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设计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30日17:0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研究计划总体执行良好,课题组在2012年12月举行了开题报告会。2015年底召开了“区域文明与文化中心建设”学术会议。课题组自2014年7月至今在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了8篇论文(详见阶段性成果清单)。

课题组经过开题会的论证,经过实践摸索,课题组对原来的子课题结构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以下工作方案和步骤:

(一)邱运华教授负责子课题“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战略问题”,重点解决“国家文化中心”的概念界定、提出这一概念的战略意图、在思想层面上力求解决的“国家文化认同”问题、“国家文化”与“区域文化”之间的合法性关系问题,并对当代国际社会文化竞争态势提出新的思想。该子课题目前完成了近二十万字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了4篇阶段性成果(作者为邱运华、何奎、王谦)。

(二)金元浦教授负责子课题“国家文化中心的内涵、评价指标和建设理念研究”,基本思想建立在国家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理念上,通过比较研究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提出一套自成体系的指标。该子课题目前发表了1篇阶段性成果(作者为王林生、金元浦)。

(三)郗志群教授负责子课题“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国际比较”子课题研究。该课题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考察,主要是考察作为中国文化中心的若干城市(长安、南京和北京)的历史沿革、存在状态、发展规律和教训,提供给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参考。该部分由郗志群教授负责。其二,比较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柏林等国家文化中心,建立比较的指标体系,提出可供参考的经验和教训。该部分由唐莹莹博士负责。

(四)吕拉昌教授负责子课题“北京文化资源与创意之都建设”,主要任务是解决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的“人文传统”和“地理传统”问题,“人文传统”即:古代中国文化传统、红色革命传统、苏联传统、现代传统和后现代文化传统等在北京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地理传统”即北京城市的自然地貌、山系、水系变迁、古今城市建设变迁、民族结构、人口增长变化、宗教文化、城区行政区划、经济特点等。该子课题目前发表了3篇阶段性成果(作者为吕拉昌、黄茹等)。

(五)胡疆锋副教授负责子课题“北京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主要结合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北京市文化设施的结构、布局、运行方式等,其中包括政府文化机构设施与民间文化设施之间的政策环境问题、主流文化载体与实验文化形式载体、思想艺术文化形式与亚文化形式等之间的分类与关系。

此后项目课题组举行了多次小型的讨论会,进行了分工。子课题组的成员自2014年7月至今先后在《地理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广东社会科学》、《城市问题研究》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了8篇论文,提出了一系列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观点。课题组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同,计划出版“全国文化中心的历史和未来”书系,陆续整理出版一批文献资料和阶段性成果。目前课题进展顺利,计划于2017年12月结项。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2015年12月11日,由项目课题组首席专家邱运华主持的“区域文明与文化中心建设”学术会议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紧紧围绕重大课题,研究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在北京市和全国的重要性以及在新的形势下的必要性,首席专家邱运华教授做了“观念与方法:‘全国文化中心’作为一个命题”的演讲,他提出,要廓清“北京文化”与“全国文化中心”的不同层面含义,注重“全国文化中心”的历史建构内涵,还要注重研究“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方法论。子课题负责人金元浦教授做了“北京,作为全国中心城市的文化建构问题”的报告,他指出,新技术改变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和人类生存方式的背景,数字技术开创了传播方式的新革命、新手段,展开了文化消费与接受方式的新变革,打开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通道,也影响了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子课题负责人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吕拉昌教授评价了北京文化资源及当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指出各种数据的重要性。子课题负责人郗志群教授比较了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北京与南京城市规划,认为城市的历史定位是该城市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与会者还探讨了故都时期北平的文化旅游中心建设、北京公共媒体的传播力、北京的城市空间与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北京五道口706青年空间与青年公共文化空间新模式、文化中心建设与好的城市公共生活、马尔罗、萨特和波伏娃关于中国的印象,以及波士顿城市文化中心建设等问题。本次会议聚焦于区域文明与文化中心建设的议题,各位学者就各自研究的主题做了精彩报告,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进一步确立了中国大陆城市文化研究的本土意识与自觉,促进学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对深化区域文明与文化中心建设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课题组重点研究了北京城市建设以及政治改革、经济基础与社会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建设进行了细致而严谨的调查研究,结合北京市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设计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北京市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文化资源条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发展条件、资源传承能力5个一级指标,以及具有代表性的24个评价因子。专家在问卷中采用模糊计分法将各相关因子划分为5个等级,用十分制为每个等级赋分,分别为10-8,8-6,6-4,4-2,2-0。然后对综合评价层和因子评价层进行分项打分,再通过加权求和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值,由此得出因子权重值。最后运用算术平均法两两比较得出判断矩阵。所有数据均通过yaahp软件计算而得,最后得出了北京市文化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详见《北京文化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一文)。课题组整理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通过首都文化研究院召开的国际会议和国外专家进行了交流。

