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神经语言学研究及学科建设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9日13:4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0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研究总体上实现了既定的研究计划和研究目标,各项研究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各项实验研究已经结束,已经产出一大批代表性成果,这些成果广泛发表于国内外行业顶尖的SSCI、SCI和CSSCI杂志,形成了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及引领性研究框架。与此同时,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进展迅速,平台等相关方面建设成效卓著,已经形成了我国神经语言学和语言神经机制研究的学科基础,可以为我国神经语言学发展提供支撑。另外,一批课题研究的高水平成果正在整理或等待出版中,将形成本课题研究的代表性高端成果。

就各子课题的进展和各项研究任务而言,均符合课题研究的计划和安排,并已经取得了代表性成果。如子课题一就一语与二语的加工差异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就语言与注意,以及语言与大脑抑制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子课题二在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的机制方面都进行了探讨,形成了神经语言学部门研究的雏形;子课题三就弱智儿童、自闭症儿童、聋人、盲人的语言机制以及其教育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科学认识,并将以此影响康复实践;子课题四对神经语言学建设平台和人才培养等做出探讨和实践,已经形成了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先进平台,基于国际神经语言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概论性教材《神经语言学》也已经编写结束,正进一步修改完善,等待出版。综上所述,目前本课题研究已经进入准备结题阶段,除了部分高水平成果等待出版,部分细节需进行进一步完善外,各项工作已按计划基本完成,可以按时结题。

1.1 子课题之一“神经语言学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体系构建”进展情况

1)神经语言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在语言的神经基础研究方面,研究从各个复杂的角度对大脑与语言的关系进行探讨,尤其是句法、语义、语音加工与脑区以及大脑的复杂结构之间的关系、各个加工在大脑中的复杂表现等在研究中得到较好的讨论。例如句法加工与大脑额叶B44区的关系在本课题的多项已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凸显,该区域在语音加工中一样得到激活,课题的等待发表的研究成果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和报道,可望在国际较高水平的杂志刊发成果。另外,课题在边缘脑区与语言的关系,脑电成分与加工进程的关系上也获得了较好的认识。

在汉语语言理解与产生的过程研究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均为基于汉语语料的研究,汉语语言事实的特殊性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同时课题研究涉及了句法、语义、语音、词汇加工等汉语语言的多个方面,多汉语多种语言现象的理解过程进行研究,获得了较为全面的结论。例如对汉语的话题句、关系从句、汉语的歇后语、成语以及“副+名”等特殊构式等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大多数成果已经发表。尚有汉语韵律结构加工机制、生命性等对汉语句法加工的影响模式、轻动词对汉语句法加工的影响机制等在进一步整理和发表中。

在语言习得机制方面,课题着重关注成人的二语习得和儿童的母语习得,并在母语与二语能力的差异、二语句法的自动加工、弱智及聋盲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母语的变调习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强调了母语习得过程与二语习得过程的不同,以及母语在文化传承和认知发展中的地位,发现了二语句法中的自动加工,成果已经刊发;尚有聋人语言习得和变调习得等问题将在国内外行业顶级期刊发表。

在语言与其他认知功能的关系中,课题涉及了语言与工作记忆、语言与注意、语言与抑制、语言与社会认知等多个方面,对这些认知模块对语言加工过程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大多数成果已经刊发。

2)神经语言学的学科体系的构建

这个方面的研究首先表现在课题对神经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定位的认识方面,研究确认了神经语言学的基础研究地位,并且指出人脑的语言认知研究必将使得语言学成为语言学学科发展方向和国际科学的前沿。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并形成了较高的学术影响。

其次,神经语言学学科知识体系应当包括哪些内容,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课题研究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这一研究成果除了完美体现在课题重要的代表性成果《神经语言学导论》中以外,进一步发表的科研成果将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表述。

1.2 子课题之二“神经语言学部门研究”进展情况

本课题所进行的神经语言学部门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语音学、神经词汇学、神经语义学、神经句法学等方面,并形成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对于神经语用学研究也进行了相关思考,但研究尚未成熟。具体而言:

