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30日16:3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课题以中国古代的语文辞书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注音释义情况。为了完成总体的研究目标,在总体研究框架之下,设“中国古代字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中国古代韵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中国古代雅书释义研究”“中国古代音义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元明清代表韵书注音释义研究”和“中国古代语文辞书中的音义匹配研究”等六个子项目。前五个子项目分类整理与研究各代表性的语文辞书,对其注音释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主要在于其注音、释义数据的整理、辨证与研究,从而探讨各类语文辞书在注音释义方面的演变与发展状况,总结古代辞书的经验与成就,促进现代语文辞书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古代语文辞书中的音义匹配研究”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一项专题研究。六个子课题都服务于总课题的设计之下,即对古代辞书的注音释义进行整理、辨析、举证、梳理,完成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提供借鉴、服务现代的总目标。

“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在2012年立项通过后,于同年12月召开了开题报告会。2014年4月,课题负责人蒋冀骋教授组织召开了“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中期总结检查报告会,各子课题负责人及相关研究人员悉数参加并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报告。2015年12月,课题负责人蒋冀骋教授又组织召开了“中国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总结检查报告会。该总结检查报告会的会议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各子课题负责人及相关研究人员汇报课题进展情况;总结课题研究的成就和经验;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规划今后的研究方向。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项目自2014年4月召开中期总结检查报告会以来,基于项目正确指导和中期检查后的正确规划,工作进展顺利,陆续完成了各阶段性建设目标,如收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完成电子数字化处理,建立中国古代辞书基础数据库等等。项目自中期报告会以来也由基础建设阶段进入到全面研究阶段,此阶段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进一步完成个别古代语文辞书文本的电子数字化处理,改进和完善相关辞书基础数据库。二、各子课题全面展开研究并陆续取得部分研究成果,出版相关研究专著1部、论文28篇。

本项目共包含六个子课题,各个子课题的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子课题一“中国古代字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该子课题以字书为研究对象。在文本数据录入和数据库建设方面,前一阶段大部分字书已完成电子数字化处理并建立全文数据库,此次《字汇》、《类篇》和《古俗字略》等所剩字书也相继完成数据库建设,此外还改进和完善了部分字书文本及数据库。研究方面,字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成果主要有:《〈玉篇〉疑难字例释》(郑贤章)、《疑难字考释》(郑贤章)、《再论〈字汇〉音切的来源》(吴萍、郑贤章)、《〈说文解字〉、宋本〈玉篇〉释义互读札记》(陆康勇)、《〈说文〉释“笺”义浅析》(凌宏惠)、《宋本〈玉篇〉释义研究》(陆康勇、常方圆)、《〈类篇〉注音释义研究》(何轶华)、《篇海类编·花木类〉注音释义研究》(吴丽君)、《〈六书正讹〉注音释义研究》(熊婷婷)、《〈字汇〉释义研究》(邓瑾繁)、《〈字汇补〉释义研究》(司玉侠)、《〈四声篇海〉异体字研究》(谢微微)、《〈四声篇海〉引〈类篇〉研究》(邓国艳)、《〈说文〉释“笺”义浅析》(凌宏惠)等论文。

子课题二“中国古代韵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该子课题以韵书为研究对象。在文本数据录入和数据库建设方面,前一阶段所有韵书皆已完成电子数字化处理并建立全文数据库,此阶段主要是进行相关数据库的改进和完善。研究方面,韵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成果主要有:《〈广韵〉新增小韵注音特点分析》(蔡梦麒)、《〈王三〉〈广韵〉词义训释差异成因探析》(夏能权、蔡梦麒)、《声音词和〈切韵〉音系构拟逼真度的检测》(贺福凌)、《〈集韵〉 “韵例”申解五题》(刘华江)、《〈集韵〉征引“李轨”音义考》(刘华江)、《〈集韵〉新增小韵探源(一)》(刘华江)、《〈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释文研究》(蒋圆圆)、《〈五音集韵〉体例研究》(谢飞)、《〈五音集韵〉与〈广韵〉〈集韵〉释义比较研究》(石蒙蒙)等论文。

