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组自立项一年以来,各项工作按既定计划进行,进展顺利。
一 研究进度:本项目在本年度的研究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 从立项到开题:
本项目组在接到立项通知以后,经短促筹备动员,即于2014年11月26日举办了开题报告会。上海市哲社规划办、学校、学院相关领导和专家以及课题组成员,出席了项目开题报告会。项目首席专家高宣扬教授从选题背景、选题目标与意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项目整体情况做了介绍。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之一王晓阳副教授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与认知研究中心暨数据库”筹备情况做了简要介绍。与会的专家组成员和嘉宾也与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高宣扬教授代表课题组对专家组成员和与会嘉宾的中肯建议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表示力争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附件一、二)
2. 2015年2月到6月:
2.1. 本项目组经寒假期间的充分准备,于2015年4月28日,集合四个子课题组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首席专家高老师强调,各课题组应立即合理安排资料收集、研究主攻专题分析和调研工作,不仅要加强内部交流、还要注意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扎扎实实集中全力紧抓成果。各组负责人就阶段性研究主题、论文发表和相关研讨会的规划及执行措施,作了交流汇报。王晓阳老师负责的资料数据库建设已经完成网页建设部分,接下来会对资料进行鉴别、并按国别、论题和人物进行分类,鉴于资料库建设的长期性,会保留未来继续细化分类和增加文本交互检索性的入口。(附件三)
2.2. 2015年4月25、26日,项目组德国子课题,为了集中研究“生命与主体性”,承办“现象学与真理问题”第五届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20多名华东地区的青年现象学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者从现象学的角度,对与生命论题相关的“记忆”、“真理”、“人神关系”、“感受”等概念进行了深度解读、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附件四)
2.3. 为了牢固树立问题意识、立足学术前沿,2015年4月29日,项目组法国子课题组,由姜丹丹老师负责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举办“生命与感性工作坊”会议。来自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的三位教授与课题组成员以及来自上海、南京等地的学者围绕与生命问题息息相关的感性概念,从多种角度展开了阐述与讨论。上午第一场,高宣扬教授首先以“生命的敏感性:从荷尔德林到米歇尔·亨利”进行了主题发言,他认为,生命问题是一个很难阐释清楚的问题,但是诗歌不赐为一种较好的阐述方式,并结合具体诗歌,深入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生命冲动与敏感性的复杂关系。南京大学的蓝江教授讨论了阿甘本与走向元语言哲学的可能性。第二场,Paul Audi教授论述了他对生命中“同情共感”的现象学研究的贡献,台北艺术大学的杨凯麟教授发言的内容是关于德勒兹的生命流变。第三场,巴黎一大的Laurent Jaffro教授做了题为“感觉作为非再现的认知:在经验论与柏拉图主义之间的相近性”的发言,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冠军教授则梳理和透析了阿甘本的生命政治论述。下午第一场,巴黎一大的André Charrak副教授和课题组邓刚老师分别从心理物理学和20世纪新儒家的角度对柏格森的感性和直觉概念进行了解读。同济大学的陆兴华教授论述了Quentin Meillassoux的思辨生态学。第二场,巴黎一大的Danièle Cohn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对康德的一种遗忘”,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的Rockwell讲师阐述“超越东西对立:朝向价值的肉身化理论”。法国子课题负责人姜丹丹老师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庄子》“心”的多元性体验。最后,同济大学的张尧均副教授探讨了生命情调与道德奠基的可逆性问题,来自南京大学的马迎辉副教授则论述了思与生命的关系问题。(附件五)
2.4. 与生命医学和科学开展跨学科调研与研究:考虑到生命哲学具有文、理交叉复杂性的特征,项目首席专家高宣扬教授于2015年5月27、28日到广东医学院生命文化研究院调研,探索生命哲学与生命科学、医学合作的可能途径,就生命问题与医学领域的生命文化研究同行进行交流,并与该院达成医学和哲学的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协议。高老师在该院的生命大讲堂作了题为《生命的自我创造》的演讲。(附件六、七)
2.5. 同样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医学、生物学、生命科学及生理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本项目也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等以及校内生命科学研究院开展交流与合作,项目成员邓刚老师代表高宣扬教授于2015年6月10日下午在瑞金医院人文医学教育高级师资培训班开设了关于生命哲学的演讲,并与医学工作者进行了交流。(附件八)
3. 2015年7月到12月:
3.1.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哲学传统与欧洲生命哲学对话的可能性,8月1日至31日,项目首席专家高宣扬教授接受台湾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黄俊杰的邀请,作为访问学者在台湾大学进行了为期一月的研究。台湾大学受台湾教育部的指示创建了生命哲学研究中心,而且台湾哲学界对中国哲学传统研究也取得许多成果。有鉴于此,高宣扬教授此行集中与台湾哲学界与生命科学界交流对话,就中国哲学研究生命论题的传统及其成果进行探讨。(附件九、十)高宣扬教授以《以生命为主题重建当代哲学:儒学视域中儒学在地化与普世化的可能之道》一文作为此行研究成果,在8月12日台湾成功大学“东亚儒学的在地化与普世化”研讨会上进行了发言。(附件十一)
3.2. 为立足当代心灵哲学前沿,德国子课题组由蔡文菁老师负责,于2015年10月16至17日,举办“心灵与世界: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之间的麦克道威尔”国际工作坊。来自丹麦、日本及国内约二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约翰·麦克道威尔(John McDowell)的哲学出发,探究心灵与世界、哲学实在论与先验唯心论之间的关联。来自东京大学的Rasmus Jensen博士以及复旦大学的孙宁博士都对麦克道威尔的析取论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前者将其与现象学家梅罗庞蒂的知觉理论相联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Gry Printzlau博士试图借助麦克道威尔有关知觉与判断的理论来理解创伤患者所经历的知觉形态的改变。上海大学的罗志达博士则通过麦克道威尔和现象学家胡塞尔的思考探讨了如何知觉他者的问题。中山大学的唐浩教授关注的是身体感以及在何种意义上可以将其理解为某种感觉。哥本哈根大学的Johan Gersel博士借助麦克道威尔的思想对现象学家胡塞尔有关“感觉”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哥本哈根商学院的Morten Thaning博士结合麦克道威尔的理论探讨了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自由、良心等概念。来自东京大学的Jun Kuzuya博士则结合达米特等人的语言、意义理论深入分析了麦克道威尔提出的“谦逊”(modesty)的意义理论。华侨大学的李忠伟教授则在麦克道威尔的概念理论下讨论了胡塞尔的感觉概念。这些报告均激发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麦克道威尔的理论与现象学的关联、胡塞尔的理论是否是一种概念主义、如何理解析取论等成为了论争的焦点。(附件十二)
