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7日15:4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总体情况与子课题调研的进展

本课题2010年12月27日立项、2011年2月17日开题,2012年6月经全国社科规划办评估检查合格,予以滚动60万元资助。由于本项目内容丰富、复杂,涉及地域广泛,考虑实际工作需要,经上报申请两次扩充课题组成员,让各地有兴趣的青年考古、历史学者都参与到调查团队中来,总体情况及子课题调研稳步推进,取得了比预期好的丰硕成果。

2012年6月以来的两年内,本课题成员出版相关专著1部(《从百越土著到南岛海洋文化》)、编著1部(《海洋遗产与考古》)、编印编著2部(《海洋遗产与考古(二)》、《亚洲太平洋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学的考察》),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咨询报告91篇,其中2012年50篇,2013年9篇,2014年32篇(截止6月1日)。课题组统筹规划,跨部门、跨地区成员分头参与各子课题的调查研究,在个案调查全面推进的基础上,逐步展开一些综合性与理论性的探索。

子课题一在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的理论思考方面,在《中国社会科学报》(社科基金专栏)、《成果要报》等发表4篇文章,进一步阐明了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的紧迫性、海洋考古与海洋文化研究的关系、南海考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

子课题二在海洋聚落、港市与多元文化遗迹的调查研究方面:有35篇文章。在以贝丘遗址为中心的史前与先秦海洋聚落方面发表11篇调研文章,其中子课题负责人焦天龙《史前中国海洋聚落考古的若干问题》总体上阐述了我国海洋聚落考古的概念、方法与对象,王富强、曹峻、蓝秀、程玲、何国俊等,分别论述了胶东半岛、辽东半岛、钱塘江南岸、福建沿海、珠江三角洲、环海南岛等贝丘密集分布区的海洋聚落宏观形态变迁,聂政、吴梦洋、方方等还从动植物遗存、骨骼同位素、贝类采集工具等角度考察了这些海洋聚落的经济生活。

在历史时期港市形态与变迁方面发表了8篇文章。甘才超、杨平平、朱芝兰、黄忠鑫、王新天、林稚珩等,相继就天津港近代史迹、长江口历代港市变迁、浙东沿海渔港、福州港清代浙船会馆、宋元泉州港市聚落体系、台南港荷兰史迹、台湾淡水河口港市形态等,分别作了专题考察。

涉及多元文化史迹的文章有16篇。吴春明、佟珊概述了历史上东南沿海港市中出现的“诸蕃”文化,马天行、黄珊、莎琪番、嘉米、姜波等分别考察了沿海秦汉六朝墓葬建构与装饰中的外洋因素、广西寮尾东汉墓中的帕提亚陶壶、越南泰国遗存中的汉代因素、斯里兰卡发现的法显史迹、中国钱币与郑和碑等,阿南德、贾宾、孙若昕考察了泉州、海南岛、厦门等地印度、伊斯兰及欧洲文化史迹,潘国平、孙若昕、王芳还考察了广州、福州、厦门等地的蕃人、琉球、西班牙人等外国人墓地。

子课题三在古代沉船船货与海洋经贸史迹方面,有18篇文章。吴春明、刘淼分别从总体上阐述了以16世纪初期为界即葡、西航海家东渐前、后,东亚海域沉船资料所显示海洋文化变迁。吴春明、林国聪、赵嘉斌、刘淼、周春水、羊泽林、张万星、孙健等从个案角度研究了过去十多年我国沿海发现的三道岗、小白礁、定海、屿头、分流尾屿、半洋礁、东山、南澳、南海一号、西沙等沉船考古资料,栗建安、刘淼还就我国及越南沿海的沉船陶瓷产地做综合考察,刘淼还研究了我国东南沿海发现的16-18世纪西属殖民地银币。

子课题四在海疆经略与海防史迹方面,有6篇文章。李金明阐述了宋元以来南海疆域的发展,高建斌、林叶辉、王育龙分别就福建、广东、南海等地的古代水师、港防炮台、卫所烽燧、海防碑铭等史迹做专题研究。

子课题五在传统舟船与民间造船法式方面,有13篇研究成果。吴春明研究了百越-南岛复合型独木舟与东亚航海舟船的起源,王富强、周春水、吴春明分别就考古资料所见的蓬莱、南澳、韩国等古船进行复原,魏超、许路、张敏分别考察了青岛、海澄、泉州、宁波等地的民间造船工艺与图谱,平力、邱丹丹分析了清代图像资料与法国早期民族志中的舟船形态。

