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①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我们的研究从立项开始之后就在按部就班地推进,主要工作如下:
1、举行了隆重而切实有效的开题研讨会
我们邀请了本课题主要的子课题负责人以及上海市主要的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的各路专家参与课题开题研讨,主要就道德哲学、伦理学思想通史研究的定位、方向、方法举行热烈讨论,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十分中肯和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次会议最主要的学术共识在于两点
首先就本课题的名称修改取得一致意见,我们的立项课题名称是《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但由于近代以来、特别是在黑格尔哲学中,伦理与道德做出了严格区分,而这一区分早已成为整个世界学术界的普遍同意,所以,按照这一区分,“道德”就是一个完全现代的概念,古代并没有与现代行为规范相对应的道德概念,这样一来,如果我们按照这一规定,那么“道德哲学通史”就只成为现代伦理学中的一个非常小分支,显然这不符合课题原设计者所想包含的内容,特别是西方古代伦理思想和中世界伦理思想很难包含进来,这就失去了“通史”的意义。这个问题在立项评审答辩时就有专家提出来了,所以,在这次开题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再次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要申请修改题目,以更符合该题目原设计者的意图或者说更符合这一重大课题所应该包含的视域和内容。于是,我们在开题研讨会之后,向国家重大课题管理办公室申请,把此题目确定为:《西方伦理思想通史研究》,此申请在今年5月4号我们得到了批复。
其次,这次开题研讨会还就《西方伦理思想通史研究》的范围、各卷的写作原则、风格、材料的取舍取得基本共识。会后本课题的首席专家邓安庆多次出差往返于南京、杭州、武汉、长沙等地,分别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具体商量每一卷的撰写提纲。
2、把原计划的各卷归类,重新调整为“8卷本”,确定的各卷及完成的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卷:《城邦与自然: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通史》,该卷负责人章雪富教授已经开始了写作,进展顺利。主要参与者石敏敏教授、邓安庆教授也各自开始了自己所承担的部分的写作工作,估计在2014年底会拿出初稿。
第二卷:《圣德与信仰:中世纪伦理思想谱系》提纲尚在撰写过程中,有些原文材料尚需子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共同消化、一便能达成共识;
第三、四卷:《启蒙与伦理:现代西方道德哲学谱系考》,把原来立项申请准备分两卷来写的近代伦理思想合为一卷,但由于内容庞大、理论原型众多,依然分上下册出版。具体考察自然法的伦理地位;新教伦理与启蒙道德;契约论伦理的形成与演变;情感主义的道德哲学;功利主义后果论道德理论的形成;道义论伦理的形成与演变等等。该卷由邓安庆教授负责,已经完成提纲和接近一半的写作任务。
第五卷:《反叛与重构:现代之后的伦理思潮》尚在讨论之中,暑期可完成。意图把意志主义道德哲学、现象学传统的价值论伦理思想,存在主义的生存伦理思想、后现代主义的反道德主义、责任伦理学等等在对现代伦理与道德进行批判反思基础上形成的现代欧陆主要的、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伦理思想都包含进来。该如何撰写,以何种谱系或线索来总结,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尚在热烈讨论进程中。
第六卷:《元伦理、规范主义与美德伦理—当代英美伦理思潮》,该卷子课题负责人陈真教授,已经完成写作提纲,大致三分之一的写作任务。
第七卷:《文化批判与希望原理:国外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该卷尚在思考之中,年底完成写作提纲。
3、在立项答辩会和开题研讨会上都有专家建议,在各卷之前加一“总论卷”或“导论卷”。经过反复斟酌,我们接受了该建议,现在把该卷定为“伦理哲学导论”。原因在于,“道德哲学”是个现代概念,且在现代的学科分化意义上,形成了其独特的、非常狭义的问题意识和论证模式,鉴于现代以来已经出现的深重的世界范围内的道德危机,今天再以这种已经固定了的概念就不合适了。为了反叛现代的道德哲学模式,我们必须在现代的问题意识基础上复兴古典意义上的伦理学,即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这样才能把伦理学建立在活生生的生活基础之上,确立其与“存在意义”的本质关联,切忌伦理学对存在意义的遗忘!因此我们要以“伦理哲学”重新理解和建构西方哲学史,此乃当今全球化时代文化重建的重中之重。改卷写作提纲还在思索之中,但思路已经清晰了。主要讨论的问题在于:
一、为何不是“道德哲学”:伦理学与道德哲学之分野
二、恢复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之意义
三、伦理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构建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之概念
四、伦理哲学类型考:生活指向和行为指向,在世界中与超世界外,共在与自在,向善与抗恶
五、伦理的普遍性与道德的特殊性
六、正义、爱与自由:西方伦理通史如何相通?
七、伦理哲学方法论:从心灵、社会与国家的分合讨论伦理生命的实现基地
八、修身与美德养成
九、道德立法能力和道德判断力之培育
十、伦理、道德与成人:自由的人、幸福的人、成功的人、受尊敬的人、有贡献的人?
