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B卷)”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31日13:2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于2012年10月立项,自立项后积极开展了研究工作及基础性工作,较为出色地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这一阶段本项目主要在基础性层面开展了工作,以资料收集为主要任务,进行了鲁迅手稿的收集、整理和校勘工作。完成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其一是在文物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鲁迅手稿全集》的基础上,对于未收入的鲁迅翻译手稿进行收集整理,目前与国家图书馆古籍部磋商后已达成协议,将该馆收藏的从未发表过的鲁迅翻译编辑公开出版,《国家图书馆藏鲁迅未刊翻译手稿》共计533页即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同时,上海鲁迅纪念馆已完成鲁迅翻译手稿《毁灭》(苏联法捷耶夫原著)360页的扫描工作,将于年内影印出版。其二是在对鲁迅创作手稿版本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为基础参校,通过与手稿、初刊本、初版本对比校勘,整理异文。目前已完成50%的汇校,拟在2015年出版《鲁迅创作手稿校记》一书。其三是做了鲁迅手稿研究资料目录索引和鲁迅手稿首次发表篇目索引。这两个索引的完成,为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提供了便利。

鲁迅手稿研究的基础性准备工作已经展开,同时,课题组成员也开始陆续发表成果。根据计划,每个子课题至少每年发表1-2篇CSCII论文,本项目至今完成20余篇论文和2部鲁迅翻译手稿集(包括已经发表和虽未发表但已交稿的论著),超额完成了任务。为了使项目研究的成果能够集中发表、更好地发挥学术影响,同时推动鲁迅及中国现代作家手稿研究的发展,体现国家重大项目的社会效益,在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的支持下,拟创办《中国作家手稿研究》集刊,由项目组成员组成编辑部,目前已在积极筹备中,第一集稿件将在2015年上半年集齐。

本项目设置4个子课题,并设立一个协调小组负责资料的搜集与提供等。各子课题进度不一,但基本都完成了任务,除完成和发表论文外,还分别完成了如下工作:

“鲁迅外文、翻译手稿整理与研究”子课题,对国家图书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所藏的翻译手稿做了统计,并做了一部分复制扫描工作,完成了鲁迅翻译的法捷耶夫的《毁灭》手稿的扫描。从日文、英文等方面对鲁迅翻译手稿进行了校勘和研究,成果已陆续以论文形式发表。

“鲁迅创作手稿校勘与研究”子课题,对鲁迅创作手稿的篇目做了统计和扫描,从期刊网上下载了《呐喊》、《彷徨》、《野草》、《且介亭杂文》等各集的初刊版本,收集了鲁迅作品集的初版本,确定了《鲁迅创作手稿校记范例》,对鲁迅创作手稿根据手稿、初刊、初版进行校勘,目前工作已完成过半。

“鲁迅与手稿批评理论建设”子课题,进行鲁迅创作手稿的部分校勘工作,在汇校的基础上,开展理论研究,确立了西方手稿学史和中国古代版本学史概论、中国现代文学手稿学的建构、鲁迅手稿出版史、鲁迅手稿书法研究等几大研究方向,拟完成一部25万字的著作。

“鲁迅手稿文献资料索引”子课题,完成了《国家图书馆藏鲁迅未刊翻译手稿》的编辑,即将出版。《鲁迅手稿首次发表篇目索引》和《鲁迅手稿研究资料索引》正在进行中;确定了《鲁迅手稿全集索引体例》及《鲁迅手稿出版索引体例》,并拟在2014年8月前完成全部索引工作。根据计划进行鲁迅创作手稿部分的篇目题解,下一步还将完成书信、日记、翻译等手稿的题解。

(二)调研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项目各子课题均需首先对手稿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为此,这一年半我们7次赴北京,与国家图书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协商共享资料事宜,并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进展。同时与海外学者也增加交流。

