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7日15:04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一、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总体执行情况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立项以来能够按照计划有序执行,目前已经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和第三阶段的部分工作。具体为:

1、第一阶段(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深化和拓展课题的立意与设计,对课题的问题意识、文献基础、理论建构、对话关系、总论与子课题的关系,并具体化为有学理依据和可操作性的方案,落实总论和子课题的研究与撰写任务。

(1)2012年10月,召集课题组成员,落实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任务,讨论完善本项目的总体布局,细化子课题的具体内容、思路,明确成员的分工,明确著述和文献编纂体例。

(2)2013年3月,召开开题报告会,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征求对研究计划和各部分内容的意见,集思广益,再作修订,开始项目的研究工作。

(3)2013年6月前,总论与子课题负责人完成著述纲目的修订,文献卷负责人完成文献编纂的体例与编纂大纲。

2、第二阶段(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研究,与课题相关的学术交流,总论与子课题的理论研究和个别章节的撰写。

(1)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调查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二是各文献卷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汇编与分类。前者主要是为研究服务,基本完成文献的收集整理;后者为独立成书的文献编纂。

(2)首席专家王尧教授完成总论的理论设计:作为学科的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与研究,作为方法的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与研究,作为机制的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与研究。与承担总论的其他课题组成员一道,重点完成了对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代表性成果、主要流派及代表性汉学家的梳理。

(3)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调整、完善课题组主要成员,做好总论和子课题(分论)的衔接,完善各子课题的理论设计,解决研究研究和撰写中出现的问题。

(4)首席专家与文献卷的负责人统筹协调各卷的体例,文献资料的梳理,并提供部分文献目录供其他子课题研究时参考。

(5)发表和出版部分阶段性成果。

3、第三阶段(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各子课题的研究、撰写和五个语种文献卷的编纂,总论及各子课题完成最终成果的初稿。已进行期中的部分研究工作

(1)总论中关于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学术史的梳理(已进行)。

(2)总论与子课题在理论、历史、逻辑上的贯通,从而保持研究的统一性。

(3)发表部分阶段性成果。

(4)各子课题完成著述和编纂的初稿并征求专家意见。

(5)以初稿为讨论对象,举办“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6)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咨询报告,已完成部分)

4、第四阶段(2016年1月至6月):对最终成果进行修订、定稿,提交成果鉴定。

(二)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之一:百年来中国古典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负责人:葛桂录教授(福建师范大学)

本部分主要包括20世纪以来中国古典文学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主要英语国家的传播与影响情况。现已完成英国译介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学的部分,包括中国古代文学西传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及价值意义;20世纪初英国汉学发展的阶段性总结《中国文学史》(翟理斯)研究;中国古代诗文在20世纪英国的翻译、评述及影响,重点是阿瑟?韦利和大卫?霍克思对中国古代诗文的翻译与研究;中国古代话本小说在20世纪英国的翻译、评述及影响,重点是英国汉学家邓罗的《三国演义》英文全译本考察、大卫?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全本考察;中国古代戏剧在20世纪英国的翻译、评述及影响。并编制了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在英国译介出版年表,发表了部分阶段性成果。

子课题之二:百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负责人:季进教授(苏州大学)

