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中期检测报告

2016年11月28日17:01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总体执行情况

自2014年7月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继续推进,取得一系列成果,其中代表性工作概括如下:

①继续进行基础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工作,包括天津市区、滨海新区、上海、武汉、南京、洛阳、福州、广州、重庆、扬州、西宁、厦门、鞍山、黄石、台北等地的工业遗产考察及档案文献收集,并对中国、英国、日本、台湾等地的工业遗产进行了考察。

②继续推进天津、洛阳、福州等地的多项工业遗产测绘工作、继续补充基于BIM技术的信息记录,包括设备的BIM技术研究;在基于GIS技术的工业遗产数据库框架之下,进一步完善全国工业遗产的数据。

③继续开展对上海、福州、广州、重庆、台湾等地文化产业的调研,完成了部分报告书的撰写和对上一阶段内容的资料补充工作。

④在多个子课题中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如与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空间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濑崎薰教授合作开展基于手机的城市遗产信息采集研究,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对天津的工业遗产进行信息监测和研究,尝试国际化和跨学科研究工业遗产;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开设“近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设计工作坊”,共同探讨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设计途径。

⑤各子课题继续推进并完成部分成果,课题组成员多次参加相关学术会议进行交流。如2014年9月24-2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事会(Docomomo)亚洲委员会年会上,徐苏斌就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发言,此外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2篇。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天津大学举办的“东方文化遗址保存维护国际研讨会--文化遗址-古物艺术-知识信仰-记忆活化”研讨会上,青木信夫与徐苏斌作主题发言“Reporting on the Valu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in 2014”,报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发展进程。2014年11月8日-9日,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永久黄’团体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召开,会上徐苏斌发表题为“从黄海学社保护规划思考工业遗产保护的完整性”的发言,受到企业史研究专家的好评。同年11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4篇,探讨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引起较大反响。2015年11月10日-14日,第七届EAAC大会在韩国光州召开,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5篇,其中2014级博士生赖世贤作了关于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厂房木屋架体系结构与构造技术发展研究的报告。2015年12月,徐苏斌参加在北京召开的“2015京津冀‘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并作主题发言。2015年11月,课题组成员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10篇,。

此外,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成员在《建筑学报》、《工业建筑》、《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园林》和《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CSCD、CSSCI、中文核心等检索期刊发表论文26篇,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4篇,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4篇。与此同时,各子课题组有多篇论文正在写作中。

2)子课题一进展情况:中国工业近代化研究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从技术史的角度梳理中国工业近代化过程。已初步完成对天津市档案馆、天津市图书馆、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图书馆等部门档案史料的查阅,还查阅了中国第一档案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以收集关于工业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次基础上建立了数据库。该课题侧重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第一,从全国层面梳理了各种既往的研究成果,并根据我们自己建立的数据库论证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阶段和特征,完成了《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的论文。第二,对于重点城市的问题梳理。关于近代城市以天津为代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并于2015年12月顺利通过答辩。该论文从工业遗产群这一保护理念出发,通过对中国现存的近代工业遗产进行梳理和分类,划分了七个工业遗产群,并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为例,基于实地调研,理清工业发展脉络和遗产构成,总结特征。该研究通过构建遗产群“群-链-点”的阶梯模式,揭示了该地区发展过程中工业所起到的作用,最终分析了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的价值定位,为天津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此外,还针对青岛工业遗产完成了博士论文《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研究》;以洛阳涧西区156工业遗产为对象进行研究,完成了博士论文《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并于2016年5月通过答辩。该论文通过梳理洛阳城基于6个国家的156个重点项目而规划的新兴工业城区的发展史和项目建设史,分析了其遗产构成和现状,探索了工业遗产群整体性保护再利用的策略;针对因工业形成的城市,课题组对唐山开滦煤矿进行研究,完成硕士论文《从技术史角度探讨开滦煤矿的工业遗产价值》。第三,对于工业建筑技术的研究,如《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厂房木屋架体系结构与构造技术发展研究》、《中国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第四,对天津工业近代化、以及不同行业工业近代化历史的研究也已全面展开,对1949年以前的天津的工业进行了分类归纳,在此基础上,理清了天津工业发展的脉络以及各个行业的发展历程,并对天津的代表行业如纺织、化工、采矿、面粉、制革等行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洛阳、福州近现代工业化历史研究也随着两地的工业遗产调查与资料收集而展开。此外,课题组还在各种杂志和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详见清单);博士研究生陈国栋的论文获得2014年《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论文竞赛唯一一等奖,并获得亚洲建筑史大会优秀论文奖。

