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31日14:1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自本课题立项以来,在首席专家的精心组织和协调下,课题组所有成员戮力同心,紧密围绕各自承担的课题任务,认真领会标书对各子课题具体的研究规划和要求,从调查研究开始,或关注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或着重于个案的遴选与研究,或措意于理论的探讨与诠释。各子课题陆续展开研究布局,稳步推进,迄今为止,各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推进,都取得了各自的阶段性成果,现择要介绍如下:

理论组子课题:本子课题自项目实施以来,即按照预定计划有序开展各项工作。本子课题的核心内容主要涉及两大主要的研究领域,一是人类学关于人类政治组织演进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运用的情况,包括对国际人类学各个时代、各不同学派乃至各不同学者对国家起源理论阐述的真实内容和确切意义、不同学者理论成果间之异同及相关学术背景和所有有关理论成果之学术价值的分析,二是聚焦中国国家起源的个案,对中国国家起源和国家制度早期发展过程,包括中国前国家政治组织、早期国家以及成熟国家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建立较为合理的历史学叙说框架。

项目启动后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同时开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对目标课题研究现状全面了解和对目标课题内容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正在逐步形成理论子课题最终成果内容的整体框架和全项目最终成果内容及形式的初步构想,而这些进展将对于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推进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在目标课题的若干关键性内容上开展实质性研究,完成一批初步和中期成果,为形成项目最终成果中理论部分的完整阐述奠定基础。

基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对材料及理论准备情况有不同的要求,在探讨中国国家起源个案的历史学叙说框架方面,本子课题研究继续在进一步研究基础上提出更多初步成果,并在研究的深度和合理性上有较为显著的进展。在上面提到的对于中国国家起源个案的历史学叙说框架研究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如本子课题组王震中研究员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的《从复合制国家结构看华夏民族的形成》一文和在《中原文化研究》发表的《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一文均是有关中国国家起源个案研究的最新成果,包含对中国国家起源个案的历史学叙说框架研究的重要概念和思想。本项目首席专家谢维扬教授刊发的《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一文已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其所提出的问题也对于中国国家起源个案的叙述框架研究有重要意义。两文所讨论的问题以及提出的相关概念和叙说框架不仅是作者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和思考的结果,也是相关领域研究进展向更深层次发展的要求和反映。而在有关人类学关于人类政治组织演进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运用情况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对国际人类学相关研究最新进展的了解和研究方面,本子课题以极大的力度策划和开展了范围及于国际学术界的极为广泛和深入的相关资料调查、整理等准备工作。目前为止,通过组织和开展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活动,有关国际人类学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性资料收集工作已告一段落,获取了一大批反映最新的国际人类学关于人类政治组织演进理论及其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运用情况的资料,相关资料的进一步整理工作正在深入进行。根据项目原规划将进行的部分国际学术界重要有关成果的译介和研究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结合对人类学理论的讨论就国家起源研究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提出新结论的一批论文将陆续推出,如段渝教授即将发表的论文《酋邦与国家起源的两种机制》等。在上述工作进展的基础上,本子课题将在对国家起源研究理论问题的深入讨论方面提出重要新成果。总体来看,本子课题的研究进展按照预期计划有序进行,各项研究及相关工作部署均依照原定计划稳步展开,项目所取得的研究和工作成果与预期一致,为接下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世界史组子课题: 本子课题首先着重于世界范围内古代文明与早期国家起源资料的搜集。这方面首席专家谢维扬教授及宁镇疆教授最近赴美访问所搜集的材料(详后“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条),实际上有不少即属于其他古代文明及早期国家的个案材料,这部分材料的时新、权威、全面、深入均为国内所罕有,对推动世界史组子课题的研究并提升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根据项目规划时的设计,本子课题组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内容是以比较的视角对世界范围内国家起源问题不同个案的特征及其异同进行深入分析,试图通过对世界其他上古文明中国家起源和研究问题的梳理,对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贡献参考价值。现阶段,本子课题侧重于考古和文字资料都较为丰富的古代西亚文明,特别是其在宗教起源理论方面的贡献,这其中也包括后来对整个西方文明产生巨大影响的希伯来圣经的起源与构成。在古代西亚文明研究方向上,我们与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考古系教授维安?霍洛维兹(Wayne Horowitz)博士建立良好联系,联合四川大学的王献华教授,作为世界范围内为数不多研究Lugalzagesi碑刻的几位学者,维安教授向我们分享他最新的研究成果。Lugalzaggesi碑刻作为美索不达米亚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官立碑刻,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以世界为范围的帝国概念。这对本课题在西亚上古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资料。在希伯来圣经研究领域,我们联系到欧洲的数位一线学者,介绍他们的成果。如2013年6月来自维也纳大学的考古学者Rainer Feldbacher来上海大学开设暑期课程,名为“Controversies among the heirs of Abraham”(亚伯拉罕后代之间的纷争),并进行一次公开讲座,题为“Revealing the life and history of a former Jordanian society: an Austrian-Swedish expedition at the Dead Sea”(约旦早期社会的生活与历史:奥地利瑞典考古队在死海的发现);2013年11月25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圣经系主任David Chalcraft教授来上海大学访问,开设讲座,题目为“The Western Context of Biblical Studies and the Limits of the Historical Critical Method: A Sociological Enquiry”(圣经研究的西方语境与历史批判方法的局限:一种社会学探究)。另外,本子课题项目组成员黄薇博士在希伯来圣经研究领域进行一些文本研究,在《宗教学理论》2013年第3期发表论文:《传道书》结尾诗研究。2014年6月她还赴泰国清迈参加亚洲圣经学会(Society of Asian Biblical Studies)2014年会,并于会上发表论文“Understanding hebel: a Keyword for Bridging West and East”(“虚空的虚空”:东西会通)。2014年6月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宗教学研究新方法学术研讨会,并于会上发表论文《死亡的成因:〈创世记〉与古代近东文本》。本子课题组其他成员的有关研究工作正处于关键和重要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阶段中。