自立项以来,子课题负责人根据首席专家的意见,组建了由海内外专家(包括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戴维斯分校、四川大学、山东师大等高校的学者)组成的课题组,与古代卷子课题负责人葛桂录教授反复协商讨论,拟出了与古代卷相统一的基本框架与章节目录,并落实到各个课题组成员。目前已完成初步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开始进入专题性的研究,并发表了一批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将于2015年底完成全部的初稿撰写,2016年上半年召集会议进行统稿修改,力争保质保量准时完成课题任务。除此之外,子课题负责人参加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提交了与子课题内容相关的论文,扩大了本项目的学术影响。在学术会议或者学术访问中,负责人还与欧美一些汉学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项目的进行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子课题之三:百年来中国文学在德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负责人:范劲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在资料搜集方面有重要进展。首先是充分利用国家图书馆等国内图书馆所藏的德国汉学书籍。其次是加强和德国同行的合作。2013年暑期,范劲教授在德国汉学家Chritian Soffel、刘慧儒、Volker Kloepsch等的帮助下,在特里尔大学、图宾根大学查阅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资料,对重要著作和中国文学译本进行拍照或复印。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主任Muehlhahn夫妇也为范劲教授提供了相关资料和许多重要信息。在理论准备方面进行了较充分准备,特别是对于卢曼的知识社会学理论有了较深入研究。有了卢曼的系统论为基础,本项目的实施就可以避免单纯的史料整理和知识性介绍,而将德国的中国文学研究的系统特征作为重点,探讨系统对于中国文学材料的遴选和加工程序,从而将本项目由比较文学上升到知识社会学的层次。在具体研究方面,首先是对于德国的中国文学史写作的研究有了重要进展,通读了德国迄今出版的所有中国文学史,修正了过去的一些看法。其次是对于重要中国作家作品在德国的经典化进程有了较深入认识,特别是在鲁迅、杜甫、李渔的接受史上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三,借助《袖珍汉学》(Minima Sinica)、《东方/方向》(Orientierungen)、《东亚文学研究》(Hefte für Ostasiatische Literatur)、《东方学文献杂志》(Orientalistische Literaturzeitung)等汉学、东方学刊物上的书评专栏,获得一个观察知识交流的内部视角,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文学作品和德国研究者的学术观点在德国评价体系内的位置。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CSSCI论文一篇:《鲁迅形象在德国的最初建构——以两部早期的鲁迅博士论文为例》。

子课题之四:百年来中国文学在日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负责人:靳丛林教授(吉林大学)

本子课题分为古典与现当代两部分。一是收集整理资料。子课题负责人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立项以来在这方面的突出进展是,子课题负责人将日本学界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翻译成中文。已经翻译并在《上海鲁迅研究》等杂志上发表的有日本著名汉学家丸山升著《鲁迅》6篇。古典部分的纲目是项目开题时的示范提纲,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总论,下篇为专题研究。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基本完成,并且撰写了总论中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张。现当代部分拟定十四章,部分章节已经完成,如第一章:冷漠的关照——五四新文学运动到日本;第二章: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变迁;第三章:20世纪30年代日本“中国文学研究会”的崛起;第四章:从“竹内鲁迅”到“丸山鲁迅”。 目前仍在继续广泛收集中日文资料,准备撰写其他章节,如茅盾、巴金、老舍等经典文学在日本的传播及莫言文学与吉田富夫的日文翻译等。

子课题之五:百年来中国文学在俄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阎国栋教授(南开大学)

立项之后,阎国栋教授以他的学术团队为主组建了子课题组,并提供了作为开题示范的子课题撰写纲目。因为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果,阎国栋教授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又侧重收集整理俄罗斯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与研究的文献。全书除总论外,分为四个部分,基本完成第一部分“俄罗斯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前三章,即先秦两汉诗歌的翻译与研究,魏晋南北朝诗歌的翻译与研究和唐代诗歌在俄罗斯的传播等。部分阶段性成果即将发表。