为推动课题的开展,立项后我们于2012年12月1日举行了开题报告会,2013年9月22日-24日,在“2013年中国鲁迅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鲁迅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进行了关于鲁迅文本研究的专题讨论。自2013年年初至今召开全体子课题负责人会议5次,各子课题分头召开会议1-2次,就项目所涉及的学术问题和工作问题,诸如工作方案、各子课题任务分工及人员确定、手稿资料的扫描与共享、手稿研究的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形成协议及工作文本,用以指导和规范工作。此外,为便于课题组成员联系,建立了“作家手稿与文献”QQ群, 形成了热烈讨论的气氛。

本项目除与国内相关鲁迅手稿收藏单位合作,2012年3月在上海交大人文学院成立“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系国内首个手稿研究中心。中心成立前后,得到国际国内有关手稿研究单位及学者的鼎力支持。2013年9月首席专家应邀赴奥地利进行访问并讲学,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任教的冯铁教授的引介下,与奥地利国家文献档案馆、奥地利穆齐尔文献馆的负责人进行了接洽和磋商,决定今后加强合作,互相参与相关的学术活动。其他4位子课题负责人及成员也分别赴澳大利亚、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地搜集资料,开展合作交流。这些交流为中国现代作家手稿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项目组已确定今年8月14-17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及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已获得相关单位批件,已有境内外专家40多人报名参加会议,来自日本、澳大利亚、奥地利、韩国的8位著名国际手稿研究专家已明确表示参加,届时将就鲁迅手稿研究历史与现状、现代作家手稿研究的理论建设、中西方手稿研究传统与现状比较等主题展开讨论。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之中。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分别于2013年3月、9月及2014年3月、5月各出《工作简报》一期,4期简报共约12万字。第一期主要内容为开题报告会及阶段性成果;第二期主要内容为2013年鲁迅年会关于鲁迅手稿的专题讨论及成果;第三期主要内容为鲁迅初刊文章的数据调查;第四期主要内容为鲁迅创作手稿汇校的成果。

首席专家组织课题组成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一组论文,展示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我们在参加国内外与鲁迅及现代文学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上,均大力介绍和宣传本项目。首席专家在奥地利中国现代文学研讨会上发表《从<鲁迅全集>的注释看中国八十年代文艺》的演讲,深受好评。此文经瑞士学者冯铁翻译成英文,将在奥地利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我们还利用讲座的形式扩大影响,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相关研究机构进行了密切合作,上海交通大学网站对于本项目的开题报告及手稿研究中心成立等进行了及时报道;复旦中文系举办了“绕不开的鲁迅”等讲座。此外,《文汇读书周报》等刊物做了报道。

综上所述,前一阶段我们对本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做了一定的推介,但由于工作初步展开,宣传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下一阶段我们将加大力度,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利用高校这一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广成果,使我们的项目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其一是组织协调方面。由于子课题负责人在不同高校,一些课题组成员在外地,因此在组织联络上有一定难度。过去一年半,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做了许多调整工作,成立了协调小组,承担起联络及提供基础资料的工作。首席专家招收了一位博士后,作为助手,协助与校方的事务沟通,并深度参与课题研究。

其二是手稿批评理论框架的搭建。我们不能照搬照套西方的手稿研究理论,而此前国内的手稿研究也缺乏这方面的累积。为此,作为解决的方法,首先,“鲁迅与手稿批评理论建设”子课题组参与到手稿的校勘中,从对鲁迅手稿的切实的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从中国现代作家手稿研究的大背景中考察鲁迅手稿,并归纳出手稿研究的规律。同时,也是很重要的,积极吸取国际上手稿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国外学术界同行进行对话交流。

通过前一阶段的基础性工作,我们感到在以往的鲁迅研究中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不少心得。兹举例如下:

