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法治评估创新及其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9日15:2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总体执行情况

1.目前已经完成了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工作,提出了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兼吸世界经验的法治指标体系。

2.完成了法治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对于什么是法治、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法治评估的方法论、国内外法治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等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完整的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子课题进展情况

1.完成了中国法律职业的发展调查,出版了61万之多的《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2: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为本课题相关课题奠定基础;

2. 完成中国法学教育与研究发展调研,出版《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3: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为本课题法学教育与研究子课题奠定基础;

3. 前期完成中国立法和法律实施的调研,出版《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0:中国立法60年》和《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1:走向多元化的法律实施》,为本项目立法与法律实施子课题奠定基础。

4.开展了“法律职业声望的社会调查”,成功访问了1482个受访者,涵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省份的样本量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量成正比。形成了一份六万多字的调查报告,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第一手数据材料,为本课题指标评估奠定了基础

5.正在进行本课题法治政府部分的调研和写作工作,预计明年中出版《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4:法治政府》

二、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等);

(一)调查研究情况

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期间,课题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法律职业声望的社会调查”。具体研究步骤如下:

1.设计调查问卷

从2013年9月以来,课题组成员朱景文教授、冉井富副研究员、彭小龙副教授、孟涛助理教授开始设计调查问卷,经过不断地反复讨论、修改和磋商,最终形成了问卷初稿。

2.调查测试

2013年11月-12月,课题组成员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随机抽样电话调查,先后进行了5场电访,总共采集250个测试样本。随后,课题组成员结合测试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改。

3.正式调查

2013年12月-2014年1月,课题组成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CATI)方式,采用双框抽样设计(两个抽样框:固定电话框和移动电话框)和尾号随机拨号法,在接通的家庭或个人中按“最近生日法”选择一位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家庭成员或者个人作为访问对象。最终成功访问了1482个受访者,涵盖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个省份的样本量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量成正比,其中男性占55.8%,女性占44.2%;城乡比例接近6:4。

4.分析研究

目前,调研报告已经形成,收集了大量第一手数据和问卷,得出了众多有价值的崭新发现。

(二)学术交流情况

2013年4月14日,本项目的开题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召开。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司法部、中国法学会、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本次开题报告会收获了各种丰富的信息,开拓了研究思路,对于项目最核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共识,为此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013年5月4日,课题组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行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发布《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2: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本报告秉持“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的实证研究风格,分别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调解员等各类法律工作者的历史沿革、法律规定、组织机构、人员及其构成、执业纪律监督、职能和经费收入等内容,全面展示了中国各类法律工作者的客观面貌。本书受到《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检察日报》、新华网、正义网、凤凰网等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14年4月课题组负责人朱景文教授到美国访问,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召开《中国法律发展报告》英文版发布会,受到美国法学界、律师界的高度重视,对于宣传中国近年来的法治建设的成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以此为基础对本课题的构思、基本思路和研究特色做了详细的解读。

2014年5月24日,课题组举办的“法治评估:普遍性与特殊性”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601国际会议厅成功召开。来自中国大陆、澳门地区、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余位专家、学者、法官和学生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是国内举办的第一次法治评估国际会议,汇集了国内外关于法治评估研究的顶尖专家学者,以及来自统计学、社会学的相关学科专家,对法治评估的各个重点难点和前沿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于建设性的探讨,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成果发布会、《工作简报》报送情况、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情况等);

1. 成果发布会两次:

(1)2013年5月4日,本课题组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发布《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2: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本报告秉持“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的实证研究风格,分别论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法官、检察官、律师、公证员、仲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调解员等各类法律工作者的历史沿革、法律规定、组织机构、人员及其构成、执业纪律监督、职能和经费收入等内容,全面展示了中国各类法律工作者的客观面貌。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周成奎、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张春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央政法委政法研究所所长黄太云、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教授、司法部国家司法考试司副司长姜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朱景文教授以及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工业与信息化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市仲裁委员会等各行各业的法律职业者、专家学者和新闻记者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以及相关成果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2) 2014年4月21日,课题组首席专家朱景文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相关代表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Levy会议中心共同举办了《中国法律发展报告导论(英文版)》发布仪式暨“中国法律发展现状”学术研讨会。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导论(英文版)》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法制发展的现状,通过大量数据说明我国法制发展的成就以及未来发展问题,对编写报告的设想、宗旨、编写方法、数据来源等进行了介绍,对报告中所反映的中国目前立法、司法、执法在过去几年取得积极进展以及存在现实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会者对报告的内容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各自感兴趣的领域提出了诸多问题。朱景文教授分别给予了回应。

2. 迄今课题组先后报送四次工作简报,分别是

(1)2013年工作简报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法治评估创新及其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研究”课题组举行开题报告会

(2)2013年工作简报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法治评估创新及其在中国的推广应用研究”课题组发布《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2: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

(3)2013年工作简报三:课题组开展“法律职业的社会声望”社会调查

(4)2014年工作简报四:课题组举行“法治评估:普遍性与特殊性”国际学术研讨会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法律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报告基本内容如下:

为了了解不同职业尤其是法律相关职业在公众中的认知情况、社会声望等,本课题组于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有

(一) 职业认知

1 对国家干部的初步认知

2 对律师的认知

3 对法官的认知

4 对检察官的认知

5 律师、检察官和检察官认知情况的对比

(二) 职业评价

1 受访者对不同职业间受尊敬程度的评价

2 受访者对不同职业间的福利和收入水平的评价

3 受访者对不同职业影响力的评价

4 受访者对不同职业贡献大小的评价

5 四个维度间的关系

6 构建职业综合评价指数

(三) 职业选择

1 希望子女从事职业

2 在校学生自身职业选择

(四) 统计方法简介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受访者综合评价最高的职业为,科学家(综合评价指数为82.8,下同)、其次为工程师(75.7)和教师(71.9),综合评价最低职业为党政公务员(60.0),其次为企业管理人员(61.6)和律师(62.6)。而其他两种法律相关职业法官(66.3)和检察官(65.3)在十二种职业中分别排在第五和第六位。

总体而言,受访者对律师、法官、检察官的了解程度不高,了解方式较为单一,并存在一定理解上的误区,这些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宣传工作,让这些和法律相关的职业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一方面有利于这些行业吸收更多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让民众有诉诸于法律的需求时能更有效的利用相关资源和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在职业选择方面,家长和学生选择法律相关的职业比例均较低,这一方面是法律相关职业队专业性要求较高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民众对法律相关职业了解度不够造成的。在受访者对调查中所列的十二个职业中综合评价中,法律相关的职业排在中等或中等偏下的位置,特别是律师排名相对靠后,究其原因,律师排名靠后主要是受访者认为其受尊敬程度、贡献和影响力较低,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广泛,需要更多的人努力才能逐步改善。不同的人群对于上述问题的理解有较大差异,所以在指定相关政策的时候需要考虑人群的差异,以便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法治基础的系统性思考

朱景文

论文

《人民论坛》2013年第14期

6000

戴仁荣《网络反腐法治文化建设论》(行政与法.2013年第12期)引用

2

关于完善我国立法机制的思考

朱景文

论文

《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0期

13000

 

3

中国法律职业:成就、问题和反思——数据分析的视角

朱景文

论文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24000

 

4

比较法研究中的中国法——关于法律的地位和权力组织形式的思考

朱景文

论文

《法学研究》2013年第4期

26000

 

5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2:中国法律工作者的职业化

朱景文等

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611000

新华网、法制日报、光明日报、检察日报、正义网等等国内媒体报道宣传

6

法律职业声望调查报告

课题组

调研报告

未出版

17272

 

7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3:法学教育与研究

朱景文等

研究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

600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