子课题六在传统航技与民间航路指南方面,有9篇论文。吴春明运用民族志类比复原了亚太天文导航术的起源,张红兴、朱磊初步研究了泉州与海南征集的一批民间水路簿,深入的研究还在进行,周运中多篇论文研究了16世纪以来西方地图中的中国沿海地名、明末清初海图等。

子课题七在海洋船家人文遗产方面,有10篇不同方面的研究成果。佟珊分析了沿海史前岩画的内涵与性质,吴春明综合分析了历史时期“华南海商”文化的土著基础,彭维斌从全世界妈祖史迹的时空分布探讨中国东南海洋文化的扩张,潘国平、王荣国、钟鹭艺、彭维斌、游桂香、张萍等还相继研究了广州南海神庙、福建昭灵庙、金门海神、闽东南送王船、王爷信仰、祈风习俗等海洋宗教信仰的内涵和性质,徐春晨考察了金门陈坑的“牵网”渔法。

总体上看,这些成果大都是建立在调查研究新收获的基础上,初步建构起我国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框架,并在海洋文化史研究上取得不少新的认识。

二、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1.两年来,举办三次中型专题学术研讨会,促进课题组成员及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交流互动。

2012年6月25-27日,课题组在厦门大学召开“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新进展与考古学学科建设研讨会”,收到海洋文化遗产各领域的调研报告、论文会议受到论文51篇,比较成熟的43篇收编为《海洋遗产与考古》一书,其中课题组成员40篇,涵盖不同时空的海洋性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学科调查研究。

2013年6月21日由哈佛燕京学社与本课题组联合主办“亚洲与太平洋的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学的考察”(Early Navig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研讨会,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厦门大学、菲律宾国家博物馆、英国剑桥大学、墨西哥国家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州交通局文化遗产部、加州海岸岛屿博物馆、德克萨斯州泛美大学、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等部门与高校参会,研讨会由本课题首席专家、哈佛燕京学社2012-2013年度访问学者吴春明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傅罗文(Flad Rowan)教授联合主持。与会者就16-18世纪以“马尼拉帆船”为媒介的中美早期泛太平洋贸易遗存,提交了10篇英文论文、调查报告、沉船遗物资料。

2014年5月24~26日,“第二届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天津、山东、江苏、福建、广东、香港、台湾及法国、马来西亚等地高校及文博机构50余位历史、考古学学者与会,共收录论文40篇,其中本课题组成员成果38篇,包括“聚落、港市与海洋经济”、“多元文化交流史迹”、“海防与海疆历史”、“舟船与航技”、“海洋族群与海洋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本课题调研的最新成果。

2.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其中国际会议18人次,国内会议13人次。

2012年8月—2013年7月,吴春明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研究主题为“环中国海海洋文化的起源研究”。

2013年9月—2014年7月,吴春明为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关联(Affiliates)访问学者,研究主题为“麻省萨勒姆-彼得博(Salem Peabody)博物馆藏中国外销品(瓷、银、牙、木器)的考察研究”。

2013年1月13日,焦天龙主持并参加美国Bishop博物馆举办的“台湾海峡临近地区考古与文化遗产研讨会”,宣读“东南沿海青铜文化开端的新认识”论文。

2013年4月3—7日,吴春明、刘淼参加美国考古学会(SAA)第七十八届年会,分别宣读“中国东南沿海青铜文化与早期文明”、“从16-17世纪沉船看中国东南沿海与西方世界的早期海洋文化交流”英文论文。

2013年6月21日,吴春明、刘淼、邓启江参加美国哈佛燕京学社“亚洲与太平洋的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学的考察”研讨会,分别宣读“从沉船看欧人东渐前东亚地域性海洋共同体的发展”、“16-17世纪全球化初期东西方海洋文化的交流”、“宁波小白礁遗址的调查与发掘”的英文论文。

