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我国河湖水系连通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9日13:0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 总体执行情况

项目组在前期资料收集与组织准备的基础上,于2013年4月11日召开了项目启动会。原水利部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汪恕诚,原水利部办公厅主任顾浩,中国科学院刘昌明院士、傅伯杰院士,中国工程院王浩院士等专家学者应邀与会指导。在各位专家学者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对项目的任务进行了分解,确定了各个子课题的研究重点。

各课题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梳理的基础上,对课题在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在此基础上,2013年8月27-30日,项目组统一组织,选择我国河湖水系连通工作开展较为典型的山东济南、潍坊等地考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情况。与济南市南水北调局局长张体伦、济南市水文局副局长李怀民、潍坊市水利局总工孟祥明、潍坊市水利设计院院长孙宏伟等一线河湖水系连通的领导与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针对山东省内水系工程建设以及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实施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各课题也分别根据其研究重点独立组织了调研活动。以上调研保障了项目理论联系实际,而实践中的收获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也进一步丰富了项目的理论研究。

各课题在调研的基础上,开始了报告撰写与成果提炼。根据项目的研究进度,2013年12月27日下午,2013年度研究成果交流暨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二会议室举行。各课题提交了初步研究成果与报告初稿,并在会议上进行了介绍。胡春宏院士等专家学者对报告和成果内容进行了把关,对具体技术问题进行了指导。通过与与会专家的咨询与讨论,针对项目中的主要问题,当晚,项目首席专家和各课题组长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了项目工作会议,对项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讨论,明确了项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根据项目组的统一安排,各课题已相继在2014年6月前提交了研究成果,并且按项目组要求的统一格式提交了报告初稿,目前项目组正在汇总编写项目研究报告,并于近期召开专家咨询会议。截至目前,各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已经基本完成,成果已经统一汇总提交到项目组,全面进入到成果的提炼总结与宣传推介阶段。项目总体进展顺利,能够按期完成研究目标与任务。

2、各课题完成情况

课题1

已经基本完成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研究。课题组广泛收集了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资料,按照功能和作用对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汇总整理,分别至济南(2014年4月12日)与天津(2014年5月23-24日)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资料整理和实地调研,项目组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定义和内涵;基于对河湖水系连通理念的认识,建立了河湖水系连通理论框架,系统论述河湖水系连通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从解决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之间存在问题的角度,构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支撑理论体系,分别从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层面综合构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关键技术体系。目前,项目组已经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和总报告相关部分的撰写工作,相关成果已提炼为2篇论文,将于近期提交发表。

课题2

在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的同时,2013年7月20日-25日,课题组对西安附近渭河的主要支流潏河、滈河进行了徒步野外调查。通过调研与资料整理,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对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中有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归纳与总结,基本完成了河湖水系连通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研究理论构架的搭建,初步开展了我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问题的对策分析,而且正在逐步完善关中地区河网水系历史演变过程中有关环境生态问题的实证分析研究。截至目前,课题二按原研究计划已经基本完成了研究报告初稿的编写,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总体进展顺利。

课题3

在收集了与项目有关的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课题组分别于2013年6月21-25日,前往江苏徐州考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情况;同年7月8-11日,前往湖南益阳大通湖考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情况;7月15-17日,前往湖北武汉考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情况。于2013年11月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专家进行了座谈, 2014年5月,课题负责人又与日本龙谷大学的北川教授进行了交流。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河湖水系连通战略实施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提出了估算河湖水系连通战略的费用和效益估算方法,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资源配置、生态保护、抵御水旱灾害等角度评价河湖水系连通的功能和作用,评价河湖水系连通对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气候变化应对等方面的贡献;从全局的角度和哲学的高度,针对河湖水系连通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法规法律剖析和制度创新,为解决我国水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法律保障。课题三已经基本完成了研究报告初稿的编写,1篇论文已发表在《广东水利水电》2014年第5期,总体进展顺利。

课题4

收集整理有关南水北调工程以及100余项国内外有关河湖水系连通案例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河湖连通、水网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评价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带来的正负效益,梳理分析各类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措施的适用范围;以南水北调为典型案例,参考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水利综合规划等,全面分析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水资源的需求,评价了目前我国河湖水系格局的适应性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四已经基本完成了研究报告初稿和总报告部分的编写,总体进展顺利。

