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汪文顶:现代散文学的整合与建构

2015年10月14日10:13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现代散文学的中外整合与理论建构研究”负责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散文研究者普遍感到散文之概念宽泛模糊,文体灵活多样,文本繁复庞杂,难以把握共性特征和系统理论的建构。这个难题激发了许多学人知难而进的学术勇气,也为诸学人多方探求散文学理的建构之道,或演绎文学基本原理,或借鉴诗学、叙事学理论,或探究中国传统文论,或译述国外散文学说,拓展了散文学的视野和思路。现代散文学的理论建构,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眼界,从中外整合、古今转化的视域,考察中外散文的写作经验和理论积累,力求建构契合散文体性、富有涵盖面、阐释力和适用性的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

文学共性与散文特性的辩证关系

散文作为语言艺术之一,无论是广义的散体文章,还是狭义的文学散文,都具有语言艺术的共性。它与文学的其他形式一样,都运用语言文字的音形义和组合方法来运思构想、叙事状物和表情达意,都有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的形文、声文、情文三者交织的“立文之道”,都要处理言与意、言与文、文与质、情与理等关系,都讲究语文表达的准确、明晰、生动和精美,所以可用文学基本理论来演绎散文,也可借鉴相关文体论来比照散文。不过,演绎和比照难免不切题、宽泛化。散文之所以独立存在数千年,且又成为语言艺术的最常用文体,就因为它自有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特性和功能。它发源于人事记载、人际交流的实际需要,本是言说的记述,一开始就与吟唱的韵文有所分工和区别,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效果,后来更是充分发展其“散行”、“辞达”的各种机能,言语与文思相辅相成、变化无穷。相异是文体独立存在的根本理由,也是区分文体特性的逻辑起点。散文以散语表述的自然、自由、畅达和便利,与人生经验感想和日常交流结成不解之缘,成为语言艺术中注重语义表达、言意合一、言文接近、文质相称而更具日用性和普遍性的基础文体。

中外古今散文理论的通变关系

中外古今的散文作品和散文观念尽管纷繁歧异,却有相似相通的文体形式和命名定义。首先,各国散文都是与韵文相对而言、相区别而存在的,在我国古代还与辞赋和骈文有所区别,泛指一切不讲究韵律排偶而用日常语言书写的散体文章。这是散文的本义,虽然只从语言层面来界定文体,却抓住了散文语体非韵非骈、自由表达的散体特性,揭示出散文与思维语言、日常说话更直接更密切的内在联系,也表明散文的应用范围与思维语言一样广泛灵活。中外散文都从记言记事开始,逐渐生发衍化出叙事、说理、抒情的各式文章,从历史、哲学、宗教、伦理到时事政治、现实人生、个人经验和内心感觉,都有散文的用武之地和突出表现。众所周知,我国先秦时代就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散文和《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哲理散文,古希腊也是从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的历史著述和狄摩西尼的演说、柏拉图的对话等说理散文肇始的。中外散文都发生于文史哲浑然未分时代,都发源于立言议事的实用需要,同时也都开始讲究文辞的表达效果,上述传世名著都不仅有史有识有哲理,还有形象和情感、逻辑和修辞、警句和妙语、文采和风趣等文学性元素,也有真善美的综合判断和有机结合,历来都被奉为文学经典和散文元典。

因此,中外文论又都进而从文学层面看待散文,引申和界定散文与诗歌对举、同中有异的文学属性。诗和散文同为语言艺术,都有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的自觉意识和修辞要求。但对“文”的内涵,历来有文辞、文采、文章、文学等多义而宽泛的理解。在广义文学范畴中,包含纯文学与杂文学的各种形式,诗最早成为纯文学的代表,散文因无韵实用而一度被归入与“文”有别的“笔”之列。唐宋古文发展丰富了散文的文学性,使散文出“笔”入“文”,与诗各擅胜场,并列为中国文学正宗,但也一直带有实用与审美交织的杂文学的印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大抵形成诗用韵律而善于吟咏情性、文用散语而便于叙事说理的文体观。例如,晋代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和“论精微而朗畅”,金代元好问的“有所记述之谓文,吟咏情性之谓诗”,明代胡应麟的“文尚典实,诗贵清空;诗主风神,文先理道”,等等。外国文论中也有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各种散文也大多归属杂文学,具有与诗不同的功能和风格。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在《修辞学》中说“散文的风格不同于诗的风格”。这在黑格尔《美学》中发展为诗和散文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掌握方式”,“散文意识要有一种和诗不同的思想和语言”,是“通过知解力”、“按照外在有限世界的关系去看待”“现实界的广阔材料”的,带有“日常意识”、“寻常表现”的特点,虽也“接近艺术”,却不如诗纯粹。他从思维方式上辨析诗文的根本差异,比韵散之分、体用之别更切中肯綮,但也难免带有重诗轻文的成见。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则说:“诗是情感的语言,散文是理智的语言;但是理智就其有具体性与实在性而言,仍是情感,所以一切散文都有它的诗的方面。”他超越世人的成见而弥合诗文的分歧,张扬散文情理统一的诗性和文学性。中外文论家这类诗文观念不胜枚举,异中有同,大多从形式、内容、风格和功用等方面比较、辨析诗文的区别与联系,启发后人以历史比较的眼光看待散文与诗相反相成、变化发展的文学特性和文体特点。