2013年12月12—16日,张威、范伊然、吴春明、赵嘉斌、邓启江、孟原召等考察肯尼亚马林迪的水下考古发掘,并组织现场学术交流会。

2014年5月12—16日,吴春明、刘淼、范伊然、徐路参加在美国夏威夷举办的“第二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宣读了“16-18世纪华南与西方交流民族考古学考察”、“16-17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中西交流——以出土西班牙系银币和华南外销瓷为例”、“中国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实践”等论文。

此外,刘淼、吴春明、曹峻、葛威、王新天、佟珊、杜娟、吴梦洋、石荣传、蓝达居、周运中、赵嘉斌、栗建安等多人还先后参加“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等年会及有关的专题学术会议,并提交相关论文。

三、成果宣传推介

1.要报、报刊、杂志等平面媒体

本课题立项以来,十分重视通过中央媒体等宣传推介课题工作与成果。2012年以来的有关报道有: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2013年9月21日(总第839期)刊登吴春明、范伊然《积极有序推进南海考古的政策建议》一文;

《华夏考古》2013年4期刊登吴春明、孙若昕《海洋文化遗产的多学科新探索》一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栏”2012年8月22日发表吴春明《海洋文化遗产多学科研究获新进展》一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栏”2012年6月18日发表吴春明《发掘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一文;

《中国文物报》2012年5月11日第3版发表吴春明《中华海洋文明遗产亟待抢救保护》一文,介绍课题进展情况,呼吁全社会及文化、文物管理部门重视并共同推动这一重大人文学术工程;

《中国社科报》2012年5月11日《黄岩岛:中国主权不容置疑》,文中较大篇幅采纳采访吴春明意见,http://news.cntv.cn/20120511/112166.shtml。

2.公益演讲宣传

课题组成员先后应邀到多个学术机构开展与海洋文化遗产研究有关的演讲与交流,宣传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的近期成果。如:

2012年7月28日,吴春明在中国文化遗产院出水文物保护培训班,讲授《海洋考古学》、《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新进展》、《中国古代航海术起源》;

2014年2月14日,吴春明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东亚考古讲座“环中国海海洋考古的新进展”(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Underwater Archaeology and Investigation of Maritime Cultural Heritages in Seas Surrounding China);

2014年3月5日,吴春明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学术讲座“环中国海航海术的起源”;

2014年3月22日,吴春明在海南省社科联、省图书馆“海南国际旅游岛讲坛”——“海上丝绸之路的奠基:人文与技术”;

2014年3月28日,吴春明在河北文物局水下考古培训班,讲授“海洋考古学”等;

2014年5月21日,吴春明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出水文物脱盐培训班,讲授《海洋考古学》、《中国航海舟船起源》、《环中国海天文航海术的起源》。

3.中心网站常年更新

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网站(http://cmaxmu.xmu.edu.cn/)即时刊发本课题相关的调研资讯、成果。

四、存在问题与后续计划

课题组经过三年多的调研,取得了比预期多的、好的成果,对中华海洋文化史的认识加深了,视野开阔了。总体上完成了预期设计的调研任务,初步建构起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框架,但是本课题涉及的调查研究内容跨越巨大的时、空,调研对象包括了考古学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学、社会人类学、历史文献学、宗教学、航海学等多学科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丰富又庞杂,离全面、系统地把握海洋文化遗产的完整内涵,还有不少缺环。同时,调查研究成果也激发了更多、更难的学术问题,深感收获与压力共存、欣喜与困境交织,犹如碰触到一座巨大的学术富矿,需要更多时间、精力与耐心去进一步的挖掘。

1.在传统港市遗迹及其内在变迁、以船货为线索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史迹、考古发现的历代外来多元文化史迹、海防史迹、造船簿与水路簿等民间海洋文献、多样的船家人文与海洋民俗等方面,还有许多调研工作要做。而且,随着历年调研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领域的调查研究是无穷无尽的,需要长期坚持。

2.珍贵资料的整理出版。多年调查中,除了环中国海沉船资料外,还发现了一批航海水路簿等民间航海文献、沿海多元文化史迹等,需要尽快整理、编撰,尽早付梓。

3.调查资料的历史分析与理论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无论是史前海洋聚落反映的中华先民海洋开发史、沿海港市的出现与历代港口的变迁、最早海船与航海术的起源、中国古代帆船技术与传统航海术的变迁、从史前航海区域到历代航路体系的传承发展、沿海海洋族群的变迁与中外海洋文化交流等,都可以从已调查的海洋文化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中得到线索或切入点。因此,本课题还需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在资料整理、消化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进一步的专题研究。