鲁迅手稿的新发现。通过对手稿逐篇校勘和做题解,可以发现,文物出版社《鲁迅手稿全集》中收录的手稿,还有可以补充的余地。例如《淑姿的信序》,全集中收的手稿有涂改,无标题,而当时出版的《信》中收录的鲁迅手迹《序》,则是誊清稿,这一篇手稿也当收入。又如。鲁迅的《题三义塔》一诗,原件在日本人手中,但此诗在鲁迅致杨霁云的信中亦曾抄录,因此,又有了不同版本。诸如此类的发现还有不少。

以往《鲁迅全集》的校勘问题。根据朱正等《鲁迅全集》编纂者的回忆可知,当时编辑《鲁迅全集》以初版本为底本,参校初刊和手稿改定,但对于这些改动的地方没有加以说明。此次校勘,也可以视为一个还原过程,可以使研究者更清楚地看到鲁迅作品的多个版本的存在情况。此外,由于当时并没有以手稿为底本,校勘的结果与手稿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在校勘中发现不少地方所有的刊本都与手稿不同,这是由于初刊就有误植,然后,之后的所有校勘以初版为底本,造成手稿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十分需要指出,并在以后的《鲁迅全集》校勘中加以订正的。

此外,我们也认识到,鲁迅手稿的研究,不是孤立的,应该在现代作家手稿及同时代世界作家手稿研究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这样的成果才是富有前瞻性的。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简介

1.《毁灭》手稿影印本

《毁灭》为苏联作家法捷耶夫(Александр Фадеев,1901~1956)于1925~1926年所著,为描写红军游击队事迹的小说。1927年该书出版后,立刻引起苏联文学界普遍注意和赞誉。当时的《真理报》给予高度的评论《毁灭》出版后也很快得到了东方左翼作家的注意,日本左翼作家藏原惟人在1928年三月号《前卫》上发表《法捷耶夫的小说〈毁灭〉》,对《毁灭》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论。随后,在1929年,藏原惟人的日译本《坏灭》由日本南宋書院出版,作为该出版社编辑的“世界社会主义文学丛书”的第7篇。1930年,这个日译本作为日本戦旗社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小説选集”的第1篇得到再次出版。

鲁迅在1929年5月2日在内山书店购得藏原惟人的南宋书院版《坏灭》后,阅读了该书,并着手进行翻译。鲁迅很欣赏《毁灭》,称之为“纪念碑的小说” ,“实在是新文学中的一个大炬火”。1929年下半年,鲁迅在阅读该书后,便着手进行翻译,其译文首先发表在1930年1月创刊的《萌芽》月刊上。

至今,鲁迅刊于《萌芽》月刊上的《溃灭》译文手稿未被发现。现存的《毁灭》译文手稿是鲁迅为出版《毁灭》单行本的誊写稿,它是为上海鲁迅纪念馆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是许广平所捐赠。不同于《两地书》以及《故事新编》等手稿有鲁迅请许广平代为誊写的情形,《毁灭》手稿则从扉页设计到全文誊写,全部由鲁迅亲手完成,反映了他对于《毁灭》的重视程度。事实上鲁迅在文章、大会讲演、书信、记者采访、广告文案中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多次介绍这部小说,同时又将这份手稿妥善保存下来,《毁灭》是唯一的使鲁迅赋诸予多种特别态度的鲁迅译著。不同于《两地书》以及《故事新编》等手稿有鲁迅请许广平代为誊写的情形,《毁灭》手稿则从扉页设计到全文誊写,全部由鲁迅亲手完成,反映了他对于《毁灭》的重视程度。事实上鲁迅在文章、大会讲演、书信、记者采访、广告文案中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多次介绍这部小说,同时又将这份手稿妥善保存下来,《毁灭》是唯一的使鲁迅赋诸予多种特别态度的鲁迅译著。《毁灭》手稿的影印出版对于鲁迅研究及左翼文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鲁迅创作手稿校记

