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当代山西农村基层档案资料搜集、整理与出版”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30日10:1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项目立项后,项目组高度重视,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部署,三个子课题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在资料搜集、资料整理、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目前,已经初步完成20个村庄的资料搜集工作;对平遥县道备、祁县里村、阳高县上吾其、侯马上平望、曲沃张王等5个大队(公社)档案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开发了以《山西大学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档案数据库》为名称的数据库软件,扫描了117970页档案。

项目组主办“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学术研讨会,项目组成员多人次参加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主办公开发表论文3篇,完成硕士研究生论文6篇,博士论文1篇,完成《社会史研究》第4辑组稿工作。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子课题一: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档案资料的搜集

首先,本子课题组按照项目研究计划,已初步完成20个村庄的资料搜集工作,这20个村庄分别是:

①晋北地区:临县的阳泉村、玉坪村;阳高县的上吾其村;繁峙县的下茹越村、东山底村;定襄县的闫家庄村。

②晋中地区:太原市郊的赤桥村、剪子湾村;平遥县的道备村、洪善村、西游驾村;祁县的里村。

③晋东南地区:阳城县的南关村、润城村;长治市郊的张庄村;平顺县的西沟村。

④晋南地区:侯马市的上平望村、张王村;曲沃县张村;平陆县的三门村。并建立了相应的档案资料收藏室。这些数量丰富的档案资料搜集与整理为下一步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和资料基础。

在课题组成员的长期田野调查中,全面的对相关村庄的资料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了一一的发掘和整理,并与村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就资料的进一步发现和拓展进行了多次小组讨论会议,对课题方案的完善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其中,以平遥县道备村庄为例,课题组与日本宇都宫大学内山雅生教授的研究团队进行了很好的合作调查和资料搜集工作,这是本课题在国际合作交流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并陆续有阶段性的日本调查报告资料发表在日本相关院校的学刊上,扩展了本课题在国际学界的影响。

其次,课题组在资料搜集与整理的过程中,也注重相关研究成果的宣传推介情况。主要体现在一些阶段性成果的撰写和发表上。这些研究成果有的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已经发表,并且,随着今后持续的研究工作开展,相关的阶段性成果还会继续进行下去,及时的宣传我们在有关当代中国山西农村档案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社会影响。

第三,在我们搜集到20个村庄的档案资料中,有的资料全面、系统,有的专题内容典型突出,还有的地方特色明显,但从整个资料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来看,还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继续进入这些村庄,不断搜集遗漏的资料,积极开展相应的口述访谈和影像资料的收集,以充实和完善这些原有的档案资料,实现文字资料和口述资料相结合。此外,鉴于在资料搜集区域上涉及山西省境内的各个地区,并兼顾整个村庄资料的系统完整,若是发现和搜集到更好的、具有典型性的村庄资料,同样也可以加入到本项目研究之中。

本子课题是针对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资料的搜集问题而展开,这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我们试图在20个村庄档案资料作为本子课题重点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资料搜集范围,不断充实资料搜集内容,目的是通过这些典型样本充分地反映出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变革史的完备文字记录。同时,对这些村庄原始档案资料的搜集建设工作,可以作为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档案资料建设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子课题二: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档案资料的分类与整理

①目前课题组对平遥县道备、祁县里村、阳高县上吾其、侯马上平望、曲沃张王等五个大队(公社)档案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整理。主要类目有:

一、土改档案,包括划分阶级成分档案、阶级复议材料、逃亡地主登记及公审杀人犯等各类通知及其他。

二、支前与保卫土改成果档案,包括动员运送粮食、军鞋、门板,组织大车运弹药、动员远征民夫等资料。

三、前合作化时期农业税分户清查档案,包括农业税基础数字统计表、土地产量分户清册及农业生产计划资料等。

四、文教与扫盲档案,包括农民业余文化教育计划、建立农忙托儿所建议、扫盲协会档案及其他。

五、农业与水利建设档案。包括发展水利水保工作规划、农业工具改革意见、小麦栽培技术推广信息等资料。

六、“四清”档案,包括阶级成分登记表、“四清”案件个人档案、专政对象登记表、退赔情况统计表、工作队总结计划、村史、家史、地主剥削史等。

七、群众个人档案。包括偷盗、投机倒把、印制鬼票、私下说书等检查书及“四类分子”申诉书等。

八、农业学大寨档案。包括普及大寨县动员材料、学习大寨经验谈、“学大寨”群英会资料、“大寨田”建设资料及其他。

九、党团档案。包括入党申请书、党团员鉴定表、党团员教育工作总结、支部会议记录等资料。

十、“文革”档案。包括批林批孔材料、落实三个“照办”情况反映汇总资料、“斗私批修”群众档案、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学习材料、田间地头学毛著经验总结等。