4.下一步计划,拟分两步走。

第一,稳步推进目前的工作,在现有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充实多的基础材料,开展更多的理论研究,争取在未来规划的2年来内,完成原计划的任务并按期结题,包括原设计的调研报告完成、重要海洋文化遗产资料的结集出版、最终成果的编撰。

第二,多年的努力工作表明,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内涵极为丰富,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多元、复杂,是一座需要几代人挖掘的学术富矿,本项目预计的形式上结题,并不意味着这项学术工作就可以到此收场。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计划持之以恒地开展继续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工程,争取多方经费支持,持续维护调查、交流、沟通、研讨的平台作用,使得海洋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持续成为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学术热点、增长点,并希望得到全国哲社规划办的持续关注与支持。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1.吴春明著,《从百越土著到南岛海洋文化》,58万字,文物出版社2012年12月。

本书为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丛书之一,从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角度,论述以海洋文化为特征的华南至东南亚、太平洋土著民族文化史,全书分为百越历史与考古、南岛语族起源、土著海洋文化内涵、中原华夏与华南民族关系等部分,是作者原著《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考古学观察》(1999)的续篇,是作者在该领域有关论著的整合。本书是迄今国内学者有关百越与南岛语族关系史、环中国海海洋文化(土著)形成期的历史与考古最系统的论述。

2.吴春明主编,《海洋遗产与考古》,95.4万字,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本项目前期成果汇编,为2012年6月在厦门大学举行的本课题组成员及相关专家参加的“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会议受到论文48篇,比较成熟的43篇收入本书,其中课题组成员40篇,涉及古代海洋聚落与港市遗迹、沉船船货与海洋经济史迹、海防史迹等海洋性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造船法式、传统航海技术、船家社会人文等海洋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不同时空、多学科的调查研究成果。本书反映了本课题调查研究的初期进展,初步树立了我国海洋文化遗产多学科探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框架。

3.吴春明主编,《海洋遗产与考古(二)》,88万字,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2014年5月编印,拟由科学出版社2014年内出版。

本项目中期成果汇编,为2014年5月在厦门大学举行的本课题组成员及相关专家的“第二届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会议收到论文40篇,其中课题组成员38篇,包括“聚落、港市与海洋经济”、“多元文化交流史迹”、“海防与海疆历史”、“舟船与航技”、海洋族群与海洋民俗”等部分,既有沿海史前聚落变迁、传统渔场与渔港、船商会馆碑刻、汉代六朝墓葬装饰中的海外因素、闽粤沿海蕃人冢与蕃鬼山等外国人墓地、闽粤沿海西属殖民地银币、泉州沿海针路簿、海岸岩画等国内海洋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最新成果,还有马来西亚砂拉越外销瓷、法国早期民族志中的中国帆船等源于海外的中国海洋文化遗产收集与研究,以及史前海洋经济的骨骼同位素分析、近代港市建筑的多元文化因素、闽粤祈风石刻的文化起源、“郑芝龙航海图”商榷等反映本课题历史与理论研究逐步深化的成果,受到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点评专家的充分认可。

4.Wu Chunming, Flad Rowan, edited in Chief, Early Navig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2013,6(吴春明、傅罗文主编,《亚洲-太平洋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学的考察》,哈佛燕京学社2013年6月。)

本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2013年6月21日由哈佛燕京学社与本课题组联合主办“亚洲与太平洋的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学的考察”研讨会,来自中、美、墨、英、菲等国的海洋考古学者,就16-18世纪以“马尼拉帆船”为媒介的中美早期泛太平洋贸易遗存,提交的10篇英文论文、调查报告、沉船遗物资料等结集,由本课题首席专家吴春明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傅罗文(Flad Rowan)教授联合主编。马尼拉帆船贸易是16世纪中国东南沿海通过东南亚、美洲联系欧洲的主要贸易通道之一,该文集是我国学者第一次主持的重建这一东西交通重要历史的专题成果,深化了认识,促进了海洋遗产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

5.吴春明、范伊然,《积极有序推进南海考古的政策建议》,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2013年9月21日(总第839期)