考古组子课题:项目开展以来,本子课题组成员在国内考古发现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新石器时期和夏商周考古中的有价值、意义明确并经得起科学论证的资料作出有深度的整理,对其所包含的史实内容及意义作深入的讨论。如宋建研究员对红山文化权贵头饰的研究,通过考古材料中玉器头饰的分析,对红山文化社会分化阶段的物化表现做探讨,对于说明中国早期政治组织演进情况具有重要意义。高江涛研究员重点考察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现状与特点,认为其中仍存在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今后研究的重点与趋势应在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动力与模式,社会组织与结构的考察应该称为文明起源研究的切入点。王芬副教授对青岛即墨北阡遗址出土大汶口文化早期人骨资料进行稳定C和N同位素分析,通过三元混合模型推测先民的食物来源包括海生类、C4植物和陆生动物,认为北阡先民主要采用渔业和农耕为主、狩猎或养殖为辅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与同时期其他遗址先民的稳定同位素数值比较,认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北方沿海和内陆地区先民的生活方式明显不同。宋建研究员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要项目禹会村遗址的考古研究,根据考古材料和现场考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认为禹会村遗址的祭祀性质和该处遗址同历史记载“禹会万国”事件的关联性质都需要再进一步思考。张童心教授从自然环境、人的能动行为、文化间交流与碰撞三方面加以考察,认为马家浜文化的产生首先植根与特定自然环境中,先民在聚落尤其是居址选择上存在较强的主观能动行为,与周边文化区人地社会交流及其产生的文化碰撞也对马家浜文化面貌的最终形成产生客观影响。