1)神经语音学

神经语音学研究主要涉及语音结构认知、音节中音位功能研究和语流音变研究等三个方面。在语音结构认知方面,本课题主要考察了句子语境下的语音加工的神经机制,该项研究目前已经形成论文,投往国际科学顶级杂志。音位功能研究主要考察人类语言元音和辅音的功能,研究结果正在讨论整理中,待形成文章可投往国际科学顶级杂志。语流音变研究主要考察儿童语言发展中对音变规则的掌握和使用,目前已经形成文章投出。另有情感与韵律的关系研究、句法与韵律的关系研究,已经在相关刊物发表。

2)神经词汇学

神经词汇学研究近阶段主要关注兼类词的神经机制、词汇与句法的接口,以及类词汇形式的加工等。汉语类词汇形式(如成语、熟语等)加工机制,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关注,该项研究成果已经连续在国际神经语言学顶级杂志《神经语言学》上发表。兼类词的加工机制及词汇句法的接口问题也得到课题研究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正在形成之中,可望在国内外领域内学术期刊发表。

3)神经语义学

神经语义学研究在本阶段主要体现在语义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熟语等的语义加工方面。前者体现了正常句子加工中语义信息加工模式和时间进程,课题通过语境条件下的语音加工考察,发现语言加工中既存在自下而上的语义加工,也存在自下而上的语义加工,这两个过程的共同作用使得语义加工得以顺利进行。而自上而下的加工甚至在很早(<50ms)就已经开始。这一成果目前已经形成文章投出。另外,熟语(包括成语、歇后语等)语义通达过程也受到很好的关注,成果已经形成文章在相关刊物发表。

4)神经句法学

神经句法学的研究是本课题研究充分关注的内容,内容涉及形态加工和句法加工的相对独立性研究、语序与移位的理论和人脑机制研究、关系从句等复杂句法加工研究、构式加工研究、句法自动加工研究,以及句法与语音加工关系、词汇语义与句法加工的关系等复杂方面。目前大多数研究已经形成文章发表,尚有词汇语义对句法加工的影响模式等成果在整理发表中。这些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汉语神经句法学研究的基本方面,可以为进一步深入的句法研究奠定基础。

事实上,神经语言学部门研究应当包括更为广泛和更加深入的方面,需要学界长期共同努力才能获得更为清晰的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不可能涉及部门研究的每一个方面,但却可以为神经语言学研究奠定框架基础,为进一步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供路径和实践参照。

1.3 子课题之三“与中国人脑健康密切相关的神经语言学应用研究”进展情况

1)失语症语言能力研究。失语症语言能力机制既是神经语言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同时又是关注人类脑健康,促进语言康复的重要途径。随着现代先进的神经科学手段的出现,以及人们对阅读障碍、自闭症等障碍类型的关注,失语症研究的投入在近年来相对减少。本课题的失语症研究主要在于词汇和句法加工的特点等,也即失语症的词汇加工和句法加工机制的研究。总体而言,本课题在失语症语言能力研究上相对薄弱,目前相关的成果正在整理当中,尚未发表。

另外,失语症词汇和语法分类的数据库正在建设中,其规模有待进一步加强,语料库的标注整理工作也在进行当中。

2)儿童语言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

儿童语言障碍的研究除了前一阶段进行的阅读障碍研究外,近阶段主要关注弱智儿童的语言加工问题,研究的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弱智儿童的自发性谈话中情感韵律的把握,以及这一能力与词汇、语法发展的不同步性等方面,对弱智儿童词汇加工中的范畴损伤及语义组织情况也有所涉及。这方面的成果已经发表在国内相关领域的重要期刊上。

另外,课题研究同时涉及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以及口吃的机制等方面。目前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研究尚在进行之中,有待进一步深入,对于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特点和形成机制,以及其语言能力与社会能力等的关系,需要在实验中进一步挖掘,形成课题新的代表性成果。口吃研究工作已经获得了初步成效,进一步的数据挖掘与整理工作正在进行,可望尽快形成科学论文投出。

