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智能电网对我国能源供用方式和能源产业格局的影响及发展战略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29日15:51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 项目进展情况

根据项目立项书的时间安排,各子课题进展顺利,已按时完成相关的研究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1) 子课题一通过国内外智能电网面临形势、发展目标、技术特征、发展现状等问题的调研,构建了我国智能电网技术框架,解决了为什么建设智能电网、建设什么样的智能电网、怎样建设智能电网等一系列问题,包括评价体系、技术架构、发展目标、技术路线等内容,从而能够为后续能源供用模式及其产业布局的发展战略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2) 子课题二通过对我国未来终端区域电力与能源系统进行前瞻性战略研究,厘清了我国终端电力及能源系统在发、供、用等关键环节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影响我国未来能源战略格局的关键问题,如我国终端区域分布式供电用能与集中式发电/供应方式的对比等,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强化能源供应安全和进行产业升级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3) 子课题三系统深入分析了现行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环境因素对我国智能电网产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例归纳总结了我国智能电网产业重点区域特征、智能电网产业重点省市特征,预测了智能电网终端能源的近中远期需求,构建了Weaver-Thomas智能电网产业布局模型,进一步优化我国智能电网产业空间集聚布局,并提出了基于智能电网的我国能源产业布局及近中远期目标与技术路线,最后,对我国未来(2020-2050)智能电网产业提出了政策建议。

(4) 子课题四基于智能电网发展框架及其对能源供用模式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性研究,重点研究了能源供用技术发展与产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提出了智能电网、能源供用模式、能源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发展战略,并评估了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未来的智能电网与能源供用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

2. 学术交流情况

(1) 项目组共组织了两次内部项目交流:

2014年10月30日项目年度交流会,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于项目成果在成果要报与内参发表、领导人批示与实际应用证明获取等方面;

2015年7月16日召开了社科重大项目阶段成果交流会,各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各子课题的研究进展,并明确了最后一年将通过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撰写咨政要报、撰写项目研究报告等方式,力求取得预期成效。

(2) 项目组还组织和参与了多项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论坛等相关交流活动,具体包括:

余贻鑫院士被国家能源局聘为中德智能电网监管项目中方专家组组长。项目完成并发布了《中国智能电网发展监管路径研究报告》,基于对中国和德国及其他国家电力部门监管和智能电网发展和实践的详细评述,提出了七项具体建议,作为中国制定政策及法规的借鉴和参考。

作为会议主席,贾宏杰教授在2014年9月3日主持了天津夏季达沃斯模拟论坛“智能电网共创美好未来”;

作为技术委员会主席,贾宏杰教授在2014年9月13日主持了电工技术学会与IEEE在昆明联合主办的“分布式电源与主动配电网国际学术会议”;

作为技术委员会主席,王成山教授在2014年9月23日主持了电机工程学会与IEEE在深圳联合主办的第六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CICED 2014);

作为会议主席,王成山教授在2014年11月5日主持了美国能源部DOE与IEEE在天津组织召开的2014 International Microgrid Symposium;

作为大会主席,余贻鑫院士在2015年9月15日主持了中国工程院-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智能电网的挑战与研发机遇”。

(3) 项目组与英国的Cardiff University,美国的Cornell University,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Victoria,瑞典的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澳大利亚的RMIT University以及德国的University of Wuerzburg共同合作,申报获得国家科技部的“能源互联网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3.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 2016年4月5日项目组提交了成果要报“关于开发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不可舍近求远的建议”。

(2) 在国家能源局综合处编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过程中,余贻鑫院士基于项目成果提出了若干建议,并将项目部分成果提交能源局参考。

(3) 自2014年7月以来,项目组总共出版专著2部,参与编写著作2部;总共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检索论文9篇、EI检索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主要内容:①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②阶段性成果清单(请填写附件EXCEL表格)。

注:2012年立项的项目主要填写2014年7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1) 代表性成果——关于开发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不可舍近求远的建议

在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时,“集中式+远距离输送”开发模式不仅其本身不能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而且阻塞了在负荷中心高比例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风电发展之路;从全社会价值角度看,“分布式”模式(特别是光伏发电)的单位电能成本已经或即将低于“集中式+远距离输送”模式;“分布式”模式与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提出的“能源互联网”的理念一致,它的发展对于发电和配电的影响,犹如互联网一样,是“颠覆性”的。我国开发风能与太阳能发电时不可舍近求远。

(2) 阶段性成果

自2014年7月以来,项目组总共出版专著2部,参与编写著作2部;总共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检索论文9篇、EI检索论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