本文总结我国南海考古90年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针对南海考古工作中存在总体薄弱、地域失衡、跨学科不够等问题,提出推进南海岛屿与水下考古的若干政策建议,即应制定中长期专题规划,加强部门协作,推动两岸交流,统筹陆上水下,进一步扩展考古空间,形成立体式南海考古新格局,通过全面扎实的考古成果,证明中华民族发现、开发南海诸岛的悠久历史,确认我国对南海无可争辩的主权。本文供党和国家领导人审阅,是本课题重要的咨询研究成果。

6.吴春明,《发掘“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13日“社科基金专刊”。

本文系统而简明地阐述了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及调查研究的学术与社会价值。认为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是中华海洋先民创造并积淀下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发掘研究海洋文化遗产,可以弘扬海洋文化的优秀传统,彰显中华海洋文化在世界海洋文明体系中的地位与价值,充实、完善中华民族多元文化传统的新内涵;海洋文化遗产还是中华海洋文化史最直接、最真实的历史记忆,发掘与研究海洋文化遗产,树立海洋文化的视野,是摆脱传统史学烙印,重建中华海洋文明史的客观有效途径;通过多学科整合调查研究珍贵海洋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新任务,是传承祖宗、惠及子孙的重大人文学术工程。

7.焦天龙,《史前中国海洋聚落考古的若干问题》,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本文提出了我国海洋聚落考古的概念、方法与对象,提出海洋聚落是指位于海岸和海岛的聚落,其经济活动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成分,并由此造成了其生活方式的海洋性倾向。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开发的直接和结果,海岸环境的变迁与海洋聚落的调查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基础,中国史前海洋聚落经历了更新世后期、全新世初期、全新世中期等阶段,北部、中部和南海海岸是海洋聚落形态发展的几个不同的分区。海洋视角更新了我国聚落考古学的传统关注领域,对今后开展海岸与海岛地带史前考古具有指导意义。

8.黄珊,《从广西寮尾东汉墓出土陶壶看汉王朝与帕提亚王朝的海上交通》,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本文对近年在广西合浦寮尾墓地M13b出土的青绿釉陶壶进行专题研究,查阅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并进行成分分析,确认这件陶壶产自今伊朗西南部和伊拉克,是一件碱金属釉陶,公元43-200年左右的帕提亚王朝,即汉代史书中提到的安息,其主人可能是帕提亚人或者罗马人。这件陶壶在合浦的发现,增长了我们对汉代海上交通的认识,拓宽了我们研究和认知的视野。

9.吴春明,《从南岛“裸掌测星”到郑和“过洋牵星”——环中国海天文导航术的起源探索》,《南方文物》2012年3期。

本文通过民族志类比、民间海洋文献钩沉,重建华南沿海土著与太平洋南岛语族原始天文导航术的文化统一性。以东南沿海为中心的我国古代天文导航术,包括了观察日月星辰升降方位的“定向法”,以及测量不同海域星辰出水高度以判定舟船所在纬度的“定位法”,与太平洋南岛语族记录日月星辰升降方位的“星象罗盘”和以手指(掌)测量两极星辰出水高度测星法完全一致。因此,华南海洋民族与太平洋土著间存在一个天文导航术、乃至原始航海术的共同体,“星象罗盘”术与“裸掌测星”术是这一共同体核心的海洋文化遗产。然而,由于百越-南岛海洋土著缺乏本民族自身的文献历史,早期航海技术史“失忆”于文本“历史”,而仅见于民族志的“残余”,失忆于王朝正史之“中国史”而得不到彰显,这可能就是法显、马可波罗或郑和船队等“中国史”记录中的几次代表性的天文航海实践,主要发生于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印度洋海域的原因,因此西方的航海史学家据此主张古代中国的天文航海术是从阿拉伯人学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10.吴春明,《复合型独木舟与亚太航海术的起源》,《西岸文史集刊》第一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

东南亚、太平洋“南岛语族”独特而高超的航海技术表现在复合型独木舟、娴熟的使帆和星象、风向导航技术等,是成就这一族群大规模海洋扩张的航海技术保障。“复合型独木舟”就是双体独木舟(Double canoe)、单边与双边的边架艇独木舟(outrigger canoe)两类,具备了独木舟轻便灵活的特点,又具有抗横向摇摆的功能。作为南岛语族发源地的华南沿海的史前航海术不能与南岛语族的航海术无关,本文整理研究中国古代的“舫舟”、“方舟”, 台湾番族“蟒甲”、贵州苗族“子母船”,以及浙江跨湖桥、福建连江等暂不甚明确的考古资料,探索华南百越故地史前航海中的“复合型”独木舟的使用,它们是“百越—南岛”族群海洋文化体系的核心成分,这一发现再现了亚太航海术起源期的重要历史。