十一、比较伦理学之使命:重建全球化时代人类共生共荣的新文明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
1、为了确定该伦理思想通史的写作,邓安庆不计其数地往返于南京、杭州、武汉、北京、长沙等地,与各位子课题负责人和国内道德哲学史专家进行商讨,进行学术交流。本来有常规的出国交流、调研计划,但由于身体原因,目前尚未执行。
2、本课题的开题研讨会
2012年12月22日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行了由邓安庆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的开题研讨会。会议指出,这一课题预计将以专著的形式,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从古至今的道德哲学思想,这样的通史研究不仅国内尚且阙如,国际上依然是空白。
参加开题报告会的领导和专家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葛宏波,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左昌柱、肖卫民;同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陈家琪教授,上海市伦理学学会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贻庭教授、赵修义教授,《复旦大学学报》主编、哲学学院黄颂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冯平教授、邹诗鹏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郝兆宽副院长,复旦大学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国外思潮研究基地研究员王凤才教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秘书长、美国《商业伦理学杂志》(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编委吴新文副教授,复旦大学伦理学教研室孙小玲副教授;三联书店(北京)对外合作部主任刘靖、《文景》杂志原主编杨丽华、上海《社会科学报》常务副主编段钢博士、《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副书记周智强,理论部李小佳、《文汇报》理论部主任季桂宝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张容楠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乐小军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夏明月博士、上海市委党校李育书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共同讨论本重大课题的启动和着手落实环节的打通;在课题开展过程遇到的种种困难的预测及解决方案,为课题组提出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建议方案。
会议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葛宏波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代表哲学学院做了讲话;本项目首席专家邓安庆教授作了开题报告;外审专家同济大学哲学系陈家琪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贻庭教授、赵修义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黄颂杰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对项目作了全面地评析。本项目首席专家邓安庆教授在开题报告中,详细地汇报了本项目的预期思路、总体框架,研究方法、拟突破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目前的进展情况。邓安庆教授说,本项目原计划成果为《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预计将以10卷本专著的形式,全面系统地研究西方从古至今的道德哲学思想。具体内容为,卷一:《古希腊罗马的德性论伦理学研究》(子课题1);卷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道德哲学研究》(子课题2),卷三:《欧洲启蒙道德哲学I—情感主义、契约论和功利主义的道德哲学研究》(子课题3);卷四:《欧洲启蒙道德哲学II—新教伦理、启蒙理性和德国义务论的道德哲学研究》(课题4);卷五:《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哲学研究》(子课题5);卷六:当代篇I《意志主义、责任伦理和商谈伦理的道德哲学研究》(子课题6);卷七:当代篇II《现象学与存在主义的道德哲学研究》(子课题7);卷八:当代篇III《英美元伦理学研究》(子课题8);卷九:当代篇IV《英美新规范主义和美德论道德哲学研究》(子课题9);卷十:当代篇V《后现代主义道德哲学研究》(子课题10)。
那么,此10卷本学术版专著丛书何以相通,并可称其为《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邓安庆教授认为在整部西方道德哲学研究中,要始终坚守“合理、合情、合义”的道德评价原则。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抓住道德哲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根本问题,伦理思想研究才能避免成为西方哲学史的附庸。另外针对目前的研究情况,邓安庆教授把项目做了如下调整,并提请评审专家审议。一、首先是题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改名为《西方伦理思想通史研究》,原因为:道德哲学是个起源于英国的现代概念,不足以涵盖整个西方如古希腊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史,甚至也难以涵盖近代德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如谢林、施莱尔马赫和黑格尔,我们很难说在他们那里有一种道德哲学,但他们却具有极其重要、影响深远的伦理思想。二、此项目原计划写10卷本,现缩小为8卷,具体内容为,卷I:《伦理哲学导论》,卷II:《城邦与自然:古希腊罗马伦理思想通史》;卷III:《圣德与信仰:中世纪伦理思想谱系考》;卷IV:《启蒙与伦理:现代道德哲学谱系》(上)、卷V:《启蒙与伦理:现代道德哲学谱系》(下);卷VI:《反叛与重建:现代之后的伦理思潮考》。卷VII:《元伦理、规范伦理与美德伦理—当代英美伦理思潮主流》,最后,邓安庆教授提出了卷VIII:《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哲学研究》要不要写是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
围绕邓安庆教授所做的开题报告,来自上海各高校的专家教授、行政领导,以及出版系统的专家分别从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学术合作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极为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同济大学哲学系陈家琪教授指出,要在整部《西方道德哲学通史》中贯穿一个“通”,确实很困难。其中有几点需要注意,一、中国人写西方伦理通史,一定体现是中国人写的,这是写作此部巨作的一个角度。这体现在我们中国人对史料的占有、看待问题的角度以及对道德现象的感受的特殊性上。二、另一个角度是,从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角度。这体现在现代西方伦理学对古希腊、中世纪伦理问题的反思,当然也体现在怎样理解“道德”、“实践”这些重要的概念,及道德现象上。如果把这些概念厘清,整部《西方伦理思想通史》才能“通”。三、更为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共同体”(共同生存的责任)的先在性,在这一点上,陈家琪教授赞成邓安庆教授提出的“合理”的原则,也赞成把项目题目改为《西方伦理思想通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修义教授认为,编一部通史非常重要,但是什么是“通”,“通”的功夫花在什么地方,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具体体现在,一、整部书要围绕一些贯穿在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史的基本问题,这才能体现西方伦理的精神。二、要在当代伦理思想通史(卷五、卷六)中体现“通”,确实是非常困难,也是当今学术界比较缺乏的,希望邓安庆教授能在此花功夫。