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国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基于跨学科协同的多层次整合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29日16:0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立项时间为2012年12月。2013年3月26日下午,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永贵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发展战略与路径研究——基于跨学科协同的多层次整合研究”的开题报告暨课题研讨会,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隆重举行。

该领域著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吕政研究员,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主席、北京市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负责人、技术与研发管理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黄鲁成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长城学者”、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中国工业经济杂志社社长、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李海舰教授以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特级教授、北京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林汉川教授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处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强教授,作为开题报告会专家出席了会议,项目组各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相关师生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处长王强教授主持,由吕政研究员担任开题报告暨课题研讨会专家组组长。

在立项后,截至当前,项目学术研究成果共计80余项(含部分已被期刊接受并预计在2016年内发表的成果),其中学术论文78篇,著作1本,见报3篇。所发表的论文中,国际三大检索机构SCI/SSCI/EI检索和收录的文章13篇(其中,国际顶级期刊收录3篇);发表中文期刊论文共65篇,其中CSSCI/CSCD核心期刊发表59篇,一般期刊6篇。此外,发表会议论文2篇,国际会议论文和国内会议各1篇。整体而言,项目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一)子课题执行情况

在项目获批立项后,项目负责人按照要求认真地召开了项目启动专家论证会,并根据专家建议,对未来项目的实施和执行进行了规划和修正。迄今为止,有关各子项目执行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1) 余江教授负责的子课题1“典型国家的技术赶超战略及其支撑保障体系比较研究”,选取了美国、日本、韩国、德国、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对典型国家的基础赶超战略的内在规律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对中国和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产出趋势以及主要国家的专利竞争态势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探索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先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进而提出了技术赶超战略的指标评价体系。该子课题的研究主张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多层次多元化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使得产业技术路线图分析逐步成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路径”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2) 高旭东教授负责的子课题2 “中国实现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的国家战略选择研究”, 利用扎根理深入剖析了我国经典的技术赶超案例,通过中国北车与国内高铁企业研发、制造能力的各阶段观察,总结了中国高铁企业的技术能力赶超所经历的各阶段及特点。该子课题还对比了不同类别的技术赶超战略的差异,认为采用突破性技术追赶战略的制造业企业更容易获得后发优势,而采用渐近性技术追赶战略抑或不能获取长期的后发优势。另外,该子课题还对不同技术的赶超潜力进行评价,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开发了概念模型——我国技术赶超的实现路径(四种路径的比较分析和适用条件总结),考察了能够对国家层面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路径、时机与方式选择产生重要影响的调节变量与中介变量,特别是关键情境变量;

3) 范黎波教授负责的子课题3“基于中国市场特性的新兴技术选择与创新模式研究”,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端装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代表性赶超企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新兴技术的形成路径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于我国市场特性的新兴技术选择理论框架与方法,开发了基于中国市场特性的新兴技术选择理论模型与方法步骤。另外,该子课题还发现新兴市场国家高技术制造企业技术赶超路径的形成过程是基于企业技术能力升级的过程,技术赶超战略与赶超路径以技术能力为基础存在多种选择,没有统一的最优模式;

4) 尹建华教授负责子课题4“产业层面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的战略与路径研究”,分析了我国产业层面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的现状和问题,同时采用了跨案例的研究方法对华为和长虹两家企业的技术赶超进行了深入剖析,尝试探索在不同产业技术体制及不确定性技术变革的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追赶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不同产业技术体制下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的过程存在显著差异,揭示了我国优势产业的演进发展规律和关键的影响因素,探讨了我国产业层面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的时机选择、行业选择和路径选择等问题;

5) 吴剑峰教授负责子课题5“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战略驱动因素、作用机制及模式选择研究”,立足于“后发企业如何实现赶超领先企业”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该研究揭示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的作用机制,构建起适合我国企业自主创新性技术赶超模式的判断模型。该子课题以制造业企业为例,发现不确定性的技术变革在技术追赶过程中影响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技术变革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越强,为制造业企业获得后发优势创造的机会越大。在此基础上,子课题还通过跨案例的比较与分析,提出了企业的技术赶超战略、赶超路径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互相演化的观点,由此得出后发追赶情境下的高技术制造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模型。

6) 太平副教授负责的新增子课题6“利用外资直接投资推动我国技术赶超的路径研究”子课题。通过对近十年对外投资案例的分析,理清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同时重点关注了中国与新加坡相互投资,强调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到相互投资促进机制的必要性;此外,该子课题还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了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以及技术差距在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中、高技术差距区域存在逆向技术溢出,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高技术差距区域,而中技术差距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短期内,国内研发存量没有对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内研发。

二.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在课题启动后,课题组成员通力合作,在既有文献的基础上,又分工对相关文献和主题进行了收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关的定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课题组除了收集了大量的二手统计数据之外,又重点展开了5轮一手数据的采集,其中包括面向企业层面的多轮数据采集、面向产业和产业园区层面的采集,特别是围绕中关村层面的数据采集。

