的新兴詈语考察(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主要研究分为四部分:一、研究新兴詈语的分布状况,进行分类描写,并研究媒体中新兴詈语的使用情况。二、研究人们对新兴詈语的接受程度,分析新兴詈语对人们生活造成的影响。三、研究新兴詈语的两种倾向,并结合古代汉语和方言做对比综合分析。四、总结新兴詈语的发展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本文共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对本文的选题原有和研究目的做一个简要的说明,明确研究的方向和目的。第二章为詈语的相关研究。介绍前人关于网络詈语和传统詈语的研究,从新兴詈语的名称、定义,分类等方面做简要的描写,并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对相关问题做说明。第三章为新兴网络詈语的分类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新兴网络詈语的来源,构造方式,致詈方式对新兴网络詈语进行分类。以网络贴吧,网络媒体分中心的网络用语,《新兴网络语言词典》,《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年度媒体新词语等作为新兴詈语的来源,以网络新闻,《人民日报》,有声媒体语料库等作为语料来源。第四章为新兴詈语的演变倾向。描写了新兴詈语的两大倾向:非詈化和詈化,并以古代汉语和方言为例,印证这两种变化的合理性。第五章为新兴詈语的产生,流行和分布状况。根据其在媒体中使用频度,历时变化对其进行分析,主要依据来自百度指数。第六章结语,总结全文观点,不足以及对规范化的建议。

4. 尤远:大陆及港台地区的语码转换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话语内出现两种不同语码交替使用的情况。本论文研究了大陆及港台地区报刊中出现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本文根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收集到的汉英语码转换语料进行了详尽的描写分析,划分为了八大类型。在描写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大陆与港台地区既存在共同点但又表现出很多地域性差异。三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接着本文探索了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结构限制条件,以及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客观社会条件和心理动机;探索了汉英语码转换的发展趋势,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汉英语码转换的认知态度,并对现代汉语规范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法,语料来源及筛选原则等。第二章为前人的研究。对国内外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着重考察了学术界对大陆和港台地区汉英语码转换的研究情况,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尚需继续开拓的领域。第三章为大陆及港台报刊中汉英语码转换类型研究。本章对汉英语码转换进行了定义,确定了研究范围。将汉英语码转换划分为八个大类,并且通过相关例句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此外,还运用定量的方法,对八大类型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并对两岸三地进行了对比分析,着重描写了一些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汉英语码转换。第四章为汉英语码转换的句法结构限制及成因分析。本章对句内语码转换与词内语码转换的语法结构限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汉英语码转换在句法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此外,本章对产生汉英语码转换的客观社会条件进行了分析,并且运用Myers-Scotton的标记理论以及后期发展出的理性选择模式理论探索了产生汉英语码转换的心理动机。此外还根据本文语料发现了汉英语码转换的一大发展趋势。第五章为对汉英语码转换的认知及现代汉语规范化。通过分析调查问卷了解了当代大学生对汉英语码转换的认知态度;对现代汉语规范化,特别是对汉英语码转换的规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最后部分为结语,说明本研究的一些特色,总括全文的创新之处以及点明存在的不足等。

5. 刘依婷:大陆与台湾汉字字形比较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两岸交流的加强,大陆与台湾的汉字差异给两岸交流带来的影响日益显著,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本文将通过能两岸常用字字形的对比以及对两岸居民的调查,进一步说明两岸汉字字形存在的差异及对居然生活造成的影响。在研究范围上本文涵盖了大陆与台湾,相较于以前两岸汉字对比的研究更加全面,视角更加宽阔。从研究方法上来说本文采用了数据分析对比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综合反应了两岸汉字字形差异的实际情况。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以及意义。第二章主要为前人研究。介绍了前人关于两岸汉字字形对比的研究情况和相关研究成果。第三章介绍了海峡两岸关于文字的政策及现行字形标准。对比两岸常用字字表,对两岸字表存在的差异进行详尽的分析。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两岸居民对两岸汉字字形差异的实际看法,通过访谈展现两岸汉字差异对两岸居民生活的实际影响。最后结语,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提出了不足之处。