三、赞成把课题改名为《西方伦理思想通史研究》,但其中要注意伦理学史与伦理思想史的区别。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贻庭教授指出,首先、自近代以来,在中西交汇的背景下,写一部《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其生命力还是体现在中国,体现在这些道德问题与我们的关联上。其二、朱贻庭教授认为赵修义教授指出的,项目若改名,伦理学史与伦理思想史的区别,怎样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也是值得思考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黄颂杰教授认为,本项目若能按计划完成,将大有裨益。在研究著书的过程中,以下问题需注意:一、道德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问题。若按原计划,则要明白道德哲学家,与哲学体系中含有道德思想的哲学家的本质区别。二、道德哲学与本体论哲学的关系。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明白哲学家谈论道德问题的路径,至关重要。三、道德与宗教,道德与真理的关系。毋庸置疑,在西方这是不言自明的。四、整部著作的框架结构与一般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这体现在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后,需要花时间认真思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冯平教授指出,国家社科基金能把这么大的项目聚焦在道德、伦理的理论研究上,体现了国家对此问题的重视。怎么来写,邓安庆教授也思考许久,确实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比较可能的思路有:一、从学术演进的路数,例如沿着在整个伦理思想史上一以贯之的问题来撰写。二、从作为现在伦理道德建设资源的维度,例如思考这些伦理回答的是当时什么样的道德问题,或者当时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伦理境遇?冯平教授认为,这当然是非常困难的。三、若要挑人来写,可以考虑按照哲学家的不同的传统来划分,这样比较有整体感。四、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共同体的维度,作为“人心”,我们应该怎样生活,也是必须纳入我们的思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邹师鹏教授谈到,首先邓安庆教授对课题开题所做的准备是十分全面的,思考也非常深入。针对现代伦理思想通史,怎样处理激进主义的道德资源?对这个问题处理可以填补原计划卷五《马克思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哲学研究》的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解释,吸纳了很多激进主义的资源,其中的核心问题为“现代性”。在整部巨著中,可以不写马克思主义,但没有这个视野是不可行的。所以,在著书的过程中,怎样再现当时各种思潮(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激进主义)的竞争的情形,十分重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指出,针对当今中国伦理学研究情况,应着重写现当代伦理思想通史。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概念的厘定。可以考虑写一部导论来讨论,如道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等概念。二、是关于对象的选择。如人物、著作的选择等。三、写作思路。是人物史,还是问题史?两者如何融合。四、评价问题。以上问题,若能注意,项目完成,必将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吴新文副教授指出,邓安庆教授此次主持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的意义。在课题研究中,如何通过“化西”来体现中国人对道德问题的关怀?值得思考。其次,吴新文副教授认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由此他完全赞成邓安庆教授把课题改名为,《西方伦理思想通史研究》。最后,要避免成为西方哲学史的附庸,其中应该重新思考“沉思的生活”与实践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理解西方非常有意义,可以考虑写一部“通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郝兆宽教授认为,邓安庆教授所主持的《西方伦理思想通史研究》,本项目一旦完成,并将为当今中国思考现实、理论的道德问题,提供良好的契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党委书记袁新在讲话中表示,学院将大力支持邓安庆教授承担的国家项目的开展,尽可能创造各种条件,以保证这一项目如期、高质量完成。
最后,复旦大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葛宏波作了总结发言。他代表项目所在单位,衷心感谢与会专家对《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所作的评价和所提的宝贵建议。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作为管理部门,将全力支持这项工作,帮助它早日完成。
3举办“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圆桌研讨会
2013年6月29日,由上海市伦理学会、复旦大学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课题组共同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协办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光华西主楼2401顺利举行。
此次会议邀请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教授,华东师大哲学系赵修义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季桂保,上海市教委周增为,上海财经大学鲁品越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余玉花教授,上海市委党校哲学室黄力之教授等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价值观的性质与建构、当下中国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境况等主题展开讨论。会议指出:提出核心价值观不只牵涉中国人的心灵秩序如何安顿,更关系到中国将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在自由主义占主流的社会环境下研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4、成功申办和举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之哲学学科专场:《大国和平崛起的价值前提:如何塑造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
2013年10月19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课题组主办,上海市伦理学会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承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哲学学科专场”专场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会议秉承“聚焦经典学术,构筑交流平台,展示文化魅力,繁荣社会科学”的学术宗旨,围绕中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世界伦理问题等方面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学术探讨。
