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建国以来西方哲学中国化的重要问题及其影响”中期检查情况

2015年07月27日16:4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2012年10月正式立项,同年11月召开项目开题报告会,在开题报告会上,确定了课题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制定了总体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框架;随后,项目组全体成员立即展开积极的研究工作,时至今日,已经基本完成了既定的阶段性研究目标。按照项目设计,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由六个专题研究报告组成,具体内容分别为:(1)导论部分着重研究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概念、发生原因、历史形态、趋势和影响,并对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与定位;(2)专题研究《建国以来中西哲学会通的主要形态》,意在探索中西哲学会通的主要面貌、内在机理、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等内容;(3)专题研究《西方哲学中国化过程中重要观念的译介及其与中国哲学的互关系》以西方哲学中国化过程中的一些重要观念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公与私、自由与平等、民族与国家等观念的译介及其与中国哲学的互动关系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4)专题研究《现代性价值中国化进程的内在逻辑探究》,重在考察西方哲学中国化进程中一系列现代性价值的输入给中国人带来的现实道德困境及其出路;(5)专题研究《西方科技哲学对中国科技哲学及科技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研究》,集中研究西方科技哲学对中国当下科学精神的形成、科技价值观的确立、科技文化发展、科技创新主体思维方式变革与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促进与导向功能;(6)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比较性研究》,则试图从两种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基点、理论建构及其现实影响等方面宏观地展示两种哲学中国化的相互关系。各专题研究均在所拟定的研究提纲的基础上,进行着各章节的写作工作,约已完成了40%的写作计划,形成了20万字的写作稿,可以说,整个项目的研究进展正有序地进行着。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第一,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为配合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以国内外知名高校学府及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对西方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形成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有影响的国内外著名哲学家开展人物访谈、有针对性地与国内外哲学学术团体进行座谈、组织与参加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第二,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课题组成员以国内外知名图书馆为依托,围绕研究主题对西方哲学的文本梳理、西学东渐的影响历程、中国传统哲学的返本开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综合创新等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

第三,定期召开与参加同课题相关的学术会议。课题立项后,每年以主题研讨、课题报告和专家座谈的形式召开各类学术会议,推进课题研究。同时,资助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会议,进行交流研讨。

第四,进行国际学术交流。2012年9月下旬,谢地坤研究员应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邀请,前往德国就中西方哲学尤其是中西方哲学对话进行研讨。2013年8月4-11日,谢地坤研究员参加在希腊首都雅典举办的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就东西方哲学的比较与融通问题进行研讨,并连任国际哲学执委会中国唯一代表。2012年10月,分课题负责人张东辉副教授前往英国以《西方哲学翻译的若干问题》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访学。

3、成果宣传和推介情况

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积极在国家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一系列阶段性成果,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详见以下列表);并在《哲学中国网》上宣传和推广项目成果;此外,严格按照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的要求,每半年报送一次《工作简报》,时至今日,共报送过三期,计划在2014年7月份报送2014年1-6月份的研究进展及科研成果。

4、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存在的问题:第一,部分课题组成员在京外高校工作,承担大量教学工作,在时间与精力上存在较大的压力。第二,课题在申报时的资金资助为80万元,但因相关原因,获得立项时资助为40万元,资金的缺口,造成部分研究资料获取的困难和进一步学术交流的压缩。

改进措施:针对以上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通过课题组成员自身的调节,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或者通过增加课题组成员解决科研力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院里增加了一定数额的资金支持,将缓解课题研究资金不足的问题,还会考虑获得其他高校和所里支持的办法。

研究心得:一方面,课题组成员科研水平与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本课题主题、框架、思路的确立,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学术兴趣和专长中凝练了研究方向,整体科研实力得到加强,发表了诸多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可以从取得的项目阶段性成果中得到确证。另一方面,学术观点的深入提炼,使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影响力不断增强。通过辨析“西学东渐”、“西方哲学在中国”和“西方哲学中国化”等范式的异同,将西方哲学的中国化历程与时代的重要理论实践问题相结合,不断凸显西方哲学中国化的意义和价值。

意见建议:对于课题的研究成果加大支持力度,如在获得出版资助、入选文库以及获奖评比等方面多加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况

1.《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由谢地坤研究员发表于《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12期。

文章论述了我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的特点,指出我们在面对西方哲学这个异质文化的时候,不是表现得矛盾彷徨、犹豫不决,就是走向非此即彼、 或西或中的两极。作者认为,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真正把西学看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和“创造性的理论转变”,不能满足于单纯地翻译介绍西方哲学,而是要主动地把西学研究与中国的文化、国情、现实结合起来。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提高自己的汉语和外语水平,真正做到学贯中西,融通中西,为中西哲学的融通与中国哲学的新生提供广阔的资源。这样,我们才可能使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从“接着讲”和“对着讲”,进入“自己讲”的自主创新的境界,才能不辜负时代的期望,开创出中国学者的西方哲学研究的新篇章。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商业道德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由谢地坤研究员发表于《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

本文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商业道德的关系问题。回顾中国历史,应当说,在中国真正实行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虽然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也面临着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商业道德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受到政府、社会和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不仅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对于我们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本文发表后很快被《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13年第8期)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3.《理性的迷失与坚守》,由李俊文研究员发表于《哲学动态》2013年第12期。