3.3. 为了立足心灵哲学与认知科学前沿,项目组英美子课题组由王晓阳老师负责,于2015年10月26日举办“身心问题:从东西方视角出发”(the mind-body problem: perspectives from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国际学术会议。本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上海交通大学生命、心灵与认知研究中心、英国约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联合主办,由王晓阳老师担任大会主持人。会议邀请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德国波恩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意大利拉奎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的诸多专家学者多人来做专题发言。学者们分别以“文学与心灵”及“心身关系讨论-心灵、微妙的生命力及佛性”、“疼痛与自我认同”、“关于康德对精神归化的观点”“认知冲突协调问题和思想的体系结构”“梅洛-庞蒂的自我认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引发了大家关于“心-身问题”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附件十三)
3.4. 为继续加强项目组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组成员姜丹丹、蔡文菁、邓刚、陈勇老师于12月在巴黎第一大学参加工作坊,围绕生命、艺术、情感性问题与法国学者展开合作研究。
3.5. 为探索并贯彻“生命即艺术、艺术即生命”以及“艺术是生命的自我展现”的生命现象学原理,高宣扬策展的“蓝天野草生命艺术现象学艺术展暨研讨会”,以“生命”、“艺术”、“生态”三大元素构成的三角关系为主题,于2015年10月至11月15日在北京琨廷艺术实验基地召开。(附件十四)
二 研究阶段性成果:
截至目前,本项目组所做出的部分成果,归为三类形式:
1. 研讨会、工作坊论文集(待整理出版):
1.1. “现象学与真理问题”第五届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会议文集(2015年4月25至26日)
1.2. “生命与感性”工作坊会议文集(2015年4月29日)
1.3. “心灵与世界: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之间的Mcdowell”国际工作坊会议文集(2015年10月16至17日)
1.4. “身心问题:从东西方视角出发”国际会议文集(2015年10月26日)
1.5. 《艺术生命的自我展现》(第八届生命艺术现象学艺术展暨研讨会作品文集)已编辑成书,待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2. 专著和译著:
2.1. 高宣扬:《福柯的生存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2.2. 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2.3. 亨利·柏格森:《思想与运动》,邓刚、李成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3. 论文:
3.1. 高宣扬:《诠释创新中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之间的张力》,《深圳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5第7期全文转载
3.2. 高宣扬:《全球化的矛盾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可能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4期
3.3. 高宣扬:《论当代法国社会哲学基本范畴的转换及其意义》,《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9期
3.4. 邓刚:《柏格森对身心平行论的批判》,《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年第4期
3.5. 邓刚:《从绵延到延异:德里达对柏格森的批判性推进》,《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3.6. 邓刚:《笛卡尔的“永恒真理的创造”学说与宇宙论范式的转变》,《法兰西思想评论》2015年春季号
3.7. 王晓阳:《心-身问题与物理主义》,《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年第8期
3.8. 王晓阳:《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智能》,《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第7期,人大资料全文转载
3.9. 王晓阳:《心理因果性、排他性论证与非还原物理主义》,《哲学研究》2015年第4期
3.10. 姜丹丹:《世界与共生:亨利?马尔蒂尼的现象学思想之跨文化对话》,《哲学研究》2015年第9期
3.11. 姜丹丹:《皮埃尔?阿多论生活方式与哲学修炼》,《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11期
3.12. 姜丹丹:《另一種主體性、「間」的哲學與轉化的效能:從朱利安論《莊子》到文化交通》,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15年第3期
3.13. 姜丹丹:《世界与共生:亨利?马尔蒂尼的现象学思想之跨文化对话》(繁体版),《世界:欧洲与亚洲的共通哲学旨趣》台北,2015年9月
3.14. 蓝江:《生命政治:从福柯到埃斯波西托》,《哲学研究》,2015年第4期
3.15. 蓝江:《阿兰·巴迪欧版“读<资本论>”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第8期
3.16. 蓝江:《美学的龙种与政治的跳蚤——朗西埃的作为政治的美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3.17. 蓝江:《现时代的哲学使命——今天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21期转载
3.18. 刘悦笛:《走向“生活之道”的当今西方哲学——兼与孔子的“生活哲学”比较》,《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9期166-174页
3.19. 蔡文菁:“A Heideggerian Appraoch to Self and Freedom”, in Manidipa Sen ed.,Problems of the Self: Essays in Consciousness, Subjectivity and Otherness, Akaar Books, New Delhi 2015,即将发表
3.20. 蔡文菁:在世界中反思,《哲学门》2015,即将发表
3.21. 陈勇:《赖尔与图根特哈特论实践性知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2期
3.22. 罗志达:《具身性与交互主体性》,《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即将发表
3.23. 罗志达:《胡塞尔论符号意向及其修订》,《现代哲学》,即将发表
附件目录
附件一“欧洲生命哲学的新发展”开题简报 9
附件二《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开题报告会的报道 11