文献组子课题:文献组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针对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其一,是研究和讨论先秦历史记忆的传承与传说时期的史料品质问题,也就是要解答当初课题设计十大问题中的第2项,即“史官记录传统与历史记忆的传承”,以及第4项和第6项中的部分内容,即“祖先祭祀的严肃性”与“古史角色”的“非神话性”和探讨不同载体间历史记述的异同和损益以及历史记述在不同载体间出场的方式和环境的不同”等问题。这方面的阶段性成果有宁镇疆教授的《由先秦历史知识的传承说涉禹三器所述大禹史迹的可靠性》(《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李锐副教授的《子学与经学的传承比较》,《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另外,宁镇疆即将于《历史研究》发表的《郑玄、王肃郊祀异说重议》一文,也对上述第4项中的相关问题有集中探讨。其二,是立足于当下陆续公布的新出土文献,对古书流传与形成的研究,特别是对与传说时期史料品质鉴定有关的古书成书情况有专门的探讨。这方面的研究,就是要解答课题设计十大问题中的第7项,即“古书的“历时态”形成历程与古史史料学原则的灵活性”,这方面由于新材料迭出、参与人数众多,成果也最为丰富。其中专门探讨古书形成过程与古史史料学理论的,如谢维扬教授的《古书成书的复杂情况与传说时期史料的品质》、李锐副教授的《谈古书形成过程中的“族本”》、《〈古书通例〉补论》等文;通过古书或出土文献的个案研究来探讨古书形成过程的,如谢维扬教授的《从〈清华简(壹)〉看古书成书和流传的一些问题》、《由清华简〈说命〉三篇论古书成书与文本形成二三事》,宁镇疆教授的《〈礼记?丧服四制〉形成研究》、赵争博士的《帛书〈系辞〉成书问题补议》、《两汉〈诗经〉流传问题略论——以阜阳汉简〈诗经〉为中心》,程浩博士的的《清华简<金縢>性质与成篇辨证》等等。其三,资料整理与相关古史传说史料的钩辑与汇释工作。这方面的工作既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我们也希望通过课题组的工作,能为将来古史传说时期研究或早期国家研究提供一个全面、完整、分类详实、汇释精当又简洁可查的资料库。目前,针对《诗经》、《尚书》、《左传》、《国语》、《逸周书》等文献的史料钩辑与分类工作已接近完成,下一步除了要把文献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外,还要对钩辑、分类好的材料进行系统汇释,全部工作完成后择机出版。另外,我们也非常重视对前人古史资料整理成果的重视,比如李锐副教授受出版社之邀,专门为此点校《路史》,宁镇疆教授点校鲍彪注《战国策》,近期都将出版,这项工作也积累了有关古史记述系统的丰富知识和经验。

项目在本子课题方向上于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大学成功召开了“古史史料学研究的新视野——新出土文献与古书成书问题学术研讨会”,对深入开展本子课题方向上的研究和讨论有重要推动作用,是本项目在子课题研究方向上第一轮重要学术活动,会议论文将尽快公开编辑出版,部分重点文章将由上海《学术月刊》设专栏集中发表。

2、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

各子课题在对推进目标研究有重要意义的有关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由项目组组织的最为重要的调研活动是项目组部分成员于2014年5-6月去美国有关研究机构进行与课题有关的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学术交流,包括在美国怀俄明大学考古和人类学系资料室进行调研,考察其考古人类学陈列室,考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博物馆,美国国家印第安人博物馆以及在美国国会图书馆进行调研,旁听联合国土著民族文化论坛,与怀大考古和人类学系等机构学者交流等。获得世界范围内有关最新和重要学术成果线索近百条,其中包括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美国人类学年鉴》上所发表的近三十年来国际学者在国家起源问题上的一大批重要论文文本,对本项目研究有最重要关系的约三十多种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学者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最新和重要著作目录及获取方式,而这些资料将极大增进国内对国际学术界研究情况的了解,有许多是填补了国内研究多年来的空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此次重要调研活动后,理论组子课题组将完全整理出上述重要学术资料,其中有些还将补充列入完整译介计划。与美国考古和人类学者的交流及对有关博物馆、陈列室的考察则令课题组对国际学术界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的最新研究进展、学术立场及具体观点和方法等有了更确切的了解,也具有重要意义。