子课题之六:百年来中国文学在法语世界的传播研究

子课题负责人:张寅德教授(法国巴黎新索邦第三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立项之后,张寅德教授完成了课题组成员的组建,邀请法国学界的Cheng, Fran?ois 等学者参加。与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基本完成。2014年张寅德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学术访问,期间又查阅了中国文学作品和研究资料。已经完成总论部分,概论课题的研究对象、范围、方法、思路、结构、研究现状等内容,以期对本卷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和设计,突出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着力从学术史或学科史的角度 (如中国文学译介研究与整个汉学的关系) 重新梳理中国文学在法国传播与研究的历史沿革、发展特征、优劣问题等内容。在总论的基础上设计了分论即专题研究部分,该部分拟分古典与现当代两大部分来论述。古典部分的设计已经成熟,按先描述,后分析的原则,也为了清晰起见,分三大块展开,循序渐进,以求最终对学科意义有所反思。第一大块采用通行的类型划分,按诗歌、小说、戏剧等对研究成果进行初步介绍。其中又突出重点,如诗歌中的 《诗经 》与唐诗,小说中的明清小说。第二块着重评介几位著名学者研究者的著作及治学方法。第三块对前两块进行反思,从接受美学,文学关系,世界文学,等角度进一步探讨这些研究的学科意义。现当代部分,原则相同,但由于历史,文化,学科诸方面的原因, 尤其是研究客体的历史同步性较强,以及相对英美同领域整体阵容较弱,因此以学科的发展以及作家个案为经,更能凸显学科的特性。三大块的论述按以下步骤进行 : 第一小部分采用纵论形式,以求把握这一领域的时间轨迹。第二小部分就几位具有较大研究规模的作家个案进行深入系统的论证。最后一小部分对前两部分进行总结,并就某些主题,如现代性,文学与政治,女性主义等作进一步阐发。

子课题之七: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文献整理与编纂

子课题负责人:顾正祥教授(德国图宾根大学)等。

文献的整理与编纂共分为5卷:英语卷、法语卷、德语卷、日语卷和俄语卷。立项以后确定了文献卷的体例:采用编年的方式,分为译介文献与研究文献两编,文学目录按照文类以时间为序排列,译介涉及到的中国文学作品、作者和译者均以括号的形式加注中文名称;研究部分涉及到的著作书名和论文题目均以括号的形式加注中文名称。英语卷的主编美国华裔学者孔海立教授,已初步完成美国汉学界研究和译介成果的整理,接下来的重点将是其他英语文献的梳理。法语文献卷的负责人为法国蒙田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安必诺教授,已经完成中国现代文学译介与研究的法语文献的整理和编纂,接下来的重点是古典文学译介与研究的文学整理和编纂。德语文献卷的负责人为华裔德国学者、图宾根大学顾正祥教授,参与制订文献卷编纂体例,完成了小说、诗歌、戏剧作品德国译介的梳理和编撰。日语文献卷的负责人为日本华裔学者、爱知大学中国学部黄英哲教授,已经完成1949年以来日本学界译介和研究中国文学的目录。俄语文献卷的负责人为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他在俄罗斯大量的中国文化译介与研究的文献中,基本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译介与研究的文献资料,下面的重点是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与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编纂进展情况良好。

二、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整理运用与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编纂是本课题两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难点之一。立项以来,课题组重点做了以下工作:(1)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调研查阅汉学书籍;(2)课题组成员利用到海外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参加学术会议或作学术访问的机会,查阅、收集资料,并且与部分海外汉学家访谈;(3)运用海内外数据库并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期刊,如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Reviews,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T’oung Pa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收集第一手文献资料;(4)购买了研究所需的部分中外文书籍;(5)发挥五个语种文献卷的负责人多为海外汉学家的优势。几位负责人长期在海外从事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熟悉各个语种文献的基本脉络,并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是本课题的研究,特别是文献的编纂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

(二)学术会议

1、2012年11月在苏州召开重大项目开题会议的预备会,重点讨论如何根据课题申报书设置研究内容、结构、体例和文献整理的基本方案,起草了开题报告的初稿。参加会议的有首席专家、部分子课题负责人和子课题骨干成员:苏州大学王尧教授、季进教授、余夏云博士,中山大学郭冰茹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范劲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姜智芹教授,深圳大学张晓红教授等。

2、2013年3月,召开“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开题报告会及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教授主持,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主任徐之顺研究员、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处处长汪国培研究员、苏州大学副校长田晓明教授等莅临指导。出席会议的专家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仲呈祥教授、南京大学丁帆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生赵稀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复旦大学陈引驰教授等。参加会议的子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有天津师范大学王晓平教授,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吉林大学靳丛林教授,华东师范学范劲教授,福建师范大学葛桂录教授,苏州大学季进教授和山东师范大学姜智芹教授等。

