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30日16:5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研究在汉语国际教育这种应用背景下,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征系统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整个课题按照原来的计划,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并且,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下面,分别介绍三个子课题的进行情况。

(1)子课题一:汉语语法的意合机制和“词库-构式”互动的描写体系研究

在充分认识汉语语法的基本面貌和总体格局的基础上,根据汉语国际教育这种应用目标,针对汉语语法不依赖形态来组织语法结构的意合性特点,借助认知语言学和当代神经科学的有关理论,来揭示汉语语法的意合机制;并且,建立起成体系、可操作的汉语意合语法的描写体系(成果详见袁毓林《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描写体系》,载日本《中国语学》第262号,2015年,第1-30页),来指导汉语的国际教育和计算机信息处理。

在前期关于动词、形容词的论元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开发汉语动词和形容词的句法语义知识数据库。并且,加强对于动词的叙实性和及物性的研究,努力揭示语言使用者对于语句的真值意义快速理解的词汇和语法机理(成果详见袁毓林《隐性否定动词的叙实性和极项允准功能》,《语言科学》2014年第6期,第575-585页;李新良、袁毓林《反叙实动词宾语真假的语法条件及其概念动因》,《当代语言学》2016年第2期,第194-215页;崔璨、袁毓林《“胜败”类动词的及物性类型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5期,第53-62页);对于动词后缀“过”与“了”的时体意义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为汉语国际教学提供了跨语言比较的指导性意见(成果详见郑仁贞、袁毓林《??? ?? '過'? ?? ?? '了2'? ?? ?? ????》[经历体标记“过”和句末助词“了2”的完成体用法对比],韩国“中国语文学研究会”《中国语文学论集》第91号,第155-175页,2015年;郑仁贞、袁毓林《汉语经历体“过”句式的体特征和时态句的语义功能》,韩国中语中文学会《中语中文学》第60辑,第329-345页,2015年)。

深入进行名词的意义描写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为汉语名词的句法语义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成果详见李强、袁毓林《名词词义描写和研究需要什么样的语义学知识?》,《中文信息学报》2015年第5期,第9-20页)。在我们前期建立的汉语名词的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的指导下,着重对于名词的物性结构及其句法语义表现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设计可以直接服务于汉语国际教育的同义名词辨析的理论方法和数据库系统(成果详见李强、袁毓林《基于物性角色的同义名词辨析方法探讨》,《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4期,第519-531页;李强、袁毓林《“X+重地”结构的陈述性表义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语言研究集刊》第十四辑,第61-74页;李强、袁毓林《服务于国际汉语教学的同义名词辨析查询系统建设》,《对外汉语研究》第12期,第115-123页,商务印书馆,2015年)。

并且,利用我们对于动词的论元结构和名词的物性结构的研究成果,开展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特殊短语结构和句法构式的研究(成果详见王璐璐、袁毓林《“NP+V起来+AP”句式的语义分析》,《中国语言学》第8辑,第123-13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王璐璐、袁毓林《述结式与“把”字句的构式意义互动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3期,第54-63页)。我们还把这种研究成果应用到语言信息处理中,解决语句构式和词语组合的语义计算问题(成果详见魏雪、袁毓林《基于规则的汉语名名组合的自动释义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4年第3期,第1-10页;王璐璐、袁毓林《基于变换的“把”字句的分类研究和语言建模》,《汉藏语学报》2015年第8期,第181-195页;王璐璐、孙薇薇、袁毓林《“把”字句的自动释义与句式变换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 51(19): 129-137);甚至还把我们对于汉语意合语法的研究成果,推广到解决信息检索、内容抽取和常识推理等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中的棘手问题(成果详见袁毓林、曹宏、谢成名《词汇本体知识及其在信息检索中的应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第149-158页;袁毓林、李强《怎样用物性结构知识解决“网球问题”?》,《中文信息学报》2014年第5期,第1-10页;Minjun Park [朴敏俊], Yulin Yuan [袁毓林] Linguistic Knowledge-driven Approach to Chinese Comparative Elements Extraction, in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SIGHAN Workshop on Chinese Language Processing (SIGHAN-8), pages 79-85, Beijing, China, July 30-31, 2015)。

正是在对这一社科重大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偏重人文主义精神的语言学研究理念和方法论原则(成果详见袁毓林《在科学主义的大林莽中开辟人文主义的小蹊径——几个基于人类乐观原理的语言学研究案例》,载冯胜利、李旭主编《语言学中的科学》,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第269-309页)。在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引入主体间性、乐观原则、劳酬均衡原理等概念结构和社会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有关句子的意义识解问题,建立起一种由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相结合的汉语句子的语义解释机制(成果详见袁毓林《“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语言研究》2014年第3期,第1-12页;袁毓林《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白、白白(地)”句的语义解释为例》,《中国语文》2014年第6期;袁毓林《汉语词义识解的乐观主义取向——一种平衡义程广泛性和义面突出性的策略》,《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4期;曾静涵、袁毓林《汉语“白”的隐性否定语义探析》,《澳门语言学刊》2015年第2期,第4-14页)。我们还把这种从汉语研究中提炼出来的突出人文主义精神的语言学研究范式,推广到英语、日语和韩语等语言的相关语法现象上,大大地拓展了语言学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成果详见朴珉娥、袁毓林《汉韩“白”类词的语义、语法和语用特征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4期,第496-508页;袁毓林、郑仁贞《汉英日韩接近性副词和相关格式的句法语义比较》,《汉日语言对比论丛》第6辑,第20-34页,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进而,通过考察汉语和英语等西方语言中的反事实条件表达的形式差别,来研究中西人群在反事实思维方面的差别(成果详见袁毓林《汉语反事实表达和相关的思维特点》,《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第126-144页)。