附件三 2015年课题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12
附件四“现象学与真理问题”第五届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会议议程 14
附件五“生命与感性”工作坊会议议程 15
附件六 广东医学院:生命哲学家高宣扬教授到我校讲学 18
附件七 高宣扬教授在广东医学院的演讲“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文 19
附件八 在瑞金医院人文医学教育高级师资培训班开设生命哲学演讲 26
附件九 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邀请函 28
附件十 高宣扬教授在台湾大学的访问研究计划 29
附件十一 高宣扬教授在成功大学「東亞視域中儒學的在地化與普世化」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31
附件十二 “心灵与世界:分析哲学与现象学之间的Mcdowell”国际工作坊会议议程 39
附件十三 “身心问题:从东西方视角出发”国际会议议程 41
附件十四 生命艺术现象学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资料 43
附件一“欧洲生命哲学的新发展”开题简报
(2014年11月26日)
2014年11月26日下午,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高宣扬教授主持承担的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欧洲生命哲学的新发展”开题报告会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院312室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忠钦院士、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教授、上海市哲社规划办主任李安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处长叶必丰、副处长常河山和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佳林教授等领导。出席的专家有中国人民大学现代逻辑与科学哲学研究所所长刘晓力教授、中山大学哲学系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朱菁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程广云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葛岩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特聘教授吴强教授。部分课题组成员和研究生参会听取了项目报告。
开题报告会由领导致辞、课题组汇报、专家建议和总结四个环节组成。致辞由常河山教授主持。上海交大常务副校长林忠钦首先致辞,对高宣扬团队此次社科重大项目成功立项表达了祝贺,希望课题组高质量完成任务、为交大人文社科发展再添辉煌。冯俊教授在随后的致辞中认为该题目非常有意义、能够获得立项非常不易,希望能借此课题将各方面研究力量综合起来、展示欧洲现当代哲学和中国学者独创思考的精彩成果。人文学院副院长刘佳林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交大人文学院开始形成走进田野、学科交叉、数字人文、国际视野等自身特色,认为该课题的数据库建设可能会成为未来亮点,希望哲学系能借此项目进一步发展壮大。最后李安方主任在致辞中强调,现在社科立项更加重视过程,希望课题组能够在各个阶段出成果、通过重大项目带动一批人才,将人文社科向智库转化、对上海社科发展做出贡献。
在报告会课题组汇报环节,项目首席专家高宣扬教授首先从选题背景、选题目标与意义、研究任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项目整体情况做了介绍。高宣扬教授从对欧洲生命哲学研究中存在的五种研究进路的介绍出发,展现了欧洲近50年来生命哲学的多元化发展及其重建前景,指出该课题的任务即在于:(一)吸收国内外各种生命哲学、自然科学技术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多学科先进成果,通过四个子课题分别对(1)德国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新发展、(2)英美哲学和认知科学视野中关于生命本质问题研究的新进展、(3)法国生命哲学的新发展和(4)马克思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进行全面分析研究,从而建构欧洲生命哲学发展史;(二)从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生命为出发点、通过对生命及其生存条件的哲学意义的集中研究,整合四个子课题研究组成一个由具有独创性的生命概念为核心而形成的新型生命哲学理论体系,创建具有“中国创造”标志、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新型生命哲学;(三)基于对中外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的资料调查来建构生命哲学研究的资料库。
其次,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之一王晓阳副教授就上海交通大学生命与认知研究中心暨数据库筹备情况做了简要介绍。该中心将作为该课题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希望借助上海交通大学文科繁荣规划,紧跟并引领学科前沿发展方向,促进不同学科和领域间富有成效地交流,推进对生命、心灵与认知的深层次思考,创立富有中国特色的生命哲学。中心将基础研究与前沿追踪并重,交叉文理、汇通中西,用10到15年左右的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与研究团队。
在紧接着的专家建议环节中,专家组五位成员和部分与会嘉宾就汇报内容提出了建议。刘晓力教授赞赏高宣扬教授所带领课题组的理论抱负和学科建设抱负。朱菁教授认为选题非常有前瞻性和创见性,通过生命这个深厚丰富的题目的研究可以促进各学科间的跨领域对话和研究,该题目很可能在将来成为一种研究潮流;认为课题以欧洲生命哲学作为起点、融合不同文化传统、形成中国特点的理论具有其长远的视野;建议生命与认知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与欧洲生命哲学研究目标紧密结合。程广云教授认为把马克思作为生命哲学的代表具有意义,并建议从对欧洲生命哲学发展史的基础性研究出发,也对欧洲生命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进行论述、加强中西在生命哲学领域的对话。葛岩教授从行为决策判断研究的角度出发,建议将神经科学新发现和证据融汇在课题研究中。吴强教授从自己生命科学研究的体会出发,谈到基因研究中有许多未能精确解释的问题都可以激发有关生命问题的思考,并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希望高老师课题组能够为起到学科引领作用、带出一批年轻人。与会的课题组成员和嘉宾也对课题进行了热烈讨论。高宣扬教授代表课题组对专家组成员和与会嘉宾的中肯建议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表示力争拿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报告会最后由叶必丰处长和刘佳林教授进行总结发言,他们感谢各位专家和社会各界对交大人文学科的支持、感谢高宣扬教授为交大哲学学科建设做出的巨大努力,最后祝贺开题报告会圆满成功。
附件二《中国社会科学报》对开题报告会的报道
http://www.cssn.cn/zhx/zx_zxrd/201412/t20141205_1429665.shtml
探寻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生命哲学
2014年12月05日 07: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5日第676期 作者:记者李玉