各课题组还通过邀请国内外学者来访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方式,在项目研究要求框架内与国内和国际学者交流。项目组分别于2012年12月及2013年5月、 7月邀请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石立善教授、美国怀俄明大学的罗伯特?凯利(Robert L. Kelly)教授(前美国考古学协会主席)及复旦大学的刘钊教授赴上海大学讲学。其中凯利教授在对上海大学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活动中,与课题组就与国家起源问题和相关考古学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对本子课题研究有重要帮助。谢维扬教授在出席2013年西安“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学研究所学者克拉京(N.N.Kradin)、伏尔加格勒社会研究中心学者格里宁(L.E.Grinin)等一批在国际国家起源和早期国家研究中十分活跃和重要和主要学者进行交流。继2013年在文献组子课题方向上成功举办学术研讨会之后,项目计划在在理论组子课题和世界史组子课题方向上于2015年联合召开国际性的“国家起源理论与方法问题”研讨会,将延请包括以上提到的外国学者在内的国际人类学和考古学学者参加会议,并得到积极响应。项目还将在2014年8月与上海博物馆合作,作为考古学子课题方向学术会议的一种形式,在由该馆召集和主办的“城市与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为会议主题的一部分在特定分组内与到会的部分国际学者开展关于国家起源问题的学术交流。项目考古学子课题组成员将全部参加这次会议。这些活动均为本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计划的组成部分。

项目各课题组成员也积极参与了国内各类相关学术活动,开展与国内学者的交流。本项目首席专家谢维扬教授应邀于2013年6月、10月及12月分别参加了在西安举办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办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在安徽蚌埠举办的“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并分别提交并宣读了论文。此外,本项目组成员段渝教授与高江涛副研究员参加了西安举办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宫长为研究员和李锐副教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宋建研究员参加2013年8月在辽宁赤峰召开的“中国?赤峰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与2013年12月在安徽蚌埠召开“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分别提交论文。张童心教授、曹峻副教授参加2013年10月在河南偃师召开的“夏商都邑考古暨偃师商城发现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进行学术交流;曹峻副教授参加2013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在会上做小组发言并与同行交流。宁镇疆教授参加了安徽蚌埠举办的“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山东济南山东师范大学举办的“诸子百家与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山东日照举办的“王献唐学术研讨会”,并分别提交并宣读了论文。其中,谢维扬教授在西安“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发表后已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3、成果宣传、推介

截至目前,本项目共撰写并发送项目工作简报7期,召开不同规模的项目工作会议约7次,并随项目需要不定期发送各类通知,以期使项目取得良好的协作状态。本项目工作简报定期呈报上海市哲社办。2013年10月26日至27日,“古史史料学研究的新视野——新出土文献与古书成书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成功举行,此次会议是本项目在子课题“中国古史研究的史料学问题和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文献学基础”这一研究方向上举行的重要学术活动,会议综述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刊发。本次会议在国内产生了应有的影响,不少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索要本次会议的论文集,相关媒体也进行了相应的报道,有关情况可见所附有关本次会议的报道情况汇总。此外,本课题组的研究主题和阶段性成果,也引起国内多家出版单位的高度关注,目前我们已与国内权威期刊及重要出版单位达成战略合作,定期将课题组的成果推向学术界。比如今年秋季,根据已达成的意向,《学术月刊》将以专栏形式集中发表文献子课题组学术研讨会的一组文章,专题探讨古书形成与流传的理论问题,将在学术界产生良好影响。与此同时,我们也与上海中西书局、中国大百科等出版单位达成初步意向,他们将会以系列形式完整和高质量出版项目的全部学术成果。