本次会议由本课题首席专家邓安庆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新生教授、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姚凯处长、上海市社联科研处处长应毓超致开幕词。同济大学哲学系系主任陈家琪教授,上海市伦理学学会名誉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贻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赵修义教授,南京师大哲学系高兆明教授,上海伦理学会会长陆晓禾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主任高国希教授等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会议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现代发展的方向”、“道路价值目标应该如何去定位”、“中国作为大国和平崛起它有什么样的前提条件”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分别从“中国与世界能否价值共享?”、“中国当代核心价值建设与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如何塑造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中西价值观之汇通” 等方面切入,围绕“大国和平崛起的价值前提:如何塑造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这一主题展开深刻讨论。会议讨论氛围热烈而隆重,经过为期一天紧凑而充实的学术交流,使得与会专家学者及高校相关领域研究生获益良多,圆满实现了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目的。
5、“现代性的道德危机与价值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3年12月18至19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理事会(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RVP)、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课题组(批准号:12&ZD122)联合主办的“现代性的道德危机与价值重建”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rality and Responsibility in Times of Global Change)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4楼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会议共有来自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及国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近三十人前来参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新生教授、邓安庆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出席会议并致开幕辞。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与东亚系沈清松教授向与会代表介绍了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理事会最新的学术动态,美国天主教大学价值与伦理中心胡业评博士代表美国价值与哲学研究理事会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赠送了理事会最新出版的学术著作
会议共分“中国视角的道德与责任”、“西方视角的道德与责任”、“道德、责任及全球化”、“道德与责任”等四个主题专场,就当前世界面临的种种价值问题、当代伦理道德面临的现代性危机以及如何进行当代视域下的价值重建进行了宽泛而深入的讨论。而中国传统思想对于现代价值重建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在本次会议中也得到了良好的体现,众多与会代表的发言包含了鲜明的中国哲学研究视角。例如,从中国大乘佛教的“回向”问题讨论慷慨的伦理,从中国的天、道等概念阐释权利和责任的来源及其实现,以及世界伦理的中国维度等。与会专家还针对当代的道德信仰、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道德标准如何界定等核心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充分体现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外学者对道德和责任的共同关切。
6、由本课题第一子课题负责人章雪富教授在2014年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会议就子项目(《城邦与自然: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思想通史研究》的研究内容做学术报告
2014年4月12日至13日,“2014年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会议”于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以及部分海内外求学的研究生共计60余人与会。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本课题学术顾问黄颂杰教授着重针对希腊哲学的当代性,阐发了哲学的普遍性、求真性、求善性和实践性等问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子项目(《城邦与自然: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思想通史研究》)负责人章雪富教授就课题的内容、方向、意义做了学术报告。
7、子课题负责人陈真教授在本课题的资助下参加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1)2012年6月1日-6月4日:主题为“Incommensurability 50”的国际学术会议;地点:台北;主办单位:台湾大学哲学系;会议语言:英语;提交英文论文“Incommensurability Between Morality and Prudence”(“道德与自利理性的不可通约性”),演讲并回答与会者提问。
(2)2013年5月11日: 国际学术研讨会:East-West Symposium on Mind, Value, and Moral Psychology: From the Vantage Point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地点:南京;主办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会议语言:英语;提交英文论文 “Confucian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Great Learning: A New Sentimentalist Interpretation”(“《大学》中的儒家道德教育理论:一种情感主义的新解”),演讲并回答与会者提问。
(3)2013年8月4日-10日:The 23rd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地点:希腊雅典;世界哲学大会主办单位:希腊哲学协会与雅典大学;大会语言:英语;提交英文论文“How Is Global Justice Possible”(“全球正义如何可能?”),分别在两个不同小组二次发言并回答与会者提问。
(4)2013年8月10日-13日应维也纳大学的邀请,在奥地利军队国防学院(The National Defence Academy of Austrian Armed Forces)作了主题为:“Moral Relativism, Moral Objectivity, and Conflicts of Ideologies”(“道德相对主义,道德的客观性与意识形态的冲突”)的演讲并回答与会者的提问,深入交换意见。当地媒体对此作了详细报道(详见:http://medienportal.univie.ac.at/uniview/wissenschaft-gesellschaft/detailansicht/artikel/vienna-meeting-nanjing/)。
8、由课题主持人所邀请的与课题相关的外国哲学家来中国学术交流:
(1)当代英美伦理学规范表达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美国密西根大学哲学系著名哲学家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吉伯德(Allan Gibbard)于2012年5月13日-23日来访问,共进行了三场演讲(演讲题目分别为: “Could Normative Insights Be Sources of Normative Knowledge?,” “Meaning as a Normative Concept,” 和 “Reconciling Our Aims”)和一次座谈,有力地促进了当代英美伦理学课题的研究。