③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课题组于2013年1月9日制作了“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历史现实与未来设计”第1期工作简报报送全国规划办,北京市社科规划办的网站、首都师范大学的校园网主页对开题会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月17日对开题会进行专题了报道(记者薛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在封二、封三的位置对课题进行介绍并配发了专题照片,课题组2013年底和2014年5月制作了两期“工作简报”。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题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研究成果要及时向北京市各级领导报送,以求研究成果落地,这一点本课题组做了一些工作,但还不够。

2.召开了相关会议,但规模和影响还不够大,和国内外专家的交流还不够。

3.各子课题进展不太一致,快慢不一。

4.预算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出版经费的支出,在执行过程中有所调整,导致“其他支出”超支。

改进措施:

1.及时把相关成果报送给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专刊和相关管理机构,利用参加和组织学术活动宣传重大项目研究成果。

2. 首席专家所在的研究院力求在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文化中心”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之都”的战略目标下,搭建各民主党派参与首都文化建设的参政议政的学术平台。在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方面,为市委、市政府提供智力支持,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建言献策。文化研究院主持策划了《文化决策参考》和《北京文化通讯》内部刊物,每月中旬出刊。以后,本课题仍然将坚持将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项目成果,通过内刊《文化决策参考》转达北京市相关部门,以期达到良好的反响。

3.子课题要加强协作,力争多出成果。

4.严格按照预算支出。

研究心得:

重大攻关课题的研究和所在的单位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发挥学术组织平台功能的重要作用,以求资源互补,成果共享。文化研究院围绕“三个北京”和“北京精神”的理念,致力于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通过媒体,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重点和一般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和本课题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如其中的重大课题有:国家文化中心城市要素研究、北京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北京城市形态与功能的历史演变研究等,一般项目有:北京艺术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北京艺术区与北京艺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北京青年文化研究、北京名人故居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保护对策研究、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著名文化品牌研究、国家文化中心的区域格局研究。这些课题目前在顺利进行中。这些项目的运行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学术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作成果简介之一:《观念与方法:“全国文化中心”作为一个命题》,作者:邱运华,刊于《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北京文化"与"全国文化中心"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北京文化"属于一个区域文化概念,系指从经济活动、日常生活到民间习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至于精神生活等若干层次的整体结构,这个结构经历了数千年的积淀、演变、绵延,直到今天依然存在着,无论怎样的政治中心存在,它都存在着,不会有根本的彻底变化。而"全国文化中心"则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概念,它并不必然具有与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民间习俗、伦理道德作为支撑,甚至每一次重新建构基本上不触动这个层面,而更多地诉诸制度、法规、宗教、价值观、文学艺术和精神生活等层面。"北京文化"和"全国文化中心"各自具备自身的特征、活动规律,并非关联密切的联合体。解放以来,"新北京"建设的文化思想,建立在对"旧北平"封建文化的彻底否定的基础上,具有以全新的思想文化来重建全国文化中心的意志。研究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问题,需要有鲜明的文化政治思想视野。我们今天来讨论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这一命题,绝不能忽略历史,又不能被历史拖住步伐。所谓“不能忽略历史”,意思是当代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必须与新中国建立的根本宗旨接续起来,保持思想立场、价值观念的一致性; 所谓“不能够被历史拖住步伐”,意思是在当下讨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需要注意到当今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现实,既不泥“元明清”文化之古,也不泥20 世纪50 年代以来北京文化建设失误之古。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有着不同阶段的历史; 而不同阶段的文化中心,又有不同的内涵和性质。因此,今天说“把北京建设成全国文化中心”,就不是简单地设计成建成这样那样几个“中心”就可以了,那样只是具有一个豪华的躯壳;也不是在原有的所谓老北京区域文化的基础上做简单的传承和增量,那样只是一个区域文化的提升。把北京建设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中心,首先是凝练出具有时代意识的国家文化的品格和灵魂,在思想、理念、价值观层面确保新中国政权的新文化正统地位,而要达到这一点,仅仅具备宽阔的胸怀、广阔的视野还不够,必须充分吸收20 世纪以来人类先进文化思想成果,吸收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文化建设的先进成果,吸收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全面提升北京现代文化的层次和水平。 “全国文化中心”作为一个命题赋予文化理论研究以独立地位、并着力研究它的内在规律,形成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这是当代理论界不能推卸的责任。