3)子课题二进展情况: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平台建设研究

本课题致力于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平台并探讨与信息收集与管理的相关研究。第一,目前课题组构建了基于GIS技术的工业遗产数字化特征体系和工业遗产空间数据库,侧重于工业遗产的现状。该数据平台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全国层面的数据;第二个层面是重点城市的数据;第三个层面是点文物。其中重点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据库。代表性成果如下:指导完成了硕士论文《工业遗产信息采集标准化与数据库建构研究》。并于2014年12月通过答辩。该论文体现了对工业遗产的信息采集与后期信息管理、展示、应用的探索,以推动和促进工业遗产的普查工作和保护规划的编制。此外,在CSCD期刊《工业建筑》上发表文章《重点城市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研究—以天津为例》等。第二,建立了为收集和分析中国工业遗产历史信息的GIS平台。目前有一位博士研究生正在撰写此方向的论文。第三,针对过去忽视设备的普遍现象,对工业遗产的设备问题进行了信息采集的尝试。2014年6月21日,课题组对天津新港船厂进行了工业设备和厂区的信息采集。此外,还对新港船厂二次调研,更新和补充了2012年采集的厂区信息。本次工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对这批设备的信息采集,首次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运用到了工业遗产设备信息采集领域,为保存新港船厂老设备信息、以及工业遗产中工艺和设备的研究做出了有益探索。完成了硕士论文《BIM在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中的应用》,并于2014年12月通过答辩。该论文以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厂区、大沽船坞轮机车间、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新港船厂轮机车间内原有设备、新港船厂机加工车间生产工艺流线等案例实践为基础,阐述了BIM在工业遗产建筑和构筑物、设备与生产工艺流程、工业环境的信息采集、建模、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流程,提出了工业遗产信息服务的概念并论证了基于BIM的工业遗产信息服务对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等领域的支撑作用。第四,尝试中观层面信息采集。与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教授、空间信息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基于手机的城市遗产信息采集研究,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对于天津的工业遗产进行信息监测和研究,尝试国际化和跨学科研究工业遗产。

与此同时,数据库建设模式在逐渐推广,例如课题组对洛阳、福州、济南等地展开的信息收集工作,继续与河南科技大学开展合作,对洛阳涧西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进行测绘和信息采集,包括:①对洛阳长春路街区36街坊、洛阳涧西2号街坊、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装配车间的整体测绘;②对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洛阳铜加工厂(现中铝洛铜)、洛阳矿山机械厂(现中信重机)、洛阳一拖农耕博物馆、河南柴油机厂、洛阳热电厂的调研以及数据录入。目前正在和福州、洛阳共同建立工业遗产数据库,同时也带动两地高校的工业遗产研究。此外,课题组还和济南规划局共同建设济南工业遗产数据库。