本报上海讯(记者李玉)11月26日,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欧洲生命哲学的新发展”开题报告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该项目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高宣扬表示,开展此项研究的思路在于,要从“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生命”追溯“原始生命本身”及其生存环境,进一步探寻生命的演进与转化,以期发掘生命哲学的演进历程及其中争论的焦点,在探寻生命和生命哲学的本源问题中,寻找能够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新型生命哲学,而这一新型生命哲学的价值还是要回归到“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生命”上来。
高宣扬告诉记者,此项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呈现和阐释各学派的多样性以及构建生命哲学研究的前景。“我们要避免陷入有关生命哲学问题的无边际的平庸论述,把研究集中在20世纪末以来所关注的论题上。”高宣扬表示,生命哲学研究应集中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所面临的生命问题以及最新生命哲学探索所关注和争论的议题,在回溯欧洲生命哲学发展史的过程中,明确当代生命问题症结之哲学理论根源,以便进一步深入解决由前沿论题研究所引申出的基本问题。
附件三 2015年课题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纪要
(2015年4月28日)
2015年4月28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洲生命哲学的新发展”课题组召开本年度第一次全体会议。值得高兴的是,杨凯麟教授、蓝江教授、马迎辉副教授及刘畅博士等外地成员,也赶来参加。首席专家高宣扬教授与到会各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就研究计划注意事项、经费预算等问题进行了以下讨论。
1、加强课题组内部交流:由于课题已立项半年、时间非常紧迫,高老师提醒大家要按照原计划开展研究,希望各子课题组内部加强沟通交流,将研究工作按年度、按研究人员、按论题等,进行落实。同时,各子课题负责人,一定要随时准备国家社科基金的不定期检查,随时把本年度已经可以落实和实行的工作,分类进行整理,以便能在突然来到检查时,不会措手不及。
2、注意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 由于本课题特色之一在于跨学科研究,高老师提醒大家研究不必局限在狭义的哲学范围内,也要能对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了然于胸,与比如数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医学、分子物理、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等等领域的学者开展合作。目前,除了与交大生物学科的合作以外,还有广州医学院的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哲学的学者也表达了合作研究兴趣。此外,交大2015年度将增设十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但仅限于跨学科、交叉领域,这也将是哲学系开辟新道路的契机。
3、再次强调课题总体问题:高老师提醒大家在充分发挥各个领域的特点的同时,不要忘了课题的整个视野和前提。本研究的总体问题是二十一世纪活生生的生命问题,对于欧洲生命哲学史的系统整理和分析批判,是为21世纪新型生命哲学的创建奠定理论基础,也为生命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根据。因而,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展开范围,也不是一般地涉及德国、法国和英国生命哲学的整个范围,而是集中在他们各自发生争论的焦点上,做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为总体框架内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研究对象的全面展开铺路。
4、发表论文奖励办法:高老师再次提醒大家开会论文集、发表论文均注明批准号,才能在中期检查及终结项目时,有效地列入本项目的成果。为鼓励各课题组成员(还可以继续吸纳新的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论文奖励将以交大文科优秀学术论文奖励规定为基础、金额翻倍进行奖金发放。
5、 各课题组讨论环节:
德国课题组蔡文菁老师建议:除去会议费用等共同预算以外,各课题组可以按年度给每一个人规定一个报销额度,如5000元。
尼采与马克思课题组杨茂名老师建议:课题组可以从总体视角出发,出具一份21世纪生命状况研究报告,也即通过深入实际地考察当代中国价值冲突对中国人生命的影响,发挥理论的意义,提出疗效和建议。
英美课题组王晓阳老师汇报:从立项到现在,英美课题组(1)方卫已有一篇论文被国际期刊接受,王晓阳发表两篇论文,包括其他已投出论文,预计今年共能发表七篇论文;(2)今年年初召开的佛学对话会议的论文集将由springer出版社出版;(3)今年十月份,将于约克大学联合举办有关心灵与认知的国际会议,并将与该校建立持续性合作;(4)明年,将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会议;(5)正在与意大利罗马第二大学认知科学系签订合作合同;(6)将与悉尼大学 生物学哲学负责人进行接洽,联系合作事宜;(7)生命、心灵与认知科学研究网站已经建立(费用七千五百元),目前正在申请域名,网站具体内容将由兼职管理人员进行填充,预计明年上半年能建立起来。
法国哲学课题组姜丹丹老师和蓝江老师计划:课题组成员将分别负责对柏格森(邓刚老师)、德勒兹和福科(杨凯麟老师)等的研究,其中,蓝江老师关于阿甘本的著作预计今年可以出版。
会议后分配如下任务:
1. 数据库资料填入:鉴于资料鉴别、分类工作的繁杂,请兼职管理人员先进行初步资料分类(比如按国别、论题和人物分类),以后再继续细化分类;此项工作主要请王晓阳老师负责,工作逐步进行,但无论如何要从现在开始进行落实。
2. 翻译工作承担:课题最终成果包含200万字翻译,拟法国子课题组和英美课题组承担主要翻译工作;请姜丹丹老师及王晓阳老师列清单落实。
3. 已发表论文内部通报和交流:素君是否可以在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网站上开辟本课题组研究信息专栏、公开已发表论文的全文或摘要?
4. 十月份会议整合:10月16、17日的蔡文菁老师组织的“心灵和世界”工作坊,与王晓阳老师约克大学联合会议,在保持各自会议独立性的前提下,相互沟通,不一定非要在同一个时间段同时进行。但两个会议必须从现在起,发出邀请函,以便与会者准备高质量论文。
附件四“现象学与真理问题”第五届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会议议程
会议议程
4月25日
9:00-11:00 报到
11:30-12:30 集体午餐
13:00-13:15 会议开幕
第一场 主持人:高松
13:15-14:30 黄旺:真理、幸福与正当生活——来自遗忘的教诲 (评议人:单斌、罗志达)
14:30–14:45 合影、茶歇
第二场 主持人:韦海波
14:45-16:00 张振华: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以真理问题为核心(评议人:王俊、施璇)
16:00-17:15 杨婉仪:神圣、伦理与弥赛亚再临——一个回应德里达对于列维纳斯批评的尝试 (评议人:马迎辉、钱立卿)
17:30- 集体晚餐
4月26日
第三场 主持人:姜丹丹
9:30-10:45李忠伟:胡塞尔的感受概念与先验-生成现象学转向 (评议人:梁家荣、何浩平)
10:45-12:00 韩梅:利科之本体论希望的路径分析(评议人:孙雨辰、奚颖瑞)
12:00- 集体午餐、散会
附件五“生命与感性”工作坊会议议程
时间:2015年4月29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学术活动中心
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
本次会议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欧洲生命哲学的最新发展”资助!