(2)子课题二:面向国际汉语教学的“词库-构式”互动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

根据已有的语言知识资源积累情况,以及本课题研究的需要及总体设计,逐步建成了下列多层次的知识库和语料库,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一) 通用基础语料库资源

(1)现代汉语语料库,网址: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2)汉-英句子对齐语料库,网址:http://ccl.pku.edu.cn:8080/ccl_cecorpus

(二) 专项标注语料库资源

(3)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网址:http://ccl.pku.edu.cn:8080/interlanguage/

(4)汉语句法结构标注树库,网址:http://ccl.pku.edu.cn:8080/WebTreebank

(5)汉语语义关系标注库,(说明:有单机版,暂时没有网络版);

(三) 专项词库资源

(6)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知识库,网址:http://ccl.pku.edu.cn/wordqualia/search.php;

(7)汉语动词、形容词句法语义知识库 (说明:有单机版,网络版正在测试中);

(8)汉语动词语义蕴涵关系库,网址: http://ccl.pku.edu.cn:8080/pos/Implication;

(9)汉语疑难词语的语法功能和词类属性知识库,网址:http://ccl.pku.edu.cn/pos_function;

(四) 汉语特殊句法结构语义分析知识库资源

(11)汉语常用构式知识库,网址:http://ccl.pku.edu.cn/ccgd/;

(12)汉语名名组合自动释义系统,网址:http://ccl.pku.edu.cn:8080/nnphrase/index.jsp;

(13)现代汉语述结式用法数据库,网址:http://ccl.pku.edu.cn/vc

(14)现代汉语述结式用法数据库可视化网页:http://ccl.pku.edu.cn:8080/visualization/

(15)汉语亲属关系自动推理和查询系统,(说明:有单机版,网络版正在测试中)

以上知识库和语料库大都在继续扩展和加工过程中。有关这些语言资源的规模和格式规范以及使用说明,可以访问相应的网页查询。从本课题语言知识资源的总体规划角度来说,语料库的建设主要突出语言现象的分布范围要广,而知识库则更强调专家研究的成果能够落实为计算机可处理的形式,知识内容要精到而且体现汉语特色,比如汉语的名名组合、述结式、亲属关系表达形式的语义分析知识库、汉语常用构式知识库等等,都体现了本课题研究以“意合法”驱动汉语形式表达和语义解释的指导思想。

作为语言资源建设的一个示例,附件是汉语动词配价与造句知识库的校对规范说明书,通过这个规范,可以大致了解本课题在建设相关语言资源方面的思路和语言工程路线。

上述知识资源中,有的因为已有的本体研究成果积累相对较多,因而对资源建设能够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相关知识库的框架设计以及知识库内容的填写和实施因而也已经比较完善,比如汉语述补结构知识库的相关工作(见詹卫东 等,2015发表于美国《科技与中文教学》杂志的《汉语述补结构数据库的构建及其可视化研究》一文的介绍)。有的知识库(如“现代汉语构式知识库”)虽已经按照自顶向下(top-down)的思路做了顶层设计,也完成了部分条目的填写,做了一些个案分析,包括对现代汉语若干构式的专题研究,比如(1)“你睡你的觉”;(2)“A一X、B一Y构式”;(3)“X+什么”构式;(4)表反复义的构式(如V来V去),等等。但是,由于应用研究进展相对滞后,知识库内容对信息处理以及语言教学的支持作用一时还难以体现,还有待更多的自底向上(bottom-up)的个案研究。这方面,子课题二已经开始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包括对现代汉语构式情感义的分析和描写,借鉴国外形式语法框架(主要是Sign-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理论)来探讨构式与短语结构的语言知识描写融合的途径,等等。

(3)子课题三:基于“词库-构式”互动体系的国际汉语教学理念和策略探索

在前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这个阶段重点研究汉语特殊句式的习得问题和构建新的国际汉语教学模式。

在研究汉语特殊句式的习得时,尤其注重考察特殊句式的形式结构和语法意义的互动机制,及其在习得过程中的复杂表现。一是从语言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来分析汉语双宾语构式的二语习得体现,刻画特殊句式习得过程中形式和意义匹配的过程与机制,进而发现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中介语都反映了原型动词高例率、低偏误以及论元的生命度属性等跨语言共性,但在具体次类上又有其个性表现(成果见李昱《语言共性和个性在汉语双宾语构式二语习得中的体现》,《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第10-21页)。二是结合具体教学策略来看汉语特殊句式习得中偏误的类型及其成因,发现不同水平等级的二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重动句的过程中,高中低三个阶段的中介语特征表现既有连贯性又有阶段差异性,而且这种差异跟特殊句式形义关系整合的难度有很强的关联(成果见谢福《汉语二语学习者重动句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第26-34页)。同时,我们还通过汉语国际教学的实践和对留学生中介语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构式意识的形成机制。