6. 钱唯唯:语文教材中的儿化考察和规范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儿化是新时期语言文字规范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儿化目前纷乱不规律的使用现状,对于普通话的推广和基础教育语文教学都是隐患。本文选取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数据库技术,考察这5套小学语文教材中儿化使用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规范的建议。

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目前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对象和方法。第二章地对着重考察5套教材中儿化的标写方式,考察不同版本对于儿化拼音标写和汉字标记采用的方式,并由此分析语文版标准标写方式的区分出的特殊的儿化词,以及同一版本内部标写前后不一致的情况。第三章全面考察5套教材中儿化词收录情况,对比不同版本,通过数据图表,直观反应出明显的差异。并针对其中必读儿化词的使用进行描写分析。 第四章,以教材中的儿化词作为语料基础,从频次、分布、使用度三个方面统计得出教材常用儿化词,并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整理制定适合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使用的儿化规范词表。第五章主要考察了教材课后练习中儿化出现的情况,并结合之前的探讨,对教材中儿化词的编排提出一些建议。第六章是结语,简要地总结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并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附录部分是本次论文写作中,对教材中儿化词频次和分布统计的具体结果。

7. 王满满:语文教材中的汉字规范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文教材自 2000 年以来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各种不同的改革实验教材已经陆续出版,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就有 12 套之多。但目前教材中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现象,对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产生着负面的影响。教材编写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依然需要进行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汉字学习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而语文教材是小学汉字教与学的主要依据, 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规范问题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文针对这一现状, 通过分析教材中汉字部分的情况,结合前人的研究,选取了汉字笔画、偏旁部首名称和生字表用字三方面来考察和探讨目前全国正在使用的 12 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汉字部分编写的规范性问题。

本文考察研究的 12 套小学语文教材的版本为: 人民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语文出版社 S 版、上海教育出版社(试用本)、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京出版社出版、山东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和河北教育出版社,分别简称为: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语文 S 版、沪教版、西师大版、北京课改版、鲁教版、湘教版、鄂教版和冀教版。

针对教材中的汉字笔画部分,本文从笔画的数量、名称、种类,笔画的例字和笔画学习的顺序三个方面,对 12 套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笔画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指出各版本教材中笔画部分存在的编写不规范现象,并依据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和汉字理论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为今后语文教材中汉字笔画学习部分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

针对教材中的汉字偏旁部首名称部分, 本文调查统计了沪教版、北京课改版、西师大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和人教版小学教师教学用书中偏旁部首的命名情况,发现各版本教材中存有很多偏旁部首命名混乱不一致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 X+II字+部位词” 的概念问题、 部位词的选取问题、部位代表字的选取问题、名称的音节数量问题、 名称的俗称问题、 “ 本字+部位词” 的命名问题以及其它问题。本文依据汉字理论知识, 参考了几种常用工具书中的偏旁部首名称,以及部件规范中对部件的命名, 对这些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偏旁部首规范合理命名的建议。

针对教材中的生字表用字部分, 为了考察各教材是怎样安排识字教学的, 在生字的字量、字种和字序的安排方面存在多大的差异, 有没有达到语文课标的要求, 有没有需要改进优化的地方, 本文统计分析了 12 套小学语文教材生字表的用字情况,包括各教材各自会认字和会写字的字量、字种和字序以及各教材之间的对比情况,还包括教材中生字表用字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中两个字表的比较,在更大的范围内考察了目前全国小学语文教材对生字的学习与安排情况。通过运用ACCESS 数据库的方法统计与分析,本文发现了一些生字编排学习方面的不规范之处,并提出了自己相应的建议。

通过对选取的汉字笔画、偏旁部首名称和生字表用字三方面的考察分析,本文发现在“一纲多本” 的教材现状下, 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汉字编写部分存有较大差异和一些不符合规范之处,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为今后教材的改进提出自己的建议,以期进一步规范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促进小学语文汉字的教学与学习。

8. 孔庆霞:大陆及港台新兴句末语气词比较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气词是专门用于表达各种语气的一类词,在普通话和台湾国语中有较高的使用。普通话和台湾国语的语气词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本文主要在口语语料库的基础上研究普通话和台湾国语中的句末语气词的用法,既有语气词的相同用法,也有具有各自特色的语气词。