上午
开幕式
08:30高宣扬教授致辞(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系主任)
8: 40 黄伟力教授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党总支书记)
8:50 合影
发言与讨论
第一场,主持人兼评议人: 黄伟力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09:00-09:20 高宣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学系)
生命的敏感性:从荷尔德林到米歇尔亨利
09:20-09:40 蓝江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
语言与生命形式
——阿甘本与走向元语言哲学的可能性
09:40-09:50 讨论
第二场,主持人兼评议人:Laurent Jaffro教授(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
09:50-10:10 Paul Audi教授 (独立哲学家)
对“同情共感”的现象学的贡献
10:10-10: 30杨凯麟教授(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
无形式生命与「流变-分子革命」:德勒兹的生命流变
10:30-10: 40 讨论
10:40-11: 00 茶歇
第三场,主持人兼评议人:高宣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学系)
11:00-11:20 Laurent Jaffro教授(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
感觉作为非再现的认知:在经验论与柏拉图主义之间的相近性
11:20-11:40 吴冠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
生命权力的两张面孔
——透析阿甘本的生命政治
11:40-11:50 讨论
11:50-13:15 午餐
下午
发言与讨论
第一场,主持人兼评议人:杨凯麟 教授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领域研究所)
13:30-13:50 André Charrak 副教授(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
感性的品质如何在人类生命里呈现?论柏格森与心理物理学
13:50-14:10 邓刚 博士 讲师(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学系)
直觉与生命,柏格森与20世纪新儒家的阅读
14:10-14:30陆兴华 副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
在未来,生态与正义重合:论Quentin Meillassoux的思辨生态学
14:30-14: 45讨论
第二场,主持人兼评议人: 陆兴华 教授 (同济大学哲学系)
14:45-15 :05 Danièle Cohn教授(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
对康德的一种遗忘
15:05-15:25 Rockwell Clancy讲师(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
超越东西对立:朝向价值的肉身化理论
15:25-15: 45 姜丹丹 特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学系)
感的能力与体虚之道:一种跨文化对话
15:45-16 :00 讨论
16:00- 16:15 茶歇
第三场,主持人兼评议人:杨茂明 教授(深圳大学,社会科学科研部)
16:15-16:35 张尧均 副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
可逆性、生命情调与道德奠基
16:35-16:55 马迎辉 副教授(南京大学哲学系)
思与生命
16:55-17:15 Volker Heubel博士 讲师(同济大学哲学系)
身体与感性美学
17 :15-17:30讨论
17 :30-18:00 圆桌讨论
主持:陈嘉明教授 (厦门大学,哲学系)
发言人:
Danièle Cohn教授(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
André Charrak教授(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
陈勇 博士 讲师(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学系)
刘畅 博士 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
王嘉军 编辑(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
18 :00-18:20结语:
高宣扬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哲学系)
Laurent Jaffro教授 (巴黎第一大学哲学系)
18 :30晚餐(学术活动中心)
附件六 广东医学院:生命哲学家高宣扬教授到我校讲学
http://www.gdcyl.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4780
5月27日至28日,高宣扬教授到我校生命文化研究院讲学,在学术研究的可行路径和前沿问题的准确把握方面对我校青年学者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并被生命文化研究院聘为客座教授。期间,高宣扬教授还莅临我校生命文化大讲坛第十三讲现场,与学生进行了亲切的互动。
高宣扬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长,哲学系主任,国务院外国专家局特聘“海外名师”,法籍华裔著名哲学家,在生命哲学研究领域享有崇高的声誉。
高宣扬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命及其命运,包括其他非人类的生命及其命运,在地球上受到了重大挑战。这对生命本身如何维持和如何发展提出了非常严肃的问题,也就是说,生命本身面临诸多考验。
在此情况下,全球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自然科学家、教育家、有良知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乃至企业家,都越来越关注生命问题。生命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研究的前沿问题。
高宣扬教授从人类思想史和发展史的大背景出发,指出生命的自我创造精神是生命自身的尊严及基本价值的真正基础和源泉;生命在模糊不定的状态中自行诞生并延续历险,在朝向希望的道途中不断创新,展现生命历程曲折多样、险象环生、变幻无穷、柳暗花明、美不胜收;生命既坚韧、缭绕、兴盛、繁荣,又轻柔、飘荡、脆弱、袅娜。