4)子课题三进展情况: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研究

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的建设是准确评定工业遗产的价值并对其进行合理保护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立足于编制工业遗产评估导则。为此,第一,从2012年开始,课题组连续两年进行问卷调查,并在每年的全国工业遗产大会上公布研究成果,听取专家意见。第二,2014年7月以来,基于对天津工业遗产的研究,继续对钢铁、煤炭、船舶修造业、“三酸两碱”行业、水泥玻璃行业和纺织行业(棉、毛、丝、麻)的工业遗产等进行了分行业价值评价研究。在全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发表《近代中国重工业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研究——以煤炭、钢铁和船舶修造业为例》。在此基础上对于全国的工业遗产分行业进行研究,论证制定工业遗产导则的可行性。完成硕士论文《基于价值评价的方法对天津碱厂进行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在全国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发表《工业遗产价值评定调查研究报告——以北京等七个城市为例》、《从完整性问题看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物质构成》、《天津塘沽南站保护现状调查与价值浅析》、《开滦煤矿工业遗产价值认定与其遗产群的探讨》等。第三,对于各地的工业遗产进行研究,以论证编制导则的可行性。指导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以天津为中心的旧直隶工业遗产群研究》、《青岛近代工业建筑遗产价值评价体系研究》、《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在CSSCI期刊《城市发展研究》上发表论文《从工业遗产到城市遗产——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物质构成分析》。第四,对国外的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在中文核心期刊《建筑学报》上发表论文《英美加三国工业遗产价值评定研究》;在CSCD期刊《工业建筑》上发表文章《英国工业遗产的评价认定标准》等。此外,在2014年韩国召开的DOCOMOMO年会上,课题组成员发表《Thinking on the Selecting Criteria and designation guid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2015年5月,徐苏斌代表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起草并公布《中国工业遗产价值导则》(试行)。

5)子课题四进展情况:工业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理论方法研究

课题组一方面探索适应性再利用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与地方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工业遗产保护与适应性再利用的经验。第一,开展在全国层面的保护和再利用的现状研究。指导完成博士论文《我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现状及发展研究》,并于2015年12月通过答辩。第二,在保护规划层面探讨我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再利用政策和相关问题。该研究将由一名博士研究生撰写博士论文。第三,开展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案例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中国第五届、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工业遗存改造更新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天津、上海、苏州纺织厂为例》《青岛工业遗产调查报告——适应性再利用的特征及成因研究》《工业遗产文物保护规划问题探析》《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应纳入城市存量规划目标》。目前由一位硕士正撰写相关论文,本年底即将毕业。第四,对于保护技术进行研究,指导完成硕士论文《近代工业遗产建筑单体(1840年-1910年代)修缮与再利用设计的研究》,并于2015年12月通过答辩。

此外,重大课题组协同其他高校共同开展相关研究。2014年3-6月,与河南科技大学共同开展了“洛阳涧西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研究之厂房改造”和“洛阳涧西工业遗产改造再利用研究之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的课程设计,一方面对涧西区及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进行了整体调研,针对一拖及现行城市规划,完成了一拖厂区内小型创意城市的城市设计,并对装配车间进行虚拟性改造和再利用设计;另一方面开展对涧西区2号、36号街坊的整体调研,结合现行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现状,分别对两个街坊进行整体性虚拟性改造和再利用设计,目标是城市更新及品质提升。

2014年6月28日-7月8日,课题组和全国和重点高校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青海大学举办“青海设计工作营”,联合对20世纪60年代大三线的重要军事工业遗产705厂(大通)进行调查和研究,提出了再利用方案和建议,并举办了大型讲座。此举受到青海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6)子课题五进展情况:从工业遗产保护到文化产业发展

本子课题力图研究工业遗产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机制,为今后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提供参考。第一,对国外的相关案例进行资料收集。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成员先后在国内外展开调研。一方面,国外的调研工作主要来自对英国相关案例的考察,包括伦敦的科学博物馆、利物浦海事商业城、曼彻斯特科学工业博物馆、莱斯沃斯和韦林花园城市、爱丁堡The Grange花园郊区、科兹沃兹若干古镇名村等大量的城市建筑、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案例。另一方面,课题组成员先后参观了福州、厦门、重庆、广州、上海、台北、基隆、新北、宜兰、花莲等地的相关案例并对相关人士进行了访谈。第二,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生、发展动因进行研究。指导完成博士论文《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之动因研究》,并于2016年5月通过答辩。该研究以文化产业的空间聚集特征及中国工业用地更新特征为切入点,选取8个代表性城市,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文化产业与中国工业遗产再利用结合的动因,通过探讨两者结合的基础、发展的动力,阐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城市产业升级相结合的真正内在动力和外在表现,从而为实现城市中心区存量土地盘活、产业结构调整与历史文化延续的整合提供理论参照。其塔代表性成果如:CSSCI期刊《城市发展研究》上发表《高校带动下的文化产业与工业遗产再利用协同发展》;在中文核心期刊《建筑学报》上发表论文《划拨土地使用权制度影响下的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以北京、上海为例》;在CSCD期刊《工业建筑》上发表论文《青岛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模式的选择机制研究》等;在2016年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发表《谈工业遗产研究与产业经济关联研究的必要性》;在2015韩国东亚建筑史年会(EAAC)发表《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Policy Orientations on the Reconstruction and Reuse Ways of Industrial Heritage》等多篇学术论文;在《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文章《城市土地政策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影响分析》。第三,课题组对于价值的展示进行了探讨。指导完成硕士论文《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价值重现方式初探》,并于2015年12月通过答辩。