3)聋人语言神经机制研究

聋哑人的语言神经机制研究是课题组成员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和增长点。研究就聋哑人的语言障碍和语言加工机制、手语加工机制、盲文加工机制,以及聋哑人的语言教育及其语言能力量表制定的问题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一些富有意义的发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陆续出版中。可望在该领域形成一系列代表性成果,确定我国聋哑人语言能力的科学框架,为聋哑人的语言教育及语言康复等提供科学和政策性参考。

1.4 子课题之四“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个成熟的学科应当具备凝练的学科方向、稳定的平台、合理的学科队伍,以及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本课题研究近阶段在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研究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形成了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先进的学科基础和平台支撑,以及灵活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我国神经语言学的进一步扩展和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

1)学科方向建设

经过课题成员多年来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凝练,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神经语言学学科方向。即总体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神经语言学的基础研究,包括语言的神经基础、人脑语言运作的基本过程、语言与其他认知功能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是神经语言学的部门研究,包括神经语音学、神经词汇学、神经句法学、神经语义学、神经语用学等,专门研究语言学各部门的人脑运作机制。第三部分是语言习得、语言发展和语言障碍部分。第四部分神经语言学相关领域,包括神经文字学(主要研究阅读和文字加工问题)、神经语言学研究范式和技术、神经语言学相关的理论研究等。这些学科方向的拟立,奠定了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对我国神经语言学和语言认知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样的学科方向凝练将完美地体现在课题组编写《神经语言学导论》中,形成对我国乃至国际神经语言学的学科性影响。

同时课题研究对神经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和科学地位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准确定位,并为我国神经语言学发展提出需求性建议,指引了神经语言学和语言神经科学的方向。该成果是我国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研究的纲领性文件,在我国语言学最高期刊《中国语文》发表后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被我国各大权威转载机构竞相转载。

尤其重要的是,课题组以“语言能力”为核心,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等13家单位,成立“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设立人脑语言能力、机器语言能力、语言教育与语言能力提升、语言残障人群语言能力提升与社会共融、语言资源语言战略与语言能力提升等五个平台对语言能力相关的课题进行集中攻关。形成了神经语言学当前发展的新兴集中发展方向,这一方向满足了当前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需求和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当前急需。标志着神经语言学作为一门科学已经成为满足国际科学和国家发展需要的成熟学科,同时为神经语言学的学科地位和发展方向规划了壮阔蓝图。

2)学科平台建设

神经语言学学科平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际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先进实验室的建立;二是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协同创新体的形成。前者是硬件平台,后者是学科软平台。

人脑的语言加工研究,既关注人脑处理语言任务时的瞬时变化,也关注人脑处理语言任务时的激活空间的变化。在神经语言学研究中要准确地捕捉这些变化,需要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神经电生理学技术和高空间分辨率的神经影像学技术。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于2004年就购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Neuroscan Synap II 256导的脑电系统,实现了神经语言学研究的高时间分辨率。2012年12月购买了一套3T场强的GE MR750磁共振成像系统,并于2014年上半年安装调试完成并投入使用。同时,新建7000平方米的“语言与认识神经科学”大楼。至此,国际最先进的神经语言学实验技术平台建成。实验室目前正准备向国内外研究人员开放,以推动国际神经语言学研究和学科的发展。与此同时,在课题组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的影响下,湖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也纷纷购买脑电设备,投入到神经语言学和语言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去,给我国的神经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活力。

其次就是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这一研究平台的形成。这一平台集中了国内外13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语言能力研究的顶尖专家,形成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神经语言学研究协同创新体。平台内成员来自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平台内部实行灵活高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和培养机制。该平台的成立将为我国神经语言学和国际语言认知科学研究提供充分的创新沃土,在神经语言学和国际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该中心已经科学运行,并已经通过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中心将于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申报国家协同创新中心。