课题5

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系统特征和发展需求,分析现有河湖水系格局和连通需求,从提高国家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的角度,提出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总体战略布局,并根据国家、区域和城市等各个层面的特点,研究其连通范围、连通方式、连通方向和连通重点,提出了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总体构想和战略布局。课题五已经基本完成了研究报告初稿和总报告部分的编写,已提炼并发表学术论文3篇,总体进展顺利。

二、 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 学术会议

1)“我国河湖水系连通重大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

会议时间:2013年4月11日

会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三层第五会议室

参会人员:

汪恕诚、刘昌明、傅伯杰、王 浩、顾 浩、胡乃武、郝芳华、陈敏建、吴 彤、汪 劲、曹明德、蔡喜明、范立双、徐宗学、田晓刚、冷罗生、李宗礼、彭 祥、宋进喜、董春雨、李 由、王 鹏、姚文峰、庞 博、宋 刚、左德鹏、严厚福、韦安磊、宋 博、相关博士、硕士研究生列席。

2)济南市河湖水系连通专家咨询会

会议时间:2013年8月30日上午9:00-12:30

会议地点:济南美德乐大酒店会议室

参会人员:

李福林、张体伦、陈芳林、贾超、林荣军、李怀民、王树荣、王维平、徐宗学、彭祥、冷罗生、董春雨、王彤彤、韦安磊、庞博、左德鹏

3)潍坊市河湖水系连通专家咨询会

会议时间:2013年8月31日上午9:00-12:30

会议地点:潍坊大酒店第一会议室

参加人员:

孟祥明、马长亭、孙宏伟、张在发、张召军、王勇、安明明、徐宗学、彭祥、冷罗生、董春雨、王彤彤、韦安磊、庞博、左德鹏

4)“我国河湖水系连通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年度研究成果交流暨专家咨询会

会议时间: 2013年12 月27 日下午 14 :30-18 :30

会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厦第二会议室

参加人员:

胡春宏、胡乃昂、陈敏建、程晓陶、郭怀成、黄河清、彭文启、田玉敏、徐宗学、李宗礼、彭 祥、冷罗生、李 由、田 英、王彤彤、庞 博、韦安磊、姚文锋、宋 刚、左德鹏、苏龙强、赵 捷、杨晓静、于松延、何 睿

5)“我国河湖水系连通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工作会议

会议时间: 2013 年 12 月 27 日晚上 20:00 -22 :30

会议地点:北京师范大学厦 9512A

参加人员:

徐宗学、李宗礼、彭 祥、冷罗生、韦安磊、庞 博、赵 捷

6)“全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培训班

会议时间: 2014 年 4 月 12 日

会议地点:济南市黄台宾馆

参加人员:

来自全国水利系统研究、规划、设计、管理单位的学员100余人参加了培训,徐宗学应邀为学员作报告“河湖水系连通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2、 项目调研

1) 调研时间:2013年6月21-25日

调研地点:江苏徐州

调研人员:冷罗生

2) 调研时间:2013年7月8-11日

调研地点:湖南益阳大通湖

调研人员:冷罗生

3) 调研时间:2013年7月15-17日

调研地点:湖北武汉

调研人员:冷罗生

4) 调研时间:2013年7月20-25日

调研地点:渭河的主要支流潏河、滈河

调研人员:宋进喜、韦安磊

5) 调研时间:2013年8月27-31日

调研地点:山东济南潍坊

调研人员:徐宗学、彭祥、冷罗生、董春雨、王彤、韦安磊、庞博、左德鹏

6) 调研时间:2014年5月23-24日

调研地点:天津

调研人员:庞博、初祁

3、 资料收集

通过查找书籍、网络查询等方式,共收集与此相关的论著135部、论文556篇。其中中文论著113部、论文478篇、还有中央文件与领导讲话等8篇;共收集英文论著18部、论文42篇;日文论著4部、论文28篇。

三、 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现已发表论文4篇,待发表论文5篇。

四、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主要问题

1)课题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资料不完善。由于需要开展河湖水系连通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的实证分析,地理、环境和生态历史资料十分关键,而有关研究区域的这些资料存在缺失,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2)课题三系跨学科研究,本课题的参与人员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哲学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法学院,成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协调配合有一定的难度。

