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新闻史史料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新闻学院执行院长郭庆光教授、课题组顾问团、课题负责人及成员共40余名专家学者到会,集思广益,为该课题的具体操作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
王润泽老师对课题的基本情况作了汇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师刘涛针对数据库的应用界面,对在做各位专家学者做了详细地介绍。
对于该重大课题的具体操作过程,各位老师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老师提出,作为国家重大课题,必须具有“开创性、基础性、引领性”三个特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首先,数据库的内容覆盖应该以媒介为主要对象,同时包括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通讯社。其次,要关注百年新闻史中外国人在华的新闻活动,不论是出于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是商业目的。这一点上许多院校已经做出了一些成绩,我们可以虚心借鉴。再次,要正确对待国民党时期和日本在华的新闻活动,不要一味地排斥否定它们的存在。最后,赵老师提出,要充分利用档案资料,对于大陆的档案开放问题,要大声呼吁。对于人大新闻学院已经得到的宝贵史料,要精心保管。同时,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相关部门的联系,主动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推”出去,以便获得更多的外界支援。
中国新闻史学会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吴廷俊老师认为,鉴于该课题涉及的工作量非常庞大,因此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整理”上,其次才是“研究”。这样做才具有更大的实际操作可能性。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倪延年老师同意吴廷俊老师以“整理”为基点的建议,同时,他还指出要用历史的眼光指导具体的操作。其次,该课题的范围要有一个清晰的边界,同时保有开放的态势。对于数据库的建设,倪老师提出了“实用、便利、准确、美观”的八字方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老师提出,该课题应该本着人民为主体的方向,除了必须要收录的重要报刊,广播电视和文献资料之外,还应该有千百万新闻人的相关材料,尤其是他们的书信和笔记。
最后,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老师对课题的具体操作层面提出了更细化的问题,第一,1912年作为时间分割点是否完全合适;第二,对于广电中的音频、视频史料已怎样的方式呈现出来最好;第三,该课题更加偏重于史料的整理,那么研究的工作应该怎样去安排;第四,怎样利用现在的传播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数据库的可用性。
下午,相关子课题的负责人对该课题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且根据自己的经验提供了实质性的参考建议。各位老师明确了该课题的基本任务,并且积极认领了符合自己条件的子课题项目。会议圆满结束。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