3)学科队伍建设

神经语言学是集语言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等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跨学科知识积累是进行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必需。因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和跨学科团队的建设是神经语言学学科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经过多年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课题组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跨学科学术背景和学术知识的神经语言学创新团队,目前该团队是我国神经语言学最重要的创新力量,为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更凝聚了一大批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神经语言学跨学科创新人才。中心为这些跨学科人才提供充足的科研条件和物质保障,为神经语言学研究建立稳定的创新队伍。而这些人才必然成为国际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力量,从而将神经语言学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4)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方面,课题组跨学科人才和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的跨学科人才,为神经语言学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另一方面,中心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协同创新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实现“中心荣誉学员”制,每年资助20名本科生、博硕士研究生在中心从事学习和科研,培养神经语言学研究的顶尖人才,为神经语言学快速高效发展提供高端人才。

另外,随着神经语言学的学科体系和学科方向建设的成熟,与人才培养相关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也在日臻完善。尤其是代表着神经语言学科学体系的《神经语言学导论》的编写和出版,将给神经语言学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引。同时,其他相关的教材和课程也在进一步修改完善中,最终将形成神经语言学人才培养的全套课程和教材体系。

5)学科文化建设和学科推广建设

进行语言学学科建设,除了要进行先进的科学研究,积累相关的研究平台基础、人才基础等,作为我国神经语言学研究的开创者课题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应当同时承担起神经语言学学科发展的重任,所以健康而科学的学科文化和学科推广建设也是课题组关心的重要问题。

这一方面的突出成绩是,将“语言能力”这一核心观念推向世界。2014年6月5-6日,由国家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的“世界语言大会”在中国苏州举办,世界10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课题组成员全程策划并参与举办了此次大会,并负责包括概念文件、成果文件等在内的大会所有文件。而此次会议的主题正是“语言能力提升与语言教育”。正是课题组多年来对“语言能力”相关研究的大力组织和推动,并经过课题组的宣传及谈判努力,会议最终将核心议题确定为“语言能力”。这次会议的召开使得“语言能力”观念深入世界语言学者和政府官员的思想,语言能力研究将由此走向世界语言学和科学研究的最前沿。这为神经语言学的进一步推广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课题组还先后举办了“语言能力研究与语言能力协同创新建设高峰论坛”和“第三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语言能力与国家实力”等,有效地宣传了语言能力研究和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

除此而外,课题组主办的《语言科学》杂志也秉承科学的办刊方针,鼓励关于语言的科学研究,刊发了我国神经语言学的很多前沿研究,有力地推动了神经语言学的发展。同时,课题组正在策划成立我国第一个神经语言学协会“中国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引导和推动神经语言学的发展。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除了对神经语言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视,课题组同时重视调查研究资料的积累与整理,以及研究成果与建设心得的推广与交流,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神经语言学学术交流活动。具体成效如下。

2.1 调查研究情况

2.1.1 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本课题研究的调研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测查的数据。本课题各相关领域研究积累了很多儿童语言、二语习得、口吃、阅读障碍、失语症以及聋人手语的研究语料,如何将这些语料标注整理,建成可资进一步研究使用的语料库,是本课题研究需要思考的另一重要课题。在研究中积累语料,建设语料库,向神经语言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开放,同时也是课题组成员的一份学术责任。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开始。

二是神经语言学研究的脑电数据和磁共振成像数据。实验所得的脑电和磁共振数据,一样是神经语言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用。课题组成员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对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使得其发挥出每一份价值。在整理挖掘的基础上,课题组还联合国内相关研究机构,联合开发基于大数据的神经语言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进一步的合作和开发计划正在形成当中。

2.1.2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本课题关于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可以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尤其是神经语言学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课题组成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就注重经典文献的积累、标注和解析,这为神经语言学的课程系统的完善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文献资料整理方面最为突出的成绩是《神经语言学导论》编写过程中的文献积累。《神经语言学导论》是神经语言学概论性教材,课题组基于当前神经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编写该书。加之《神经语言学导论》内容涉及语言的神经基础、神经句法学、神经语义学、语言障碍研究等神经语言学的各个方面。将教材编写中的文献进行整理无疑是一个神经语言学的大百科全书,编写过程中对于文献的筛选和深度分析也无疑成为该项研究的经典研究的认定。所以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对神经语言学研究和教学有着莫大的帮助,并将为神经语言学的繁荣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学术交流情况