4、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1)为了使项目所有子课题组研究和有关学术交流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和按计划推进,需要加强必要的组织、协调和促进工作。本项目工作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参与研究的人员分布在许多不同学术机构和大学,因此项目整体的运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保证,在这方面项目迄今的运行总的是好的,但也存在不足,而随着项目日益推进,需要根据情况加强组织协调的力度,改进有关工作方式,对少数不利于项目顺利运行的问题予以调整和改革(包括对项部分成员的调整)。(2)在各课题组研究推进的具体步骤上,既需要高度重视对有关新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同时又应坚持项目原整体设计的基本意图,同时也需要进一步要求各子课题组注意对课题所涉及的各类问题在研究精力投入上的平衡和完整性。目前有些子课题组在不同研究选题的关注度上还不够均衡,比如在考古学组研究中目前用力较多的研究对象在地域上还比较侧重于东部沿海地区,对中西部地区一些重要遗址如陶寺遗址、新寨遗址、三星堆遗址等在中国文明形成中有重要意义的遗址研究还没有完全展开,在下阶段研究即需要着力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3)在对资料和具体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和及时地加强对有关理论和方法问题的研究,在整个项目实施的第二阶段内适时形成个方向上最终成果的基本框架和重要概念基础。目前有的课题组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快步骤。如世界史组迄今在有关资料整理方面投入精力甚多,这固然是课题研究推进所要求的,但在研究的下一阶段就必须尽快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整合资料,形成理论阐释成果方面,以最终形成符合项目原设计要求的完整的成果。(4)根据全项目研究推进中出现的情况,通过项目内交流,合理调整项目原设计中对各子课题研究的分工,不同子课题中的有些问题可以加强合作研究和相互借鉴,可加强有关的项目内讨论,避免对目标课题做没有必要的条块分割和讨论内容流于碎片化,从而提升项目成果内在的完整性。(5)为加强项目推进所需的各类学术性交流和调研活动,以及确保项目成果适时和高质量出版,项目需要进一步追加经费。尤其是理论组子课题研究中将完成的部分国外人类学与考古学著作的译介项目成果的出版需要较多的出版和相关版权转让资金的支持,而项目将完成的其他中文著作类成果因数量较多,其出版也需要相当数量资金保证。(6)为在下阶段研究中更好地开展与学术界同行的交流,以推进项目自身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以更多形式加强对项目已有进展和中期成果的推介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况

本项目首席专家谢维扬教授发表于《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的《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一文,是对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几个关键概念和现象的讨论和论述。如“国家”作为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最核心的概念,同时也是文明起源研究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国家”的内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如前国家复杂政治制度、早期国家以及成熟国家等,这些概念本身的厘定、使用和讨论,无疑是相关研究领域具有基础性意义的工作。“国家”定义问题是国家起源研究中迄今尚未有一致结论的关键性问题,实际上代表了不同学者对人类早期政治组织演进问题认识的不同和研究方法的差异。这一问题对解决中国国家起源和国家制度早期发展问题牵制很大,对圆满解释前国家时期人类社会与政治组织问题也休戚相关。具体到实际的研究领域,对国家概念的讨论无疑当落实为更为细化的问题设计:如早期国家和成熟国家的区别和联系、国家与前国家复杂政治制度的区别与联系等。谢维扬教授《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一文的主要部分即为此而发,通过对早期国家、成熟国家、前国家复杂政治制度概念以及实际研究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的讨论和论述,尤其是对在人类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对我国文明起源研究产生相当影响的前国家复杂政治制度中的酋邦概念的讨论,着重讨论并指出了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和有关要求:一是人类学关于人类政治组织演进理论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中运用,尤其是现代人类学关于前国家时期人类复杂政治组织理论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及其对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适用性问题;二是人类学与历史学各自理论与方法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以及人类学与历史学在国家起源和早期国家研究中理论运用目标与要求的异同。基于以上问题意识,谢维扬教授结合中国早期国家研究实践,提出了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应当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在特定地域内建立合法统治的传统”,二是“国家制度发展的历史性影响”。本文立足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的基础性课题,对于其中关涉核心概念的理论研究和基于中国个案的具体研究实践均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对于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本文在最初发表之后,即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9期)全文转载,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界对中国早期国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问题的关切。

《禹会涂山之意义——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特点》一文是谢维扬教授为2013年12月在蚌埠召开的“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提交的论文。此文基于对蚌埠禹会村遗址的研究,将对以禹会村遗址所代表的地方性小政治组织的研究纳入到中国早期国家研究的背景之中,结合中国早期国家研究的具体实践,归纳出“地方性小政治组织的普遍存在是形成真正国家制度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超强政治实体的出现及其对小政治实体的控制和组合对于国家组织出现具有关键作用”、“大地域控制模式是中国早期国家化进程的平衡点”等对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更为精细的论述,这无疑是相关研究向更深入层次发展的表现和要求,并且这些论述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一文中所关注的问题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其中有关中国国家起源研究个案的论述。有关禹会村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国家研究的个案,宁镇疆教授也得出了与谢维扬教授一致的意见,宁教授为“禹会村遗址与淮河流域文明研讨会”提交的《由禹与涂山的关联说淮夷与夏的关系及相关问题》一文,除了对禹与涂山相关文献的分析外,此文还对淮夷与夏王朝的关系以及夏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等国家结构问题进行了论述,丰富了禹会村遗址作为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个案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意义。《商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早期性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一文是谢维扬教授应邀为“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笔谈所提交的文章。本文聚焦于商朝中央与地方关系这一关涉中国上古时期国家整体及社会结构的重要问题展开论述,为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以中央和地方关系为代表的国家结构的具体情形及其在特定阶段的演变情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丰富了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的实践基础和知识细节。