本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了语气词的名称和分类,并介绍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是语气词的前人研究,主要包括语气词共时的研究和历时的研究,共时方面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各位学者对基本语气词“的、了、吗、啊、吧、呢”的研究;历时方面的研究着重普通话和台湾国语的语气词方面的比较研究。第三章是普通话和台湾国语中句末语气词的相同用法,它们书写形式相同,尽管在具体的语气词的使用频率上存在差别,但在用法和意义上,“的”“了”“吗”“啊”“吧”“呢”等基本语气词以及“呗”“啦”“咯”“啰”“喽”“呐”“嘛”等合成语气词在普通话和台湾国语中并没有差别。这主要是历史上自从“二战”后,在台湾地区推行北京话的结果,当然跟语气词自身不易受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有关。第四章是比较了两岸具有相同形式的语气词的不同用法。我们主要比较“啊”的语音变体和语气词“啦”的不同用法,并且从对他们的不同作了稍微的分析。普通话更侧重于运用“啊”的变体“呀”,而台湾国语除了“是啊”这种常规的用法之外,更侧重于运用“啊”的语音变体“哪”。对于两岸同形式的语气词“啦”,普通话中的“啦”意义相对比较少,台湾国语中“啦”的意义是比较多的。但随着社会的交流、信息技术的进步,台湾国语句末语气词“啦”已经越来越进入网络社会,更多的年轻的女性选择使用“啦”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彰显社会个性。第五章是两岸具有不同形式、不同用法的语气词,称之为“特有”。普通话中除了常见的典型语气词“的、了、吗、吧、啊、呢”之外,还出现了网络中的句末语气词,尤其是新生句末语气词,我们着重从语音形式方面、语法意义方面进行了探讨。普通话通过多种途径来完善、发展自己,因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语气词也有可能进入普通话系统。台湾国语中特有的语气词是“喔”“耶”“欸”“齁”四个典型代表,它们有独特的语气意义,丰富了台湾国语语气词系统,是“台湾腔”的代表。尤其是“喔”“欸”对普通话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我们还从整体上对两岸语气词的产生与融合方式进行了探讨,主要有派生与分化两种方式。第六章是语气词的连用方式,在普通话和台湾国语中,都有着一致的连用方式。它们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系统。广泛的连用形式的存在是丰富各自语气词系统的重要途径。此外,我们还探讨了两岸语气词的规范化问题。第七章是文章最后一章,主要探讨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9. 顾华飞:语文教材学习性词汇的规范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词汇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而在汉语作为母语的学习中词汇部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就成为了维系教学和语言掌握的关键点, 正因如此,在教材词汇相关领域一直都有学者关注,或涉及教材词汇面貌描写,或涉及具体词汇的规范化,也有结合教法和学法的动态研究。 但是, 这些研究因为各有侧重而存在着各自的不足。所以,目前对于语文教材词汇的关注和研究, 不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都研究都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而就目前教材一纲多本局面下的多样化状态来看,语文教材词汇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研究也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就将以学术界对于词汇相关问题一直以来的多维度探讨为基础,结合对六个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学习性词汇建设的语料库和进行的深入考察与分析,来探究当前教材词汇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为教材词汇编排提供尽可能多的数据和建议参考。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本章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列举教材词汇编排应给予足够重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第二部分以分类方式总结了长期以来教材词汇方面的研究,并探讨当前存在的不足;第三部分概括性地总结了当前语文教材词汇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的基本问题。第二章是“教材学习性词汇科学性和层次性相关问题考察”。本章结合所建六个版本教材学习性词汇语料库相关数据,从学习性词汇的数量与表现形式、使用II频率与内容安排合理性、共有词与非共有词等三个方面具体探讨相关问题。第三章是“教材学习性词汇规范性和实用性考察”。本章结合教材学习性词汇具体内容的细致考察,探讨其中存在的如生造词、生僻词、方言词等异常词汇问题、词类与词汇基本构成均衡性问题和词汇提取受识字任务导向过重问题。第四章是“科学提取和规范教材学习性词汇解决策略探讨”。本章针对前面的考察和问题总结,结合当前相关方面的研究,探讨建立从理论、国家标注、词汇表建立、词汇表与注释或其他辅助手段相结合多个方面系统配合的解决策略。最后结语对全文进行概括性总结,并提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10. 陈颖:网络中新兴称谓词群研究(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称谓作为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人际关系在语言中最系统、最直接的反映,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从中可以窥视一个社会人际关系的种种面貌,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自 21 世纪以来,大量新兴称谓语的出现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不仅如此,新兴称谓中词群的出现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研究的极大兴趣,这些成群出现的新兴称谓语被频繁使用,有的还被词典收录,它们符合汉语词语构词规则,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言语词汇,它们被人们普遍接受,已经进入语言的一般词汇系统,使用频率较高,有着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网络新兴称谓词群的产生及流行环境比较特殊,语料多,更新快,其使用比较随意与混乱,没有太多规则可寻,且有的称谓语接受度并不高或流行时间比较短,生命力比较弱,不能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所以对现代汉语中新兴称谓词群进行研究,探究出它们的特点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尤为重要。就目前看来,学者们对网络新兴称谓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现象或单个词群上,无总体词群情况的研究。本论文试从网络中新兴称谓语词群的类型、类词缀化倾向、生命力、以及前景预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化的中肯性建议。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对相关定义进行解释,第三部分详细列举前人研究,第四部分介绍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第五部分是对语料来源情况进行说明。第二章为“网络中新兴称谓词群的类型”。本章根据词群核心成分的语义情况和形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五类,并对每一类进行详细描述以及示例举证。第三章为“网络中新兴称谓词群的类词缀化倾向”。本章主要从“类词缀的定义和特点”和“网络中新兴称谓词群中类词缀的特点”两部分对网络中新兴称谓词群的类词缀化倾向进行了论证,为文章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章为“网络中新兴称谓词群的生命力情况探析”。本章从流行时间长短、主流媒体使用情况、字典收录情况以及衍生词汇情况四个方面来判断某个网络新兴称谓语或词群类词缀的生命力强弱,为网络中新兴称谓词群的生命力情况探析提供方法,在基于上面生命力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新兴称谓语词群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并提出规范化建议。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不足之处。