2.2.1 学术会议

课题组近阶段共主办了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4次,并协助国家教育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世界语言大会”。

2012年10月25至30日,课题组举办了“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140余位专家、学者、兄弟期刊代表、特邀嘉宾及新闻界朋友参加了会议。当代语言学巨擘、生成语言学派创始人乔姆斯基(Chomsky)为大会专门制作了视频讲话。

2013年6月28至30日,课题组举办“语言能力研究与语言能力协同创新建设高峰论坛”,来自国内外40位语言能力相关研究的顶尖学者齐聚徐州,共商语言能力研究和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大事。

2013年11月18至20日,课题组举办“语言障碍人群语言及任职研究进展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一流专家参加会议。

2014年4月26至27日,课题组举办“第三届中国语言学研究方法与方法论问题学术讨论会:语言能力与国家实力”,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参加了30多人此次会议。

2014年6月5至6日,“世界语言大会”在苏州召开,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政府官员和语言学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课题组成员策划并全程参与了会议筹备、举办,并起草了大会概念文件、成果文件等所有重要文件,参与国家及部省领导讲话稿的起草。

课题组成员21人次参加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课题负责人杨亦鸣教授参加“世界语言大会”,并发表演讲;子课题负责人张辉教授2013年参加在英国举办的认知语言学大会,并发表学术演讲等等。

2.2.2 学术交流

2012年6月以来,课题组成员4人次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博士学习。

与此同时,在这一阶段,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杜克大学、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等国外校的10名 学者到课题组所在单位进行访问。

2.2.3 国际合作

2013年5月,课题组所在单位与伦敦大学学院聋人与手语认知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决定在聋人认知及手语加工方面进行科研合作,并确定两单位联合培养聋人与手语认知的博士后计划。目前该计划已经实施。

2014年2月,课题组所在单位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脑与计算实验室签订合作协议,就语言能力相关研究进行合作。

另外还有在很多具体研究项目上的合作,不一一列举。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中国社会科学报》对课题组阅读障碍研究进行报道

2014年1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重装备”加快多学科阅读障碍研究》为题,报道了课题组阅读障碍研究的新进展和新路径。课题负责人杨亦鸣教授在采访中指出,各种疾病造成的语言障碍关系到人类的语言健康和社会和谐,进行语言机制的研究,可以在障碍发生时进行康复治疗。

2)《光明日报》对课题负责人杨亦鸣教授的语言能力相关观点进行报道

2014年6月8日,《光明日报》报道了课题负责人杨亦鸣教授关于多语教育和二语习得的相关观点,杨亦鸣教授在采访中指出,多语学习在促进人类认识发展和抑制老年人认知退化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指出二语习得成效更可能决定于学习环境,而不是学习时间。

3)《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课题组语言能力研究和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情况

2013年7月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语言能力研究代表着脑科学的最高水平》为题对课题组的学术观点和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进行报道。着重报道了课题负责人有关语言能力研究的学科定位的观点。

4)《光明日报》对语言能力协同创新组建情况的报道

2013年7月3日,《光明日报》以《语言学专家为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出谋划策》为题报道了课题组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认为语言能力协同创新中心代表着我国语言能力相关研究的最高水平。凤凰网等媒体对这一报道进行了转载。

5)《中国社会科学报》对语言能力研究进行报道

2014年4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以《加强语言能力研究,提升国家实力》为题对语言能力研究进行报道,指出语言能力不仅是世界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更是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实力的组成部分和重要体现。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4.1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课题组成员四年的努力,本课题研究已经进入收官阶段,尽管已经在神经语言学研究的诸多方面以及神经语言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

一是神经语言学研究更加细节的问题和方面未能全面涉及。神经语言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研究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在本课题研究中不可能涉及所有细节方面,而只能通过重要问题和要点的研究实现对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框架把握,从而引导和促进神经语言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发展。这也是本课题申请的主要目标所在。更多的细节方面需要通过项目之外的其他后续研究进一步深化。