现代散文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互动关系

中国现代散文是在中外文化交流的现代语境中发展起来的,必然带有传承创新、引进交融的时代特点和总体风貌。其创作实践与理论建设都受到传统和外来影响,适应时代变化而变革更新和互动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解放思想,放眼世界,还更新语言,解放文体,开启文学现代化进程。散文就在这时代大变革中蜕旧更新,形成文学散文、白话美文、自由文体和个性艺术的基本观念。现代意义的文学散文,比非韵非诗的古典散文观增多了非小说的限定,如朱自清说“那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叶圣陶说“除去小说、诗歌、戏剧之外,都是散文”。这与西方“非小说性散文”的涵义大体一致,都包括随笔、杂文、小品文、抒情散文、杂记、游记、传记、日记、书信、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大都具有不唯美、非虚构的杂文学属性,有些也跨入纯文学行列,因而有狭义文学散文之称。现代散文以白话取代文言,破除“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回归言为心声、言文合一的大道,与欧洲各国散文从古拉丁文变为本国语文的路径一样,促进了散文的语体化、生活化、普及化和现代化。散文是散体文章,这是中外古今散文的文体共性;古人常说的文无定法、随物赋形,跟现代人所说的任心闲话、随意挥洒等一脉相通。“五四”时代思想自由、文体解放的浪潮,冲破了古文义法的艺术教条,进一步激活了散文自由创造的精神,也强化了散文比姐妹文体自由灵活、无所不达的特长。

散文的自由创造出自创作主体,来源于作者本身的个性人格、生活经验、思想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作用,表现出因人而异的个性色彩。郁达夫指出,“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见”,“以这一种觉醒的思想为中心,更以打破了械梏之后的文字为体用,现代的散文,就滋长起来了”,从而形成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家既发扬我国古代散文中修辞立诚、抒情言志一路的优秀传统,又吸收外国近现代散文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滋养,普遍认同散文是一种“自己告白的文学”,“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的人格的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所以它的特质是个人的,一切都是从个人的主观发出来,所以它的特质又是不规则的、非正式的”。

人们在散文体式的自由灵活、作者心灵的自由活泼和个性表现的率真自然的内在关联中把握散文的特性,把散文视为不假雕饰、自然流露作者真性情的个人文体。散文的个性表现比小说戏剧来得直接真切,比诗歌更为洒脱自在,带着不经意、不文饰、不拘束的天然本色。这既贯通了刘勰“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和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本土传统,又接通了蒙田随笔开创的欧美传统:“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底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现代散文确立的文学散文、白话美文、自由文体和个性艺术这四个主要观念,从属性、媒介、体式和体性诸层面辨识和界定现代散文的艺术特性和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散文观的基本范畴,迄今仍在沿用和阐发。

朱自清曾说,现代“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只精神面目,颇不相同罢了”。这启发我们要辩证把握新旧、散韵、诗文等复杂关系,以现代散文理论和创作研究为基础,吸收和整合中外散文理论资源,从中梳理和提炼散文学的范畴概念和逻辑结构,抓住散文体性和个体创造相互关系的核心问题,深入探讨实用与审美、文心与文体、自由与自律、范式与独创、自我与风格、文气与文采等具体问题,努力建构现代散文学中外整合、古今转化的文类共性、现代特性和个性创造协调统一的系统理论,为散文研究提供理论方法和学理支撑。

(责编:秦华、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