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英美印俄五国有关中印边界问题解密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1950—1965年)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29日16:4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研究计划执行情况:项目总体上按计划正常进行。从2014年7月到2016年6月底,搜集资料工作继续进行,但主要精力转入外文档案资料翻译,中文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录入(主要是繁体字转简体)、数字化处理,同时,加强了对档案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并发表了5篇论文、撰写了3份内部要报(其中2份被采用并上报)。由于整个项目有分工、有合作,故整体进度按计划完成,但各个子项目进展不一。

从2014年7月到2016年6月底,课题组成员共搜集包括5个子课题的外国档案文献72卷,2832份文件,9236页,约610余万字;其中,已整理(按数据库标准中文标引)外文档案1966份,6037页,约420余万字;已确定翻译的外文档案382份,1230余页,约120余万字。已翻译英国、印度和美国档案82万字(中文);整理并数字化处理印度档案30.2万字(中文)。中国档案尽管因外交部档案馆两年来一直未开放而无法完成搜集任务,但已设法整理其他方面的中国档案文献65万字。

另,委托课题组之外的合作者从英国新搜集档案文件14839页,尚未完成整理、查重;整理、翻译印度档案文献42万字(中文字数)。目前档案搜集工作总数已完成75%,其中,英国档案数量远超计划,且所占比例在70%以上;其后依次为中国、美国、印度、俄国、法国的档案。目前边继续搜集边整理、标引,主要力量用于翻译,并扩大了参与人员。

其中,子课题(一),完成清代与民国时期汉文及英国、英属印度有关中印边界问题史料的收集与录入。约20万字。主要内容为:(1)19世纪中上叶英属印度阿萨姆与中国西藏地方传统边界的条约、档案、文献。通过这些史料,可以看出其时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是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坡脚行走的。(2)清末民初,中国对察隅边界的勘测标界与治理的档案、文献,证明了中国对“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的主权及有效管理。(3)1910年英属印度提出“战略边界计划”及其实施该计划行动的档案文献,试图将中印边界东段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坡脚北移至喜马拉雅山山脊,从根本上这个计划是出于镇压印度及喜马拉雅山南麓诸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企图沿喜马拉雅山山脊建立一条封锁和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防火墙”。所谓有麦克马洪线即来自这一战略计划。(4)西姆拉会议期间,麦克马洪背着中方代表非法与西藏地方代表非法谈判藏印东段边界,及中国方面拒绝签署西姆拉条约的档案、文献。这些文档表明所谓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无效的。(5)英国和英属印度炮制《艾奇逊条约集》14卷的档案与文献。这些文档表明所谓麦克马洪线是通过杜撰伪书、篡改历史而问世的。

子课题(二),完成中印友好时期中国、英国、印度档案文献整理、翻译、录入23万字。

子课题(三),完成中印关系恶化时期中国、英国、印度、苏联、美国档案文献整理、翻译、录入51万字。

子课题(四),完成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时期中国、英国、印度、苏联、美国档案文献整理、翻译、录入39万字。

子课题(四),完成中印边界战争后中国、英国、印度、苏联、美国档案文献整理、翻译、录入69万字。

学术会议:

1. 2014年12月11日,在北京举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及专题研讨会”。

2.2015年8月27—29日,课题主持人孟庆龙应邀赴台北参加台湾国史馆、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国立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印度研究中心、中国近代史学会举行的“近代中印关系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英国与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发表主旨演讲,并作会议点评。

3.2016年5月28—30日,孟庆龙应邀赴上海参加主题为“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互联互通与创新: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上海论坛2016”,并在高端圆桌“亚洲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民族、文化与宗教的向度”上做题为“中印关系与亚洲的未来”的演讲。

4. 2016年8月3—6日,孟庆龙应邀赴拉萨参加“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西藏”高级学术研讨会,并做题为“英国与西藏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的演讲。

5. 2015年7月17—18日,孟庆龙参加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北京紫玉饭店举行的“历史与记忆:二战结束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小组会议上做点评。