鲁迅手稿,保存下来三百余篇,比较完整的是《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两地书》以及后期的杂文手稿。这些手稿中,有些是鲁迅写文章的原稿,有较多修改;有些是鲁迅为了编文集,从最初刊出的报刊上手抄下来,改动较少,甚或全篇都无改动,可以称为誊清稿;有些是他人代拟,经鲁迅修改;有些是许广平代抄;有些是排印稿,经鲁迅修改或者写题目、注明日期、署名的,这些全部作为鲁迅手稿收入。鲁迅手稿,跟鲁迅最初发表在当时的报刊上的文章(称为初刊本),往往有所出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集结成文集出版(称为初版本),不仅可能跟最初手稿不一致,在初刊本基础上也可能进行了文字删减,形成另外一种面貌,在这些改动中,鲁迅的思想变动也可随之呈现,因此,在进行鲁迅手稿研究时,对鲁迅手稿、初刊本、初版本的不同之处进行校读,是必不可少的过程。

本课题以鲁迅的文学创作手稿为基础,搜寻了手稿相对应的初刊本和集结成文的初版本,以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为顺序,以校勘学为基本方法,通过手稿与初刊本、初版本、全集本的对比校勘,整理出不同版本的异文,做出校读记汇编,力图呈现鲁迅文学创作的原始风貌和渐变过程。其成果拟将结集出版。

3、代表性学术论文:

(1)鲁迅周作人合译《神盖记》手稿研究(王锡荣)

本文发表于CSSCI刊物《东岳论丛》2014年第一期,共约10000字。

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翻译的《神盖记》手稿,是目前罕见存世的两人深度合作的证物,且是早期留日时期的遗存,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而且体现了两人当时的翻译理念,呈现了当时两人的知识面和翻译技巧之差别,且对于两人尤其是鲁迅后来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对于中国现代翻译史研究和文学创作手稿研究的也是第一手的文献。

作者在写作本文前,对周氏兄弟合作翻译的手稿《神盖记》进行了全文识读、校勘、整理。《神盖记》,是匈牙利作家米克沙特的长篇小说,现通译《圣彼得的伞》,全书200页,约17万字,鲁迅和周作人仅翻译了其第一章《故事》(通译《传奇》),约2万字。由周作人起草,鲁迅详细校勘修改,修改的比例很大,有的地方字里行间写得密密麻麻,字迹非常细小,但是并不潦草。

作者在将该手稿整理成文后,写作了本文,从原稿的来源,翻译的背景、手稿的辨识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手稿所呈现的面貌及其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三个主要结论:(一)、这部译稿揭示鲁迅周作人合作翻译《域外小说集》的方式特点。(二)、从这份译稿的翻译过程,可以推知《域外小说集》是两个人共同的翻译成果。(三)、这部译稿揭示鲁迅与周作人当时在翻译能力与学识上的差别。然后,本文还对《神盖记》的文学风格及其与鲁迅创作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发现其创作风格与鲁迅的《阿Q正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既反映了鲁迅的文学旨趣,也可以看到该书对鲁迅创作的影响。这些分析和结论,是以往所有研究所没有的,是新的发现和创见。

(2)《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张中良,发表时署名秦弓)

刊于《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基本内容:从五四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鲁迅均有儿童文学翻译力作推出,其儿童文学翻译不仅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乃至包括翻译文学在内的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其自身的创作亦不无影响,诸如文体形式的借鉴,题材的选择与艺术构思,童话作家与童话意象进入作品,最为突出的启迪是自然描写、动物描写与儿童描写。鲁迅性格中社会色彩颇重,收入《呐喊》的前六篇小说,少有对自然的主体性描写。然而,到了译出爱罗先珂的大部分童话与童话剧《桃色的云》之后,小说中自然描写的比重明显增加。散文诗《好的故事》也有《桃色的云》与《春夜的梦》的印痕。《小约翰》虽是1926年译出初稿,但此前深为鲁迅所喜,也会对鲁迅小说与《秋夜》等散文与散文诗有所影响。《呐喊》的前十一篇小说里,动物出场很少,而在翻译完《小鸡的悲剧》之后,鲁迅写下了《兔和猫》、《鸭的喜剧》,小动物更大程度地进入了作品,甚至成为主角。此外,这一时期,儿童在作品中的权重增加了,不仅是启动、推进情节发展的动因,而且童心、童趣得到正面的描写与充分的展开。儿童本色在《朝花夕拾》得以复归,尤其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为浓墨重彩,而后者的写作时间恰在《小约翰》初稿译成之后,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

