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经济史研究》改版新气象

2015年12月02日08:56

自1986年创刊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尤其是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后,期刊乘势而上,于2015年将季刊改为双月刊,缩短发文周期,增加刊文容量,引起广泛关注。一年来,期刊主要采取如下措施提升期刊影响力。

1.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中青年成为专职编辑人员。2015年先后从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室、人口所各引进优秀研究人员1人,使编辑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目前专职编辑中,正高职称2名,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人员1人,聘任人员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具有硕士学位者2人,具有学士学位者1人,具有中等教育学历者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

2.聘任著名经济史专家担任编委。编委会成立后,聘任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编委会委员,包括美国著名经济史专家陈志武教授、李中清教授和日本经济史专家田岛俊雄、法国学者吉普鲁、我国台湾学者徐泓、澳门学者汤开建以及大陆经济史研究的著名学者。编委会成员基本涵盖国内外经济史领域的权威专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国际性。

3.严格规范各种规章制度,提出双向匿名审稿的“四新”原则。为保证质量,在核红时主编、编辑部主任与全体编辑同时到场,认真把好最后一关。根据中国经济史学科的特点,匿名审稿时坚持“四新”原则,即或提出新问题、或者阐述新观点、或者运用新方法、或者发掘了新资料。

4.通过“四米”途径保障稿件质量。一是“等米下锅”,读者自然来稿是基本的稿源。二是“找米下锅”,主动追踪学术前沿,与重要研究团队和重点专家联系,争取刊发其重要成果。三是“种米下锅”,认真把握国内外经济史研究的脉搏,积极以期刊为平台,努力发掘新的学术增长点,引领学术潮流。四是“筛米下锅”,无论是“等米下锅”、“找米下锅”还是“种米下锅”,都要通过严格的“筛米”,即通过严格的审稿程序。

5.设立新栏目引领学术潮流。先后设置“经济史名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空间与经济史”、“学术评论”、“量化经济史研究”等。

6.坚持编辑与科研工作相结合。要求编辑人员认真开展学术研究,以科研促编辑工作。编辑部人员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国情调研重点项目1项。编辑部力争成为一支精干的专家型的编辑队伍。

7.利用新媒体,拓展传播平台。积极筹备“中国经济史研究”网站,开通官方微信号“中国经济史研究”,每周发布期刊论文及经济史学术界的重要信息。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