子课题三“中国古代雅书释义研究”,该子课题以雅书为研究对象。在文本数据录入和数据库建设方面,前一阶段所有雅书大部分已完成电子数字化处理并建立全文数据库,此阶段主要是进行相关数据库的改进和完善。除了基础雅书的数据库建设外,此阶段还完成了古代部分雅书研究著作的文本录入与点校工作,如《广雅疏证》的录入与点校。研究方面,雅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成果主要有:《〈广雅疏证校勘记〉商补》(肖峰)、《〈比雅〉研究》(秦英)、《〈拾雅〉释义研究》(毛祖志)等论文。

子课题四“中国古代音义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该子课题以音义书为研究对象。在文本数据录入和数据库建设方面,前一阶段所有音义书大部分已完成电子数字化处理并建立全文数据库,此阶段主要是进行相关数据库的改进和完善。研究方面,音义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成果主要有:《今本〈经典释文〉音注校勘一则》(刘华江)、《论玄应〈一切经音义〉喉音声母晓匣云以的分立》(王曦)、《〈经典释文〉特殊读音与《审音表》比较研究》(陈会兵)、《〈经典释文〉》与〈广韵〉异读字比较研究》(刘海兰)、《〈晋书音义〉注音释义研究》(皮华林)等论文。

子课题五“元明清代表韵书注音释义研究”,该子课题以元明清韵书为主,重在研究中国古代韵书的变化与创新。在文本数据录入和数据库建设方面,前一阶段所有元明清代表韵书大部分已完成电子数字化处理并建立全文数据库,此阶段主要是进行相关数据库的改进和完善。研究方面,元明清代表韵书注音释义综合研究成果主要有:《〈古今韵会举要〉体例研究》(李莉莉)、《〈古今韵会举要〉引例研究》(文美华)等论文。

子课题六“中国古代语文辞书中的音义匹配研究”,该子课题是建立在相关子课题基础之上的。随着相关子课题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完成和研究的全面展开,音义匹配研究也随之进行。此阶段音义匹配研究成果主要有:《音义契合原则和〈辞源〉的注音审订》(蔡梦麒)、《〈广韵〉〈集韵〉的音义与现代大型辞书的注音问题》(蔡梦麒)等。

项目总体及各子课题基本达到了立项的进度和要求。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总结检查报告会(2015年12月),会议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汇报课题进展情况;二总结课题研究的成就;三探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四规划今后研究方向。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相关的研究团队成员就课题相关内容的建设与研究情况作了详细的汇报,总结成绩,摆出问题。课题负责人蒋冀骋教授在肯定本阶段工作的同时,指出本阶段存在的问题,指示研究方向,强调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转入更深层次的研究,任务将更加艰巨。会议还拟定了结题报告计划,争取让课题到时顺利完结。

(2)此外,课题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成员会议,每个子课题至少召开两次课题组成员会议。积极鼓励课题组成员参加国际、国内的相关学术会议,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交流研究情况,宣传研究进展,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同行的肯定和好评。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课题目前的研究虽然处于全面研究阶段且各子课题陆续取得若干研究成果,但除相关专著论文的出版发行以及小范围的通报之外,没有举行成果宣传成果发布会等推介活动。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中国古代语文辞书”内容非常庞杂,文本处理以及数据库建设任务艰巨,各种疑难字、疑难读音、疑难释义充斥其中,将它们一一厘清,工作难度大。其次,对古代语文辞书注音释义的研究既要有相当的精力,又要有较好的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识,对研究者整体的研究能力要求很高,而我们目前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的展现仍然需要提高。对此,针对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题组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一方面扩大课题研究团队的队伍,采取各种措施提高课题研究团队的技术能力、学识水平和研究能力,以更好地服务于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课题组采取成果收购的各种形式鼓励课题组成员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专著

《汉文佛典疑难字汇释与研究》(2016巴蜀书社)