(2)当代英美伦理学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和功利主义的著名代表性人物雷尔顿(Peter Railton)于2014年4月19日-5月1日来访,共进行了四次学术演讲(题目分别为:“Recent Developments In Meta-Ethics--Intuitionism vs. Naturalism”, “Understanding the Relevance of Recent Work in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to Moral Judgment”, “Formulating A More Comprehensive Consequentialist Moral Theory--The Question of Virtue”,和 “Toward a Unified Account of Rationality in Belief, Desire, and Action”)。此外,雷尔顿还赠送了其代表性著作与论文,并就当代英美伦理学前沿问题和他自己的理论,多次与本课题相关负责人交换意见和商谈。
(3)本课题组还邀请了哈佛大学非自利契约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斯坎伦(Thomas Scanlon)、耶鲁大学当代康德义务论的著名代表性人物达沃尔(Stephen Darwall)和迈阿密大学著名的美德伦理学家斯洛特(Michael Slote)。这类学术交流有力地提高了本课题研究的准确性、代表性和质量的提高。
? 9、举办了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讲座——Robert B.Pippin
由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主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承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课题组协办的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系列讲座“德国哲学与现代性问题”的讲座于2013年11月13日在复旦大学顺利举行。本次系列讲座主讲人罗伯特?皮平(Robert B. Pippin)教授,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杰出教授、“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哲学系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是德国观念论、当代德国哲学、政治哲学、美学、伦理学、古典哲学等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
此次复旦光华人文基金高端讲座,罗伯特?皮平(Robert B. Pippin)教授分别就“黑格尔论‘在思想中把握时代’”( "Hegel on 'Comprehending One's Time in Thought'")、“黑格尔与批判理论─论霍耐特的黑格尔主义”( "Hegel and Critical Theory: Remarks on Axel Honneth's Hegelianism")、“麦金太尔的现代性:论第三种选择”(" MacIntyre's Modernity: On the Third Alternative")、“海德格尔论尼采关于虚无主义的思想”("Heidegger on Nietzsche on Nihilism")、“美丽之后:黑格尔与视觉现代主义哲学”("After the Beautiful: Hegel and the Philosophy of Visual Modernism")主题作了五场精彩的系类报告,又分别就“列奥?斯特劳斯与现代性问题”和“德国哲学与现代性问题”问题作了两场专题座谈会。
讲座中,皮平教授从不同角度探讨“德国哲学与现代性问题”,与此同时,邓安庆教授主持了其中的一场讲座,并就皮平教授的讲座做了精彩点评。讲座吸引到了来自校内外的百余名师生前来旁听,给听讲者提供一系列难忘的学术体验,就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10、举办多次伦理学学术讲座
2013年12月17-19日,为落实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之间的院系合作关系,由复旦大学主办、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协办、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课题组邀请,伦理学学术研讨会于上海复旦大学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黄勇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政治哲学、伦理哲学、宗教哲学和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1999-2001年,曾任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会长。2004年,曾陪同美国著名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访华巡回讲演,并参加了在山西大学举办的“语言哲学与分析哲学”国际学术讨论会。2006年起,受邀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新儒学讨论班共同主任。先后创办并主编了学术刊物: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和学术丛书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均由世界著名出版社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
此次讲座黄勇教授分别以“道德理论,反理论与儒家”和“意志软弱何以不可能”主题,做了两场学术报告。报告基于中西比较哲学的学术背景与视野,从道德一般论的基本原则、道德特殊论的存在问题、儒家伦理、道德意志等伦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此同时,担任各报告会的主持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邓安庆教授、孙小玲就报告内容所做了专业的点评和讨论,也引起了与会者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11、复旦大学“人文基金”学术交流讲座:“语言哲学”系列讲座
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子课题负责人王凤才教授邀请,受复旦大学人文基金资助,德国波斯坦大学施耐德教授(Hans Julius Schneider)来我校进行为期一个月(2013.9)的学术交流。
H.J.施耐德教授曾在康斯坦茨、埃尔朗根、波斯坦等大学任教,并兼任过格鲁吉亚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复旦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在Paul Lorenzen指导下获得博士学位;1970—1975年,在康斯坦茨担任Jürgen Mittelstra?的科研助手;1978—1983年,德国研究协会海森堡分会研究员;1983—1996年,埃尔朗根大学教授;1997—2009年,波斯坦大学理论哲学/知识论讲座教授;2009年10月退休。此外,担任过许多大学的客座教授,如:格鲁吉亚大学(1989);芝加哥艺术学院(1992);复旦大学(2001);等等。2010年9—11月,曾经在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国外思潮国家创新基地做驻所研究工作。H.J.施耐德教授在语言哲学、一般知识论、精神科学、哲学人类学,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方面,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在学术界有较大的影响。
学术交流期间,施耐德教授共做了五场学术讲座,主要涉及维特根斯坦、弗雷格、哈贝马斯,以及其它语言哲学、宗教哲学问题。
12、举办复旦大学光华杰出人文学者讲座-Dr.Günter Z?ller
在复旦大学“人文基金”的支持下,应哲学学院邀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课题组协办,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教授Dr. Günter Z?ller来我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术交流。