项目首席专家王尧教授从项目立意与设计、研究与写作两个大的方面作了汇报。王尧教授在学科层面上界定了“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命题,阐释了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框架、主要内容、关键问题、理论方法、现实意义、预期目标和最终成果。王尧教授在汇报中特别强调了课题研究的问题意识、文献基础、理论建构、对话关系、总论与分论的关系等,在研究中突出作为学科的海外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作为方法的海外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作为机制的海外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和作为关系的海外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在梳理学术史、建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提供决策咨询。王尧教授还重点汇报了本课题的研究与写作计划、各部分的内容安排、撰写体例等,本课题的最终成果为多卷本系列著作。项目申请论证时分为总论及文献、译介、研究和关系等几个子课题,考虑到实际研究和撰写的方便,调整为总论、传播之研究和文献三大块,此调整与原先的论证没有本质差异,更便于实际研究和撰写。与会的子课题负责人也作了补充发言。

与会专家认为:王尧教授及课题组成员在课题论证报告的基础上,深化和拓展了原先的立意与设计,体现了认真负责的精神和高度的学术使命感;课题组对问题意识、文献基础、理论建构、对话关系、总论与分论关系的把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脉络分明,有学理依据和可操作性;本课题的研究在视角、理论与方法上都有创新价值,对实施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战略具有现实意义;课题组集中了国内和海外在本领域研究的代表性学者,为高水平完成课题提供了保证。与会专家还对课题的研究和写作提出了重要的建议。仲呈祥教授提出,文化“走出去”要遵循规律,克服文化上的盲目问题,在研究中要有文化自觉意识;丁帆教授提出,研究者要对海外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作出价值判断,要呈现不同时期中国文学输出和接受的复杂性;张西平教授认为不能从纯知识论角度来研究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并就文献部分的编纂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赵稀方教授认为,问题意识和理论建构要体现在互动关系的研究中,不能盲目套用西方理论,要将海外研究参与到中国新时期文化建设中;陈引驰教授认为,要处理好理论与史实的关系,要理清海外传播背后的思想脉络、学术传承以及海外学者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谢天振教授总结了专家们的意见,提出了如何落实问题意识的思路,并侧重谈了如何评价海外译介的问题等。

吸收专家们的建议后,课题组成员再次讨论了在总体思路和框架下子课题的设计与调整以及任务分工等。根据这样的调整,子课题负责人陆续修订了研究和写作纲目。项目的最终成果确定为:百年来中国文海外传播研究之总论卷、英语卷(上下)、法语卷、俄语卷、德语卷和日语卷,以及英语文献卷、法语文献卷、俄语文献卷、德语文献卷和日语文献卷等,初定为12卷本。

(三)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等

1、首席专家王尧教授:2013年8月出席日本爱知大学召开的“大分裂时代的历史叙事”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主题演讲《“陪都”与“红岩”:历史叙事中的重庆》;2013年10月参加香港科技大学“面对荒诞的世界,文学何为?——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神实主义”》;2013年11月访问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参观所内藏书,并与相关汉学家就中国文学在法国的传播进行座谈。子课题负责人季进教授:2013年7月对英国剑桥大学、约克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进行学术访问;2013年9月27日——10月6日,对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俄亥俄大学和巴德大学进行学术访问;2014年4月,对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圣巴巴拉分校进行学术访问。访问期间与相关汉学家作学术交流并查阅文献资料。2013年10月参加香港科技大学“面对荒诞的世界,文学何为?——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提交论文《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当代文学》。2013年11月参加布拉格查理大学“汉学研究的疆界与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普实克的意义与价值》。2013年12月参加文化部主办的“汉学家与中外文化交流”座谈会。2013年12月参加中宣部主办的“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作品论证评审会”。2014年4月参加美国杜克大学主办的“重定学科界限——中国现代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论文《翻译文学:历史与现状》。