内容上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通论,分“汉文佛典疑难俗字概论”“汉文佛典疑难俗字的产生与传承”“汉文佛典疑难俗字考释的方法”三章。第一章论述了汉文佛典疑难俗字的范畴、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第二章探讨了汉文佛典疑难俗字产生的原因、途径,指出疑难俗字的产生既有书写者主观上的原因,也有字体演变等客观上的原因,其产生的途径有书写讹误、文字类化、有意新造等;还讨论了汉文佛典疑难俗字在历代文献典籍中的传承情况,指出写刻本佛经、佛经音义类书、字韵书对佛典疑难俗字都有保存与传抄。第三章研究了汉文佛典疑难俗字考释的方法,归纳了“比勘对校不同类型的佛典”“充分利用不同版本佛典异文”“综合运用字的各个要素”等三种考释方法。这些论述为今后汉文佛典文字研究、汉语俗字研究在理论方法上提供了值得参考的内容。

下篇为汇考,该著利用汉文佛典考了1429个疑难俗字。这些疑难俗字要么在大型字典中音、义不详或形音义可疑或没有任何书证、例证的俗字,要么不为大型字典收录。针对不同类型的疑难俗字,著作或是考证它们的读音、意义,或是辨析它们的形体、识别它们的正体,或是补充它们的书证、例证,或是为大型字典增补俗字。该著对大型字典的编撰与修订具有较大的价值。

二、论文

1.《玉篇》疑难字例释(《语言研究》,2014年03期)

《玉篇》存有不少疑难字。《玉篇》不少新增的来源不明的字可见于佛典。当这些字有了具体的用例后,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些字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大大提高它们存在的价值。

2. 疑难字考释(《语言科学》,2015年04期)

我们所说的疑难字,包括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音、义不详或形音义可疑的汉字,历代大型字典收录的没有任何书证或例证而可用传世文献补证的汉字,历代大型字典未收录的正体不易知晓的传世文献中的汉字。研究这些文字对于汉语俗文字研究、大型字典的完善、传世文献的校勘整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选取了28个疑难字进行考释。

3.《广韵》《集韵》的音义与现代大型辞书的注音问题(《语文研究》,2015年第4期)

现代大型辞书如《辞源》《汉语大字典》等在标注读音时,都把《广韵》《集韵》的反切作为历史读音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读音的一个重要依据。文章结合《辞源》《汉语大字典》等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后认为,现代大型辞书在注音上可能存在的某些严密性与科学性的问题,都与辞书编纂者对《广韵》《集韵》等韵书“释义简省”“异读无序”等特点的认识不足有关,当引起辞书编纂者的注意。此文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

4.音义契合原则和《辞源》的注音审订(《古汉语研究》,2015年第3期)

《辞源》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大型辞书,经几代专家学者的编纂修订,体例、内容日臻完善,2010年开始启动《辞源》百年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修订。根据“音义契合,古今贯通”的原则检讨《辞源》(修订本),我们可以发其中存在不少漏列音项、并列音项、音义匹配不合理以及字词注音不对应等现象,这些现象相对于整部《辞源》而言是少数,但毕竟不符合“音义契合”的原则精神,新版《辞源》将予以订正。

5.《王三》《广韵》词义训释差异成因探析(《古汉语研究》,2016年第3期)

以宋濂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的词义训释为立足点,与《广韵》的匹配训释进行比较,除约30%的同义同训外,70%的词义训释在两书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探究两书训释差异的成因,从纂抄者主观角度而言,采取不同的编纂原则、选取不同来源的训释及纂抄者的认知差异造成了两书部分训释差异;从中古汉语客观发展角度而言,词汇双音化及词的分化合并等也造成了两书训释的诸多差异。

5.《广韵》新增小韵注音特点分析(《中国文字研究》,2015年第1期)

与《王韵》相对照,《广韵》较《王韵》增加了296个小韵,这些新增小韵从注音的角度分析,有的是溢出中古语音框架的例外音,有的则可能是讹读音,新增小韵的切语用字有许多与整个《切韵》音系的切语用字惯例不符,大致可以推测出它们的非韵书来源。