11. 杨洎缘:《标点符号用法》的符合性考察及修改建议(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版《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及其配套的《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已于2011 年 12 月 30 日发布, 2012 年 6 月 1 日正式实行。该标准是在 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基础上修订,并针对原标准中标点符号用法“失之于宽”的不足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和补充,主要包括修改了部分标点符号的定义,增加了分隔号一类,更换了大部分示例,增补和完善了各类标点符号的用法,并在最后增加了规范性附录和资料性附录等。无论是从标点符号用法的整体规范,还是各标点符号之间的差异辨析来看,新标准都较原标准更加具体、详尽。

由于新《 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 的推广还有一个过渡期, 为了更好的促进语文教材、网络媒体和平面出版物等尽快地贯彻新的标点符号用法,本文将对新标准在现行语文教材、网络和平面媒体中的实施情况作一个全面的考察。

12. 张芷瑜:汉语“V起来+VP”结构与对外汉语教学(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动句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一直深受国内外语法界的关注,“NP+V起来+AP”结构作为汉语里典型的中动句结构,在汉语里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关于“NP+V起来+AP”结构的研究多停留在其生成、结构等方面,对其对外汉语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匮乏。本文从对外汉语的视角出发探讨了“NP+V起来+AP”结构的相关问题,并针对以往对外汉语中“NP+V起来+AP”结构存在的缺陷,对今后“NP+V起来+AP”结构的外汉语教学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等相关问题。第二章为“英、汉中动句研究现状及典型汉语中动句界定”。本章主要介绍了以往英语及汉语中动句的研究情况,并根据以往研究提出汉语“NP+V起来+AP”结构就是我们认为的典型汉语中动句结构。第三章为“现阶段对外汉语中的‘NP+V起来+AP’结构”。本章首先从“NP+V起来+AP”结构在汉语口语、书面语及对外汉语试题等方面的出现情况,提出了“NP+V起来+AP”结构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接着从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外国留学生的使用情况及课堂教学三方面,探讨了“NP+V起来+AP”结构在现今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第四章为“‘NP+V起来+AP’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本章针对上一章对外汉语教学中“NP+V起来+AP”结构存在的问题,对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NP+V起来+AP”结构的教材编写及课堂教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附上了三个阶段的具体教学方案及常用的教学方法供教师参考。第五章是“结语”,在对全文进行总结后提出了文章的不足之处。