Günter Z?ller教授曾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美国布朗大学,并于波恩大学攻读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他曾作为全职教授兼系主任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哲学系授课长达15年。Günter Z?ller教授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各地获得难以计数的奖项和学术奖金,其中包括由华盛顿特区人文基金会颁发的学术奖金和由加拿大政府授予的John G. Diefenbaker艺术奖。他是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康德协会成员,同时也是巴伐利亚科学院的费希特协会成员,并且担任巴伐利亚科学院的费希特全集项目的主任编辑。Z?ller教授著作等身,并且是三套学术丛书的编辑,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
本次交流活动主要包含三场研讨会,分别是:’Homo homini civis. The Modernity of Classical German Political Philosophy’、Between Rousseau and Freud. Kant on Cultural Uneasiness’、J.G.Fichte Political Philosopher’
13、“人文基金”学术交流讲座:正义与团结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建构——哈贝马斯与儒家的跨文化比较
2014年4月7日至4月19日,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西方道德哲学通史研究》(批准号:12&ZD122)课题组之邀,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主任林远泽副教授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做了题为“正义与团结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建构——哈贝马斯与儒家的跨文化比较”的“复旦大学人文基金”系列学术交流讲座。
林教授从伦理学和实践哲学的内部困境和外部困境出发,指出当代伦理学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的挑战,一是自由解放的社会整合如何可能的问题,二是正义与团结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他将哈贝马斯的法治国与儒学的礼治国主张视为应对这种挑战的两种方案,并对两者进行跨文化比较。整个系列讲座共分五讲,第一讲的主题是“论道德发展的逻辑与后习俗责任伦理学的理念”,林老师主要介绍了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以及由此引出的关于正义伦理与关怀伦理的争论,主要是Kohlberg的学生Gilligan的女性主义伦理学对正义伦理的质疑和挑战,在这种争论中,林老师给我们引导到了正义与团结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建构的问题。第二讲和第三讲的主题分别为“哈贝马斯论沟通理性和对话伦理学的奠基”和“哈贝马斯论规范遵循之可期待性的法治国基础”,着重介绍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的基本思路及其法治国理
念。第四讲和第五讲,“儒家实践理性类型学的后习俗责任伦理学重构”和“儒家对于政治正当性之伦常奠基的道德文法学”,则重在对儒家伦理进行后责任伦理学的重构和阐发。
林老师学贯中西,思想深入,无论对于哈贝马斯的理解和对儒家的阐释都有很多深刻独到之处,很多学生和老师坚持听完整个系列讲座,均表示受益匪浅。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中国社会科学网刊登了我们“开题报告会”的全部内容,复旦大学官网、哲学中国网等多家媒体机构转载了研讨会的核心内容。其中,中国社会科学网指出:我国现今处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发展期,中华文明如何现代性的危机中得到复兴,需要有生命力的伦理道义的引领和范导,否则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如何同其他国家交往、如何使百姓活得幸福、体面和尊严等问题上就会迷失方向,面临一系列尴尬的道德困境。而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人类如何能够共同生存下去,已经成为困扰人类的最为急迫的问题,伦理学之能在当今世界成为一门显学,就是因为它的使命本是为了解决这样的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而诞生的。这样的人类问题当然同时也是中国的问题。在此处境中,这一重大课题的开题,特别为学界所期待。它将在引导我们深入了解西方的道义精神、行动原则和性情制度的同时,为准确地理解我们自身的传统提供一面镜子,为更高层面上的中西文化融通开启一条新的路径。
2、《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4日大幅报道了本课题组申办的2013年上海市哲学学会专场:《大国崛起的价值观前提:如何塑造与世界共享的价值观》的会议情况,与刊登了本次大会主讲者的四篇稿件,对本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作出了高度赞扬,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授予了邓安庆教授优秀会议组织奖的奖杯和奖状,上海市伦理学会对邓安庆教授给予了年度学会会议优秀组织奖金。
3、成果应用:教育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西方伦理思想漫谈》
经教育部高教司研究决定,本项目子课题负责人陈真教授主讲的《西方伦理思想漫谈》被列入 2012 年度第二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2013年,该课程已作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成功上线教育部“爱课程”网和“网易公开课”。教育部视频公开课审读专家组在一审、二审、三审之后,对课程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课程无论从内容选取、结构安排、及实例举证上,都反应出其独特的视角,授课流畅,内容丰富,总体效果较好;课程将深奥的哲学问题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将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实为难得的好课程,堪称为精品;课程对西方的主要伦理思想进行有理有据的阐述,内容生动、结构严谨。而教育部视频审读专家组针对课程内容提出的建议、听众的意见、网友的反映等也对考察课题研究的定位、方法及可行性有重大意义。
4、在多家国内学术刊物发表本课题组织的专栏文章,以展示本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如在《云南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由邓安庆教授主持了“谢林晚期哲学专栏”,涉及到由“道德哲学”突入“伦理性”的生存论突围,是构建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存在论的关键一步。这一期专栏公发表了4篇 论文。
我们今后还会不断地在其他学术刊物中以专栏形式,相对集中地发表、宣传我们课题组的学术成果。
与《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的相关栏目也在积极进行之中,今后要更加积极地向《工作简报》报送情况、积极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
二、研究成果情况
《正义伦理与价值秩序—古典实践哲学的思路》这是邓安庆所著的一本小册子,目的是从实践哲学的当代复兴找到一条重新理解西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通史的路径。之前的西方哲学史观大都以柏拉图哲学为样板,认为柏拉图之后的整个西方哲学都是柏拉图哲学的注脚,它所导致的是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方法论相割裂的哲学史,而且形成了近代以认识论之表象为中介的旧形而上学之错误,整个哲学史陷入困境。但是,从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我们可以看到另一种形式的哲学史,它不以本体世界和经验世界的二元分离和割裂为特征,而是致力于消除这两个世界的裂痕,以超验理念的普遍性和境遇中的经验特殊性相结合的形式,来理解我们生活的整体世界及其意义,这就是以亚里士多德为起点的实践哲学。实践哲学的古典形态为伦理学和政治学的结合,它所理解的世界是“一个”世界,因为主宰这个世界的只是“一种”Logos(理性、法则),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物理学”的目的就是把握Logos在“自然”中表现的规律,以人类生活为认识对象的“实践哲学”则要确立Logos对人类行为的规范和引导,使人类生活具有nomos(礼义法则)。因此,人类的知识系统实际上两种:物理学和伦理学,而统帅这两个知识系统的则是超知识、超行动的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所以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不是从属于知识论,而是从属于对“存在之意义”的领悟。但由于亚里士多德“实体论”形而上学的障碍,形而上学作为关于存在之意义的领悟这一使命出现了问题,使得实体论的形而上学脱离了由“潜能到实现”的这一生命进程而与实践哲学相分离。而通过海德格尔对“存在论”的重新阐释,通过伽达默尔对亚里士多德以phronesis(实践智慧)为核心的实践哲学的复兴,我们找到了以实践哲学来打通本体世界和现象界的通道,整个西方哲学就不再是以柏拉图的二元分裂的世界为蓝本,而是以一个世界的生存法则规范和引领人类过上有意义的生活,以自我实现人类本真生命之最高目的(幸福)的实践哲学。