王震中研究员发表的《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以下简称《论纲》)和《从复合制国家结构看华夏民族的形成》(以下简称《形成》)两篇论文,也都具有推进项目总体研究的重要意义。二文均以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和发展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与“邦国—王国—帝国”说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和描述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及发展过程。《论纲》一文侧重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的王权的形成及其性质的研究和论述,除了讨论前国家政治制度中强制性权力的形成和发展情形,还着重对从前国家政治制度到早期国家演进过程中王权的形成和演进情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将王权的最终确立置于夏商周王朝国家的复合制国家结构中进行考察;《形成》一文侧重于对从传说中五帝时期的部族国家与族邦联盟至夏朝复合制国家结构的确立这一演进过程的研究和论述,文中对部族与民族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前国家政治制度及国家结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王震中研究员的两篇论文,基于其长期对中国早期国家的研究,依托其对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和发展所提出的“聚落三形态演进”说与“邦国—王国—帝国”说的论说框架,对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和发展过程提出了更加合理的论说概念和方式,尤其是其中有关部族与民族概念的分析和讨论、前国家政治制度中的部族国家和族邦联盟、华夏民族由“自在民族”到“自觉民族”的演进过程、夏商周王朝国家的复合制国家结构和形态以及与之对应的邦君君权与王国王权等,这些相关的概念和论述无疑是作者近年来对中国早期国家研究的最新思考,确如作者所言,“既属于理论体系的创新,亦为对中国上古史重建作出的新探索”。这些创新和探索,无疑会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宁镇疆教授的《由先秦历史记忆的传承再说涉禹三器所述大禹史事的可靠性问题》,重点从“历史记忆”传承的角度,分析了古书记载及材料来源延续性的一面,进而指出传统上学者判断古史传说资料年代学依据的局限性:学者受“冰山”一角思维的影响,习惯以文献、古器物中出现之史事为年代上限,完全忽略了古人历史记忆之传承性,由此导致习惯将大禹之类久有流传之史事年代后置很晚。该文通过对叔夷钟、秦公簋、豳公盨所涉大禹史事的辨析入手,试图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先秦古人依托追念先祖及氏姓所出的历史记忆是非常强固的,此与后世动辄以出身相炫的攀附名人完全不同。此种历史记忆的强固性直观表现为史料记载的传承和延续性,这足以打通史料年代与史事本身年代之间的时序鸿沟。先秦古人基于追念先祖及氏姓从出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记忆的传承性,也给古史研究领域如何突破以晚期文献证早期史事的方法论瓶颈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此外,宁教授的《<礼记?丧服四制>研究——兼说古书之间“互见”的类型学问题》一文,通过对《礼记?丧服四制》一篇形成过程的研究,揭示了“互见”诸书之间材料彼此出入、迭有损益的真实过程,这对我们理解有大量内容“互见”的古书的流传和变化有重要价值。另外,该文还指出诸书之间的“互见”,从“顶层”到“细部”,表现为诸多不同的类型,这表明诸书之间的“互见”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此相应的“类型学”分析尤为必要。李锐副教授的《从出土文献谈古书形成过程中的“族本”》一文,侧重探讨古书形成与流传过程中的理论问题。该文认为在对于古书篇章之“同文”的研究中,学界已经抛弃了单线进化的认识方式,进入到了“同源异流”或“一源众流”的认识方式。但是这种认识方式仍不足以解决一些“同文”的问题,已经有一些学者在探索新的认识“同文”的方式,但是还没有提出新的观念。该文根据出土及传世多种《老子》的文本,以及相关的文本问题,尝试提出古书形成时的“族本”说,来讨论“同源异流”或“一源众流”的认识方式不足以解决的“同文”问题。作者认为诸种同文之间,“族本”包括了“一源众流”的文本在内,而“一源众流”的文本包含了单线进化的文本在内,逐层缩小。在讨论文本问题时,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文本观念。