学术交流:

1. 2014年4月8日,孟庆龙研究员应邀在南开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做题为“英国对西藏的图谋与中印边界问题——兼谈原始档案的解读与使用”的专题报告并进行学术交流。

2. 2014年4月22日—27日,项目组部分成员赴哈尔滨工程大学进行学术调研和交流活动。孟庆龙研究员应邀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讲坛作了题为“英国与所谓的西藏‘自治’及中印边界问题的缘起”的学术报告。

3. 2015年12月9—12日,孟庆龙率课题组部分成员赴天津市委党校进行学术

交流和调研。

国际合作:孟庆龙研究员一直保持与英国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拉纳·米特教授及印度中国研究所所长阿卡娅教授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并在档案资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孙洁与俄罗斯有关方面也建立了联系。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内部报告2篇:1. 孟庆龙《关于抓住有利时机推动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对策建议》,2016年4月中办《专供信息》第470期,国安办《专供信息》第199期,2300字。2. 孟庆龙《从英国积极加入亚投行看中印边界冲突中英国策略对国家利益的考量》,《要情》,西藏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第15期(总198期),2015年第15期(总198期)。8300字。

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1篇:孟庆龙按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要求,配合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撰写文章《日本二战反思与美国责任》,发表在2015年8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3200字)。

上述文章均被收入知网,并在多家网站转载。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1)档案搜集范围超出原计划,工作量和难度远超预计。计划以英国档案和存放在英国的印度等方面的档案为主,而不在各有关国家档案中平均使用精力。在业已开始的合作者中扩大课题组成员,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其他机构和学者的合作,尽可能减少课题组成员的工作量和经费支出。

(2)报销难。本课题的主要工作主要是搜集、整理、筛选档案,并进行中文标引和翻译、校对、统稿,这些占整个工作量的近2/3。这些工作多是知识、时间、精力、技术方面的投入,难以开具报销发票。预算中已将收集、整理、录入、复印、扫描、翻拍、导入数据库、中文标引、翻译、校对、统稿等,连同购买图书、数据库使用费,列入“资料费”,占总资助额的46%。但根据实际情况,此部分“资料费”的比例仍需提高。

(3)鉴于人员、时间和经费方面的问题,拟调整工作计划。俄文档案搜集费时费钱,2014年已有课题组成员利用社科院项目出访俄国,但查阅档案需要预约、且等待时间近一个月。考虑到国内已有人在俄国档案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计划利用国内已有的相关成果,避免重复劳动,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美国方面的档案可作为英国档案的补充,也要比原计划减少投入。目前美国档案进展稍慢,此前曾请合作者在美国搜集,但效果欠佳,计划2016年底2017年上半年由课题组成员亲赴美国继续搜集。

与此同时,要适当增加计划书中并没有包括的法国等方面的档案资料。

(4)在权威核心期刊和重要核心期刊公开发表成果难。鉴于本课题涉及边界和宗教等敏感问题,社科院所有期刊及国内其他一些权威核心不便发表课题的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故拟对计划书中的出版计划做适当调整,改为在核心期刊和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适当增加内部报告。

(5)增加设备。2012年申请立项时,课题组成员手中的设备均能正常使用。4年后,有些设备已经老化,常出故障,不能保证正常工作,故申请购置一些电脑、存储设备等。

(6)根据目前进展情况,实际工作量估计超出原计划近1/3。再加上课题组多名成员退休、身患疾病,以及成果公开出版方面的实际情况,为保证成果完成质量,申请成果形式略作调整,时间上申请项目延期2年。