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提出并探讨一种新型的二语教学语法体系——“三一语法”。我们将这种教学语法的基本框架概括为句子的形式结构、结构的功能作用、功能的典型语境三个维度,这种化一为三、合三为一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具体刻画基于“词项-构式”的汉语国际教学过程,将语境因素引入教学语法有利于改进教学策略。为此,我们选取不同的词项、构式类型做了具体描述,并已经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得到了国际汉语教学界的充分肯定(成果见冯胜利、施春宏《三一语法: 结构·功能·语境——初中级汉语语法点教学指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目前正在着力编写基于“结构-功能-语境”教学模式、具有参考语法性质的常用词项和构式手册。

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学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我们还重点探讨了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国际汉语教育虽然以语言教学为根本,但又不完全单纯只是语言教学问题,在某些侧面甚至其重点是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探讨了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影响问题、中国文化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教学策略问题,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建立相宜的话语体系等问题(成果见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第1-10页)。

此外,我们还对某些具体的功能词项、句式性构式的形式和意义特征做了系统的研究。比如,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不对称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边缘“把”字句的语义理解和构造机制、动词拷贝句的语法化机制及其发展层级、汉汉语广义中动句的共时分布和历时发展、“比N还N”的句法语义特征、“VP的”的特点及其使用动因、从肯定和叙述的角度看副词“就、才”和句末“了、的”的共现条件与机制等。尤其是我们还对构式语法理论做出了新的探讨,提出并阐释了“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成果见施春宏《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当代修辞学》2016年第2期。12-29页)。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我们3个子课题研究小组分别或合作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咨询访谈、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共计至少有92项。下面,分为第一、二、三3个子课题研究小组,按照时序先后,分别列出:

(1)子课题组一的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1. 2014年7月2-3日,袁毓林赴天津,参加由天津大学主办的 “语言学与科学”国际研讨会暨天津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作大会主题演讲《在科学主义的大林莽中开辟人文主义的小蹊径——几个基于人类乐观原理的语言学研究案例》。

2. 2014年7月7日,袁毓林赴上海,去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暑期语言学学校讲课,题目:《汉语反事实表达的乐观主义倾向及其后果》。

3. 2014年7月25日,袁毓林上午在北京语言大学参加“国际语言学高峰论坛”(International Summit Forum for Linguistics),作主题报告“Towards a Rule-based Approach to Automatic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Noun Compounds”(《基于规则的汉语名名组合的自动释义研究》)。下午,参加第12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闭幕式,并且为获奖选手颁奖。

4. 2014年7月28日上午,袁毓林研究团队接待了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语研究所所长杨达教授,共同研讨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的理论、方法和规范等问题。

5. 2014年8月7日下午,袁毓林在中文系研究室接待了日本拓殖大学外国语学部永江贵子副教授。袁毓林教授及其研究生跟永江贵子副教授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6. 2014年8月8-9日,袁毓林赴天津,去南开大学暑期语言学讲习班讲课,8日下午和9日上午,进行了两场讲座,分为四个题目:

(1)《“差点儿”中的隐性否定及其语法效应》

(2)《汉英日韩“差点儿(没有)VP”类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对比》

(3)《“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

(4)《汉英日韩“怀疑”类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对比》

7. 2014年8月20-2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的“第六届汉日对比语言学研讨会”上作主题演讲《汉英日韩“怀疑”类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对比》。

8. 2014年9月23日下午,袁毓林给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做静园学术讲座,题目是《开放性的自我——中文系培养什么样的人?》

9. 2014年9月26-27日,袁毓林和詹卫东赴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参加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面向三元空间的互联网中文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编号:2014CB340500)2014年度年中工作研讨会。

10. 2014年10月16日,台湾师范大学“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办公室执行长宋曜廷教授一行造访北京大学中文系,参加由首席专家袁毓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子项目“汉语中介语语料建设”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詹卫东教授的主持下,双方就中介语语料收集及语料库构建的相关技术与学术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11. 2014年10月18日-21日,袁毓林赴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参加“第十三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The Thirteenth China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CCL2014)、“第三届中文处理资源与评测国际会议(CLP-SIGHAN2014)”。

在这次会议上,袁毓林、李强口头发表了论文《怎样用物性结构知识解决“网球问题”?》,朴敏俊、李强、袁毓林壁报发表了论文《汉语“比”字句关键要素的常规序列模式探索》。

在这次会议的系统展示环节,袁毓林团队展出了四个语言资源和分析系统:

(1)汉语词类、语法结构测试系统

(2)汉语动词蕴涵型式录入、查询系统;

(3)汉语名名组合自动释义系统

(4)“把”字句的自动释义与句式变换系统

受到了参观代表和专家的好评。

12. 2014年10月21日晚上,袁毓林应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邀请,为研究生作讲座《语言学研究和认知科学》。

13. 2014年10月29日,袁毓林参加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组织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语言文字学科编委会会议”,担任“语义学”部分主编。

14. 2014年10月30日晚上,袁毓林应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邀请,为研究生作讲座《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描写体系》。

