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项目批准号:15ZDB050)开题报告会于2015年12月5日上午在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虞和平、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刘小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燕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跃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左玉河等专家应邀出席会议。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解小青主持,由郑师渠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
项目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梁景和教授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课题组成员,并代表课题组报告了项目的学术价值、学术基础、总体思路、总体框架、创新追求、实施计划、研究视角、研究路径、重点难点问题。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是对中国20世纪婚姻的变革进行综合性整体研究,目的在于认识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沧桑巨变。项目从婚姻问题入手,在考察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走向文明、进步和现代的过程中,审视人们婚姻生活领域发生的时代转型,进而从一个特定的视域和角度来观察和绘制中国百年的历史演化图景。项目将重点关注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婚姻演变的重要内容、基本脉络、社会根源、文化缘由、经验教训、发展趋向等;同时注重探讨婚姻史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其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理论和方法等问题,确立婚姻史的内涵和边界,建构婚姻史的论述体例。项目拟设立“清末民初婚姻变革研究(1900-1920)”、“民国时期婚姻变革研究(1920-1949)”、“共和国十七年婚姻变革研究(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婚姻变革研究(1966-1978)”、“改革开放时期婚姻变革研究(1978-2000)”五个子课题。
与会专家一致肯定了“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认为项目论证系统、全面、严谨,项目设计的内容结构合理,项目团队构成合理,有能力承担本项目的研究,并对项目组前期的大量准备工作表示了赞赏。同时,对项目研究是偏重通史性还是专题性、如何处理婚姻的变革与习俗的传承、是否应兼顾少数民族主体、对婚姻变革中城乡差异的关注是否足够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对于项目研究的方向性,有专家指出既然项目名称为“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而非“20世纪中国婚姻史”,那么就要注意研究的方向到底是偏重于通史性还是专题性,若是前者则需注意全面性和综合性,若是后者则需注意理论性和深刻性。有的专家则认为加上“研究”二字比较合理和主动,可以将通史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既要写出20世纪婚姻变革的贯通性,又可以跳出系统性的束缚,抓住婚姻变革的主要问题来展开论述,可以作专题式的深入探讨。
对于项目的研究内容,有专家指出20世纪中国婚姻史的研究跨度大,婚姻的流变又很复杂,因此研究难度比较大,该项目抓住了“婚姻变革”这一重点,易于把握,设计很合理。也有专家提醒课题组在项目的研究过程中,既要看到婚姻变革的情况,也要看到不变的情况,要处理好变革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到婚姻变革的差异性,如地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等。也有专家建议项目的研究中要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的婚姻状况。
对于婚姻史的发展线索,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应关注两条基本线索,一是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一点课题组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二是政治制度、政治运动对个人婚姻家庭的干扰,这一点论证报告考虑得还不够全面。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论证报告没有将婚姻与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因素的紧密联系充分反映出来。也有学者提醒课题组注意政治制度或政治运动对于婚姻的影响也不能说都是负面的,在评价上不能一刀切。
课题组表示,一定认真吸收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梳理研究思路、确立概念界限、凝练问题意识、修改写作提纲,争取高质量地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