2、本项目涉及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法语等主要语种以及其他重要语种,国际合作是本项目研究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1)子课题法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以及法语文献卷,分别由法国张寅德教授和法国蒙田大学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安必诺教授承担,他们在香港学术访问期间,首席专家王尧教授访问香港,与他们就研究进度、文献卷的编写进行了深入讨论。(2)德语文献卷负责人顾正祥教授于2013年10 月专程来苏州商讨德语文献卷的编写工作,顾正祥教授就整个文献卷的编写体例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并发表学术讲演。(3)日语文献卷负责人,日本爱知大学中国学部黄英哲教授分别于2012年11月和2013年访问苏州大学,商讨《日语文献卷》的编选工作。(4)2014年6月,美国汉学家、项目最终成果之一《英语文献卷》主编孔海立教授访问苏州,商讨《英语文献卷》的编选工作,讨论成立“”事宜,并发表学术演讲。

3、与哈佛大学东亚系、斯坦福大学东亚系、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捷克查理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日本爱知大学等著名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为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课题组邀请哈佛大学东亚系宇文所安教授、王德威教授、田晓菲教授以及哈佛大学东亚系荣休教授李欧梵等担任项目的学术顾问,他们对课题研究所需文献资料提供了帮助,并对研究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李欧梵于2013访年问苏州大学,指导项目研究,并发表学术演讲。

4、中国当代文学的译介,是本课题的重点内容,与海外中国文学翻译家的交流合作也是课题组的重要工作。2013年 10月,美国著名汉学家、莫言重要作品的英译者葛浩文教授访问苏州,首席专家王尧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季进教授与葛浩文教授讨论中国文学翻译中的相关问题。2013年 月,在出席“世界华文小说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王尧教授与出席会议的瑞典中国文学翻译家陈安娜、西班牙中国文学翻译家达西安娜、意大利中国文学翻译家李莎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并就海外翻译研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咨询。

5、近两年来,应课题组和学院邀请,在“海外汉学讲座”发表演讲并讨论课题相关研究的海外学者有: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罗贝教授、罗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陈建国教授,德国汉堡大学关愚谦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简小滨教授等十余人

三、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2013年3月召开“‘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开题会议”之后,即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报送了《“百年来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开题简报》,并在苏州大学网站发布简报。

2、课题首席专家王尧教授和子课题负责人季进教授自2014年起在中文核心期刊《南方文坛》上主持专栏“译介与研究”,以发表重大课题的研究成果为为基本内容,同时介绍海内外关于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的成果,已发表《顾城的<英儿>和<圣经>》、《重写现代》、《历史、记忆与书写》、《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和《李欧梵“西学东渐”境况考辨》等论文。首席专家王尧教授每期撰写“主持人的话”,除评价成果之外,还扼要阐释关于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一些基本问题。

3、子课题负责人季进教授2013年12月和2014年4月分别接受《人民日报》、《苏州日报》记者的采访,并在《苏州日报》发表访谈录《中国当代文学如何走向世界》,介绍重大项目的意义并讨论实施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的若干问题。

4、三次与江苏教育出版商谈项目完成并通过鉴定后的出版事宜,江苏教育出版社拟将项目的最终成果列为该社重点出版图书。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1、原先的论证有求大求全的倾向,反映了首席专家和子课题负责人的良苦用心,这给实际操作带来困难。在实质性的研究展开后,作了及时调整,做到既要全面但有不能面面俱到,既要重视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与研究的各种现象,又要重点突出,脉络清楚。

2、本课题涉及到英语、法语、俄语、德语和日语等五个主要语种,还要兼及其他在中国文学译介与研究方面有成就的国家,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为此,课题组在论证和实际操作时,都考虑到了这一研究的难度,邀请了不少海外汉学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参加研究和撰写工作。这一特点带来的问题时,统筹协调的难度加大,项目进展的掌控难度加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的措施是:(1)按照开题报告设计的方案和进度,首席专家与子课题负责人经常进行一对一的协调、商讨,发现困难和问题及时解决,并通报其他子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2)已经向学校申请配备专职科研秘书和科研助理,协助首席专家处理课题组具体事务以及子课题之间的协调工作。