社会影响:本文刊发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版) “北京学”栏目,该栏目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代表作成果简介之二:《基于知识产出的北京城市创新职能》,作者:吕拉昌 何爱 黄茹,刊于《地理研究》,2014年10月。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创新资源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全国的创新中心,在国家创新城市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的城市创新职能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职能结构如何?强度如何?这是本论文深入研究的问题。基于知识产出,参考城市职能的研究方法进行城市创新职能研究,利用城市职能创新指数及城市职能专门化指数,在与中国城市创新能力位居前列的上海、深圳、广州、天津等城市比较的基础上,对北京城市创新职能结构和强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以论文发表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测度的城市创新职能指数和专门化指数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但总体上,北京交通信息业、科教文卫业的创新职能指数均较高。北京各行业部门的创新专门化指数均大于平均值,以论文发表量来测度的城市创新职能结构中,北京的创新职能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科教文卫业、交通信息业、金融房地产业、工业、建筑业、商贸业、机关团体部门,可见科研技术服务业、教育卫生与文体娱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与房地产业在城市创新中具有突出地位。北京创新职能专门化指数各个行业都在平均值1 之上,说明北京与其他四城市比较,行业的创新均较突出,尤其是交通信息业、科教文卫、商贸、金融与房地产。但北京的创新强度并不占绝对优势。

社会影响等:本文刊发于《地理研究》,该刊是权威核心刊物。

代表性成果简介之三:《北京文化资源的评价及开发利用研究》

成果形式:论文、作者:郭梅、吕拉昌、黄茹、陈博群,刊于《现代城市研究》2014年第8期。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北京文化资源综合评价体系,从文化资源条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发展条件、资源传承能力5个方面筛选出24个评价指标,对北京文化资源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对文化资源单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独特性、资源消费人群、知名度等因子是北京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弱势在于保存状态、民间风俗礼仪、地域组合度、交通运输便利度等方面;在空间分布上,北京市文化资源总体上呈“两带一点”的分布格局;在北京市文化资源结构中,北京极品级文化资源和优良级文化资源数量突出,是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依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北京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相关建议。

通过对北京市文化资源定量评价,可以看出,北京市文化资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子得分高。在24个评价因子中,得分最高的前五项是独特性、资源消费人群、知名度、文化价值、文化遗产保护等级。得分较低的是保存状态、民间风俗礼仪、地域组合度、交通运输便利度、资源关联价值、资源环境。

