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学术期刊主编论办刊”之四

《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学术期刊的使命担当

2015年11月09日08:2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毫无疑问,学术期刊是刊载学术成果的平台,但仅满足于被动地登载作者来稿,甚至沦为刊发职称稿、关系稿,这显然不仅不够,甚至很可怕,对整体学术生态都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中华文化、中华学术走出去的新环境新需求下,当代中国学术期刊理应回应时代召唤、回应现实需求、回应理论创新,主动积极地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推进期刊自身建设。

一、引领学术发展方向

学术期刊不能简单满足于被动登载现成成果,而应确定清晰的价值观,并以此引领学术发展,具体体现为本土化、国际化、人文化、专业化等“四化”。

1.本土化。学术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不能脱离中国国情与中国现实,而应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与现实需求的本土化道路。倡导学术研究在主体旨向、问题来源、理论梳理、表述方式等方面,立足于中国实践,建构与创新中国特色的学术理论,锻造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品格的学术风范。

2.国际化。学术期刊应以更开放的胸襟放眼世界,从国际学术发展的视角确立期刊的历史与时代定位。只有在国际学术研究视野的参照中,才会获得与中国大国地位相称的学术价值与学术成就。高层次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不仅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思想、出谋略,也要通过主动积极的国际交流,发出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强音。

3.人文化。一是多学科。可以打破专业局限,充分吸纳人文社科各学科营养,丰富和深化本专业领域学术的内蕴,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人文情怀与人文境界。二是多品种。可以打破单一论文样态,用对话、随笔、札记等多种样态呈现。三是个性化。可以打破常态的写作模式,另辟蹊径,充分彰显作者个性化的思想、风格与表达。

4.专业化。一是专业水准。所刊发成果应成为所在学科领域最具专业水准的成果,也就是公认的、前沿的、代表性的成果,而不是自说自话的、陈旧落伍的、不具代表性的成果。二是专业规范。所刊发成果应符合所在学术、学科领域基本的、公认的学术规范。

二、推进期刊自身建设

学术期刊的使命担当,还体现于能否通过努力积淀,形成成熟、稳定的办刊理念、思路与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成熟的学术期刊,必然有相对稳定的内容、方式,有为人熟悉的形象与气质,这决定了学术期刊不能像流行时尚一般随时变动。但有作为的学术期刊不能墨守成规,陈陈相因,任外面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而应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内容、方式,重塑自己的形象与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既不做革命性颠覆,又不故步自封、老旧不动,通过“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让期刊在稳健中保持发展活力。

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学术期刊一方面应注重对社会文化潮流动向的宏观把握,另一方面也应注重对学术发展中若干微观问题的探究。既有对学术潮流、趋势、纵览的宏大视野,也有行业领域点点滴滴的心得、观察、体验和分析等。单有宏观的描述和单有微观的剖析或许都不够全面,只有将宏观的观察与微观的解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释放足够的学术力量。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期刊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的发展趋势,密切关注业界的发展动态。倡导学术论文以理论、学术的眼光关注实践,又从丰富鲜活的实践中提升理论。也可以邀集相关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就一些学术热点话题进行集中研讨与剖析,从中体现理论与实践在学术研究上的紧密结合。

4.规范与灵活相结合。学术期刊必须坚持应有的学术规范和编辑规范,符合学术常识和学术规律的概念、逻辑与方法,符合学术期刊基本要求的程序、制度与方式。同时也要突破规范,用新方式、方法、手段和样态来表达思想与观点。理论与实践不断发生变革与变动,这必然要求我们的研究内容和形式应予以灵活反映。既要有严格符合学术规范和编辑规范的学术论文,也要有丰富多彩的、灵活的学术表达,如以访谈、文摘、沙龙、报告等多种形式来延伸对学术创新的解读与阐释。

学术期刊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中正遭遇空前压力,无论媒介介质如何变革,学术期刊生产与生存方式有多大变化,引领学术发展方向,搞好期刊自身建设永远是有理想、有作为的学术期刊不可或缺的使命担当。

(责编: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