如此理解的西方哲学通史,是以伦理学(包含政治学)为“第一哲学”的实践哲学之通史,它破除了旧形而上学的幻想,在以“有意义的生活”(存在)为目标,从而上通“本体”;以有意义的本真生命的自我实现(实践)为核心,以出于自然法则而人为确立起来的“伦理”(总德)来生活,从而把我们“偶然获得的人性”自我实现为真正的人性(人的德性),从而下通“人生”。这才是本真的“伦理”生命。
真正的伦理学就是探讨本真的伦理生命之自我实现的学术。这种自我实现呈现为一种文化的过程。在西方,经历了“伦理”的阶段之后,基督教的“信理”取消和取代了城邦“伦理”,试图以“天国”的“圣洁”理想摧毁“大地”的罪恶欲望成为中世界伦理思想的核心。伦理学形态于是发生根本改变。城邦伦理的德性论变成了神学道德的命令式,“规范伦理”由此出现。随着希腊文的拉丁化,再结合神学的道德命令,近代启蒙哲学在传统的正义伦理基础之上为伦理生命添加了个人自由和权利的新因素,于是,以“伦理”(正义和友爱)为总德来范导人类公共生活的西方古典伦理学形态转变为以规定人类任意(自由)行为的规范伦理学,即道德哲学。古典伦理学以生活(生命)自我实现(繁荣)为最优(德性)为特色,因而是德性论的,而现代道德哲学以行为规范为核心,是道德性的。但是这种道德哲学形态在康德那里获得道德哲学的经典表达之后,德国哲学借助于对康德道德立法形式主义的批判,开始了对道德哲学范式的超越,返回于古典实践哲学的伦理性而非单纯的道德性是费希特、谢林、施莱尔马赫和黑格尔的主要工作,最终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实践哲学经过德国古典哲学的消化最后完成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古典的以正义和友爱为总德的伦理演变为自由和正义为总德的伦理。“自由”不仅成为道德的基础,而且是正义伦理的制度基础,正义的实现必须基于自由的实现,才能真正体现为普遍有效的伦理生命。
《当代哲学经典—伦理学卷》邓安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年版。这是对20世纪尤其是二战之后能被称之为“经典”的伦理学著作的收集整理。在这本文集中我们还首次翻译了当代著名现象学家尼古拉.哈特曼的《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认为康德把“我们应该做什么”作为伦理的基本问题是不够的,它必须要有个“价值”的前提,即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有“价值的”,才能回答“我们应该做什么”,所以,如何赋予我们生活的世界以价值才是伦理学最基本的问题。在这个“经典文集”中,我们依据“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列维纳斯的文章也是首次直接从法文翻译为中文,发表在我们的这个文集中!)特别注重从“存在论意义”角度收集当代伦理学的经典,无疑是一本非常具有特色和倾向性的经典文集。
《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邓安庆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该书认为莱布尼茨的启蒙哲学的重心是《单子论》中所表达的完全独立自主的“单子”如何开辟出一个“道德的世界”是由康德所奠基且做了经典表达的启蒙伦理的核心。由此探讨了康德道德哲学的体系构成,反对仅仅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或《实践理性批判》任何一本书为中心去把握康德的伦理学,认为康德所实现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主客体关系的革命,而是“形而上学的革命”,即摧毁以“表象”为核心的认识论形而上学的革命,把它转变为以实践理性优先地位的“实践的形而上学”、即“行而上学”,从而把康德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践哲学”。《纯粹理性批判》根本不是一本认识论著作,而是为我们所言的“行而上学”奠基的著作;《实践理性批判》为“行而上学”做具体论证,证成了行为“道德性”的标准即理性自律:一种唯有通过形式主义立法才可能的普遍有效的法则;《判断力批判》不是美学著作,而是“判断力”、即以“共同感”为基础的独立判断如何可能,以及这种判断所最终得以可能的“目的论”基础,以此论证了一种“伦理神学”的可能性。在康德伦理学基础上,费希特、谢林、施莱尔马赫都对现代伦理做出了独特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伦理体系,特别是黑格尔,一开始在康德基础上解决政治共同体如何向伦理共同体过渡问题,这表现为具有自治权的市民社会如何向“国家”这一伦理实体过渡的问题,而“国家的伦理性”取决于它能否以“世界精神”为“法庭”超越民族共同体的特殊性和利益性。黑格尔的“国家”是一个“自由”实现的国家,但不是一个“自由主义的国家”,它不想把它的“伦理使命”消耗在“市民社会”的“利益”和“福利”的领域。所以,黑格尔哲学的重要性提供了我们思考一个道德的世界秩序,究竟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处于何种关系中?一个具有公序良俗的国家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又是什么。这种对德国现代伦理的谱系学梳理为整个“西方伦理思想通史”的梳理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从道德世界向伦理世界的生存论突围--论谢林早期伦理思想的意义》邓安庆文,发表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3.谢林哲学中肯定不存在康德式的道德理论,但他同时认为“真正的哲学不可能将伦理学付之阙如”,那么他的哲学究竟是在做什么?该篇论文做的就是回答这一问题,阐释谢林如何在康德之后突破康德的“道德世界”,使哲学向“伦理世界的存在论”突围。康德意义上的“道德”是为“心愿”立法,为“主观准则”立普遍有效的法则,而“伦理世界”作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甚至人与动物、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法则,既受道德法则调节,也受法律之法的调节,所以其“礼法”在“心愿法”和“法律法”之间。那么这种独特的内出于“心愿法”,外符合于法律法的“礼法”世界,基于何种存在论基础?这是伦理哲学必须解决的问题。不解决这一问题,以“正当行为”为核心的道德世界和以“好生活”为核心的伦理世界都失去了“存在论”基础。所以,本文就是从这个思路是挖掘谢林哲学、尤其是后期哲学所进行的这一颠覆性工作的意义,理解其超越康德的独特思路和意义。
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理解西方道德哲学通史中道德与伦理的分野以及伦理思想的想通,具有根本的价值。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
成果名称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
字数 (千) |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
1 |
《当代哲学经典—伦理学卷》 |
邓安庆主编 |
经典文集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4年版 |
300 |
《新华文摘》对《当代哲学经典》有推介 |
2 |
《正义伦理与价值秩序—古典实践哲学的思路》 |
邓安庆 |
专著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年年版 |
60 |
|
3 |
《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 |
邓安庆 |
专著 |
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 |
400 |
|
4 |
《希腊化哲学主流》 |
石敏敏 |
专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
280 |
|
5 |
《救赎:一种记忆的降临--奥古斯汀<忏悔录>第十至十三卷研究》 3. |
章雪富 |
专著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
200 |