15. 2014年10月31日下午,袁毓林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语言战略与国家安全’高层论坛”。

16. 2014年11月7日上午,袁毓林参加由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国家社科重大委托项目:语言大数据挖掘与文化价值发现’开题会,暨‘北京高精尖科技平台建设规划:语言智能与技术应用’研讨会”。

17. 2014年11月14日-18日,袁毓林应邀赴日本参加两个学术会议。14日下午,在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参加“汉语中介语研究”会议,应邀作报告《北京大学汉语学习者偏误语料库建构与中介语研究》。15-16日在大阪大学参加2014年“第56回日本中国语言学会年会”,并做主题报告《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描写体系》。

18. 2014年11月22-23日,袁毓林参加由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的“第三届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与民族语研究高峰论坛”,作大会报告《汉英日韩“怀疑”类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对比》。

19. 2014年12月6日,袁毓林参加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召开的“构式语法理论与汉语构式知识库建设学术研讨会”。

20. 2014年12月13日下午,袁毓林参加由江苏省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召开的“2014年度语言能力分析会”。

21. 2014年12月14日下午,袁毓林参加由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家咨询会”。

22. 2015年1月28日上午,袁毓林和詹卫东研究团队,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中文系会议室召开由首席专家袁毓林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批准号:12&ZD175)之子项目“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标注规范”研讨会。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俞敬松副教授参加了会议。

23. 2015年1月30日上午,袁毓林参加在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召开的“北大973计划课题组句义标注规范研讨会”,讨论了下列问题:(1) 对句义标注策略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探讨973项目内部的对应和衔接(包括:语言资源构建与知识资源构建的对应和衔接;语言、知识资源构建与中文深度分析和内容理解的对应和衔接)。(2)以谓词的论旨角色体系为切入进行讨论,对句义标注规范进行具体修订。

24. 2015年2月7日下午,袁毓林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家社科和教育部项目申报辅导会,为11位申报语言学方面项目的老师提供学术指导。

25. 2015年3月15日上午,袁毓林参加在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召开的“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

26. 2015年3月23日上午,袁毓林作为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加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召开的“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研讨会”。

27. 2015年3月30日上午,袁毓林在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作讲座《汉语反事实表达的乐观主义倾向》。

28. 2015年4月3日上午,袁毓林在清华大学文学院参加清华大学与北京联合大学联合申报获批的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汉语非字面语言大脑加工的神经机制研究》开题报告会。

29. 2015年4月23-24日,袁毓林、詹卫东应台湾师范大学迈向顶尖大学计划邀请,參加臺師大舉辦的「第二屆語言特徵分析工作坊」(2015 2nd Workshop on the Analysis of Linguistic Features [WoALF 2015] )。两个人分别都做了一个小时的大会报告。袁毓林的大会报告为《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描写体系》,詹卫东的大会报告为《现代汉语汉语构式的语义表征》。两个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热烈讨论,还得到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语言学系教授郑锦全先生的高度赞扬,他认为这两个报告描写了丰富多彩的语言现象,揭示了许多语言现象背后的使用者的社会心理规律;相比起来,生成语法不考虑人的认知、单纯依靠在句法树上移位(move)的分析方法,就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30. 2015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会议室,袁毓林教授及其研究团队跟“南京语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雷晓军博士和“北京一点网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邬霄云博士、高级顾问洪涛博士一行,进行关于语言资源建设和大数据分析深度结合的学术座谈会。双方就汉语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与深入交流。

31. 2015年5月9-11日,袁毓林、詹卫东参加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十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The 16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 2015)。两个人应邀分别都做了一个40分钟的大会特邀报告。袁毓林的题目为《“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詹卫东的题目为《现代汉语汉语构式的语义表征》。两个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热烈讨论。

32. 2015年5月23-24日,袁毓林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四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对话”。袁毓林的题目为《否定、悖论与不可思考之事》,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热烈讨论。

33. 2015年5月25日下午,袁毓林、詹卫东参加由北京语言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召开的“英汉小句对齐语料库建设研讨会”。

34. 2015年6月1日下午,袁毓林在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作讲座《面向计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概观》。

35. 2015年6月3日下午,袁毓林在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讲座《基于乐观原则的语句意义的构成与识解——汉英日韩接近性副词和相关格式的句法语义比较》。

36. 2015年6月4日-10日,袁毓林参加由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主办的“第五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徐州—成都),做大会报告《疑问代词“谁”的虚指和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

37. 2015年6月26日,袁毓林参加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 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作大会报告《基于乐观原则的语句意义的构成与识解——汉英日韩接近性表达的句法-语义不对称性研究》。

38. 2015年6月27日,袁毓林参加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组织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语言文字第二次学科编委会会议”。

39. 2015年7月10日上午,袁毓林课题组邀请澳门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徐杰教授做讲座。题目《语言形式的逻辑可能及其部分实现》,地点: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中文系B122。

40. 2015年7月15-18日,袁毓林赴上海,为交通大学应用语言学暑期学校讲课,16日和17日两天,进行了四场计算语言学讲座(共4*3=12小时的课程),从理论、方法到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的系统教授,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反响良好。