2、改进措施

1)课题二拟采用遥感解译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来进一步完善已有研究成果,通过历史遥感数据的解译,提取水系地理环境特征和生态要素,探究河道演变及生态演化情况,进而为河湖连通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提供依据。

2)课题三加强课题参与人的沟通协调,定期召开碰头会,交流科研心得;二是课题负责人尽量多做调研、资料整理的工作,减轻青年教师的工作,力所能及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困难;三是通过多种途径,准确掌握河湖水系连通中可能存在的法律问题。

3、研究心得

1)课题一发现河湖水系连通问题需要从时间和空间的广度进行深入探讨。在时间轴上,河湖水系演变进程中,内营力是长时段因子,自然外营力是中时段因子,人类活动相对而言是短时段因子,但因其对自然的影响以及持续性、规模化而逐步向中时段因子转化。内营力是难以改变的限制性因素,因此,河湖水系连通的合理性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活动是否适应自然外营力和内营力的趋势。在空间上,河湖水系连通的改变必须与经济社会格局和生态格局相适应。

2)课题二研究发现河湖水系连通的环境生态问题不仅仅停留地表水体这一层面,其还有更深层面的连通问题,如河流环境生态系统物质流的连通、能量流之间的连通等,这些使得河湖水系连通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更为复杂,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也更为深远,需要更广范围内和更多层次上的长期协作研究才能完成。因此,课题二建议在未来很长时期内重视这一潜在深层次问题。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① 代表性成果简介

课题1

代表性成果: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1)基本内容

在对河湖水系连通的构成要素和本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河湖水系连通的定义和内涵。并结合河湖水系连通实践和水利发展趋势,系统论述了河湖水系连通的研究对象、基本原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尝试提出了的河湖水系连通理论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从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层面综合构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关键技术体系,为深入研究与开展河湖水系连通战略提供参考。

(2)主要观点

河湖水系是陆地水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资源形成与演化的主要载体,也是自然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人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同河湖水系息息相关,河湖水系分布与连通格局从根本上决定了陆地上水资源的分布格局,影响到区域水资源配置与保障能力,影响到与之相关联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与稳定。

河湖水系连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在时空分布格局上不匹配的现状,实现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水和谐。因此,水循环理论是河湖水系连通的核心基础理论。从解决自然水循环与社会水循环复杂问题的角度,河湖水系连通的支撑理论主要有区域承载力理论、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河流湖泊健康理论和流域生态需水理论等。

河湖水系连通需要连通两条河流或水库湖泊、跨越不同地区、建设复杂工程系统,较普通单项工程要复杂得多,存在诸多技术难点,需要有一个系统、完整且不断发展完善的技术体系,从规划、勘测设计、工程建设、调度运行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技术支撑。从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出发,提出了河湖水系功能与问题识别技术、河湖水系连通需求分析技术、河湖水系连通方案甄选技术和河湖水系连通效果评估技术。从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出发,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风险控制技术、河湖水系连通实时监测技术、河湖水系连通水网调度技术和河湖水系连通后评估技术。分别从规划设计和运行管理层面综合构建了河湖水系连通的关键技术体系。

根据流域气象水文特征、生态系统特征等,对全国河湖流域进行分区。并根据各分区的防洪需求、水资源需求和生态系统特点,课题一也提出有针对性的区域连通准则和关键技术。

(3)学术价值与影响

当前中国主要的水问题突出表现为“水多、水少、水脏、水浑”,基于“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河湖水系连通将针对中国水问题的迫切需要,通过提高蓄滞洪水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体自净能力依次解决“水多、水少、水脏”等问题。恢复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阻断的本来连通江河水系的生态功能。通过不同水体的水系连通,增加生态多样性,恢复受损水体的生态功能。增加水体的蜿蜒度,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但是,河湖水系连通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是不是所有水体都要连通?如何连通?河湖水系连通的关键技术和技术体系是什么?都需要开展深入研究和探讨。因此,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及“人水和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和南水北调管理局的大力协助下应用于河湖水系连通的交流与实践。黄河水利委员会等地方机构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技术咨询,相关研究成果在全国河湖水系连通培训会议上做了介绍。在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基础尚为薄弱的情况下,该研究填补了研究的空白,能够为我国未来河湖水系连通理论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课题2