2、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彻底的调研是本课题努力的目标。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成员继续开展相关调研和测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包括天津、福州、厦门、广州、重庆、上海、南京、武汉、鞍山等地的工业遗产考察及档案文献收集,并对中国台湾、日本、英国等地工业遗产进行了考察。

1)基础调研

天津市河北区工业遗产再利用调查:2014年6月24日,对天津已经完成改造进入再利用的绿岭、棉三等园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开发经营者及园区内的入驻企业进行了访谈。

青海西宁221厂调研:2014年,课题组成员对已经完成保护规划的221厂进行了实地调研。

青海西宁705厂测绘:2014年8月,课题组成员对705厂内的建筑单体分组进行了测绘并建立了电脑模型。

福建近现代工业遗产考察:2014年8月,课题组成员对福州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福州马尾船政、福州大学机械厂、福州新华印刷厂、厦门市沙坡尾艺术西区、厦门市集美集文化创意园区、泉州西街面粉厂、泉州市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泉州“六井孔”音乐文化创意园、泉州领show天地创艺乐园进行了考察,并在华侨大学暑期风貌建筑调查小组的协助下完成对三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的普查,最终完成了《福建工业遗产调查报告》。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及轮机车间的调研、测绘及信息采集:2014年9月25日,课题组成员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的整体现状进行了新一轮全面的调研和测绘,并对轮机车间着重进行了现状调研;2014年10月22日,课题组成员和日本专家再次考察大沽船坞,对大沽船坞运用日本专家的方法进行了信息录入,并对轮机车间着重进行了现状的补充调研。

江苏省扬州市河北区工业遗产史料调查:2014年12月,课题组成员对扬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现存建国初期的工业建筑施工图纸进行资料收集,并现场考察了即将拆除的扬州亚星汽车制造厂。

洛阳工业遗产的调研和测绘:自2014年2月起,课题组继续开展了对该区域的调研、考察及测绘工作。在河南科技大学的大力配合之下,2014年2月,课题组成员再次对洛阳涧西工业区的道路、住宅、厂区和大专院校的科教建筑进行了整体的考察,重点对城市肌理与各类规划用地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进行考察。2014年3月17日—29日,课题组成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对长春路36号街坊住宅平面、立面及总平面深入补测;对洛阳涧西2号街坊的整体测绘;对洛阳第一拖拉机厂装配车间测绘平面和立面测绘,并就洛阳拖厂厂区、规划、生产工艺在厂区内的组织,建成后使用变迁、产品、厂房内部结构、空间等情况,听取了厂方领导的介绍。2014年3月26日,对洛阳涧西工业区洛阳铜加工厂(现中铝洛铜)进行了实地调研。;2014年3月28日又对洛阳涧西工业区洛阳矿山机械厂(现中信重机)进行了实地调研,包括洛阳矿山厂区、规划、建成后使用变迁、厂房内部结构、厂区交通、空间等,并对比涧西区北线四大厂区规划及使用现状和洛阳城市规划定位,从中寻找内在依据与联系。2014年4月3日,课题组成员对洛阳一拖农耕博物馆展开考察,并深入了解一拖建厂史及目前作为工业旅游基地参观项目的展陈情况;2014年9月19日,课题组成员拜访了发改委工业科李科长,了解了涧西区进一步的工业发展规划。2014年9月22日, 课题组成员对河南柴油机厂(原河南407厂)厂区进行了考察,包括河南柴油机厂厂区规划、建成后使用变迁、50年代厂房内部结构、厂区交通、厂房空间以及后续新建项目的风格、用材等;2014年9月24日,对洛阳热电厂展开考察,包括热电厂内部建设。