二是课题研究的部分成果还未能出版面世。神经语言学研究工程浩大,牵涉问题很多。本课题研究涉及了神经语言学的广泛方面,部分研究成果,因为研究的复杂性和发表周期问题,有的正在整理写作当中,有的已经投出等待发表。代表性成果投往国际高级别刊物,其写作和发表则更慢。

具体的改进措施为:

一是在进一步研究中加强对神经语言学研究细节和完善方面的研究,影响并吸引更多的神经语言学工作者投入到神经语言学研究中来。我们前面已经提及,神经语言学是一个浩大的过程,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更大的研究投入。在本课题研究的奠定的基础和框架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神经语言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二是进一步加快实验成果的整理,实现成果的快速出版,并整合课题组力量着重进行重点成果的出版和推荐。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结题。

4.2 研究心得及意见建议

经过4年的课题研究,课题组在获得科学研究成绩的同时具有以下心得,分享如下:

1)瞄准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科学研究。本课题研究取得的很多成果意义重大,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神经语言学研究是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语言功能是人脑最为复杂的功能,从而使得语言机制研究成为国际科学关注的焦点和前沿,代表着脑科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二是神经语言学研究满足了当前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语言能力及人脑语言机制的研究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密切相关,同时关乎社会和谐和文明发展,符合了人类和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样使得课题的研究既处于国际科学发展的前沿,又可以为国家发展和人类幸福做出贡献。

2)以学科发展为己任,通过学科建设促进科学研究。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要进行神经语言学学科体系和学科建设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就。在课题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也正是对学科建设的要求。课题组成员一直以学科建设和发展要求自己,围绕学科发展需要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研究成果成为神经语言学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代表。这样的研究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创新价值。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代表性成果简介

1.1 代表性成果之一“汉语话题句中语迹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收入“Neural mechanisms of trace in Chinese topicalized constructions”(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

语迹是生成语法于20世纪70年代引入的概念,语迹理论假设当句子成分从一个句法位置移位到另一个句法位置上时,会在原有的句法位置留下一个语迹,语迹本身没有具体的语音形式,但却包含一定的语义内容,并具有与移位成分相同的句法特征,语迹与移位成分共同构成一条句法语链。该理论假设使语义解释由表层结构独立承担,不但简化了人类语言的语法体系,也稳固了生成语法以句法为基础的理论基石,推进了生成语法的发展。但句法表征中是否真正存在没有语音形式的语迹,必须得到与语言相关的脑神经机制的实验验证。该文正是运用神经语言学的方法验证这一理论假设正确与否。

文章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以汉语话题句为研究语料,对汉语语迹的神经机制问题进行实证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在汉语话题句的加工过程中所诱发的持续负波、动词位置的负成分以及句末位置的P600成分,均反映了句首话题成分移位后会在原有位置留有语迹,二者之间存在句法依存关系。因而认为,语迹在汉语话题句中有其神经机制,语迹理论假设的合理性能够得到大脑神经机制上的证明。同时研究也从神经机制的角度逆向证实了汉语话题句是经由移位生成的句法结构。

这一成果从人脑实际语言加工出发,对当前国际前沿理论进行验证考察,从而得到符合人脑生物基础的语言学理论。在理论及实验方法上有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开辟了我国语言学及神经语言学研究的视野。论文得到学界高度评价,匿名评审专家认为该成果“结合最新神经科学设备研究传统语言学理论的方法值得大力推广”,“对其他相关的实验研究有指导意义”。

该成果已经发表于我国社科类最高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发表后又作为特优论文被编辑部专门推荐到《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年第1期)全文发表;同时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还被CSSCI来源期刊《语言科学》等引用。

1.2 代表性成果之二“神经语言学与当代语言学的学术创新”(《中国语文》2012年第6期)