代表性成果:河湖水系连通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

(1)基本内容

当前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有关河湖水系连通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方面,总体分析从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有利影响/不利影响等不同角度开展。在环境影响问题识别方面,结合水质、河道形态、上下游水质关系等不同因素进行了细致剖析;在生态效应问题识别方面,从水系连通对水体生态系统和滨水空间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健康评价理论体系;同时,还对我国河湖水系连通战略的现存问题以及未来对策提出了相应建议。

(2)主要观点

研究成果表明,河湖水系连通对流域(区域)上下游环境和生态功能产生重大影响。河湖水系支流不但通过地表渠道与下游相连,而且通常经过河床沉积层与下游连通。水系连通不仅表现在水的连通,也涉及泥沙、有机物、营养物和化学污染物的传输,而且还包括已经发现的许多生命体的迁移传输。河流上下游间的生物连通主要表现在水生或半水生生物的扩散迁移方面。这些迁移的生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植物、微生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主要特征是:能够为下游生物圈提供食物源,或者至少在其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以上下游作为栖息地。研究还发现,水系河流间、上下游间的生物连通与物理连通、化学连通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通过诸如养分涡旋(nutrient spiraling)一类的过程实现,在此相互作用过程中,大量的营养物质(如氮或磷)在不同时空阶段被河流生境组分群体交替吸收或释放,而且这类转化环节十分必要,其缺失将会导致下游河流营养负荷的增加,进而产生相应的环境和生态问题。

研究还发现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健康评价,评价尺度的选择必须体现环境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评价维度必须全面,应从纵向、横向、垂向及时间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评价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以人为本的层次上,必须立于生态文明的视野,充分考虑自然系统的功能需求,将人与自然平等看待,统筹考虑环境背景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评价河湖水系连通的环境功能与生态功能。

此外,在河湖连通战略方面有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研究发现:在空间尺度方面,我国当前河湖水系连通工作实施方面过度地强调了大尺度上(跨流域)的连接输送,而对小尺度(地区或流域内)上的连通工作重视不够;在时间尺度方面,当前河湖水系连通对相关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的分析时段过于粗略,缺少长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深入分析;在分析对象方面,偏重于水本体的分析,而缺少河湖水体中生命要素的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认为河湖水系连通战略的实施必须在认清河湖水系连通性现实的基础上开展,一方面要尽可能实现小尺度上河湖水系连通对环境和生态功能作用的优化,另一方面,开展大尺度水系连通工作要充分考虑多方位(水源区、连接区、受水区)、长时段、气候变化等不同层面上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同时,在河湖水系连通战略政策制订过程中,要尊重人与自然对水资源享受平等权的原则,要充分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自然生态的完整和健康。

(3)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研究成果系统地分析了河湖水系连通中存在的环境生态问题,针对不同层面上水系连通产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进行了剖析,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连通特性的河湖水系健康评价理论框架,同时针对我国的河湖水系连通战略,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河湖水系连通研究理论,而且系统地从问题识别、问题分析、对策建议的角度对河湖水系连通的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进行了归纳总结和推理分析,能够为我国未来河湖水系连通理论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

研究成果积极响应我国水资源调控战略,对于我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计划制订和开展过程中有关环境和生态功能保障的政策和措施提出了分析原理和准则,形成了河湖水系连通环境影响和生态效应分析的总体思路,对于我国河湖水系连通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课题3

(1) 成果1:珠江流域水生态保护的法律思考

珠江流域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治理刻不容缓。立法上要修订和完善现有的水生态防治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珠江流域管理条例》,设立权威的流域管理机构,明确其法律地位和管理职权;执法上要严格落实管理珠江流域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司法上要做到“违法必究”,充分体现法律的权威。

另外,要达到“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绿色珠江”的目标,除了要强化法律建设,还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多方面的配套措施,比如制定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走科技型、环保型和集约化、多元化的发展路子,加大国家财政公益性投入和转移支付,建立健全上下游有效补偿机制,大力推广有机农业,规范禽畜养殖业,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等等,以流域一盘棋来全面统筹规划各地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更好协调各利益主体关系,惠及民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丰硕成果,共建和谐文明美丽家园。

成果2:河湖水系连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河湖水系连通重大战略,由于河湖水系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河流湖泊的连通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水资源的分布格局和水资源分配,对社会经济有重大影响,因此,在河湖水系连通的过程中,如何对水系连通进行规划、管理和实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减少不科学的河湖水系连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新的河湖水系连通进行规划并评价尤为重要。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重视各个领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在立法上有所突破。随着河湖水系连通工作的开展,对于河湖水系连通的规划环评也要不断完善。《环境影响评价法》应该明确规定河湖水系连通事项,并对规划的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性措施。