生命科学在近40年来发生了突变性的猛进发展,同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人造智能以及包括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各个学科,取得了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伟大成果。
从生命科学、社会学、哲学等跨学科的视角,生命的真正本质就是它的自我创造性。为了阐明生命的自我创造性,高宣扬教授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生命的自我体验、自我参照性、自我给予性及生命的自我更新和自我超越性。
在双方的交流中,高宣扬教授高度评价了我校生命文化学学科建设的创新性,肯定了生命文化学教育的必要性。高教授认为,我校的生命文化学学科建设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都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起步早,起点高,成果扎实,立意深远,大有可为;我校生命文化教育所建构的立体联动格局具有示范价值,足成典范,可以并且需要成为广东省高校生命文化教育基地。
附件七 高宣扬教授在广东医学院的演讲“生命的自我创造”全文
生命的自我创造
自我创造就是自我生产,这个词来自希腊文Autopoiesis;Auto就是自身的意思,poiesis表示创造或者生产。很发人深思的是,希腊人把创造、生产和诗歌当成是一回事。生产、创造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人类所固有的自由的思想创造活动,因此唯有诗歌、诗人,才有资格被当成是人类这种固有的创造精神的典范。但 Autopoiesis 这个词首先是由智利的生命科学家Humberto Maturana 和 Francisco Varela 在1972年引入当代生命科学中。从那以后,自我创造成为了生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并突破了原来生命科学的狭小范围,成为了推动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典范式的概念。
按照 Humberto Maturana 和 Francisco Varela 的说法,所谓自我生产,指的是一种由多种多样、极其复杂的系统构成的因素之间的彼此互动,不断变化,以及它们自身在自我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类似于电脑程序的编码的过程。在一个生命体的系统中,由生命体构成的复杂因素交错发生影响,它们自己在发生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编造、生产和创造了足以使得生命自身能够生存和活动的密码,而且这个密码是不断地自我生产、自我更新的。
生命不是现实存在中的有形体和客观对象;它不在它的目的、表现过程和终点中显现其自身的本质。生命固然有生有死,有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形式及其限制,但它的本质却不在现实展现出来的‘结果’、‘形式’或‘结构’上;生命的真正奥秘,深藏于其根源及其原动力。这是超越时空限制的‘生命冲动’,它是其自身内部的生命倾向的自我表演,它始终是自我展示、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限定、自我变动和自我创造的多种趋势的力量合成。
对米歇·昂利来说,从现象学的角度,生命就是在其生存的所有方面,都赋有自我感受和自我验证的功能和能力。因此,对他来说,生命基本上就是具备内在自主能力和情感性的生存物。米歇·昂利还强调:生命的自主能力和情感性,是自属于生命自身的纯粹主观经验,它总是摇摆于痛苦与愉悦之间。
所谓生命的“自主能力”,既不是传统哲学所说的“主体能力”,也不是某种盲目的和无感知能力的自然界客观力量,而是可以通过自身内在体验的活生生和可感受的功能,而且它也是发自内在意志并可以达到满足的自主欲望和自主能力。在此基础上,米歇·昂利严格地区分了拥有感受性的活生生的肉体与毫无感受能力的物体。
米歇·昂利坦称:他的现象学不同于现代的现象学的地方,就在于突出了生命对于其自身的揭示的特殊方式;问题不在于某种本无规定的主体性对于世界的开放,而是身体主体性自身以极端直接的方式向其自身的显示,米歇·昂利以“我们的肉体”作为典范描述生命通过身体主体性实现自我显现的实质。
这是一种令人印象深刻并充满情感性和体验性的主体性,它已经不是单纯地向我们提供表象形式和概念形式的所谓“理智的主体性”,而是更渗透到生命内部,更深不可测、更本质地显现出生命现象的特殊事件,因而也使我们有可能回溯到运作于生命内部的显现过程,也使我们有可能探索生命的真正的原初状态及其基础。这种由自身直接向身体显示生命显现的纯粹过程的全部奥秘,在米歇·昂利看来,就隐含在一片混沌、却又生机勃勃的最原初的“肉体”之中。
米歇·昂利认为,从根本上说,生命是一种“纯主体性”(subjectivité pure)中的生存力量和感受性,是一种“自作自受”(se soufrir soi-méme)和自我陶醉(jouir de soi),它永远在被自身感受到的痛苦(la soufrance)和愉悦(la joie)之间来回运动、摇摆、持续和变动,并对其自身的生成历程中的纯经验有直观的感受;凡是有能力对其自身的存在进行自我感受和自我验证的存在(ce qui de se sentir et de s‘éprouver soi-même en tout point de son être),就是生命。
米歇·昂利用“自我愉悦”(auto-plaisance)来突出生命呈现过程中的自我感觉和自我体验。由于生命始终只靠自身呈现来完成自己的存在及其延续和自我更新,所以,它总是为自身的自我实现由衷地表现一种唯有其自身才能真正体会的快乐和愉悦。所以,尽管生命的自我呈现不可否认地和不可避免地要伴随着一系列“痛苦”、“苦难”和“折磨”,但生命之自我呈现毕竟是生命自身的胜利,它当然首先感受到别人所无法感受的“自我愉悦”。更确切地说,“自我愉悦”是生命自我呈现的首要感觉、首要情感和首要体验;它是生命自我确定和自我存在的自豪感。
肉体是先于身体而成为生命的最原始的显现形式。肉体具有自我感觉、自我情欲和自我调节的生命力,它并不一定要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必须以“向世界开放”作为前提。肉体靠它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激发,就可以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而肉体的自我激发就是生命内在性的真正基础。
米歇·昂利强调,肉体比身体更优先存在,是生命现象学的真正基础;如果预先没有肉体及其自我感受的显现作为最原初的生命表现形式,就不可能有我们的身体的任何显现状态。正是通过肉体,生命才“向其自身显现出来”,才有可能在其显现中自我诞生和自我感受。