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与文化产业结合发展案例考察:2015年3-6月,课题组成员参观和访问了台湾的工业厂房改造案例,并记录改造现状,如台北华山1914文创园区,台北自来水博物馆,台北松山文创园区,基隆海科馆,新北市立黄金博物园区,宜兰酒厂文化园区,宜兰玉兔铅笔学校,花莲林田山林业文化园区,花莲光复糖厂观光休闲园区,花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2015年3月26日-31日,课题组成员对福州、厦门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案例进行考察:与厦门市湖里区相关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市一级以及区一级政府在老工业厂房改造方面的政策和工作,并参观和访问工业厂房改造案例,如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龙山文创园、芍园壹号、闽台A.D创意产业园等;2015年4月,课题组成员展开鞍山工业遗产遗产的调查研究工作,重点考察了昭和制钢所本社事务所旧址,昭和制钢所1号高炉旧址,井井寮旧址和鞍钢集团展览馆;2015年5月31日-6月2日,课题组成员参观和访问了重庆的工业厂房改造案例,并记录改造现状,如S1938创意产业园、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工业博物馆等;2015年6月3日-6月5日,课题组成员参观和访问了广州工业厂房改造案例,并记录改造现状,如广州化学纤维公司、广州纺织机械厂(广州第一棉纺织厂)、太古仓、码头等;2015年6月6日-10日, 课题组成员参观和访问上海工业厂房改造案例,并记录改造现状,如春明粗纺厂、上海电站辅机厂、上海钢厂十厂原轧钢厂、吴淞大中华纱厂、上海第八棉纺织厂等。

此外,2015年4月-9月,课题组成员利用在英国联合培养的机会,对英国近代城市建筑遗产和工业遗产展开调研。调研工作主要包括伦敦的科学博物馆、利物浦海事商业城、曼彻斯特科学工业博物馆、莱斯沃斯和韦林花园城市、爱丁堡The Grange花园郊区、科兹沃兹若干古镇名村等大量的城市建筑、文化遗产和工业遗产案例。

2015年6月2日-17日,课题组成员对上海、南京、武汉、黄石四个城市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情况进行调研,收集基础资料。

2015年,课题对于日本第一个世界遗产级别的工业遗产--富冈制丝所等进行调查。

2)学术交流

2014年9月24-2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事会(Docomomo)亚洲委员会年会上,徐苏斌就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发言。与会者认为建立《导则》是国际共通的问题,会议主持人建议2016年在里斯本召开的下届会议上能对该问题进行讨论。

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天津大学举办了“东方文化遗址保存维护国际研讨会--文化遗址-古物艺术-知识信仰-记忆活化”研讨会,青木信夫与徐苏斌做主题发言“Reporting on the Valu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in 2014 ”,报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发展进程。

2014年11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4篇,探讨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引起较大反响。

2014年11月8日-9日,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永久黄’团体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徐苏斌发表了“从黄海学社保护规划思考工业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受到企业史研究专家的好评。

2015年4月17日-19日,徐苏斌教授受邀赴香港中文大学,就国家社科重大课题(National Social Science Major Project)做主题报告《中国城市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研究》(The Research of Modern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此次报告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框架和五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现阶段进度。主题讲演后徐苏斌教授受邀参加博士论坛的论文评审。

2015年8月,徐苏斌考察香港工业遗产保护,并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研讨会,利用中国研究资料中心进行短期研究。