文章在分析语言学发展历史和当前趋势的基础上认为,当语言学研究目的从描写语言行为发展到解释人类语言能力时,就必然要走上认知科学的道路,语言神经机制和脑功能将成为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形成跨学科的神经语言学。并进而提出,神经语言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语言学的当代形态,其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上。神经语言学本质上仍属于基础学科,但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作为当代学术前沿的神经语言学完全符合当代前沿科学学术研究的形态特征,其研究成果切实推动、深化和引领了当代科学研究,在人力资源和学术资源的分配上改变了当代语言学甚至当代科学的格局,体现了神经语言学对语言学学术创新的贡献力,对相关前沿科学创新的贡献力,以及对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引领作用。中国的神经语言学研究如能在国家层面加强规划,重点支持,大力开展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建设,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发挥后发优势,勇于创新,摒弃浮躁,那么,中国神经语言学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就能够推动中国语言学的学术创新,体现出对相关前沿科学创新的贡献力。

该文从语言学的学术发展趋势和当代形态上对神经语言学的学科性质、科学地位、杰出贡献等进行了准确概括,同时指出了我国神经语言学的发展需要和我国语言学的学术创新思路,明确了神经语言学作为我国语言学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和发展方向。论文发表后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该成果已经发表于中国语言学最高刊物《中国语文》2012年第6期。我国三大权威转载机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2期)以及《新华文摘》(2013年第5期)均对该成果进行了全文转载。

1.3 代表性成果之三“第二语言句法的自动加工:来自脑电的证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

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有着截然不同的过程。母语的语法是天然长成的,因而母语学习的重点是语音和词汇;二语的语法只能靠学习获得,因而语法成为二语学习的重点。正因为如此,二语语法与母语语法在习得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一般认为,母语的句法加工是快速、高效、高度自动的,母语的句法加工依赖于存储在程序性记忆中的内隐知识,表现为无意识的自动加工;而二语的句法加工速度较慢,因为关键期的影响,主要依赖于存储二语知识的陈述性记忆资源,而表现为控制性的非自动加工。前人的研究多从行为学测查角度报道了这一发现,人脑实际语言加工中句法自动加工是否存在,需要进一步依靠神经科学手段进行发掘。研究采用ERP技术,尝试利用经过优化的Odd-ball范式,通过听觉和视觉双通道的干扰,在无注意条件下对二语句法中的主谓一致违反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对二语的句法加工问题。根据ERP总平均波形图特征,对无语境和有语境条件下句法加工所诱发的曲线分别进行比较,发现大脑在加工二语时,产生了反映句法自动加工的脑电成分MMN。进而从MMN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二语加工与二语句法加工之间的区别两个方面对二语句法的自动加工进行了分析,表明即使二语在关键期之后获得,大脑仍然能够对二语的句法进行自动加工。

文章运用先进的神经科学手段和范式,创新性地发现句法自动加工在二语语言实际加工中的确实存在,这对二语习得关键期理论和语言自动加工理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该成果已经刊发于我国外国语言文学类最高期刊《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

1.4 代表性成果之四“Electrophysiological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ing of figurati -v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2013)

歇后语是汉语习语的一种形式,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与汉语传统谜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长期以来歇后语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但多数研究还停留在描写分析阶段,对歇后语的加工特点和神经机制学界少有研究。国际学术界可参照的学术成果也只有熟语加工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要对对歇后语的加工的时间进程和神经机制有充分的了解,需要有效的神经科学手段。研究运用神经电生理学(ERPs)手段实时考察歇后语的加工过程和人脑加工特点,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通过实验分析发现,高熟悉度和低熟悉度的刺激分别诱发了两种不同的ERP成分,即N170和N380。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两个成分的性质进行分析,认为N170反应了歇后语前后两部分早期识别知觉上的差异,或者是第一部分融入语境的标志,N380很可能反应了识别并消除这种知觉差异的过程。

文章首次以汉语习语为语料报道了N170和N380,分析了歇后语前后两部分在加工中的不同神经机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和神经科学价值。

该成果已经刊发于国际神经语言学顶级刊物、SSCI及SCI收录期刊《神经语言学》(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2013年26期。

2.阶段性成果清单(请见下页表格)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Neural mechanisms of trace in Chinese topicalized constructions