早在60年代,在《显现的本质》和《哲学与身体的现象学》的专著中,他就明确地认为,通过对身体的现象学考察,可以发现生命自身通过肉体赋有自我激发(auto-affection)的自然能力,而凭借肉体的这种与“身体/精神”双重地紧密相关的自我激发的动能,人的生命不断地发出以维持其自身存在的内在冲动力(l’impulsion immanente)。所以,米歇·昂利把这种发自身体和精神内部的生命力量当作“绝对内在性的存在论”(une ontologie de l’immanence absolue)的基础。
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同精神的相互关系是从最简单的感知(la perception)开始,他由此重申胡塞尔对“生活世界”中所关注的“主体间性”的景观的重要性,拒绝有关生命和精神研究的各种传统实体论(le substantialisme),并对于感知的意识(la conscience perceptive)深感兴趣,强调人的最简单的感知,已经包含了意识,渗透着身体同精神的两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交叉(le chiasme);身体是在世存在的真正向量标志(le corps est le vecteur de l’être au monde);而世界并非被身体所“认识”,而是作为它的动机可能性的界限。
作为世界的一部分和作为世界的经验的运载者,身体成为了世界的自我呈现及其现象化的关键场所。梅洛-庞蒂看到了身体与世界的互通交错关系的高度复杂性。他尤其看到:在身体与世界的交错性中,必须找到一个同时地与身体和世界保持适当距离的因素,其本身又同时地与身体和世界两者具有交叉和相互区别的身份,这就是‘肉体’(la chair)。
‘肉体’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它是“主体和客体的形成地域”,通过它才能正确理解‘感知者’和‘被感知’之间的互通性的经验,即他所说的那种‘双重交错’,才能正确描述‘世界’与‘我’的交叉性,以便彻底排除各种把‘世界’和‘我’孤立起来、并使两者当中的任何一方获得至高优先地位的形而上学做法。
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自我付出;但它的付出是有方向性,即有‘意义’。法文的‘方向’(le sens)还有‘意义’和‘感受’的意思。生命,在其自我显现中,总是将其深含于自身生命基础的意向性,通过自身对生命运动的自我感受,朝着其所选定的最美方向发展;生命总是自我决定其自身的发展意义及其自我付出的意义或价值。
一粒种子,以其自身内在的强大生命意向性,面对环绕它的特殊而复杂的关系网络世界,总是选择对它的存在和发展最有利的方向脱颖而出,并继续顽强地调整其生命生存同它的世界的关系,采取最优化的生存方向展现开来。种子生命的固有显现逻辑,使种子的生命永远朝着它自身的生存意向性的瞄准目标实现自我显现。
米歇·昂利认为“生命就是这种由其自身实现自我呈现的第一现象”。为此,他把实现自我呈现的纯粹呈现称为“绝对的生命”(la Vie absolue),并特意把这里所说的“生命”用大写的第一个字母标示出来,以便与普通意义上说的生命区分开来。他指出:“绝对的生命就是有能力在生命中实现自我给予的生命。生命并不是现时的那样;它随时突然成为那样,并不停地突变。生命的这种突然到来,就是它永远地朝向它自身而成为它自身。生命向自身自我给予的过程,并通过粉碎自身和反对自身的过程,不断地证实其自身的呈现过程;它的自我愉悦的过程,使它恒久地产生它自身的本质,同时也把它的本质归结为这种体验和自我愉悦”。
现象学所要研究的,首先是作为一切现象显现的可能基础的生命本身,因为生命既然成为一切现象进行自我显现的根本条件,它也就是通过其自身内在动力而成为最源生的一切现象的起点。
从《作为他者的自我》开始,利科探询了生命的基底,这一基底由记忆所构造,它通过记忆为自我提供了融贯性,并作为想要好好地活着的欲望贯穿了最基本的伦理层面。生命必须确立自身的“自身性”(l’Ipséité),即自我生产出自身的“自身性”,它既是生命进行自我呈现过程的一个随附产物,同时又是生命自身实现自我体验的一个条件。
另一位法国生命现象学家马利墉认为,只有当现象首先给予其自身的条件下,现象才能显现自身。也就是说,除非先给予自身,除非现象自身实现自我给予,现象自身才能显现。现象自身的产生是比现象显现更为根本和更为源初的事物。在显现之前,首先必须给予;换句话说,没有给予,就无从显现。所以,给予比显现更根本、更重。
由此可见,存在着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显现领域和场域,在那里,发生着现象之为显现之所以显现的最初根据,而且,也在那里,发生着现象自身由其自身被给予的神秘现象,隐含着现象之所以能够自我显现的存在论基础。
礼物和给予的作为,首先是很自然的和无意识的;自然和无意识到这个程度,以至使弄清楚给予这个事情也成为多余的了。因此,给予,不存在问题,无需讨论,没有什么值得争论的,也不需要探讨它的本质,只需贯彻就是。给予并不提供反思的资料或材料,它只是直接地从伦理的高度提出了执行和负责任的问题,提出了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礼物和给予就像爱情一样,不存在本质问题,也无所谓原因,它唯一要求的,就是无条件执行。
一切给予,一方面无所计较,另一方面又始终计较,甚至计较过多。从根本上说,礼物或给予,不管是计较还是不计较,都是一样的;计较也好,不计较也好,给予永远是给予,它无需靠是否计较来维持它的存在。
为了深入揭示给予的这种矛盾性,马利墉进一步分析‘给予者’、‘被给予者’和‘被给予的礼物’三层次;给予在实质上是一种‘无条件的可能性’(la possibilté sans condition),是无需充足理由原则(sans principe de raison suffisante)的存在,它是在它的转化形式‘交换’(échange)中消失踪影。
唯有深入探讨现象显现的领域和场所,探讨其发生的范围,我们才有可能更本质地探索无需显现的自我给予和可以看得见的现象显现及其相互区分。
首先,必须首先区分和探明两种“自身”,两种属于两个层次的自身:其一是由其自身所显现的自身,其二是由其自身所给予的自身;而两者之间,后者更为根本和更为源初,而且,后者显然构成前者的基础,因为如果现象自身首先没有被给予,就无从探讨自身的显现:换句话说,先必须使自身被给予出来,才谈得上自身是否显现。
马利墉指出,给予之所以可以成为一切现象学存在论探讨的基础,是因为世界和人本身的存在,本来就是以神的给予为基础。作为存在论基础的给予,不是人间的有条件的交换,而是无所求、无所考虑和不计较的给予。对于马利墉来说,给予之自然合理以及它的无计较性,是自明的。神作为第一个存在,就是以他对世界的无偿的给予而建构整个世界。所以神的给予是一切真正的给予的典范。马利墉认为:给予有三大特点:第一,一切给予都是不停息的(sans cesse);第二,一切给予都是不计量和无手段的(sans mesure);第三,一切给予都是在没有清醒意识到的情况下(sans en avoir une claire conscience)进行的;一切给予都是机械式地、自动地和不知觉地(machinalement, automatiquement et sans le savoir)进行的。