2015年8月30日-9月5日,吴葱、何捷、刘静、李珂参加CIPA研讨会,与会师生进行“连续尺度的GIS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支持框架——以19世纪的一个军事工业遗产为例(A Gis-based Cultural Heritage Study Framework on Continuous Scales: A Case Study on 19th Century Military Industrial Heritage)”和“历史建筑解读和BIM模型之间的协作:以3D输出为导向的类型学数据采集方法(Coordination between Understanding Historic Buildings and BIM Modelling: A 3d-Output Oriented and typological Data Capture Method)”两个口头报告。

2015年11月10日-14日,第7届EAAC大会在韩国光州召开,会议主题是“实践的历史:21世纪实践中的历史和历史中的实践”(Practical History:History in Practice and Practice in History during the 21st Century)。徐苏斌教授作为大会2015年组织委员会成员参加会议。中心的多名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也参加会议并发言。如2012级博士生陈国栋将作关于天津英租界规划建设比较研究的发言,2014级博士生赖世贤将作关于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厂房木屋架体系结构与构造技术发展研究的发言。

2015年11月,徐苏斌参加在广州举办的“全国工业遗产大会”,并做主题发言。

2015年12月,徐苏斌与青木信夫参加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世界博览会与人间的历史”(京都)等进行亚洲与世博会的国际研讨会并发言。

2015年12月,徐苏斌参加在北京召开的“2015京津冀“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并做主题发言。

2016年6月,与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进行视频会议,双方互通了阶段性成果,为9月份来访做前期准备。

3)国际合作

在多个子课题中开展了国际合作研究,其中与日本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空间信息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基于手机的城市遗产信息采集研究;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对于天津的工业遗产进行信息监测和研究,尝试国际化和跨学科研究工业遗产;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开设“近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综合设计工作坊”,共同探讨工业遗产适应性再利用的设计途径;和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进行工业遗产滨海新区工业遗产规划再利用。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4年7月以来,各子课题研究工作已进入补充阶段,相应成果通过会议论文、期刊论文等形式进行了发表,并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内外专家同行进行交流。

2014年9月24-2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事会(Docomomo)亚洲委员会年会上,徐苏斌就中国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发言,此外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2篇。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天津大学举办的“东方文化遗址保存维护国际研讨会--文化遗址-古物艺术-知识信仰-记忆活化”研讨会上,青木信夫与徐苏斌作主题发言“Reporting on the Valu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in 2014”,报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发展进程。2014年11月8日-9日,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永久黄’团体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召开,会上徐苏斌发表题为“从黄海学社保护规划思考工业遗产保护的完整性”的发言,受到企业史研究专家的好评。同年11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4篇,探讨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引起较大反响。2015年11月10日-14日,第七届EAAC大会在韩国光州召开,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5篇,其中2014级博士生赖世贤作了关于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厂房木屋架体系结构与构造技术发展研究的报告。2015年12月,徐苏斌参加在北京召开的“2015京津冀‘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并作主题发言。2015年11月,课题组成员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10篇,。

此外,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成员在《建筑学报》、《工业建筑》、《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园林》和《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CSCD、CSSCI、中文核心等检索期刊发表论文26篇,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4篇,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4篇。与此同时,各子课题组有多篇论文正在写作中。

4、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下一步工作需强化和改进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完成度,继续进行补充调查,整理完成报告。目前一些方面的研究尚需要补充,例如各个城市的工业遗产规划特色,保护设计的案例研究等还需要补充资料。价值评估还需要进一步验证理论框架。

第二,出版相关研究书籍和发表文章。已经和科学出版社协商,科学出版社有意向出版,其他还有出版社也希望合作,因此下个阶段计划着手稿件的审查和整理。目前考虑以丛书的形式分别出版五个子课题。

第三,强化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学会等的合作,推介研究成果,使其充分发挥社会效应,为决策提供依据、为实践提供指导。其中课题组研究编写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导则、工业遗产价值评估认定导则都将继续通过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学术委员会的推动,力争成为指导当前和未来全国范围内工业遗产普查、认定工作的规范性文件。有关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也需更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相结合,课题组下一步将继续强化对于政府部门政策的研究与支持,力争使研究成果更加符合实践需求、发挥社会效应。