Yang Yiming and

Liu Tao

论文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4.1

13000

 

2

Electrophysiological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ing of figurativ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Hui Zhang, Long Jiang,

Jiexin Gu, and Yiming Yang*

论文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2013.1

13000

 

3

ERP correlates of compositionality in Chinese idiom comprehension

Hui Zhang, Yiming Yang*, Jiexin Gu, and

Feng Ji

论文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2013.1

16000

 

4

汉语话题句中语迹的神经机制研究

杨亦鸣

刘涛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

2013.6

20000

被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CNKI引用1次

5

神经语言学与当代语言学的学术创新

杨亦鸣

论文

中国语文

2012.11

18000

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

6

第二语言句法的自动加工:来自脑电的证据

耿立波

杨亦鸣*

论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5

19400

 

7

情感传译的隐转喻识解

潘震

论文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9

11000

 

8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甲骨拓片字形特征提取方法

酆格斐

顾绍通

杨亦鸣*

论文

中文信息学报

2013.3

7000

 

9

弱智儿童自发性话语中的情感韵律研究

王芳

梁丹丹

论文

心理科学

2013.3

9000

CNKI引用1次

10

语言能力

及其提升问题

张强

杨亦鸣*

论文

语言科学

2013.11

19000

 

11

试论语言残障人群语言能力量表的制定

刘俊飞

管海涛

李培

杨亦鸣*

论文

语言科学

2013.11

10000

 

12

弱智儿童实体名词的语义组织研究

梁丹丹

任会启

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12

10000

CNKI引用1次

13

二语学习者句法加工的ERP研究

张辉

论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4.1

19000

 

14

汉语母语者英语形态加工、形式加工的分离——来自ERP的证据

耿立波

论文

语言科学

2012.11

10000

 

15

成语加工中韵律与句法互动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张辉

孙和涛

顾介鑫

论文

外国语

2013.1

11000

 

16

非成语四字格词组加工中韵律与句法互动的ERP研究——熟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研究之六

张辉

孙和涛

顾介鑫

论文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12

9700

 

17

符号任意性及其文化承载

张强

论文

南京社会科学

2012.11

10000

被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

18

情感致使构式的认知转喻特质

潘震

论文

外语教学

2014.3

7000

 

19

汉语语言能力描述语库建设刍议

刘淑学

余光武

论文

语言科学

2013.11

8600

 

20

汉语语言能力标准制定刍议

刘淑学

于亮

论文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2013.9

5400

 

21

汉语语言能力量表制定的相关思考

于亮

论文

语言科学

2013.11

7500

 

22

生命性:从社会认知到语言加工

张强

论文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12.11

7500

 

23

浮现中的熟语性:“程度副词+名词”构式的ERP研究——熟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研究之十

蔡辉

孙莹

张辉

论文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1

12000

CNKI引用2次

24

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以《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为例

潘艳艳

张辉

论文

外语研究

2013.1

13000

CNKI引用2次

25

二语语言能力描述语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满在江

论文

语言科学

2013.11

12000

 

26

聋童语言获得与手语双语共融教育:语言科学研究之知识转移

邓慧兰

论文

语言科学

2014.1

15000

 

27

中国境内少数民族汉语语言能力培养及建立描述语库刍议

朴爱华

论文

语言科学

2013.11

8600

 

28

“语言能力”是什么?

蔡冰

论文

语言科学

2013.11

10000

 

29

当代机器语言能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耿立波

刘涛

俞士汶

孙茂松

杨亦鸣

论文

语言科学

2014.1

12000

 

3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能力评估现状与分析

王仁法

论文

语言科学

2014.1

11000

 

31

论汉语语用能力的构成与评估

余光武

论文

语言科学

2014.1

8600

 

32

不同语义关系下形容词组合的句法表现

马鹏举

论文

汉语学习

2013.4

5000

 

33

歇后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张辉

江龙

论文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9

7000

 

34

汉英翻译中的预设等值及译者主体性的认知研究

徐以中

孟宏

论文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12

9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