11.邱丹丹,《中国帆船的舟船民族学考察——以19至20世纪法国研究为例》,载《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2014年5月编印。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帆船的身影不断出现在亚洲其他国家及欧洲的文献、游记中,随着欧洲船队不断涌向全球各个角落,一些海员开始对他们所见到的“原始的”“异域的”舟船产生浓厚的兴趣,凭借他们自身的船舶知识,这些人搜集、记录、刻画下这些传统木船的影像,从而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文字与图像资料。本文收集整理了法国舟船民族志中对中国帆船的考察资料,展示出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帆船最后的剪影,包括中国境内与中南半岛地区。这些帆船民族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中国传统造船术发展末期的阶段特征,正确认识中国造船技术发展史。

12.张红兴,《泉州沿海航路针路簿的调查》,载《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2014年5月编印。

本文概述了2012-2013年泉州沿海开展海洋文化调查过程中发现的28簿清代以来的行船针路簿,主要来自泉州沿海的晋江市金井镇、石狮市蚶江镇、泉州东海街道、台商投资区佰崎回族乡、惠安县崇武镇和净峰镇、泉港区峰尾镇和界山镇等地。这批针路簿没有两本是完全相同的,在形式与内容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同,体现了针路簿历代相传承、发展的特点。《顺风得利》中记录“由往南洋”航海线路是唯一一本记录往南洋的针路簿,即使是泉州地区以前的传世针路簿记录南洋线路的也是十分罕见。这批针路簿的纵向对比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泉州地区针路簿的传承、发展以及航海路线的变迁,而且从侧面反应当时商业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13.李金明,《宋元以来中国南海疆域的界限》,载《海洋遗产与考古》,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本文系统梳理、考证自宋元以来南海疆域界限的文献记载,证明西沙和南沙群岛自宋元以来就已列入中国的疆域之内、行使了主权和管辖权。首先,越南北部的交趾洋与印度尼西亚的纳土纳群岛,被看做是与中国南海疆域西面和南面接境的两个地方,凡来华贸易的外国船只,只要驶过纳土纳群岛和交趾洋,则认为是进入中国之境。其次,中国南海诸岛的范围相当广阔,它起自广东潮州,曲折连绵,向海中延伸,一面至爪哇,一面至文莱和沙巴,一面至越南东南端的昆仑岛。第三,越南中部的外罗海,是中外两条东西航线的汇合点,它与从海南岛南面一直延伸到昆仑洋面的七洲洋,一起成为中国海域与外国海域的天然界限,而位于七洲洋东面的南沙群岛海域亦普遍被认为是中外海洋的分界。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从百越土著到南岛海洋文化

吴春明

专著

文物出版社

2012年12月

58万

 

2

海洋遗产与考古

吴春明

主编

文集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95.4万

 

3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

吴春明

主编

文集

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2014年5月编印

科学出版社2014待版

88万

 

4

Early Navig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A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亚洲-太平洋早期航海:海洋考古学的考察)

吴春明

傅罗文

主编

文集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2013,6

(哈佛燕京学社

2013年6月编印)

21万

 

5

福建连江定海湾沉船考古

赵嘉斌

吴春明

主编

研究报告

科学出版社

2011年5月

83万

201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

2013年度福建省第十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

6

发掘“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

吴春明

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

“社科基金专刊”

2012年6月13日

0.3万

 

7

复合型独木舟与亚太航海术的起源

吴春明

论文

《西岸文史》第1辑,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11月

1.1万

 

8

“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与“福州城台景观图”中的清初“福船”

平  力

论文

《西岸文史》第1辑,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2年11月

1.2万

 

9

福建海澄郑氏造船图谱与月港“福船”

徐  路

论文

《南方文物》

2012年3期

0.9万

 

10

“鲨绫”、“牵缯”与“绿眉毛”——闽浙传统帆船形态及其重建

张  敏

论文

《南方文物》

2012年3期

1.2万

 