|
6 |
《施莱尔马赫至善学说研究》 |
张会勇 |
专著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
246 |
|
7 |
《质料先天与人格生成——对舍勒现象学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重构》 |
张伟 |
专著 |
台北:政治大学出版社 |
380 |
|
8 |
奥利金:《驳塞尔修斯》 |
石敏敏 |
经典译著 |
三联书店2013年版 |
502 |
|
9 |
查士丁:《护教文》 |
石敏敏 |
经典译著 |
三联书店2014年版 |
|
|
10 |
谢林:天启哲学中的存在论四讲 |
邓安庆 |
译文 |
《云南大学学报》2014.5 |
20 |
|
11 |
《从道德世界向伦理世界的生存论突围--论谢林早期伦理思想的意义》 |
邓安庆 |
论文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3 |
13 |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转载 |
12 |
《从启蒙倒退到神话的第一例证—论谢林中后期哲学中的伦理思想》 |
邓安庆 |
论文 |
《云南大学学报》2013.7 |
12 |
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转载 |
13 |
《塑造世界可共享的中国和平崛起价值观》 |
邓安庆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4日 |
2 |
|
14 |
《感受纯粹思想的力量—黑格尔<耶拿逻辑》中文版首发的意义》 |
邓安庆 |
论文 |
2013年3月21日《光明日报》第11版
|
3 |
|
15 |
《启蒙伦理再反思》(一) |
邓安庆 |
论文 |
《社会科学报》2012.7.26第5版学术探讨 |
3 |
|
16 |
《启蒙伦理再反思》(二) |
邓安庆 |
论文 |
《社会科学报》2012.8.2第5版学术探讨
|
3 |
|
17 |
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 |
陈真 |
论文 |
《哲学研究》2013、6 |
12.5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3-8转载 |
18 |
道德相对主义与先天道德客观主义
|
陈真 |
论文 |
《道德与文明》2014、1 |
17.5 |
|
19 |
关关爱伦理学与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
陈真 |
论文 |
《伦理学研究》2014、1 |
12. |
|
20 |
希腊化哲学的怀疑主义效应 |
章雪富 |
论文 |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4.5 |
17 |
|
21 |
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原真性概念及其时间性建基 |
王恒\ 何言; |
论文 |
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
10 |
|
22 |
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与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 |
高云、 王恒 |
论文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04期 |
7.4 |
|
23 |
从ontology到logology——利奥塔论实在 |
余沉、 王恒 |
论文 |
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
11 |
|
24 |
价值多元:自由主义的证成还是否定? |
刘一哲、 王恒 |
论文 |
学海012年04期 |
9.4 |
|
25 |
“康德、胡塞尔和谢勒在伦理学建基问题上的争执” |
张 伟 |
论文 |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学报》(台湾),2012年,第28期,第131-180页 |
45 |
|
26 |
Scham und Bildung mit Bezug auf Menzius und Max Scheler :Die Bildung Europas. Eine Topographie des M?glichen im Horizont der Freiheit |
张 伟 |
论文 |
Dresden: Thelem 2012 S. 131-142.
|
11 |
|
27 |
朝向伦理的实事本身——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
张 伟 |
论文 |
《学术研究》,2012年第10期,第43-49页 |
11 |
|
28 |
自身感受与人格救赎——谢勒宗教感受现象学的一个面向 |
张 伟 |
论文 |
《汉语基督教学术论评》14 (2012), pp. 87-110 ( A&HCI) |
21 |
|
29 |
Schelerova kritika fenomenologického pojetí p?edmětného apriori u E. Husserla |
张 伟 |
论文 |
Filosoficky Casopis 60/2 (2012), S. 205-218 ( A&HCI) |
19 |
|
30 |
伦理政治哲学的‘第三条道路’——论马克斯?舍勒现象学的凝聚主义” |
张 伟 |
论文 |
《哲学研究》2013.4 |
12 |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3年第7期全文转载 |
31 |
自身体验与别样的反思——舍勒论人格的自身被给予方式 |
张 伟 |
论文 |
《学术月刊》,2013年,第10期,第81-109页 |
22 |
|
32 |
从德国古典哲学看“自身意识”理论 |
张 伟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528期(2013年11月25日 |
2.5 |
|
33 |
现象学的元伦理学的基础——舍勒对‘什么是善’的思考” |
张 伟 |
论文 |
《哲学研究》,2014年,第5期,第80-86页 |
10 |
|
34 |
论舍勒现象学的本质直观方法 |
张 伟 |
论文 |
《人文杂志》,2014年,第3期,第1-8页 |
11 |
|
35 |
自身意识”的“反思模式”是循环的吗?——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立场对图根特哈特的回应 |
张 伟 |
论文 |
《哲学与文化》,2014年,第6期。(A&HCI) |
12 |
|
36 |
胡塞尔对意志与最高善的现象学阐释 |
曾云 |
论文 |
《现代哲学》2012年第6期 |
10.7 |
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 |
37 |
胡塞尔对意志动机的现象学反思 |
曾云 |
论文 |
《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5期 |
1.1 |
|
38 |
从自然宗教到公民宗教——卢梭对政治与信仰的现代建构 |
李育书 |
论文 |
《理论月刊》2012、9 |
12 |
|
39 |
自然法的普遍性之痛——以黑格尔对近代自然法的批判为分析视角 |
李育书 |
论文 |
《甘肃理论学刊》 2013、1 |
10 |
|
40 |
现代政治应该如何对待宗教——以《利维坦》的分析为例 |
李育书 |
论文 |
《江西社会科学》 2013、4 |
10 |
|
41 |
现代政治的理性基础——以霍布斯政治学说中的理性为分析视角 |
李育书 |
论文 |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3、5 |
10.5 |
|
42 |
黑格尔法哲学中的两种承认模式 |
李育书 |
论文 |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3、7 |
10 |
|
43 |
黑格尔与现代政治的道德性 |
李育书 |
论文 |
《兰州学刊》2013、7 |
11 |
|
44 |
近代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孟德斯鸠道德学说 |
李育书 |
论文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2 |
|
45 |
西方近代政治哲学中政治与道德分离的内在理路 |
李育书 |
论文 |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3、11 |
11 |
|
46 |
儒家思想的主体性特征及其当代意义
|
李育书 |
论文 |
《学术探索》2013、6 |
8.5 |
|
47 |
儒家道德的当代困境—以君子平民之分为视角 |
李育书 |
论文 |
《天府新论》2012、11 |
10.5 |
|
48 |
黑格尔对道德的批判 |
[美]阿伦。伍德,李金鑫译文,邓安庆校 |
译文 |
《世界哲学》2013、7 |
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