二、研究成果情况

1. 论文,孟庆龙:《中印边界冲突中的英国因素》,《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6期。2.3万字。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4月份获第三届“百盛—清华学报优秀论文奖”,被引3次、下载531次。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作为印度的前殖民国,英国对于中印边界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通过一手策划、操办西姆拉会议,炮制“麦克马洪线”,埋下了中印边界纷争的种子。冷战爆发后,面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变化,特别是新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不断提高,国力衰弱的英国,为了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在亚洲的利益及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在中印边界冲突的过程中,英国虽然对印度提供了相当程度的支持,但多有保留,同时极力避免刺激中国,设法与中国维持较为稳定、平和的关系,试图在中印之间保持“平衡”,把握、拿捏得很有分寸,充分显示了其老牌帝国处理复杂、敏感外交和国际问题的“圆滑”和“老到”。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自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到现在已有近52年的时间,这一页已经翻过去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确总结这场战争在国际关系中的经验教训,有助于锻造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印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新的睦邻关系。英国在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上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对于中印冲突的历史根源,英国难辞其咎,负有直接责任。然而在中印关系恶化、以至发生边界冲突的过程中,英国并没有像美国那样赤裸裸地干涉中印争端并在亚洲国家间进行挑唆。它虽然对印度提供了相当的援助,但并未明确支持印度的立场和主张,同时保持了与中国的关系,为自己在外交、政治等方面留下了很大的活动空间。英国对中印双方所持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完全不能反映关系的亲疏,也不是出于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省,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利益,充分显示了其老牌帝国处理复杂、敏感问题的“老到”和“圆滑”。如此考量,足证实际利益在国家间关系中之重要性。英国历届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前后拿捏把握的分寸,也提供了我们深刻认识英国外交一个绝好的窗口。

2.论文,孟庆龙:《西方霸权阴影下的弱国旧事——英国图谋西藏“自治”与中印边界问题缘起》”,《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12月下,1.3万字。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英国对中国西藏早就有野心,曾一度动过吞并西藏和支持西藏“独立”的念头,后来演变为通过多种手段努力削弱中国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图谋使西藏实现“自治”,进而达到实际控制西藏的策略。英国先是提出中国对西藏仅拥有“宗主权”,后又一手策划西姆拉会议,逐步提高西藏的地位,为西藏“自治”制造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英国在西藏问题上的一系列图谋和行径,特别是划分“内藏”和“外藏”,企图扩大西藏地方政府的权力,并迫使中国政府代表草签以条约方式承认包含“麦克马洪线”的地图的西姆拉协定,为日后中印边界问题埋下了纷争的种子。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此文被《人民论坛·学术前沿》作为“本刊推荐”文章,并加了“编者的话”:历史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曾经遭受怎样的不公境遇?近代以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国人为何前赴后继、矢志不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孟庆龙研究员广泛搜集整理了英国国家档案馆和印度国家档案馆存放的相关原始档案文件,中国的重要档案文献资料,当事人的日记、回忆录,以及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各方资料进行了全面、客观、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撰成“西方霸权阴影下的弱国旧事——英国图谋西藏‘自治’与中印边界问题缘起”一文,展现了百年前西方霸权对旧中国毫无公理的强权行径,以近代外交史实生动地说明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对国家和民族有着何等重要的意义。文章论据翔实,论述充分,兼具较高理论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在此向读者郑重推荐。本文被多家政府网站和学术网站转载。