柏格森把生命看成是生命内在的自律性冲动,反对把它归结为物理化学性质的决定论原则;“生命运动就是事实本身”。生命的自我运动是不争的第一事实,没有必要站在生命运动之外,在生命之外寻找生命运动的“理由”,因为它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以理性作为它的根基。生命的奥秘,就在于穿透在时间复杂脉络中的本质性思想的‘创造的演进’。真正的科学以及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哲学,必须以揭示‘生命’、‘思想’、‘时间’和‘语言’的四重交错关系及其运作逻辑为己任;‘生命时间’就是现代哲学所必需优先思考的‘绝对’(L’Absolu)。
生命的延绵并不只是体现在可观察的时间连续性,也不只是呈现为单向的一线性延续,而是与极其复杂的中断性、断裂性和交错性形成盘根错节的乱麻团,同时又内含着难以预测的张力关系的变动可能性。
归根结底,生命的这种延绵性,主要是由其内在本能的‘生命冲动’(élan vital)所推动。因此,它在本质上是质的多样变动性的呈现,因而也往往导向超越现实的多种异质倾向。
德勒兹由此引申出生命的“多样性的多样性”,它是不可归纳和不可还原的质的多样性。
柏格森的空间和时间概念,取代了实证主义的时空观,强调时空在生命的延续和存在方式中的多种模式;生命的无限创造精神,既表现在肉体行为在时空上的不断运动变化,也表现在精神生活在质的层面的无限多样的异动可能性。肉体和精神心灵的生命的创造性演进,并不单纯停留在可观察到和有形的现实世界,而是在现实与可能相交错的复杂场域中进行;必须超越现实和‘客观存在’的领域,探索可能性、潜在性和偶然性及其与现实的交错关系。
生命的延绵不同于时间。时间虽然也表现延绵,但它只是从‘量’的多样性(multiplicité quantitative)出发,它只属于数学的研究对象;与此相反,生命的延绵是从质的角度,是质的多样性(multiplicité qualicative)的表现。柏格森说,生命的展现过程,就是‘维持自身’(La vie est maintien de soi);而维持自身就是在它自身范围内实行自我开放和自我展开。一切生命过程,都是力图通过自身的维持和延续,来不断弥补和补充生命自身的欠缺。在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就是‘活着’,就是‘延续生存’(survivre);这就是‘延绵’(la duration)的本意。
生命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它不是通过一次性的创造活动就可以一蹴而就。生命需要在它的延绵中实现一再的更新化的创造活动。正是通过不停的超越,永不满足地实现更新,生命才能克服原先的欠缺,不断地弥补其生存中所感受的‘不满’,填补其部分的‘空虚’,也补偿其消耗的部分。
所以,柏格森的生命冲动理论,一方面不同于达尔文进化论;另一方面也不同于基督教神学所说的神创论,以为万能的神只需在一次性的‘创世’奇迹中,就可以完备地和一劳永逸地造出一切事物。
由此可见,生命属于可能性的范畴。传统的因果关系、前后系列观以及具体和抽象的对立关系等,都不能真正把握生命时间的本质,尤其无法揭示其可能倾向。正因为这样,柏格森很重视最新数学和自然科学对可能性、或然性、潜在性、偶然性和混沌领域的探索成果。
回顾哲学史,生命问题一直是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点。本来,希腊哲学从一开始就把生命与自然列为哲学探索的重点。福柯在谈论希腊人的生活技艺及其美学意义时,严格区分了古希腊人所说的z?ê和bios这两个概念:前者是指‘作为有机体(身体)的性质及功能的生命’(la vie comme propriété des organismes),后者是指‘作为生活技艺施展目标的生存’(l’existence comme objet de techniques)。福柯严厉批判传统的身心分割理论,也反对重精神、轻身体的传统哲学和道德论述。
但对生命和自然的探索,只是古希腊最早的自然哲学时期的焦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扭转了哲学思维的主题,主体性成为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核心;科学技术也由此成为西方文明的强点。
近代哲学以来,要克服这一点,必须越过三大障碍:笛卡尔、康德、海德格尔。笛卡尔的古典本体论区分了广延性和思维,由此也就分解了生命,同时也抛弃了生机论。康德重点地以理性为主轴,分析人的问题。海德格尔期待通过此在,回归到生命的存在方式,虽然为生命现象学提供一个充分的本体论基础,但他始终未能建构生命的存在论哲学。
战后,法国哲学家渐渐离开前辈的轨迹,开始回归到生命问题,起先是遮遮掩掩地,之后不断走向坚定,作为非思(impensé)的生命的概念逐渐冒出成为奠基性的概念。迟迟之后,利科(Paul Ricoeur)才将他思考的主轴从认识转向生命,他在1995年留下了这种转向的证据:“现在我正在思考之前一直逃避着的关于生命的主题,由于受早期胡塞尔思想的影响,我过于怀疑生命哲学(Lebensphilosophie)及关于生命哲学的思想了”(Ricoeur, La critique et la conviction, Entretien avec F. Azouvi et M. de Launay, Pairs, Hachette, 1995: 143)。
2006年,德里达承认生命问题从《声音与现象》(1967年)以来一直是他研究的几条红线之一:“分析可以从‘我在’开始,也就是在笛卡尔止步的地方重新开始本体论的检验。但是对于笛卡尔或者海德格尔而言,‘我在’首要的意义并不是‘我是活生生的’或者‘我正在呼吸’。所有这些困难的核心在于在关于生命的思考中始终存在非思层面(从这里,通过生命的问题、‘活生生的在场’的问题以及在活生生的在场中呈现的自我的自传的问题,都是我对胡塞尔的解构阅读以及后来得以延续的起点)”。
德里达明显地发现了一直被在场的形而上学所压制的生命的视域。
在未竟之作《可见与不可见》中,梅洛-庞蒂坦诚:“在《感知现象学》中所提出的问题是无法解决,因为我是从‘意识’与‘对象’的区分出发的(Les problèmes posés dans Phé 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 sont insolubles parce que j’y pars de la distinction ‘conscience’-‘objet’)”。
梅洛-庞蒂看到了自己建构生命现象学的难点所在,试图彻底摆脱向来把身体、意识、世界、对象加以分割的传统观点,集中对‘肉体’(La chair)、‘双重交错’(le chiasme)以及‘可见与不可见’(Le visible et l‘invisible)等关键概念进行探索。
米歇·昂利说:“我的出发点实际上同经典哲学以及20世纪中叶以来泛滥于法国的现象学是根本对立的,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创作。当时,由这些哲学体系所假定的人的定义未能使我满意。从笛卡尔以来,主体性的概念统治着近代哲学。但是这个主体性是很抽象的,也就是说,它本身就是思想。但在我看来,主体性,也就是我们的深层的存在,是某种非常具体的东西,也正因为这样,我发现,而且以非常激动的心情发现,我们的身体是主体的,也正是身体的主体性使我获得主要的依据来证实主体性的具体性。这个具体的主体性,作为身体,就是场所,我称之为生命。”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