(3)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河湖水系连通的规划环评制度涉及多领域多部门,需要各部门各行政区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河湖水系连通项目环评要结合一定的时空条件,在动态的过程中对规划作出科学性的评价,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借鉴它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加以改进,有利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探索和完善。

课题4

代表性成果: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基本格局与实证分析

(1)基本内容

总结分析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情况;重点从国家层面,并结合区域和城市两个层面分析整理国内河湖水系连通现状;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研究河湖水系连通的国家总体战略和布局,分析提出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基本格局。

(2)主要观点

通过总结分析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案例,凝练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实践与经验,在系统总结分析我国河湖水系连通格局以及区域河湖水系连通现状的基础上,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典型案例,分析河湖水系连通的综合效益,提出作为我国河湖水系连通国家战略的总体格局。

(3)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本课题借鉴国内外有关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研究实证,梳理了国内外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南水北调工程“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重点研究提出了我国河湖水系连通的基本格局。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河湖水系连通的理论体系,在南水北调工程与相关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的关系等研究内容方面有所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课题5

代表性成果:河湖水系连通的总体布局与国家战略

(1)基本内容

为保障国家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针对不同地区的功能定位、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系统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以及弘扬水文化的角度出发,逐步实现国家、区域和城市各个层面人水和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调控有序的河湖水系格局与连通格局。

(2)主要观点

国家层面河湖水系连通的总体格局,是以重要江河骨干河道为基础,重要控制性水库为中枢,依托南水北调等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逐步形成“干线贯通、水网相连、连通联调、丰枯调剂”的河湖水系连通总体格局。为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实现水资源宏观优化配置,通过建设南水北调东、中、西线调水工程,沟通我国腹部地区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水系,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总体格局。逐步建设贯通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干线工程,并加强南水北调工程覆盖区域的配套工程建设,以及实施区域内的引汉济渭、引江济淮、引黄济石等其他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和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沟通水系,实现以重要江河干流和跨流域调水工程主干线贯通为核心、配套工程和江河水系互连互通为支干的水网络,干线贯通,水网相连。在提高北方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南方地区要通过河湖疏浚、生态调度、恢复与新建水流通道等措施,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

在“四横三纵”总体框架的基础上,为合理调配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地区重点地区的水资源,保护与修复水生态环境,通过建设辽西北供水、引呼济嫩、引额供水、艾比湖生态环境保护工程、闽江北水南调、西江调水、滇中调水及黔中调水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以及其他水资源调配工程和水生态修复工程,形成“边水济腹、内连外通”的分片格局。

(3)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

我国在自然河湖水系分布基本框架下,通过大量各类连通工程有机衔接,形成的河湖库渠相结合的水系连通格局,在维护河势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洪水调度和水资源调配以及水生态保护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一方面,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与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一些地区存在着使原本连通的河湖水系出现了连通不畅乃至隔绝的状况,造成一些地区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干旱频发,洪水宣泄不畅、风险增大,河流自净能力减弱、水体污染加重等问题,需要重新审视和分析现有河湖水系的连通状况;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和人口、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现实,要求一些本来不连通的河湖水系要实现新的连通。因此,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提高河湖水系连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题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分析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提高水安全保障程度,对河湖水系连通面临的挑战与需求,建立了河湖水系连通的总体布局与国家战略,为研究河湖水系连通问题和开展连通工作提供支撑。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珠江流域水生态保护的法律思考

冷罗生、李梅

论文

广东水利水电

2014年第5期

5600

 

2

河湖水系连通实践经验与发展趋势

李原园,黄火键,李宗礼,王中根,陈 敏

论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4年第4期

6000

 

基于HIMS模型的西营河流域河道内生态基流估算

商玲,李宗礼,孙伟,王中根

论文

水土保持研究

2014年第1期

6400

 

基于河湖连通性的河流健康评价

茹彤、韦安磊、宋进喜、杨小刚

期刊论文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待刊

8246字

 

5

河湖水系连通演变过程及驱动因子分析

李宗礼

期刊论文

资源科学,2014,36(6)

6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