3.论文,孟庆龙:《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态度的变化》,《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年第5期(已排版、看清样)。1.85万字。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态度包括两层含义,即对地理上的习惯线和实际控制线的立场,以及对解决中印在地理边界问题上的分歧的态度。70年来印度在地理边界上的立场没有明显变化,但其政府、议会、军方、媒体和公众,特别是学术界,对边界问题的认知以及解决问题的态度,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对于中印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有关方面档案文献的解读分析,既可对中印边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也会对解决问题的前景充满信心。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本文重点不在于深入探究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责任,也并非要仔细掂量印度在1962年战争中的得失,而是依据有关方面的档案文献资料,从细节入手,通过对中印边界问题起源的解析、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影响的梳理,以及对印度政府、军方、议会、媒体、公众舆论不同历史时期在边界问题上的态度的具体分析,提高人们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长期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考察印度在边界问题上的态度的变化,要体认到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的消极影响在趋向减少,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寻求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印两国的共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印两个文明古国,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一定会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最终找到公平、公正地解决复杂棘手的边界问题的方法。中印关系的和平发展,对于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中印双方都采取主动行动,进一步加强政府领导人、议会、军方、媒体、学术、教育、青年等方面的来往和互动,切实照顾彼此的利益关切,妥善管控分歧,就会由外界渲染的“龙象之争”变为现实中的中印共赢。事实证明,正常发展、不断深化的中印关系的良好互动,已经带动了边界问题的不断向好进展;而边界问题的缓和、边境地区的安宁和繁荣,乃至边界问题的最终双赢解决,反过来一定能促进中印关系的整体发展。作为两个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携手,一定能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4. 论文,孟庆龙:《中印关系与亚洲的未来》,《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8月,1万字。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和平、友好一直是中印关系的主流。妨碍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英国殖民印度时期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所谓西藏问题。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认知和态度出现了积极变化,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呈减弱趋势。在与亚洲其他国家、特别是印度邻国的关系中,中国始终遵循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原则,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在印度对华政策方面,域外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小。中印在战略层面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而非“零和”游戏。中印关系的友好、和平发展是亚洲大陆乃至整个亚洲光明未来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虽然中印边界问题极其复杂,解决问题需要有长期准备,中印关系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处理,今后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应体认到,边界问题对中印关系的消极影响在趋向减少,维护边境地区的安宁、寻求共同发展已成为中印两国的共识。中印两大文明古国,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最终找到公平、公正地解决复杂棘手的边界问题的方法。只要双方都采取主动行动,进一步加强交往和互动,切实照顾彼此的利益关切,妥善管控分歧,就会实现共赢。越来越多的中印有识之士达成共识:只要中印携手,亚洲大陆就会和平、稳定,整个亚洲就不大可能出现大的动荡。中印关系的和平发展,对于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 要报,孟庆龙:《关于抓住有利时机推动中印关系全面发展的对策建议》,2016年4月中办《专供信息》第470期,国安办《专供信息》第199期。0.23万字。

此文与2016年4月印度总统访华前夕撰写,很快被社科院审批后上报。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本人在主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英美印俄五国有关中印边界问题解密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和社科院相关创新工程课题期间,通过对多国解密档案及印度未解密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报告的研究,以及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阿尔卡·阿卡娅教授等智库学者的交流,认为目前印度国内舆情和对外政策中显现出诸多有利于中印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建议我国利用这一时机,采取更多主动行动,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是本课题学术研究与国家现实需要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旨在发挥国家重要智库的作用。

6.论文,吕昭义:《民国标界第一桩——民国元年察隅巡边标界史实考》,《中国边界史地研究》,2014年第2期(2014年其中检查时未来得及上报)。

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该文通过对档案文献的整理与考释,确定了民国元年中华民国特使会同察隅地方政府与驻军南下巡察边界,在压必曲龚建立中华民国界这一重大史实。这一界标是在西藏地方分离势力在英国和英属印度的支持下掀起“驱汉狂潮”,围攻察隅之际,针对英国和英属印度推行战略边界计划,侵占我国领土而树立的,标志着新生的中华民国对传统边界的承袭和中华民国对察隅边界地区的固有主权。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近代史》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有:

1.要报,孟庆龙:《从英国积极加入亚投行看中印边界冲突中英国策略对国家利益的考量》,《要情》,西藏社会科学院主办,2015年第15期(总198期),2015年第15期(总198期)。0.83万字。

2.论文,孟庆龙:《日本二战反思与美国责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18日。0.32万字。此文为作者应社科基金规划办要求所写。

3.论文,宋丽萍(第一作者):《印度伦理观的历史变迁及结构性特征》,《南亚研究季刊》2014年第4期,约1.2万字。

4.论文,宋丽萍(第一作者):《试论21世纪印度毛主义运动暴露的国家政府缺陷》(第一作者),《南亚研究》2015年第2期,约1.5万字。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