同时,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举行的学术研究会议和面向产学研交流的高等会议。迄今为止,累计参加国内外会议60多次。同时,课题组成员积极同国内外学者展开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努力拓展国际合作。前面提到的、与国内外学者们合作的大量阶段性成果,就是例证,如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Kevin Zhou教授、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Eric Fa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的任洪教授、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Ruby Le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uluth的教授、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的Shibin Sheng、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的Sali Li、The University of Texas 的JUN X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的Shaoming Zou、MIT的JuanJuan Zhang等,上述学者纷纷应邀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讲学并展开合作研究,他们为本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时,项目组成员也利用国际会议的机会跟上述专家学者沟通研讨。此外,项目负责人也多次赴美国和欧洲等地执行公务和参加学术研讨。

三.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成果发布会

项目组成员主要通过出席国内外会议、应邀到国内外高校讲座以及面向企业家的座谈、研讨会和工作坊等形式来宣传和推介所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自2013年以来,项目组平均每年展开两次小规模的成果发布暨课题研讨会。此外,本课题组拟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再举行两次规模较大和规模更大的成果分享与国际学术会议。

2.《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本课题组坚持每年按照要求提交工作简单和项目年度检查报告。

3.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

在过去的时间里,项目组虽然未直接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成果要包,但通过提交新华社内参的方式,提交过5篇稿件,其中有2篇获得采纳并得到国家中央领导人的批示。此外,项目组成员积极向各类高端国内外学术期刊投稿, 2013年至2016年发表数量分别为21篇、27篇、15篇和15篇。其中13篇英文论文被《Journal of Marketing》、《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以及《Jou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等国际顶级或权威期刊接收;发表中文论文共65篇,收录期刊包括《管理世界》、《管理评论》、《管理学报》和《科研管理》等(见图1)。  

四.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与预期的研究目标相比,本课题下半年拟把重点集中在成果的梳理上,形成系列研究报告并投稿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一)子课题1《典型国家的技术赶超战略及其支撑保障体系比较研究》

1. 范黎波, 孟阳阳.中国 OEM制造发展的新逻辑——来自德国隐形冠军公司的启示, 清华管理评论, 2014, 03: 70-76。

该文章结合近期在雀巢(中国)、日本NSK(中国)、捷安特(昆山)、好孩子集团等知名国内外企业调研情况,提出了当前中国OEM企业面临动力衰竭、产品双低、追逐既得利益等三个方面的“转型陷阱”。在国际新产业分工体系下,中国OEM制造企业如何“突围”?该文章认为,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称为“隐形冠军”的德国中小企业(Hidden Champion)是中国OEM企业学习的标杆。

2. 刘艳梅, 余江, 张越, 陈凯华.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态势的国际比较, 中国科技论坛, 2014,12:68-74。

该文章基于专利文献计量方法,从定量角度比较分析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的国际态势,以德温特专利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对中国和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产出趋势以及主要国家的专利竞争态势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同时探索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先企业创新能力的差异。研究表明,美国和日本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产出大国,中国近年来在新兴产业公开的专利数量急剧增长,个别产业专利产出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美国和日本,但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美日企业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子课题2《中国实现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的国家战略选择研究》

1. 叶林,余江. 中国工业化的进展、新情况和成功实现.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67: 117-126。

该文章认为现阶段中国工业化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业弹性下降、制造业结构不合理、处于世界产业价值链低端、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出口增加困难等问题,需要从转变制造业和外贸发展方式、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强企业管理以利降低成本和自主创新、深化改革以利清除制度障碍等方面着手,促进中 国成功完成工业化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李丹丹,马丽仪,基于路径创造的后发国家技术赶超模型,技术经济,2016,35:27-32。

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是影响技术落后国家(地区)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因素。该文章基于 Verspagen模型,建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后发国家(地区)技术赶超模型。文章指出技术后发国家(地区)缩小技术差距和实现技术赶超的关键不仅是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而且包括打破路径依赖的锁定效应、实现路径创造。该文章建议技术后发国家(地区)一方面要培育自身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强化经济主体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尽快摆脱技术对路径依赖的负面影响、实现技术赶超。

(三)子课题3《基于中国市场特性的新兴技术选择与创新模式研究》

1. 程鹏,张桂芳,余江. 知识整合能力与本土企业的快速追赶——基于华星光电的分析. 科学学研究, 2014, 32:1061-1070。

技术学习是后发企业逐步实现技术追赶的重要途径,但是行业技术周期不断缩短也加大了旧技术学习的时间成本,依靠“引进—学习—吸收—重组—创新”的知识积累线性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在这一背景下, 该文章以 TCL 集团创立的液晶面板企业——华星光电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描述了华星光电整合从模组、面板到 系统的产品知识、市场需求知识以及企业上下游的外部知识,形成产品、工艺和架构的同步设计能力与建线能力,从而实现液晶面板技术快速追赶的全过程。华星光电通过知识整合实现本土企业快速追赶的案例是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既扬弃了传统后发企业知识累积线性追赶模式,也对本土企业通过知识整合作为连接零散和破碎的知识,重构新知识的手段,为新时期本土企业技术追赶实践提供了启示。

2. Yonggui Wang, Na Wang, et al., Managing Relationships with Power Advantage Buyers: The Role of Supplier Initiated Bonding Tactics in Long-Term Buyer-Supplier Collabor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Forthcoming(online), 2016.