主要观点: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同中国现代社会与文学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鲁迅对儿童文学翻译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其儿童文学翻译不仅丰富了儿童文学翻译、推动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乃至整个现代文学的发展,而且对鲁迅自身的文学创作亦有明显的启迪作用。

学术价值:第一次对鲁迅的儿童翻译历程及其动因、建树与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全面的分析,第一次对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与其创作做出细致的比较,指出其影响所在,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创新价值。

社会影响:《新华文摘》2013年第15期“论点摘编”栏目予以摘编,影响广泛。

(3)《鲁迅稿本问题辨考》(符杰祥)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鲁迅的手稿本与初刊本、排印本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字差异。那么,如何看待不同版本的差异,又如何辨识鲁迅的稿本性质呢?朱正先生提出了一条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认为现在保存下来的鲁迅手稿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最初投寄给报刊发表的“原稿”;另一种是编印集子的时候又从当初发表的报刊上抄下来的“清稿”。鉴别有两条原则:一是标题下面有无作者的署名,二是作者在手稿上所编的页码。仔细鉴别鲁迅的手稿,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鲁迅在上海最后十年的手稿很少有看到作者署名的,能看到作者署名的多是北京到广州时期的手稿。如果把这两个时期分为前期和后期的话,那么前期基本符合“原稿”的条件,后期则基本符合“清稿”的原则。

许广平曾提到鲁迅“后来”寄给报刊的稿子多非“原稿”,而是“副稿”。寄送“副稿”,主要是为了对付审查;保存“原稿”,主要是为了编集出版。为了应对审查,发生以“副稿”代替“原稿”的复杂情况,主要是在1933年下半年之后。鲁迅前期手稿符合“最初投寄给报刊发表”的“原稿”概念,后期则不尽然。这主要是因为,北洋时期的言论环境相对宽松,而上海十年的写作环境则更为险恶。同样,“清稿”的两条原则适用鲁迅前期的手稿,但后期尤其是晚期则不完全适用。

学术价值:初步完成了鲁迅文学创作手稿的谱系建构与稿本性质考辨工作。本文在前辈学者的考证校勘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对鲁迅稿本的复杂问题提出了许多故有建设性的新说法,指出鲁迅手稿有原稿、清稿、副稿、底稿之分,也有早期与晚期、前期与后期之别。通过统计归纳与鉴别考证,明确稿本的不同性质与来源,为鲁迅的文学创作手稿建立清晰的分类与谱系。

社会影响:系列论文发表后受到了业界好评,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郁先生在《走进象牙塔里的鲁迅研究》(《文艺争鸣》2014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在沿着前人的思路滑动,触摸到存在的幽暗之处”,“符杰祥的研究,很少空谈,对具体问题的发现颇见功底”,对鲁迅研究的一些“难题,我在他的研究里看到了精神的挺进。”

(4)《新发现的六则鲁迅佚文考释》(葛涛)

基本内容:本文介绍了笔者新发现的六则鲁迅佚文,主要章节如下:一,新发现的现存最早的鲁迅手迹《拟购书目》考释;二,新发现的鲁迅致蔡元培书信考释;三,新发现的鲁迅题《初期白话诗稿》佚文考释;四,新发现的鲁迅致萧军的书信考释;五,新发现的鲁迅编辑瞿秋白的文集时的两则佚文考释;六,新发现的鲁迅赠送《海上述林》(上卷)的两个书单考释。

主要观点:

(1)笔者认为这六则鲁迅佚文对于研究鲁迅的生平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全集》主要收录鲁迅创作的文字,这使得一些鲁迅的散篇文字因为没有被收入《鲁迅全集》之中而很少为研究者所知。笔者搜集了一些还没有发表过的鲁迅的散篇文字,这些文字虽然不是文学创作,但是对于研究鲁迅的生平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笔者认为鲁迅的集外散篇文字中的一些短文即使按照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的编辑方针,也应当被收入该全集之中。如新发现的鲁迅题《初期白话诗稿》的佚文,新发现的鲁迅致萧军的书信等都应当在今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修订《鲁迅全集》时编入。

(3)笔者认为鲁迅的集外散篇文字值得重视,不仅是因为这些集外散篇文字是文化伟人鲁迅先生的吉光片羽,而且这些集外散篇文字对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理解鲁迅其人其作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学术价值:这六则鲁迅佚文的发现是近年来鲁迅史料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收获,对于进一步推动鲁迅史料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影响:(1)论文的部分章节曾经在2012年11月由国际鲁迅研究会和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国际鲁迅研究会第一次学术论坛:北京论坛”上宣读,并得到了国内外的一些鲁迅研究专家的好评,著名鲁迅史料研究专家朱正先生也对本文披露的新发现的六则鲁迅佚文中的两则佚文予以肯定,认为今后人民文学出版社修订《鲁迅全集》时应当收入其中的两则鲁迅佚文。(2)论文作为特稿在(澳门)《南国人文学刊》的2013年第1期上发表。(3)论文在《南国人文学刊》发表后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学》2013年第11期全文转载。(4)论文的部分章节被改写成短文后分别在2012年4月8日,2012年9月16日,2013年1月1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

(5)《鲁迅的纪念文字与“记念”的修辞术》(符杰祥)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通读鲁迅不同时期的纪念文章,会发现一个有意味的修辞现象:鲁迅常用的纪念文字是“记念”,而非约定俗成的“纪念”。鲁迅对自己语言习惯的坚持,本身即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修辞艺术问题。作为一个文学启蒙者,鲁迅的“咬文嚼字”不仅仅是一种以语法精密为现实任务的先锋实验,而同时也是一种以启蒙效应为最终旨归的修辞艺术。在“纪念”成为通行语的中国,鲁迅还要坚持日本语的“记念”,主因有二:其一是“硬译”路线,其二是“小学”背景。鲁迅在纪念文章中选择何种修辞方式,是由具体的修辞情境来决定的。在表达内心深处的个人记忆时,鲁迅倾向用自己所喜欢的“记念”,在代表社会角色做集体发言时,鲁迅一般用约定俗成的“纪念”。这种语词分用现象在鲁迅的纪念文章中,表现为“回忆记”与“纪念文”两类不同的文体风格。对鲁迅来说,不受“纪念文”形式约束、自由抒发情感的“回忆记”,是更贴近其独立思想与文学心性的。

学术价值:在鲁迅所写的纪念文章中,尤以《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流传广远、感人至深。这两篇纪念文章在入选全国各地的中学语文课本后,又无形中具有了一种文学经典的地位与意义。不过,鲁迅的这两篇名文也给强调“规范化”的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大不小的麻烦。起因在于,这两篇纪念文章中的纪念文字全为“记念”,与现在流行的“纪念”用法明显不同。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正是以“通假字”或“异体字”的方式对鲁迅文章中诸多“不规范”的用词进行规范化处理的。通过手稿本的比较研究,本文指出“记念”在鲁迅文学创作中的修辞艺术与审美效用,进而揭示“回忆记”与“纪念文”两类不同的文体风格。既有新的理论创建,又有现实指导意义。

社会影响:论文发表于《文史哲》,先后收入《经典与现实: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文集。在正式发表前的学术会议稿上,作者曾接受新华社专题采访,该报道在新华网登载后先后被网易等国内各大网站转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6)《左翼文学场域的运行规则——<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手稿辨正》(刘云)

