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第一期工作简报

项目开题简报

2016年06月07日15:0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开题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2016年1月8日,由王杰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开题研讨会,在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以及美国杜克大学、斯洛维尼亚国家科学艺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就课题研究中涉及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并对课题研究的计划推进及成果呈现提出意见。

开题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吴飞教授共同主持,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文科资深教授徐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国际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艺术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欧洲科学院院士王宁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张法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张政文教授、复旦大学资深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朱立元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校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杜卫教授、东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宋伟教授出席会议。首席专家王杰教授介绍了课题选题由来、总体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子课题内容,并围绕“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做了主题发言。课题组成员约50人,来自全国各地20多所科研院校参加了会议。

首席专家王杰教授介绍了课题选题由来、总体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子课题内容,并围绕“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与批评形态研究”做了主题发言。王杰教授提出,随着社会全面向“文化经济时代”转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美学的基本问题也在呈现新的形态和话语表述模式。艺术(包括文学、音乐、表演艺术、视觉艺术等)仍然是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而对艺术以及艺术的批评和评价已不再是个人性的私人情感和非功利的文化形式。在当代社会,审美和艺术批评成为人们表达平等意识,参与文化共同体建设甚至改变社会治理方式和文化习性的基本方式和基本内容。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就是要把当代美学问题放到审美活动乃至人类社会生活过程中去研究和把握,放到具体的文化语境中去研究和把握,把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研究提升到对当代社会的合理性以及历史进步及其代价这个层次上认识和把握。在这个意义上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不仅研究审美价值的特殊性,而且研究和思考审美价值与认识价值,与人性、与伦理价值的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人类学意义。

会上,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兰州大学人文学院王大桥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段吉方教授、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向丽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刘康教授、斯洛文尼亚国家科学艺术研究院哲学所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教授分别汇报了五个子课题“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域与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批评”、“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与当代批评的本体阐释”、“审美制度问题研究与当代美学批评向度”、“当代美学问题与批评形态研究”、“当代文学艺术批评的功能与文化共同体建设”的研究思路、研究计划与写作提纲等,并对如何积极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创造高水平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课题组自课题立项以来,在首席专家王杰教授的带领下,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召开课题组成员全体会议2次,子课题负责人会议1次,已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在国外刊物发表英文文章7篇,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学术月刊》、《探索与争鸣》、《天津社会科学》、《上海评论》、《上海文化》、人民出版社、东方出版集团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与会专家张政文教授、张法教授、王宁教授、高建平教授、杜卫教授、朱立元教授、徐岱教授、宋伟教授等一一发言,最后由张江教授总结。专家们高度评价了课题研究的意义,并从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成果等方面对课题研究做出了总结评议,对课题研究定位、问题选择及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张政文教授认为,这个课题有创新,有很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是我们现在必须要做的一个工作,也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的重要方面,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为此他提出了两个建议:

第一,课题用的是一种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话语、方式、概念、视角、方法去研究中国今天当代美学的问题和文艺批评问题,这要格外地小心。因为这样一种方法、方案、路径和手段是否能够很准确地找到我们中国当代美学问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与谨慎对待的问题,所以在整个未来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把中国的立场、世界的眼光、当代的问题这三个维度紧紧扣住,核心是中国的立场,采用的所有方法、概念都要以能否解决解决中国问题为基准。

第二,期待课题申报书中明确一个成体系化、中国当代美学基本问题和中国文学批评、艺术批评的当代形态,包括哪些问题,哪些形态,哪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东西。目前的课题似乎还不是那么明确,这些问题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明确。

张法教授也强调,这个课题的题目非常有现实意义,如果做好了,对整个中国现代批评实践和中国现代美学介入现实的方向,都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做的时候,课题设计方面可以做得更细更好。本课题的题目是“中国当代美学和批评基本形态”,它是一个整体,那么在四个问题之上需要在一个总体性体系上呈现中国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究竟是哪些?而且哪些是批评的形态?如果只有当前的四个问题,实际上是四个切入点,需要把它们放在一个整体的地图上。另外,从美学理论上讲,美学理论目前的批评形态究竟是什么?也需要有一个理论模式。如果这四个问题都能做得比较好的话,我们就知道当代批评基本形态是什么了。

王宁教授针对课题提出他的一些担忧,课题题目“中国当代美学问题与批评基本形态”,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的“当代”,还要包括国外的当代。国外的当代主要指的是西方的当代。第一个子课题和第四个子课题好像有点重合。第一个子课题“当代美学基本问题域”,第四个子课题“当代美学批评形态研究”,这两个子课题会不会有所重叠?课题组最后如何把控?最终成果是五本专著还是专题研究论文集?发表论文的话,最后想在哪些刊物上发表?是不是与美学、文学艺术批评相关的刊物?另外,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是阿列西教授的加入,希望他能把当代西方的理念与研究成果引进到中国,同时也希望他把当代中国的理念与研究成果引入西方,实现理论的双向交流。