该文章采用了131个供应商和买方的配对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买方势力优势与长期合作是负相关的,而供应商定制和管理关联减弱了买方权力优势对长期合作的负向影响。然而,信息共享对买方权力优势和长期合作间的关系的影响并不显著。

3. Guicheng Shi , Huimei Bu , Yuan Ping , Matthew Tingchi Liu , Yonggui Wang , (2016)"Customer relationship investment and relationship strength: evidence from insurance industry in China",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Vol.30 Iss:2, pp. 201–211.

文章旨在阐释服务公司的不同的关系投入如何影响顾客的感知关系投入;并明确感知关系投入如何影响各种维度的关系强度;以及探讨顾客创新性和抱怨倾向对感知关系投入和关系强度之间的调节作用。

(四)子课题4《产业层面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的战略与路径研究》

1. 杨震宁,李东红,李德辉.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追赶机制:跨案例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 35:51-63。

立足后发企业如何实现赶超领先企业这一理论与实践问题,借助对华为和长虹两家企业的跨案例研究,尝试探索在不同产业技术体制及不确定性技术变革的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追赶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不同产业技术体制下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的过程存在显著差异;第二,不确定性的技术变革在技术追赶过程中 影响制造业企业获取后发优势,技术变革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越强,为制造业企业获得后发优势创造的机会越大;第三,在不同技术体制内和不确定性技术变革条件下,采用突破性技术追赶战略的制造业企业更容易获得后发优势,采用渐近性技术追赶战略抑或不能获取长期的后发优势。

2.王永贵,马双,杨宏恩.服务外包中创新能力的测量、提升与绩效影响研究——基于发包与承包双方知识转移视角的分析.管理世界,2015,06:85-98.

服务外包已成为我国推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承接服务外包业务中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企业界以及学术界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问题。文章首先探讨并率先开发出服务外包中企业创新能力的多维测量模型。然后,该文章借助知识转移理论,创新性地运用“动机、机会、能力” (MOA)框架,从服务承包方和发包方两个不同视角探讨并论证了承包方创新能力的提升机制。

(五)子课题5《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战略驱动因素、作用机制及模式选择研究》

1. 杨震宁,李东红,范黎波. 身陷“盘丝洞”:社会网络关系嵌入过度影响了创业过程吗? 管理世界,2013, 12: 101-117。

现有研究对新创企业创业困境的关注不足,该研究是对目前创业理论研究的一个有益补充,其特点是从创业绩效抑制变量入手,建构社会网络关系嵌入过度和创业资源获取之间的关系并以组织认知偏差作为中介作用变量进行讨论,该文章结论:第一,适度地进行社会网络关系嵌入、获得社会资本可以使组织更容易获取创业资源和知识,但是社会网络的关系嵌入过度会导致组织产生创业认知偏差;第二,组织的创业认知偏差在社会网络关系嵌入过度与创业资源获取之间产生中介抑制作用。

2. 刘文霞,王永贵,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赶超路径找寻,中国科技论坛, 2015, 11:61-66。

该文章基于新兴市场技术后发国追赶情境的视角,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端装备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中的代表性赶超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跨案例研究方法,对中国自主创新型技术赶超发展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赶超路径找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提出了企业的技术赶超战略、赶超路径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互相演化的观点,由此得出后发追赶情境下的高技术制造企业技术赶超的路径模型。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高技术制造企业技术赶超路径的形成过程是基于企业技术能力升级的过程,技术赶超战略与赶超路径以技术能力为基础存在多种选择,没有统一的最优模式。

(六)子课题6《利用外资直接投资推动我国技术赶超的路径研究》

1.尹建华,周鑫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经验研究——基于技术差距门槛视角.科研管理, 2013, 35:131-139。

在考虑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基础上,建立面板门槛模型,运用中国 2003 - 2010 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开展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 技术差距在逆向技术溢出中确实存在影响,通过 LM 检验及自举法,技术差距对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存在两个门槛值,据此将我国按技术差距分为低、中、高技术差距三类区域; (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中、高技术差距区域存在逆向技术溢出,积极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主要存在于高技术差距区域,而中技术差距区域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 (3) 短期内,国内研发存量没有对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从长期来看,仍需进一步加强国内研发。

2. 太平,刘宏兵.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吸收 FDI 影响的实证分析, 国际商务. 2014, 04: 53-61。

本文以引力模型为基础,利用 1990-2011 年 40 个与中国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签订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双边投资协定的签订显著地促进了各国对中国的投资,中国与发达国家签订双边投资协定的投资促进效果更好。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