3、在项目研究的前期准备中,首席专家所在的学校、学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海外译介与研究的文献,但无论是国家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学海外译介和研究的文献史是有限的。这是课题组在文献准备方面遇到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1)我们请负责各文献卷的几位海外负责人提供了部分文献目录及论著;(2)在海外学术访问中购买了部分图书。海外文献的购买,需要比较大额度的经费,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首席专家筹措了部分横向经费。(3)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准备向国家图书馆提供海外汉学的重要文献书面,国家图书馆有海外汉学藏书计划。

4、中国文学海外译介与研究,基本面是基础研究,但涉及到跨文化交流问题,涉及到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这一部分的研究需要加强。首席专家将在本年度向《成果简报》提交关于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的咨询报告。

5、由于项目本身的特点,一些子课题负责人为校外专家。建议在课题组提出申请,规划办严格审查后,可以划拨部分经费到校外子课题负责人所在学校,经费使用的结构、手续仍然按照规划办的规定执行。

二、研究成果情况

1、王尧教授策划并且与子课题负责人季进教授,李欧梵教授、孔海立教授、郭冰茹教授等合作编选出版了:《海外中国现代文化研究文选》、《海外晚清文学研究文选》和《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014,即将出版《海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文选。》

这是一套英文论文结集,从英文文献中选编了关于中国现代文化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晚清、现代、当代)的部分代表性论文,大致反映了这些领域的研究成就。每本文集均以较长的“编后记”简要介绍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选文的主要观点,并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表达了编写者的看法。主编和编选者认为,提供第一手的海外中国文学研究资料,有助于中国学者直接了解和借鉴海外研究成果,既可以作为研究者的参考,也可以作为研究生的阅读用书。

2、姜智芹教授:《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南方文坛》2014年第4期。

对于已经成为热点的“海外传播”研究,论文有理有据地分析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在熟悉的话题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认识。论文确认了这样的事实:“文学、文化的输出与域外接受需要较长时间内形成的氛围,需要语言和文化上的接受机制,而在这两方面,中国仍需做大量的工作并等待时机。”论文强调了语言和文化上的接受机制在文学输出与域外接受中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提出:“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把译介、传播、接受、诠释几个方面的资源和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流畅的传播链和协同作用的传播场,才能改变中国文学传播现状中的逆差、域外接受的小众局面和诠释中的政治化、资料化偏好,让国外的出版机构争相来‘拿’而不是花大力气但又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送’去。另外,在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方面,急躁、求多、求快的情绪也是要克制的,因为文学的海外传播不同于商品出口,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世界可能会以百年为周期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学,我们要做的是踏踏实实地做好传播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在讨论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论文的思路和观点有启发意义。

3、季进教授:《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以当代文学的英译与传播为例》,《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1期。