宋伟教授结合理论转向背景对课题今后走向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说,首先,当代美学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入一个理论帝国,文学理论变成批评理论了。西方美学出现了一个现象,“理论之后”在进入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后,逐渐走向了一个衰落,“艺术的终结”,或者说是后理论时代的到来。在这个过程中,当代西方出现一个提法叫做“美学的回归”,甚至有一本论文集就叫做《美学的复仇》。过去都被各种理论话语、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等限制,现在传统学科边界都被打消,它被称之为“美学的复仇”。这一点来说,跟中国的情节,整个理论帝国边界的扩张,是紧密相关的。所以要从这个方面去思考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然而“美学的回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转向,不是回到自主、自律,也不是转向内部;它这个回归是回到原点以后就马上向外转,于是出现了美学的伦理学转向,美学的政治学转向,包括美学的政治经济学转向。而理解“理论之后”、“美学回归”的关键,是让我们进一步宏观的思考,获得更为宏观的当代美学发展的视野。所以不能将当代美学的回归认为是回到传统意义上的美学自主性问题。

第二,它的转向是向外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把伦理学、经济学、政治、文化的观点外在地强加在美学之上;而是以美学为原点,重新阐释了伦理、政治、经济和文化。这与我们过去理解康德的“审美共同体”是不一样的。

高建平教授赞同前面几位专家的看法,但在具体概念的梳理和运用中提了几个细节:第一,如何体现"当代"?第二,是“谁”的当代?阿列西写过一篇文章,认为在“后现代以后”的是“当代性”,他是这个特别的概念来批判“后现代以后的”,回到一种当代,回到一种常识。这是一种理论意义的“当代”。今天新媒体、市场经济、全球化等等当前的整个的一切,都会带来很多东西,而这一切,在美学中是如何回应的。而“谁”的“当代”要区分出国家和语境。西方的“当代”,是有国别性。西方人的“当代”,不一定是中国人的“当代”。不同的国家,“当代”是不一样的。它不仅仅是说“时间到了今天了”,当代美学有一个针对性,面对着谁的当代?中国当代面对的问题,中国的美学这些年是怎么走过的,这些都缺乏深入研究。这些年中国的美学是怎么走过来的,今天的美学该怎么做,该怎么对这些年的美学做一个回应,怎么形成一个我们的当代,这个实际上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第三个,当前还有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当代一批搞艺术的人做艺术学、做艺术批评,不要美学,宣扬去美学化。如何回应这个问题,做艺术研究能不能“去美学化”?所以一定要从理论上说明一个问题,美学在艺术批评中起什么作用?

杜卫教授则提醒课题组注意两个问题:

一、到底是中国问题还是全球问题?当代是谁的当代?问题是谁的问题?有一位经济学家写过一本书叫《思想市场》,详细描述了经济学说产生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的确是有点像“科学革命的结构”这种味道带来的震撼。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应和着需求而产生的。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的出版曾使陷入研究困境的美学得以“复活”。

二、主要是学术问题还是实践问题?强调“美学与批评形态”结合的问题,不要过多地关注内部圈子里的问题,而忽略了美学实践和批评的问题,而导致了更前面的对中国本土问题的相对忽略。因此,建议可以从关键词来做。

朱立元教授肯定了课题中所包含的很多让他感到新鲜的研究点,例如把西方与我们的批评实践力图做一个结合。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总体框架上还不是很清楚。题目叫“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但是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美学理论的讨论问题,几乎没有涉及,包括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整个开题汇报主要讲国际或国外美学的基本问题,但国外美学实际上近年来呈现出某种衰退的迹象,美学在国外引不起研究的兴趣;在中国,美学虽然谈不上“热”,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做,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仍然有一个相对热的现象。西方更重视艺术批评,不太关心理论性的、美学原理性的建设方面。所以需要讲清楚到底是哪些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方面需要概括当代美学基本问题,轮廓方面、框架方面;另一方面批评的问题又是跟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如何勾连。五个子课题内容方面适当做一些调整,把这两个东西扣得更紧,整个框架整体性也就更强,逻辑的推演方面更有内在联系,从而避免各个子课题相对不集中的问题。

