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资料翻译整理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召开

2016年06月07日14:18

2016年4月5日,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张广翔教授作为首席专家承担的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资料翻译整理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举行。评议专家组由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史组召集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刘新成教授任组长,成员有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会长、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姚海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张盛发研究员,黑龙江省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黑龙江省社科院俄罗斯所刘爽研究员和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史评议组专家、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刘德斌教授等。吉林大学副校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历史学组成员吴振武教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党委书记徐辉和吉林大学社科处处长霍志刚教授等学校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省内外的专家、项目子课题负责人、主要项目组成员及东北亚研究中师生近50人参加了开题论证会。

开题论证会由评议专家组组长刘新成教授主持,项目首席专家张广翔教授作开题报告。张广翔教授系统介绍了苏联核计划研究的研究现状和选题价值,从总体上阐述了重大项目课题组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其中重点介绍了介绍了本课题的6大子课题,以及子课题与总课题之间、子课题相互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核保密城市”和“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这两个新增子课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最后汇报了课题组的文献基础和研究目标,并对课题组下一步的研究计划和实际需要也进行了说明。

与会专家对开题报告进行了认真的评议和研讨,充分肯定了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课题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就翻译的准确性和研究的针对性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评议专家组认为,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翻译整理研究是我国世界史学界具有突破意义的重大课题,其预期成果将提高我国俄国史研究的文献基础和研究水平;在具体工作中,翻译工作资料多、难度大,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工作则应当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形成更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刘爽研究员认为,本项课题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一个重大突破,代表着未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张盛发研究员认为,本课题是苏联历史的重大问题,是浓缩的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涉及到苏联政治、经济、军事,也涉及到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必将大大丰富中国的俄国史和冷战史研究;课题研究的难度很大,一是由于史实的客观构建比较复杂,二是需要翻译的外文文献资料数量庞大,三是要把握研究的分寸。张盛发研究员还提醒课题组,应保证翻译质量以资学界广泛使用。姚海教授认为,苏联核计划在相当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斯大林体制的标准,可以看出苏联发展道路的本质问题,因此他希望本课题在研究立意方面进一步提升,反映出苏联的国家发展战略,同时要注重苏联核计划的决策过程。刘新成教授认为,国家社科规划办支持有积累、有材料、有应用性的课题。本课题属于有应用价值的研究,其中翻译工作是基础和关键;此外本课题目前实际上包括了三个角度:苏联研制原子弹的过程、核计划折射出的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研制出核武器之后对冷战史和世界格局的影响,课题组应该在这三个角度有所侧重。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回应了专家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并就各子课题的研究重点与难点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刘新成教授最后做出会议总结,表示评议专家组认可和赞同课题组目前的工作成果和未来的研究计划,认为“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资料翻译整理研究 ”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广阔的科研前景,国家社科基金应予以持续的支持和关注。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资料翻译整理研究”开题论证会的圆满召开对重大项目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项目评议专家组、吉林大学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共同出席会议,促进了项目推进的有序进行和课题研究的拓展深化。课题组的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和总体课题框架获得了评议专家组的认可和赞同,课题组成员通过听取评议专家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目标和项目中期的研究计划,在项目接下来的进行过程中必会将创新性的研究思维内化为规范的学术自觉,最终圆满完成项目。

(课题组供稿)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