十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档案。包括知青好榜样学习材料、知青口粮统计表、上山下乡鉴定表等。

十二、账册材料。包括总账、工分账、粮食账、现金账、社员往来账、收入账、支出账、分户账、社员劳动工分登记簿、产品预分登记簿、资金平衡表等。

②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对上述档案资料进行了编目,并归档案保存。

(3)子课题三:集体化时代山西农村档案资料的出版与数据库建设

①开发了以《山西大学集体化时代中国农村社会档案数据库》为名称的数据库软件:2013年7月19日与北京森道尔在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前台开发合同,合同金额48000元,9月19日签订后台开发合同,合同金额48000元。合计:96000元。2014年3月19日,数据库前台系统已通过验收,并进入调试和操作阶段。

②为满足数据化工作需要,先期购买了如下设备:联想扫描仪10台;联想笔记本电脑10台。合计:64100元。以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师和研究生为主要力量,组建了数据扫描工作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扫描计划。

③对档案资料的扫描工作是本课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对我们收集到的山西200余村庄集体化时代档案资料进行逐一筛选的基础上,根据商务出版社提供的出版图片影印资料的标准和要求,目前已完成了对平遥县道备、祁县里村、阳高县上吾其、侯马上平望、曲沃张王等五个大队(公社)扫描工作。2014年3月5日到16日扫描数量为17349页,3月17日到4月7日,扫描数量为34429页,4月4日到6月9日扫描数量为66292页。总计:117970页。在此基础上,计划以影印形式出版资料集50--100册,作为本课题初期成果。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1)2012年6月至2012年9月,子课题负责人胡英泽教授带领研究生张磊、张佳琪,前往山西省永济市栲栳镇、张营镇、虞乡镇、开张镇开展集体化时期农村档案资料搜集工作,搜集到5个村庄的档案资料。

(2)2013年7月,硕士研究生搜集到村庄档案资料。

(3)2014年2月至2014年3月,子课题负责人张俊峰教授带领研究生搜集到山西省阳城县丝厂的档案资料20余箱。

(4)2014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课题负责人行龙教授带领郝平、胡英泽、张俊峰三个子课题负责人及参与课题成员教师3人,研究生及本科生15人,在永济市政府的协助下,在2012年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对永济市10个镇(街道)267个村庄进行了地毯式资料普查,掌握了大量资料收藏信息,搜集了8个村庄的档案资料。

2、学术会议

(1)主办会议

2013年8月9-12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省历史学会主办的“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阳城县召开。来自国内外近2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阳城,探讨中国“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本次研讨会共提交论文29篇,体现了“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最高水平。会上学者们纷纷就“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领域取得的学术成就以及未来的研究走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了“走进土地?反思土改”、“政权建设?财富分配”、“口述记忆?土地调查”、“土地改革?水权变更”四大话题。与会代表就此四项专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争鸣。在“反思土改”的过程中,与会学者们对涉及中国土地改革的诸多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政权建设”与“财富分配”是土地改革的重要方面,也同样是土地改革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此外,学者们也注意在土地改革研究中把土地改革与中国传统乡村社会联系起来。其中,学者们热议了“土地改革、水权变更”,深入地探讨地权、水权在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会议期间,学者们更加注重“走向田野”,更加重视不同于传统史料的新史料。指出诸如农村基层档案资料、口述文本这样的新史料能为土地改革研究提供新的解读路径。行龙教授介绍了搜集基层档案资料的历史传统、学术转向、收集方法及资料的整理过程,强调从社会史的视角进行集体化时代研究,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基层档案的挖掘和利用。参会学者对于集体化时期农村档案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以及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2)参加会议