第二、第二个子课题"本体阐释",“审美意识形态和当代的本体阐释”,主要从西方马克思主义概括出来的内容。这与我们思考的“本体阐释”不太一样。还有,“审美制度问题”这个角度蛮新鲜的,但是它怎么与整体上勾连更紧?这个子课题前面部分,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艺术如何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等问题好像跟整体扣得不是很紧。“制度问题”,还有当代美学批评、制度批判与当代美学批评的向度,这里面有一些问题与观念也不完全是与制度相关的,包括美的边界的解构、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些等等,需要有一个更详细、严谨的论述,需要在其他子课题中有逻辑表述和推敲。

徐岱教授也提出意见,强调扣住几个关键词,而当代美学、基本问题、批评形态这三个关键词决定了课题的质量和内容。课题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做二度思考和微调。另外,适当考虑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和思路,千万不要自我封闭。艺术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急急忙忙试图与美学切割、分离,即艺术要去美学化,但实际上又去不掉。这也是值得研究的。总之问题意识聚焦越明确越深入,完成质量肯定越高。

张江教授在听取各位专家意见后作了最后的总结评议。他认为,这个题目有意义但还是有些问题已见端倪。

关于这个题目,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当代”谁的当代?谁提的口号很重要。美国人的当代吗?欧洲人的当代吗?或者是伊拉克的,穆斯林的当代吗?还是中国的当代。中国当代美学问题吗?“批评”,谁的批评?中国当下的文学批评吗?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学经验和文艺实践的批评吗?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谁的当代?从当代的中国经验、中国实践出发,说出问题来,说出你看到的问题来,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说你把问题提尖锐了,让我们看见问题也行,不一定解决问题。

第二个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审美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吗?审美和伦理的问题吗?审美与人类学的问题吗?远离了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这个问题要解决。

第三个问题,理论和批评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关系?在这个关系上,合法的、正当的、精准的美学问题与批评形态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们在这个关系上,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怎么处理这些问题?

首席专家王杰教授对论证专家的意见建议做出了回应,课题组将于次日召开会议,吸取意见,根据意见对课题部分内容作出调整。王杰教授还就专家学者们的悉心指导表示感谢,并承诺整个课题组一定会交出满意的成果。

最后,专家组进行了认真讨论和表决,一致同意开题,并形成了课题开题专家意见书。

(课题组供稿)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讲座信息

先锋艺术与政治意识形态:无政府主义与后社会主义

2016年1月12日下午,前国际美学学会主席、斯洛文尼亚国家科学艺术研究院哲学所教授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做客浙江大学,在国际文化与传媒学院进行了一场题为《先锋艺术与政治意识形态:无政府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的演讲。讲座由“求是”特聘教授王杰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与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教授互动频繁,充分显示了浙江大学师生的人文底蕴与理论素养,讲座受到广泛好评。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教授认为,从历史上来看,先锋艺术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早期先锋派、新先锋派及第三代先锋派。早期先锋派的流行、发展与无政府主义意识形态紧密相联,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艺术形式,都深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而第三代先锋派与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关,从早期先锋派到第三代先锋派,艺术以其敏感的特性触及到政治意识形态转变的特殊时期,艾尔雅维奇教授最后大胆地预言,第四代先锋派虽然尚未到来,但孕育第四代先锋派的社会土壤正在形成,用他演讲中的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无政府主义可能在未来会有新发展——当然,先锋派也是这样。”

项目工作进度

自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布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选题以来,王杰教授便着手准备此项目申报的筹备工作。召集课题组成员召开了4次会议,商议申报事宜,开展工作,包括收集相关研究资料,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相关文献的翻译整理等。并在暑假组织人员完成申报项目书。2015年7月以来,项目首席专家王杰教授又召集各子课题负责人碰头会,筹备开题会议。2016年1月,王杰教授率领课题组成员顺利开题,并在开题后几天紧锣密鼓地召集课题组成员,消化开题报告上专家们所提出的意见,制订往后的工作计划。

(一)“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课题申报筹备会议纪要

时间:2015年7月18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11会议室

参会人员:王杰等美学、艺术与文化理论研究中心的成员、人民出版社安新文编审等

7月1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11会议室召开了“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当代批评形态研究”课题申报筹备会,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围绕王杰教授2015年已经通过的重大项目选题“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当代批评形态研究”,讨论如何组织申报、如何更好地构建课题结构,理清选题脉络,以及成员分配和确定,并围绕五本译著任务分工及出版问题进行了热烈的展开。