11

从南岛“裸掌测星”到郑和“过洋牵星”——环中国海天文导航术的起源探索

吴春明

论文

《南方文物》

2012年3期

1.6万

 

12

从东夷、百越到华南“汉人”:亚太海洋文化的土著性

吴春明

佟  珊

论文

《百越研究》第三辑,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年7月

1.2万

 

13

水下考古学中的海洋文化史研究

吴春明

论文

《水下考古学研究》第一卷,科学出版社

2012年8月

1.1万

 

14

海洋文化与海洋考古

吴春明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万

 

15

史前中国海洋聚落考古的若干问题

焦天龙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万

 

16

胶东岳石文化濒海河岸聚落

王富强

张  博

李洪金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万

 

17

杭州湾南岸史前聚落的变迁与海洋适应

曹  峻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万

 

18

环海南岛的史前聚落与海洋文化

何国俊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万

 

19

艋舺、大稻埕、淡水港:清代台湾港市聚落的三种型态

林稚珩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6万

 

20

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航路与性质的再认识

吴春明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万

 

21

浙江宁波象山小白礁一号沉船的重要考古发现

林国聪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

 

22

福建连江定海湾沉船陶瓷

赵嘉斌

刘  淼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5万

 

23

福建平潭屿头海域的古代沉船

周春水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万

 

24

福建平潭分流尾屿五代沉船的港口、航线与性质

羊泽林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万

 

25

福建漳州半洋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内涵与性质

羊泽林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0.9万

 

26

福建东山冬古沉船出水陶瓷器研究

刘  淼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3万

 

27

广东“南海I号”沉船船货的内涵与性质

张万星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3万

 

28

广东“南澳Ⅰ号”明代沉船与东南地区海外贸易

孙  健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4万

 

29

2009—2010年西沙群岛水下考古新收获

赵嘉斌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万

 

30

略谈我国沉船遗址出水陶瓷器及相关问题

栗建安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万

 

31

越南沿海几处沉船出水陶瓷的产地

刘  淼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3万

 

32

汉代南海的海洋文化交流:越南和泰国的考古证据

莎琪番·苏里坎娅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万

 

33

从广西寮尾东汉墓出土陶壶看汉王朝与帕提亚王朝的海上交通

黄  珊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万

 

34

斯里兰卡五世纪阿布哈亚基里亚(Abhayagiriya)寺庙与法显

嘉米·拉那星赫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万

 

35

斯里兰卡发现的中国古代钱币

嘉米·拉那星赫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4万

 

36

泉州港的古印度文化史迹

阿南德·星·萨拉姆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3万

 

37

海南岛的伊斯兰史迹与南海海洋文化

贾  宾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万

 

38

“郑和布施锡兰山碑”小考

姜  波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0.9万

 

39

福州地区的琉球墓与琉球国朝贡历史

孙若昕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万

 

40

“郑延平王庆诞芳踪碑”、“郑氏附葬祖父墓志”与明郑集团的海洋活动

逯  鹏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万

 

41

宋元以来中国南海疆域的界限

李金明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万

 

42

海南明代海防卫所与烽燧的调查与试掘

王育龙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万

 

43

福州闽安清代水师官员墓葬调查研究

高建斌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万

 

44

“南岛语族”复合型独木舟与东亚

吴春明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万

 

45

蓬莱古船及相关问题研究

王富强

姜国钧

闫旭东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万

 

46

明代南京四大船厂与郑和下西洋

周运中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0万

 

47

山东青岛沿海民间渔船建造工艺调查

魏  超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万

 

48

四种福建民间造船簿

许  路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0.6万

 

49

朝鲜半岛传统木帆船的发现与研究

吴春明

张  陟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万

 

50

古代航海术中的天文导航——从中国史到南岛民族志的再思考

吴春明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8万

 

51

海南民间“更路簿”考释

朱  磊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万

 

52

从妈祖史迹看中国东南海洋文化的扩张

彭维斌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1万

 

53

广州“南海神庙”神祗的演变

潘国平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万

 

54

海洋与造神:以金门、澎湖为例

钟鹭艺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万

 

55

金门陈坑的“牵网”渔法

徐春晨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

科学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万

 