本文立足于西方理性历程的变幻,对20世纪人类理性精神的迷失与如何坚守

做了深入的思考。全文有三部分组成:其一,德意志的图景与理性的命运。通过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历史图景,总结出在德意志复兴的历史上民族精神的分裂:一方面是统治世界的帝国之梦,另一方面是献身于人类的精神追求。其二,理性毁灭的人性根源分析。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致使理性迷失了方向,甘当神话信仰的俘虏,理性走向了毁灭。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侧重于从大众的性格结构、心理趋向、人的自由等方面揭示理性毁灭的深层根源。其三,知识分子对理性的诉求。知识分子应在理性迷失而走向反面时保持一颗清醒冷静的心灵,并担负起承接理性希望的开路先锋。为此,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坚守人类理性的精神,承负重建理性的使命与希望。

4.《费希特知识学从绝对自我到相互承认的思想嬗变》,由张东辉副教授发表于《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

本文主要研究了费希特知识学从绝对自我到相互承认的思想嬗变过程。费希特的知识学作为一个科学的系统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具有一个绝对的第一原理,这个原理是绝对确实的,是其他一切确实性的基础;第二,在自身具有系统的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必须由其自身论证出来,而决不能在任何方面从其他科学借用过来。费希特最初选择了“绝对自我”作为解释一般科学得以可能的第一原理和最终根据,使它的形式符合内容,而它的内容又符合形式。但后来由于其理论的困难,费希特经历了一个逐步将知识学的重心从单纯的绝对自我转向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的变化过程。本文发表后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8期)转载了主要观点。

5.《阿多诺对基础本体论的社会批评》,由杨顺利副教授发表于《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

本文认为,阿多诺对基础本体论的批评是一种社会批评。对人类的生存困境既进行分析诊断又给出救赎之道的哲学话语,阿多诺称之为“本真性行话”:它将人们的虚弱与虚无这一衰败的时代症侯当成了顶礼膜拜的对象;作为一类新的概念拜物教,这种行话看上去是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实则是对它的更深层次的表露。显然,阿多诺这里关心的问题不同于一般的海德格尔专家。因此,他对基础本体论的批评是一种社会批评。

6.《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内在背反及其现代效应——从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由王艳秀博士发表于《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1期。

亚里士多德一方面通过一种经验主义的辩证法讨论实践哲学问题,另一方面,在论述至善作为一种内在的合目的性时又预设了一个形而上学前提,这导致亚里士多德在面对实践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时态度暧昧,陷入一种理论上的自相矛盾。导致这种内在悖谬的理论根源在于亚氏没有明确区分知识论的形而上学与伦理学的形而上学,进而没有区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至善与经验意义的具体个别的善。这种混淆会导致仅具有知识论意义的具体的善的充当形上的善,即具体的善的僭越,同时也会模糊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的界限,从而导致美德的恐怖统治。

7.《费希特先验知识学:从认识论到存在论》,由赵剑博士发表于《哲学动态》2013年第3期。

近代以降,从康德到胡塞尔、从黑格尔到海德格尔,先验论的坚持与修正是一条鲜明的主线。这也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变、相互穿插的先验论谱系。其中,对时间的不同处理往往是哲学家们交汇和分歧之所在。作为康德与谢林、黑格尔之间的人物,也作为现象学的思想来源之一,费希特的先验论有其特殊价值,或许能为该谱系的疏通提供某种支持。

8.《试论科学哲学的中国化》,由易显飞发表于《哲学研究》2013年第9期。

在展望21世纪中国科学哲学的发展时,“科学哲学的中国化”是一个重要论题。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关系来看,基于问题意识与导向,面向“中国的科学与社会”进行哲学反思也是中国化科学哲学形成的要求。要实现科学哲学中国化,需要进一步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对于哲学和科学都必须有相当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必须吸收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在融合中、西两种异质思想的基础上创新。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提出自己的问题。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成果形式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发或出版时间

字数

转载、引用、获奖等情况

1

我国西方哲学研究的反思

谢地坤

学术论文

《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12期

8000

 

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商业道德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谢地坤

学术论文

《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

12000

被《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2013年第8期)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3

《从哲学高度把握道德文明建设的基本特性》

谢地坤

理论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15日

1000

 

4

哲学的使命就是促进人的存在

谢地坤

学术论文

《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17日

3000

 

5

解读卢卡奇的理性精神

 

李俊文

学术论文

《哲学动态》2012年第12期

10000

 

6

理性的迷失与坚守

李俊文

学术论文

《哲学动态》2013年第12期

10000

 

7

费希特知识学从绝对自我到相互承认的思想嬗变

张东辉

学术论文

《哲学动态》2013年第3期

9000

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8期)转载主要观点

8

再论黑格尔的‘两个凡是’命题

张东辉

学术论文

《世界哲学》2013年第4期

9000

 

9

阿多诺对基础本体论的社会批评

杨顺利

学术论文

《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

10000

 

10

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内在背反及其现代效应——从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看

王艳秀

学术论文

《道德与文明》2013年第1期

8000

 

11

费希特先验知识学:从认识论到存在论

赵剑

学术论文

《哲学动态》,2013年第3期

12000

 

12

女性主义技术研究的特征探析

易显飞

学术论文

《哲学动态》2013年第7期

10000

 

13

试论科学哲学的中国化

易显飞

学术论文

《哲学研究》2013年第9期

8000

 

114

西方技术创新生态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从思维方式的视角看

易显飞

学术论文

《山西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0000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张文卓(实习生))