首先,由王杰教授介绍了当代美学的理论背景和基本问题,重点推出阿列西的《美学革命》、《美学转向政治思想》、《走向现代美学》及贾斯汀的《文化产业导论》。介绍了选题的由来。自从阿尔都塞提出问题的两种思路:哲学美学和社会学美学,其后的布尔迪厄、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交叉在一起,到现在消费、后现代语境,我们重提基本问题来作形而上的思考。这也正是我们这个论题的价值所在。当代艺术最终都指向的是伦理,而美学与信仰的关系,悲剧唤起审美判断,使得当下为什么强调要重新研究悲剧,研究悲剧与美学、伦理学的联系。例如当下社会中留守儿童自杀问题就是悲剧与伦理学的问题,父母的责任与伦理维度。以往美学只体现于艺术领域、对情感的分析,审美人类学作为哲学人类学的延续,伦理问题一定要从哲学人类学角度来阐释。论题拟从五个方面展开:

一、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与中国当代批评实践

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模式。中国当代批评的一个现象是,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理论模式,同时对当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现象作出了研究和分析,出现了某种理论上的叠加现象,这是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自己所面对的文学艺术现象在理论上准备不足的表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确定中国文学艺术批评对象的理论特质,从而为理论阐释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根据。

二、审美的革命与当代批评的功能研究

巴迪欧、特里·伊格尔顿和阿列西·艾尔雅维奇等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家都指出,在全球化时代或审美资本主义时期,文学艺术以及批评是大众文化解放或者说实现精神和情感升华的唯一可能途径和渠道。因此批评的功能具有十分复杂而重要的作用。我们认为,只有把辩证的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基本方法,从文化机制和审美制度的角度做深入的研究,才有可能对当代批评的功能做深入的理论说明和阐释。

三、中国当代先锋艺术与审美制度理论研究

审美制度是审美资本主义时期文化制度的基础。因为审美经验具有隐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本项目以布尔迪尔的艺术制度理论和关于habitus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着重研究当代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人群habitus的演变与变迁机制,以此来探讨当代文学艺术作用于社会的多元复杂机制,从而为当代批评理论的研究和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

四、当代文艺批评的基本形态研究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代文学艺术的传播渠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批评的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由于价值的多元化,也影响和制约着批评形态的复杂变化。本项目以新媒体研究和当代文化传播研究为基础,结合新人文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在新的美学基本问题框架下,研究当代文艺批评的形态,试图建构出既不同于国内流行的批评话语形态,也不同于欧美当下盛行的批评理论形态的独特的基本形态与批评模式。

五、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域及本体论阐释的理论研究

在文化创意经济时代,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化。本项目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代发展的基础上,吸取和采纳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力图在对中国当代艺术作出深度研究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出系统性的当代批评理论——本体阐释理论,以便使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阐释能提升到美学的理论层面。

总之,本项目的核心概念是文化创意经济、审美资本主义、审美幻象、审美的革命和本体阐释论等。其研究目标是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前沿的视野中,通过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批评问题的深入研究,概括和抽象出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特别是这个基本问题的中国表现形态,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为资源,构建中国自己的当代批评理论——本体阐释理论。

随后课题组成员纷纷发表意见,华南师范大学的段吉方教授指出,“审美的革命”作为关键词最好去掉,因为意识形态色彩过浓。第五部分的“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建议提前到第一部分,呈一个开启作用。第二部分的“当代批评的功能研究”则建议放入后面。广西师范大学的麦永雄教授介绍了当代文艺批评的基本形态,认为紧扣当下批评最新形态的发展,以新媒体研究和当代文化传播研究为基础,结合新人文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在新的美学基本问题框架下,研究当代文艺批评的形态,试图建构出既不同于国内流行的批评话语形态,也不同于欧美当下盛行的批评理论形态的独特的基本形态与批评模式。云南大学的向丽教授提出,当代美学基本问题在于厘清美学、当代性等基本问题的问题框架,而批评在此成为问题拓展和解答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人类学以及二者的结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益的借鉴,提供了美学介入现实的诸多可能性。兰州大学的王大桥教授则对论题论述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一一归纳。针对所有成员所提出意见,王杰教授对论题的结构和思路进行了调整,大家一致认为调整后结构更严谨线索更明晰、更聚焦。

会议还讨论了将作为研究工作的资料基础,同时也是西方左翼学者的最新著作介绍到中国,本项目拟选择五种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最新著作翻译成中文。它们是:(1)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审美的革命》(Aesthetic Revolutions);(2)Peter Murphy and Eduardo de la Fuente编《审美资本主义》(Aesthetic Capitalism);(3)特里·伊格尔顿的《陌生人的烦恼》( Trouble with Strangers: A Study of Ethics);(4)凯文·安德森的《马克思在边缘》( Marx at the Margins);(5)保罗·德曼的《审美意识形态》(Aesthetic Ideology)。译著交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安新文编审将负责对这几部译著的编审和出版工作。

(课题组供稿)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