41. 2015年7月23日,袁毓林应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邀请,为他们评审文科方面的应聘教师。

42. 2015年7月25日,袁毓林参加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孙茂松教授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面向三元空间的互联网中文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编号:2014CB340500)中期总结会议。

43. 2015年8月26日-27日,袁毓林参加由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主办的“教育部委托项目《中国语言学研究年度发展报告》编委会”(徐州)。

44. 2015年9月26-27日,袁毓林参加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认知语言学第九届学术研讨会”(The 9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25-27/09/2015)。应邀做了一个60分钟的大会特邀报告。题目为《汉语反事实表达及相关的思维特点》,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热烈讨论。

45. 2015年10月9-11日,袁毓林参加在鲁东大学举行的“第九届海峡两岸现代汉语问题学术研讨会 暨 第四届汉语辞书高层论坛”。应邀做了大会报告。题目为《从生成词库论看汉语名词的词典释义和词义辨析———兼谈动词、形容词的概念表示》,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热烈讨论。

46. 2015年10月15日下午,袁毓林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邀请,作报告《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描写体系》,引起热烈的讨论。

47. 2015年10月29日下午,袁毓林课题组邀请法国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徐丹教授做讲座。题目《甘青语言区域——语言类型转变及其语言替换》,地点:北京大学三教-205教室。

48. 2015年11月1-2日,袁毓林参加由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主办的“语言能力协同中心专家委员会会议”。

49. 2015年11月5-9日,袁毓林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主办、苏州大学外语学院承办的“第六届当代语言学国际圆桌会议”。作了大会报告《反叙实动词宾语真假的语法条件及其概念动因》。

50. 2015年11月19日下午,袁毓林课题组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做讲座。题目《从“形动结构”看行为动作在汉语中的空间化表征》,地点:北京大学三教205教室。

51. 2015年12月1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袁毓林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和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的穗志方教授、詹卫东教授、常宝宝副教授等人与“南京语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雷晓军博士进行了关于大型树库语义标注和语言资源建设的合作洽谈会。校企双方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会议室中,就汉语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研究、平台资源建设和应用前景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与深入的交流。

52. 2015年12月10日下午,袁毓林课题组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王贵元教授做讲座。题目《从出土文献看汉语词汇研究的问题与前景》,地点:北京大学三教205教室。

53. 2015年12月12-13日,袁毓林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五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学术研讨会”,做了一个40分钟的大会报告《“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热烈讨论。

54. 2016年1月7日下午,袁毓林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参加博士后刘玉洁博士的博士后开题报告会。

55. 2016年1月15日上午,袁毓林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明理时空论坛”给所内的博士、硕士生们做报告《开放的自我——文科知识分子的多种形象》。深受研究生欢迎。

56. 2016年4月2-3日,袁毓林参加在北京大学召开的“词汇学国际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汉语词汇学研讨会”,并作大会报告《生成词库理论和名词语义的结构描述与概念解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热烈讨论。

57. 2016年4月18日下午,北京大学中文系袁毓林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和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的穗志方教授、詹卫东教授、刘扬副教授等人与“南京语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雷晓军博士进行了关于大型语言资源建设及应用的合作洽谈会。校企双方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会议室中,就汉语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研究、语义资源建设的进展、方向以及应用前景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和深入交流。

58. 2016年4月19日下午,袁毓林课题组邀请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黄衍教授作了题为“De Se Attitude/Belief Ascription and Neo-Gricean Truth-Conditional Pragmatics: Logophoric Expressions in West African Languages and Long-Distance Reflexives in East,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n Languages”(涉己归属标记和新格莱斯语用学:西非语言中的话主回指表达和东亚、南亚与东南亚语言中的长距离反身代词)的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袁毓林教授主持,董秀芳教授、叶文曦副教授以及中文系、哲学系和外语系60余位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59. 2016年4月21日下午,袁毓林在北京语言大学文学院作讲座《反叙实动词宾语真假的语法条件及其概念动因》。

60. 2016年5月10-13日,袁毓林参加“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会议”。

61. 2016年6月18日,袁毓林参加由江苏高校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语言能力获得与发展研究平台主办、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母语和外语语言能力发展高端论坛”。

62. 2016年7月6日下午,袁毓林参加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组织的“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编委会。

63. 2016年7月11日上午,袁毓林为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和中国心理学会语言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语言认知研究培训班讲课,进行了3小时的课程,讲课题目如下:

(1)面向计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2)汉语反事实表达与相关的思维特点

(3)中国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及其表达的乐观主义倾向

64. 2016年7月13-15日,袁毓林赴上海,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暑期语言学课程《汉语语法研究方法论》讲课,共3*4=12小时的课程,从理论、方法到操作路线讲授认知功能语法的研究范式和具体实践,受到了学员们的欢迎,反响良好。讲课题目如下:

(1)面向计算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概观

(2)汉语名词物性结构的描写体系和运用案例

(3)“差点儿”中的隐性否定及其语法效应

(4)汉英日韩接近性副词和相关格式的句法语义比较

(5)“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

(6)汉英日韩“怀疑”类动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对比

65. 2016年7月18-19日,袁毓林在上海为复旦大学暑期语言学讲习班讲课,18日下午和19日上午,进行了两场讲座,分为四个题目:

(1)在科学主义的大林莽中开辟人文主义的小蹊径——几个基于人类乐观原理的语言学研究案例

(2)反叙实动词宾语真假的语法条件及其概念动因

(3)汉语反事实表达与相关的思维特点

(4)中国大学生反事实思维及其表达的乐观主义倾向

(2)子课题组二的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1. 2014年10月25日,詹卫东受邀在北京市语言学会2014年年会上做大会主题报告,题为“现代汉语树库标注与语法知识获取”。

2. 2014年11月1到2日,黄思思、詹卫东参加在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的第三届全国社会媒体大会(SMP2014),发表论文题为“网络语言中构式的形成机制初探”。

3. 2014年12月31日,詹卫东受邀参加在北京语言大学举办的“语言学者的责任和使命”座谈会。

4. 2015年5月9-10日,刘洪超、詹卫东、黄居仁参加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十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5) ”,发表论文题为“影响‘a一x,b一y’构式义凸显的因素”。

5. 2015年5月9-10日,黄思思、詹卫东参加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第十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5) ”,发表论文题为“‘r+v+r+的+n’构式的使用环境及其语义分析”。

6. 2015年5月25日,詹卫东受邀参加北京语言大学“英汉小句对齐语料库建设”研讨会。

7. 2015年11月14日到15日,詹卫东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协办的“汉语研究与汉语教学研讨会暨庆祝陆俭明先生八十华诞纪念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行)。

8. 2015年11月13到14日,夏雪、詹卫东参加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计算语言学会议”(CCL 2015),发表论文题为““X什么”类否定义构式探析”。

9. 2015年12月5日,詹卫东受邀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第二届北京青年语言学者(U50)学术交流会”。

10. 2015年12月11日~14日,詹卫东参加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五届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前沿学术研讨会”,发表报告题为“汉语构式语料库的标注规范及初步实践”。

11. 2015年12月22日,詹卫东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语认知加工机制与计算模型研究”(2015-2019)项目研讨会,对项目设计和实施计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12. 2016年5月20-22日,黄思思、詹卫东参加由新加坡中文与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承办的“第十七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6)”,发表论文题为“构式的情感特征初探”。

(3)子课题组三的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1. 2015年7月25-28日,施春宏应邀赴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孔子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并于26日作了题为“语言学假说的论证和语言学批评”的专题讲座。

2. 2015年9月18日,施春宏参加复旦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第六届望道修辞学论坛”,并做大会报告《边缘“把”字句的语义理解和句法构造》。

3. 2015年9月19日,施春宏参加上海市语文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和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主编与青年语言学者对话论坛”,并做主旨发言。

4. 2015年10月17-18日,施春宏参加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学院联合主办的“第12届对外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多元学术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并做报告《基于构式理论的汉语语法习得研究的理论思考》(与蔡淑美、刘文秀合作)。

5. 2015年10月19日,施春宏在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做讲座《“把”字句研究:核心←→边缘》。

6. 2015年10月24-25日,施春宏参加浙江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并做大会报告《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

7. 2015年10月26日,施春宏在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做讲座《基于体验认知观的语言学研究》。

8. 2015年11月13日,施春宏在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做讲座《语言学:何以作为科学》。

9. 2015年12月12-13日,施春宏参加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汉语(二语)教学语法体系及标准建设国际论坛”,并做大会报告《当代语言学视野中的二语教学语法》。

10. 2016年4月7-11日,施春宏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语体标注工作坊”,并做报告《语体观念的多维度理解》。

11. 2016年5月5日,施春宏在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做讲座《关于构式语法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思考》。

12. 2016年5月13日,施春宏在安徽大学中文系做讲座《修辞研究的新动态和修辞学的当代性》。

13. 2016年6月18日,施春宏在上海财经大学做讲座《语言学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例》。

14. 2016年6月18日,施春宏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做讲座《构式的观念:逻辑结构和理论张力》。

15. 2016年6月18-20日,施春宏参加上海市语文学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和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主编与青年学者对话论坛”,并做主旨发言。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对于本课题于2014年6月16日召开的“基于“词库—构式”互动理念的国际汉语教学方法研讨会”,2014年7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语言学”版A07,专门以《将知识库应用于国际汉语教学》为题,做了长篇报道和介绍。特别介绍了国际汉语教学专家美国劳伦斯大学宋国明教授与耶鲁大学陈旻女士的发言。

(2)对于本课题于2014年10月16日召开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研讨会,2014年12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语言学”版A07,专门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资源整合,推进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为题,做了长篇报道和介绍。特别介绍了袁毓林、詹卫东教授和课题组其他成员跟台湾师范大学“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办公室执行长宋曜廷教授一行,共同研讨了汉语中介语语料收集及语料库构建的相关技术与学术问题。

(3)2014年11月15-16日,袁毓林应邀在大阪大学参加2014年“第56回日本中国语言学会年会”,并做主题报告《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描写体系》。该论文发表在日本《中国语学》第262号,2015年,第1-30页。同期杂志有日本大阪大学杉村博文教授的长篇评论《袁毓林「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描写体系」をめぐって》,第31-56页。