以上所述是本课题截止目前几种重要的研究成果。从上述内容可见,本课题的研究既有宏观的理论研究和合理的论说框架,同时又致力于对中国早期国家的有关个案及资料来源进行实证性研究,这既是本课题的研究特点,又符合项目研究的实际。本课题目前为止的有关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中国个案,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除了继续在此领域继续探索外,有关国外早期国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译介和研究工作将重点展开。

重要成果一览表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中国早期国家研究中一些概念意义的理解问题

谢维扬

论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

7000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2

从复合制国家结构看华夏民族的形成

王震中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

30000字

 

3

郑玄、王肃郊祀异说重议

宁镇疆

论文

《历史研究》2014年即刊

30000

 

4

重建中国上古史的探索

王震中

专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8月

450000

 

5

《孔子家语》新证

宁镇疆

专著

国家社科基金2014年度结项成果,年底出版

400000

结项等级:良好

6

古书成书的复杂情况与传说时期史料的品质

谢维扬

论文

《学术月刊》2014年第9期即出

20000

 

7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发展与王权形成论纲

王震中

论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6期

15000

 

8

由历史记忆的传承再说涉禹三器所述大禹史事的可靠性

宁镇疆

论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

8000

 

9

试论牛河梁积石冢的分期和年代

王芬

论文

《考古》2014年即出

18000

 

10

《传道书》结尾诗研究

黄薇

论文

《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6期

15000

 

11

子学与经学的传承比较

李锐

论文

《清华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8000

 

12

北大汉简〈老子〉初研

李锐

论文

《中国哲学史》2013年第3期

20000

 

13

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研究综述

赵争

论文

《周易研究》2012年第5期

7000

 

14

清华简<金縢>性质与成篇辨证

程浩

论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版)》2013年第4期

8000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年第5期转载

15

清华简<筮法>与周代占筮系统

程浩

论文

《周易研究》(CSSCI扩展版)2013年第6期

8000

 

16

〈楚居〉中季连年代问题小议

谢维扬

论文

《社会科学》2013年第4期

6000

 

17

从〈清华简(壹)〉看古书成书和流传的一些问题

谢维扬

论文

《清华简研究》第1辑

7000

 

18

商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早期性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谢维扬

论文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0000

 

19

《<礼记·丧服四制>形成研究》

宁镇疆

论文

《学术月刊》2014年即出

25000

 

20

由考古发现说王献唐先生<春秋邾分三国考>之贡献兼及小邾国史的若干问题

宁镇疆

论文

《王献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年3月。

8000

 

21

酋邦与国家起源的两种机制

段渝

论文

《社会科学研究》2014年即出

20000

 

22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高江涛

论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15000

 

23

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起源的陶寺模式

高江涛

论文

《三代考古》科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20000

 

24

由清华简《系年》谈战国初楚史的年代问题

李锐

论文

《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2期

15000

 

25

清华简<傅说之命>研究

李锐

论文

《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10000

 

26

谈古书形成过程中的“族本”

李锐

论文

《学术月刊》,2013年即出

10000

 

27

清华简〈耆夜〉续探》

李锐

论文

《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2期

8000

 

28

两汉〈诗经〉流传问题略论——以阜阳汉简〈诗经〉为中心

赵争

论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8000

 

29

《礼记·檀弓上》“不诚于伯高”再议

宁镇疆

论文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3期

7500

 

30

君陈、君牙臆解

程浩

论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7000

 

31

王肃<圣证论>体例及论说考

程浩

论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3年第2期

6000

 

32

清华简<说命>研究三题

程浩

论文

《古代文明》2014年第3期

8000

 

33

<筮法>占法与“大衍之数”

程浩

论文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2014年第1期

7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