文章通过对北京文化资源的定量评价和单体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北京文化资源本身的条件优良,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也比较重要,发展条件和资源传承能力对于文化资源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第二,在24个评价因子中,独特性、资源消费人群、知名度、文化价值、文化遗产保护等级是北京文化资源的优势,而保存状态、民间风俗礼仪、地域组合度、交通运输便利度、资源关联价值、资源环境是北京文化资源的劣势。第三,单体文化资源分析中,北京极品级文化资源及优良级文化资源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是北京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第四,北京市文化资源分布较集中,集中在市中心和东西两部,资源特色的空间组合存在不足。第五,北京对传统优势资源开发充分,对民俗和民族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及现代文化资源的开发尚有不足。

学术价值:本文采取了层次分析法,论述了北京文化资源的发展状况,对如何开发北京文化资源进行了评价也提出了开发建议,提出了以下建议,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1)提升文化资源的地域组合度。针对市内的天安门、故宫、天坛、北海,市郊的颐和园、圆明园、香山、长城、十三陵等的集中开发,与京郊许多人文与自然结合的资源相结合,以资源密集区为核心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地域格局,提升资源的地域特色组合度。(2)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的开发条件与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综合交通规划中旅游交通规划,建立更为便利的景区间公共交通,提高各景点与景区的通达性。在服务环境建设方面,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特别是京郊的文化资源,应建立信息服务中心,提供景点线路咨询、票务预订等服务,全面提升服务质量。(3)加强重要文化资源的保护。在所有评价因子中,北京文化资源的保存状态得分相对最低,因此,在今后的开发利用中,应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首先是对北京旧城的保护和改造,更好的体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第二,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应对重点项目采取相应保护措施,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应对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调查勘探,保护地下文物;第三,北京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日趋萎缩,因此,应加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传统民间文化良性发展,更加具有生命力。(4)重视民俗和民族等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北京市文化资源评价结果来看,对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够充分。应重视民俗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以民俗文化为主题举办庆典活动,宣传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从资源单体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优良级的民族文化资源数量不多,应充分利用首都的城市地位展示我国多民族的文化特色。(5)大力开发利用现代文化资源。北京在现代文化资源方面开发不足,优良级的现代文化资源数量不多,影响力不大。应加大对现代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力度,开展符合现代人思想的文化旅游活动,如开发文学影视文化资源、城市文化资源,开展生态文化旅游、会展博物馆文化旅游等,充分发挥北京作为现代化都市的优势,平衡利用古代与现代的文化资源,做到“古今并重”的开发利用文化资源。

社会影响等:本文刊发于《现代城市研究》,该刊是CSSCI扩展版期刊。

代表性成果简介之四:《创新文化企业融资模式 加快国家文化中心建设北》

成果形式:论文 作者:何奎,刊于《出版广角》2014年第16期。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在推进国家文化中心建设过程中,尚未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包括政府、银行、企业、社会等多元化融资主体在内的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型的投融资格局。如何进一步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如何进一步通过资本的力量推动国家文化中心建设,依旧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家文化中心建设中的文化企业融资模式从主流融资路径上看,在国家文化中心建设中,主要包括政府扶持资金、银行质押、股票融资、私募基金、天使投资等五种模式。当前国家文化中心建设面临的融资问题有:1政府投入相对有限。2. 政策法规不完善。3. 社会资本进入较难。4. 资本市场门槛高。5. 评估担保体系不健全。

本文提出了完善文化企业融资模式、加快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做法:

1. 完善财政税收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财政部国有资本预算金、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国家出版基金等中央财政资金要继续加大北京市的文化项目投入力度,优先安排具有战略性、支撑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另一方面,北京市政府要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规模,扩大覆盖面,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金参与项目建设。二是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在增值税方面,对图书、报纸、杂志、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等产品在制作、出版、发行、进口环节进一步降低现行13%的税率;在所得税上,对于高成长性、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传媒企业,提高其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适用15%的优惠税率。三是试点文化产业彩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发行彩票募集文化发展基金的办法,试点政府发行文化事业彩票,推动文化产业的基础建设。