①“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综述会议”。项目组成员常利兵博士于2012年12月28-29日应邀参加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主办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综述会议”。此次会议主要就近年来兴起的当代社会史的学科性质、视角方法、历史书写、口述史实践、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当前一些研究热点、难点、重点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常利兵博士提交的会议论文是《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与展望:基于资料、视角与写法的思考》,并结合自己的研究经验,就今后如何深入开展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可能性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②2013年6月3-5日,子课题一负责人郝平教授赴香港科技大学参加“社会经济史研究”学术交流会,香港科大、中国社科院、荷兰等科研院所的学者出席了会议,郝平教授介绍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搜集、整理、研究情况。

③“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综述会”第二次会议。2013年11月29-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社会史研究室举办的“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综述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子课题二负责人胡英泽教授提交论文《土改后至高级社前地权分配研究——以山西省永济县吴村档案中为心》。

④“1949年以后的中国城乡社会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12月14-1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的“1949年以后的中国城乡社会文化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师大闵行校区人文楼冷战中心召开。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山西大学、上海社科院、中共中央党校等海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3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一共分为八场,涉及粮食统购统销、瞒产私分、宗教信仰与民众思想改造、土地改革与日常生活、灾荒与人口流变、谣言与社会再造等主题。

项目组成员马维强副教授、常利兵副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做了小组评论。马维强提交的《信仰世界与国家入场:集体化时代乡村的宗教改造》一文以村庄基层档案和口述访谈为资料,剖析了“四清”、文革时期的宗教信仰对于教徒日常生活及其是敌是友的政治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影响,并从社会控制的角度透视了国家禁止宗教信仰的意识形态根源及其对宗教信仰的治理,再现了集体化时代乡村民众的信仰世界。常利兵提交的《论知识分子的土改观:以1950年代初新区土改实践为中心》围绕奔赴各大新区参加土改运动的知识分子的观后感、日记、工作笔记,探讨了知识分子对于土改的理解,及对土改实践形成的认识和看法,展现了土改与知识分子之间复杂的关系。两篇论文受到与会学者的普遍关注。

会议期间,他们与参会学者就农村档案整理、利用,革命话语的学术解读,事件史与生命史书写等展开充分交流。

⑤“近现代中国农村与村落档案史料”国际学术会议。2013年12月22日-26日,子项目负责人郝平教授、胡英泽教授、张俊峰教授以及项目成员马维强副教授、常利兵副教授、李嘎副教授一行六人赴日本东京东洋文库参加了“近现代中国农村与村落档案史料”国际学术会议,向大会提交了利用收集到的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撰写的学术论文,引起了与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肯定。会议期间,项目组向日本学界集中介绍了本课题的相关情况。

⑥第十届国际研究生“当代中国”研讨班。项目组成员、博士研究生梁锐于2014年1月8日至11日应邀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主办的第十届国际研究生“当代中国”研讨班,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及两岸三地50余位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研讨班。研讨期间,大家主要围绕建国以来的历史、国际关系、法律、环境、基层治理、少数民族、政治运动、土地问题、婚姻、中央与地方关系、宗教等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梁锐提交了《四清农村干部研究》会议论文并在 “政治运动”小组进行宣读,得到了专家学者的指导。

⑦“Rewriting the Past: Historical Big Data and a Scholarship of Discovery”学术会议。2014年 6月8日至6月10日,子项目负责人胡英泽教授应邀赴香港科技大学参加“Rewriting the Past: Historical Big Data and a Scholarship of Discovery”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的2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胡英泽教授做了题为“集体化时期山西农村档案资料中的数据运用及其考证”的学术报告。

这次会议,主要汇集了建设和分析东亚微观历史数据大数据库的学者,参会学者展示了自身的数据库建设及其研究成果,包括户口登记册和家谱,教育和考试记录(科举时代的登科录、高校的学籍卡),GIS和空间数据等,这些资料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就是应对和承认历史变化的定量研究,希望通过讨论,发现潜在的领域并开展历史、经济、人口、社会学等的比较研究与合作培训。

(3)学术交流

①2012年12月6日至15日,项目负责人行龙教授应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谢国兴先生之邀请,到中研院进行为期十天的学术访问。访学其间,行龙教授介绍了山西大学集体化时代农村档案资料的搜集情况,同时与近代史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及台湾史研究所同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②2013年3月16日上午,著名学者、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来中心访问并与研究人员座谈。中心主任行龙教授陪同参观了中心的研究室、博士工作室、基层文献档案库、图书资料室以及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综合展馆。李中清在认真了解了中心几代人创业发展的学术历程和积十年之功搜集集体化农村基层史料的艰辛努力后,对中心基层档案建设的惊人成就表示赞叹,高度评价中心二十多年薪火相传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果和在国内社会史学界的重要地位。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李中清一行与中心研究人员就双方共同关心的研究领域和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中心文献库的数字化推进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最后还对双方今后开展学术合作进行了广泛探讨。