季进教授为子课题负责人之一。论文认为1949年以来,当代文学的英译与传播大概呈现出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从政治性向审美性的转变。1980年代以前,英语世界对当代文学的翻译与传播,不少从属于“地区研究”或“中国研究”,更多着眼政治意识形态的意涵,往往将当代文学作为了解中国社会、中国政治的社会学文献来阅读,政治性的取向依然明显。这种现象在1980年代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当代文学作品开始得到比较全面的译介,不再局限于作品的意识形态意涵,而更多地从文学的与审美的层面选择与译介,当代文学的知名作家与代表作品得到较为全面的关注。比如张洁的《沉重的翅膀》(Heavy Wings)、王安忆的“三恋”(《小城之恋》Love in a Small Town、《荒山之恋》Love on a Barren Mountain和《锦绣谷之恋》Brocade Valley)、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Half a Man Is Woman)、刘索拉的《蓝天绿海》(Blue Sky Green Sea and Other Stories)、郑万隆的《异乡异闻》(Strange Tale from Strange Lands)、阿城的《三王》(Three Kings)、莫言的《天堂蒜苔之歌》(Garlic Ballads)、苏童的《妻妾成群》(Raise the Red Lantern)、李锐的《银城》(Silver City)等等都有较为及时的译介。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一直到现在,出于商业利益或猎奇心态,一些有争议的作品,总是最容易得到西方出版社的青睐,比如卫慧的《上海宝贝》(Shanghai Baby)、阎连科的《丁庄梦》(Dream of Ding Village)、《为人民服务》(Serve the People!)、陈冠中的《盛世》(The Fat Years)等等。二是从边缘向热点转移。长期以来,当代文学的翻译在英语世界绝对属于边缘,只局限于很小的学术圈子,而1980年代中期以后,这种状况开始得到一定的改观。尤其是最近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影响力的增加以及文学交流的频繁,当代文学越来越成为热议的话题。《长恨歌》、《兄弟》、《受活》、《河岸》、《生死疲劳》等重量级作品纷纷被译介,当代文学英译的“量”和“质”,都有显著的提高。《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纽约客》等重要报刊也时见关于莫言、苏童、余华、王安忆、阎连科、毕飞宇等人的评论。《纽约时报》2008年5月4日书评版曾罕见地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一组关于中国当代小说的评论,包括了对《长恨歌》、《生死疲劳》、《狼图腾》、《为人民服务》英译本的评论,甚至开始发表余华等人的专栏文章。这是西方主流媒体少有的对中国当代文学的集束性关注。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的障碍,当代文学在西方的地位,相比起当代文学的实际成就而言,依然不成比例。三是从单一性向多元性的转变。原来英语世界对当代文学译介,只是作为中国研究的附庸,非常单薄,而中国官方主导的《中国文学》和 “熊猫丛书”,又由于翻译质量等原因,几乎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流落为无效的翻译。现在的当代文学翻译与传播,则呈现出多元的格局,从经典的纯文学,到商业化操作的流行文学,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层次的作品都有译介。当代文学翻译成为展现中国现实、透视中国文化的载体,承载了多向度的复杂意涵。从三方面的转变可以看出,西方对中国的兴趣从原来的政治与经济领域开始转向文学与文化领域,中国文学的确开始走出被冷落、被边缘的困境,显示出不一样的文学特质,成为世界文学不容忽略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实施文化输出战略,通过各种方式在世界上不断形塑自己的文化形象,中外文学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当代文学在国外的影响与地位有所改善,越来越紧密地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当代文学是否“走向世界”,“世界”都已成为当代文学的深刻背景。在此意义上,考察当代文学的英译与传播,将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的特质与意义,反思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问题与挑战。

注:2010年立项的重大项目主要填写2012年6月以来的研究成果情况。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文选

孔海立

王  尧

英文文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2

29万

 

 

2

海外中国现代文化研究文选

郭冰茹

英文文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8

30万

 

 

3

海外晚晴文学研究文选

李欧梵

季  进

英文文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6

30万

 

 

4

在比较中看到的存在主义——论山田敬三的《野草》研究

靳丛林

论文

《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5期

7000

 

 

5

鲁迅形象在德国的最初建构

范 劲

论文

《社会科学》2013年第5期

12000

 

 

 

6

“石头”激起的涟漪究竟有多大?——细论《红楼梦》霍译本的西方传播

王丽耘

论文

《红楼梦学刊》2012年第4期

 

13000

 

 

 

7

霍克思的翻译思想及其经典译作的生成——以〈楚辞〉英译全本为例

王丽耘等

论文

《燕山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12000

 

 

 

8

文学与政治的辩证——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

季 进

论文

《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

10000

 

 

 

9

作为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季 进

论文

《中国比较文学》2014年第1期

10000

 

 

10

通俗文学的政治——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论之一

季 进

论文

《当代文坛》2014年第2期

8000

 

 

 

11

韩南教授的学术遗产

季 进

论文

《中华读书报》2014年5月21日

5000

 

 

 

1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怀念夏志清先生

季 进

论文

《明报月刊》2014年第2期

4000

 

 

 

13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几组辩证关系

姜智芹

论文

《南方文坛》2014年

第4期

10000

 

 

 

14

李欧梵“西学东渐”境况考辨

夏 伟

论文

《南方文坛》2014年

低期

7000

 

 

 

15

从反文典到后文典时期的超文典

林 源

论文

翻译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

15000

 

 

 

16

电影《紫日》中的风景和语言

林 源

论文

翻译

《当代作家评论》2012年第6期

11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