2. 积极稳妥吸引社会资本。一是合理放宽民营资本准入。对于导向正确、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的中小型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放开其与国有资本之间的选题策划、内容制作、栏目设计等领域的合作限制。对于导向正确、规模较大、资产较优、资信较好的大型民营文化企业,逐步颁发新闻出版资格许可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当地出版管理体系。二是积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在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前提下,有条件、有步骤地允许境外著名文化企业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国有文化企业改制上市、兼并重组,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完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例如,可采取中外合资、中方控股的办法成立合资公司,设立由中方代表担任的首席内容官,参照中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中方对内容导向具有一票否决权。

3. 优化银行融资体系。一是探索建立文化银行。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北京市属商业银行探索建立“文化银行”的商业模式,创新业务审批机制,完善内部评级体系,对文化企业服务专营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通过风险拨备、不良资产核销等差异化监管,提高风险容忍度,提高服务文化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二是完善质押体系。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版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艺术品经营权质押、融资租赁等贷款品种,逐步扩大收益权质押贷款的适用范围,延长回款周期,提高融资额度,更好地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三是完善融资配套服务。制定《北京市文化企业投资目录》,构建文化产业项目推介平台,公开披露文化产业信息,搭建银行、企业定期交易平台,解决银行、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

4. 拓展多层次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股票融资力度。继续支持北京市的大型国有文化传媒集团和骨干文化企业在主板和境外上市;适当放宽中小文化企业的盈利要求和规模限制,支持更多有潜力的中小文化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开展交易。二是加大债券融资力度。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设立一个专门面向文化产业的SPV公司,构建基于未来现金流、收益权、版权等为基础的知识产权资产池,再通过资产评估、上市发行等方式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鼓励大型文化传媒集团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集合信托、集合债。鼓励有条件的中小文化传媒企业发行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三是加大PE/VC融资力度。合理放宽准入条件,明确投资权利,鼓励更多的PE/VC投资文化产业的新媒体、新业态,鼓励更多的PE/ VC投资资源丰厚、品牌响亮、成长性好、发展稳健的传统纸媒企业和印刷复制企业。四是探索互联网融资。借鉴国外文化企业的P2P融资模式,以版权、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的反担保方式,通过与北京本土P2P平台易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共同打造“投融保”互联网金融产品。围绕一批有潜力的电影、话剧、网游产品,围绕一批富有创意、市场意识强的创作团队,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经济特质的众筹融资模式。

5. 创新评估担保机制

一是探索文化评估业务。完善文化产品价值评估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专门的文化企业资产评估机构,对著作权、改编权、品牌授权等无形资产的市场潜在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制定一套文化产品的市场估值指标体系,按照公允价值在适度区间内对虚拟资产及其成长性开展第三方评估,建立一个公开、公平、自由竞价的知识产权价值估值市场。完善北京产权交易所、文化产权交易所功能,完善著作权、企业品牌、专利等登记、评估、托管、质押、流转和变现的管理办法。二是探索文化信用业务。参照标准普尔等国际著名评级机构的有关标准,在全国率先建立权威、客观、独立的北京市文化企业信用评级机构,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成长性的文化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完善文化产品信用评级体系。三是探索文化担保业务。设立更多专业性强、综合实力强的中小文化企业担保公司,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政府应加大中小文化企业专项担保资金支持力度,明确担保业务补贴及补助认定标准,提高担保覆盖面,服务更多实力较弱、成长性好、市场估值高的中小企业。四是探索文化保险业务。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险,演艺、会展、动漫、游戏、各类出版物的印刷、复制、发行和广播影视产品完工险、损失险等新型保险业务。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的债权和股权,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鼓励保险公司探索开展信用保险业务,完善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重点项目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

社会影响:本文刊发于《出版广角》,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