56

积极有序推进南海开会的政策建议

吴春明

范伊然

报告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

2013年9月21日

0.4万

 

57

海洋文化遗产的多学科新探索

 

吴春明

孙若昕

论文

《华夏考古》

2013年第4期

1.1万

 

58

16世纪西方地图的中国沿海地名考

 

周运中

论文

《历史地理》二十八辑

2013年

1.5万

 

59

牛津大学藏明末万老高闽商航海图研究

周运中

论文

澳门《文化杂志》

2013年夏季刊

1.0万

 

60

百越先民的航海技术拟测

吴春明

论文

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广州2013年12月2-4日

1.3万

 

61

厦港渔民海洋社会人文的调查研究

蓝达居

论文

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广州2013年12月2-4日

1.1万

 

62

明代前期海禁政策下的陶瓷器输出

刘  淼

论文

《日本出光美术馆馆刊》161期

2013年3月

1,3万

 

63

The early maritime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shipwrecks of 16-17 century investigated in southeast Asia

吴春明

刘  淼

论文

SAA 78th Annual Meeting

Honolulu, Hawaii

April 3-7, 2013

1.3万

 

6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hipwrecks of the precontact perio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maritime trade network in East Asia

吴春明

论文

Early Navigation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A Maritime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June 21-23, 2013

1.4万

 

65

An Ethno-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 of Maritime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Southeast China and West World during 16-17 Century

吴春明

论文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Hawaii, May12-16,2014

1.2万

 

66

先秦时期胶东与辽东海上文化交流综论

王富强

孙兆锋

李芳芳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1万

 

67

胶东半岛海洋聚落生业经济的初步研究

聂  政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1万

 

68

闽中沿海新石器时代海洋性聚落的变迁

蓝  秀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0万

 

69

南海北岸先秦滨海与河岸聚落

肖一亭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0万

 

70

珠江三角洲史前期海洋聚落宏观形态的变迁

程  玲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2万

 

71

我国东南沿海史前居民的贝类捕食工具

方  方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0.9万

 

72

昙石山新石器时代晚期人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与海洋性聚落的食物结构

吴梦洋

葛  威

陈兆善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0.9万

 

73

长江口古代港市宏观聚落的变迁

杨平平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2万

 

74

宋元时期泉州港市聚落形态体系

王新天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3万

 

75

海澄月港的考古调查与测绘

姜  波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0万

 

76

浙东沿海传统渔场、渔港与渔业文化

朱芝兰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0.9万

 

77

海洋“诸蕃”融合的历史考古考察

吴春明

佟  珊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6万

 

78

闽粤桂沿海秦汉六朝墓葬建构中的早期海洋因

马天行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3万

 

79

台南热兰遮城址与台湾的荷兰史迹

林稚珩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0.8万

 

80

鼓浪屿近代建筑多元文化因素论纲

孙若昕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1万

 

81

广州的“蕃人冢”与“番鬼山”

潘国平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3万

 

82

厦门鼓浪屿十八世纪西班牙海商墓

王  芳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0.9万

 

83

中国东南沿海发现的16-18世纪西属殖民地银币

刘  淼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4万

 

84

九龙江口的两岸港防体系

林叶辉

常  浩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1万

 

85

广东南澳的海防碑铭

高健斌

张  敏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0万

 

86

广东“南澳Ⅰ号”沉船初探

周春水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0万

 

87

中国帆船的舟船民族学考察——以19至20世纪法国研究为例

邱丹丹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4万

 

88

瓦克瓦克、哇阿哇为塞舌尔与马达加斯加考

周运中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1万

 

89

“郑芝龙航海图”商榷

周运中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0万

 

90

泉州沿海航海针路簿的调查

张红兴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5万

 

91

历史时期“华南海商”文化的夷越基础

吴春明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4万

 

92

东亚海岸岩画内涵的初步分析

佟  珊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2万

 

93

福清昭灵庙宋代海神信仰探微

王荣国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1万

 

94

闽南“送王船”习俗的海洋性与土著性

彭维斌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3万

 

95

闽东闽南王爷信仰的比较分析

游桂香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1万

 

96

闽中航海祈风史迹探源

张  萍

吴春明

论文

《海洋遗产与考古(二)》,厦门大学海洋考古学研究中心

2014年5月编印

1.2万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