通过交流,行龙教授认为李中清教授及其团队进行的研究工作,对中心学术的长远发展有着很好的启发意义。他指出只有在不断拓宽资料收集路径的基础上,进行细致、全面、系统的田野调查,把村庄的人物线索与社会关系梳理清楚,研究者才能对村庄有总体性的把握和理解,研究也才能深入。

③2013年5月9日至7月8日,项目组成员李嘎副教授、赵中亚博士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进行为期2个月的短期访学。访学期间,两位教师在早稻田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洋文库、关西大学亚洲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资料搜集工作。期间应日方合作教授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近藤一成先生之邀,两位教师分别作学术报告,并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和本中心与日方正在合作开展的“道备计划”项目组的日方成员内山雅生、祁建民、弁纳才一、田中比吕志等教授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此次交流活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目标。

④2013年5月17日-7月15日,项目组成员马维强副教授前往日本京都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短期访学,研究方向为“人间?环境学——共生文明”,研修身份为私学研修员。

此次访学与合作教授小岛泰雄先生就“日本学界中国乡村研究之现状与前景”、“中国乡村环境治理与农民社会生活变迁”、“地图、道路与乡村集市贸易”等主题展开了充分的学术讨论,增进了双方在不同学科背景下就中国乡村研究的相互交流。

此外还参加了日本其他高校的相关学术活动。5月在金泽大学参加了弁纳才一教授组织的“近代以来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城乡差别”研究生课程讨论。6月在东京学习女子大学参加了内山雅生教授组织的研究会,并发表“日常生活与中国革命:以华北为考察中心”主题报告,反响良好。7月在京都大学参加了人文研现代中国研究所石川祯浩教授组织的研究会。另,在日期间,马维强副教授亦与长崎县立大学祁建民教授、东京学艺大学田中比吕志教授、学习院大学河野正博士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此次访学达到了了解日本学界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现状,开阔学术视野的目的。

⑤2014年4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李中清教授、李伯重教授、康文林教授(Cameron Campbell)受聘为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校长贾锁堂、项目负责人、副校长行龙教授以及校办、人力资源处相关负责人及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的全体师生在中心会议室参加了受聘仪式。

受聘仪式结束后,李中清等三位教授分别作了题为“计量数据库与历史研究”、“Communities and Comparison”、“寻求真相:史学研究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方法”的学术报告。三位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就定量分析方法的价值与中国史学未来的走向、不同社区比较研究的路径及旨趣、探寻历史真相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对中心的今后发展及双方的合作前景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报告结束后,行龙教授与三位教授对下一步的大数据库建设合作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交流。

(4)国际合作

①2012年8月17日至24日,中日合作的“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研究——道备计划”项目组成员一行10余人,在行龙教授和日本宇都宫大学内山雅生教授的带领下,对平遥道备村、灵石沟峪滩村、霍州四社五村、兴县晋绥边区政府旧址等地进行了田野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中日双方项目组成员围绕道备聚落空间结构,村庄的政治发展历程与经济生活,乡村赤脚医生、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乡村财务与家庭副业,经济能人与乡村企业发展,黑市、物价与乡村日常生活,乡村教育、村庄节庆、看青、村民信仰等展开了调查访谈。

8月26日下午,中日双方研究人员举行了关于此次调查的报告总结会。行龙教授与日方参与人员讨论了道备计划的相关问题。行龙教授针对日方学者的研究提出如何将文献与口述资料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问题,并对道备计划的最终成果形式提出想法和意见。内山雅生教授对行龙教授的文献实证研究方法深表赞同,指出日本从明治时期到昭和时期存在于近代农村社会的文献史料对于弄清近代日本的地方行政村有怎样的内部构成和构造,是如何发生动摇和变化的,又是如何陷入危机进而再重构的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收藏的山西省各地村级文献资料正可谓是现代中国农村的地方文书,有助于深化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认识。这些史料是中国乡村研究的宝贵遗产。