(4)对于本课题于2015年1月28日召开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标注规范”研讨会,2015年3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语言学”版A07,专门以《加强建设有特色的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题,做了长篇报道和介绍。特别介绍了袁毓林、詹卫东教授和课题组其他成员跟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俞敬松副教授关于中介语语料库构建的技术规范的讨论。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在课题研究中,碰到的最大问题是:知识库和语料库的建设,从语料(特别是中介语)采集、数据库建设、往数据库中填入语料和知识、语料标注和分类,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必须动员和培训大量的语言学和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参与。但是,由于助研费(劳务费)严格控制在5%之内,因而短短几个月就花完了。这样,造成许多数据库中无法雇请研究生填入相应的信息。考虑到我们这个课题的数据库建设的工程性质,建议把助研费(劳务费)放宽到50%(共40万左右)。或者,把数据采集费用于支付研究生的数据加工费用。另外,为了提高通用性,我们这个课题的数据库和知识处理系统和平台,都是网络版本的。这样,对于系统的整合和测试就非常重要,必须请专业的机构或公司来做这项工作。因此,希望能够有25%(共20万左右)可以用于这个方面。

子课题三“基于‘词项-构式’互动体系的汉语二语习得和教学理念与策略探索”(开题后微调的)的项目组成员由语言本体研究、二语习得研究、二语教学研究三个领域的十数位海内外学者组成,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习得过程中的特点和难点为关键,试图在习得研究、教学研究及相关的本体研究三者互动中探讨构式习得研究与教学过程中的新观念、新论题、新策略。这既是该子课题的突破口,又是最大的难点。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跨领域、跨学科的团队成员的观念的协调问题和研究过程中的协作问题;二是理论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实践。目前我们正团结协作、积极进取,从研究观念、研究范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尤其是积极深化“三一语法”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力争在面向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构式习得与教学研究中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学术观点上也有显著创新。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袁毓林《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描写体系》,载日本《中国语学》第262号,2015年,第1-30页。

论文旨在厘清意合语法的不同含意,揭示汉语意合语法的认知机制和运作过程,建立足以刻画汉语语法的意合机制的描写体系。首先说明低级版本的意合法侧重于语法形式的不充分性,而高级版本的意合法侧重于语言形式的不完整性;说明主体间性和体验性认知对于意合语法的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一种基于概念结构的“词库-构式”等多层次结构(论元结构、物性结构、骨架结构、时体结构和认识结构等)互动的汉语语法的描写体系。最后,说明意合语法的神经—心智动力源于大脑心智的运作采用了一种分层次的模式识别方式,人类语言是一种“编码—解码”和“示意—推理”两头管用的机会主义系统。

(2)袁毓林《“怀疑”的意义引申机制和语义识解策略》,《语言研究》2014年第3期,第1-12页。

论文首先描写“怀疑”的不同义项(①不相信,②猜测、相信)在分布上接近互补又不完全互补的复杂表现。然后讨论“怀疑”的不同意义的引申机制及其概念结构基础:“怀疑”的隐性否定意义使整个句子的意义笼罩在否定的阴影之下:或者不相信事情是正面和积极的,形成义项①;或者猜测和相信事情不是正面和积极的(而是负面和消极的),形成义项②。接着,指出“怀疑”的两种意义是通过对客体论元(表示怀疑对象)在句法(体词性vs.谓词性、旁格宾语vs.常规宾语)、语义(指称性vs.陈述性)和语用(正面vs.负面、旧信息vs.新信息)等多种层次上的选择限制,在具体的语境中实现的。最后揭示听话人识解“怀疑”的各种意义所凭借的规则和策略:(i)当“怀疑”的客体论元是正面、积极或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不相信’(即“怀疑①”);(ii)当“怀疑”的客体论元是负面、消极或偏离中性时,把“怀疑”识解为‘猜测’或‘相信’(即“怀疑②”)。通过这个案例,本文展示了一种基于语言运用的语法的研究范式。

(3)王璐璐、孙薇薇、袁毓林《“把”字句的自动释义与句式变换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 51(19): 129-137。

论文针对“把”字句在机器翻译中的困难,探索一种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把”字句的自动释义和句式变换的方法。具体的计算步骤为:(1)根据“把”字句与其他句式的变换关系,我们将“把”字句分为不同的小类,并总结出每一小类的句法语义特征,得到“把”字句的语言模型;(2)我们选取北大中文树库中的“把”字句作为语料,并标注上每一小类句式的句法语义特征,从而得到富含句法语义信息的标注文本;(3)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用组块分析的方法和完全句法分析的方法来对“把”字句进行自动识别;(4)再利用判别式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对“把”字句进行自动分类。在识别结果和分类结果的基础上,我们根据释义模板和变换模板得到了一个“把”字句的自动释义与句式变换程序。

(4)袁毓林《汉语反事实表达和相关的思维特点》,《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第126-144页。

论文指出国外学者关于汉语母语者难以进行反事实表达理解和相应推理的实验存在争论。事实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大量语法化的反事实条件句式(如:“向/微…则…”、“要不是…就…”、“[幸亏/可惜]…,否则就…”),只是汉语研究者对这种句式的反事实语义特点不敏感。究其原因在于,汉语反事实条件句一般都有强烈的情感倾向(表示庆幸或遗憾),这强化了反事实思维的结果对比机制,弱化了其因果推理机制;最终,掩盖了反事实思维在因果推理方面的逻辑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条件的反事实性。汉语的反事实表达及其背后的思维特点,反映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塑造和互相推动。