6.声音词和《切韵》音系构拟逼真度的检测(《古汉语研究》,2016年第1期)

声音词是对客观世界真实声音的模拟,古代语文辞书如《说文》《广韵》等记录了大量声音词,真实的声音不变而记录的文字会变,从不变推测已变,声音词可以用来拟测古音。本文阐释了利用这些声音词的原理和方法,并且选取了部分声音词来检测《切韵》音系构拟的逼真度。

7.再论《字汇》音切的来源(《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通过比对、分析相关辞书中的注音材料可知,《字汇》中的音切有多种来源:《洪武正韵》是主要来源,《字汇》中绝大部分反切源于此书,而很多直音则直接选用其小韵韵目;《重刊详校篇海》是补充来源,《字汇》中有而《洪武正韵》中没有的字,其音切主要来源于此;宣城方音是不可忽视的来源,《字汇》中部分反切与直音受到了梅氏方音的影响。

8.试论玄应《一切经音义》中的舌音声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15年第1期)

关于《玄应音义》舌音的分合,诸家有不同看法。综合运用反切比较法、概率统计法和译音辩讹考察法对《玄应音义》中舌音声母进行穷尽式研究可以发现:《玄应音义》中舌音混注比例低,端知两组应该分立;从概率统计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属不同类别;从玄应注音体例和实际注音情况看,舌头音和舌上音区分清楚,没有混同;玄应为“文字品”比声中上咢声和舌头音代表字所作注音显示其语音中知、端组分立;译音词新译与旧译间对音用字的差异显示玄应语音中知、端二组声母有别。由此可以确定:《玄应音义》中作为声母音位,舌上音已经分立,少数后世的舌上音字残留读舌头音的现象。

9.玄应《一切经音义》重纽韵舌齿音考察(《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3期)

运用重纽研究类相关法对玄应《一切经音义》中重纽韵的舌齿音作切情况进行考察,可以发现章组、精组、来母与重纽四等唇牙喉音关系密切,知组、庄组与重纽三等唇牙喉音关系密切。这一研究结果可与黄笑山对《切韵》中重纽韵的研究结果相印证。

10.《拾雅》“良、阳、师、政、尊、圆,君也”条同义关系辨析(《皖西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拾雅》是清代乾嘉年间学者夏味堂编著的一部重要的续雅之作。虽然在李慈铭、胡朴安、窦秀艳等学者的著作里屡有提及,至今却没有人对它做过任何具体的研究。首先从释义的角度出发,运用传统训诂学的方法,和当代词义学研究当中常用的义位、义素分析法,对《拾雅》中的“良、阳、师、政、尊、圆,君也”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考查,不仅厘清了训释词与被释词之间复杂的意义关系,还解决了训诂史上“良”训为“首”又训为“长”等悬而未解的疑案,从而纠正了王念孙和后来的《汉语大字典》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并以此为基础,较深入地论证了《拾雅》在释义上的价值与不足。

此外,课题组指导撰写了一系列相关的学位论文,如《宋本〈玉篇〉释义研究》(博士论文,2016)、《类篇》注音释义研究(硕士论文,2015)、《篇海类编·花木类》注音释义研究(硕士论文,2015)、《四声篇海》异体字研究(硕士论文,2015)、《六书正讹》注音释义研究(硕士论文,2016)、《字汇》释义研究(硕士论文,2016)、《字汇补》释义研究(硕士论文,2016)、《四声篇海》引《类篇》研究(硕士论文,2016)、《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释文”研究(硕士论文,2015)、《古今韵会举要》体例研究(硕士论文,2015)、《五音集韵》体例研究(硕士论文,2015)、《古今韵会举要》引例研究(硕士论文,2016)、《五音集韵》与《广韵》《集韵》释义比较研究(硕士论文,2016)、《比雅》研究(硕士论文,2014)、《拾雅》释义研究(硕士论文,2015)、《晋书音义》注音释义研究(硕士论文,2015)、《经典释文》与《广韵》异读字比较研究(硕士论文,2015)。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