刊于《山东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本文认为,在1930年代,左翼文学内部具有不同于大的“文学场”的独特运行规则和资本等级秩序,因此可将其视作一个特殊的场域。《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从原稿到定稿的修订过程,反映了左翼文学场域内的权力结构和等级制度,折射出鲁迅、冯雪峰和周扬等人在“两个口号”论争中所持的不同立场、使用的不同策略以及这种“不同”如何受文学场外部的权力场决定等问题,并且可以使研究者对30年代左翼文学的运行情境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指出,在此时的左翼文学场内,“不能自主的原则”占据着明显的优先地位。因此,外部政治场中的权力结构及争斗,也会在此时的左翼文学场中导致及时的、关键的变化,甚至对其运作规则和位置关系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参与者”所各自拥有的政治资本,也就成为了判断他们在场域内话语权的决定性因素。然而此中鲁迅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话语所具有的高度权威性并非来源于其政治资本,而是来源于由过往经历和文坛声望共同构筑而成的象征资本,因此也便成为了场域内部的另一种权力源头。因此,对鲁迅的“争夺”,也便成为冯雪峰和周扬采用不同话语策略的重要依据,其目的在维持或变更场域中的现存力量构型。而相比他们,鲁迅更为关心的问题则是“新人”本身的问题,关于这一问题的忧虑,构成了晚年鲁迅困扰的一个重要来源。

本文通过对《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手稿的详细读解和辨正,援用文本发生学理论,指出手稿上所存留的“修改的痕迹”,不仅是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直接反映、创作过程的详细记录,它同时更折射出社会、政治、文化的外在因素,是如何作用于作者的“个人思想”与“个人兴趣”,并最终定型为“文本”这一形式的。对中国现代文学而言,上述手稿研究范式的确立将可以弥补长久以来被忽略的一条脉络,深化我们对文学处境的认知。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鲁迅周作人合译《神盖记》手稿研究

王锡荣

论文

《东岳论丛》2014年第1期 [CSSCI]

9000

 

2

从《鲁迅全集》的注释看中国八十年代文艺

王锡荣

论文

《上海鲁迅研究》2013年冬、2014年春

14000

已由奥地利学者翻译成英语,将在奥地利刊物刊登。

3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在小说世界的遇合

张中良

论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CSSCI]

6000

 

4

鲁迅的儿童文学翻译

张中良

论文

《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CSSCI]

7000

《新华文摘》2013年第15期“论点摘编”。

5

《鲁迅的纪念文字与“记念”的修辞术》

符杰祥

论文

《文史哲》2013/2

17000

被《在经典与现实中走向纵深的鲁迅研究》等书转载

6

《鲁迅稿本问题辩考:从〈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说起》

符杰祥

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7 [CSSCI]

16500

收入2013《鲁迅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论文集

7

《鲁迅的日本写作与中国现代性》

符杰祥

论文

《东西比较文学》(韩国),2013/12

8000

收入“世界视野中的鲁迅”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8

《李世军日记手稿中的一则冯玉祥史料与辨析》

符杰祥

论文

《国际郭沫若研究集刊》(台北)2014/1

17000

 

9

王景山先生的《鲁迅书信考释》

陈子善

论文

2012.12.12《中华读书报·书评周刊》

3000

 

10

唐弢先生关于《申报自由谈杂文选》的通信

陈子善

论文

2013年5月《新文学史料》[CSSCI] 总第139期

4000

 

11

新见鲁迅致郁达夫佚简考

陈子善

论文

2014.1.26《东方早报·上海书评》

4000

 

12

试论鲁迅后来不再以小说为创作中心的原因

郜元宝

论文

《上海鲁迅研究》2014年秋季刊

5000

 

13

从“‘商定’文豪”到想“寻找大师”

郜元宝

论文

《文艺争鸣》[CSSCI] 2014年第4期

4000

 

14

悠悠世人之口——鲁迅小说的结尾

郜元宝

论文

《小说选刊》2014年第7期

5000

 