13. 谢晓婷: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舌尖体”衍生于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最近这几年其在网络上影响非常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应用了非常丰富的修辞手段,有着大量的修辞语料。然而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中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首先缺乏一个专门的修辞教材,其次现有的运用比较广泛的几套教材中涉及的修辞语料非常少,再者对外汉语修辞教学中的“修辞”概念非常狭窄,只是限制在辞格里面。

“舌尖体”在语音、词汇、辞格、句式、文化、语篇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修辞特点,本文试从“舌尖体”的修辞手段及其修辞语料着手,探讨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特点,以期通过“舌尖体”和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的结合,能够为对外汉语修辞教学提供一些对策和建议。

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几个概念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前人的相关研究。第二章为“对外汉语语音和词汇的修辞教学特点”。在语音方面,本章主要介绍了双声叠音、叠音和音节相关方面的修辞特点;在词汇方面,本章介绍了成语的教学特点、词汇的色彩义、构词特点注重词的新颖与创造性等修辞教学相关方面的特点。第三章为“对外汉语辞格和句式修辞教学特点”。本章以“舌尖体”中几种常见的辞格和常见句式的特点入手,进而探讨对外汉语在这一方面的修辞特点。第四章为“对外汉语文化和语篇修辞教学特点”。在文化教学方面,本章从对外汉语对文化的考察着手,介绍了“舌尖体”中的地理环境、历史和民俗等相关方面所具备文化语料,以期为对外汉语文化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内容;在语篇修辞教学方面,本文从前人对语篇教学的主要任务着手,介绍了段落衔接的一些特点。第五章是“结语”,总结了一些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罗璐昕:近年出现的新动词和新词义分析(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选择《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还未收录的新动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形与义的对应情况划分出新词形表新义的动词、旧词形负载新义的动词、新词形表旧义的动词,分别记为“新词形”“新词义”“新变式”三种类型进行考察,辅以鲜活、具体的语料,观察、描写使用现状,关注动词发展新情况,并分析“新词形”“新词义”“新变式”的各自特点。

本文认为缺位是新动词发展的原因。分析了概念缺位、对应缺位、情感缺位三种缺位。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要求源源不断地产生新动词来对概念缺位进行填补。对应缺位着眼于言际,强调语言接触的作用,主要是受到来自外来词和方言词的渗透,借用、产生新词新义,在吸收的过程中又加以改造、创新。情感缺位强调使用者的情感因素是推动力,最重要的是在表示程度加深的时候,动词本身可以向上“升级”,寻求更高的可以覆盖“程度+原动词”语义的替代者。这点不同于常说的震惊值被磨损了,追新求异才产生新词的解释。文章强调情感缺位是始终存在的,而且它需要被占据,占据的触发条件是当程度加深的手段几近饱和,满足占据的要求则是替代者要拥有不小于更深一步(即“程度+原动词”)的语义。动词并非是因为不够用了才产生新动词,而是由于缺位的存在,我们才生命不息,造词不止。

关于新动词发展的机制,文章讨论了推理性填补、关联性填补、事件性填补三种填补方式。推理性填补说明的是语用推理与语境义的重要作用。关联性填补解释的是内部语义关联和语义类推的强大生命力。事件性填补则强调的是围绕某个可查证的具体的新闻热点事件为中心,以及受到戏谑、自嘲的文化信息牵引,将原本相去甚远的意思联系在一起的新动词产生方式。

15. 孙碧泽:台湾国语中的“用V的”短语的构造和意义(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汉语中“用”作为方式格标记可以与“V(P)的”组合成“用V(P)的”格式,表示用V(P)的方式。“用V(P)的”是闽南语的典型格式,同时也是台湾通用语中的常用的表达。本文对“用V(P)的”格式的句法功能、变式、可替换格式、组成成分的特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发现,“用V(P)的”可以充当状语、谓语、主语和定语,但两岸使用“用V(P)的”的情况有些差异。对大陆语言的调查显示,该格式几乎不能用作定语。“用V(P)的”格式的变式有两种,一种是“用V(P)”,一种是“用V1着V2(P)”。而汉语中类似“用V(P)的”这样表示方式的谓词性格式,还有“用V的方式”“V”“V着”。这些格式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互相替换。