②2013年8月14至20日,中日合作的“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研究——道备计划”项目组成员一行14人对平遥县道备村、灵石县沟峪滩村、临汾市百里汾河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霍州段、“四社五村”等地进行了田野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中日双方项目组成员围绕道备聚落空间结构,村庄耕地、农业技术、水利与农业生产,乡村医疗卫生,外出务工、经商与家庭生活,乡村婚姻观,村庄节庆、看青、村民信仰等展开了调查访谈。

8月20日下午,中日双方研究人员举行了关于此次调查的报告总结会。行龙教授与日方参与人员讨论了道备计划及今后双方继续合作的方式等问题,并对道备计划的最终成果形式提出想法和意见。内山雅生教授对行龙教授的意见表示理解与认同。双方还对本年12月将在日本举行的“近现代中国农村研究和档案史料”国际学术会议等事宜交换了意见。主办方邀请行龙教授届时作会议主题发言。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收藏的山西省各地村级文献资料,有助于深化对近现代中国农村社会的认识,对提升相关研究领域的广度与深度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项目组成员先后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共党史研究》发表论文3篇:

1.常利兵:《资料、视角与写法: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2期。

2.胡英泽:《土改后至高级社前的乡村地权变化——基于山西省永济县吴村档案的考察》,《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3期。

3.孙玉坤、贾登红、孙国良:《“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3期。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主要问题存在于子课题二、子课题三。

其中,子课题二存在问题有:

1.档案资料数量庞大,纸张大小、厚薄不均匀,如何在确保分类合理的情形下保持资料的系统完整性存在一定困难,整理工作比较繁杂。

2.村庄档案在农村基层长期无人问津,积累了大量灰尘与细菌。目前仅能使用紫外线消毒,对档案的保护不利。

改进措施:积极争取经费,建立恒温恒湿档案保护管理系统。

子课题三存在的问题有:

1.扫描中涉及到政治及个人隐私问题,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员进行审核,以保证顺利出版。

2.扫描设备过于简陋,严重制约了扫描的质量和进度。

改进措施:为了今后更加高效高质量地建设好以集体化时代档案资料为特色的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社会档案数据库”,经过专家论证拟定购买设备1):Book2net kiosk综合生产型非接触式书刊扫描仪,单价40万元,共2台。2)艾默生Datamate3000恒温恒湿系统,单价12.5万元。3)Isilon 存储,单价75万元。以上设备的购入将极大的促进课题的推进,节约更多的人工费用和其他花费。但是因为购买大型设备造成的资金缺口,使本课题的顺利完成面临一定的困难。

二、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简介:

本课题研究范围广,难度大,开展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充足的研究人员投入。在立项到现在的一年多的时间,除了实质性的进行了20个村庄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字化扫描工作外,还尽可能的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撰写相关的课题阶段性成果。现将已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介绍如下:

1.论文《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当代史》。由项目负责人行龙教授撰写,发表在《社会科学》(上海)2013年第6期。论文的主题是,要重视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当代史,将社会史研究引入现当代,通过当代社会史研究,丰富并充实中国当代史的研究内涵,为中国当代史研究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开创中国当代史学科建设新局面。主要内容包括:既要重视从社会史角度开展中国当代史研究,更要重视社会史研究在当代史学科建设中应当发挥重要作用;从社会史角度研究当代中国史,既要重视当代史又不限于当代史,既要深入当代史又要超越当代史;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当代史,并不排斥对政治史和重大政治事件的研究,关键是如何从社会史角度研究政治史和重大事件。

2.论文《资料、视角与写法: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由子课题一项目组成员常利兵副教授完成的论文《资料、视角与写法:关于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发表在《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2期。该文的主要内容从近些年来有关当代史研究的资料和理论方法问题出发,立足于本课题新发现的大量村庄档案资料基础,从学理的层面对当前中国社会史的现当代史领域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架构。

其主要观点分别体现在“新资料:走向田野与社会”、“新视角: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和“新写法:以历史学为本位”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近年来随着基层农村档案资料的发现和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出发,对当前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反思,对于具体研究现当代史领域而言,具有最直接的学术借鉴指导价值和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议研究者在发现资料的基础上,不仅是一个史料的建设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史观的问题,总体来讲,研究者充分借鉴吸收业已发展成熟的古代社会史和近代社会史的理论方法对于构建当代社会史的学术话语体系具有必要的参照作用。