(5)李强、袁毓林《服务于国际汉语教学的同义名词辨析查询系统建设》,《对外汉语研究》第12期,第115-123页,商务印书馆,2015年。

论文指出同义名词辨析在整个同义词辨析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摆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论文基于生成词库论中的物性角色及欧洲多语言句法语义词库描写模板,确定了汉语同义名词辨析的思路、方式及框架;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在线的可供查询的同义名词辨析系统,旨在对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同义名词辨析模块起到促进作用,并提供一套实用的查询工具。

(6)赵金铭《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思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

跨文化交际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种学习策略,本文使用跨文化交际,是指面向外国汉语学习者时,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论文思考与阐述的问题有:学习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一种文化;领悟和体味中国文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之基本认识是跨文化交际的前提;相宜的话语体系是跨文化交际的保障;对自己文化的自信是跨文化交际的动力。

(7)李昱《语言共性和个性在汉语双宾语构式二语习得中的体现》,《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

论文以汉语中介语中的双宾语动词和双宾语论元习得为例,在语言类型学对双及物构式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语言共性和个性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具体表现。研究发现,语言共性和个性在汉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不同母语背景的汉语中介语,都反映了原型动词高例率、低偏误以及论元的生命度属性等跨语言共性;而“取得”类动词在一些语言中的缺乏,导致汉语中介语中该类动词的低频率和高偏误。也有一些语言共性并未体现在二语习得中,例如双宾语论元的指称形式;而另一些跨语言差异则会在中介语中得到消解,最典型的就是不同语言在具体双宾语动词上的差异。

(8)施春宏《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不对称分布的多重界面互动机制》,《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2016年1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文试图通过对句法生成过程中多重界面互动关系的刻画,来系统描写和解释动结式在相关句式群中的不对称分布现象;并借此刻画动结式的生成机制及其约束条件。文章首先基于动结式论元结构的整合原则及其配位规则系统,对典型动结式的生成过程做出描写;在此基础上,分析由多重界面特征互动制约而形成的动结式的特殊句法分布,进一步探讨动词论元结构的多重性和动结式论元结构整合的多能性之间的关系。文章还对与动结式研究相关的通例和特例、例外和反例的关系做出说明。

(9)谢福《汉语二语学习者重动句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

论文运用二语习得理论,在对较大规模的语料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分析汉语二语学习者在初、中、高三个等级中习得重动句四种句式产生的偏误类型以及成因,并对重动句的教学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10)李胜梅《“比喻”这个词: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多角度考察》,《当代修辞学》2015年第2期。

“比喻”一词的词汇意义、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篇章功能,可分解出系列语言点,性质不同,习得难易程度不同,宜系统安排、分阶段教学。“比喻”作名词、用来指称比喻现象,进行生词教学时,宜提前到中级阶段(上)。“比喻”作动词、用来解释词语或句子的比喻含义,属释义元语言,中级阶段(下)讲解时,可配合讲解词典释义用法。“比喻”作动词、直接参与比喻句的构造,属比喻词特殊下位小类,可在高级阶段(上)讲解,可配合讲解比喻句式等修辞常识。“比喻”参与构建“先行的比喻标记短语 / 比喻标记句 + 后续的具体比喻句(或比喻句群)”组合而成的比喻言语块,高级阶段(下)讲解,可配合讲解篇章衔接等篇章结构常识。

(11)施春宏《边缘“把”字句的语义理解和构造机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于2016年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网》。

论文以句式生成过程中多重界面(尤其是论元结构和配位方式)的互动机制为切入点,来系统分析非典型“把”字句中各类带保留宾语的边缘“把”字句的语义关系和句法构造,进而讨论边缘构式和核心构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的关系问题。文章还试图借此探讨特殊句式形式和意义关系的分析理念和方法论原则,进而倡导构建互动构式语法。

(12)施春宏《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及其研究路径》,《当代修辞学》2016年第2期。

论文简要说明互动构式语法的基本理念,倡导构建一种新的构式语法分析模式。文章首先概括了建构互动构式语法的学术背景,接着从如何理解构式系统中的互动关系和如何考察处于互动关系中的构式系统这两个方面来说明构建互动构式语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讨论了精致还原主义∕精致整体主义这一互动构式语法的方法论原则,主张构式语法的不同研究路径可以在互补中互动互进。文章最后论及了互动构式语法的发展空间问题。

(13)冯胜利、施春宏《三一语法: 结构·功能·语境——初中级汉语语法点教学指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1版。

“三一语法”是一种新型的二语教学语法体系,重在说明的是句子“是什么”、“干什么用”、“在哪儿用”的问题。其基本框架包括句子的形式结构、结构的功能作用、功能的典型语境这三个维度,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教学语法的有机整体。这种三维一体的语法系统,体现了“场景驱动、功能呈现、法则匹配”这一教学法的科学性,既有很高的实践价值,同时也有很强的理论意义。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