第四,继续攻克研究中的技术难点。目前BIM和GIS技术应用于工业遗产信息管理还存在一系列技术困难,涉及软件编程和二次开发,课题组未来将更多开展与天津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等专业团队的合作,突破技术瓶颈。同时,与日本东京大学空间信息研究中心合作的基于手机的参与式城市遗产信息采集研究,也需继续解决一系列技术适用性问题,课题组将通过更加密切的合作推进技术攻关。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简介

1)向相关政府部门、学会组织、重要报刊提交多项专家建议。2012-2015年期间编写的《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经由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专家审议通过。初步推出了12项工业遗产价值评价指标:1)年代;2)历史重要性;3)工业设备与技术;4)建筑设计与建造技术;5)文化与情感认同、精神激励;6)推动地方社会发展;7)重建、修复及保存状况;8)地域产业链、厂区、或生产线的完整性;9)代表性和稀缺性;10)脆弱性;11)文献记录状况;12)潜在价值。同时,目前我国还没有进行分行业的价值标准,课题组在推出总体评价导则指标后,又基于对天津工业遗产的研究,继续对钢铁、煤炭、船舶修造业、“三酸两碱”行业、水泥玻璃行业和纺织行业(棉、毛、丝、麻)工业遗产等进行了分行业价值评价研究。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中国委员会代表、中国文物学会工业遗产委员会会长、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工业遗产学部主任刘伯英对该《导则》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价值研究是工业遗产研究和保护最基础和最关键的问题,徐苏斌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博采众长,针对中国工业遗产特色,制定出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综合的价值评价导则,为科学认定工业遗产的价值,明确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论文成果发表。2014年7月以来,课题组成员在《建筑学报》、《工业建筑》、《城市发展研究》、《中国园林》和《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CSCD、CSSCI、中文核心等检索期刊发表论文26篇,指导硕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4篇,指导博士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4篇。此外,2014年9月24-2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理事会(Docomomo)亚洲委员会年会上,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2篇;2014年10月31日-11月1日在天津大学举办了“东方文化遗址保存维护国际研讨会--文化遗址-古物艺术-知识信仰-记忆活化”研讨会,青木信夫与徐苏斌做主题发言“Reporting on the Valuating Industrial Heritage in China in 2014 ”,报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和研究发展进程;2014年11月8日-9日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永久黄’团体百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上徐苏斌发表了“从黄海学社保护规划思考工业遗产保护的完整性”,受到企业史研究专家的好评。同年11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第五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4篇,探讨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引起较大反响;2015年11月10日-14日,第7届EAAC大会在韩国光州召开,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5篇,其中2014级博士生赖世贤作了关于中国近代早期工业厂房木屋架体系结构与构造技术发展研究的发言。2015年12月,徐苏斌参加在北京召开的“2015京津冀“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并做主题发言;2015年11月,课题组成员在广州举办的“中国第六届工业建筑遗产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10篇。此外,《近代天津的英国建筑师安德森与天津五大道的规划建设》获《中国建筑教育》“清润奖”大学生论文竞赛一等奖,《Colonial Circulations of British Concessions and Contested Collages of Tianjin Concess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British Concession in Tianjin, 1860-1945》获2015东亚建筑史大会(韩国光州)最优秀论文奖(中国大陆只有一名)。

3)获奖情况。2012-2015年期间,课题组核心成员在工业遗产和近代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做出的工作,先后获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全国侨联、天津市总工会、天津市人民政府等颁发的“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奖交叉学科一等奖”、“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第五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创新成果”、“天津市建功立业先进女职工荣誉称号”、“天津市海河友谊奖”等一系列奖项。所做工作获2015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人民网、2013年6月6日和2015年2月1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2月《天津教工》“封面人物”、2014年1月12日《今晚报》、2014年3月7日《天津工人报》等重要媒体报道。

课题组供稿

(责编: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