3.论文《土改后至高级社前的乡村地权变化——基于山西省永济县吴村档案的考察》。由子课题二负责人胡英泽教授完成,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3期。该文主要是运用搜集的集体化时期农村《阶级成份登记表》,充分挖掘档案中所记载的家庭经济信息,对土改以后至高级社前农村的地权分配变化进行了纵向考察。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对土改以前、土改以后、高级社前的农村地权分配分三个阶段进行了研究。

论文的主要观点是:吴村档案资料虽有一定的缺陷,但这种个案性的研究,仍然可以提供理解土改以及高级社前这段时期农村土地变化的重要参考。

吴村土改以后,出现了较多的土地买卖,这也可能导致地权集中。但吴村地权分配吉尼系数统计结果显示,村庄的地权分配趋于平均化。究其原因,土改后农村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模式均发生变化,农户分家对地权分散产生了重要影响。

土改以后的确存在土地买卖,但这未必导致地权集中。伴随着土改及其以后乡村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土改后农村家庭结构及其变动模式均发生了变化,分家对地权分散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土改以后的乡村地权趋于平均。

4.论文《“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由参与项目的硕士研究生孙玉坤、贾登红、孙国良三人完成。主要内容是围绕“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会议参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和开展的讨论,从土改研究的视角、方法、实践、材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评述,总结了新进展和新走向,指出了存的的问题和不足,如“碎片化”问题、忽视历史的连贯性问题、缺乏历史关照问题等。学者们一致认为,在今后的土改研究实践中要始终以明确的“问题意识”为导向,真正从基层档案资料出发,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视角相结合,运用多学科分析 的方法,在反思既有研究主题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土改的研究实践。

5.论著《回望集体化》。项目负责人主编的《回望集体化》由商务印书馆2014年7-8月出版。

6.《社会史研究》第4辑。项目负责人行龙教授主编的学术期刊《社会史研究》第4辑,主要内容是集体化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计划于2014年内出版,组稿工作已初步完成,主体稿件目录如下:

①内山雅生:中日土地改革之差异;

②刘一皋:国家话语下的村庄革命与社会发展;

③倪志宏:中国东北土地改革的地方框架;

④祁建民:山陕地区土改中的水利民主革命;

⑤王瑞芳:从购买力的变化看土改运动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⑥行 龙:阎锡山与模范治省(待定);

⑦常利兵:论知识分子的土改观;

⑧周亚:土地改革与水权变更;

⑨马维强:历史剖面:《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乡村实践;

⑩行龙、孙国良:土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范式、路径及问题意识的思考;

⑾常利兵、孙国良:贾泉村土地改革档案辑录。

7.《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档案数据库》前台检索管理软件系统。该软件功能主要包括流档案导入、档案维护、档案类型、地区管理、数据备份、档案扫描、档案查询等。具体功能方案如下:

(1)一般条目查询。

档案查询可按档案号、档案名称、责任者、日期、类别、组卷条款、省、市、县、单位、录入人员等模糊或精确查询。

(2)地区、单位查询。

查询城市下的档案信息。点击城市列表,软件会显示市对应的地图和市所有县城下的单位信息,点击查看可查询此单位下所有的档案信息,并可实现按项目排序,如:档案号、档案名称、责任者、页数、日期、类别、组卷条款、是否公开、录入人员。

档案信息主要包括档案号、档案名称、责任者、页数、日期、类别、组卷条款、是否公开、省、市、县、单位等。档案内容可实现多页显示。

(3)地图信息显示。

不同级别的地区需要显示不同的地图信息:省级地图包括市,市级地图包括县。地图中的每个块以不同的颜色进行区分,每个块都有对应的链接。

该软件仍处在内部开发测试阶段,暂未对外开放。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集体化时代农村基层档案数据库

行龙

软件

2014.3.20

1套

内部测试

2

从社会史角度研究中国当代史

行龙

论文

《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2013.6.10

0.8万字

 

3

土改后至高级社前的乡村地权变化——基于山西省永济县吴村档案的考察

胡英泽

论文

《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3期,2014.3.15

1万字

 

4

“土地改革与中国乡村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孙玉坤、贾登红、孙国良

论文

《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3期,2014.3.15

0.8万字

 

5

资料、视角与写法:关于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再思考

常利兵

论文

《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2期,2014.2.15

1.2万字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