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的发掘与综合研究”(15ZDB055)开题论证会纪要

2016年06月07日14:52

开题论证:

主持人:刘国祥研究员

第一项:王立新教授做开题报告

项目首席专家王立新教授从课题的选题背景与学术意义、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总体框架与研究团队、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前期工作与技术条件、责任分工与研究计划、预期成果等七个方面向专家组作了详细陈述。

据介绍,该项课题主要有两方面研究任务。一是全面、系统、科学地刊布后套木嘎遗址的发掘资料,二是围绕发掘资料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项目共设“新石器时代遗存研究”、“青铜时代与辽金时期遗存研究”、“动物遗存研究”、“人骨遗存研究”、“植物遗存与古环境研究”等五个子课题。项目研究团队主要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辽宁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中青年学者组成。此外,还包括了来自美国俄勒冈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单位的科研人员。

第二项:专家论证

林沄教授:1、以往考古发掘报告只重发掘收获的报道,不重发掘方法的介绍。建议本课题研究报告留出专门介绍发掘方法与认识过程的章节。2、后套木嘎第一至第三期遗存与俄罗斯境内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都很重要。建议课题组设法与俄罗斯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开展相互合作,以促进文化互动关系的研究。

华玉冰教授:1、建议课题组加强对重大项目的管理,包括学术活动记录、文件存档等。2、重视对重大课题研究进展的报道和宣传。

安文荣研究员:1、课题涉及研究人员范围广,既有省外的,又有境外的,各自的学科专业亦复不同,如何协调是大事。2、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有长期、稳定和良好的合作传统,一定会一如既往地支持该项目的工作。

付佳欣教授:1、吉林西部地区由于自然风力过强,在判断遗址的面积时不能不考虑风力对地表遗物的搬运作用。2、一个遗址的分期只代表一个遗址的情况,建议对后套木嘎遗址周邻区域开展一些相应的田野工作。3、报告中应适当配发一些反映发现和研究过程的照片。4、汉书二期文化洞室墓内人骨的散乱,是否与当时墓内有一定空间,一些小型哺乳动物对人骨的拖拽有关?

朱泓教授:1、该课题已取得一定的先期成果,可实施性较强。但仍要抓紧中期成果的撰写和发表。2、课题应加强管理和宣传工作。

赵宾福教授:1、发掘面积虽不算大,但获得的信息丰富多彩,有很多新的尝试。报告中要把工作方法、工作过程多讲一些。2、课题的上、下卷仍然是按传统报告的编写体例设计的。可否将人工遗存与非人工遗存同等对待,设计出新的报告编写体例?

刘国祥研究员:1、后套木嘎第三、第四期都有“骨头沟”,习俗相近,人群上有无联系?这么多野牛骨的发现说明了什么?是否与精神信仰有关?2、后套木嘎各期聚落形态与环境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要投入更多的科技手段,包括开展必要的模拟实验。3、课题组不仅应注意后套木嘎各期遗存受到了周边哪些文化的影响,也当注意各期遗存对周边区域的文化辐射与影响。

第三项:刘国祥研究员总结。

1、后套木嘎遗址的发掘获得了极其重要的收获,信息提取属一流水平,尤其是超万年早期陶器的发现,是近年东北考古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一定要浓墨重彩地予以刊发和研究。

2、研究团队阵容强大,但要注意协调、分工和整合工作,最终期望在报告编写体例上开创新的范例。

3、加强项目的管理和宣传工作。在适当时机可否考虑召开以东北亚史前文化为核心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使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得到充分的展示。

(课题组供稿)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