“用V(P)的”中“用”的是动介兼类词,它仍在虚化的过程中。“用”在两岸的使用差异显示,在台湾通用语中“用”的虚化程度高于大陆普通话。绝大多数动作动词、心理动词都能进入“用V的”格式,而使令动词、形式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存现动词与能愿动词都不能进入。“用V(P)的”格式中的“的”是名词性语法单位的后附成分,附加于“V(P)”之后,构成自指性“的”字短语——V(P)的,指代方式。

本文在理论上的发现主要是,“用V(P)的”中的“用”是方式格标记,它对“VP的”的语义指称有重要影响。格标记“用”对“VP的”语义指称的影响要先于句法、语境,认知等方面的因素。但并不是所有的方式格标记都能带上“VP的”并实现自指功能,其限制条件是该格标记既能介引方式,还有较强的动词性。

16. 刘安然:中学语文教材中“注释”的考察和分析(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注释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很能体现“一纲多本”下各家教材百花齐放的创见。文章对河北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四套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注释样本进行穷尽性调查分析,以相关理论和国家有关规范文件为指导,对注释的规范性的三个问题进行考察。

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介绍。第二部分包括三章,第二章针对注释的形式规范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一些常用的注释提示语、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文学常识的编写三个方面,对四套教材中的用例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失范现象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三章针对注释的内容规范问题,对四套教材在拼音及其规范书写形式、具体内容和语言表述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修改意见。第四章针对注释的对象,概括注释点选择的全貌,结合对教材注释功能的讨论提出一些选择注视点的建议,并从重复作注、前后注和注释的详略总结了四套教材中出现的失范现象。最后在结语部分提出具体的教材注释编写规范化建议,以使语文教材在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17. 蔡斌: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辞”的考察和分析(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以四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为语料,以修辞格、词语修辞、句子修辞三大类修辞内容为研究内容,以三大修辞内容的种类、分布、教学类型为考察角度,开展研究。

第一章引言,阐述该选题的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对象、范围、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从种类、分布、教学类型三个角度考察语文教材中的修辞格、词语修辞、句子修辞的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从而得出四版教材修辞教学安排的现状。再对考察结果的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各版本的修辞内容安排特点。从种类的角度考察,可以使我们知道使用不同版本语文教材的学生能够学到的修辞内容是否大致相同。 从学习顺序和分布的角度考察,可以使我们判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率和掌握程度。 从教学类型的角度考察,例如是使用修辞格造句,或是辨识某一句课文是采用了何种修辞格,可以使我们了解学生的修辞学习的途径。而用不同途径学习修辞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败与效率,因此考察清楚这一问题,对语文教材的编排有重要意义。第三章,在上一章对教材进行客观考察、 归纳分析的基础上,继续分析修辞在当前我国语文教材中的困境。 本文发现当前语文教材编写的修辞内容存在四大困境,包括修辞系统性、修辞内容、教学类型和修辞原则的困境,每一大类困境下包含若干的具体问题。随后针对每一困境下的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性建议。

18. 何亚韵:汉语同形反义熟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熟语是语言符号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符号,它们是定型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们短小精悍、负载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熟语在教学中通常被划分在词系统章节,但词有反义词,部分成语也有反义词,熟语作为其上位系统有没有反义语。笔者通过翻阅几本重要汉语词典和熟语词典,得出熟语亦有“对立语”。其中笔者甄别出 150 对常见的熟语对立语作为考察对象,探究其产生对立的原因,并对其部分英译进行考察,指出不同版本词典对立熟语英译的优缺点,最后对对外熟语教学提出综合性建议。

本论文共有 4 章。第 1 章是绪论。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最后概括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第 2 章是对语义对立熟语现象的考察及产生对立现象的原因分析。第 3 章是对基于语言本体的对立熟语教学和基于教学方法的对立熟语教学的讨论。第 4 章是对几本英译词典中语义对立熟语翻译的考察和对立熟语教学的综合建议。最后一章为本课题的结语以及对本研究课题的展望。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