15

因莫言获奖而想起鲁迅的一些话

郜元宝

论文

《上海文化》2013年第1期

5000

 

16

“小说模样的文章”

郜元宝

论文

《文艺争鸣》[CSSCI] 2013年第2期

3500

 

17

暂别鲁迅

郜元宝

论文

《文艺争鸣》[CSSCI] 2012年12期

4000

 

18

“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围绕《狂人日记》的一段学术史回顾

郜元宝

论文

《现代中文学刊》2012年6期

10000

 

19

鲁迅语言二题

郜元宝

论文

《书城》2012年11月号

5000

 

20

鲁迅与当代中国的语言问题

郜元宝

论文

《南方文坛》[CSSCI] 2012年第6期

12000

《人大复印资料》2013/1转载;《新华文摘》2013年7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2期以《鲁迅的语言经验与当下写作》为题转摘两页

21

还是“被描写”的时代

郜元宝

论文

《文汇读书周报》2012年6月29日

2500

 

22

失败者的抵抗——从《北京苦住庵记》说起

郜元宝

论文

《学术月刊》[CSSCI] 2012年5期

11000

 

23

今天依然不能绕过的鲁迅

郜元宝

论文

《南方文坛》2012年1期 [CSSCI]

6000

 

24

鲁迅书信附件应当完整地收入〈鲁迅全集〉

 

葛涛

论文

《现代中文学刊》2014年第1期

14000

 

25

 

新发现的鲁迅佚文:鲁迅校对〈嵇康集〉的手稿

葛涛

论文

《东岳论丛》2014年第1期 [CSSCI]

 

4000

 

26

新发现的六则鲁迅佚文考释

葛涛

论文

《南国人文学刊》(澳门)2013年第1期

11000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文学》2013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7

鲁迅的集外散篇文字值得重视

 

葛涛

论文

《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4期。[CSSCI]

7000

 

28

从一个新发现的鲁迅购书记录再谈鲁迅与嘉业堂所刻书

葛涛

论文

(香港)《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

 

7000

 

29

《怀旧》的三个英译本

顾钧

论文

《鲁迅研究月刊》2014年3期[CSSCI]

 

6000

 

30

姚克与两份鲁迅英文小传

顾钧

论文

《中华读书报》2014年3月26日

3000

 

31

英语世界鲁迅译介研究三题

 

顾钧

论文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14000

 

32

《鲁迅手稿全集》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综述

乔丽华

论文

《上海鲁迅研究》2013年秋

6000

 

33

回到鲁迅的“前文本”——鲁迅手稿研究管窥

乔丽华

论文

《上海鲁迅研究》2013年秋

6000

 

34

左翼文学场域的运作规则——《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手稿辨正

刘云

论文

《山东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CSSCI]

8000

 

35

鲁迅译稿《毁灭》

——基本情况及其鲁迅校誊《关于〈毁灭〉》手稿

 

李浩

论文

在“世界视野中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济南,2014年6月)上作大会交流论文,同时,该文被编入《上海鲁迅研究》2014年夏辑中。

 

8000

 

36

冷战框架下的香港左派电影——以影片《阿Q正传》为中心的讨论

王宇平

论文

“人文亚洲:冷战结构下的文与艺”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2014.3.7-8

8000

 

3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支那文学概论讲话》文本比对

施晓燕

论文

待刊

9000

 

38

新发现的两幅鲁迅搜集、整理汉画像的手稿考释

葛涛

 

在“鲁迅与20世纪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鲁迅研究会主办,2013年3月

6000

 

39

论鲁迅对所翻译的三篇契诃夫小说的手稿的修改

葛涛

 

在“世界文学中的鲁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山东师范大学和中国鲁迅研究会主办,2014年6月。待刊。

15000

 

40

《国家图书馆藏鲁迅未刊翻译手稿》

 

编著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即将出版

约533页

 

41

《毁灭》手稿影印本

 

编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年底出版

约360页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